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8单元:“文明之光”文言单元 知识拓展及写作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8单元:“文明之光”文言单元 知识拓展及写作

ID:705877

大小:38.8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8 单元:“文明之光”文言单元 知识拓展及写作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儒道互补、文史兼具的独特形式,为无数知识分子建构了一个无论是身处顺境 还是逆境都可以安顿灵魂的场所,也造就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道法自然的民族心理。品鉴诸子学说,领 略史传经典,追溯文明之光,体悟前人智慧,培养理性精神,不仅能让我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 文化自信,还能激发我们对民族精神的探索之情。更重要的是,站在浩浩历史长河中,我们能以史为镜, 鉴古观今,烛照当下世界。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置了“文明之光”文言单元,共选取五篇经典文章,涉及儒道两大思 想流派,囊括了语录体散文、对话体论说文、寓言说理文、历史散文、史传文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五篇 文章,思想内容上,有的以思辨性见长,有的以人物辞令出彩,有的以人物描写取胜;语言表达上,有的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的充满想象、瑰丽美妙,有的朴实明净、意味隽永。 我们将带领大家整体把握这些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含英咀华, 知往鉴今。同时,我们还将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提升大家的写作素养。 01 先哲之思 先秦诸子学说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并从中吸取思想养分。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孔子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境界;孟 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为国以礼”的德政思想,强调“发政施仁”“保民而王”,《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对此有所 体现;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依乎天理”,《庖丁解牛》以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其思想主张。这三 篇文章凝聚着儒家、道家先贤的思想和智慧,被后人奉为立世的圭臬。下面我们就以《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为例来看看先哲对“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等问题是如何探寻 的。 课本点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 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作者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开头的词语命名,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和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中国 儒家经典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公元前 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他一生周游 列国,积极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更被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 写作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载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 的一次谈话。 公元前 484 年,即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率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 才能从何而来,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于是派人从卫国迎孔子归鲁,年近七十的孔子至此结束十四 年周游列国的生活。晚年的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 全文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罕见的篇幅较长、结构完整的篇章。因其篇幅较长, 语言生动,历来为人乐道,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 1.思想性:以“礼”贯穿 本文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构成,所谈“志向”都关乎“礼乐”。一开篇孔子便启发弟子们畅谈 自己的从政理想与个人志向。子路想治理一个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的中等国家,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 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并使百姓懂得礼义;冉有表示自己可以使一个小国百姓富足,却还不能进行礼乐方 面的教化之事;公西华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在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做个替国君主持赞礼 和司仪的小官;曾皙所说与前三个人完全不同,他刻画了一个风清俗美、礼乐大同的治世图景。四个弟子 的志向都关乎“礼”。最后,孔子以“礼”评志。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态度明显不同。他“哂”笑子路的志向,评 价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一是因为子路“率尔而对”的行为违“礼”,二是因为“加之以师旅”“可使有勇” 涉及战争,与孔子“礼”治的思想相悖。而曾皙描绘的图景,无论是解读为“暮春郊游”还是“祭祀祈福”,内里 都渗透着“礼乐”教化,符合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理想,且曾皙回答問题最为谦恭得体,无怪乎孔 子大加赞赏。 