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五月主题时评阅读:大国航天-2021年高考语文五月人民日报【金句 精评 时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专题3 五月主题时评阅读:大国航天-2021年高考语文五月人民日报【金句 精评 时文】

ID:705816

大小:51.9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月主题时评阅读:大国航天 【编者按】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显 著成绩,不断刷新纪录。从近地轨道到太阳系深处,中国航天器的队伍越来越大,足迹不断延伸。北斗、 嫦娥、天宫、玉兔、天问……这些名字背后,是航天发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卫星、飞船等航天飞行器技术 的持续进步,反映着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有力步伐。太空探索事业的突破和进展,不断夯实着创新 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卓越不凡的创新进一步激起人们对星空的好奇,而这种热情的向往,无疑又会驱 动着探索脚步不断前行。 【阅读目录】 1、胖五家族上新,中国的“空间站时代”还会远吗 (刘诗瑶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5-06) 2、“收官之星”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将成为“世界北斗” (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6-23) 3、北斗 26 年,写下弯道超车的方法论(李 拯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7-31) 4、嫦娥奔月”背后,有一群“硬核”的小姐姐……(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2-03) 5、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2-17) 6、自立自强造就航天奇迹(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01 月 12 日) 7、世界航天日,重温这些航天高光时刻!(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4 月 12 日) 8、天和出征,中国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 (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4 月 29 日) 9、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以探索之心刻下火星“脚印”(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5 月 15 日) 10、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钟于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5 月 18 日) 1、胖五家族上新,中国的“空间站时代”还会远吗 (刘诗瑶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5-06) 5 月 5 日 18 时整,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熊熊烈焰的助推下冲天而上,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 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飞向茫茫宇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知道“胖五”。没错,长五 B 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系出同门,也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成员。 形象地讲,长征五号火箭是一个长跑佼佼者,主要发射深空探测器,奔着月球和火星去的。而长五 B 是位 短跑冠军,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和舱段。拥有我国最大的整流罩、大推力直接入轨、零窗 口发射……长五 B 火箭在设计、用途上有独特亮点,说它代表了目前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当之 无愧。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长五 B 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如果说人们此前对 我国空间站的认识更多是一种想象,长五 B 火箭首飞将国人在宇宙建站的梦想勾勒得更加清晰。用什么建? 何时建?怎么建?长五 B 火箭打出了漂亮的开局之战。 作为未来航天员栖息、工作的场所,如果我们把空间站比作一个大房子,房子建得好,离不开可靠牢固的 原材料。而长五 B 火箭的使命,就是把主要建筑材料运上去。搭好房子,还得添置各种物件,2017 年发射 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就像快递小哥,负责运输这些东西。房子布置妥当后,得靠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通过 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进去“住”。这三类火箭构成了我国空间站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帮助实现“房子+人 +物品”的愿景。长五 B 火箭发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调性。这也证 明:建设空间站,我们有能力正式动工了。 当长五 B 首飞成功的消息传来,很多航天人都哭了。这喜极而泣的眼泪里,有连续失利的压力,一波三折 的沮丧,柳暗花明的欣喜,连续奋战的疲惫……但复杂的情绪交织、汇聚成一种信念:“长征”火箭必将 搭起通向太空的“天梯”。(徐徐语文坊精编)今天,长五 B 火箭搭载的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在返回过 程中出现异常,尽管这并不是此次发射的最主要目的,也无法掩盖长五 B 的发射成功,但也再次证明航天 事业的高风险性。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浩瀚星空的向往,只有一次次穿越风雨,才能一步步变成现实。 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圆梦靠的是团队作业,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重大的灾难。大到火箭、载人飞船、 货运飞船、空间站三个舱体,小到一枚螺丝钉、一个叶片、宇航服的一角,都离不开殚精竭虑的研制攻关 和一丝不苟的论证检测。他们有人把发射场当成了第二个家,把对亲人的深深牵挂藏在心里;有人争分夺 秒抢进度,全力以赴保质量,把不知疲倦当做日常加油。(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精编)但每次问及工作 感受,航天人回答最多的两个词是“荣幸”和“值得”。星汉迢迢,当个人命运融入历史车轮,当自我实 现和国家荣耀相连,谁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50 年前的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50 年后,长征五号 B 火箭的首飞成功,让中国人在太空安家变为可能。当人们惊叹于火箭烈焰划破天际的 耀眼夺目,请不要忘记这背后每个人的智慧和汗水。航天精神的代代传承,是航天事业长足发展的动力, 也是中华民族逐梦前行的资本。这正是:浩渺深空,路长且漫;接力“长征”,任重道远。 