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3 1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课件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
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
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的。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思
想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过程。其主要作用是在矛盾
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
思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是:序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概括梳理故事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
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
言概括情节,一般与分析情节作用结合起来
考查。
(1)按照情节的基本结构来梳理: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线索来梳理:线索——串
联故事情节的东西
(3)抓住场面来梳理:场面——人物活
动的场所
【例1】(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
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
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
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
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
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
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
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
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
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
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
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
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
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
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
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
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
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
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
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
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
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
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
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
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
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
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
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
把腰弯了下去。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
脱险——赴死。
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文章的思路来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
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
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文章前三段讲的是贝尔
蒂俘虏霍夫曼,四至六段讲的是贝尔蒂保护霍夫
曼,七、八段写贝尔蒂及他人被俘虏,九至十二
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十三段
至最后,写贝尔蒂为救迈尔,勇敢赴死。
分析概括小说情节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
是考查梳理情节,还是考查以分析情节为基础,概括人物的
心理、态度等的变化,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即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
抓线索,或抓场面,或抓中心事件,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
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通过梳理文章层次,抓住每层的
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
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推动情节发展等。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是分析小说中不同情节的作用,二是
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
的作用。
(1)小说开头的作用:
设疑(悬念)式开头:这类开头,主要是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
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
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作用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
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式开头:作用为: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
托人物心情。
(2)小说中间情节的作用: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①使情节前后照应或
埋下伏笔。②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③制造巧
合或情节突转,丰富小说的内容。
与主题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
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
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
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
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展现人物性格,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
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刚烈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的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
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
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
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伤感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
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喜悦的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
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
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
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
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空白”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
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例2】(2019全国卷III,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
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
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
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
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
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
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
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
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
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
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
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
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
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
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
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
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
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
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
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
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
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
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
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
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
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
合全文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
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
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
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
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
能力。小说首尾两度写到沉默,开头写“只是后
来……两个乘客也沉默时”,结尾写“不知为什么,
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分析小说内容可知,两人之所以沉默,是因为赶车老
人的话使他们产生了触动,并陷入深思。结构上首尾
呼应,能引发读者去思考这“沉默”所包含着的深刻
意味。
把握两个角度,分析情节作用
(1)内容上:
①对环境:突出或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②对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
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对主题: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
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对读者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2)结构上:
位于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
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④营造气氛,
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
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
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包括叙述方式和叙
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悬念、铺垫、伏
笔、照应、衬托、突转、抑扬、对比、
线索、卒章显志等技巧。
2.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
特点: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
作者亲历的。
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进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
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
特点: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
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作用: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
“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
感亲切。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特点: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
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
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视角的限制
④照应:
释义:又叫呼应,是故事中后面部分对前面相关部分的呼应。
作用: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结构紧凑。
⑤衬托:
释义: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⑥突转:
释义:又叫“欧·亨利式结尾”,指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
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作用: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用。
⑦抑扬:
释义: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抑扬所
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
作用: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⑧对比:
释义: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
在一起相互比较。
作用: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⑨线索:
释义: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等,要特
别留意文章的标题。
作用: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⑩卒章显志:
释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
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
心。“卒”为完毕。
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
果。
【例3】(2019浙江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
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
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
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
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
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
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
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
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
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
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
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
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
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
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
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
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
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
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
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
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
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