2.文学性:人物生动形象 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子路轻率、鲁莽而又自信;冉有、公西华谦逊、好学,有才干;曾皙从容有礼、 高雅好学。这些鲜明的性格都是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例如,写冉有的态度 要比子路谦虚很多,他的发言慎之又慎,同时自认为不足以从事礼乐教化这样的重要之事。冉有的语言合 乎其个性,《论语·先进》中孔子言“求也退,故进之”,可见,冉有本性稍显懦弱,做事退缩,不喜张扬和 冒进,所以回答问题很谨慎。又如曾皙,文章对其侧重于动作描写。在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就“铿尔”一声, “舍瑟而作”,寥寥数字,曾皙从容有礼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总之,扣住每个人的突出性格来记言记行,语 言简洁、传神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学习札记 儒道互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这两篇文章都重视安养民众,重“王”轻“霸”, 推“仁”讲“礼”,较系统地体现了儒家以“仁爱”“礼治”为根本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 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庄子的《庖丁解牛》用寓言说理。庄子认为,最智慧的处世之道就像解牛一样, 遵循自然规律,避开矛盾,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之道。这集中地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无为 而治”“天人合一”,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的哲学思想。 儒、道两派是中国古代两大主要思想学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既以其鲜明独特的思想主张从不 同侧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受儒道互补的影响,能够在入世和出世间进退自如,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 目标,积极进取,又以道家思想调节矛盾的身心,淡泊名利。在官场上浊流纵横、世人趋膻逐臭之际,陶 渊明以躬耕自资的方式,以羁鸟归林、池鱼投渊的超脱,由“兼济”转向“独善”。道家的逍遥自在成为陶渊 明反抗丑恶、维护人格尊严的有力武器。被贬黄州的苏轼沉浸在清风明月中,自由洒脱、超然物外,与自 然合一。在道家的超脱遁世中,苏轼寻求着人生苦痛的解脱之道。可见,出世常常在入世不得的情况下發 生,借助儒、道思想互补,人可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孔孟、老庄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儒道互补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今天,我们可以兼容并蓄, 既能积极入世,又给自己留有放松的空间;既做到发挥个人价值,又能不求名利,身心和谐。 02 辩士之智 春秋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孔子作《春秋》以维护礼制道义,而《左传》作为对《春秋》的注解, 在记述史实时也非常重视“礼”。《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中“无礼于晋”“贰于楚”“不仁”“不 知”“不武”等,均蕴含“礼”的思想。文章叙述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记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急时勇 担重任,以一己之力瓦解秦、晋对郑国的围困,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清代谢有辉在《古文赏音》一书 中,曾评价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研读《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要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其 中蕴含的智慧,还要从中体会《左传》等史书在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 课本点击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作者简介 《左传》,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全称《春秋左氏传》,记叙范围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 年),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语言精练,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评曰:“言近而 旨远,辞浅而义深。”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曾作《左传》《国语》,极具史料价值。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 的创始人,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 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晋和楚是当时的两大军事集团,本文记述 的就是僖公三十年郑国被秦、晋两国围困的故事。秦、晋围郑,主要原因是晋公子重耳当年逃亡到郑国时, 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节对待他。另外,公元前 632 年晋楚城濮之战,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在楚国战败后, 郑国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交好,并“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拉拢晋国,晋文公还是于两年后发 动了这次战争。 全文赏析 本文叙事以时为经,波澜起伏。文中人物语言精彩,人物形象鲜明。文章虽以记事为本,但在简洁的 历史叙事中透露出“礼”的思想,文约意丰。 语言精彩,形象鲜明。本文最令人称道的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先示弱,以退为进, 然后抓住“时利”而显“义贞”,用了多层转折——“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指出郑亡后,秦国很难得到郑 国,对秦无利;“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利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言存郑有利于秦。 