2、“收官之星”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将成为“世界北斗” (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6-23) 今天上午 9 时 43 分,伴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山呼海啸般的巨响,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 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收官之星”成功布阵太空,意味着中国人掌握核心技术的卫星导航系统,终 于打赢了全球星座部署的收官之战。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是中国人辨明方向、把握时节的标志。如今,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织就天网、闪耀浩瀚星空,将引领我们的梦想和脚步走向更远的前方。回望北斗“飞天”历 程,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到今天北斗全球“星座”组网全面完成, 数十年风雨兼程、耕耘不辍,此刻,北斗终于“圆梦苍穹”。 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中艰辛,可想而知。1994 年北斗一号工程正式启动时,我们没钱、没技 术,还面临着严密的技术封锁,想要从全球航空导航频段中,申请到一小段频率,都费尽周折。2000 年, 中国北斗和国际电联签下“对赌协议”,必须在 7 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我们背水一战,而直到 2007 年 4 月 16 日晚上 8 点多,北京才终于清晰接收到来自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国际电联规 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不到 4 个小时。北斗系统,是几代北斗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接续奋斗的成 果,正如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所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 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从遥不可及到自主在握,北斗系统浓缩着 中国科技创新的不凡之路,写照着中国人向着星辰大海进发的不屈志气。 可能有人会问,现有的导航系统已经很好用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费力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答案其实很简单。 卫星导航系统是面向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供时间基准、空间位置基准的。就像停水停电 影响城市生活一样,卫星导航服务一旦中断或存在风险,对国家安全、人民生活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正如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忠贵所说,“作为时间和空间的基准,如果由别人提供,安全感何来?”北斗完 成组网,对我们的意义不言而喻,它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更精准的定位、更精确的数据,更是充足的战 略底气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同时,中国北斗人一向秉持着“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初心,志在将中国科 技创新成果与更多国家和人民分享,为那些渴望用科技改善生活的人们带去希望。 “高大上”的北斗卫星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它正在赋能各个行业,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导航”。 据了解,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预报等领域。比如,搭载了北斗终端的 无人驾驶插秧机,1 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以前 1 个人 7 天才能完成的插秧劳作为,让农业劳作省时省力;在疫 情期间,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消毒防疫,一架无人机单次喷洒面积可以达 到 5000 平方米。而从共享单车定位、燃气泄露监测,到“地沟油”的全程监管、智慧养老的救助警报,北 斗系统也正在加速走进日常生活,在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助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 据统计,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 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 “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这是北斗人的自信,更昭示着北斗发展的广阔前景。在今年全国两 会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上我们的 北斗,今年我们的全球系统建成以后,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我们的北斗都会向你提供满意的服务。 今天,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中国的北斗”也将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为全球用户绘就 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未来。 3、北斗 26 年,写下弯道超车的方法论(李 拯 人民日报评论 2020-07-31) 今天,是一个适合仰望星空的时刻。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成为全球重 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开启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征程。 从 1994 年到 2020 年,26 年坚持,一朝建成开通,北斗闪耀太空确实振奋人心。尤其是在当前语境中,新 冠肺炎疫情冲击、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打压升级,北斗组网具有象征意义。那些刺破 苍穹的卫星,也冲破了人们心头的阴霾,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是拥有伟大创造力的! 北斗系统建成后,中国拥有自主可控的全球导航系统,掌握了一系列核心科技,能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 准确的时空基准……媒体已经从很多方面来解读北斗的意义。进一步联系到当前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打压 升级的背景,北斗 26 年的建设历程,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升级,还具有更深层、更长远的影响。换句 话说,北斗 26 年,其实揭示出后发赶超的中国如何实现科技的弯道超车,这对我国接下来突破其他卡脖子 技术都具有启发意义。 方法论之一:充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科技发展的“协同创新” 科技史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无数科学工作者协作的产物,而“科学共同体”正是这种协作的平台。