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专题素材解读:中国航天精神(附:相关链接及时评佳作)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2019 年 12 月 27 日 20 时 45 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
(即该型火箭生产序列中的第三枚)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 2220 秒后,星
箭分离,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五
号火箭因其壮硕的身躯,常被称为“胖五”,是当前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之王”。这是“胖五”
的第三次发射,未来其将直接服务我国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一系
列重大任务。
在 2017 年 7 月 2 日的第二次发射任务中,“胖五”经历了至暗时刻,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中国航天人痛定思痛,选择“归零”——“从头开始、重新再来”,用严慎细实的态度和一丝不
苟的作风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归零”过程中,通过建立“故障树”,“胖五”研制团队对 50 多个
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逐一的排查,累计进行了 40 余次、15000 余秒关键技术试
验,总计超过 20000 余次各种地面试验。经过 908 天的蛰伏,“胖五”终于成功复飞,宣告
王者归来。
不只是“胖五”,整个中国航天都是在各种艰难挫折中磨砺而出、浴火重生的,而中国的
“航天精神”也在歲月和历练中被打磨得愈发璀璨夺目。“胖五”的发展史、中国航天大事记都
非常值得了解,“胖五”复飞背后的故事、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的故事,也非常适合作为素材
写进作文里。我们就将带领大家走进中国航天,体会“航天精神”,积累高分
写作素材。
大火箭有大梦想
——“胖五”发展编年史
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
运载火箭,是连接人与太空的天梯,更是追梦太空的起点。火箭运力有多大,航天舞
台就有多大。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纵观国际航天大潮,那时已经出现了 10 吨级的航天器。
而当时我国新问世的、被称为“大力神”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仍然达不到这样的运载能力要求,
关于研制大火箭的呼声日渐高涨。
1986 年
1986 年 3 月,我国一份关于高技术的发展计划开始萌芽。当年 11 月,这份“国家高技
术研究发展计划”正式出台,这便是“863”计划。
“863”计划中这样写道:“研究发展性能先进的大型运载火箭,提高我国航天商业发射服
务能力,并为下世纪初建设成长期性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设计论证工作由此展开,此后,专家们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
关,中国的大火箭之梦日渐清晰。
1995 年—2000 年
在原国防科工委和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方案论证以及液氧
煤油与氢氧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00 年 11 月 22 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提道:“提高现
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
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2006 年
2006 年 10 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正式立项,中国人追逐大火箭梦想的脚步日益加快。
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个立项研制的型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真正的跨代研制
项目,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之一。
2016 年
2016 年 11 月 3 日 20 时 43 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海南文昌航
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 30 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
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
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7 年
2017 年 7 月 2 日 19 时 23 分,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当人们还沉浸在兴
奋与激动之中时,第 346 秒,长征五号芯一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突发故障,发动机推力瞬时
大幅下降,发射任务宣告失败。
2019 年
240 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000 余秒关键技术试验、900 多个日夜的磨砺、10 余万航
天人的坚守……2019 年 12 月 27 日 20 时 45 分,伴随一声巨响,金色的火焰映透山海,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 多秒后,与实践二十号卫星
成功分离,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多维解读
中国航天梦再启程
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航天是中华儿女的梦想所系,中华民族也是
勇于追梦的民族。历史不会忘记,2007 年嫦娥一号完成绕月探测,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飞
天揽月的千年夙愿。此次“胖五”成功发射,则实现了中国火箭技术的一次新的重大跨越。可
以说,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增厚民生福祉提供了强劲动力。
共享一个太空,共赢一个未来。和平利用、合作共赢,是中国航天事业遵循的基本原
则。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北斗三号系统等成果就越来越多地惠及其他国家。比如,基于
北斗的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数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功能,就已在东盟、南亚、东欧、西
亚、非洲等地得到成功应用。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彰显出了对外开放性,凸显出
携手各国同行、造福全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太空梦圆任重道远。“胖五”成功发射,就是中华民族航天梦想的又
一次启航。近 14 亿中华儿女强化使命担当,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
