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2.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班级、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
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
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
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担当性格的有机
统一。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
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
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
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
那么,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
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
“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切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
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
自信的精神吗?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
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
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
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
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
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唐凯麟《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材料二:
《解放日报》副刊《朝花周刊》记者就“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专访了原文化部长、作家王蒙,以
下为访谈节选。
朝花周刊:您为什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时代话题?
王蒙: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我们的文化
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
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文化的高低分野,不仅代表着公民的个人素质,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彰显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不论有多么困难,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时代课题。
朝花周刊: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它和世界先进文化可否对接?
王蒙:中国文化有一种适应的能力,有一种变化发展的能力,既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所谓见贤思
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能力。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
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
现在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发展,因
为对国家前途已经有了自信,所以才有了文化自信。我们所说的文化信,包括对传统文化中积极、优秀的
方面的自信,包含了我们对自己发展模式的自信,也包含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汲取能力、选择能力、消化
能力、调整能力、本土化能力以及识别能力、分析能力的自信。我们的文化不是一个脆弱的文化,不是手
指头一捅就破一个窟窿的,捉襟见肘、岌岌可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个能够和世界对话和打交道、能
够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拒绝任何外来有益影响的文化。
朝花周刊:在全球化时代里,该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又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始终焕发光彩?
王蒙: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见证,更是今天中华民族固本开新的精神动力。全球化与
现代化冲击着我们的民族传统,有些人陷入到了深深的文化焦虑中。这种时候,更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定
力,更要勇于与善于实现引领、整合、包容、平衡与进一步提升,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
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
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大,这是建立在转
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加坦然地
面对困难,化解矛盾。我们走过的道路让我们自信,我们创造的业绩使我们能够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
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们要以
文化自信、文化复兴,托起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创造我们的文化辉煌,助力于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专访王蒙:中国文化自信,是从善如流的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对“中华文化”这一概念有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并理性对待,才能有效提升文化自信。
B. 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调整与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两个方面。
C. 材料一从文化特质和文化主体两个方面,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
D. 两则材料都以“文化自信”为话题,前者侧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后者侧重更新与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
B. 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明确提升文化自信的着眼点和目标指向。
C.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现在能对接世界先进文化,还能在未来焕发光彩,这与其强大的适应性特质有关。
D. 两则材料对防范可能出现的虚假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乱象和消除某些人的文化焦虑具有现实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自信表现的一项是( )
A. 2021 年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以隋唐歌舞人俑为原型,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完美呈现大唐盛世,获
得空前好评。
B. 近年不断有人提议在原址重建圆明园,再现这一“万园之园”杰出精美的建筑景群,重现昔日清王朝统
治阶层的生活场景。
C. 李子柒在社交平台分享田园风光和美食制作的视频,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无数外国人
爱上了中国。
D. 许渊冲致力于翻译事业,将《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等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和法文,获得海
内外高度认可。
4.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
5. 作为文化主体,青年学生面对展藏文物、古代作品等文化载体时,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文化自信?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 C 2. A 3. B
4. 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
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炼准确。运用“事实
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切、有分寸。
5. ①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②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与糟粕,区分善
恶美丑。③探究其承载的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④提高文化反思与
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分析了当下我国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的关系”是错误的。材料一并未分析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有
机统一的联系,分析了文化自信,是文化特质与文化主体的有机统一。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深入到传统文化中,研究神话传说、儒学学说等体现出来的自信的文化特质”是错误的。由原文“如
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
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
