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ID:704081

大小:67.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2021.5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 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 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 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源于社会生活,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关键是要靠人。 靠有担当的文化人。正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有担当的 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他们应该 对文化热爱而执著,最懂人民对文化的所需所盼,最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 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 物无声中培根铸魂。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从过去延伸到未来。 靠有绝技的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的大批手艺人,正是文化的传承者,让风俗习惯、美食服饰、艺术表 演、刺绣雕刻等代代相传。无论是口头文学创作的“吴歌”,还是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云锦,无论 是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的西安古乐,还是原生态、传千载的民歌民谣,民间的文艺形式跳动着文化传 承的脉搏。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 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靠有情怀的开拓者。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 则。要善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发展,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 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文化产品的市场开发,还是文 化服务的拓展,抑或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文化韵味,我们都需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靠有坚守的本地人。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为 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甘守清贫,为手艺、绝技代代相传殚精竭虑;有的顶住 压力,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有的倾其所有,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能够坚守的本地 人是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有生力量,懂得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善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就能够让文化 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将激发“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摘编自李广春《文化传承创新关键靠人》) 材料二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文化问题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心头。这根源于在经济全球化这个舞台,随着 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日益成为民族走向世界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如 何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又如何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接受他者文化?如何在文化的交互激荡中 既守护住自己的传统又拥有创造的活力?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是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 题。 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的认同。人作为一种目的性存在,正是通过文化划定了人性的 圆周,因此文化就是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具体展开方式。不同族群的“文化展开方式”就构成了“传统”。 文化传承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只有在传承中,文化成果才能积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实践的结果上开 始新的征程。文化传承,态度尤为重要,这首先需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心存敬畏,有发自内心的真诚,而 不是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 对绵延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近年来,国人感叹我们的文化被经济绑架了,文化被推向市场进行了过度 的开发。今天,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我们需要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 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开显出所蕴藏的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 示。 文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实质。唯有文化的不断创新,才会为人 类的社会生活注入源头活水,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 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文化创 新的主体。守住圆满的结局只能意味着生命的停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人人崇尚创 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自觉反思:中华文明对于 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贡献是什么?中国可以向世界输出的主流价值观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 回答,唯有在文化创新中才能找到确切的答案。