“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广袤太空必将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百折不挠,探梦不止
“胖五”第二次发射失败,让人联想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航天也曾接连遭遇发射失败,
当时便有人惊呼“长城奇耻、国人心寒”。艰难时刻,航天人依旧奋起担当、负重前行,终于
走出了低谷、赢得了胜利。百折不挠,探梦不止。长征五号的这场“翻身仗”,也是航天强国
重大工程的关键之仗,更是中国航天的必胜之仗。
900 多个日日夜夜,从任务失利到重整旗鼓,从问题“归零”到扎实准备,从屡克难关到
圆满完成任务,伟大梦想标注创新使命,伟大精神孕育不朽传奇。这一次,中国航天人用
胜利做出了最响亮的回答,彰显了一种逆境中奋起、愈挫愈勇的担当精神。这一仗,打得
真漂亮!“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板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下干粮。”在文昌
航天发射场,一句当年的顺口溜至今仍在流传,这是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
真实写照。
一代代航天人不竭奋斗,一批批报国者誓言无声。面对困难,中国航天人初心不改、
信心不灭,成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
程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造就了一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接过了前辈
手中的火炬。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管困难有多大,浩瀚星海永远在那里,永远等待着
我们去探索、去追寻。
“胖五”复飞为何那么多人热泪盈眶
2017 年“胖五”发射失败,引起了舆论场上有关我国航天人才流失的议论。有人甚至把
发射中的技术问题,上升为体制问题。如今“胖五”复飞,再次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两年前
泪洒现场并背负了巨大压力的中国航天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实际上,当年把发射失利说成政策甚至体制问题的人,显然受到了某种刻板印象的误
导。依靠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国人已经习惯了中国航天总是捷报频传,习惯了“中国火箭发
射成功率世界第一”。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多人忘记了航天发射向来就是高风险、高成本、
高压力的领域。尤其“胖五”,本身就是中国研制的难度最大的一款火箭,它的发射堪称中国
航天几十年来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在“胖五”已取得众多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后,我们不能再因一次发
射失利而气馁,但也不能因这次发射成功就盲目乐观,觉得以后“胖五”次次都能成功,一劳
永逸了。技术可靠性,需要更多发射实践来验证和磨合。只有经过更多历练,才算真正获
得了“合格”的标签。“胖五”研究前期是遇到过一些问题,但这也给了工程团队在技术和系统
配合环节加以改进的空间。把心态放得更平稳、更理性一些,这才是一个航天强国国民应
有的心态。
“胖五”复飞背后的故事
“01”指挥员名王光义:憋着一口气把工作做到极致
此次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名叫王光义,他曾经也是长征七号火箭首
飞任务和天舟一号任务的“01”指挥员。“01”指挥员,就是通常说的航天发射任务“大管家”,
这个岗位既要有丰富的任务经验,还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责任重大。火箭发射最后时刻,
大家听到的“5、4、3、2、1,点火”等指令就是由“01”指挥员下达的。
两年多以前,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因芯一级氢氧发动机故障,致使发射失利。“干航天的
不怕出问题,但出了问题就必须解决问题。那次失利后,我们发射场全线人员没有沮丧和
气馁,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各个系统、各个岗位的人员也立即投入到火箭复飞的准备工作
中。”王光义回忆说。
为了把长征五号火箭的脾气摸得更准更透,王光义先后三次跑到火箭研制生产厂家。
从基础知识到设备原理,从设计方案到零件部件,从基本操作到应急处置,他把自己完全“归
零”,从最基础的学,从最简单的做。作为发射场系统的牵头人,他带领各系统完善任务总
体文书和应急预案,开展了 50 多项各类应急演练项目。
为了任务圆满顺利,发射场全线人员把工作做到了极致。王光义说,这次发射凝结了
成千上万航天人的心血,“01”指挥员是发射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
大意,把那么多人卧薪尝胆的成果毁掉。
孙振莲:我愿意为你,我的火箭
2019 年 12 月 27 日,备受关注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起航,发射任务取
得圆满成功。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是欢腾的画面。其中,一段拍摄于发射指挥大厅的
视频引发了关注。视频中,有一位姑娘紧紧盯着发射指揮大厅的屏幕,火箭成功点火时,
她开心地笑了,当镜头再次转回来时,她却已泪流满面。
这位姑娘名叫孙振莲,是一名“80 后”航天人,2010 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便来
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 15 所工作。2012 年初,她开始担任长五火箭地面发射支持系统型号
主管,主要负责地面产品计划、质量、经费管理工作。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当晚,孙振莲在发射指挥大厅与同事们一起盯着屏幕,“看
着向上攀升的速度和高度曲线,心中五味杂陈,908 天的一幕幕像电影回放一样浮现在眼
前”。火箭一二级成功分离的瞬间,孙振莲那忍了 908 天的泪水,流了下来。
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后,中国航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而此次能否复
飞成功,则关系到国家后续重大任务能否如期进行。“背水一战,没有退路。唯其艰难,方
显勇毅。”孙振莲感慨道。在“胖五”成功发射后的凌晨,孙振莲写了一首名为《我愿意为你,
我的火箭》的长诗,并将其发在了朋友圈。她说:“我愿意是士兵,是挥起的剑,誓破楼兰,
战斗在遥三复飞发射的前线……”
“胖五”发射队员:强者都是含泪奔跑的人
2017 年 7 月 3 日,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后,一名发射队员写道:“虽然这是
我经历的第一次失利,但我们从来没有畏惧过失败。勇于正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
步。这次被网友骂得很凶,委屈却无力反击。”
2018 年 4 月 19 日,这名发射队员写道:“遥二故障顺利通过‘归零评审。在返回办公室
的路上我哭了,这是遥二失利返京后的 280 天里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泪。‘归零结束本应该松
一口气了,但是这 280 天夜以继日,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也许只有在看到希望的时候
才会真正释放吧。”
2019 年 10 月 18 日,这名发射队员写道:“今天,长五遥三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回首