回顾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科学家、科研机构独立探索、试错,并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平台进行交流、碰撞、交 叉检验,客观上形成了既独立探索又协同创新的局面,这是推动历次科技创新突破、科学范式革命的基本 路径。 北斗的建成开通,也是协同创新的产物。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从机关部门到院校科研单位,从大型企 业到民营公司,参研参建的 400 多家单位、30 余万名科研人员奏响了一曲大联合、大团结、大协作的交响 曲。正如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言:“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 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充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里面天然就含有协同的意思。在攻克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时, 也要借鉴北斗的经验,注重协同创新、协同攻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要形成合力。当然, 这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协同”是在尊重独立性基础上的协作,不能对科研工作进行过度的行政化干预, 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 证。 方法论之二:后发者与先发者语境不同,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科技创新有先后,先发者往往是从 0 到 1,后发者可以说是从 1 到 N。先发者与后发者面临的语境不同,先 发者从无到有,需要面对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后发者的优势在于,可以汲取先发者的有益经验。科学史 上常说“原子弹最大的秘密就在于知道它能造出来”,就是这个意思。后发者具有后发优势,但也面对着 其他风险,不能一味模仿,而要把先发经验与自身条件结合起来,敢于走自己的路。 1994 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PS 全面建成;而此时,中国北斗一号系统则刚刚立项。中国北斗从 那时开始了追赶步伐,结合国情走出了一条新路。比如,美国、俄罗斯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而 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地选择分步走,先解决有无、满足急需,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再比如,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选择走混合星座的特 色发展之路。“混搭”组合可以用最少卫星数量实现最好覆盖效果,还能有效抵制城市和森林等遮蔽环境 造成的信号干扰。另外,北斗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 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 北斗系统建设的经验表明,敢于走自己的路,进行“迭代式创新”,才有宽阔的出路。 方法论之三:赶超者天然面对挤压,要能够夹缝中求生存 后发赶超必然会面对挤压,这种挤压有两个方面,既可能是先发者有意的技术封锁,也可能由于后发的时 间差而天然具有不足。这时候必须学会与时间赛跑,在夹缝中求生存。 北斗系统的建设,就面临着很多挤压。比如空间频率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先发先得,后发者 只能吃剩下的。北斗起步之时,国际上优质频率资源已经所剩无几。我们经过艰苦谈判,终于推动国际电 联从航空导航频段中,辟出两小段资源作为卫星导航合法使用频段。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 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 7 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 了。 为保住 2007 年 4 月 17 日这一最后“窗口”,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当年 2 月底完成 卫星研制。4 月 14 日 4 时 11 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 日 20 时许,北京终于清晰地接收 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频率失效已不到 4 个小时。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 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正是在夹缝中打开的一扇门,为太空留住了北斗导航系 统的一片天。 不同的领域,后发者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芯片产业,不只是追赶的问题,因为先发者也在进步, 所以还不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趋,还需要跑出加速度。只有争分夺秒,后发赶超者才能把落后的“时间差” 给补上,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方法论之四:核心技术必须自己攻关,既学会利用开放优势,也要敢于自主攻关 科学无国界,科学共同体也需要进行超大范围协作,才能增加科技创新的可能性。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充分 利用开放优势,也要敢于自主攻关,即在可以开放合作的时候争取最大开放红利,在遇到封锁时则要勇于 自主攻关。 北斗建设过程中,就有很多自主攻关的故事。比如,星载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是卫星导航领域 “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当时,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研 制高性能星载原子钟,进口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为尽早“让中国的北斗用上最好的钟”,我们下定 决心集中全力打攻坚战,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成立三支研发队伍同步进行攻坚。不到两年时间,三 支队伍全都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钟。于是,北斗卫星上批量搭载全国产化星载 原子钟,并实现“双钟”相互备份,卫星可靠性和在轨寿命大幅提升。 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曾说,“北斗的研制,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 让我们站在肩膀上,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成为巨人。”能合作的合作,不能的就要自己干,中国科技界应 该有“自己成为巨人”的志气和信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向全球提供服务,让全球享受中国的科技红利,同时北斗还为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提 供了方法论启示。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美国等国加大 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我们更需要汲取北斗建设过程中的方法论,推动中国科技在更多领域弯道超车, 不惧封锁、无惧打压,让科技创新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4、嫦娥奔月”背后,有一群“硬核”的小姐姐……(周南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2-03) 嫦五抵月宫,九天留倩影。