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解读:贺玉凤 等 6 则(附:锐评及写作点拨)
贺玉凤
2020 年 6 月 25 日凌晨 4 点,北京市延庆农场家属区,一处低矮的红砖小院里亮起了灯。62 岁的贺
玉凤像往常一样早早醒来。丈夫仍在熟睡,她拿起手电,在院子里找出 3 米长的抄子,推着自行车出门。
沿着门前的砂石路骑 300 多米,就到了妫水河边。这条从延庆东北部发源的永定河支流,横穿整个延
庆盆地,流淌 18.5 公里后,注入官厅水库。宽阔的水面吸引了不少钓鱼人和游客前来,但也经常留下一
地无人理会的垃圾。贺玉凤从自行车车座下拿出几个揉成团的塑料袋,捏在手里。两小时后,她拖着满满
几袋垃圾回家,将垃圾分类后放进门口的垃圾箱里。
贺玉凤从小生长在妫水河边,24 年来,她每天都会去河边好几趟,据她估算,在河边捡起的垃圾“有
八九十万件了”。因为捡垃圾,贺玉凤出了名,被亲切地称为“环保奶奶”,还被评为“北京榜样”。此外,她
捡垃圾的举动不仅将家人带动了起来,一些环保志愿者也主动加入进来。贺玉凤说,现在被带动来捡垃圾
的志愿者有几万人。
如今的贺玉凤两鬓斑白,腰部也因劳损常觉得疼痛,却依然每天在妫水河畔骑行,捡钓鱼人和游客遗
留的垃圾。比起荣誉,她更看重妫水河的变化。她常常想起,自己幼时在妫水河边洗脸的场景。她说,如
今的自己更像一个“给妫水河洗脸的人”。
锐评:
一个人捡垃圾不难,难在坚持 20 余年而毫不松懈,“环保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志愿与美德。物
质生活再富足,若没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环境,一切都将索然无味。保护环境是每个
人的义务,我们责无旁贷,都应该做维护和践行公益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或者破坏者。
王德文
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也不用任何现代机械工具,仅凭一双巧手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鲁班凳、
拱桥、中国馆、运动的小猪佩奇等精美工艺品。据媒体 2020 年 7 月中旬报道,一位中国老木匠“阿木爷爷”
走红海外,在 YouTube 视频网站上拥有 118 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两亿。他也被网友们赞为“当代鲁班”。
小小的木块,拼拼叠叠,几个简单的操作就变成了一个苹果的形状。这里用到的榫卯结构是古代中国
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和胶
水,木块之间便神奇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阿木爷爷”的作品就是通过榫卯完成的。据悉,“阿木爷爷”名
叫王德文,今年 63 岁,老家在山东聊城,2017 年为了带孙子搬到了广西,做这些小玩意儿也是为了哄
孙子开心。王德文说:“拍视频是受儿子的影响,他之前就在做视频,一开始做美食,后來又做木工手艺,
网友们都很喜欢。”
对于“当代鲁班”的称呼,王德文说:“我只是个农民、老木工,因为拍视频被大家认识了,还有很多好
的木工是大家不认识的。”关于自己的木工手艺,王德文说:“我想着这个事情要传承下去,儿子也会。广
大网友看到视频,愿意学的也能学会。”
锐评:
王德文凭借木匠手艺火到海外,是对中国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一种传播和发扬。老匠人在行云流水般的
操作中所显露出的匠心独运和文化智慧,足以让全世界的人们点赞并产生共鸣。王德文觉得自己的技术并
没有多么神奇,不过是几十年的锤炼而已。而这几十年的锤炼,不就是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吗?
写作点拨
在贺玉凤和王德文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种情怀,一种对家乡和土地的热爱,一种对子孙和后辈的关
爱。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阻碍,想要发挥自己的价值,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
作老而弥坚、热爱生活、环保、传统与现代等话题的作文。
罗艺
2020 年 6 月 26 日上午,在银昆高速永川路段,一辆面包车突然侧翻,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车上三人
被困。刚好驾车路过的货车司机罗艺看到这一幕后,立即将车停在应急车道上,然后趕紧跑过去救人。罗
艺发现侧翻的面包车前挡风玻璃处有裂痕,于是就用脚大力连踹四脚,同时车里面的人也开始踹挡风玻璃。
最终被困的三人都从车里都逃了出来,且均未受伤。
高速公路上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事发现场的画面。“我们通过监控可以看到,司机从救人到救出人,
仅仅用了不到 50 秒。如果再晚 30 秒,浓烟灌入,那三个人就危险了。”高速公路执法人员表示。这个监
控视频在网上曝光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网友们纷纷为罗艺的勇敢点赞:“火都这么大了,还敢上
去救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向平民英雄致敬。”
今年 38 岁的罗艺是一个拥有 17 年驾龄的老司机。谈及救人经历,罗艺表示:“都是路上跑的,谁都
可能会遇到点情况,总要相互帮衬着点。万一被困在里面的人是我,我也希望有人帮我一把。我只是做了
一点小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而已。而且我女儿 13 岁,马上小学毕业了,我也希望给她做个好榜样。”7
月 2 日,重庆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为罗艺颁发了见义勇为证书,送上 5000 元奖金,还邀请他担任“路况
安全监督员”。
锐评:生死 50 秒,救命四连踹,罗艺改写了三个人的命运。善良驱使行动,勇敢战胜恐惧,滚滚车
流中,他不是唯一看见的人,却是第一个冲上前的人。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当他
心怀恐惧仍冲上前的那一刻,我们看见了比火焰更耀眼的人性光辉。
孙刚
2020 年 7 月 14 日,在辽宁沈阳新民市上演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辆大挂车后车厢着火,数米长的
车厢伴随着浓烟形成了一条“火龙”,司机狂按喇叭在闹市街头一路狂奔。驾驶这辆“火车”的人正是孙刚。
据了解,孙刚的大挂车当时正在电焊店修理,他雇的司机师傅在焊接车厢时不慎引燃了车上的草帘,
大伙用灭火器和水均未能将火扑灭。其实在着火初期,孙刚有时间把车头卸下来开走,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因为修车店身处闹市,对面就是一座加油站,他担心车厢爆炸、引发事故。眼看火势无法控制,孙刚便冒
险将大挂车开出闹市,一直开到无人地带才停车,没过几分钟车子就爆炸了。
据孙刚介绍,当年为了生计他把老家的房子卖掉,凑钱交了首付买了这辆解放牌大挂车。结果刚还完
贷款一个多月就遇到了疫情,现在好不容易复工了,车子却又因为起火被烧毁了。事发之后,孙刚表示就