基于文化创新的使命感,我们既需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 大课题给予关注,又需要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成为民族文化生命力和 凝聚力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前行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其前行 中都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标识性的文化维度:显性的文化维度是“创新”,而隐性的文化维度则是 “传统”。“创新”为文化成长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并表征着文化主体的存在价值,印证着主体的生命与 自由。“传统”则匡正着我们前行的脚步,让我们对于“为什么上路”有一种自觉意识,不至于“离经叛 道”。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建构人的文化世界需要“瞻前顾后”:“顾后”为的是守住“初心”,心 系人的精神家园;“瞻前”为的是拓展人类文化“新世界”,增宏生活的意义。因此,置身于当代生活的 每个人,面对已有的文化都是“一身兼二任”———既要“承传”又需“创新”。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从这一文化建设的使命要求来看,同 样需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达成一种“必要的张力”。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文化 创新的基本途径,首先就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自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 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需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民 族新文化,以展示时代风貌;其次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致力于中华文化 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努力开创未来世界文化的新境界。 (摘编自《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器物层面的赶超、制度体系的完善,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 繁荣。 B. 不少老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城镇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的发展也是其中的原因。 C. 文化的不断创新是为人类社会生活注入活水、民族的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唯一条件。 D. 把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就能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传承必要的原因是只有在传承中,文化成果才能积累,后人才能在前人文化实践的结果上开始新的 征程。 B. 隐性的文化维度匡正着我们前行的脚步,让我们自觉意识“为什么上路”,不至于“离经叛道”。 C. 中国的文化人,能够感国运之变化,对文化热爱而执著,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智慧,用创意激 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 D. 两则材料都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话题,前者侧重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方法,后者侧重分析传承创新的意 义及其关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表现的一项是( ) A. 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 爱上了中国。 B. 《国家宝藏》节目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引起年轻人的 共鸣。 C. 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 得空前好评。 D. 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盛世繁华 与荣光。 4.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二段论证的严密性。 5. 面对传统文化,怎样做才能真正让文化传承创新?你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请结合材料,从国家角度提 出措施。 【答案】1. B 2. C 3. D 4.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提出观点“文化传承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对‘传统’的认同”, 然后分析文化传承必要的原因,最后论述文化传承应持的态度方法。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引用的习近 平总书记的话及改革开放后的现实都恰切地论证观点。③语言规范,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之所以”“就 是因为”等关联词语使表达恰切、贴切。 5. ①积极呼吁有担当的文化人,发时代之先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用创意激活经典,创作出文 化精品,以文化人。②重视有绝技的手艺人并鼓励青年人做好技艺传承,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③ 培养有情怀的开拓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善于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④号召人人争做当 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让文化发展在每个地方找到现实落点,使文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 分。⑤引导民众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⑥积 极倡导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文化的交流激荡中,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努力开 创未来世界文化的新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 杨海蒂 在遥远的陕北之北,在苍莽的黄土高原,在浩荡的黄河岸边,有一座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吴 堡,吸引着我在一个月内连去了两次。 最初知道吴堡,因为作家柳青。吴堡是柳青的故乡。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柳青和他的现实主义杰作《创 业史》,具有引领价值和旗帜意义。 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前往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乡寺沟村,那里是柳青故居所在。刚到村口,一幅用柳 青说过的话制作的标牌映入眼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 候。”心头一颤,驻足,凝眸,五味杂陈。青春年少时,我经常抄写这段话于笔记本扉页,那时候,何曾 想过有朝一日竟能在先生故里拜谒先生。 柳青祖辈,原是大户人家,然而,柳青和兄长背叛了他们的家庭、阶级,弃绝“维新”,追求革命, 投奔延安。