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课件

ID:705809

大小:651.14 KB

页数:67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6-3 1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课件 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 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 “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 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 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例】(2015江苏,1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 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 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 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 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 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 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 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似的。而那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 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 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五段中“孱弱”的含意。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 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要解答此题需要弄清本段层次。第⑤段前两句总写;第三 至六句讲的是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七 句讲的是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第八至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 气息不浓烈。据此可得出答案要点。 解答词语含义的“三联一依” 1、三联。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含义必须 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多用来理解具有临时性意义的词语、 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②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一般用 来分析具有深层含义和特定意义的词语。③联系作者写作的意图和社 会背景。 2、一依。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 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要达到的效果。 答题模式:词语本义+语境义+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例】(2018天津,18) ……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 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 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 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 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 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 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 1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 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 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 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 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 的向往。 理解句子含意的“六条路径”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有些文章,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的小事之中,其中 有些句子就需要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其含意。 2、瞻前顾后,审读语境。必须把所问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分析,通过 对其前后句子含意的分析,弄清所问句子的含意。-般来说,所问句子的含意 常在其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就有表述,答题时,或者直接引用原句, 或者理解后进行转述。 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 等,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考生可通过抓关键词,运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参考位置,对应分析。如果是总领句,句意就从下文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果是过 渡句,要前瞻上文,后顾下文,确定答案;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的内容归纳意 义;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5、辨析修辞,理解深意。文中有些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 含意。 6、剖析结构,关注重点。抓句子主干和句间关系,关注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 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对较为复杂的单句,可通过理 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来达到理解句子句意的目的;对复句来说,要分析层次,明确 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答题模式:内容+手法+在修辞、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例】(2018浙江,12)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 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 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 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 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 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 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 “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 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竞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动,熙来攘往,那琅满目的小摊 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 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 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 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 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先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逛游的人特别多、游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 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望长街,果然是人湖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 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 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 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 华.直教人眼花燎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炼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 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 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 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 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 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 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 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 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 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 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湖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 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 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 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 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 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把握散文结构的步骤 第一步,筛选信息,概括段落内容。文章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句,这些 语句具有提示、总结、过渡等作用,且一般都与段落大意有关。这些标志性语句可分为三 类:(1)中心句(包括全文中心句和局部中心句);(2)结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 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3)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包 括结构较长或复杂的句子)。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 句、关键词,分析概括文(段)意。 第二步,把握全文脉络,分析行文思路。通过概括每个段落的核心意思,分析段落间的逻 辑关系,理出文思推进的路径。