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加入VIP免费下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

ID:70573

大小:12.42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12-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之情一旦到了佳节这个触发点,诗人怀亲思乡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运用了“反衬法”,恰当地引用重阳节登高这一古俗,诗人由思念亲人,想到亲人思念自己,兄弟对他的想念之切之深之真,更反衬出诗人对兄弟的真挚怀念。而且,诗人用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之乐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悲,的确,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他们怎能不怀念滞留在外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始终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四、对 策: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六)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七)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2、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词语和诗文。 2、 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 听写词语和诗。 4、 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1、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三)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    xìng  gāo  cǎi  liè (     )  (      ) (     ) (               ) huí yì   xiāng  féng  qíng  jǐng   sī xü  wàn qiān  (    ) (     )    (      ) (    )(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íyú) 更(gèng gèn)加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 培() 晚()异()遍()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后记: 教师的语言应该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可以平易近人,侃侃而谈,但是不能过于随意,而我的语言确实过于随意了,尤其在上课上得很投入很激动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语言的艺术了,在要求学生为“扶老携幼” 这个词做做动作时,孩子不好意思做,都坐着笑,于是我很随意的带过——“不好意思,我们就不做了吧 ” ,而没有通过教学机智去处理,从文字本身上来理解。 教育是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能够有条理的组织教学,甚至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时刻不能忘记自身的“模仿性”和学生的“向师性”。我希望我的语言能诗情画意,充满感情,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影响有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