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 2020-2021 学年度 2021 届高三(下)热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22 题,共 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
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
有重要意义。
②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
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
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主动地传播中国
文化的精髓。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
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
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③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
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
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
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
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
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西游记》的传播效果使我们意识到,应当继续深入挖掘中
国典籍中既能体现民族利益,又能为受众所接受的普遍性传播要点,如《水浒传》体现的对
国家的忠诚、对压迫的反抗。
④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
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
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
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
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⑤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
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
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
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
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⑥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
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
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
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能让中华文化在
国际上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B.《红楼梦》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其弘扬的精神无法为西方世界所接受,因而海
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只有交流互鉴形成互补,才有可能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
更好吸引外国的年轻受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立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
改进的措施。
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层次清晰。
C.第②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局限性,体现了
辩证的态度。
D.第③段以《西游记》《水浒传》为例,有力地论证了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有效结
合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海外传播中,西方世界接受度较高的中国典籍,都是最能体现民族利益的作品,都
能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B.国内出版传播机构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社的合作,可以更好开拓中国典
籍在沿线国家的传播市场。
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
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东西方互相了解和接受对方文化的文脉精髓,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使
双方能在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01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
员”“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年轻时候的申纪兰不仅会劳动,而且有想法。
申纪兰不仅带领同村妇女下地,还为她们同样争取到了和男劳力一样的工分,西沟村彻底实
现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此后,“男女同工同酬”被写入了新中国的宪法。
“1954 年第一次骑毛驴到长治市,坐敞篷车辗转到太原,转火车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
会。”申纪兰现在是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已经连续 65 年出
现在全国人大会场。几十年来,申纪兰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她
说:“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在申纪兰等党员的努力下,西沟村成为了农、林和农产品加工、旅游餐
饮业齐备的新农村。
(摘编自《群英荟萃--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共产党员网 2018 年 10
月 16 日)
材料二:
据报道,81 岁的申纪兰 10 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接受了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
“哪位领导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申纪兰稍作停顿后认真地说:“一次跟一次不一样。从当时讲,那时候毛主席带领人民
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见到毛主席我很激动。从现在发展说,胡锦涛总书记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小康社会,我同样激动。”
“你说男女平等,但人大代表中妇女只有 20%,并没有完全平等!”
面对尖锐的提问,申纪兰说:“拥有同等的地位,不一定有一个男代表就非得有一个女
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谁有能力,人民选谁,谁就当,这同样是平等。”
“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的起伏,比如“文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申纪兰平静地答道:“每一个工作都有矛盾,我们都是在矛盾中生活,在矛盾中成长,
有矛盾是正常现象,应该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下一届还要继续当人大代表吗?”
申纪兰看着这位记者,笑了笑说:“当不当代表,我说了不算,群众选我,我就当,不
选我,我就当不了。不过,不管能不能当上代表,我都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尽心做好应
做的事情。”
采访结束后,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
(摘编自《德国媒体采访申纪兰:她是一位有信仰的坚强女性》,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3
月 11 日)
材料三:
申纪兰一生有太多传奇。比如,申纪兰最初是不识字的,但经过埋头苦学,逐渐拥有了
一定的文化水平;再比如,她就任山西省妇联主席前,向组织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
脱离劳动等“六不”请求。
“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一生不改
