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浙江 Z20 联考)滤去杂质,看见世间的美好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是神奇的存在,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滤镜可以过滤各种不需要的因素,让图像达到美化效果。
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迷失方
向。
对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及其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
和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有形的或有无形的神奇“滤镜”引发写作的起点,
“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是题
目提供的思维情景。对此,考生应关注“无处不在”“看见世间的美好”“看不清真相”等关键词展开联
想思考,从而确定自己的立意角度并进行作文。
2.典型任务的限制。“对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你怎么看?”, 考生的立足点不是“滤镜”而是
“生活中的滤镜现象”,考生要结合生活中“滤镜现象”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阐述自己的看法。命题人
给考生的思维指引是,“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
真相,迷失方向”,考生特别要注意的是“但”字,命题人谈滤镜的消极作用时,用了一个“有时”,
题目并未完全否定“透过“滤镜”看世间美好,只是强调“透过“滤镜”看世间美好的同时能不被某些“滤
镜”现象迷惑。
3.价值判断的限制。“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
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这句话是材料理解的重点,材料的内容要求考生能正确看待“滤镜”
在生活中的价值,既要通过“滤镜”多看世间的美好;又不能被“滤镜”迷惑真相而迷失方向。
要合理使用和发挥“滤镜”的功能,从而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和世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
真相,迷失方向”这句话是材料理解的重点,材料的内容要求考生能正确看待“滤镜”在生活中的价
值,既要通过“滤镜”多看世间的美好;又不能被“滤镜”迷惑真相而迷失方向。要合理使用和发挥“滤
镜”的功能,从而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和世界。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生活中的‘滤镜现象’”,考生可以从滤镜的基本功能联想
到生活中的“滤镜现象”,如网络大数据就是一种滤镜现象,它如何过滤信息,如何迷惑我们的认
知,我们该如何合理运用“滤镜”,该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世界。生活的多样性意味着“滤镜”
功能的多样性,生活中必然有美好的一面,也会有阴暗的一面,考生可以根据自己阐述观点的需
要,有选择地进行联想筛选相关的素材,也可以兼顾两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鉴于此,应该说
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谈谈你的体验和看法”,提示考生可以叙述自己的体验,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就“滤镜现象”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议论文;还可以写成散文,既有
体验又有看法。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及语言表达能力。材料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三句话组成,围绕“滤镜”在生活中的神奇
作用,无处不在,可以过滤各种不需要的因素,让图像达到美化效果。第二部分涉及如何看
待生活中的“滤镜现象”,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
清真相,迷失方向。考生要根据材料及其内涵谈体验与思考;第三部分由四点写作要求组成,
明确了本次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作文立意的立足点不是“滤镜”而是“生活中的滤镜现象”, 要
肯定让人“看见世间的美好”的滤镜,否定使人“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的滤镜。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滤去生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
2.滤镜让我们看不清生活真相,迷失方向。
3.留下看见世间美好的滤镜,打破看不清真相的滤镜。
4.让我们的眼睛成为看见美好的滤镜。
5.勿因“滤镜”迷失方向。
6.勿被“滤镜”迷惑真相。
……
偏题立意:
1.滤镜使用重在滤网。(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滤镜是把双刃剑。(只是两方面现象的罗列,观点阐述不是很清楚。)
3.社会是一潭水。(只强调社会现象,没有抓住命题意图。)
……
下水文
滤去杂质,看见世间的美好
滤镜,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的“滤镜”无
处不在,我们需要的是合理利用滤镜,滤去杂质,看见世间的美好,以更好地前行。
滤去杂质,更好地聚焦生活本质。
源于生活的文学,可以带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古有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字面上是对“商女”的愤慨,实质上是讽刺了当时那些醉
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今有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不仅
仅是写出了十三个“风尘女子”在国难当头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更是写出了中华民族被外族入
侵的屈辱史,警醒着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读这样的文学,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历史真
相,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稳定繁荣。
滤去杂质,可以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但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不管是关于“照片”与“照骗”的纠结,还是
诸如“乔碧罗事件”的发生,都需要我们合理利用滤镜,滤去杂质,去发现世间的美好。一个
个两鬓斑白循循善诱的教师辅导场景,向我们传递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心声,诠释了“三
尺讲台三寸粉笔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的崇高精神;一幅幅脸部布满深深勒痕
的医护人员画面,透露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生活真谛;一张张
皮肤黝黑而且脱皮的边防军人照片,传递了“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
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的铮铮誓言。这些真实的画面,主体以及背景或
许并不完美,但我们滤去杂质,却能够更好地看到世间的美好,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尽管走过许多曲折,有过一些错误,但瑕不掩瑜,
滤去杂质,依然让我们看见党不愧是最伟大、最正确的政党。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
民族走过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正经历着“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必将迎来“长风破
浪会有时”的明天。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
生活。”那就不妨让我们合理利用滤镜,滤去杂质,认清生活的本质,看见世间的美好,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