烛之武一放一收,恰到好处。接着谈起晋君背恩弃义的史实,后推论晋国灭郑后,又会“肆其西封”,最终 说服秦穆公退兵。一番言辞尽显烛之武的论辩智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微言含“礼”,思想丰富。《左传》常以“礼也”“非礼也”来评价历史事件,也常以人物的语言来诠释“礼” 的重要性。本文言近旨远,透露出“礼”的思想和价值。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秦、晋围郑的原 因是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并未以应有礼节待之。另外,郑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由此可见,郑 国的行为是不合礼的。春秋时期,当时列国交往有着详细的礼仪和道义准则,无“礼”的国家会招致战争。 子犯请求攻秦时,晋文公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是“不仁”,失掉同盟者为“不知”,用混乱代替统一为“不武”。 在秦背信弃约的情况下,晋文公想到的仍是“仁”和“礼”,尽显其霸主风度和智慧,晋文公此举被古人赞为“有 礼”。 学习札记 古代辩士的语言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战场上频频厮杀,在外交上比谋竞智,一批辩士谋臣脱颖而出。如张仪、苏秦、 淳于髡、烛之武等,他们以出色的文才、史才、辯才周游列国,留下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 说法。综观史书,古代辩士游说、劝谏的语言有以下几个鲜明突出的特点。 1.?言近旨远,小中见大。为引起劝说对象的兴趣,增强说服力,辩士们多采用寓言故事、生动的比 喻进行劝谏。如淳于髡以“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同“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隐喻劝谏 齐王勤于朝政;邹忌借自身经历劝谏齐王,由一人一家到一君一国,最终劝说齐王广开言路。辩士们的劝 谏小中见大,言语含蓄蕴藉。 2.?以退为进,消除戒备。辩士们多是在国家危难或事情紧急的情况下接受劝说任务,对象多是诸侯 卿相,因此,辩士们的劝说语言多以退为进。如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并没有苦苦哀求秦穆公退兵,而是将 自己置身事外般地说出“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清代学者过珙对此评价道:“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 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是在赵国危在旦夕、群 臣强谏无效、赵太后盛怒之时进行的。为达劝谏目的,触龙见赵太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由“病足”谈起, 消除太后的戒备,平息其盛怒,话语体贴入微,以退为进,终劝说成功。 3.?理利结合,引起共鸣。辩士们游说要达到持久效果,就离不开理性的分析。他们的语言皆能直抵 人的内心,切中对方利益需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辩士的劝说无不抓住 君侯重利的心理,以利引之,以理导之,实现游说目的。如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紧扣利与弊为秦穆公进 行层层理性分析,正是抓住了秦国对晋国的隐忧,击中了秦穆公内心深处的利益权衡。苏秦游说列国,张 仪游说六国而入秦,其辩言也无不直逼一个“利”字,也无不以“利”而析“理”。 古代不少辩士积极用世,即使遭遇贬黜、生活困顿也会心怀天下。为国为民为君,他们可以放弃私怨、 不惜性命,就如烛之武,国家有难,义不容辞。“四境之内不治”,他们使命不止。辩士身上“以天下为己任” 的“士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也成为后世之人的精神楷模。 03 史传之妙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描写了推翻秦王朝后,刘邦、项羽两人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 会。全文围绕着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脱两个问题展开,情节跌宕起伏。在激烈的矛盾冲突 中塑造了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物形象,又运用对照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在叙述中,既有 粗略勾画,又有细节描写,语言精练,为史传叙事之经典。 课本点击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 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 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 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 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 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 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十岁诵古文,二十岁遍访天下。初任郎中,奉使西征巴蜀。 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 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志,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 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写作背景 公元前 209 年陈涉起义,天下群雄响应。楚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函谷关者为关中王。由于秦主力军 为项羽所破,刘邦顺利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驻军 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亦破关而入,驻军于鸿门。当时项羽兵力约四十万,刘邦兵力约十万。听闻刘邦 “欲王关中”,项羽大怒,欲破沛公军。鸿门宴的出现,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全文赏析 全文叙写鸿门宴整个过程,情节波澜起伏。开头就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刘邦的属下曹无伤向项羽 告密,项羽大怒下达军令,大战一触即发。随后转写项伯夜访张良,项伯回营后为刘邦说话,形势暂时缓 和。宴会上的情节更是四落三起。刘邦至鸿门谢罪,项羽“留沛公与饮”,形势暂缓,此为一落。然范增举 玦,气氛骤紧,此为一起。