两年多的路,自己都记不清是怎么扛过来的。正如第一总指挥李明华书记说的那句话‘强者
都是含泪奔跑的人,我不敢停下来哭泣,因为我们还有目标没有实现。八百多个日夜磨砺,
我们数载饮冰,难凉热血。有多少次挫折坎坷,就有多少执着奋起;有多少次磕碰跌倒,
就有多少次义无反顾。不管前路多么艰辛,我相信长五必胜。”
2019 年 12 月 27 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名发射队员写道:“第三次
看‘胖五升空,每次感受都不一样,这次最激动,一定也最难忘。我们并不是没有眼泪,而
是含着眼泪仍然在奔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仍然永不言败,永
不放弃。”
话题拓展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56.02
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 年 10 月 8 日,归国一年后
的钱学森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4.07.19
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其任务是为空间生物学研究
和载人航天的生活舱及生命保证体系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依据,是中国空间科学探
测迈出的第一步。
1968.04.01
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04.24
“两弹一星”中的“一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从那时起,中国
便成为世界上第 5 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
里程碑。
1975 .11.26
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 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卫星
在轨道上运行 3 天后顺利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首发返回式卫星即获成功,是世界航天史
上的一个奇迹,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1992 年
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
天工程。1999 年、2001 年、2002 年 3 月和 12 月我国分别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二号、
三号、四号无人试验飞船, 为真正的载人航天做好了充分准备。
2003.10.15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在起飞 21 个小时之后,于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顺利返回,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全世界在这一天都看到航
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
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10.12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将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于 10 月 17
日平安返回。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进入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的新阶段。
2007.10.24
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经变轨后环月
正常飞行、工作,并发回第一批原始图像数据。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
术从低空探测迈向了深空探测的新階段,中国航天跨越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8.09.25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
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0.10.01
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主要是为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获取嫦娥三号着陆
区的高精度图像。
2011.09.29
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其全长
10.4 米,最大直径 3.35 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 15 立方米,可满足 3 名航天员在舱内的
工作和生活需要。
2011.11.01
神舟八号载人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 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 年 11 月 3 日凌
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06.16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搭载着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6 月
18 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 月 24 日,航天员
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
接技术。
2013.06.11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 15 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
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
指令长。
2013.12.14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2016.08.16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
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6.09.15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10.17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任务时间为 33 天(30 天驻
留+3 天飞行),搭载航天员为景海鹏、陈冬。发射两天后,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
验室成功对接,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6.11.03
长征五号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这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2019.01.03
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
视探测的航天器。
2019.12.27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