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这种行文思路对主题表达的具体作用 等。 分析文章思路主要涉及以下几点:①结构的安排;②详略主次;③过渡穿插;④伏笔照应; ⑤烘托铺垫等。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例】(2018天津,18)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 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 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 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 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 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 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 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 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 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 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 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 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 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 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 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 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 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 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 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 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 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 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 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 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 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 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 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 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 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 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 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 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 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 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 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 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①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8、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答案: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首先找到 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关键句或通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本题答案散落在全文,结合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徽墨的历史价值角度来分析即可。如文中的“我不甘心,相 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 记忆”,“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 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 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 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 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四个角度解答概括文章情感、主旨题 1、理解题目意思。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旨, 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考生作答最佳的切入点。 2、分析首尾段落。文章的首尾段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考生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这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散文中表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 抓住了文章主旨。 4、联系写作背景。有些文章,只有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 然后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关注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 说明性文字。 “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概括具体的内容;二是阐述抽象的内容;三是解说含蓄的内容。主 要考查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是结合层次分析,考查考生对 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三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某段段意、某个词语的意义的归纳概括能力。比如散文 中对描写对象体现的意义的概括描写对象(比如人物、事物景物等)特征的概括等。 ③分析线索及作用 【例】(2015江苏,14) 比邻而居 王安忆 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 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 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 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 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 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 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 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 持久,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有一股羊肉汤的气味滚滚而来。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 一下, 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 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 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 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 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 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似的。而那 先来的, 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 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 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 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 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地,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 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的,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案:线索:气味。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 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 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下手:时空连“线”、因物取“线”、 反复出“线”、以情导“线”、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 “线”,这物就是“气味”。文章正是通过油烟的“气味”来串联,并以此 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气味”将四家串联在一起,同时这 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叫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些不同 “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了她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流露出作 者对生活的态度。 寻找散文线索的四个角度 1、从标题入手。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所以看标题中是否有关 键词贯串全文。 2、从时空变化入手。记人记事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考生阅读 时把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3、从事物入手。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 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通常这个事物也会作为文章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4、从议论抒情入手。抒情、议论类散文一般以情、理为线索,如文章抒情句子 中蕴含的“情”通常作为线索隐伏于内容之中。考生阅读时要细心分析,理清 感情变化的轨迹,以此找出文章的线索。 分析线索作用的两个方面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 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 或状态。 此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 应作用等,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形象突出的作用等。 