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考真题,找寻2021年高考历史
题目的解题技巧与点拨(通用版五)
选修一改革题的答题思路
一、高考命题的角度:一般从改革的背景(原
因)、影响(作用)、改革内容(措施)、特点、
比较、性质、启示等方面。
二、答题的基本套路:坚持论从史出,以材料为
主,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例如有关原因的分
析,可参考如下方法:
1、原因:原来的制度存在弊端;阶级和民族矛盾
尖锐,起义不断;原先改革奠定了基础;经济文
化发展的需要;统治者的支持,为了维护统治;
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等。
2、影响:解决了······问题;完善了······制度。
缓和了矛盾。减轻了负担,增加了收入。有利
于巩固统治。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对后世
产生深远影响。维护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
3、内容(措施):主要来自于材料,但需要
适当加以概括和提炼。
4、改革成败的原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
的内容是否得当;改革是否得到统治者、人民
群众的支持;改革的阻力是否过大;改革者本
身的素质怎么样等等。
5、改革的特点:特点一般也是从史料中得出来的,所
以一定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可从改革的性
质(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革的范围(参与度,
群众基础的广泛或狭窄),改革的程度(推动改革的彻
底或不彻底),改革的内容是否全面,配套措施是否妥
当等方面概括得出。
6、改革的比较:主要是两个不同的改革,或者
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改革进行比较,主要从改
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6.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
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
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
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
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
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7.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
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
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8.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
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
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
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
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
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9.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
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
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判断
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
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10.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每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有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4)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国情
的改革之路。
(5)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
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
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6)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
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
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信新生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的事物。
(7)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
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
改革题作为选做题,要求考生从几个题目
中任选一题作答。从近些年高考真题来看,题型
多为材料题。所选材料基本上不出自课本,作答
时一般要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紧扣材料,大
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答案。许多问题基本
是有规律性的,如有关改革的作用可从几个方面
思考,如是否改变了社会形态,怎么改变?改革
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带来的
影响应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等。
【答题技巧点拨】
高考历史选修三考前冲刺复习与解题思路
【考情分析】
1、命题核心思想:集中在重温历史,杜绝悲剧重演,
热爱和平等方面上。
2、考查方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
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设
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
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1)
考法一:通过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隐性考
查当前国际热点问题;(2)考法二:将选修模块中
二战内容与必修模块中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结合进行考
查;(3)考法三: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与中
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国际关系史内容。
3、考向预测: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考查内容以现代史为主,特
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近几年试卷侧
重考查世界环境下亚洲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考
查的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
关,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备考
时需重点关注。
(一)对战争的分析认识: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
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
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原因:战争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
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
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性质:战争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
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
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
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
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
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答题技巧点拨】
3.战争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
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
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
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
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
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
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
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
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
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
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
和规模。
(二)两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
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
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
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
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
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
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
各种矛盾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
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
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
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
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
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
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民族、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
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
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五)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
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
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
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
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1、从命题特点看:命题依纲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
书 ;(很少考书上的人物)
2、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历史人物特别是古代和近代
历史人物为主 ;人物往往是教材上不太重视但生活中
耳熟能详的人;(如道光、钱玄同、包拯、丘处机)
3、从考查目标看:主要有(与课标吻合)
“概括”(归纳、指出): 特点、背景、内容、异同
、措施(提炼整合性)
“分析”(说明、解读):原因、理由、作用、影响
(客观历史性)
“评析”(评价、评述、看法):观点、事迹、目的
(主观现实性)
高考历史选修四的题型特点
部分高考真题分析
年份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2020 《周书》 评价类
启示类
近代,刘源张、李
四光
2019 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
抱济时心》等
背景类
作用类 魏晋南北朝,苏绰
2018 刘绪贻《美国通史》 措施类
评价类
美国,华盛顿和罗
斯福
2017 《史记》 原因类
评价类 春秋战国,季札
2016 白寿彝《中国通史》 背景类
评述类 唐朝,高仙芝
2015 《元史》 原因类
评价类
元代,丘处机、成
吉思汗
2014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
民《包公叙事》 原因类 宋代,包拯
2013 卞孝萱《韩愈评传》 背景类
作用类
唐代,韩愈、古文
运动
1、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
公正的评价
一、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原则
2、全面、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肯定他们的
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
局限性。
3、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意历史资料的
搜集、鉴别和去伪存真等。
选修史人物题的答题思路
二、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1)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历史
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进行评价(坚持一
分为二的方法)。
(2)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3)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4)是否调整经济措施,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
展。
(5)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
(6)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
合与团结。
选修史人物题的答题思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卑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
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卑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
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
【例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
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
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
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卑斯麦政府强迫
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
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
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
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卑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
卑斯麦政府相机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
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
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问题
分析
a.“材料和所学”
b.“概括”
c.“颁布《非常法》”
d.“历史背景”
答题范围限定
能力要求
内容限定
问题关键(指向)
问 题 分 析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卑斯麦政
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1.审清问法,整理思路
①“根据材料,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特点、
趋势” ——答案在材料里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因、意义等”
——答案在教材里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答案在脑子里
2.问题切入,神合课程知识。
提炼材料观点要切合主干知识——一般与主干知识勿相违背
问 题 分 析Ⅰ
(1)先对材料进行分层。
①一般情况下分层的显著标志是“句号”、“省略
号”、“分号”等。
②概括每层的主要观点,理清其内在逻辑联系。
③分层的目的是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维度。
(2)注意材料中的关联词语、关键词和时间信息。
①标示表转折、递进、并列、因果等关联词。
②注意材料中的直接、间接和隐性时间信息。
(3)找出材料的中心句(即材料的主要观点)。
①一般情况下注意段首和段尾。
【答题技巧点拨】
(1)标示重点和关键词语,但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意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整体高度理解材料。
(2)注意材料中的情感色彩,赞扬、否定、批判等 。
(4)始终坚持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
(3)材料的语言和逻辑思维表达方式。如双重和三重否
定、类比、顺向逻辑、逆向思维与逆向推理。
【答题技巧点拨】
(1)基本格式:段落化、序列化、要点化
(3)基本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思维清晰,层次分明。明确分点的目的是体现分析
问题的维度和视角。
答 案 组 织
(2)基本内容:清晰化、准确化、专业化
③无序性、口水话、文学化表述。
②高度简洁概括和抽象,缺乏准确性。
①史论分离,前后矛盾,脱离材料或教材。
④完全照抄材料原文。
【答题技巧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