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
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可知,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主体。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在原址重建圆明园,不是文化自信,毕竟火烧圆明园是一种国家民族的耻辱。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找到相关信息,然后从“严密”的角度结合文句加以说明。
比如,从结构脉络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先总结在分析论证。开头第一句“那么,继承与弘扬
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先宏观概括为“这涉
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文化的
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再结合实例具体说明,先列举神话
传说,再列举儒家思想。
其次体现在事例典型,能充分地论证观点,人们所熟悉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
无一不充满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想化、
理论化了,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以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
畏而自信的精神。
最后是语言表达上看,遣词造句极尽严谨缜密,例如“事实上”“可以说是”“就是”“不就”“无不充
满”“不正”等词语,均体现了表意的精准性,增强了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的第二段“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
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可以归纳出通过各种途径方式解
读文化载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王蒙的讲话“以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为主心骨,积极构建生气勃勃、富有创新
活力,又能够满足人民多方面精神需要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生态格局”得出,要准确辨析文化内涵中的精华
与糟粕,区分善恶美丑。
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我们中华民族确实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这不是‘老大帝国’的狂妄自
大,这是建立在转化与变革的举世瞩目、发展与创新的累累硕果之上的坚实自信”得出,要探究其承载的
文化与时代、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更新转化,吸收消化。
结合材料二第六段王蒙所言“也许,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古老,甚至也看到了中华文化的不够用,但是
我们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它有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有汲取和消化外来影响的能力”得出,
要提高文化反思与省察意识,自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 2(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闲
王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
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
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
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
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
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
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
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
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
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
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
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偁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
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
“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
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
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
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
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
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
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
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
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
“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
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
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
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 1944 年 4 月 9 日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做士大夫家里的
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做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
小品文大约要有下列一些特点:第一,常常是幽默的。幽默并不就是滑稽,滑稽只是逗笑,而幽默则
是让你笑了以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英国幽默大师斯威夫特的《基利佛旅游记》②,表面看起来是一大堆笑
料,实际上是对英国社会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第二,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浅意深,言近旨远。言浅,因
为讲的往往是日常生活事,人人看得懂意深,因为其中包含着哲理,只有聪明人看了才发出会心的笑。言
近,因为讲的往往是眼前的事物;旨远,因为从这一件小事可以推类引出许多大道理来。小品文的作者,
要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第三,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即使是对敌人,
小品文也只能是冷嘲热讽,而不是肆意谩骂。鲁迅说得好: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
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了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
领。
[注]①王力:(1900 年一 1986 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
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
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老成人的圣贤派与诗人的仙佛派的闲相对比,提出好闲就会游手,游手就会没有饭吃,指出常人
不可好闲。
B. 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诸葛亮和谢安的例子就有力地论证
了这一观点。
C. 文章提到白乐天、苏东坡没有因为爱闲而忘记民生,与那些忙于刮地皮、忙于应酬土豪劣绅的官吏们形
成了鲜明对比。
D. 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忙碌不迭的状,揭露了
社会现实。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并不真正出世,他们有较强的入
世思想。
B. 西晋左思创作《三都赋》,为我们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典故。本文以《三都赋》论证了文人不应太忙
的观点。
C. 作者引用《论语》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还有批判统治者贪婪
的意思。
D.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深深刺入了英国社会,批判了腐败和罪恶的英国
统治阶级。
8. 作者认为小品文应该“言近旨远”。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这个特点。
9. 文本一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6. B 7. D
8. ①文章综述了抗战以来人们的闲变忙的现象,都是日常生活,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②文本借对现象
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之为旨远。
9. 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②引用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文采,
丰富了文化底蕴,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功,③把古诗人之病归为“闲居、闲游、闲消”,与后文描写文