最近几天,关于嫦娥五号的消息频频刷屏,一次次激荡着人们关于月桂、蟾宫、 清影的美好想象。而随着嫦娥五号成功飞天、完美落月,一群在“嫦娥”背后默默奋战的航天“小姐姐” 也走进人们的视线,她们小身躯里的大担当,日常生活与平时工作的“反差萌”,引人关注,更令人敬佩。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硬核”的“小姐姐”。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自古以来,皎洁明月总是寄托着人们缱绻不尽的情感,更激发着 人们探索未知的豪情。但与神话传说中嫦娥靠仙药飞升广寒不同,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 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而在向着星辰大海的进发中,有越来越 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以不让须眉的付出和担当,为中国航天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注入不可或缺 的力量。 她们中,有文昌航天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小小年纪却凭着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娴熟过硬的专业能 力而被人称为“大姐”;有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严谨细致,但生活中却热爱古装汉服的文艺少女;有在火 箭发射现场,笑着笑着就哭了的真性情姑娘……她们有着生动活泼的性格形象,但更有着“冲得上、拉得 出、打得赢”的专业气场,她们共同构成了今天女性航天人的时代剪影,不断刷新并丰富着人们对神秘壮 阔的航天事业的想象。 “女性做航天,靠谱吗?”去年嫦娥四号着陆月背之时,一张照片定格的两代“嫦娥人”紧紧握手的瞬间, 令无数人动容。照片中那位喜极而泣的“女将”,正是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而她也不免面 对这样的追问。她的回答是,“女性做航天没有什么劣势,除了扛箱子的力气活不好干,其他的都能干!” “都能干”的自信和底气,不是因为女性有什么独特的“铠甲”和“武器”,只是因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与责任,让她们拥有不惧艰难的勇气、挑战风雨的毅力,更锤炼出战胜困难的能力。从在大凉山深处一年 驻扎 200 多天的气象保障组组长,到新婚第二天就投入工作、在发射场度过蜜月的着陆器测试指挥,再到 穿着雨鞋、披着雨披在模拟月球环境下做实验的工程师,她们以自己的拼搏与奋斗,托举起“嫦娥奔广寒” 的寻梦之旅,也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特风采。 而此时此刻,在我们为航天女神们鼓掌之时,还有千千万万耕耘在各行各业的女性,她们同样在以“向阳 生长”的力量,为社会刻印下美丽的印记。(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精编)将 1000 余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送 出大山的乡村教师支月英,在大漠深处守望历史遗产 50 余载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带领科技战“疫”突 击队不停冲锋的“人民英雄”陈薇,还有无数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女医生、女护士……一个个“她”或 执着坚守、或迎难而上,让“她力量”更显伟大,“她魅力”更显精彩。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从“面包加玫瑰”的权利觉醒,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豪迈宣言,在时代的 书页不断翻转中,在对自己身份、地位的不断确认中,女性的脚步早已走出历史、文化的羁绊。今天,无 论是在最遥远的浩渺太空,还是在最具挑战性的科研岗位,都闪耀着女性的身影,都有铿锵玫瑰的绚丽绽 放。“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消除那些明里 暗里的性别歧视,拆掉那些有形无形的“天花板”“拦路石”,让女性朋友们在属于自己的大时代更自由 地追梦圆梦,她们一定能创造更加美丽、灿烂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期待“嫦娥”捧月归来,期待各行各业的“小姐姐”们都能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书写更多 的精彩。这正是:时代大舞台,玫瑰绽光彩。 5、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0-12-17) 北京时间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零下 20 摄氏度的寒冷中,人们用火热的心情迎接一 位熟悉的“天外来客”。经历 23 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 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 历史将使命赋予嫦娥五号,嫦娥五号也不负众望。接过中国人探月梦想的接力棒,嫦娥五号实现了地外天 体采样、起飞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中国航天史乃至人类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 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也奏响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探月三步走的终章强音。嫦娥五号代 表人类时隔 40 多年后再次完成月球“挖土”的壮举,点亮着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折射出中国创新的熠 熠星辉,也激荡起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情愫。 嫦娥五号的每一步都标注着攻坚克难的勇气。嫦娥五号全身都充满亮点,但这些亮点在成功之前都是难点 和挑战。如此复杂困难的太空探索计划,即便目标是带回 2 公斤月球样品,但毫无疑问带回样品就已是成 功。发射升空,抵达月球,采集月球物质,由月面点火起飞,再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20 余天里,嫦娥 五号的每一步都牵动人心,每一个动作又让人击节喝彩。当科学家接过装有月球样品的容器,里面还盛放 有渴求探秘的好奇心和敢于探索的雄心壮志,支撑着嫦娥五号突破一道道关卡。 嫦娥五号每一次爬坡过坎,都凝注着航天人的智慧结晶。发射场“90 后”指挥员喊出清脆口令,长征五号 大火箭拔地而起,背后是无数次的演练。在 38 万公里之遥“目睹”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地面支持团队“观 棋不语”,实则早已为航天器研发出激光雷达、微波雷达等智能导航设备。而作为国内迄今最为复杂的航 天器之一,嫦娥五号探测器更是倾尽了技术团队的创新心血。创新是对创新者的最大褒奖。嫦娥五号实现 探月工程“绕、落、回”中“回”的一环,意味着我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为未来建 造月球科研站、载人登月乃至登上火星的设想打下坚实的基石。这些航天技术能力的满满收获,同时也是 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铿锵足音。 科技自立自强的旋律最为动听。嫦娥五号代表着中国航天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成就,是我国 1970 年发射第一 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时代 50 年来又一段动人节拍。人们惊叹,来自月球的小小石头却能够代表一个国 家科技进步的程度。