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 说理有方 知识拓展及写作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 说理有方 知识拓展及写作

ID:705906

大小:29.6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学有道 说理有方 知识拓展及写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放眼世界,无论古今,不分民族,学习是每 个个体成长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学习,是人类精 神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围绕学习的话题,有哲人的论 道穷理,有先贤的告诫教诲,有学者的追寻探求,有普通人的叩问反思……千百年来,为 学之道,为学之理,穿越时光,代代流传,泽润后人。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共精选 6 篇作品,有古代经典散文,有现代论述 名篇,有当代随笔佳作。这些文章均聚焦于学习主题,或譬喻生动谈论为学之道,或对比 举例论述从师尊师之理,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说理之风,或驳立结合提出“拿来主义”, 或灵活自由描述读书经历与感悟。大家要准确理解本单元文章的观点或精髓,学习深入浅 出、针对性强的论述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而审思学习,获得启思,促进成 长。 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索为学之道,学习说理之方,感悟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并 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以便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01 为学有道 《劝学》和《师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学习问题的经典论述,前者着力强调 后天的不断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后者则针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倡导“行古道”,呼吁师道的回归。在倡导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今天,这两篇文章依然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学之道在于沉潜自身,持之以恒。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现实的应用。下 面,我们以《劝学》为例,来看看古人对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 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课本点击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三次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荀子继承并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都是 荀子的弟子。因在辞赋创作方面的贡献,荀子和屈原并称“辞赋之祖”。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规律的客观意义,所以人们要“制 天命而用之”,把人提升到与天地同等的地位。他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礼乐 教化的作用,提倡隆礼重法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战,诸子百家为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著书立说,在思想 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荀子“明于天人之分”,他认为自然社会的发展不以个人的 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要善于利用规律进行社会变革。在“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 荀子认为要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要重视社会环境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只有通过不断学 习,有志之士才能为社会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劝学》是《荀子》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课文为原文节选而成。 全文赏析 《劝学》一文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系统地阐释了关于学习的 理论和方法等,是先秦散文中不可多得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 就论证思路而言,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运用比喻论 证的方法,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以生活中常见的六种现象设 譬,形成博喻,论述学习的作用——借助外物,弥补个人的不足;第四段正反两面结合, 论述了学习的正确态度与做法在于持之以恒。文章结构严密,不仅说理透彻,更以其结构 不蔓不枝、语言明净简洁,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可资借鉴的学习范本。 就论证方法而言,本文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文章以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如“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等,通过比喻论证把抽象 的、相对枯燥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其中,一些比喻又自成对比体系,在对比 中加强说理的深度,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蚓“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在形象化的说理中,尽显议论文的论证魅力。 就语言艺术而言,本文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不事雕琢、一气呵成。整句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严谨整饬,读起来有兔起鹘落之感,显得气势十足,为论证 力度的加强增色不少;散句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读起来舒缓 流畅,使文章语调变化摇曳生姿,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就后世影响而言,本文不仅影响了无数人的学习观念,使人们在漫漫求索的道路上得 以坚守本心,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俗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至今仍然 在汉语文化宝库中大放异彩。 