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
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
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
着耳朵,戴着眼平。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
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
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
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
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
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
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
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
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
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
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至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
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
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
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解析:对叙述特征的分析,可以从叙述顺序、叙述
人称(视角)、情感和叙述的关系、表达技巧、结构
安排(比如铺垫等)对叙述效果的加强、语言特色
(明白晓畅、朴实客观等)对叙述效果的突出、叙述
本身(比如侧重的内容等)等方面思考。本文用孩子
的视角,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照季节交替
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详尽、细致地描绘了多种场
景,细节描绘生动、细腻,这些都是其叙述特征。
三步走解情节手法题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根据题干的提示明确
要从哪些手法着手分析,如叙述人称、场景设置、
叙述手法、叙述结构等。
第二步,析运用,说效果。一要结合文本的具体
内容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二要明确指出手
法运用的效果,一般要从情节组织、人物形象、
主题揭示等多方面考虑。
第三步,提精要,组答案。根据第二步的分析,
提炼出关键点,规范作答。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
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
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
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
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写人物的行动、
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
以从正面着笔,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概括人物形象,是小说文本中的
必考题,一般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
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
②整体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
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
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例4】(2018全国卷l,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
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
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
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
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
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
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
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
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
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
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
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
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
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
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
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
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
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
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
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
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
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
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
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
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
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
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
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
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
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题干已
经点明赵一曼这个人物形象具有“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
的冷峻”的特点。首先,考生要调用平常的阅读积累和生活常
识,理解这两个特点的内涵。“拔俗的文人气质”指主人公心
思细腻、生活浪漫等特点,“职业军人的冷峻”指主人公意志
坚定、从容淡定等特点。然后,考生带着这些信息,通读全文,
重点关注文中赵一曼女士与这些特点有关的事情。如赵一曼女
士喜欢丁香花,用民族大义和真情感化青年,用深情的、甜蜜
的语调讲述战斗生活中有趣的、欢乐的生活等都是其“拔俗的
文人气质”的体现。而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笑对即将到来的
死亡等都是其“职业军人的冷峻”的体现。最后,考生对原文
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即可。
如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①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入手。因它
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根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
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④从情节发展入手,透视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的性格是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的,只有了解了故事
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⑤从分析环境入手。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
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
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或自然环境中去理解。
⑥注意作者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
中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经常考查的还有物
象,高考在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
(1)主要人物: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
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
烘托作用。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③可能为线索人物,
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④揭示或暗示主题,增添小说的魅
力。
(3)物象: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
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
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
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例5】(2016全国卷III,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
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
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
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
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
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
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
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
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
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
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
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
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
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
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
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
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
“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
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
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
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
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
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
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
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
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
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
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
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
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
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
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
更加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
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
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
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从叙述的角
度看,“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或讲述者,使用了第一
人称的写作手法,使故事真实可信;然后从情节的推进、人物
的塑造等角度分析,因为“我”的提议使故事的情节发生转变,
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我”提议“索赔”从侧面衬托出王有
福“本分善良”的人物形象。
一、从两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
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
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
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
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二、从三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情节发展的方面。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作者通过次要
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的相关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
情节发展。次要人物一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
事任务。
2.人物塑造的方面。侧面衬托,个性鲜明。侧面衬托,就
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和叙述来衬托主要人物。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形象,从而
达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
3.揭示主题的方面。揭示主题,增添魅力。小说中的次要
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
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
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三、从五个方面考虑物象的作用
1.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
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
2.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
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环境方面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
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主题方面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5.读者方面
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
一。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
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
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
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
系、政治、经济等,主要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
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
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也可以是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考查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
描写的作用。
【例6】(2018江苏卷,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
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
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
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
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
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
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
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
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
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
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
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
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
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