项羽不应,又一落。范增召项庄舞剑,行刺刘邦,又一起。项伯拔剑翼护,险 象环生,再一落。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杀意顿生,再一起。樊哙据理力争,项羽无言以对,又趋 于缓和,此为四落。刘邦借如厕而脱身,回到军营,紧张的气氛至此消弭瓦解。而刘邦回营“立诛杀曹无 伤”,又与开头曹无伤告密相照应,实为妙哉!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曹无伤告密,项羽即“大怒”,其暴躁易怒、胸无城府的形 象跃然纸上。听项伯劝言后,答应善遇刘邦;听刘邦说辞后,直言曹无伤告密;听樊哙质问后,无言以对。 以上种种突显出项羽任人唯亲、胸无城府等形象特点。作者尤善对话描写,如刘邦鸿门谢罪之辞。刘邦自 称为“臣”,尊项羽为“将军”,毕恭毕敬,迎合了项羽骄傲自大的心理,“戮力而攻秦”一语,进一步拉近两人 关系,用“不自意”来解释“先入关”,以此消除项羽的疑心。最后点明小人挑拨以示清白。一番言辞让项羽 彻底相信并直言告密者是谁。 全文还巧妙运用对照突显人物形象。同为主将,刘邦、项羽两人的性格大相径庭;同为谋臣,张良足 智多谋且临危不乱,范增深谋远虑但急躁易怒;同为武将,樊哙果敢勇猛、智勇双全,项庄不知变通、有 勇无谋。刘邦阵营同心同德,项羽阵营分崩离析,暗示出两人政治斗争的结局。 学习札记 史传文学叙事艺术比较 ——以《左传》《史记》为例 史传文学是指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左传》《史记》两书均是史传文 学的典型代表,在叙事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首先,从叙事体例来看,《左传》为编年体,以时间为纲记录每一件事情,以简洁的文字交代事件发 生的时间、地点,侧重于历史事件叙事的完整性。而《史记》为纪傳体,以人录事,通过叙述历史人物来 呈现历史的发展,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其次,从材料安排来看,《左传》一书记录了四百多次各具特色的军事行动,对具体战况描写很少, 作者把笔墨放在写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和结果。如写长勺之战,重点写曹刿帮助战前准备,战中仅用 40 多字略写,再写战后论述胜利原因。而《史记》则侧重写典型事件,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截取完璧 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集中描写,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第三,从叙事手法来看,《左传》善写记言文字。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之辞,仅用 125 个字, 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尽显辞令之美。而《史记》除语言描写外,还多用对照。如《鸿门宴》中主帅、谋 臣、战将等两两相对。《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同写始皇出巡,项羽言:“彼必可取而代也。”刘邦则 长叹:“大丈夫当如此也。”明代学者凌稚隆评曰:“高祖观秦帝之言,较之项羽,气象自是迥别。”《史记》 还自创互现法,《项羽本纪》记载了拔山扛鼎、破釜沉舟、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事件,呈现了 一位叱咤风云的悲情英雄形象;而项羽的性格缺陷,则见于别篇,如《淮阴侯列传》中揭示了其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等。 《史记》是在对《左传》的继承上发展而来的。《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后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孔 子曰”等表达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史记》在《左传》“君子曰”的形式基础上,形成了“太史公曰”的史赞形 式,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以《左传》和《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以其丰富的内容与高超的叙事艺术,影响了后世多种文学 样式的发展。 04 技法延伸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很多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在知识层面上都能关注到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却不知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此,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中心论点表述要鲜明简洁 科学合理、态度鲜明、表述简洁的论点,是进行准确阐述的前提。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要求: 1.科学合理。论点必须科学准确,合乎事理、情理,不能有常识性或知识性错误。 2.思想正确。论点必须符合社会伦理和法律法规,不能在伦理和法规等方面出现错误。 3.态度明确。论点必须有明确地表判断的意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4.简洁明了。论点必须言简意赅,不能长篇累牍地进行阐释。 孟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吴晗《谈骨气》 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些中心论点都是鲜明、简洁的,为我们议论文写作入门提供了 非常好的范例。 二、分论点设置要科学合理 在行文过程中,需要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述。分论点的设置,需要 满足“扣得住”“排得开”“理得顺”三大原则。“扣得住”,即分论点必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是中心论点的一个 重要方面;“排得开”,即分论点不能相互交叉;“理得顺”,即分论点之间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体而 言,分论点的设置,有三种基本逻辑形式,即并列型、递进型、对比型,其他结构形式基本上都是在此基 础上的变式。如苏洵的《六国论》,围绕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设置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 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进行了无懈可击的阐释。 