同样,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展开重仅 12 克的五星红旗,这一抹闪耀月面的“中国红”, 也映照出科技底气。走过 64 年的中国航天用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攻关,才有可能书写下北 斗、嫦娥、神舟、天宫、天问这一个个响亮而提气的名字。 探索浩瀚宇宙是共同梦想,和平利用太空是共同理念。从人类航天史的角度审视,中国的月球、火星乃至 更远的行星探测计划,都是地球文明向外太空探索乐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中国探月科学家所说,探 索月球和地外天体是人类共同的使命,由人类的探索天性和科技进步所驱动,也同时推动着科技发展,激 励人类为共同的梦想向着星辰大海扬帆远行。秉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我们会谱写出更加壮美的乐章。 6、自立自强造就航天奇迹(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01 月 12 日) 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由此回望,中国航天在 2020 年交出了一份 精彩答卷。这份让国人振奋、让世界赞叹的答卷,展现出科技自立的能力,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2020 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嫦娥五号从 月球带回 1731 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 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抵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为世界各个角落提供高质量导 航定位服务;长征五号 B 火箭首飞成功,吹响中国空间站建设号角……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使得 2020 年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从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和发射任务的“双线作战”,到顶住几次航天发射失利的压力再创辉煌,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用 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 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 2020 年恰逢我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 50 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看中国航天的壮丽往事,让人不由得产生 感动之情。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 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标注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创造力。50 年后,嫦娥五 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50 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探索形成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 志气代代传承。50 年的积淀,中国航天已成为创新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正向着新的起点努力创造 新的更大成就。 当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答案不仅体现在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团结拼搏、 执着创新中,也体现在那无数双向往星辰大海的专注眼神中。今天,中国人愈发理解航天对国家发展的巨 大价值和梦想对一个民族的长远意义。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十分珍惜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厚爱,并为此全力 前行。(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精编)如同一位火箭总设计师所言,“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 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 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探索的勇气,也始终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 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星际探测有着更深更远的梦想。嫦娥五号归来预示着新的探索即将出发, “天问一号”还将面对火星探险的多道关卡,空间站建造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但只要仰望星空、脚 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充满无穷动力。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 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7、世界航天日,重温这些航天高光时刻!(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4 月 12 日) 苍凉而广袤的火星逐渐进入视野,稀薄的大气层和火星表面形貌清晰可见,探测器上太阳翼的轻微震动, 提醒人们这个壮丽的太空视角来自造访火星的地球航天器。不久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 拍摄的火星影像公布,让航天迷们扎扎实实过了把瘾。 在航天迷看来,2021 年是中国航天的“大年”。自开年以来,从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到嫦 娥五号轨道器飞抵距地球 150 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再到“天问一号”登陆火星、中国空间站核心舱 发射等大动作的预告,激发起无数人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和向往。 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创新的跋涉。刚刚过去的“十三五”,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显 著成绩,不断刷新纪录。从近地轨道到太阳系深处,中国航天器的队伍越来越大,足迹不断延伸。北斗、 嫦娥、天宫、玉兔、天问……这些名字背后,是航天发射能力的显著提升,卫星、飞船等航天飞行器技术 的持续进步,反映着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有力步伐。太空探索事业的突破和进展,不断夯实着创新 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卓越不凡的创新进一步激起人们对星空的好奇,而这种热情的向往,无疑又会驱 动着探索脚步不断前行。 太空探索的进步不仅映照着“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也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底气。