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解读:肖源 等 6 则(附:锐评及写作点拨)
肖源
“我过着以前憧憬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有我的乡愁,我的血脉,我的灵魂。”26
岁的肖源曾在国外读了 7 年文学专业,去年硕士毕业前,摆在她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去大学任职做讲师,
或者回到故乡跟父母一起創业。去年底,肖源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到老家湖南娄底蛇形山镇姚桥村,当
上了职业农民。朋友们不太理解她的选择,她写信告诉朋友:“有人问我,放弃城市的繁华和高薪可惜吗?
你知道我的,我从来不曾觉得可惜。我的梦想很小,回到家乡我就很满足了。但我的梦想也很大,我想要
做一些于社会、于自己都有意义的事情 。”
目前,肖源家创办的源容开公司承包了村里集中流转的 2400 亩土地进行开发,除了 1000 多亩贡柚
果园,还有新开垦的 1000 亩农田,双季稻和再生稻正在快速生长。与此同时,肖源家开办的“源容开”辣
酱厂越办越红火,去年制作的 8 吨辣酱早已销售一空,该辣酱还在今年的湖南(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
会上荣获铜奖。目前村镇 2000 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靠在肖源家的公司,公司每月都会为他们组织几次
专门的技术培训。肖源还计划着把村里打造成高质量的乡村旅游地,“到这里来,可以在青山绿水间,吃
最正宗的农家菜,度假、休闲一体化 ”。
锐评:
以前许多年轻人努力读书就是想要走出大山,不想跟父辈一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想要拥有一
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像肖源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用科
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不但满足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马啸
马啸是一名“80 后”,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他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凭借自身所学和
随时迸发的创意,他很快就在国外立足。2011 年,在父母的催促下,身为家中独子的他选择回国,还在
杭州工作过一段时间,收入也十分可观。
马啸一直很怀念小时候的味道,6 年前他决定回家乡湖南麻阳,去大山里种地。马啸承包了 800 亩地,
开始着手创办佳森有机农场。他说:“小时候的味道对我来说是一种自然的感觉,用比较质朴的耕作方式,
才能把作物原有的味道保留下来。所以我决定做有机农业,只有踏踏实实去做,把农业做成健康农业,食
物才会越来越有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那种质朴、纯真的味道。”
在创办农场前期,马啸听到过很多否定的声音。当地老百姓并不看好一个留学生回来种田,家里人也
说漂洋过海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种田。马啸当时心里也有一种挫败感,不过他表示:“也可
能正是因为这种挫败感,才激励了我一定要把有机农业做好。”几年过去了,当地老百姓看到了马啸身上
那份对农业的坚持,也慢慢理解了他做农业的初心。马啸陪在这些农作物身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
今,他种的瓜瓜果果开始飘香,家里的小孩已经可以吃到更多的健康水果。马啸说:“我希望能让家乡人
民知道,有机农业是下一个时代的趋势,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锐评: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或许在如今很多人看来,就是大房子、新车子、好工作……人们都在不断
往前奔跑,却忘了停下脚步听一听内心真实的声音。马啸选择让自己慢下来,遵从内心的呼唤,去寻回儿
时的味道。成功的标准不止一种,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写作点拨
人生只有一次,外界的杂音并不能代替自己做选择,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任何地
方都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所读的书也永远不会白费,它们能让你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肖源和马啸的故
事可以用于写作选择、梦想、人生价值等话题的作文。
张霁
2020 年 8 月上旬,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张霁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职华为,享受华为公司每年
201 万的顶级年薪,引来众多网友羡慕和围观,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张霁出生于 1993 年,他 27 年的人生堪称是一部励志奋斗史。高中复读一年后,张霁考上了武昌理
工学院,这所学校当时仅仅是一所民办三本院校,后来才升格为二本。而张霁的硕士研究生则是在武汉邮
电科学研究院读的,这也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2016 年张霁成了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博士研
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由于在数据库和磁盘故障预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
显著,在读博期间张霁就被派往腾讯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他上线了很多系统,为腾讯节省了大量成本。
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国内、国际专利共 7 项,研究成果获得腾讯公司 2016、2017 年度杰出贡献奖,2019
年度卓越运营奖。
入选“天才少年计划”后,张霁的内心十分平静:“我只是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了,如今思考
得更多的是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不负众望。”在张霁放弃的其他几家公司中,甚至有一家给出了年薪超
过 360 万的 offer。他说:“最终选择加入华为,是希望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也
呼吁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怀抱理想,让世界刮目相看。”
锐评:
张霁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起点低就局限自己的未来。很多人高考失利后就悲观
地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人生奋斗的终点了,其实不然。人生不应该被自己的过往所局限,只要你能像張霁一
