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遏制应景应酬活动,把时间还给科学家
目录:
1.学习进行时丨科技工作者,习近平牵
挂着你们
2.迎来送往应酬多,别让科技人员成为
“社会活动家”
3.遏制应景应酬活动,让科技人员更好
聚焦主业
4.“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5.科技管理善做“减法”,把时间还给
科学家
正文:
学习进行时丨科技工作者,习近平牵挂
着你们
时间:2021-05-31 13:17:00 作者:新闻来源:新华网
【学习进行时】 “5 月 30 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
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近日,在一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发
展大计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达诚挚问候。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
习所”推出文章,为您梳理习近平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牵挂与期望。
“5 月 30 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
的问候!”近日,在一场事关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
广大科技工作者表达诚挚问候。对这个奋战在时代前沿阵地的群体,习近平寄予
厚望。
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之际,一起回顾习近平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惦
念与期望。
惦念,厚爱里凝结厚望
这个特殊的节日,为什么设在 5 月 30 日?
2016 年 5 月 30 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
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
召。“科技三会”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树立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
程碑。
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自立自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 2017 年
起,将每年 5 月 30 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自此,我国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几年来,习近平以出席科技界重要会议或致信的方式,对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致以节日的问候。
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
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0 年 5 月 29 日,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
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2018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
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
他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称赞院士的深厚情怀;他用“繁霜尽是
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评价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用“栽下
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表达为国聚才的期待;他用“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
终有成功之日”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斗不息……
深情中蕴含深意,厚爱里凝结厚望。
关爱,“减法”中流露真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一直以来,习近平对科技人才高度重视、关爱有加。5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两院
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
习近平十分牵挂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他曾说,用好科研人员,既要
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使他们“名利双收”。
除了奖励创新,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必不可少。“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
立以来,习近平多次谈及为科技工作者“松绑减负”问题。
2018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
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强调,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他说,
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
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正如总书记所说,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
这个“减法”中流露出的,不仅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务实精神,更是习近平对
科技工作者的浓浓真情。
鼓劲,“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2020 年 5 月 29 日,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在给袁
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 25 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勉励全国科技工作者:
“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信中,习近平特别提到,要“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连用三个感叹句:“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
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
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
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
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习近平对院士这一
群体更是寄望殷殷,特地提出了四点希望: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
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
的表率。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
场,科技创新无论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上都呈现加速度跃升趋势。
面对激烈的竞争,习近平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来临之际向全
国科技工作者发出“动员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团结起来,勇于创新、顽强
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景茹]
迎来送往应酬多,别让科技人员成为“社
会活动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05-2917:03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在两院院
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赢得如潮掌声。习近平总书记在
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
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
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习近平的讲话引发参会者的共鸣,
代表认为这是为科研人员“减负”的生动体现,是为科技人员创造更好的科研环
境,有利于科技人员多出成果,钟南山等多位院士呼吁杜绝站台应景性工作。
科技人员,顾名思义,是搞科学研究的。虽然象牙塔不是世外桃源,科技人员也
有正常的社交需求,也要跟朋友同事同学等交流感情,可现实中,科技人员的精
力被杂七杂八甚至乱七八糟的事情侵占太多,往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之中。
特别是代表着学术成就和地位的两院院士,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重点科技
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
倘若他们不发声、不出席,就觉得档次不够高,影响不够大。对于参加无谓的活
动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钟南山院士对此感慨颇深:“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
力。现在科技人员一旦做了些工作后,各方面额外工作多的不得了,要站台要发
言,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一天有四五个视频要做,不去参加活动又要拍视频。”
钟南山作为学界泰山北斗,尚且如此,其他科研人员可想而知。
出席活动、评审评议、迎来送往甚至觥筹交错,之所以那么多,有的是主动为之,
比如为了跟学界同仁搞好关系,形成一个小圈子,以便在申请课题、评价评议时
求得某种方便,或从一些社会单位和企业那里弄点赞助。有的则是不得已而为之,
有了成绩自然就有关注,前来邀请讲课作报告的络绎不绝,其他社会性公益性的
活动也以请到为荣。直接拒绝的话,难免会有架子太大的非议,而只要去一个,
其他类似单位的邀请往往也要参加,否则又给人留下厚此薄彼的感觉。还有的是
单位安排,四处为单位站台。以至于有些科技人员不无自嘲地说,搞研究离不开
应酬,当专家必须是个社会活动家。
反观那些为大国重器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能让中国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或站
在世界之巅的国士,多数都是潜心研究学术甚至不惜隐姓埋名的人。两弹元勋于
敏的名字曾绝密 28 年,但正是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
出卓越贡献。“抛头露面”的事,只有两次,一次是 1999 年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并代表 23 位获奖科学家发言,一次是 2015 年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
接过了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对媒
体采访基本婉拒,也很少参加各种公开活动,她多次对张伯礼说:“我不习惯这
种场合上的事,咱们还是加紧青蒿素研究吧。”
迎来送往空耗力,摆脱无谓方有为。天天出来站台的,既影响自己的科研工作,
也会给国家科研工作造成损失。把科技人员从迎来送往等问题中解放出来,心无
旁骛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不仅是科技人员的主责主业,
更是国家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界之外,其他领域其他行业里,迎来送往活动也有不少,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同样普遍存在,牵扯工作人员大量的精力。各行各
业都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照照镜子,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主要精力投入
实际工作中,多做实事,多办实事,在全社会形成务实创新的实干作风。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编辑 贾亮 流程编辑 刘伟利
遏制应景应酬活动,让科技人员更好聚
焦主业
2021 年 05 月 31 日 01:02:25 来源:北京青年报 威利
“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5 月
28 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