经过 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们取得了以载人航天、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成就, 不断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至今环绕地球飞行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月球 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玉兔号月球车,以及即将踏上火星表面的中国火星车,它们在地球外探索的 勇敢身影,凝结着中国航天人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汗水和智慧,体现着中国科技强起来的决心和勇气。 面向未来,太空探索仍将是科学探索的有力牵引,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更为坚定。宇宙起源与演化等基础 科学研究,探月工程四期、火星环绕、小行星巡视等星际探测,和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复使用航天运 输系统研制、北斗产业化应用等,都已被列入相关规划之中。预计 2022 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作为国 家级太空实验室,将为科学家们提供极其宝贵的科学实验平台,有望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可以说,对宇 宙奥秘的探究和对深空的探测,将继续牵引科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以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忍 不拔的壮志,创造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 神财富,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怀揣不懈追求的航 天梦,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开启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 新征程,我们将向着更深更远的太空不断出发。 8、天和出征,中国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 (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4 月 29 日) “天和出征,翱翔外空”“古有望嫦娥,今朝看天和,唯有续奋进,方能奏凯歌”“上天入地潜海,中国 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今天 11 时 23 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以万 钧之力,将我国空间站核心舱成功送入太空,人们欢欣鼓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指出:“天 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仰望 星空,“天和”正在沿地球轨道翩然而飞,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梦想创造的不凡业绩,再次让世人惊叹。 天和核心舱成功“定居”太空,为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施工”交出了完美的第一棒。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迄 今为止最大的航天器,好比空间站建造的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它进驻太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 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核心舱已有能力支持航天员叩访太空并长时间生活。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 程“三步走”战略稳稳“迈开”了第三步——建造空间站。从去年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揭开空间站建 造大幕,到这次核心舱发射升空,我国载人航天真正迎来空间站时代。 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空间站,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 有丰厚的回报。中国空间站建成后,既是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科学研究的“太空实验室”。一流 的太空实验和科学探索平台,独特而珍贵的太空环境和资源,将为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提供有力保障,有 望涌现出更多科学成果,揭示宇宙的众多奥秘。空间站和航天技术的飞跃,加快了人类探索、开发、利用 宇宙的步伐,带动众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和突破,推动航天成果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造福 人们的美好生活。 我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走的是一条艰苦卓绝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彰显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凝 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经过近 30 年的不懈努力,载人航天工程通过“神舟”“天宫”“天舟”等历次 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太空加油”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 定了坚实基础。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立足自身条件,既考量当时科技实力,也对未来发展趋势有 所前瞻。这使得中国空间站能够秉持规模适度、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的理念,力争站在一个更 高的技术和科学起点上,满足科学家的需要,完成更多的太空科学研究和探索。 建造空间站是我国探索近地空间的一个壮举,核心舱发射的成功,是良好的开局,也是更多挑战的开始。 不久之后,天和核心舱将首次接受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造访;到 2022 年前后空间站完全建成,还面临着 10 次高密度发射和高风险的太空在轨建造任务;对无止境的太空探索来说,空间站只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 新起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能够探寻到更多的宇宙奥秘,收获更加美好的未来。 9、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以探索之心刻下火星“脚印”(余建斌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5 月 15 日) 历经 9 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 在火星表面,在此刻正距离地球 3.2 亿公里的遥远星球上,留下了中国行星和深空探测的“脚步”。习近平总 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 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既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奠定任务成功的关键一步。待到“祝 融号”火星车驶出,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迈开脚步进行科考,“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 和巡视”的中国首次火星探索计划也将实现预想目标。