第 18 练:议论文述例能力训练
一、概括事例的手段
事实论证是议论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论证方法,掌握事实论证的技巧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十
分重要。议论文叙述例证,不同于记叙文叙述故事,它要求用简洁的语言,作概括的叙述,以
服从论点的需要。
那么,怎样概括事例呢?我们通过一篇文章的例证来体会概括的方法: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之,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例文: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才华超群的少年,如果只沉浸
在赞赏之中,而不勤奋努力,必将自我扼杀。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农家子,5 岁时,“指物作诗立就”,
以文才出众而名闻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在
20 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是一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
父亲的影响而追逐名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
奋学习,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根据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概括出转述的办法:
(1)摘取。
它要求作者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例如,例文中就摘取了原文中“指物
作诗立就”等词,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
(2)替换词语。
材料中有“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等词,而例文将它改为“他是农家子”,就显得通俗
易懂。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语,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
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而对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只字不提。这
样一改,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侧重点是放在了方仲永身上。可见,“替换词语”,不仅仅是
为了文通字顺,更重要的是为了中心论点的需要。
(3)压缩。
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去掉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内容。例如,文中将原材料的最后一段
进行了压缩。“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共 50 余字,
压缩成“结果,在 20 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这样 20 余字。这种
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4)概括。
用某些词语去概括原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在例文中,作者把“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
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名闻乡里”。
在对所写的事例进行概括时,要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评价,以突出其转述的侧重点。例
如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一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逐名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
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
一反问,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庸才的叹惜之情。
二、议论文的述例方法
1、素描列举法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
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
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
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可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
毁了嫌隙,也铸炼坚固的事业之基。(《宽容是阳光》)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
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
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还有地球那一边,写下《荒野的呼唤》的杰克•伦敦,
著有《老人与海》的海明威, “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
受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自己的思维走向
了不同的宿命。(《作家们的故事》)
2、完整叙述法
佛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
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出见之时起了些责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
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
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你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
就把这件长袍送给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
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
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于是他
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的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
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
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的心灵选择。(《他们选择了明月》)
3、夹叙夹议法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
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
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
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过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保
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
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宽容是阳光》)
沟通是语言的任务,语言为沟通而存在,为沟通服务。早在元代,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被神奇的东方文化所吸引,便决心留在中国,用笔记下古老的东方文化,最终留下了著名的《马
可•波罗游记》。可以想像,这位伟大的旅人是如何从不懂汉语到将汉语运用自如并不断挖掘
汉语言文化内涵的。正是掌握了汉族语言,马可•波罗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东方世界,了解了一
个文明国度的真正内涵。
语言上的沟通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饱览本国文化之余,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外国的
文化。通过学习异国语言,我读懂了泰戈尔的“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看
懂了济慈的“躺在这里的人,他的名字写在水里”,我能与爱丽丝共同漫游仙境,也能目睹巴
黎圣母院那一幕幕人间惨剧。打开互联网,我可以阅读国外新闻,了解另一个国家正发生着的
大事,也可以进入聊天室,与异国朋友进行交流。(《为世界的明天点灯》)
4、名句串联法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
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福建高考作文(《苏轼的赤壁》)
5、反正展示法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
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
碎。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
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生无所息”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凭借着巨大的毅力和勇气,才有了诸如“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般脍炙人口
的历史佳句。凭着“生无所息”,有了左思闭门谢客十年始成的《三都赋》,有了太史公包羞
忍辱而成的“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了仲尼厄于陈蔡仍“执干柴而舞”的历史佳话,也
便有了中华民族无数文人的铮铮傲骨和不灭不朽的斗志。
“生有所息”是一种适可而止的潇洒。在南阳躬耕聊歌《梁父吟》的诸葛孔明将周身的光
华玉韬珠藏,用时光等待着自己的“一鸣惊人”。于是,他成功了,有了那《隆中三策》之旷
世骇俗,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凭着它,有了生有所息的陶潜,寄情山水的王维,
豁达不羁的李白,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历史上的文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有所息”
的理解。(《红色“无息” 蓝色“有息”》)
三、病例探讨之一
【病文呈现】
储足气量走远方
据说,轮胎的气量不足,征途之上多了摩擦,汽车就跑不快,行不远。其实,人也需要足
够的气量,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气量,人才能走向远方。
北京时间 2013 年 4 月 20 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
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在抗震救灾中,留下许多可歌可泣
的事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芦山地震发生以后,有一个副乡长,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但却因
为检查组发现那天他不在指定的地点而被免职了。免职之后,他戴着党员志愿者的袖章,一直
默默奔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面对记者,他说:“我不是擅离职守,但是任务没完成,工作有
失误,我接受处分。” 他的行为感动了网友,大家夸他是一个有气量的人,纷纷为他鸣不平。
但是,历史和现实中也有许多人气量很小,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三国演义》中的
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 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
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
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但是,他
心眼太小,面对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三气而亡。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也是由气量不足引起的。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
业 2000 级学生,在读高中时,成绩优异,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被预评为“省
三好学生”。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和几个同学在打牌时,有同学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
两人发生了争执。这位同学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
不请你……”就因为这么一句话,他就先后杀害了四名同学。他的小肚鸡肠害死了别人,也断
送了自己的前程。
我们有一位老师,身材矮胖,学生背后叫他“土豆”。一次课间操后,他故意用慢动作
伸了一个懒腰,然后问同学,这样子像什么,大家回答不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土豆发芽。”
大家回过神来,一阵哈哈大笑。这位老师的气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试想,如果他面
对同学的不敬,大发雷霆,严加查处,结果又会怎样呢?
