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平白如话的语句,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情的坦露。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之情一旦到了佳节这个触发点,诗人怀亲思乡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运用了“反衬法”,恰当地引用重阳节登高这一古俗,诗人由思念亲人,想到亲人思念自己,兄弟对他的想念之切之深之真,更反衬出诗人对兄弟的真挚怀念。而且,诗人用携手登高遍插茱萸嬉笑之乐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之悲,的确,情事依旧而兄弟两分,天各一方,他们怎能不怀念滞留在外的亲人而黯然神伤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堪为思亲佳作,如今,每逢佳节,出门在外的游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首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成了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在教学时,在必要的讲解“山东”是华山以东,以及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饮酒赏菊之外,我始终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感,想象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的兴高采烈,想象诗人王维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朗读感悟诗人的思亲之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与诗人王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透彻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4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对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准备: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1、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背诵思念家乡的古诗。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自由读读。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4、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三)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学生拿出生字卡片读一读、再出示小黑板抽读)
2、指导书写“插、逢、忆”。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重阳、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内容,交流阅读感受。
四、对 策: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字词,听写
2、引导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交流。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离开”、“来到”、“两年了”等词语,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的寂寞心境。
3、通过“重阳节又到了”、“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看着”、“更加”等词语,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诗人作客他乡,在重阳佳节家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中,更加难以抑制的思念亲人的感情。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诗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指名读,引导学生想象“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景,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
3、引导学生读读,体会“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自己”是诗人自己的想象,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上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2、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诗,吟诵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这首诗重在抒情。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出这种韵味来。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文
1、总结谈话。
2、朗读背诵。
(六)造句练习
指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用“兴高采烈”造句:
1、精读课文时时先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出示范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学生朗读范句知道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情境。
4、练习词语搭配,如“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秋游)等。
5、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使句子内容丰富起来。
6、学生口述句子,经过评议、修改,最后书面造句。
(七)实践活动
进一步体会第三课《古诗两首》所描绘的深秋枫林美景以及枫桥环境的凄寒、幽静,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旅途中孤独、寂寞的心情,展开合理想象,试模仿本课编一个故事在班上或小组内交流。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异乡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流利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默写本课的生字词和诗文,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完整的叙述诗文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较好地完成本课的练习。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2、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 认读词语和诗文。
2、 指名说说诗所表达的意思。
3、 听写词语和诗。
4、 当场校对订正。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1、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三)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xiōng dì jiā jié xìng gāo cǎi liè
( ) ( ) ( ) ( )
huí yì xiāng féng qíng jǐng sī xü wàn qiān
( ) ( ) ( ) ( )(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íyú) 更(gèng gèn)加
至(zì zhì)今 登(dēng dēn)高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 培() 晚()异()遍()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后记:
教师的语言应该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可以平易近人,侃侃而谈,但是不能过于随意,而我的语言确实过于随意了,尤其在上课上得很投入很激动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语言的艺术了,在要求学生为“扶老携幼” 这个词做做动作时,孩子不好意思做,都坐着笑,于是我很随意的带过——“不好意思,我们就不做了吧 ” ,而没有通过教学机智去处理,从文字本身上来理解。 教育是门艺术,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能够有条理的组织教学,甚至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时刻不能忘记自身的“模仿性”和学生的“向师性”。我希望我的语言能诗情画意,充满感情,我更希望我的学生能在我的影响有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所以,我以后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