纯粹本色的申纪兰这样说。她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企业产品打着她的商标,但许多
人并不知道,她既无股份,也不领工资,没从中拿一分钱。
然而多年来,申纪兰一直遭遇标签化之痛。其实,申纪兰的人生是丰富的。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申纪兰就倡导男女同工同酬,而在此之前,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
迈出这一步,在当时颇不容易。
斯人已远去,但她的初心和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我们应告别一个被脸谱化的申
纪兰,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
(摘编自《告别脸谱化,记住一个丰富的申纪兰》,《羊城晚报》2020 年 6 月 30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现在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曾获得“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B.从争取“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到参与推进西沟村的新农村建设,申纪兰始终坚
持“我的根在农村”,为人民谋福祉。
C.申纪兰坚守初心,自己对国家的关心、对人民分关心,应做好的事情分尽心,与“能
不能当上代表”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D.申纪兰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但她并未从中获利的事实却几乎不为人所知。
因此他人将申纪兰进行了脸谱化、标签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申纪兰在第一届连任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的几十年中,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
都提出过建议和议案,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优秀共产党员。
B.申纪兰对“平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民代表做出了生动有力的阐释,有力地回
击了德国记者关于中国“并没有完全平等”的尖锐提问。
C.申纪兰经过埋头苦学,从最初是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为了逐渐拥有了一定的
文化水平的新时代妇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体味和弘扬。
D.上述三则材料围绕着申纪兰这一人物话题来展开,三则材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申纪兰的形象,组合具有较强有机性。
6.如欲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请结合材料,
列出演说要点。(6 分)
答: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
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
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
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
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
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
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
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
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
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
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
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
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
过气息分辩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
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
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
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
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
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
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
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
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
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
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
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
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
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
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
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
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
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
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
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
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
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
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
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
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文本二:
最早发现并推荐李娟的“伯乐”,是著名风土作家刘亮程。刘亮程说:“她的文字,若是
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我能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
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那些会写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学做文章了,不大
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深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
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
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
的鲜活文字。她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
(摘编自《李娟: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甘肃日报 2011 年 2 月 14 日)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巧妙地选择“在夜晚行走”的生活化的具体场景,用行走一路上的所见,串联
起呼蓝别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文生活,展现了呼蓝别斯之美。
B.文章创作中,将读者作为交流的对象,在一次次“夜行的人啊”的呼告中,既与读
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也进行自我回望与反思,情感真挚浓烈。
C.“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
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应放声歌唱。
D.全文结尾处,用城市“空旷的街道”与“放声歌唱”的呼蓝别斯形成强烈对比,突