算自己受伤,也不能危及他人,自己的损失自己扛。
孙刚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网友们纷纷称赞他是有担当的中国好司机,不少网友还表示愿意众筹给孙
刚买一辆新车。7 月 30 日,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官微表示,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企业决定赠送一
台崭新的解放牌卡车给孙刚。孙刚则表示自己会把用这台新车挣来的第一笔运费捐赠出去,以回馈社会。
锐评:
孙刚只是千千万万为生活奔忙的普通人之一,但他在面对危难时所做出的举动却并不普通——为了他
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受威胁,他开着“火车”一路狂奔,全然不顾自身安危,这是一个普通人对舍己为人
的最好诠释,也是一个普通人对社会责任意识的最好注解。
写作点拨
灾祸无情,但那些凡人英雄在灾祸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辉,却总是让人热泪盈眶、心生感佩。罗艺和孙
刚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不起眼的普通人,但他们在紧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举动,让我们明白了
何谓“伟大出自平凡”。他们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英雄、担当、平凡与伟大等话题的作文。
郑雷伟
2020 年 6 月 22 日,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的一家公司的车间里隆隆作响,操作台上几名员工各自忙
碌着。看到老板郑雷伟经过,他们用手语比画着和她打招呼,原来他们都是聋哑人。截至 2019 年底,郑
雷伟公司的 45 名员工中,有 28 名是残疾人。他们有的肢体残缺,有的智力发育迟缓,但都被妥善安置
在不同岗位上。
2014 年,郑雷伟招收了第一位残疾员工——一名智障女孩。初期,女孩可以进行零件分拣的工作,
但无法跟人沟通,也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女孩刚工作了一个月,郑雷伟就有些想放弃,但女孩母亲的恳求
又让她心软了。在郑雷伟和其他员工的耐心帮助下,一年后,女孩的病情在工作中好转,开始主动和同事
交流,也可以自己吃饭,独自坐公交车回家。此后 6 年,顺义区其他村镇的残疾人也慕名而来,特殊教育
学校的老师也会定期给郑雷伟推荐学生。
为了更好地跟这些员工沟通,郑雷伟学会了手语,也摸索出残疾员工的“用人之道”,针对每个人的不
同情况安排合适的岗位。她经常和其他员工说:“不要总暗示自己他们是残疾人、他们不行,其实他们大
多数人的效率不比我们差。”公司也曾面临困境,郑雷伟说,她当时想的是,必须咬牙坚持,“相比自己破
产,我更怕这些残疾员工失业,他们比我更难”。
锐评:为何现实生活中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原因很简单——麻烦。郑雷伟在
接纳残疾员工的过程中,也碰到过许多超出她预料的麻烦,但是凭借着心底的那份善良和责任,她最终化
解了麻烦。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却是一种能力,郑雷伟无疑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
崔崑、朱慧楠
2020 年 7 月 3 日,华中科技大学 95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和他 93 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一同向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 400 万元,用于设立“新生助学金”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崔崑院
士说:“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安心完成学业,不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习。”
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多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
做出了突出贡献。崔崑院士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由于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
就,他被人们尊称为“钢铁院士”。朱慧楠教授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
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的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穿了 30 年。
他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将积蓄变为一笔笔助学资金。崔崑院士说,是国家培育了他,“设立基金资助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是我的初心,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自 2013 年起,崔崑院士和朱慧楠
教授便开始出资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帮助那些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至 2020 年已捐资 600
万元。加上此次“新生助学金”的设立,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助学方面捐资已达 1000 万元。
锐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从烽火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这一点更加深
有体会。于是,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一生都在倾尽全力为树苗“浇水”。而他们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
也早已化作阳光雨露,滋养着更多学子,讓这些学子在心生感佩之余更加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写作点拨
无论是院士、教授,还是小企业老板,只要怀着一颗与人为善、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之心,无论他们
点燃的是一盏油灯还是一支火炬,都同样温暖动人、值得赞许。郑雷伟和崔崑夫妇的事迹,可以用于写作
奉献、选择、淡泊名利等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