【例】(2018北京,20) ……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 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 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 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 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 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 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 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 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 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 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 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 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 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 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 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手法上: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 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 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中重要内容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本题是两个小问,要分开来回答,先回答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 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的不同,先要了解第④段是如何对河蚌仙女梦想描写的,第③段又是怎样对童话故事进行 叙述的。再回答作者这样写的作用,而“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解析第一小题的不同要从北荣上、艺术手法 上、结构安排等方面着手。阅读第④——⑤节文字,寻找有效的答题区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 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 摆脱了贫困。”“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 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思,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就他的青年摆脱物质上的 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增添了诸多细节,如 仙女出水缸后直奔家中,清扫、做美味饭菜等,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神话传说的描写和记叙,也为文章增加 了文学性和神秘性。作者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 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作者与文学的联系。同时,既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又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 读方式。 分析散文句段作用的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角度。首先确定句段位置,知晓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然后看题干中提示性或暗示性的语言,如“作用”“结构上”“文章主旨”“用 意”“表达效果”等,由此确定答题的角度。 2、确定角度,联系文本作答。分析句段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题、表现手法、 读者感受等角度入手。内容方面可考虑该句段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 等方面的作用;结构方面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结构完 整、承上启下等作用;主题方面可考虑对主题起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表现手法方面可从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角度考虑;读者感受 方面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等作用。 散文中句段的作用 1、开篇: 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人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人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人,令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⑩侧面人笔,含蓄自然。 2、中间: ①承上启下。 ②由叙述转向议论。 ③由写景(正面....)转 向抒情(反面...)。 ④层层深人。 ⑤总领下文。 ⑥总结上文。 3、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4、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5、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等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感表达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①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或风格 【例】(2018浙江,10) ……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 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 灯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 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燎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 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炼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 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 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 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垫、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 用制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 急于分享的兴奋情绪。 解析: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 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 “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 铺排,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 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 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分析散文语言特色或风格的步骤 第一步,准确概括语言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用一两 个词概括语言特点。概括时既要考虑一般文本的语言特点,又要考虑所 给语段的语言特点。 第二步,结合文本,举例分析。从文本中找出能够体现文本主要语言特 色或风格的句子,紧扣语句内容加以分析。 第三步,述评结合,规范作答。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或风格一般是多 方面的,考生答题时要分清轻重,分点表述,并且按照合理的顺序。另 外,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运用术语。 常见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形容词、动词:①准确、精练、深刻、充满动感;②含蓄、生动、形象传神。 叠词: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增强韵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③句式整齐,具有形式美;④起强调作用;⑤使上下文联 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引用: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引起读者兴趣等。 句式:如长短句、整散句等,使行文错落有致,节奏顿挫,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情感真挚、强烈。 描写:如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对比衬托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常见的语言风格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豪放、华丽精练、含蓄、细腻、典雅、清新、朴素、活泼、诙谐等。 ②分析形象特点及作用 【例】(20119天津,18)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 “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 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 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 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 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 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 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 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 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 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 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 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 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 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 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 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 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 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 