學习札记 诸子论“学”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在教育领域,士阶层崛起,官学衰落, 学术下移,私学骤兴,百家争鸣,诸子论“学”大放异彩。 就儒家而言,《论语》提倡“学”“思”“行”一体的学习观。 学,要多闻、多见、多问。“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 寡悔”“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是思与行的基础,“温故而知新”“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吾日三省吾身”。 思,要存乎一心、富有理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方为正道。 行,即实践。《论语》言“学而时习之”,首次把“学”“习”结合起来,强调实践的重 要意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学思并 重,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学”。 孟子强调通过学习,完善道德修养。在“性善论”的基礎上,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尧 舜”。他重视人之“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倡导人们养“浩然之气”,培育人格精神。具体而言, “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为学要厚积薄发;“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学贵有恒。 总之“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通过学习,把善良的本心找回来,达到“尽心、 知性、知天”的境界。 韩非子奉行“因时而变”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学习应与时俱进。在学习形式上,他 强调“以吏为师”,应该以掌握法令刑法的官吏为师。在学习内容上,则应“以法为教”, 主张学习国家政策和科条法令,并借助赏罚来实现教育引导。韩非子论“学”,有深深的法 家烙印,功利色彩浓重。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的美育思想,向自然汲取精神的熏陶。具体而言,要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聚沙成塔,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学会发散思考和逆向思维,所谓 “正言若反”“少则得,多则惑”。 墨子重视修身正己,为学要“厚乎德行”“博乎道术”。他强调,为学要意志坚强,“志 不强者智不达”;要重视环境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要循序渐进,“江河之 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在此基础上,“言不信者行不果”“士虽有 学,而行为本”,学行结合,方能成就自身。 诸子论“学”内容丰富,不一而足。我们要因时因地,慎重选取,学为己用,古为今 用,通过不断学习,成人成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02 说理有方 关注时代、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是议论文的重要属性。议论文重在议论说理,说理 有方,议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针砭时弊的效果。课文《反对党八股》针对党内的主观主 义、宗派主义的学风和文风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方法对党八股进行 批判,并提出正确主张,说理鞭辟入里,生动活泼;《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名篇,针对 文化交流的问题进行分析,先破后立,破立结合,振聋发聩。这两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现 实针对性,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下面我们就以《拿来主义》为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 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论述的。 课本点击 拿来主义(节选) 鲁迅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 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 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 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 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 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 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 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 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 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 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 危机。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尊重科学,崇尚“尊个性而 张精神”的思想。他窥析心灵,揭露人性弱点,讽刺丑恶现实、抨击反动势力,是一位真 正的开拓者和勇士。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一生以笔为刀,奔走呐喊,写下许多真切而深沉的作 品,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34 年 5 月 28 日,《大晚报》刊登了著名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去莫斯科举行美术展 览,以及梅兰芳去苏俄演出的新闻,并称之为“发扬国光”。加之当时帝国主义列强长期向 中国输入鸦片、香粉、电影等物,从而使当时一些青年对外来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鲁 迅针对当时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现象写下《拿来主义》,表达自己的观点。 全文赏析 《拿来主义》对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问题,以及对待外来文化的复杂心态进行了深 入浅出的分析,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议论切中要害,说理有方。 首先,文章驳斥了中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所采取的“闭关主义”。针对《大晚报》报道 的事实,用“捧”“一路的挂过去”“进步”表达对谄媚的“送去主义”的讽刺与嘲弄。然 后拿尼采的“只给不取”类比,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论述严谨深刻。