人生短暂而又任重道远,容不得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耗失在没有多大意义的摩擦上。心胸
宽广一点,凡事大度一点,像气量充足的轮胎,我们就能走向远方。
【得失点评】
文章中心明确,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文章有历史人物,又有现实中的人物,有正面事
例,又有反面事例,材料丰富典型,特别是“土豆发芽”的事例新鲜有趣,也有说服力。
文章主要存在问题有三点。首先是论据材料剪裁不当,述例不简洁,中心不突出。比如,
叙述副乡长的事迹,应当突出其“气量”,灾情就不必叙述;叙述周瑜和马加爵,也应当突出
他们的“气量”之小,周瑜的战功和马加爵在中学获奖等情况就不必叙述。其次是重叙述而轻
分析。本论部分就是几个论据材料的叙述,没有分论点来统率论据材料,没有对论据材料的议
论分析,文章成了材料库。第三,内部层次不清晰。本论部分四个自然段,各从什么角度来阐
述中心论点,作者心中无数,文中也无从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作如下修改:①确立几个分论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用这
几个分论点统率论据材料,形成论证网络;②围绕分论点简明扼要地叙述论据材料,大大压缩
叙述性文字,努力将与分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一律删除;⑶增加分析议论性文字,在引述论据
材料之后,要对材料进行分析,促进论据和论点的统一。
【升格展示】
储足气量走远方
轮胎的气量不足,征途之上多了摩擦,汽车就跑不快,行不远,这是普通的常识。其实,
人也需要足够的气量,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气量,人才能走向远方。
何为气量?气量是容纳不同意见的肚量,是容忍谦让的限度。芦山地震发生以后,有一
个副乡长,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但却因为检查组发现那天他不在指定的地点而被免职了。百姓
为他鸣冤,同仁为他叫屈,可他回答记者时却说:“我不是擅离职守,但是任务没完成,工作
有失误,我接受处分。”后来,他戴着党员志愿者的袖章,一直默默奔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不为一己的得失耿耿于怀,不为一时的不公愤愤不平,这就是气量。气量就是胸怀气度,是一
个人才识和品德高低的表现。
气量不是可有可无的个人爱好,它是远足者必备的个人素质。人人都想成功,成功需要
天时地利,需要智慧才能,同时也需要宽广的胸怀气度,否则,成功的大门不会为你敞开。《三
国演义》中那个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面对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不是去虚心
讨教,而是选择嫉妒,想方设法陷害对方,结果落得英年早逝。这是小说中的形象,现实生活
中像这样因心胸狭窄而葬送自我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马加爵,一个曾经被评为省三好生的
大学生,因为打牌遭到好友的批评,结果密谋把他们统统杀死了。马加爵,与其说是死于正义
的枪口,不如说是死于自己心胸狭窄的个性。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心胸宽广一点,超然一点,不要太过计较输赢得失,太过
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你就可以避免许多可以避免的烦恼,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条件。有一位
老师,身材矮胖,学生背后叫他“土豆”。一次课间操后,他故意用慢动作伸了一个懒腰,然
后问同学,这样子像什么,大家回答不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土豆发芽。”大家回过神来,
一阵哈哈大笑。这位老师的气量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喜爱。试想,如果他面对同学的不敬,
大发雷霆,严加查处,结果又会怎样呢?