预定轨道。它的成功发射,将会为中国航天的“超级 2020”打下坚实基础。
2020 年
世界航天领域将进入“中国年”。我国将首次向火星出发,利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火星一
号火星探测器。还预计实施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这是探月工程三期的
收官任务。与此同时,北斗三期工程即将收官,预计将进一步完善北斗系统,并开通该系
统的更多服务项目。更为重要的是,2020 年,中国航天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作为执行载
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任务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 B 预计在 2020 年迎来
首秀。
中国航天人
王永志:祖国等着我回去参加建设
王永志 1932 年出生在辽宁昌图县,年幼时父亲不让他念书。如果不是八路军解放辽北
并在当地建了免费的学校,王永志可能一辈子就只能当个“放牛娃”了。艰难的求学经历让他
很早就意识到,个人努力要与时代对接。20 世纪 50 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美军飞
机频频到辽东领空滋扰,在目睹了帝国主义的蛮横威胁后,正在读高中的王永志意识到了
国防的重要性。1952 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在清华念了一年书以后,王永志顺利通过留学生选拔考试,前往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
院学习飞机制造专业。两年后,他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转到了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61
年毕业之际,该院副院长克里莫夫亲自挽留王永志,想让他留下来继续读研究生。此前,
导弹是保密专业,苏联从不招收外国研究生,然而王永志却婉言谢绝了:“谢谢您给我这个
机会,只是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祖国等着我回去参加建设。”1964 年 6 月底,
王永志第一次走进了大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
为共和国航天事业铸剑五十载,王永志历任第二代液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
师、固体远程机动战略火箭导弹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是
我国战略火箭导弹研发、载人航天工程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之一。2004 年,王永志获 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 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2010
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第 46669 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六十余载,孙家栋这个名字始终与之紧紧相依。航天是一项非常复
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
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
孙家栋总结为:7 年学飞机,9 年造导弹,50 年放卫星。说到关键的几次人生选择,他概
括为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1 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七年学成毕业
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1967 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 38
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于是搞了 9 年导弹研究的孙家栋开始转向,
由此开启了为之付出一生的卫星事业。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 100 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
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 34 个,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
一。2004 年,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 75 岁高龄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
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他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曾在 1999 年被授予“兩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当年最年轻的获得者。2010 年,孙
家栋获 2009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 年 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授予孙家栋“共和国勋章”。
叶培建:我们的航向在群星闪耀处
1945 年 1 月,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他从小就按父亲读书报国的教诲,刻苦钻研,
努力进取。1962 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
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1978 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叶培建很快走出国
门,赴瑞士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叶培建立即归来报效祖国,历任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
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
问,在各号嫦娥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
实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在探月工程方面的钻研,叶培建还是我国第
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中国资源二号”系列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第一代长寿
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2017 年 1 月,为表彰叶培建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
号 456677 的小行星命名为“叶培建星”。 叶培建却说:“那颗星并不属于我,但它提醒了我,