接着,区别“抛 来”和“抛给”,提出“送来主义”,列举当时帝国主义国家“送来”的物品,阐述“送来” 给当时进步青年带来的影响。而后道出令进步青年恐怖的原因,批驳“送来主义”,进而向 “拿来主义”推进。作者从“为什么”的角度,采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说 理方法,针对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此外,从“怎么做”的角度,针对性地批驳进步青年面对外来文化的错误心态,明确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作者先用“大宅子”的比喻集中阐释,喻体“大宅子” 在本段中是指“文化遗产”,但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来看,“大宅子”指的应是外国文化。 作者把进步青年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比喻成穷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讽刺“孱头” “昏蛋”“废物”三种人,批评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部接受三种态度。这些比喻形象又 有画面感,明白易懂地将抽象、复杂的问题阐述得透彻到位,轻松幽默又辛辣深刻。接着, 用“鱼翅”比喻外来文化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外来文化,用“煙 枪烟灯”和“姨太太”比喻外来文化中的糟粕,这些比喻浅显通俗,形象地阐述了“拿来 主义”者对待外来文化的辩证态度。错误态度与正确态度,一反一正,观点突出鲜明。最 后,言简意赅地将“拿来”的意义归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再次明 确作者关注的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全文议论说理,有破有立,比喻贴切,耐人咀 嚼。 文章以先驳后立、破立结合的方式,恰当的说理方法,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当时中国 尤其是进步青年对待外来文化的复杂态度,阐述得既明白通俗,又发人深思。 学习札记 论述中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要针对特定的问题阐发观点,发表议论,其观点是否使人信服,针对的现实问 题能否引起关注,怎样说理就很关键。只有说理有方,论点才能有力,论证才能精彩。下 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1.比喻论证,生动透彻。比喻论证是以人们常见的事物设譬,把抽象的道理、深奥的 问题阐述得形象又富有感染力的论证方法。《劝学》用二十个比喻说为学之理,生动易懂; 《拿来主义》运用“大宅子”“鱼翅”等比喻,明白恰切地阐明了当时进步青年对待外来文 化的三种错误态度与应该采取的做法;《反对党八股》中“懒婆娘的裹脚”“瘪三”“开中药 铺”等比喻通俗直白地指出“党八股”的特征,尖锐地表达观点态度。这样的说理既深刻 透彻,又形象生动、轻松幽默。 2.对比论证,鲜明凸显。对比论证是通过事物正反两方面的对照来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正反比较对照,使针对的现实问题更加显豁,观点、态度更加鲜明。《拿来主义》中,通过 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态度与正确态度的对比,作者否定了“闭关主义”“送来主义”“送去 主义”等错误态度,突出了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态度;《反对党八股》中将科学的东西与主观 主义、宗派主义的东西对比,犀利地指出“党八股”的罪状;《师说》第二段通过三组从师 态度的对比,直接、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发人深省,从而论证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劝学》中三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对比,凸显了学习品德的重 要性,“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也得以深化。 3.因果论证,周密深刻。因果论证是针对事实或现象,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表及里地探寻原因,剖析本质,使论证更具严谨性和纵深性。《拿来主义》中,“清醒的 青年们”面对外国“送来”的鸦片、废枪炮等洋货,产生了恐怖心理。作者采用因果论证 的方法,深入剖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是‘拿来”的,进而论证了观点“运用脑髓…… 自己来拿”。因果分析还能建立论据与观点的关系。《反对党八股》在批判党八股的每条罪 状时,都采用因果分析法,由表及里地分析现象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分析 问题准确深刻,论证逻辑清晰严密。 4.假设论证,醒目有力。假设论证是对所用事实或现象进行假设推理的方法。即假设 事实或现象中的某种条件不存在会产生某种结果,通过比较结果来说明道理,观点态度也 因此更醒目。在《劝学》中,荀子将人学习比喻为刻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明半 途而废的结果是“朽木不折”,接着他做了一个假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坚持不 懈,就算金石也可雕刻成功。通过比照结果的不同,荀子的态度不言自明。 03 学习有悟 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对学习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也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是有关求学读书的两篇随笔。其中,黑塞认为,读 书尤其是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他赞美读书的作用,指明阅读的 路径,并鼓励大家凭爱好展开阅读,用心去研读优秀作品。王佐良在文中回顾不同时期进 入图书馆阅读的经历,因地点和年龄的差异,所获得的读书乐趣和感受也不同。 下面我们就以《上图书馆》为例,来具体分析当代文学家、诗人对读书学习有着怎样 的思考感悟,看看他们是如何表达对知识的崇敬的。 课本点击 上图书馆(节选) 王佐良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 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 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 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 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 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 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 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 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 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 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乐趣。 