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赢得如潮掌声。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聚精会神、
心无旁骛才能有所突破。当下,一些地方的科技人员非研究性事务过多,影响了
科研工作的开展,也给科技人员增加了额外负担,应引起足够重视。在两院院士
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会议热议话题,与会院士呼吁,
坚决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例如许多科技评审会,很多都是院士,如果没有
院士的话就会认为级别不够高,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好像就不够规格,这也是
不大好的理念。”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工作讲排场、追求高规格,正是形式主
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杜绝把宝贵科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
景性工作上,必须深入纠“四风”树新风,校正错位的认知和跑偏的政绩观,这
应当成为相关单位和会议组织者认真思考、积极破解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于 2019 年 1 月发布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
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真抓
实干,务求实效,切实为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解放生
产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增添动力”。杜绝把宝贵科研
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已形成社会共识。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位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科
研人员有效工作时间视为最重要、最宝贵的科技资源,聚焦反对“四风”,把遏
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纳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范畴,找准“负担清单”,
列出“减负清单”,将“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责任来推进落实,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关键在于建立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
障机制。比如,对科研人员参加的评审、鉴定等活动,实行目录清单管理,严格
准入审查,规范工作流程,为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打造防火墙、划出隔离带。
现实中,个别科技人员缺乏自我约束,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应景性、应酬性活动频
生的风气。遏制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还需加强纪律作风和科研诚信建设,教育
引导科研人员加强自律、涵养定力、克服浮躁,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
凳甘坐十年冷”的行动,努力探索出更多创新成果。
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千方百计保障科研人员的时间,杜绝把宝贵科
研时间浪费在迎来送往和应景性工作上,让广大科技人员心无旁骛攻主业,聚精
会神搞科研,推动创新成果迸发涌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
强国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2021-05-31 10:19 人民日报 陈 凌
1961 年 7 月,为充分调动起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共中央批准试行了一份
文件——“科学工作十四条”,明确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 5 天时间搞科研
工作”。文件批准试行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牛胰岛素、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
涌现。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
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
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
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
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在会场内外引发
强烈共鸣。
科技创新慢不得,但也急不得。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一项数据往往需要反
复试验才能获得,一个公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缜密推演才能得到科学论证,而一
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甚至可能需要科学家付出一辈子的心血。重大
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长时间的投入、长
年累月的付出耕耘。遥想当年,“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
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了原子弹的奥秘;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的屠呦呦历经长时间不懈努力后,才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超导专家赵
忠贤在发现 4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之前,伴随他的是无数次的制备、测试、
分析、放弃、重新开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科技工作者一个良好环境,使
他们能潜心攻关,才有可能收获“一鸣惊人”的创新成果。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为不必要的表格、检查、评审而奔波的时间多了,投
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为无谓的迎来送往、繁文缛节而分神了,进行科技攻
关的精力自然也就被分散了。古人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科技创新是一
项伟大的事业,但探索科学真理的路途往往异常艰辛,从无捷径可走,需要下“十
年磨一剑”的苦功夫,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无旁骛。科学研究里,确
实有“灵光一现”,但那往往是长时间专注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创新探索中,
也确实有“妙手偶得”,但那通常是历经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探索后的厚积薄发。
没有专注,哪来突破?缺少坚守,何以创新?保障时间正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的
专注力。
千方百计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潜心攻关的条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
当我们寄望科技工作者“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沉下心来搞创新,也要给他们可
以静心努力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希望他们能把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同样要拿出
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才有
可能期待他们“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
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把时间还给科技工作者,帮他们“扫事
境之尘氛,忘心境之芥蒂”,这既是为科技人员造福,也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增添动力。
科技管理善做“减法”,把时间还给科
学家
2021-05-30 06:13 新京报
科技管理做“减法”,就是要减少对于科研工作的微观干预,让管理的归管理、
科研的归科研。
5 月 30 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此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
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
要善于做“减法”,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
放出来。
关于科技管理做“减法”,此次讲话中还有更生动的表述: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
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实际指向的,都是要减少对于科研工作的
微观干预,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和时间自主权,真正让管理的归管理、
科研的归科研。
事实上,在 2018 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表示:“不能让繁文
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而今再次强调要“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
出来”,既表明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该问题的解决还需加快。
不必讳言,科技工作者所承担的非本职事务太多、受繁文缛节的束缚等问题,非
一日之寒。如此前就流行这样一句调侃——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是在写基金报
项目,就是在跑经费拉关系的路上。这次参加大会的钟南山院士也坦承,中国工
程院有 800 多位院士,“他们的任务和工作中,应景性和站台性的太多太多了,
非常影响安心来做研究工作”。
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宝贵,让他们在非必要的事务上分神、耗时,既
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容易挫伤其研究和创新积极性。所以,“保障(科技工
作者的)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而这类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当前的科技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在准确处理好管
理与科研的关系,保障科技工作者的自主权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如减少过
度管理、微观干预,不让管理本位扭曲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就很有
必要。
具体来说,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比如,此次大会就提出,要改革重大科技项
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
雄有用武之地。科研领域也要简政放权,如创新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简化报表
及流程,及时调整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等。
当然,还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要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当科研经费能够满
足正常的科研需求,就自然不必让科技工作者“跑经费、拉关系”,也自然更有
底气拒绝一些站台和应酬活动。
科技管理要善做“减法”,实际也是要求改革要多从科技工作者的“得失”出发。
如非科研负担有没有减轻,繁文缛节有没有减少,影响潜心研究的非科研活动有
没有减量,这些都是非常具体而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像“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
好像就不够规格”等理念,就该及时剔除。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这其实也蕴含着相关改革
要善于做“减法”的要求。当广大科技工作者因管理改革的“减法”得以轻装上
阵、全力投入科技创新中,换来的必定是国家科技进步的“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