大家在日常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分论点的设置,如写作议论文《说“争”》,可以围绕中心论点“人生要 奋勇拼搏、力争上游”,设置“争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态度”“争是一种不畏强权的品格”“争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自 信”三个平行式分论点,对中心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证;写作议论文《谈“让”》,围绕中心论点“‘让出人 生精彩”,可以设置“让,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让,可以让人们赢得尊重”“让,需要易位而处”三个递进式分 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证;写作议论文《说“忍”》,围绕中心论点“忍, 成就智慧人生”,可以设置“以忍让化解矛盾”“以忍耐等待时机”“以不忍维护民族大义”三个先并列再对比式 的分论点,进行周密的论证。这三种结构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要能够和文章整体结构保持一致,能够严 密地阐述观点,便可以自由选用或组合使用。 三、论据选取要鲜活生动 首先,论据的选取必须具有典型性,寓言故事、经典小说、影视作品、亲朋好友的故事等不适合作为 论据;其次,最好选取古今中外多方面的论据,以凸显论证的典型性;第三,深入挖掘素材,同一个论据 可以用来论证不同的论点。如:“与国同梦需要我们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一生为国铸核盾的程开甲院士 隐姓埋名 20 年,在茫茫戈壁滩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核试验的奇迹。”“与国同梦需要我们心怀天下, ‘九一八的炮火和抗战的烽烟击碎了少年程开甲的课桌,心系苍生的他为国努力,成长为新中国的‘核司令。” 这两句话从不同的点切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可见,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同一个素材就可以运用于 不同的论证过程中。 四、论证方式运用要灵活多样 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出现论点简单叠加论据的“两张皮”现象。行之有效的论证,就是在论点和论 据之间搭建起桥梁。如《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运用道理论证和类比论证;可谓议论文写作的典范。 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 等多种论证方式。如 2018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丢弃佛系扬儒系》中的片段: 如果你是青年人,那么,请你昂起头、挺起胸,带着自信的笑容,大步向前冲。因为,你正处在人生 最美丽的阶段,一如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青年应该成为弄潮时代的主流,要用热血为世界谋出路,而不是手捧枸杞红枣茶,笑看 积极进取者。 这段文字运用假设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来论证青年的入世精神。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让文章既具逻辑严密之整饬美,又有摇曳生姿之文采美。 五、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议论文讲求以理服人,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在理论上说服读者,更需让观点具有生动鲜活的现实意义。 如论及秦朝灭亡,晚唐杜牧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的现实出发,选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复哀后人也”的角度进行阐述;而苏洵则从北宋积贫积弱的现实出发,选取“弊在赂秦”的角度进行阐述。 大家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也要胸怀家国、情系天下,如 2019 年北京市海淀区二模优秀作文《空 心人》中的片段: 现在填充有些人心灵的不再是孔孟之道、修身之术,而是一种娱乐精神,社会“丧”文化。狂热的粉丝 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键盘侠”亦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心中无根,心中无“实”, 大家只是在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狂欢——双十一的“剁手”,某果旗舰店门前的长队……虽不否认市场经济与 科技带来的变化,但勤俭持家的内涵空了,与家人常联系、海内存知己的心空了,徒有外物,那又奈若何? 由这一片段可见,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如果大家不能把眼光扩大到精彩丰富的社会生 活中,写作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在议论文行文过程中,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观点,分论点的设置和论据的使用都要紧紧围绕中 心论点进行,不能旁逸斜出。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敢为天下先,为时为事而作鲜活之文。 05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 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一 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 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思路点拨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展示了孟子“保民而王”的政治理想。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所推崇的 推恩于民的仁政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注重“保民”,贯彻“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要富民教民。 孟子的仁政思想立足于“性善论”,放眼当下有其局限性。在疫情困扰、经济下行的现实情况下,我们 得有危机意识,单靠道德的完善并不能实现天下大治。唯有德治、法治并举,提升综合国力,才能真正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佳作示例 仁政之今见 黄思琪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提出了“仁政”“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思想理念。所谓仁政就是以德服人, 推恩及民。立足当下,对孟子的仁政思想,我们要批判地继承。 首先,以人为本、发政施仁有利于社会稳定团结。 