人形成鲜明对照,也是后文的铺垫与伏笔。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错在“文章指出人们有闲情逸致才能养成那种临事不惊、能当大任的本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闲
情逸致养成了诸葛亮和谢安临事不惊的本领,并没有说别人都能养成。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就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说法有误,鲁迅说的匕首和投枪是比喻小品文
短小精悍,极有批判力度。而《格列佛游记》却是长篇小说,不合匕首和投枪之喻。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观点并运用的能力。
“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
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
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从这些句子可以看
出,抗战以来,文人们因为谋生而变得极为忙碌,再无闲情雅致去好好的读书、认真的吃饭,所列举的这
些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但不
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
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
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文本批判了地方官为刮地皮而忙,卖文而活的文人为做文章而忙,借对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
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之为旨远。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鉴赏文本某些段落作用的能力。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文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
“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大瓢贮月归春
瓮”“飞盏遥闻豆蔻香”“有愧野人能自在”“闲寻鸥乌暂忘机”,引用大量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
又增强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这是闲游……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
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乌暂忘机’”,把古诗人之病
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的忙碌形成鲜明对照:“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
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
写不出好文章”。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古诗人们很“闲”,忙极也不忘“闲”,佳句频出、好文不断,而
抗战以来的文人们却忙到牺牲睡眠、牺牲性命,即便如此,也写不出好文章。很明显,开篇大量引用古诗
文讲中国诗人爱“闲”,就是为了与后文的文人之忙形成对比,为后文做的铺垫与伏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
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
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
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
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
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
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
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
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
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讷是其侄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 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泛指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C. “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 “致仕”指交还官职,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张士逊要转
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离开,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 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
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 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纳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
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 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人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
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14. 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
(2)这只不过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14. 放宫女,减不必要的开支,献宫女而推却。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
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
“如汉故事”是状语,“册免”是谓语,中间不应断开;“不许”的主语是朝廷,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AB。
“士逊”作“又请降官一等”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 C。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错误,左迁是贬职,“拜”“除”是授予官职之意,不
一定是升迁。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错误,原文“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
期来岁输阳信”可见,并非“无偿”,而是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
(1)寻:不久。廷:院子。须:等到。乃:才。去:离开。
(2)独:只是。不肖:不成才。为:做。宜:应该。状:情况。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找到张士逊称赞皇帝盛德的地方,他虽未说原因,但皇帝提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
亦省浮费也”,可理解概括出答案:放宫女,减不必要的开支,献宫女而推却。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约公元 992 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土逊前
去治理都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
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令,才能第
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
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
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
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土逊撤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
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
粮食借贷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
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
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
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
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
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
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他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
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土逊说:“这是品德高尚的事啊。”皇帝说:“君
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
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
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