作者简介 王佐良,浙江上虞人,英国语言文学专家、教育家、翻译家、作家。1928 年入武昌文 华中学,1935 年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1939 年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 年考取 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49 年回到北京,任教于北京外国语 学院,直至去世。 王佐良专注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等,并有译著多种, 与许国璋、吴景荣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晚年有散文集《照澜集》《中楼集》 等,文风简劲高旷,善用淡笔写浓情。 写作背景 《上图书馆》選自《王佐良全集·中楼集》。该集大部分文章是王佐良搬进清华中八楼 之后所作,是他晚年的一部随笔集。王佐良一生的研究创作和图书馆是密切相关的。他从 自身出发,通过回顾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对图书馆的礼赞,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对知识 的崇敬。 全文赏析 《上图书馆》一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作者不同时期上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并传达出多 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让读者在其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悟到了王佐良的学习之道。读者之所 以会有这种美好的阅读感受,得益于文章言之有物,叙之有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深远,启迪人生。人生因经历而丰富,思想因与书籍为伴而高贵。王佐良先生 一生与图书馆结缘,以上图书馆为乐,获得别样的学习之道。这种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 识的崇敬,通过普通而平凡的经历、活泼而自然的叙述、深沉而蕴藉的思索,道出了一个 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时间为轴,结构清晰。文章开篇以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的法国国立 图书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的热爱,开启话题。然后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学生时代上图书馆的 经历:中学时代去“公书林”图书馆读英文小说,大学时代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感受新世界, 在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苦读,去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上图书馆的经历围绕求学 阶段展开,过渡自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描写细致,感受独特。对每一座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图书馆,作者不仅爱其浩如烟 海的藏书,也对它的建筑和装饰情有独钟。如“公书林”有“宽敞,舒服”的房子,更有 记忆中难以抹掉的“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作者突出了清华大学图书馆里文 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闪着光的精美书刊,这里比“公书林”更神气、更 厚重。作者沐浴在它温情和宁静的光里,阅读更广泛、思考更深入、感悟更高远。对图书 馆独特环境的细致白描,既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又使读者恍若身历其境,倍感真实和亲切。 4.语言朴实,感情丰沛。平常的经历、朴实自然的叙述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真挚充沛 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汪洋恣肆的,不是单调渺茫的,而是情随事迁的沉重和幽深。文章 虽以上图书馆之乐为主调,但其中不乏人生之晦暗。“七七事变”发生后,清华图书馆里的 灯光熄灭了,作者的“灿烂”世界也随之变得暗淡了;在英国包德林图书馆里不能平静地 读书,因为家国正遭受着苦难。沉重与幽深的经历和情致使得作者的人生更厚重,乐与悲 的结合使得作品更隽永。 学习札记 随笔之“随”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类,亦称小品,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 1.随事取材,内容丰富。谈政治、观宇宙,品茗、观游、恋爱、工作、读书等,凡生 活之事,无论怎样零碎琐屑,皆可写成随笔。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文中, 黑塞和王佐良两位作家分别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他们求学读书的生活,抒写独特感悟。 梁实秋在《雅舍小品》中说退休、请客、洗澡、算命、拜年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俗,品 味社会百态。《语文随笔》是叶圣陶先生有关中学语文教学见解和看法的随笔集。《随想录》 则是耄耋之年的巴金先生对十年“文革”的痛苦回忆和深刻反思的散文随笔巨著。可见, 随笔内容非常丰富,小品文也可成大制作。 2.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生活中,我们可接触到很多内容和用途各异的随笔,如读书 随笔、学画随笔、教学随笔、培训随笔、考察随笔、养生随笔等。可见,生活有多精彩, 随笔用途就有多广泛。 据此,从用途上看,随笔可记事、可写景状物、可抒情、可议论说明,因而有记叙性 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等。从题材上看,随笔大致分为学术知识类、人文哲思类 和生活感悟类。从篇幅上,随笔可长可短,长则万言,短则百字,自由灵活。 3.随和平易,情感真挚。“真、善、细、美”是生活类随笔共有的写作特点和审美风格。 沈复在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中用写实的笔法,描绘与妻子之间平淡而又温馨的生活场 景,大胆展现至亲间的矛盾,并抒发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文中那些平淡的日常生活琐 事,并不使人感到单调、沉闷,反倒兴味盎然、余味无穷。 思想类随笔探索人生、思考社会,思想深邃,但表达比较温和。梁实秋在《不亦快哉》 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中十一种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不亦快哉”现象,语言 风趣幽默、谐趣横生。巴金借小狗包弟的不幸遭遇,揭露和抨击“文革”的荒诞和反常, 文笔朴实温和,情真意笃,令人感动。 知识类随笔的语言晓畅平易、通俗易懂,有时还要讲究写作的技巧。在《语文随笔》 中,叶圣陶先生评点《包身工》《社戏》等七篇名作,用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语言,对文 章层层剖析,慢慢引导读者理解和感悟报告文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语文知识。 