从 2020 年 7 月 23 日成功发射揭开我国地外行星探测 新篇章,到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首次拍摄火星高清影像……短短 10 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天问一 号”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多个新突破。“天问一号”代表中国航天器首次登上火星,实现了我国首次地 外行星着陆,推动我国星际探测再上新台阶,无疑也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彰显着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 性。尤其是着陆火星面临巨大的风险考验,在仅有五成左右成功率的人类火星探测任务中,火星着陆是失 败率最高的阶段。稀薄而不稳定的火星大气,复杂的火星表面地形,极其严重的火星尘暴,再加上十多分 钟的通信延迟,“天问一号”经历了此次探火旅程中最为凶险的“黑色 9 分钟”。中国航天器首登火星就毫发未 损过关,让人惊叹。在“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着陆火星的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 航;惊心动魄的短短几分钟,凝结着航天人昼夜不息的执着攻关、卓越创新。航天人勇于挑战、追求卓越, 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卓越功勋。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想象的星球。当前,人类太空活动范围已 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天体。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 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站,火 星探测是从月球到行星探测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肩负着非凡的意义——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 及行星际进发,无论是发展航天尖端技术还是科学的全新探索,乃至满足人们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将有 着巨大的收获。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实地探访,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 领域的突破。 火星已在脚下,梦想又一次脚踏实地。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驱动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 际探测新征程。“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后,我国第一辆火星车即将在火星上迈开脚步、闪亮登场,让我们 期待“祝融”的精彩表现! 10、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钟于 人民日报评论 2021 年 5 月 18 日) 经过长达近 7 个月的“奔火”之旅和 3 个月的“环火”探测,5 月 15 日早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 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而随着“天问一号”成功“落火”,那些背后 耕耘的航天人也走入公众视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航天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从古至今,人们对宇宙的追问、对天地的探寻从未停止 过。“天问”是梦想与激情的产物,也是勇气和坚持的结果,串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微信公众号徐 徐语文坊精编)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寄托着国人对遥远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无尽憧憬。 寻找答案,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探索。在“天问一号”开启长途跋涉之前,中国的 航天人走过了更远的路程。一组数字最为直观真切:“10 年前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 6 年,我们在发 射场坚守了 110 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 202 天,取得首战告捷就是环绕火星,之后到今天又 坚守了 93 天”,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朝圆梦,背后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日日夜夜的钻研攻关、细密筹谋。数据显示,自上世 纪 60 年代,人类开启火星探测活动以来,只有 53%的任务成功或部分成功;着陆任务中,成功率不到 50%。 “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同时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既要实现环绕,又要实现着陆,还 要实现巡视,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精编)“着”是三大任务的第二步,也是最 具挑战性的一步。此前一些失败的火星探测任务,大多在此“折戟”。程序复杂、环环相扣,这意味着,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细微的偏差,结果都可能差之千里,可谓险象环生,背后的压力亦可想而知。 “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不少人激动落泪,其中一位是我国首次火星 探测任务工程的总设计师张荣桥。这是喜极而泣,也是如释重负,张荣桥说这眼泪“又甜又咸”。镜头中, 一闪而过的单人床、写满数据的黑板,连同他脚上的布鞋、头上的斑斑白发,让航天人能吃苦、能战斗、 能奉献的精神愈加熠熠生辉,让人无比动容。 在这一众激动者中,控制中心也有一位姑娘异常平静、镇定,引起了网友关注。她是“90 后”鲍硕,是该 中心组建 40 年来的第一位女调度。“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的总调度都由她担纲。“天问一号”成功着 陆后,控制中心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而她始终保持稳定的语速,准确地发出一条条指令, 收获许多网友点赞。她说,“这个岗位上 40 年来都没有过女生,我一定要开个好头”。其实,近年来的航 天领域,一直不乏“80 后”“90 后”的青春身影,也不缺像鲍硕这样的巾帼英雄。从激动落泪的总设计师, 到淡定指挥的“90 后”女调度,他们勾勒出一代代航天人奋斗的群像,也用实力证明,为国出力,不分年 龄,更不分性别。 有人说“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从“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到“天宫” 揽胜、“天问”探火,这些年来,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埋头苦干、接续奋斗下,浪漫想象和硬核科技不 断碰撞,我们的脚步不断迈向宇宙深处、更深处,一点点揭开古老神话中宇宙的神秘面纱。待到“祝融号” 火星车出巡,火星的第一手资料将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这正是: 星空浩渺无垠,探索永无止境。 “天问”揽星九天,深空更加可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