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精品卷(试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精品卷(试题+解析)

ID:704088

大小:69.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5-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辽宁师大附中 2021 届精品卷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 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 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 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 一个重要事件,2008 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 家》《收获》等 20 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 1998 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 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 1998 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 密接触》也诞生于 1998 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 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 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 年 8 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 “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 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 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 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 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 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 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 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 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 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 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 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 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 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 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 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 1991 年的美国,1994 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 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 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 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 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 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 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 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 1991 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 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 1991 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 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 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 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 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 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 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 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 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 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 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 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事件起源说”认为 1998 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以文学高光事件作为认 定依据。 B. “论坛起源说”认为 1996 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其提出者邵燕君等锚定金庸客栈 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 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于实不符、于理 无据,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 辑性。 D. 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 1991 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 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是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而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材料一指出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 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 材料二肯定了 20 多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以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的创作资源都来自网 络文学为例,论证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D. 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当前网络文学还处在“数量”增长 的粗放阶段,迫切需求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分类近 20 个,细分类别达到 200 余个,其中建党 建国、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正能量题材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B.从《琅琊榜》到《少年的你》,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 IP 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C. 当前,网络文学维权困难重重,2019 年,中国网络文学总体盗版损失规模为 56.4 亿元。 网文作家“愤怒的香蕉”深受盗版之害,其小说《赘婿》一更新完,就有人在《赘婿》百度 贴吧里放盗版章节。 D.网络文学目前出现的“融梗”“洗稿”现象,让很多人阅读作品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 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4.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忆平乐 冯 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 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 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 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 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 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 息。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 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 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 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 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 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 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 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 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 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 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 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 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 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 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 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 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 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 