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2020 年高考低分病文名师升格示例(附:升格指津)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
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業,
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
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
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病文再现
心胸宽广,天高海阔
36 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发言。
今天我想谈论的人是齐桓公。没有扣住题目中的“感触最深”行文。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君位,他们分别由管仲和鲍叔辅佐。等到小白即位后,他没记仇私恨,
反而重用管仲,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广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及命运。
心胸宽广,从我做起。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宽容别人,我们何尝不能够呢?包容就是理解别人的
行为,接受别人的道歉,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个道理了。老师教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畏惧、烦
躁,要以平常心去认真对待它。在别人的议论声中,不要太过在意,坚持自我,心胸放宽点。这样,你才
不会受到影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他亦不是一样的吗?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
他受到别人的排挤、诽谤,可他并不在意,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最终确立了领导权,使红军转危
为安。他这样的胸襟何尝不是宽广的呢?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我,包容他人,才能取得成功。“心胸宽
广,从我做起”这一分论点不是着眼于心胸宽广的意义,与后面的分论点形成不了并列关系。
心胸宽广,化敌为友。有人说对敌人的怜惜,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可是这句话过于绝对了。齐桓公和
管仲的故事不就证实了这一点吗?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就有一个七擒孟获的故事。当时,魏、蜀、
吴三国政权对立。蜀国君主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国力较弱,南方也不安定。于是诸葛亮南下平定动荡。
他知道擒贼先擒王,于是设计把孟获抓了。孟获很不服气,表面上答应其不再制造动乱,可放走后却又重
来。诸葛亮没有烦躁,而是耐心地等待。就这样二次、三次、四次……到第七次,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
正是由于诸葛亮心胸的宽广,蜀国的国力再次恢复了强大。
心胸宽广,利国利民。我们不一定要像他们一样,要有很高的地位和身份。心胸宽广,身边的事都能
体现出来。面对老师的提问,我们要欣然接受,因为这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面对同学们的言论,我们要
坦然相待,不过于计较,因为坚持自我才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我们要耐心解释,
不要盲目顶撞,因为家长给我们的是关心和爱,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我们的胸襟一旦宽广,人生的道
路也会明亮、宽阔起来,这样,我们的人生怎能不精彩呢?以“我们”对老师、同学、家长的应有态度作论
据,不够典型,说服力较弱。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名师点评
文章从材料中引出“心胸宽广,天高海阔”的观点,分三层加以讨论,结尾回扣材料,总结全文,基本
符合题意和发言稿的文体要求。在内容上,所举事例和演绎推理大体能服务于主题,但三个分论点和其论
据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论点之间也缺乏足够的联系,使文章缺乏说服力,这也导致这篇文章最终只得到了
36 分。
升格示例
心胸宽广,天高海阔
53 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此发言。今天我要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齐桓公,我发言的题目是“心胸宽广,天高
海阔”。扣住了题目中的“感触最深”行文,并交代了发言的题目。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君位,他们分别由管仲和鲍叔辅佐。等到小白即位后,他没记仇私恨,
反而重用管仲,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广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及命运。
心胸宽广,人际和谐。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个磕磕碰碰,如果不能包容,就会将矛盾不断扩大。
反之,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六尺巷的佳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清朝丞相张英的家人因建房与邻居发生了
争执而向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信:“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
始皇。”家人看后十分羞愧,便把地基向后退让了三尺,邻居看后也退让了三尺。回到齐桓公身上,作为
一国之君的他尚且能够宽容别人,我们又何尝不能够呢?将原来的分论点“心胸宽广,从我做起”改为“心胸
宽广,人际和谐”,与后面的分论点形成并列关系,均着眼于心胸宽广的意义。
心胸宽广,化敌为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吧?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蜀国君主
刘备去世,刘禅即位,国力较弱,南方也不安定。于是诸葛亮南下平定动荡。他知道擒贼先擒王,于是设
计把孟获擒获了。孟获很不服气,表面上答应其不再制造动乱,可放走后却又卷土重来。诸葛亮没有烦躁,
而是耐心地等待。就这样二次、三次、四次……到第七次,孟获终于心服口服了。正是由于诸葛亮的心胸
宽广,蜀国的国力再次恢复了强大。有人说对敌人的怜惜,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可是这句话过于绝对了。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不就证实了这一点吗?
心胸宽广,利国利民。同学们都学习过《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廉颇宣恶言等挑衅行为,蔺相如一
忍再忍,连其下属都看不下去,集体请求辞职。但正是蔺相如的心胸宽广,最终让廉颇大为感动,负荆请
罪,将相和好,成就了赵国的长治久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与其宽广的心
胸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换用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作为论据,提升了说服力。
同学们,请记住:心胸宽广,天高海阔!不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心胸宽广,不只
是地位高、身份高的人的专利。心胸宽广,要从我做起。面对他人的不解、冒犯,我们也应该学会包容。
我们的胸襟一旦宽广,人生的道路也会明亮、宽阔起来。这样,我们的人生何愁不精彩呢?将原文第三分
论点的内容另起一段,作为分析问题后的解决方案。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升格指津
修改后的文章重新调整了分论点,“心胸宽广,人际和谐”“心胸宽广,化敌为友”“心胸宽广,利国利民”,
三个分论点都是从“心胸宽广”的积极作用出发设置的,论点之间可以构成互补关系。此外,针对原文中论
据与论点脱节、论据不够典型等问题,也做了相应的调换。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
层次更为清晰,逻辑更为合理。经过如此一番“手术”,文章也成功地升格为一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