年八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作者一说曹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 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 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 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16. “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
境的清静;“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
雅脱俗之趣。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
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颔联“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意思是“打开的时候月牙初上,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跃动”,可见这里
的“微月”暗示打开茶叶包装的时间,与“乱泉”对应,动静结合以声反衬环境的静谧清幽,这样的环境
氛围下是很适合品茶慢享自在闲适的怡然时光的。颈联“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大意是“不忍独享,
夜半时分邀得僧友在稀疏竹影下共品赏”,其中的“竹”不仅是客观实写的物象,更象征比喻诗人有朋友
高洁的情操。作者这首诗词不仅反映了唐代的茶文化,更突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对友情的珍视。
作者由于朋友寄的“九华英”珍贵无比,邀僧人一同品茶、赏月吟诗。诗句意境高雅清新,透射作者好茶,
惜故,乐众的高雅情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
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交代了
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渺渺兮予怀 (2). 望美人兮天一方 (3). 六王毕 (4). 四海一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渺、毕、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的下午,搬一把椅子,到庭院的水泥台上小愁。用火炉烧沸的滚烫的水潮一壶“碧螺春”,斜倚
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轻轻地啜饮。淡淡的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一缕烟雾,蔓
延开来。看小院上空的懒懒飘移的白云,看掠过天空的银色的机翼,看几串圆溜溜的黑紫的葡萄在黑褐色
的藤蔓上晃悠,照暖的阳光铺洒下来,碎金流银。七星瓢虫爬到身上,摇头晃脑若有所思,忽然展翅飞走
了;一只青虫蠕动着胖胖的身子,奋力爬树;两只妈蚁沿着墙根疾行,触碰到一起,进退不得。静谧,恬
淡。门外有人路过,先是一阵喧嚣,一会儿又渐行渐远,最后归于静寂。
而今,别离小屋已有十余年,午夜梦回,多次梦见她的倩影。小屋简陋,却赠我宁静,慰藉我的心灵,
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 ),让我在喧嚣繁杂的俗世中,不经意间,时时忆起那美好的过往,
从而,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恰怡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B. 她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我拥有了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
C. 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我的精神怡悦了,我的灵魂丰盈了
D. 她给予我一段恬适淡然的桃源生活,怡悦了我的精神,丰盈了我的灵魂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B
20. 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捏着手里的小瓷杯,轻轻地啜饮。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从主语一致的角度考虑,句子应当以“她”为主语,B、C 项的后半句主语是“我”,据此可以排除 B、
C 两项。从语序的角度考虑,D 项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顺序,语序更恰当,据此可排除 A 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赋予瓢虫人的动作、情态。
选项 A、C、D 中有“怨”“偷眼”“断魂”“无情”“护花”之词,都是写人的词语,用来写物,故均为
拟人修辞。B 项未使用拟人修辞,只能算对偶,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从“斜倚在靠在墙根下的椅子里”和“轻轻地啜饮”来看,这几句的主语都是“我”,都是省略了主语
“我”的句子,“小瓷杯被我捏在手里”的主语是“小瓷杯”,与前后两句的主语不同,把这个被动句改
成主语是“我”的主动句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春节可以说是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然而,在粵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还有一个特别的节
日,① 。
茂名市电白区、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
② ,但主要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和二月,一般来说,一个村庄的年例为同一
天。
③ ,周围几个村子集中土地庙,一起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村民们通
过敬拜神灵、祭礼社稷,来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和国泰民安。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22. 请以“年例”为主语,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60 个字。
【答案】21. ①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②虽然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③农村年
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
22. “年例”是农历正月和二月盛行于粵西岭南一带的旨在敬拜神灵、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和国泰民安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所选文段着意介绍“年例”。
第一处,需要填写的是段尾句,所要填写的文句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总结,又要承接第二段的内容,由第
二段的段首句“茂名市电白区、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的湛江吴川、阳春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
办年例”可知,所要填写的陈述对象应为“年例”,主要内容为是“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故可填
“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第二处,所要填写的句子在文段的中间,依据后面的“但主要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和二月,一般来
说,一个村庄的年例为同一天”中“但”可知,所要填写的文句应和此文句构成转折关系,内容应和举办
的时间有关,故可填“虽然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
第三处,所要填写的文句在段首,故依据后面的文句“周围几个村子集中土地庙,一起举行各种各样的民
俗文化活动”分析可知,主要内容是说农村年例在哪里举行的,故可填“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给年例下定义,故答案的形式应是“年例是……”的形式,第一段主要段意介绍“年例是在粵西
岭南一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活动)”,可作主干句;第二段主要讲年例举行的时间是“农历
正月和二月”,可做修饰成分;第三段主要介绍活动举办的地点和具体的活动形式,即“以土地庙为中心
的旨在敬拜神灵、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和国泰民安”同样可作修饰成分,考生可将这些提
取的关键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一个下定义式的单句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①“快乐教育”概念的创造者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
乐的状态下学习。”
②现如今,有很多父母都崇尚“快乐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感觉最重要,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到痛苦了,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学习。
③郎朗在他的自传里,记录下了父亲小时候逼他练琴的样子……成功后的郎朗回忆说:“那是一段残酷
的岁月,但如果没有我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
⑤清华教授就曾愤慨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救育,释放天性和学习无用论。”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班内以“快乐教育真的是骗局吗?”为辩题举行一次辩论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
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表达你的态度。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快乐教育就是一场骗局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是:快乐教育就是一场骗局!
在中国,有三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分别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一位清华
教授愤慨地说,这三种垃圾教育,纯粹是一个骗局。所以,我方认为快乐式放养让孩子没有规则意识。
江苏无锡的一家火锅店,一个小孩很没教养地跑来跑去,店家好言劝告,父母回曰:孩子高兴就好!