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 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 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 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 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 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 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 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 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 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 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 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许 多服装一致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 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 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 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 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 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 愿意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 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 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B.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 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C.文章运用排比手法,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都能够坚守职责,节律 强劲,感情洋溢,达到了加强语势、深化文意的效果。 D.文章以“变”反衬“不变”,一些衣冠人士变得不成人形,祖国河山变得疮痍满目, 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却不会变,他们的精神会永远传承。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一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 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本一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 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本一共出现了两次“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 布着”,可见作者对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D.文本二写“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 清,令人感受到战前的紧张气氛。 8.文本一是一篇沉淀着哲理意味的诗性散文。你觉得文中主要蕴含了什么哲理?对我 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4 分) 9.冯至撰文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请结 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麻贵,大同右卫人。父禄,嘉靖中...为大同参将。从镇帅刘汉袭板升,大获,俺答围右卫, 禄与副将尚表固守,乘间击斩其部长,寇乃引退。禄以宣府副总兵入卫。贵由舍人从军,积 功至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十年冬,以都督佥事 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为阅视少卿曾乾亨所劾,谪戍边。明年,宁夏哱拜反。廷议贵健将 知兵,且多畜家丁,乃起戍中为副将,总兵讨贼,贼尽平。二十二年七月,卜失兔纠诸部深 入定边,营张春井。贵乘虚捣其帐于套中,斩首二百五十有奇。还自宁塞,复邀其零骑,会 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宁夏总兵萧如薰不能御,总督叶梦熊急檄.贵赴援。贵斩首二百 三十有奇,获蓄产万五千。帝为告庙..宣捷,进署都督同知,予世荫。二十五年,日本封事败, 起贵备总兵官,赴朝鲜。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6 页 共 8 页 势逼王京。贵别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亦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遮贼锋。分兵三协; 左李如梅,右李芳春、解生,中高策。贵与杨镐督左右协兵专攻清正。策驻宜宁,东援两协, 西扼行长。诸军至庆州,倭悉退屯蔚山,如梅诱败之。清正退保岛山,筑三砦自固。游击茅 国器率死士拔其砦,斩馘六百五十,诸军遂进围其城。城新筑以石,坚甚。将士仰攻多死, 明年正月二日,行长来援,兵俱溃。既而败状闻,责贵以功赎。与刘綎、陈璘、董一元分四 路。贵居东,当清正,数战有功。会平秀吉死,官军益力攻。明年三月,旋师。进右都督, 予世荫。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锡世荫者六。及殁,予祭 葬。称一时良将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B.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C.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D.贵驰至/王京倭已入庆州/围南原/守将杨元遁全州/守将陈愚衷亦遁/倭乘势逼王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嘉靖中,是古代纪年法,古代常见纪年法有年号、干支、王公即位等,文中指年号纪年法。 B.迁,古代可指官职的变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盘庚之迁”和文中意思相同。 C.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檄文”多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 D.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伶官传序》“以一少牢告庙”即为此 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麻贵多次打败敌人。他带兵袭击敌人板升,打败卜失兔,支援叶梦熊都取得了胜利。 B.麻贵善于用兵。他利用敌人刚刚扎营的时机,乘虚而入,斩杀敌人两百多人。 C.麻贵功勋卓著。他担当重任、平叛讨贼,阻击清正,多立战功,称为一时良将。 D.麻贵曾抗倭援朝。他和副将配合朝鲜军队,分兵协作,为援朝做出了贡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还自宁塞,复邀其零骑,会寇留内地久,转掠至下马关(4 分) (2)明年三月,旋师。进右都督,予世荫。(4 分) 14.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请结合文本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临江仙 冯延巳 秣陵①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②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注]①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秣陵。②一晌:很短的时间。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路遥人去马嘶沉”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 后眷恋徘徊的情意。 B.“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从满腔愁绪中惊醒。 C.“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 孤独寂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7 页 共 8 页 D.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襟”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 唯有泪湿衣襟,词人在篇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 16. 柳永《雨霖铃》的下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请比较“青 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种树实为写治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 的手法写为官者要爱民如子,但又要放手让百姓自由生产。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女子打扮 得花枝招展,带着幽香,一路说笑参加元宵灯会的盛况。 (3)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表达 哀音,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20 题。 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 世界上绝大多数中世纪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 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待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崭新时代,( )。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 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 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 来,一群燕子殷勤地追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 从蓟北追逐到江南。夕阳的余晖下,你渐渐看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 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满了补丁,有如一位浪迹天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 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 怨无悔地向你驶过。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B.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C.