样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那么必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刘大一恒
据四川大学官网 2020 年 8 月 8 日发布的消息,该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2017 级博士研究生刘
大一恒通过华为公司多轮面试,成为西南地区首位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第一档的学生,年薪高达 201
万。
26 岁的刘大一恒来自四川自贡。2015 年,他在大三时以综合测评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四川大学
“3+2+2”本硕博连读的保送机会。伴随着“三点一线”的研究生生活,科研的图景渐渐绘入刘大一恒的生命,
成了他最大的兴趣爱好。他经历过上百次实验失败,也曾在写出论文后却发现别人已有更好的研究。但在
不懈努力下,他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绩。他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和会
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谷歌举办的 2019 年“自然问题”全球长期公开竞赛冠军,还获得了十余项
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项。此外,刘大一恒曾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还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
刘大一恒坦言,在面试华为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次与副总裁的交流。“我被华为人对社
会和国家的担当所折服,也被他们注重科研、学术以及人才长期发展的态度所打动。此外,华为不急于让
知识立即变现,而立足长期技术创新和突破的立场也感染了我。”刘大一恒说,“我更看重华为对基础技术
的重视和他们的人才培养制度,而薪资不是最重要的。”
锐评:
刘大一恒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学霸”,但在顺风顺水、一路开挂的人生表象之下,是他面对挫折的坚持,
是他持之以恒的努力,是他超越自我的信念。拥抱梦想,生活自然会给你报偿;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来
敲你的门。
写作点拨
情感留人也好,事业留人也罢,待遇留人才是最基础的。高薪揽才的激励不仅是停留在金额数字上的
单向激励,顶尖企业与顶尖人才的双向选择,其实也在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号——人才拥有无限可能。张
霁和刘大一恒的故事可以用于写作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珍视人才等话题的作文。
刘上
刘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人,今年 19 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一学生。2020 年 8 月 2 日,他自主设
计的一枚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相关视频获得了上千万网友的围观和点赞。这枚火箭高约 96 厘米,直径
9.5 厘米,重 3.1 公斤,不同部件用到了光固化树脂、电木、碳纤维、不锈钢等材料。
去年高考后,刘上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录取。今年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之余,他
开始着手制作火箭。“最初只打算做成简单的模型,随着模型完成,我希望火箭能飞上天。”制作过程中,
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刘上从未放弃。“这是一个充满困难与挑战的过程,需要不断去探索。”他说。
半年来,通过自学和与航天爱好者交流,刘上逐一完成了火箭的机械设计、3D 建模、发动机设计、
燃料调配、编程、飞控算法等。《模型小火箭发射》《小型火箭 TVC 推力矢量控制器》《自制碳纤维固
体火箭发动机第 7 次测试成功》……bilibili 视频网站上的 37 个视频,记录了刘上制作火箭的过程。“火箭
虽然成功发射,但还没达到最高性能。我的最终目标是用火箭送快递。”刘上表示。实际上,刘上从小就
喜欢科技制作,小学时做出了水火箭,初一开始研制航模,初三时便自制了无人机。“只要有梦想,只要
肯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刘上说。
锐评:
很多人说,我们要向航天工程中的科研工作者学习。可实际上,我们也要向这些追逐梦想的青年人学
习。学习他们不畏困难、不畏挫折、不畏冷漠与嘲讽,敢于追逐自己的兴趣,并投入自己的青春。追逐夢
想从没有年龄、家庭、学识、身份的限制,只要肯学肯干,总会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李远
2020 年 8 月 12 日晚,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李远走出蒙古包,沐浴在英仙座流星雨下,心潮澎湃。
几个月前,他还在太平洋彼岸。美国西部时间 2 月 14 日凌晨 3 时许,李远在闹铃声中摸黑起身。一万公
里外,国内的一群中学生正在电脑前守着。作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护航计划”的海外学长,李远即将为
他们直播科普一堂天文公益课。李远目前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校区创意研究学院物理专业的大一学生,
观星经历始于 5 岁,他曾在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第 12 届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折桂。
高中时他曾两次下乡支教,为当地初中生讲解天文知识。
对李远而言,追星路上,他的第一个引路人是他的父母,“他们不打压我的天性,亦不拔苗助长,而
是因势利导。还经常抽出时间,陪我到郊外观星”。第二个引路人是读小学时期的班主任,“他包容我的调
皮,用爱栽培我,给我机会分享我挚爱的天文知识”。第三个引路人则是北京天文馆前馆长朱进老师。李
远直言,从天文爱好者转变成为天体物理研究者,离不开内在驱动力,但引路人给予他的指引与关怀也很
重要。他憧憬着,行进在探索宇宙的途中,能有幸成为一颗北极星,将自己曾接收到的温柔和善意传递给
别人,成为他人追星路上的引路人,照亮并唤醒他们的天文梦。
锐评:
通过观星,我们不仅能够目睹宇宙的壮丽图景,还能更加了解自然、宇宙以及自己,能够获得自由、
勇敢地追求心中梦想的能量,能够葆有更加谦卑、大度与平和的心境。梦想没有高贵与卑微之分,每个人
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李远不仅自己奔跑在追星的路上,还致力于成为更多孩子的引路人,殊为不易。
写作点拨
刘上和李远就读的都是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但是他们却都从这个专业里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在消
费主义浪潮下,我们更应该明确内心的热爱与自我发展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面勇往直前。他们的故事可
以用于写作梦想、执着、爱的传递等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