孟子在劝说齐宣王的时候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不施仁政,就像爬到树上抓鱼一样,方向不对,是 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在新冠疫情暴发、全球陷入危难之时,中国政府以民为本,公费救治、问责明 确,举国按下“暂停键”,共克时艰,遏制了疫情蔓延,赢得了国人的一致赞誉,为全球赢得了抗疫的宝贵 时间。而在这时,自诩科技一流、医疗发达的美国,政府抗疫反应迟钝,应对失策,疫情持续蔓延,民众 怨声载道,加剧了社会分裂。中国的以人为本与美国的资本竞逐,抗疫效果大不相同。疫情之下,社会稳 定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政之策,显出了重要的思想光芒。 但是,治国仅施仁是不够的。以“性善论”为根基的人本与仁政思想有较深厚的理想化色彩,因此治理 国家还需要严明法纪,以法治世。从商鞅“立木建信”到汉高祖“约法三章”,从《贞观律》到新近《民法典》 的出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重视“法必明,令必行”。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社会快速发展、 利益剧烈冲突、文化认知频繁碰撞的社会现实面前,严明法纪对社会生活起着规范作用,为人们的生活点 亮了有序之灯,为社会的稳定与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社会治理的必要途径,缺一不可。 法纪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在全球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对我国技术封锁、经济打压的多重压力 下,我们更要兼备菩萨心肠和金刚手段,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这是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不二法门。德治在道德层面引领人们的行为,诚如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 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将仁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国家,是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严明法纪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以民为本、富民教民 则是推动社会长足发展的深层力量。 点评 本文有以下三个亮点:1. 紧扣观点展开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 从现实生活出发,论述对孟 子仁政思想的认识,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青年使命感;3. 能够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 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灵活有力。 话题二 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 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思路点拨 《庖丁解牛》寓意丰富,从庖丁解牛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顺应自然的启示,可以发现积累经验的重要 性,可以知晓戒惧之心的重要性……无论何种寓意,都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从文本出发,不能曲意理 解,过度阐释;二是联系现实,如“顺其自然”的观点给我们思考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角度;三是辩 证思考,对于古人的思想,要批判继承。总之,不离文本、古为今用、深入思考,为写此题之法宝。 佳作示例 顺其自然,方能两全 褚静仪 庖丁解牛,其刀刃若新发,游刃有余,其秘诀便是在解牛时顺应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离自然而存,唯有顺其自然方能两全其美。 顺应自然,物我两全。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顺其自然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芒种耕播、秋分收割,古人顺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而安居乐业。然世人众众,总有人以自我意志为中心, 试图改变自然规律以求私利,结果后患无穷。古有宋国农夫,为求幼苗快速生成而拔之,最后苗枯而无谷; 今有人类过度砍伐树木、破坏臭氧层等导致土地沙化,沙尘暴、雾霾频发,危害社会。习总书记曾指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唯有顺应自然本来的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物我两全。 顺应本然,身心两全。万物有常,人亦有性。顺其本来之本性,不为外物所困。陶渊明“性本爱丘山”,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躬耕田园;韩愈一生起起落落,但每次被召回朝廷后,仍为百姓上书,“欲为圣 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若陶渊明违性再为官,处官位却心系田园,内心必会痛苦不堪;若韩愈逆 心而隐居,处山林但心牵朝廷,内心必会煎熬不止。身心相违,命何能久矣?陶渊明顺性隐居,处贫穷而 不为物所困;韩愈顺心进言,处贬谪而不为境所扰。性有其本然,行有其坚持,则外物于我有何用?唯顺 己之本然,泰然处之,身心两全,才能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境界。 然而,顺其自然并非任其自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李 冰父子运用自然疏导规律修造的都江堰,至今仍灌溉天府之国。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顺应自然本性更不 是不作为,而是竭尽人事而不待天命。当下有不少所谓的“佛系”人群,他们秉着顺其自然的名号,把堕落 当作淡泊名利,把懒惰当成等待机会,实是有违真正的本心。 造化无言,以道运行。动静得时,进退由己,本性在心,随然顺本。庖丁解牛,顺其自然,保全自身, 此亦为人之养生、处世之理也! 点评 文章观点明确,条分缕析。开头从“庖丁解牛”入手,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两个方 面来论证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举例翔实,并能结合现实;又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論证较为 充实。文章对“顺其自然”进行了辩证分析,深化了论证思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