不仅不管教,反而频频示以微笑。最终的结果是孩子撞上端着一锅烤鱼的服务员被烫伤。事后,孩子的父
母不仅不反思,反而态度嚣张地索取 39 万赔偿费用。这恐怕就是中国的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原因吧!在很
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一切。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无视规则。
君不闻一名 73 岁的老奶奶被 13 岁的孙子杀死在自家门口,起因只是在他疯狂玩手机游戏不写作业时
老奶奶批评了他一句。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个恶魔,在没有约束与管教的前提下,无条件的放养、释
放,只会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教养和规则意识,蛮不讲理恣意妄为,甚至连最基本的感恩、善心都泯灭掉。
可见快乐是教育是多么可怕,不仅自欺还会欺人害人伤人。
放养的背后,是熊,任性。孩子的自律意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放养到到最后,不是孩子控制了命
运,而是手机控制了孩子。快乐教育下孩子大多不自律,而一个不懂得自律的孩子,是永远不会有美好未
来的,放养、释放,让孩子丧失最基本的控制力、竞争力。
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无能懒惰父母给自己找的托词借口,是无力教育,不得不被动选择择放养。这
些年,放养被很多父母捧上了天,孩子要快乐、要自由、要释放他们最完美的天性、要让他们独立自由地
成长。看上去很美,实际却糟糕透顶。很多父母根本不是“放养”,他们眼中的放养,其实是放弃、是放
纵,最后成了犯戒、甚至犯法。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写道: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
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看吧,
被捧上天的“放养”,不过是美国底层人民无奈的选择罢了,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父母,他们没有足够的
时间和金钱去教育他们的孩子。背后而且更严峻的现实是:放养出来的孩子,根本没有实力同精英家庭的
孩子相竞争,放养的代价可能是,你将永远失去上升的通道。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
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其
实,任何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一场骗局,它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夺人性命,阻碍成功,毁人
前程,该打住了!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一.关于审题:
根据要求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但首先要审好所给材料作文,所以写好本次作文的前提是细致审题,
准确立意。常见的审题方法有抓关键词语和由果溯因法(由现象看本质)。本题适合抓关键词句,然后分层
次,加以整合归纳。首先看材料①“ ‘快乐教育’概念的创造者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
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引用西方名言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主张。材料②“现
如今,有很多父母都崇尚‘快乐教育’。他们认为,孩子的感觉最重要,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如果孩
子对学习感到痛苦了,那么就不要逼着孩子学习。”联系现实,显然也是在倡导快乐教育。材料③“郎朗
在他的自传里,记录下了父亲小时候逼他练琴的样子……成功后的郎朗回忆说:‘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
如果没有我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由天才的钢琴家郎朗的事例引出成功源自“残
酷”“逼迫”,可见这个与前两则快乐教育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材料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任何
国家都一样,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放养出来的’”与材料③观点一致,放羊教育不出精英来。材料⑤“清
华教授就曾愤慨地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救育,释放天性和学习无用论。’”后三则材料可
谓层层推进,最终归结为“快乐教育是骗局”。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所给 5 则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
主张释放天性放养式的快乐教育,第二大类便是反对快乐教育,严苛出人才,成功源自严格的“逼迫”。
以上为审题确定立意的过程。综合而言参考立意不外乎三类:肯定快乐教育,不是骗局;否定快乐教育,
是骗局;辩证而言快乐教育利弊均有,适合最好。但因为要求写成辩论赛的发言稿,就只能占位非黑即白
的一方,所以本次作文就肯否两种立意角度。
二.参考立意:我认为快乐教育就是骗局;我认为快乐教育不是骗局。
三.可用素材:
1.教育学者丁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前段时间,她家里来了一位美国客人——一位三年级的小姑娘。像所
有的小孩子一样,小姑娘对糖果没有丝毫的抵抗力,吃完第一颗,还想吃第二颗。她问妈妈,是否可以。
妈妈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小姑娘只好平静地接受。很多人都喜欢讲国外的教育多么自由、多么先进、多
么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却有意无意忽略掉了,这自由的前面,还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有些事可以做,
有些事坚决不能做。
2.奥巴马是美国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但有一个身份更令他自豪——两个孩子的父亲,奥巴
马对孩子的教育,堪称美国精英教育的典范。奥巴马有两个女儿,在她们分别 10 岁和 7 岁的时候,他制定
了九条家规,内容并不复杂,但操作性强,而且极具意义:家规 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
的取笑;家规 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家规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
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家规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家规 5:帮父母分
担家务,每周 1 美元;家规 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家规 7:每晚 8 点 30
分准时熄灯。家规 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家规 9:不准追星。
这样看下来,你会发现奥巴马最重视的还是规则的养成,而且都是生活中切切实实可以操作的事情。
3.父母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制、无规则、无节制的,更不是纵容和无作为。一定的释
放和宽容没有错,但在释放的面前,必须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些事情可以容忍,但有些界限坚决不能跨
越。
4.当下,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几乎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理念,甚至是价值观,确实快乐教育和赏识教育
是糖衣炮弹,是家长和老师经常使用的有效武器,虽说良药不一定苦口,可她是能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吗?