有人推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主张“以牙还牙”,并借鲁迅的“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来为自己的小鸡肚肠遮丑。其实,那是鲁迅在特定时代针对特定对象所发表的
看法,而且只是主张暂时“缓行”,把鲁迅的“缓行”变成了超越时空的真理,实在是对鲁迅
的曲解。
人生短暂而又任重道远,容不得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耗失在没有多大意义的摩擦上。心胸
宽广一点,凡事大度一点,像气量充足的轮胎,我们就能走向远方。
【升格点评】
文章由轮胎说起,引出气量的话题,进而引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气量,人才能走向远
方”的中心论点;然后阐述什么是气量,并通过正反对比说明气量对于人生的意义;接着阐述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含义,批评错误观点,进一步深化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全文论述集中,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用分论点来统率论据材料,每则论据材料都为分论
点服务,指向明确;叙述论据材料紧扣分论点,高度概括,要言不烦;叙述材料和分析紧密结
合,有述必有议,叙议结合,融为一体。
【升格补充】
议论文怎样剪裁和运用素材,升格文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样子。下面仍以本文为例,
再补充几种论据素材剪裁和运用的方法。
一、叙议合一法
何为气量?气量是容纳不同意见的肚量,是容忍谦让的限度。当.芦山抗震救灾中那个被..........
错误免职的副乡长继续默默奔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不为一己的得失耿耿于怀...........,.不为一时的不......
公愤愤不平,始终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他就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有气量的形象。
——引用论据素材,一般化是在引述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分析,叙述和分析界限分明,
而本文段没有设专门叙述材料的层次,而是将材料的内容融合在议论之中,打破了述例和议例
的界限,述中有议,以议代述,述议结合,水乳交融。
二、排比述例法
人人都想成功,成功需要天时地利,需要智慧才能,同时也需要宽广的胸怀气度,否则,
成功的大门不会为你敞开。庞涓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设计..砍去..孙膑的两只脚......,.结果被...孙膑杀...
死在马陵的山谷中........,遗臭万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结果三气而亡......,.遗憾终生....;.马加爵...无法忍受同学的批评.........,.先后杀死四名同学........,.结果遭受以身试.......
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些人本来都可以大有作为,但他们狭小的心胸和气量断送了自己的
前程,成为后人的反面教材。
——文段运用了三个论据,分别以“××……,……,结果……”句式叙述三个论据材
料,句式一致,既增加了内容,增强了气势,又压缩了叙述性文字,为议论和分析留下足够的
篇幅。
三、点面结合法
人人都想成功,成功需要天时地利,需要智慧才能,同时也需要宽广的胸怀气度,否则,
成功的大门不会为你敞开。《.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赤壁大战....后.,.去夺取荆....
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
料赔了夫人又折兵........;.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不由得发出.....“.既生瑜...,.何生亮...”.
的感叹,....被自己活活气死。........战国时期的庞涓,因嫉妒孙膑才能而使孙膑致残,最终惨死马陵............................。.
前几年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仅仅因...打牌遭到好友的批评.........,.结果密谋把他们死........,.自己最终也死......
于正义的枪口之下........。.许多人生悲剧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却因为小肚鸡肠而失去自己美好的前
程。
——本文段运用的仍是上面三个论据,详细介绍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庞
涓和马加爵的事例,一详两略,点面结合,既体现了论据材料的丰富,又使行文参差有变,不
至呆板。
四、病例探讨之二
“净 ” 土 守 望 者
人,总是追寻热闹的。可是当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时,总会远离喧闹,退回
心中那一方安静之地来休养生息。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想不到这块安静之地的,那么,是谁
如一棵看守月亮的树一般看守我们最后的安静?
