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七大专题答题模板与104个易错点提醒!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政治七大专题答题模板与104个易错点提醒!

ID:705929

大小:37.5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政治七大专题答题模板与 104 个易错点提醒! 专题 1:民生问题 一、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提高居民特 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度 2: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高分必备: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②发挥财政作用,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 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角度 3:解决就业问题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 进就业。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⑤企业要承 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角度 4: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 富。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角度 5: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高分必备: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②未来收 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③社会总 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 水平。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二、要重视教育事业的政治生活依据 高分必备: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 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 会公共服务职能。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三、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的文化生活措施 高分必备: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 提供优秀文化作品。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 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 文化享用文化。 专题 2: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一、文化生活角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文化的作用。②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现金文化 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③社义荣辱观是社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 础。④社义荣辱观给社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提供基本价值取向。 角度 2: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生活措施 高分必备:①大力发展现金文化,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②以为人民服务 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③建设社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义荣辱观。④建设社义精神文 明,发展教科文事业。⑤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⑥重在实践,脚踏实地。 角度 3:国家重视道德模范表彰的文化生活依据 高分必备: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文化的作用, 对社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对个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 面发展。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党和政府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生活理由应该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职能、 执政方式和理念等去作答。 专题 3:从食品安全问题看诚信危机 一、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弊端,生产者盲目追求利润。②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相关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③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④社义经济体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 系未真正建立。 角度 2:重视产品质量的经济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①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重视商品质量 才能卖出商品,实现其价值。②企业只有重视商品质量,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 形象。③消费者重视质量是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价值,维护合法权益。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 本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际声誉形象,有利于社会和谐。 角度 3:运用经济生活分析“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和道德经济。” 高分必备:①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实践决定,商品生产者率先提高技术,改进管理,提高 个体劳动率,有利于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科技管理进步。②市场经济自发性、盲 目性、滞后性弊端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其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来规范引导。③良好的市场 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 秩序的治本之策。 角度 4:推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城市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是遵循市场运 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拉动经济增 长。③利于建设公平竞争的环境,切实保证讲诚信的企业获得更多商机。 二、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高分必备:①政府未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未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市 场监管不力。③未切实履行文化职能,社会诚信意识缺乏。④未坚持依法行政,未正确行使权 力。 三、诚实守信的文化生活意义 高分必备:①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②诚 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专题 4:加快科学发展、深化城乡统筹 一、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③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现代农业。④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⑤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乡村。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战略,转移农 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⑧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产品流通。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化经营。 角度 2: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合法权益。②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④为 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环境,提高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水平。 二、文化生活角度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③ 大力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民创造文化环境。⑤立足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性。 专题 5: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经济生活角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高分必备:①由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⑤增强国际竞 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角度 2: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②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孔,保证财政收入力度。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⑤发挥消费的反作用,提 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角度 3: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措施(根据不同主体分析) 高分必备: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②政府应 加强宏观调孔,注重自身信用建设。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角度 4:我国文化企业发展适应新形势的经济措施 高分必备: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 战略,迎合市场需要。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④诚信经 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 高分必备: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③当前 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 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角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生活 角度 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高分必备: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②优秀文化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 综合国力。④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角度 2:推动社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生活举措 高分必备: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义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 社义精神文明。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吸收其他优秀文化成果。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义伟大旗帜,弘扬主旋律。⑥个人要提高眼力,拒 绝污染,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我国面临的现实矛 盾决定的。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体现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上。深化文体改革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 发展。改革是社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义的强大动力。④人民群众是历 史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专题 6: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我国进行科学宏观调控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 性的弊端,为确保经济较好运行需要进行科学宏观调控。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义公 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要把人民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把局部利益 与整体利益结合。③当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供需不平衡时,需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才能使经济 持续稳定发展。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角度 2:我国进行科学宏观调控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制定正确财政政策,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 平稳运行的作用。②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③制定正确货币政策。④完善市场法律法规,规范 市场主体行为。⑤加大对市场秩序的监督,建立问责考核机制。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 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⑦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 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角度 3:物价上涨的经济原因 高分必备:①价值决定价格,农产品成本上涨引起其他商品价格上涨。②供求影响价格。③国 家政策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刺激经济投入大量财政。 角度 4: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产生活影响 高分必备:①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但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需求影 响不大,必然加重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负担。②促使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农产品价格上 涨收益增加,扩大生产规模。③食品支出比重上升,恩格尔系数变大,影响居民发展和享受资 料消费。④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消费观。 角度 5: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高分必备:①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购买力和生活水平。②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增加发展 和享受资料消费支出。③为企业发展和生活消费创造良好环境,避免经济波动、混乱。④有利 于稳定汇率,树立国际信誉,提升国际地位,促进外贸发展。 二、文化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文化生活举措 高分必备: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应加强正面 宣传,让社会全面认识价格形式,增加稳定物价的信心。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引导人们树 立正确消费观。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义荣辱观,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 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角度 2:我国加强网路文化市场管理的文化生活原因 高分必备: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 引导。②腐朽落后的文化会污染文化环境,必须对落后文化加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坚决 打击,依法取缔。③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部分国家借世界多极化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 化霸权主义,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国家安全。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加强管理有利 于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有利于生产更多优秀 文化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三、生活与哲学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高分必备:①物质决定意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要求调整宏调政策。