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D.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8 页 共 8 页 春节,俗称“新年”“过年”,在中国是汉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新加 坡、韩国、越南等国也是法定假日。“过年”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 色彩。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除夕之夜,阖 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习惯上称“团年”。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 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以前,一般 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 ① ,地点变了, 浓浓的血缘亲情不变。 “拜年”是体现晚辈对长者尊敬的一个礼节,也是邻里之间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每年 一次的拜年礼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 关系。拜年是欢乐喜庆的象征。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 ② ,也要相互拜年, 尽释前嫌。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 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 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③ ,春节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体现着社会的和谐。社会 的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内心的 和谐。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5 分)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 没有,有人答有。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 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 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自定, 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师大附中 2021 届精品卷考试答案 1.C(“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于实不符、 于理无据,与之相比”错误,不是作者是认为,是邵燕君、吉云飞在《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 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中的看法。) 2. D(A.“不是”“而在于”错误,原文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 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B.“前者”与“后者”说反了, 原文为“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 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 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C.“以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的创作 资源都来自网络文学为例”错误,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的创作资源并非都来自网络文学。)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9 页 共 8 页 3.C(材料二并未论证网络文学维权问题) 4.①中国网络文学于 1991 年诞生于北美(1 分) ②1994 年挺进本土(1 分),并于本土延伸壮大(1 分) ③2003 年之后又走向海外(1 分)。 (要求简要概括,照抄原文不给分) 5. ①首先提出文章论题: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在哪里,并概述了廓清起点的意义(目的); ②然后在简述“时间起源说”和“论坛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 “网生起源说”并阐述了观 点依据; ③最后重申了廓清网络文学起点的意义(目的) (每点 2 分)。 5.C.“文章运用排比手法”错误。无中生有,排比至少要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 同或相似的三个短语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文本一倒数第 2 段中没有这样的三个短语或 句子,其他地方更没有,因此不能说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 6.C.“可见作者对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真正变得不 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政客把政治弄得不 成政治,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这里的“衣冠人士”特指上流社会的部分 人物,并非泛指上流社会的所有人物。 7.哲理:现象时刻在变,精神永垂不朽。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也在变,但 那些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普通百姓做事认真、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精神, 是永远不变的。 启示: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弘扬工匠精神,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我, 决不随波逐流。只要大部分人能够如此,中华民族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 定能顺利实现。 8.①文本一撷取平凡人物,通过裁缝师傅恪守信用这件事,由特殊到一般,展现劳 动者身上闪光的品质,抒发作者对那里山水人物的赞美和思念,引发作者对后方都市 里的一些“衣冠人士”的嘲讽。 ②文本二中,作者截取卖瓜的农夫招呼兵士吃瓜的场景,表现了那个动乱时代普通民 众对抗战的支持。同时引出下文作者面对“新的历史”轻松、爽朗和愉快的心情。 10. C 11. B 12. A 13. (1)麻贵从宁塞回兵,又拦截敌人的零散骑兵,适逢敌人久留内地,辗转掠夺直到下马 关。 (2) 第二年三月,率师凯旋,提升右都督、给予世代荫封 14. 麻贵率领的军队和朝鲜军队协同作战,在对倭作战中有敢死之士;平秀吉去世都起到了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10 页 共 8 页 积极作用。 译文: 麻贵,山西大同右卫人。父亲麻禄,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跟着镇帅刘汉袭击塞外敌人居 屋,大获全胜。俺答包围右卫,麻禄与副将尚表固守,乘间隙杀死了敌人的部长,敌人这才 撤退。麻禄以宣府副总兵的身份入京护卫。 麻贵由舍人从军,积累战功至都指挥佥事,充任宣府游击将军。隆庆年间,提升为大同 新平堡参将。万历十年(1582)冬天,以都督佥事的身份充任宁夏总兵官。 万历十九年(1591), 被阅视少卿曾乾亨弹劾,贬职发配边地。第二年,宁夏哱拜反叛。廷议麻贵是一名健将,善 于用兵,而且供养了很多的家丁,于是起用为防地副将,统帅部队讨伐敌人。叛乱全被平定。 万历二十二年(1594)七月,卜失兔纠集各部深入到定边,在张春井扎营。麻贵乘敌人内 部空虚,直捣河套敌人营帐。斩首二百五十多级。麻贵从宁塞回兵,又迎击敌人的零散骑兵。 适逢敌人久留内地,辗转掠夺直到下马关。宁夏总兵萧如薰抵挡不住,总督叶梦熊火速传令 麻贵前往增援。麻贵率将斩首二百三十多级,缴获牲畜物产一万五千。皇帝为此祭告祖庙宣 扬大捷,提升麻贵署都督同知,给予世代荫封。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受封失败,起用麻贵为备倭总兵官,奔赴朝鲜。麻贵快马赶 到王京,倭寇已经进入庆州,包围南原。守将杨元逃跑,全州守将陈愚衷也逃跑了,倭寇乘 机直逼王京。麻贵另外派遣副将解生守稷山,朝鲜也命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拦击敌前 锋。分兵三协:左边为李如梅,右边为李芳春、解生,中间为高策。麻贵与杨镐率左右二协 兵力专门攻打清正。高策驻守宜宁,向东援助两协,向西扼制行长。各军到庆州,倭寇全都 退守蔚山,李如梅引诱敌人深入并将他们击败。清正退保岛山,筑三砦自守。游击茅国器率 敢死队拔取敌砦,斩首六百五十级,各军于是进围岛山城。岛山城刚用石筑成,很坚固,将 士仰攻死亡很大。第二年正月二日,行长来增援,明朝之兵都被击溃。不久失败的情形传来, 皇帝罢责令麻贵立功赎罪。麻贵与刘廷、陈瞞、董一元分兵四路。麻贵居东,抵挡清正,多 次战斗,都有战功。正好平秀吉死,官军更加努力进攻。第二年三月,率师凯旋,提升右都 督,给予世代荫封。 麻贵刚毅矫健、灵活,善于用兵,在东西两边都立下战功。先后得到七次特别赏赐, 六次赐给他世代荫封。等麻贵死后,给予他祭葬。号称一时之良将。 15.C“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的剧烈。对时光匆 匆、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 16. 相同点: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2 分) 不同点: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哀情,倍显主 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2 分);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 了离别后的寂寞相思之意。(2 分) 17. (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2)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3)风急 辽宁师大附中 语文 第 11 页 共 8 页 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 18、B【解析】根据前面“崭新时代”来看,后面陈述主体为“时代”前后衔接更连贯,因此 排除 A、D;而 C 项后面分句主语又变成了“中华民族”,前后不一致,排除 C,选择 B。 19、C【解析】例句与 C 项均使用拟人手法;A.借代;B.夸张;D.比喻。 20、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 向你驶来。(3 分) 21.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 ②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 ③从社会生态来看(或 “春节也具有社会生态意义”)(每点 2 分) 22.第一段:春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世伦理色彩;第二段:“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 教的一种延续方式;第三段:春节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每点 2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