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 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 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 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 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 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 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 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 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 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 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 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 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 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 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 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 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 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 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 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 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 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 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 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 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 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 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 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 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 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8、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答案: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 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身 份。本题中老祖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她坚 忍,比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 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 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 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 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比如“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 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 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给萨 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 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 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 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比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 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 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 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概括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四个角度 1、从事件入手。即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事件 一般能反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 2、从描写入手。即要重点关注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 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语句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 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分析时 不可忽视。 4、从主题和时代背景入手。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人物形象, 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还需要结合 主题和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的不用作用 1、内容上: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 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形式上: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 贯串;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主次人物的不同作用: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 要析情。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 把握物象特征,分析物象作用 1、把握物象的特征。①外在形象: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② 内在形象:本质、精神等。③蕴含的情感:喜爱、憎恶、高兴、悲 伤等。 2、分析物象的作用。(1)主要物象的作用。①从内容主旨上看。 主要物象一般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 文的“神”。一般来说,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②从艺术形式上看。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具有把散文中的众 多材料组织贯串起来的作用。(2)次要物象的作用。①对结构形式 的作用。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 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②对内容主旨的作用。充实 文章内容,升华文章主旨。③对彰显主要物象的作用。对比、衬托、 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记叙 A、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亲切之感。);第二人称(具有对话效果,便于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若对象为物,会有拟人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之中,较为自由, 可以全面地反应生活。) B、叙述详略:详写(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侧 面烘托中心。) C、叙述方式:顺叙(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增强吸引力,引人 入胜。);插叙(补充、解释、衬托作用。);补叙(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 完整,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2)描写 A、感觉、观察、写景: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 呈现出千姿百态,也能展现景物的总体特征。 B、描写方法:a细描、白描(细描,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地描绘,能感 染读者。白描,不加渲染铺陈,能使语言简练,生动传神。)b动静(使景物更生动, 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c虚实(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突出景物的特点,拓展 表现空间,扩大意境等。) C、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指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刻画。);侧 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指对所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刻画,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 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3)抒情 A、直接抒情:以直陈肺腑的方式抒发感情,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常用于抒发强烈、 直露的情感。 B、间接抒情:寓情于事(通过对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这种叙述往往会引起 感情的波澜,因事而动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寓情于景(通过对景 物或者某种象征性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以情染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些具体的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委婉曲折地 将作者的志向和意愿表达出来。) 2、表现手法 A、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人 联想和回味。 B、对比: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有助于表达感情或表现文章主旨。 C、渲染: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D、抑扬:造成读者的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加突出事物的特征 和某种感情。 E、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具有震撼力。 F、点面结合:常表现在场面描写中,面上的大环境、大背景和点上的具体描写相结 合,这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更好地表现主题。 G、动静结合:常体现在写景片段中,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 彰。 H、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 事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分析表达技巧的答题要点 1、明确表达技巧。