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正确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③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④用联系 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与经济、人民生活、物价等密切相关,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⑤矛 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⑥认识具有无限性、反 复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完善宏观调控政策。④经济全球化使风险全球化, 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引起国内价格上涨。 角度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国家重视物价上涨问题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路线,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 益。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专题 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高分必备: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 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 目的。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⑤有 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角度 2:转变发展方式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统筹城乡发 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⑤区域协调发展,缩 小区域发展差距。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角度 3: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②是社义生 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角度 4:经济生活分析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的措施 高分必备: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 居民收入。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 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 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⑥ 扩大就业。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政治生活相关主体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做法 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转发的议案,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并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 相关部门质询监督。政协委员: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对相关部门民主监 督。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行使决定权,审议通过相关 决议。行使监督权,监督各级政府。 三、文化生活常考角度及高分必备 角度 1:文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的作用 高分必备: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物质力量,对社 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技术支持。③文化在综合 国力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角度 2:文化生活角度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高分必备: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 方向保证和智力支持。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 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③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 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④教育 能提高人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 角度 3:文化生活角度进行文化创新的途径 高分必备:①根本途径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②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 新。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他国优秀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 错误倾向。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专题 8:104 个易错点提醒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 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 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 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 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 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 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 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 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 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 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 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 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 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 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 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 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 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 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2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0、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 心主义观点。) 31、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32、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活动。) 34、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5、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36、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 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37、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 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8、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 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3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 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 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1、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 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 于实践。) 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提 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46、“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 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 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49、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0、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 能起决定作用。) 54、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 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5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 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 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58、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9、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 展是前进与上升。) 60、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61、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 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62、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 过程中的量变。) 63、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64、任何变化都是发展。(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6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 断。) 66、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 向上的质变。) 67、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68、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9、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 互转化。) 70、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 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7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提醒:矛 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7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 点和缺点。) 7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 展。(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75、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 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 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7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 殊性包含普遍性。) 7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 系。) 78、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二 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主要矛 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79、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80、制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提醒: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81、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8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 83、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提醒: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 上产生的。) 84、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提醒: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85、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提醒: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创新等。) 86、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87、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88、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醒: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是人的欲望,而是适应生 产力的生产关系。) 8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0、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9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 是全部。) 92、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9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 基本矛盾。) 94、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 会历史的创造者。) 95、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醒: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 96、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提醒: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其客观评价标准,即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7、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提醒:客观条件直接影响个人的成功。) 98、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醒: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 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99、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醒:正确的价值 判断和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上。) 100、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 满足。(提醒: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 会的贡献。(提醒:既要看物质贡献,也要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0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提醒: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 能动性,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03、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提醒: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需主观努 力。) 104、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提醒: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 化需要。它与个人主义根本不同。个人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 满足个人的需要、愿望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正当个人利益, 反对个人主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