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陕西,神于天,圣于地。“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那是一片英豪辈出的土地,那是一片 理想主义的天空。 “邑枕黄河”的吴堡,是陕北通往华北的桥头堡。现今的吴堡,有座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两省。曾几 何时,要东渡黄河,只能依靠渡船。半个世纪前,吴堡川口渡口,水浪滔天战船列阵,毛泽东主席率领中 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勇敢智慧的吴堡人民齐心协力的支持下,从这儿乘木船东渡黄 河、过境山西,前往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毛主席转战陕北 13 个春秋 留下的光辉足迹,在吴堡划上一个伟大的句号。 1948 年 3 月 23 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闪光点,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转折点。延安是 中国工农红军的再生之地,吴堡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战出发之地。这是陕北的光荣,是吴堡的荣光。 在渡船上,毛主席一次次恋恋不舍地回望陕北,主席深情回望的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距吴堡著名旅 游景点、壮观的“黄河二碛”不远处,吴堡黄河古渡(川口渡口码头遗址)古旧石碑旁,矗立着吴堡的红 色地标“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一簇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沿着黄河岸边的崎岖山道,汽车一路颠簸,盘旋而上,在纵横沟壑间和枣树掩映下不断攀高。黄河西 岸,吴山之巅,有一座石城环山抱水,蜿蜒盘曲,拔地通天: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悬崖为堑,南为绝壁天 险,北为咽喉狭道。悬崖峭壁下方,黄河滚滚奔腾而去。山上乱石穿空,山下惊涛拍岸。真乃雄奇而险峻、 磅礴而壮丽。 这就是黄河文明的璀璨名片、“华夏第一石城”——古吴堡石城。 吴堡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凭借石城这一雄关险隘,千余年来,吴堡虽饱经战争 创伤,却始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未被破城。这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抗战时期再立新功,它 抵抗住了日寇的侵略,守住了陕甘宁边区东大门,护卫了圣地延安,保卫了党中央。 在此之前,多少英雄豪杰曾在这片黄土地上大展雄才一抒伟略,但都以失败告终。而红军在陕北,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古吴堡石城年代久远,据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记载,“赫连勃勃破刘裕子义真于长安,遂虏 其部,筑城以居之,号曰吴儿城。”若此说不谬,其当始建于公元 418 年,距今 1602 年。 石城不大,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作为县府所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设置了县衙、捕署、 官仓等官府机构,还建有观音阁、魁星阁、文昌宫等众多庙祠,也有南坛、北坛、校场、点将台、兴文书 院等杂糅其中。石砌窑洞与砖木房屋,错落有致遍布全城。庙堂文化与江湖文化,相融并生和谐共存。 登山临水,不禁发思古之幽情;登高望远,进而怀激烈之壮志。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 城次东坡韵》,不由浮现脑海:“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 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只消换几个名词,何尝不是眼前这座石 头城的写照。 城墙的里外墙面均为石砌,条石拉筋、中间土夯,最重的石块一吨有余,普通筑石也多在千余斤,令 我惊奇的是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与天斗,与地斗”的?吴堡石城,就像古埃及金 字塔,留给人们一个未解之谜。 在石城南门外,有一座石头瓮城。瓮城大门匾额为“石城”,城垣东、南、西、北四门均建有门楼, 城门洞顶上对应有“闻涛”“重巽”“明溪”“望泽”四块石匾,皆为清乾隆年间知县倪祥麟所题。从民 居“义行可风”门匾可窥民风一斑。城南西侧石壁上刻有“流觞池”,为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杜邦泰题写。 流觞池位于石塔寺下,古时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城中文人墨客便聚会于此,在水池上放置酒杯,杯随水流, 停留在谁面前谁即取饮并作诗助兴。 风流云散。逝者如斯。想起孟浩然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历 史,就像悬崖下方的黄河水,不停地流淌,不断地翻腾。 夕阳西下,枣花飘香。下得山来,奔往高家塄村,去品尝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天下 第一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需经十二道工序成品,它绵细又筋道,色、香、味 皆诱人。热辣辣的陕北民歌从塬上响起,几乎要将我的心融化。身旁当即有人唱起《赶牲灵》,真是好听, 掌声四起。歌者大声宣告:“《赶牲灵》作者张天恩,就是我们吴堡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惊喜 交加。被誉为“中国陕北民歌之首”的《赶牲灵》,原来就源自我脚下这片雄浑而又多情的土地,而且,这 位为民间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作者,竟然是一位时常赶着牲灵往返于秦晋的普通乡民! 雄厚辽阔的黄土地,就是陕北人的生命舞台。 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苦难的历程》中写道:岁月会消失,战争会停息…… 是的。革命,不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正是人性中对美和爱的向往和追求,让天地间充满生机,让 人世间充满美好。 (选自《延河》2016 年第 10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在遥远的陕北之北,在苍莽的黄土高原,在浩荡的黄河岸边”三个句子反复写吴堡的地理 方位,突出其“独具魅力”及对我的吸引。 B. 文章引用《元和郡县志》的记载,写的是古吴堡石城年代的久远、历史的悠久。 C. 文章叙述石城时,详细列举了石城内的建筑物,主要是为表现建筑的错落有致。 D. 作者在对战争的感慨中收束全文,表现出吴堡山水人文使作者思想得到了升华。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以探寻者的心理,登山临水,思接古今,感情充沛地表达了对吴堡的感受与 思考。 B. 文章引用元代诗人萨都剌的《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中的诗句,照应上文“发思古之幽情”“怀 激烈之壮志”。 C. “一簇簇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背景下的红色地标,凸显出吴堡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 重要地位。 D. 文章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间以叙写吴堡的历史与文化,杂以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精 神洗礼。 8. 文章为什么要写作家柳青?