首先明确文章或语段使用的表达技巧,即使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语句表现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 文中是怎么运用的。 3、概括表达效果。根据相关的知识积累,结合具体内容,概括 这些表达技巧具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高考对散文标题的探究,主要有:对标题的艺 术手法及作用的分析;对标题内涵的理解;对 标题意蕴的探究;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探究散文标题的注意要点 1、理解标题的本义。要通过理解标题的关键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 解标题的意思。 2、分析标题的修辞。联系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分析标题使用的 修辞手法,是否具有比喻义或象征义。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通常是文 章要揭示的中心。 3、概括思想内容。通过分析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多角度分析效果。题目有时要求对标题设置的原因、优劣等进行分 析,考生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阐释理由,如主题、情感、线索、悬 念、双关及语言的简明、形象、生动等。 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 1、注意多角度和多层面挖掘。所谓“角度”,指关于散文的材料安排、 行文结构、情感表达等,主要包括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 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所谓“层面”,指关于文章的时代背景、细节 描写、语言表达等,主要包括表层、深层、实用层面、情感层面、道德 层面、民族心理层面、美学层面等。 2、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物及人,由个人 到集体,联系其背后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3、紧扣文本。挖掘作品的意蕴时必须源于文本,在文本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敦煌,黎明中升起 许实 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上,新鲜而明媚。这是敦煌的飞天女,衣袂飘逸,花朵一样的 笑容,她刚刚从夜里走来,反弹琵琶的声音,使漆黑的夜里翻腾咆哮的沙漠,此刻像天空一样宁静。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夜雨早停了,屋檐上,灌木上,电线上,树上湿漉漉的,麻雀叫 着,抖掉身上黑夜,蹲在树上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像麻雀抖掉黑夜,游荡在敦煌大街上。 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睡梦中的旅客。可是在阳关,干裂的阳 光晒得脸皮疼,滚烫的风吹干了身体里的水。莫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故事,九色鹿舍 己救人,丑公主变美,千手千眼观音菩萨……还在脑海里浮动,还想伸出手摸一下,惊讶地张大的嘴还 没有合拢,让脑仁疼的喇叭声就钻进了耳朵。 党河水安静地流淌,河岸上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还有鸟雀的栖息,这些繁盛的 树木只想着在太阳出来之前吸足水分。我沿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注]家 的墨池。张芝、张昶兄弟俩每天清晨就开始练习书法,他们在临河的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 了,还有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 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滚烫、蒸熟生硬的果实。 河岸上传来牛的哞叫声,几条狗在撕咬、打架,岸上是一排排土坯房子,有烟囱冒出了烟,是出租车司 机刘家的,昨晚回家迟,几个来自远方的年轻游客租车去了雅丹。这是古丝绸路南道北干线,由此向 西沿白龙堆沙漠穿越罗布泊直到楼兰,再从楼兰到若羌转入丝路南道,这条道为沙漠路。他们正值青 春,对荒无人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中国古 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天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 灵深处扎根了。 年轻的斯文·赫定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走进沙漠后,目 之所及,全是荒芜贫瘠的黄色沙丘,茫茫沙海铺在眼前。干得能当火种的沙,掀起 了干热的风,疯狂吸食身体里不多的水分,皮肤干成了牛皮纸。干渴让他的队伍 分崩离析。在见不到一丝绿色和动物的痕迹、只有冷峻的星光划破死寂的夜里, 斯文·赫定抽出沙里的身子,听着自己在沙上发出的沙沙声,趁着凉爽的黑夜前 行。当他靠吃野草、树叶、芦苇芽、苦水里的小蝌蚪走出沙海,把最后一盏点亮 的灯放在沙丘上时,多么希望失散的人员、骆驼、狗儿能跟来,沿着他留下的足 迹,找到于阗河……就这样,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 事,吸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盏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 一枝水莲立于沙浪上。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我听见有音乐 从窗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 怒放,让李广杏子像海绵球在墙上蹦跳。天空万里无云,无边无际,向四面舒展开 去,丰沛、连绵、密集的阳光赋予敦煌灿烂无比的早晨。 光焰四射的晨阳,漫过党河岸,洒向熙攘的城市、丰饶的村庄。在燃烧的阳光里, 棉花裂开坚硬的外壳,纷披的李广杏子星星似的闪烁在绿叶里,大片大片杏林就 是深邃的夜空。 敦煌已经醒来,而且喧嚣起来,我听见有人诵读: 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 黎明中起身的敦煌—— 鸣沙山就在前面,太阳这个大火球,早把那点湿气舔干净了,沙子开始发烫,远处沙丘脊线上腾起火焰。 这片沙漠背对海洋,这里的人们多么希望面朝大海啊。人们还记得大海的、海草的味;海浪拍击礁石 的声音;水花溅在脸上热辣而冰凉,激起尖利的惊叫声。来自海边的人们在鸣沙山上逍遥,胀鼓鼓的 风扫过一尘不染、炫目的沙丘,裹着花色披肩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光屁股的孩子们在沙上厮打,从山 脊上滚下来再爬上去。有马厩的气味飘来,有清脆的铃铛声传来,浩浩荡荡的驼队从更远的沙脊上走 来,训练有素的骆驼,驮着欢乐的、唱着歌、尖叫的、互相拥抱汗津津的人们,穿越喷着火的沙丘。 整个白天,鸣沙山持续不断的喧嚣、欢乐、呐喊,让平日里心情沉郁的人,此时容光焕发,心里不禁产 生一种明媚的期望。 黄昏降临,血色的太阳蔓延到身边。月亮升起,天边上星星亮起来。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 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选自《人民日报》) [注]张芝,东汉时敦煌酒泉人,曾在敦煌苦练书法。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清晨的阳光写起,阳光“新鲜而明媚”的特点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 愉悦、轻快的情感基词。 B.文章写张芝家的庭院中到处挂满布,上面写着黑字,“像篝火呼啦啦燃烧在黑 夜”,表现了张芝对敦煌的影响。 C.文中通过人们诵读的“敦者,大也;煌者,盛大也”,既解释了敦煌的字面之意, 又突出了其气势雄伟浩大。 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行对比,表 达了敦煌人对鸣沙山恶劣环境的不满。 答案:D 解析:D.“文章将敦煌人面朝大海的愿望与来自海边的人们在此逍遥的行为进 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两者没有形成对比,“表达了敦煌人对鸣沙 山恶劣环境的不满”分析无中生有。 2.文中写斯文·赫定之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斯文·赫定之事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敦煌之地的文化内涵。 ②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 ③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神秘性,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文章写的是敦煌,插入与敦煌有关事情的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敦煌的传 奇色彩。文章写斯文赫定的事情是在第四、五两段,第四段‘他们正值青春,对荒无人 烟、没有生命、岑寂的沙漠充满梦想,记忆里肯定流淌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故事“,引出 “中国古代旅行家法显,欧洲探险家斯文赫定,就像夭边升起一抹霞光,倏地扩张到整 个天空,然后在他们心灵深处扎根了”,可见斯文赫定尽敦煌沙漠,是被敦煌沙漠的神 秘所吸引,对沙漠充满梦想,勇敢踏进荒芜人烟的沙漠进行探寻。第五段叙述了斯文赫 本第一次从喀什到若羌,翻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过,描述了斯文赫定对敦煌沙漠神秘 之地的具体探寻,进而指出“百年来,斯文赫定也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故事,吸 引着无数人去寻找。他留下的足迹、灯盖像航标、浮标在沙海上漂动,像一枝水莲立 于沙浪上“,这是通过斯文赫定的故事来描述人们对敦煌神秘之地的寻找与向往,表达 了作者对敦煌的仰慕之情。此外,斯文赫定是欧洲著名的探险家,文章写他对敦煌沙漠 的探险经过,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性和传奇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3.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与开头所体现的“清晨”照应,由“清晨”到傍晚,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 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②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微波”比喻成“音乐”,“轻轻踩过梦境”令人产生 无限的遐想,丰富了敦煌的形象。 ③句子优美,对夜色的描绘十分真切,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意蕴,使结 尾富有诗意美,含蓄隽永,令人回味。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从两个角度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仔细阅 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是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鸣沙丘从傍晚到夜晚,特别是夜晚的 景色,对鸣沙丘夜晚景色的描写非常真切,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给人一种诗意的 感觉,增加了文章意蕴。文章的开头写“清晨,第一缕曙光照在敦煌市中心的雕像 上…尹,是从一夭之中的清晨写起,而文章的最后一段说“黄昏降……肝起,天边上 星星亮超来”,文章由“清晨”写到“黄昏降临“,再到“月亮升起’,按时间先后 顺序,形成圆合结构,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说文章尾段的时间正好与开头 在时间上相互照应。“凉风吹来,沙丘上起了微波,似细细的音乐,轻轻踩过梦境” 主要运用了通过的修辞手法,用听觉来写视觉,风吹沙丘泛起的微波属于视觉效果, 而细细的音乐属于听觉,这是用听觉来描绘视觉。答题时,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内 容进行分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