出对工业化文明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思想底蕴深刻。
8.李娟善于用最纯净、朴素、本色的语言,描绘阿勒泰的迷人美丽。请以文本一的划
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6 分)
答: △ △ △ 。
9.文本二中,刘亮程评价李娟的作品是“一种精神”和“一种文字的高贵”。请结合文
本一,简要分析这样说的依据。(6 分)
答: △ △ △ 。
二、古文诗歌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
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
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
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
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
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
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
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
第 5 页/试卷共 8 页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
功/王怒而疏屈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
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
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
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
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
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
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
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
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
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答: △ △ △ 。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5 分)
答: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顾子敦①赴河东三首(其一)
黄庭坚
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②,青铁无多莫铸钱③。
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④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
【注】①顾子敦:秘书少监,掌管图书,国史实录等,元祐元年出任河东转运使。②包
贡:即进贡。③铸钱:仁宗庆历初,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助陕西经费,民苦之,后停罢,
其患方息。④折冲樽俎: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顾子敦的勤勉尽职,也暗含诗人对他久任不迁的同情。
B.第二句“今领”与“印章”倒装,既是格律的需要,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
C.诗人提出了“宜包贡”和“莫铸钱”的建议,表现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D.诗人认为,鼓励督促百姓从事农桑,能够使河东富强,从而保证边境安宁。
15.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对顾子敦赴任河东的情感态度。(6 分)
答: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有多远,不得而知。但诗,其实就近在眼
前。我们常说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是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六月那阵
强而有力的疾风,托举起了鲲鹏“_____①_____”的壮阔身影;“_____②____”,浔阳江头
的一丛花朵,渲染出分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的萧瑟悲戚;胡天八月的那一场大雪,在岑
参的笔下,如同“____③______”般洁白美丽;而“____④______”,一轮明月,成为了李
白听闻王昌龄被贬后情感的寄托。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中国诗词可以将我
们看到的事物进行生动地描绘,汹涌如苏轼笔下赤壁“_____⑤_____”中的波涛,宏大如杜
牧眼中“____⑥______”的阿房宫。中国诗词就这样在千年之间记录着时光和感受,而当千
年之后,物我两空之时,其实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这些诗词去复原情感产生共鸣。而这就是中
国诗词真正的魅力所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必然有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力量。这种力
量,我们称之为时代精神。优秀文艺作品能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
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并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勇于表达中华民族传承至今、富于时代精神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书写中国人在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过程中付
出的努力,鲜明地反映倡导什么、排斥什么、坚守什么。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投身伟大时代,深入伟大实践,使家国故事焕发新的时代
光彩。当代家国故事主题是中国社会的创造、进步,是中国向现代化路途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是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文艺创作弘扬家国情怀,要具备面向全人类讲述中国故事的雄心和能力,善于抓住反
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利用
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五千年文明血脉在我们身上流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将我们
紧紧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前方响亮( )。欣逢新时代,有志气的作家、艺
术家当放开手脚、开动脑筋、释放创造力,为我们共同家园和共同梦想奋力书写、( ),
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 )的精神动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字音字形及语义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内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B. 内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C. 外化 召(zhāo)唤 弦歌不缀 源远流长
D. 外化 召(zhào)唤 弦歌不辍 源源不断
18.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改为整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鸣响时代回音、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塑造代表社会风气
的先进典型,描绘时代图谱、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
B. 抓住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鸣响时代回音,镂刻时代足迹、塑造先进典型、代
表社会风气,利用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彰显人文风尚。
C. 抓住时代精神来鸣响时代回音、反映社会生活,镂刻时代足迹来代表社会风气、塑
造先进典型,利用艺术语言来彰显人文风尚、描绘时代图谱。
D. 抓住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鸣响时代回音,塑造代表社会风气的先进典型镂刻时