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
“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
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
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
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
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
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
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
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
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
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
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
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
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
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
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
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
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
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
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
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
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
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
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
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
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
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
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
分析。
答案: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前后院等;
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解析:由题干中的“家庭环境”可知,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社
会环境特点。概括小哥儿俩成长的“家庭环境”,注意从经济
状况、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角度入手,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
进行概括。家里有厨子、有前院后院、小孩能够读书,可见家
庭富裕,经济状况良好;能够去听戏、家里有书房、叔叔是大
学堂老师、母亲会教育小孩子,可见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父母
子女之间、兄弟之间、主人仆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可见人
际关系和谐。
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2.找出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句段好找,找社会环境
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身份、人的对话、情节发展的过程以及写作的时间等。
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
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例7】(2019全国卷III,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
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
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
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
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
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
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
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
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
‘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
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
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
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
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
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
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
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
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
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
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
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
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
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
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答案: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
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
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
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
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或人物心情、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
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等。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
的自然背景;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
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
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
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
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②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
世态风情。
⑥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
背景。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③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鉴赏小说的语言主要两大题型:
一是体会语句含义,二是品味语言艺
术。但在实际考查中,这两种题型经
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考生在体
会了语句的含义之后,还要对这样写
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
【例8】(2018全国卷II,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
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
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
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
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
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
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
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
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
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
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
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
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
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
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
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
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
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
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
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
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
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
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
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
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
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
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
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
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
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
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
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
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
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
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
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
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
“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
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
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
赞叹不已。
(有删改)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
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
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
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
离而复散,愈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
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
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
谈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
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
讽刺又幽默:
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
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语言特色的能力。第一步是审题,
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的“手
法”,二是“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和“简要分析"。
第二步,回到原文,找出三处运用了不同艺术手法且具
有幽默的表达效果的句子。第三步,概括分析,分点作
答。书写答案要点时,既要点出句子所用的艺术手法,
又要分析其所达到的幽默效果。如文中第一段“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知之”以及第九段“一部伦理从何处说
起”,化用经典语句,取得了幽默效果;文中第八段
“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
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多个人物的窘态,带有打油诗幽默诙谐的意味等。
据此,对文中其他相关语句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一、如何理解语句的含意
1.分析关键词语。把握语句的意思,可以从关键词语入
手,分析这些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等。
2.联系上下文。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
理解语句表达的深层含意。
3.分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表达得更加形象、
生动、精辟、含蓄等。
4.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语句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从情节
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角度入手。
二、如何鉴赏小说语言艺术
1.词语运用方面
准确使用词语,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表现小说
的主题,分析词语运用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①看感情
色彩是否合适。看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
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句式特点方面
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
的使用。
3.修辞方面
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作者常采用修辞手法。赏析小
说的语言要注意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主
要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语、夸张等;表达效
果主要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平实质朴、诙
谐幽默等。
4.语言特色方面
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
小说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小说的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
如乡村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
城市题材的小说,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
5.语体色彩方面
使用不同的语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语体主要分为书
面语和口语两个方面。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
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6.语言风格方面
常见的语言风格如豪放、委婉、明快、幽默、含蓄、辛辣、
华丽、质朴、诙谐等。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
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常见的题型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
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
标题的意图。无论是那种,都要关注两方
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
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
【例9】(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
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
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
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
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
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
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
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
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