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有人理解为作者在文中要展现出充盈流转的精神品质, 按这种理解,本文在内容上展示了哪些“气”?请简要概括。 【答案】6. C 7. D 8. ①作者知道吴堡是因为作家柳青;②用柳青的名言印证中国共产党在紧要时东渡黄河的英明,揭示吴堡 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③引出后文对吴堡英雄辈出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性的叙述描写。④丰富文章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9. ①描写吴堡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叙写吴堡人民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勇敢之“气”。③表 现红军以德胜强的精神之“气”。④彰显吴堡劳动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勤劳智慧之“气”。⑤歌颂 秦晋普通乡民热辣而又多情、对美和爱的向往追求之“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人也。少事时溥,溥与粱相攻,知俊与其麾下..二千人降梁,太祖以为左开道 指挥使...。知俊姿貌雄杰,能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出诸将。当是时,刘开道名重军中。历海、怀、郑三 州刺史,从破青州,以功表匡国军节度使。 邠州杨崇本以兵六万攻雍州,屯于美原。是时,太祖方与诸将攻沧州,知俊不俟命,与康怀英等击败 崇本,斩馘二万,获马三千匹,执其偏裨百人。李思安为夹城攻潞州,久不下,太祖罢思安,拜知俊行营 招讨使,未至潞,夹城已破,徙.西路行营招讨使,败邪、岐兵于幕谷。是时,延州高万兴叛杨崇本降梁, 太祖遣知俊会万兴,攻下丹、延、鄜、坊四州,加检校太尉兼侍中,封大彭郡王。知俊功益高,太祖性多 猜忌,屡杀诸将,王重师无罪见杀,知俊益惧,不自安。太祖已下鄜坊,遣知俊复攻邠州,知俊以军食不 给未行。 太祖幸河中,使宣徽使王殷召知俊。其弟知浣为亲军指挥使,间遣人告知俊以不宜来。知俊遂叛,臣 于李茂贞,以兵攻雍、华,执刘捍送于凤翔。太祖使人谓知俊曰:“朕待卿至矣,何相负邪?”知俊报曰: “王重师不负陛下而族灭,臣非背德,但畏死尔!”太祖复使语曰:“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 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今捍已死,未能塞责。”知俊不报,以兵断潼关。 太祖遣刘鄩、牛存节攻知俊,知俊遂奔于茂贞,茂贞地狭,无以处之,使之西攻灵武。韩逊告急,太 祖遣康怀英、寇彦卿等攻邠宁以牵之。知俊大败怀英于升平,杀梁将许从实。茂贞大喜,以知俊为泾州节 度使,使攻兴元,取兴、凤,围西县。已而茂贞左右忌知俊功,以事间之,茂贞夺其军。知俊乃奔于蜀, 王建以为武信军节度使,使返攻茂贞,取秦、凤、阶、成四州。建虽待知俊甚厚,然亦阴忌其材,尝谓左 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而蜀人亦共嫉之。知俊为人色黑,而其生 岁在丑。建之诸子,皆以“宗”、“承”为名,乃于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棕绳断。”建益恶之, 遂见杀。 (选自《新五代史》卷第四十四,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朕固知卿/以此吾珠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B. 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C. 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D. 朕固知卿以此/吾诛重师/乃刘捍误我/致卿至此/吾岂不恨之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另取一与本名 意义相近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后麾下为将帅的部下或者是对将帅本人的敬称。 C. 指挥使,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军职。以马军四百人、步军五百人为一指挥,指挥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 D. 徙,指调动官职。在古代官职升降词语中,改、转、出等词均有此意。文中也为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知俊姿貌雄杰,骁勇善战。本来是时溥手下,后来率部属两千人投降后梁。太祖曾任命他担任左开道 指挥使。 B. 追随后梁太祖时,刘知俊惶恐不安,叛乱后投弃李茂贞。面对太祖的招揽,刘知俊最终没有回复。 C. 投奔李茂贞后,刘知俊因为击败康怀英的军队立下战功担任经州节度使,而后又因受到李茂贞的猜忌被 剥夺了军政大权。 D. 刘知俊才能突出,蜀王王建虽然优待他,但对他也很猜忌,因担心自己死后没有人驾驭刘知俊,于是把 他处死以绝后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虽待知俊甚厚,然亦阴忌其材,尝谓左右曰:“吾老矣,吾且死,知俊非尔辈所能制,不如早图之!”。 (2)建之诸子,皆以“宗”、“承”为名,乃于里巷构为谣言曰:“黑牛出圈棕绳断。”建益恶之,遂见 杀。 14. 为什么刘知俊军事才能卓越屡建军功却落得被杀身死的结局?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王建虽然待刘知俊很好,然而也暗中妒忌他的才能,曾对手下人说:“我老了,将要死了,刘知 俊不是你们所能控制的,不如尽早对付他!” (2)王建的各个子孙,都用“宗”、“承”做名字,于是在里巷中诬陷编为歌谣说:“黑牛出圈棕绳断。” 王建更加讨厌他,于是被杀。 14. ①统治阶级如太祖的猜忌。②身边小人的离间迫害。③自己的反复无常,立场不坚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注]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 【注】①这首诗是 764 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 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番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 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②梁父吟: 古乐府中一首养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借以抒发空怀济世之心,聊以吟诗以 自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颌联中“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 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 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 全诗融自然景象、个人情思为一体,与《蜀相》一样寄意深远,体现了诗大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6.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答案】15. A 16. ①因客居他乡、漂泊在外而伤心。诗人登楼观景,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②为国家 灾难而伤心。吐蕃入侵,战乱频仍,国家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③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为君主无道、 任用奸佞而伤心。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 至死不改。 (2)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中杜鹃鸟象征悲愁,《蜀道难》中描写它凄楚哀婉的叫声使人在空旷险峻的蜀山 中惆怅哀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 热闹的景象。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愁空山 (5). 风帘翠幕 (6). 参差十万人家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 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 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 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 买一个尝尝。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这哪里 赶得上枫叶。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 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 对比 回环 B. 拟人 对比 顶真 C. 引用 比喻 借代 D. 拟人 借代 回环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 B. 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C. 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 D.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她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经受住了秋天西风、严霜及风霜只交加的 摧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 19. D 20. ①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②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抒情性,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③先写枫叶所处 的环境,再歌颂其精神,符合逻辑认知顺序。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当,请填写序号并作修改。 ①释放基层改革创新活力,还要充分赋能,给予基层创新空间。②中国因为地域辽阔、区域发展情况 千差万别,③所以处于深水区的改革更少有先例可循。④这就需要基层更多以自身实际、所在区域禀赋差 异性和综合承受力出发,⑤让风物各殊的园地开出万紫千红的花。⑥少点“站在 20 楼上穿针”的不切实际 指挥,⑦少点会议来文件去的形式主义,⑧多让基层有时间有空间思创新谋改革,⑨谈活力迸发才不是一 句空话。 【答案】②“中国因为”改为“因为中国”;④“以自身实际”改为“从自身实际”或“出发”改为“作 为出发点”;⑦“形式主义”后加“束缚”;⑧“思创新谋改革”改为“谋改革思创新”。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南京江北新区一座4层小楼屋顶上,3 天时间就架起两座 5G基站。这是国内首次利用变电站集成三大 运营商设备搭建的 5G共享基站,4 月 29 日正式投入运营。 在这两座业内戏称为最抠门的基站上国网南京供电公司提供变电站和电杆资源,南京铁塔公司整合三 大运营商的设备,实现了电网与通信基础设施的融合,把一座基站的建设周期从 80 天压缩到 3 天,建设成 本从 30 万元压缩到 3 万元。 【答案】国内首次利用变电站集成三大运营商设备搭建的 5G 共享基站 4 月 29 日在南京正式投入运营,实 现了电网与通信基础设施的融合,建设周期和成本大大压缩。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鱼化石(节选) 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2021 年,注定将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鲜明坐标。“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由此开启。在这个重要节点上,读了上面的诗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读后感,准备参加 “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的征文活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读艾青的诗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我读出了艾青的人 生感悟,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我们对生命的热情曾未终止过。诗句里寄予了对 生命的美好向往,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像鱼儿一样的精彩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之成为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又到一年“五四”时,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 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都要承担其所处时代的历史 使命。从风雨如晦的革命年代到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从开拓奋进的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的决胜进军,一 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伟大的时代, 让青春的世界海阔天空。“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021 年,注定将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鲜明坐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 100 周年,此外民法典实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问一号”火星着 陆,这些成就的取得正在呼唤敢为人先的少年英雄勇立潮头、担当重任。一如 30 多年前激情燃烧的改革岁 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与社 会氛围为亿万青春提供了释放潜能、体现价值的难得机遇。让青春的激情在国家建设中迸发,个人的才能 在公平环境中释放,梦想的种子在社会呵护下发芽,当代青年必将助推中华民族在圆梦路上持续抵达新的 高度。正如艾青所言“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青年人就应该拿出青年人的样子, 为青春奋斗。奋斗永远是青春最鲜明的底色,始终是推动历史车轮劲的动力。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所有的经历化作记忆,那些年少时为理想挥 洒的汗水,为成功付出的艰辛,终将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财富。投身变革时代的滚滚洪流,在推动“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砥砺意志、增长才干、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必将收获无怨无悔的青春记忆,在 融入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奋斗中绽放永不褪色的青春光彩。 致敬青春,放飞梦想!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