古人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又说: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是会有毒副作用的。由此,可想而知,泛
滥而又缺乏理性的所谓快乐教育必将完全背离教育的初衷,那么一味滥用她就有可能成为对孩子、家庭、
民族、国家的一副迷魂药。
5.孩子的成长、成熟与成才,是一个复杂且艰辛及相对漫长的过程,其间每一个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和学习
目标的完成,都不一定快乐,有可能还是充满痛苦的。古人说“十年寒窗苦读”,为什么有个“苦”字?
因为学习的过程首先是痛苦的过程,教育即是劳动,成长必有痛苦,单纯的快乐教育收获的将是瓦砾,只
有饱含痛苦与幸福的教育收获的才是金砖。可以说以快乐为目的的教育并不是教育,所谓的快乐教育,往
往岐解老师理念,模糊家长视线,迷失孩子灵魂。最终使孩子麻木、沉沦而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最终
即产生现代文盲、法盲乃至流氓。
6.快乐教育及赏识教育已流行有一些年头了,其负面作用已日益凸显。其实,没有哪一种教育是万能的。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有人说“磨难成就英雄”,一个是成功的赏识教育,一个是成功的挫折
教育,都有道理,但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都有些极端,因为两种方式都不适合所有孩子,都不能作为公式
套用。
7.中国的传统教育其实很崇尚“严”“勤”“苦”三个字,如“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严
师出高徒” “棍棒底下出孝子”“勤能补拙”“悬梁刺股”等等,我们历代先贤如:老孔诸子、秦皇汉武、
毛泽东、周恩来哪个不是受传统教育而成就的一番事业呢?再说传统教育并不是就排斥赏识教育,如我们
经常说的“孺子可教也”,不就是赏识教育吗?可见赏识教育本来就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由此看来,当
代的中国教育,当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传统教育的传承方面是否还做得不够呢?我想现在应该是我们要
反思的时候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合适的、有效的都是好方法,而不是流行的才是好方法。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缺点或过错,此时,我们仍然采用快乐、
鼓励的方式是否还恰当?是否还能奏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
不仅需要鼓励和爱护,同时也需要经受一定的挫折,而规则意识的强化,更需要惩戒教育的参与。
9.惩戒教育其实是一个陈旧而崭新的话题,陈旧是缘于它几乎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对教与学曾产生
深远的影响,可在现今的教育理念中已被淡忘或抛弃;崭新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规则意识的淡薄、道德素养
的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惩戒必将被越来越多的重新关注。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只有法律而没有监
狱,那法律岂不是成了聋子的耳朵吗?那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法治社会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指出:“合
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
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适当的惩戒,不仅
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
四. 行文结构:
首先照应材料亮出靶子——“快乐教育”,然后通过对立的名人名言来否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并顺势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反对快乐教育,认为它就是一场骗局。正文主体部分举出例子并讲道理论证,既有
反面事例又有正面事例,正反对比突出观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篇章,思
路清晰逻辑严谨,结尾部分联系现实明确怎么做。行文中善于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对比、比喻等等,
内容充实,论证深刻,生动形象。
【点睛】(一)辩论稿的格式一般分标题、正文、署名、日期等几部分。
标题可点明辩论稿的中心,或标明中心事件,或标明中心的论题,最好让人看到标题就能了解辩论的内容.。
正文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头应接触辩论题目,提出辩论稿的主要内容,使听众了解你要讲
的东西,当然也应使开头有点技巧,使听众有兴趣听下去。
主体是辩论稿的重点部分,要突出中心,用典型的材料,有力的分析,使听众点头赞同。结尾可归纳自己
的见解,使听众有个完整的印象。结尾要有力,能给人启示和回味。
署名是署辩论者的姓名,日期是辩论的日期。
(二)辩论的三要素
1、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不可
能自己同自己辩论,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2、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
的辩论。
3、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
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