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
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
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
乎是嫌母亲把鱼洗的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
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
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
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
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
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
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
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
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
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
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
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
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
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
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
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
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
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
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
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
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
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
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
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
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
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
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
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
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
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
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
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
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
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答案: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
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
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
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
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
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
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
题目虽然只是从理解“一种美味”出发设题,但对
“一种美味” 多重意蕴的理解,涉及民族心理背景、人
文精神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画出相关
信息文字,如出现“美味”的几个地方,如母亲煮鱼汤
时,尤其是第14段提到“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到底
是什么意思?要从表层到深层,逐层探析。从满足口腹
之欲的鱼汤这个物质意义上的“美味”,到一条小鱼换
来家庭成员间气氛的改变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美味”,
再到两个哥哥心里明白的“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
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这种更
具深远意义的“美味”,靠勤奋劳动换来幸福的真正美
味。这里传扬的不仅是民族文化、勤劳精髓,更是一种
不懈奋斗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民族不
丧失希望,不断走向繁荣。
1.标题的分类及作用
①以人物为题: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②以某事物为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寄托某
种情感);线索,贯穿全文;悬念,引发联想,
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主旨。
③以某事件为题:突出故事主要情节;突出主题。
④以环境为题:主旨、人物、情节;线索、悬念;
象征、双关。
⑤以问题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2.标题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作用。
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引人思考回味。
④概括主要情节。
⑤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品质、特点等)。
⑥紧扣(揭示)主题。
⑦象征意味、寓意。
小说主题是具体人物在典型环境
中的具体言行等体现出来的人生、社
会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小说主要描写
对象(人物、事物等)体现的主观情
感和小说描写的生活现象体现的客观
事理等。
【例10】(2018江苏卷,16)阅读下
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全文见上文中【例6】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
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
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
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情感态
度”,围绕情感态度组织答案,可从人物、环境、主旨等多
方面去考虑。注意不要脱离文本,抓住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
的情感。文中作者文笔清新,以富含情感的笔调去写孩子的
故事,描摹细致而生动,体现了作者对孩子童真童趣的欣赏。
探究主题的方式
①小说的标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
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③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
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
握小说的主题。
④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即知人论世。
⑤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⑥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⑦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⑧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
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
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象 (波兰)斯沃瓦米尔•姆罗热克
动物园的总经理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
身之阶而已。至于他管辖的单位所具有的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他一点都不在
意。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极
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
动物园里。
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
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
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逢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
文最终解决了。动物园的那些全情投入此事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高兴。然而他们
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
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
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
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
部充气,并用因栏将共围起来。
变式训练
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
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
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祖国建设事业的一点微薄献礼。此
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
本质,只是遵循节省成本的原则接受了这个计划。在得到肯定的批复后,动物园
总经理就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
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
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此外,总经理也在催促施压,因为他期望获得一笔奖金,
如果他的设想获得成功的话。
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这里是一个手工工作间。然而
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
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
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
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
惯这样的体力活。“干得越来越辛苦了!”第一个人抱怨。
是啊,累死了,我们歇会吧。”第二个人附和道。
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
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
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
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棒极
了!”那个想到用煤气的看门人肯定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一就在动
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
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
字。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
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
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
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
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大象是由现在已经
灭绝了的猛犸象直线进化而来。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
的最大的动物。”
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只有鲸鱼比大象更重,
但是它生活在海里。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
右。”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
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
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
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
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
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
扎爆了。
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
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作者在小说开篇,单刀直入地称主人公为“野心家”,随
着情节的发展,这位动物园总经理为了节省开支,其所作所为已
经到了贪婪和愚蠢的程度。
B.小说虽然情节简单,语言平实,但却制造出了荒诞的喜剧
效果。例如“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假的大象“看起来
颇威严”。
C.动物园的全体员工对大象配给批文一事全情投入,参观动
物园的小学生们勤奋好学地做着笔记,这些描写与总经理的行为
构成了鲜明对比,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意义。
D.当“大象”随风飞走后,作者用“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
呆”来侧面描写动物园游客们的反应,笔墨俭省却意蕴深刻。
答案:A
解析:A.“节省开支”于文无据。故选A。
2.请分析在这篇小说中,“大象”具有哪些内涵和作
用?
答案:“大象”在文中有三层含义:①指人们盼着的真
正的食草动物大象;②指用胶皮制作的所谓的“大象”;
③象征美好的新事物、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等等。作用:
全文围绕“大象”展开,“大象”是线索,起到了串联
情节、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使结构严谨;通过写
“大象”的情节,突出了人物形象特征,比如表现总经
理的贪婪愚蠢、某些官员的素餐尸位、学生对新事物的
好奇等;动物园担负不到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动物
园总经理命人制作胶皮“大象”充当真正的大象,再到
胶皮“大象”最终被炸爆的情节,讽刺了不作为现象,
突出文章主旨,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解析:“大象”,从文中内容看,既指人们盼着的真
正的食草动物大象,也指用胶皮制作的所谓的“大
象”。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发觉渴望了解的大象原来是
假的,后来都中途辍学,这一记叙,又让“大象”多
了一层象征意义——美好的新事物、追求的理想和目
标等。以“大象”为题,全文情节都围绕“大象”展
开,“大象”起到了线索作用,作者借虚假的“大象”
来揭露那些只为自己往上爬而不顾念公众利益的“野
心家”的贪婪和愚蠢,借“大象”的随风飘走、跌落
和被扎破,也暗示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的破灭,
引发了教育的思考。
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思,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文章结尾出人意料:①那些在动物园里曾经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
刷刷地记着笔记的勤奋好学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
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这一结果有些出人意料。②“他们根
本就不相信有大象”,他们有这样一种和客观事实完全不同的认识,也
让人讶异。结尾又在情理之中:①自然界本有大象,但这座省级动物园
里没有过,好不容易有了看大象的机会,一些人的作为却欺骗了他们。
他们见到的“大象”和书本上所学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大象不会折下
树枝,不仅不是课上讲的“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而
且还会随风飞走。牌子上写“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不会跑”也
不是大象的实有特征,向游客传递的信息都是错误的。他们根本就不相
信有大象有情可原。②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之前存在的缺
点,之后为了降低成本、个人功利,制作假大象欺骗游客,勤奋好学的
小学生受了欺骗,不相信课本所写老师所讲,不相信教育而中途辍学,
成了无赖和流氓,这个结果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解析:本题结合文中多处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结合“围
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
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
动”“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
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
就不相信有大象”“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等内容可以具体把握尾出人意料。“大象被摆在天然岩
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
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我和全体
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
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
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
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因
栏将共围起来”等内容可以具体概括出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