代足迹,利用彰显人文风尚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图谱。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就在于它们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
并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
B.就在于他们艺术表达和敏锐发现了时代精神,并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
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
C.就在于他们敏锐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并让人体会到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
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
D.就在于它们让个人与社会、家与国、今天与过去的血肉联系和产生精神共鸣,并敏锐
发现和艺术表达了时代精神。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从疫苗诞生以来,疫苗技术经历了三代,一代是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二代是基因重
组疫苗,三代是核酸疫苗。很多人以为有效性最高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但是实际上并非
如此。在常规疫苗里,___①___,但是减毒活疫苗存在毒株返祖的隐患。因为疫苗是给健康
人群接种,___②___,甚至为了安全性可以牺牲一定的有效性。三代疫苗有着各自的特点、
优势及不足,___③___,因此当下仍然是多种疫苗技术共存的局面。
21. 嘉兴南湖景色迷人又是革命圣地。“五·四”青年节期间,校团委组织高三学生共
同参观南湖,活动期间,听到一个七八岁的小朋友说:“原来红船就是一条红色的船啊!”作
为高中学生,请根据你的知识储备,写一段话回应小朋友,帮助他提升对“红船”的认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50 字。(5 分)
答: △ △ △ 。
四、写作(60 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其实,我们何尝不能是一处风光?少年意气、白首风华,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我们感慨于
生活里的动人风光,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将成为一处风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以“一个‘真’字见精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成都七中 2020-2021 学年度 2021 届高三(下)热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A 选项“能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有误,加强海外传播与在国
际上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没有必然联系;B 选项“但其弘扬的精神无法为西方世界所接受”
于文无据;D 选项“主要是为了更好吸引外国的年轻受众”曲解文意)
2.D( “有力地论证了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有效结合的必要性”错误,文章第③段
并未论述“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
3.A( “都是最能体现民族利益的作品,都能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推断绝对。)
4.D(强加因果。“脸谱化、标签化”与申纪兰“她并未从中获利”无因果关系。)
5.D(材料一、二为并列关系,“逐层深入”阐述不当。)
6.①胸怀祖国,心系人民。②心怀信仰,坚强勇毅。③沉着冷静,不卑不亢。④自强
不息,艰苦奋斗。⑤不忘初心,无私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数风流人物——建党百年人物志”主题活动上介绍申纪兰,演说要点就是文中体现
的申纪兰的人物形象。要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包括语言、行为及评价等,再进行概括即可。
由“下至农村上至国家大事,我都要举手,要不说句公道话,还叫什么人大代表”可知
她胸怀祖国,心系人民;
由“德国记者以一种敬佩的口气赞叹:她是一个有信仰的坚强女性’”可知她心怀信仰,
坚强勇毅;
在接受德国《世界报》记者的采访时,面对一些尖锐问题,回答得体,平静而从容,可
知她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申纪兰由不识字到拥有一定文化水平,她发动当地妇女走出家门到田间劳动,看出她的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我的根在农村,我只是一名农民”,她一
生不改纯粹本色,担任一些村办企业的董事长,不领工资,没从中拿拿一分钱。可知她不忘
初心,无私奉献。
7.D(刻意拔高文章主旨。描述去往城市后的生活,无“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
8.①多用修辞,生动形象。综合运用拟人,如大棕熊“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
比喻,如“嗓子眼开最美的花”,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
②语气急切,情感激烈。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用“你看”“一起唱
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
③铺陈排比,气势磅礴。 “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等处,运用排比与反
复的技法,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
鉴赏语言风格主要从修辞、句式、抒情特点等角度分析。
从修辞上看,综合运用拟人,如大棕熊“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比喻,如“嗓子
眼开最美的花”,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
象,极富表现力。
从抒情特点分析,文中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增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
感,用“你看”“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语气
急切,情感激烈,激荡人心,引起共鸣。
句式上,把排比与反复的技法结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比如“一起唱歌
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
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等处铺陈排比,语言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9.①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象,置于“走夜路”的特定情境下,在“明”
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
②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挣
扎和成长,利用真切的文字,展现一种心灵的袒露,使得情感白然流淌,是“文字的高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题目为“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象,置于“走
夜路”的特定情境下,文中反复强调要唱歌:“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要是不
唱歌的话·····.”“要是不唱歌的话···...”“她的睡梦越来越沉”“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
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
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
作者用文字走进心灵深处,袒露自己的内心;“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
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要是
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你不
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
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作者用这些绚烂的景象将真实
的自己呈现出来,从中能看出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文字情真意切,展现一种心灵
的袒露,情感自然流淌,纯真明净,是“文字的高贵”。
10.A(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