通过春风化雨般的讲评过程,读者不仅能学习欣赏和理解文章的方法,还能学习到作文的 方法。 当然,“随”不是随心所欲。随笔创作得符合写作的逻辑和方法,得有认真严谨、求真 务实的写作态度,得有鲜明独立的人生思考或感悟。 04 技法延伸 怎样使议论具有针对性 议论文是一种针对具体问题或现象进行剖析、析理推演,以表达立场、提出主张的文 体。议论文如果没有鲜明的针对性,泛泛而谈、随意妄作,就容易流于肤浅,行于表面, 更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同。要使议论具有针对性,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论述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不能停留在问题现象的表面,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实现结果与原因、现象与本质、特殊与一般、个人与群体等的单向或双向理性分析。 一起来看看下面一则材料: 南京大学在校庆前夕将移植牛顿故乡的苹果树枝。校庆办说,届时,“砸中牛顿的苹果 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 引进牛顿故乡的苹果树枝,并非南京大学首创。天津大学校长就曾剪下“牛顿苹果树” 的枝条带回校园,李嘉诚转赠的“牛顿苹果树”枝条也已落户汕头大学。 从材料来看,多所高校移植牛顿故乡的苹果树枝,希望砸中牛顿的苹果也能砸中自己 学校的学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高校希望学生能够以牛顿为榜样,学 习牛顿的精神。然而,若无有效的措施来引导或规范学生的行为,高校的做法就可能是一 种形式主义。而这种形式主义,不仅存在于某一大学,还可能存在于其他高校,甚至可能 会是整个教育界的普遍问题。进一步推及,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形式主义有可能处处皆有, 由此可以进一步思考解决的办法等。如此围绕问题,步步深入,文章就能呼应读者可能关 切的内容,切中要害,显得深刻透彻。如此心有读者,论述到位,才能让读者信服。 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读者隐性的互动过程。在读者意识的牵引下,写 作者在内容、形式的选择上,以及逻辑和结构的安排上,都要有所考量。总之,加强现实 针对性和增强读者意识,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时刻警醒,贯彻始终。 05 写作示范 课本原题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 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 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 《劝学》中讨论的学习重要性、学习需要积累和学习态度要专注等方面,依旧值得我 们继承和借鉴。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今天的学习出现了新的挑战,如重新认识学习 的意义,如何看待网络学习的利弊,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创新性学习等。大家可以从 新时代学习观的发展内涵来切入话题,还可以就自己学习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深入 的探讨,如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困惑、手机与学习的关系等。 佳作示例 “劝学”新说 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 李洋 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学不可以已。”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知道学习 的重要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口头禅,学习似乎已无须再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今仍有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成其事后可弃之。此论 当然不可取。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可见,学以成人,即通过学习能 修身成人。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并非与生俱来。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顽石尚 需雕琢才能成为璞玉,更何况人呢?我们阅读过的每一本书,跋涉过的每一处山水,经历 过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溢着芳香,熏陶着灵魂。《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备受观众喜 爱,人们喜欢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坚持阅读、学习涵养出的谦恭优雅。只有在一次次 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才能成为真正成熟 完备的人。如果学习不能修身,仅为个人私欲,则难以成人。高铁“霸座男”学习多年, 获博士学位,却在火车上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令人扼 腕叹息! 学亦为达人。荀子又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为学者无私奉献,可达他人。孔夫子一生好学,广招弟子,传播仁与礼,使世人染上道德 光辉;叶嘉莹先生学而不辍,坚持教学,讲解古典诗词,令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钱学森潜心学习,一心钻研,振兴民族科技,让国人拥有镇国重器。其實,他们皆凡人, 但他们学以达人、学以为国的“圣人”情怀值得当今学子思考和学习。 当然,学以成人、学以达人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分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钟南山院士饱读医书,将学识付诸实践。17 年前,他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 如今,84 岁的他面对新冠疫情再次临危受命,成为“最美逆行者”。为学多年,成为医生 对于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为民、为国的大爱。正如《人 民日报》所言,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必将激励更 多的青年学子勤奋好学,勇于担当。 学以谋生无可厚非,但仅限于此则显得狭隘。学以成人,学以达人,学以为国,以实 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才不愧于新时代学子之称,才是新时代学子应有之精神! 点评 本文围绕学习的目的展开论述,主要从学以成人、学以达人为国两个方面展开论 述,内容充实、层次清晰。在论证时,综合运用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说理较为充分。同时,写作呈现出一定的辩证思考,如学习与成人、圣人与凡人、分论点 间的关系均含有辩证认识;全文多次引用荀子和孔子之语与题目中的“劝学”相呼应,且 多处列举现实中的例子与“新”相照应,不仅寓意深刻,还让议论具有现实针对性。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