当孔子所驾驶的马车隆隆驶向诸侯的府第准备向他们宣扬“仁义”的时候,当孟子声嘶
力竭地向齐宣王宣传王道之时,当整个国家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弄得沸反盈天的时候,却有一
个人安静地旁观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就是庄子。没有孔子那样壮观的三千门生,不像孟
子那样被齐王敬奉在宫室中,庄子只是冷眼看着这世界,仿佛置身局外。他的书中也没有什
么炙热的真理,只是有一只不自量力的螳螂,一只自得其乐的鼹鼠,一只振翅一飞而八万里
的大鹏……在这样安静的氛围里,你读着《庄子》,心仿佛也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
静的午后,去和这位老人鼓盆而歌,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
当现世变得污浊混乱,当人性的丑恶全部暴露在外,当人们在为权势、为金钱斗得热热
闹闹而又一塌糊涂的时候,却有一个人安静地住在南山下,过着采菊东篱下,飞鸟相与还的
安静生活,他就是陶渊明。面对充满声音和狂热的世界,他无可选择,只有背过身去,夕阳
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只能守着十余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用自己特有的
方式来拒绝这个喧闹的世界,以固守心中的一方静土,为所有人,也为这个世界看守着安静,
也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在喧闹的都市中感受那番“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体会那份“欲辩已
忘言”的深意。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你的诗总是那么的沉郁顿挫,你让
整个世界安静下来,都和你一样,思考着的未来。杜甫,似乎生来就是一个静穆的人,你总
是用你安静的声音、安静的诗句揭开唐王朝表面的繁华,让浮躁的人们停止他们盲目的狂欢,
让他们不得不安静下来,去思考他们的未来。今天的人们仍能透过你那些静的有些压抑的诗
句看见您那安静的面庞。
庄子,陶渊明,杜甫……是他们在为我们看守着心灵中的一方“静”土,他们是荒凉平
原上的一棵棵大树,看守着那已被许多人遗忘的安静,为追寻安静的人提供一方“静”土。
评析:
一篇文章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打动读者,是否能够让阅读者的情感沿
着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一起流动。从这一点来说,本文是成功的,文章选择了三个历史人物来
体现人生的境界,以近乎相同的叙述结构来传情说理,较有感染力。文章的不足是事例的方
向性不够明确,三个事例是平行的,不见区别,没有梯度,影响说理的逻辑性。同时,杜甫
一例似乎不能用来证明“安静”这一主题,显得牵强。另外,语言也缺少推敲,韵味不足。
【升格后作文】
“静”土守望者
喧嚣,躁动,争斗,纷扰……我们每时每刻都被它们包围着,我们痛苦,我们烦恼,我
们挣扎,我们也开始思考:何处有“静”土?
当孔子的马车隆隆驶向诸侯的府邸准备宣讲“仁义”的时候,当孟子出入于宫殿频频向
齐王传播“王道”的时候,有一个人,却远离尘世,静立乡野,垂钓濮水,“冷眼向洋看世
界”。翻开他的著作,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一只在河里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一个自得其乐的
斥鷃,一只自由翱翔的大鹏……他用他特有的安静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混浊乱世中保持心灵
的宁静。在他文字的感召下,我们的心也仿佛穿过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安静的午后,去和
这位老人鼓盆而歌,去享受生命的安静与简单,去学会超然的看待社会的变迁、人生的浮沉。
面对折腰屈膝的尴尬,面对追名逐利的庸人,他只有摇头走开,远离喧闹,去过“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生活。在他的田园世界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他“误落尘网”
的无奈,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他走向“方宅”“草屋”的坚定背影。他就这样用他特有的方式
来拒绝五斗利禄的诱惑,去守护心中一方“静”土。亲吻他耕作过的泥土,会平复我们被利
欲侵蚀的心的驿动;凝视那“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奔忙疲惫的我们会得到片刻的歇息。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豪放,不同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更不同于李商隐的晦涩难懂,他的诗
总是那么宁静,透着一丝禅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个静谧幽远的空间,“倚
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一种超然平静的境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
壮阔静穆的天地。读他的诗,我们无法不被这安静的氛围所感染,我们无法不褪去浮华的外
衣。他用他营造的意境,让行走在滚滚红尘中的人回到自然中,回到静谧恬淡中,静静地体
会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博大!
也许,现在可以回答自己的疑问了。没错!“静”土,就在庄子的寓言中,就在陶渊明
的田园里,就在王维的意境间。他们是这“静”土的守望者,如同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为被
名利、被喧嚣、被欲望炙烤却又似乎无处藏身的我们,提供了一片荫凉。有了他们,我们的
心才能在“静”土上休息;有了他们,我们的灵魂才能在净土中得以净化……
呵,那些“静”土守望者……
评点:
改文将三个事例作了不同的定位:谈庄子,重在于浑浊乱世中学会超然的看待社会的变
迁、人生的浮沉;说陶潜,重在于利欲侵蚀时能平复内心的驿动;观王维,重在于其诗歌的
意境间去体会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博大。三个事例,同中有异,互不重复,从三个不同的方
向表达“安静”的主题。这样,既丰富了“安静”的内涵,又克服了堆砌材料的毛病,增加
了事例间的粘合度和整体感。
在结构的处理上,采用问答的形式贯穿全文,加强了针对性;从焦虑的发问,到沉浸其
间的描述,再到静静地领悟,带着思索,带着深情,鲜明地感觉到情感在文字间流动的轨迹。
这样,不仅使文章前后更加圆融,也反映了对问题思索追寻的过程,与文章寻找安静的话题
相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