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
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11.A(迁,在文中意指流放。)
12.B(“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文中没有体现。)
13.(1)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而归葬楚国。(关
键词:亡走、内、竞)
(2)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形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关键词:被、颜色、形容)
附:文言文译文
屈原,名平。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
擅长辞令。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
信任他。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
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大王你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
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平痛心大王听
言不能明察,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
意思。当时秦昭王与楚怀王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会面。怀王想要去,屈平说:“秦国是虎
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轻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怎么能断绝秦王的
欢心!”怀王最后去了。进了武关,秦国的伏兵断绝了后路,于是扣留了怀王,要求楚国割
让土地。怀王生气了,不答应。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客死秦国
而归葬楚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担任令尹。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
到秦国去而最终不得生还。屈平既已痛恨这件事,即使被流放后,仍然心里眷念楚国,挂念
怀王,没有忘记想要回来。他思念君主、振兴国家,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了这种志向。令
尹子兰听到这些情况后大怒,结果让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又放逐
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缓步悲吟,脸色憔悴,身体外貌如干枯的树木。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原因到了这里?”屈原说:“世人都是浑浊的而只有我是清白的,
所有人都昏醉惟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了。”渔父说:“所谓圣人,不能固执地对待事物而要
和世俗一同变化。举世都是浑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所有人都是昏醉的,又为什么不
也跟着吃糟喝酒呢?”屈原说: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清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污染呢!我
宁愿投身于长流的江水而葬身鱼腹之中,又怎能让高洁的品格去蒙受世俗的污垢呢!”于是
他作了一篇《怀沙》赋。就抱着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
《招魂》、《哀郢》,哀怜屈原的志向。来到长沙观览了屈原自沉的汨罗江,无法不垂涕惋叹,
想象他高洁的人品。”
14.B(B 项,“也是拟人手法的妙用”错)
15.①对友人升迁的欣慰之情。顾子敦由秘书少监出任河东转运使,得到重用,诗人为
他高兴,表示祝贺。②对友人赴任新职充满关心期待。他劝告友人可以挖掘紫参进贡,但不要
用青铁铸钱;③勉励友人要劝课农桑,使边境安定。期望殷切,语重心长。
16.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②枫叶荻花秋瑟瑟;③千树万树梨花开;④我寄愁心与明
月;⑤卷起千堆雪;⑥覆压三百余里
17.D(“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
的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言之,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应是以文艺作品“输出”、
表现人的精神追求,应选“外化”。“召唤”的“召”读“zhào”。“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
伴奏而歌诵,指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辍”的意思是停止、中止。“缀”意思是“点
缀,装饰”,没有“弦歌不缀”这一词语,而且语境说的是“不停止”。“源源不断”意思是
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源远流长”指源头很远、流程很长。
文中表达的是提供不断的“精神动力”,应选“源源不断”。)
18.D(A.“利用艺术语言彰显人文风尚”与对前文的“动宾”结构语句对应不工整;B.
语序不当,例如“塑造先进典型”应在“镂刻时代足迹”前。C.违背文意,能“抓住”的是
“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时代精神”;“塑造先进典型”是途径而不是目的。
语序不当,例如“反映社会生活”应在“鸣响时代回音”前,“塑造先进典型”应在“代表
社会风气”前。)
19. C( 原句有两处语序不当。作家先“发现”再“表达”,文学作品产生后才能影响
读者。)
20.有效性最高的是减毒活疫苗;所以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目前并不能完全互相替
代。
21.参考示例:小朋友,红船不仅仅是一条红色的船;它可是我们党的摇篮呢,党的“一
大”就在这里召开。
22.【审题立意】
(1)题:本题是寓意+任务的材料作文。写作的任务是“请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意”,
所以对材料的理解至关重要。
首先分析材料。其中的“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
自然的美丽风光”是自然界的美丽风光,是实景,它们能让我们的感官陶醉,心灵愉悦;“少
年意气、白首风华,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是人文风光,是抽象的景,是动人生活的画面,
它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认同、审美体认、道德追求、文化思考、责任担当等;“少年、白首”
指生命的不同阶段,“向阳、迎风”指生活的不同境遇,“意气、风发、奔跑、屹立”则呈现
出别样的风姿、独特的精神面貌。材料呈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
境遇下“我们”会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要学会化实为虚。
“我们”指一类人,一群人;“也将成为”指“我们”的未来也会成为“风光”,是“我
们”对“风光”的领悟、期盼;“一处风光”则是对自我生命的美好及其背后的价值意
义的情景化再现,行文可围绕“我们”如何认识“风光”;“我们”的眼中有哪些“风光”;
“我们”将成为一处怎样的风光;“我们”如何成为这处风光等行文。
命题背后的意图是希望考生能自觉联系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责任去思考和探求生
命的价值意义。
(2)题:先看引语。材料是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
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引出的,陶行知的名言强调的是,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
学,都要把握住一个“真”字。
再分析标题。标题是“一个‘真’字见精神”,这个标题中有两个概念是重点,即两个
关键词:“真”和“精神”。第一个关键词“真”,是什么意思;第二个关键词是“精神”,指
什么精神,或者说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根据材料,“真”字指向的是“求真”和“做真人”,
“精神”指向的是“求真”和“做真人”中体现的精神。
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需从以上概念和含义上对这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这
是考生无法回避的一个坎儿,也是一大关口。
其次,站位要高。需要考生主动立足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上如何去践行“求真”和“做
真人”,在践行“求真”和“做真人”过程中去展现新青年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