我们的航向在群星闪耀处。”2019 年 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叶培建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杨利伟: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2020 年 1 月 8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了共青团中
央宣传部主办的《向上的力量未来十年》演讲盛典,并发表主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说:“我
们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航天迈入航天强国,我们的目标是
星辰大海。”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经过“魔鬼式”的训练。比如坐在离心机上,进行“过
载训练”。杨利伟说,离心机会把人脸拉扯变形,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同时还要进行常
规操作,如果实在受不了可以随时按下手中的报警按钮。但从 1998 年成立航天大队以来,
从未有一位航天员把报警器按响。
时间回到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整,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 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独自在太空飞行,
想到亿万祖国人民翘首以待,杨利伟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为
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2003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23 分,神舟五号飞船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
地,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这标志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王淑芳:一生择一事,用青春追逐“导航”梦
参与两代北斗系统建设,执笔 4 项国家军用标准,28 岁担任北斗设计师,32 岁担任主
任设计师,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她,就是被称为“北斗女神”的王淑芳。
1994 年,北斗工程筹备组到北航招收学生,王淑芳被北斗强军富国的战略意义所吸引。
23 岁的她放弃了外企的工作机会,毅然投身于北斗事业,负责北斗用户机研制。经过 700
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坚克难,1997 年夏天的夜晚,她和她的团队亲眼见证了第一台北斗用户
机的诞生,这意味着北斗系统理论终于变成了现实。
当年,没有人知道北斗能否成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次次地试验、探索,这背后
吃过多少苦,只有北斗人自己知道。王淑芳曾经不顾晕机呕吐的不适,下飞机后马上投入
工作,为查出一个技术问题,把几万个“0101”二进制码流全部打印出来,逐一比对,逐点
排查,直到凌晨三点才把问题“归零”;曾经为探索一个关键指标的标定方法,试验了十几种
技术方案,直到问题得以解决;曾经连续 48 小时守候在模拟真空罐旁,认真观察记录星地
联调的每一个数据……她也因此被同事们戏称为“铁姑娘”。
2007 年,面对已有的荣誉和辉煌,王淑芳毅然转身,转业到交通运输行业,推动北斗
产业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牵头实施军民融合项目北斗民用示范工程,使近年来
道路运输重特大事故逐年下降,让北斗逐渐惠及民生。
时文佳作
神舟,放飞梦想成就辉煌
余建斌
2019 年 11 月底,“神舟”一詞上了微博热搜,网民的众多评论反映了同一种感慨——神
舟居然已有 20 年!不经意间,这艘中国太空飞船的名字已是耳熟能详,一提起它,总让人
打心底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1999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既是我国实
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神舟”
从此成为载人航天的代名词。20 年过去,共有 6 艘载人飞船、5 艘无人飞船和 2 个空间实
验室被送入太空,有 11 名中国航天员、14 人次飞出地球,留下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身影。
杨利伟首飞、神七太空出舱、景海鹏三次飞天、天宫上演太空科普课……载人航天工程一
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学应用效益的显现,谱写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壮美篇章,成为人
们记忆中的经典。这些难忘的瞬间,总能激荡起每个人与时代共振、同国家一道前行的奋
斗豪情。
神舟一号飞船实现的一趟太空往返,背后的含义并不简单,它意味着中国航天用短短
七八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相比发达国家进行载人飞行前要发射 10
余次试验飞船,中国更是只用 4 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神舟五号的载人飞行,这在世界
航天史上堪称奇迹。
辉煌的成就如何铸就?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有着一番深刻感受:20 多年来,
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
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毫无疑问,正是“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和载人
航天精神这些流淌在航天人血脉中的无形力量,凝聚起了中国航天拔节生长的不竭动力,
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
不只是神舟,从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到北斗系统跻身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再到嫦娥四号代表人类航天器首次将足迹刻在月
球背面,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努力,推动中华民族的飞天步伐不断加速。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
得更大、更远。中国空间站、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目标正在不远的未来向我们招手。
怀揣着为航天强国建设续写更大辉煌的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必定会为人类
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
点评:
文章标题提纲挈领,表明“回顾成就”与“追逐梦想”是文章的两大关键词。作者对 20 年来
我国载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如数家珍,对其背后的载人航天精神表述精准。末尾两段由点
到面说开去,从神舟说到整个中国航天事业,中国航天人在不断接续努力,不断书写辉煌,
不断大步向前。最后一句强调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太空观,
使主旨进一步升华。文章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中心突出、行文严谨,非常具有说服力和
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