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过关训练二十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
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
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
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
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
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
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
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
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
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
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
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
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
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
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
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
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
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
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
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
文章的结构、语句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等,都得加以研究。
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
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做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
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
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
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
“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
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
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
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
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
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3分)
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
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
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材料三第2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
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
D.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
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B
解析:“专”是专门的意思,如删去,句意就变成了完全否定“从
文字上记忆揣摩”,过于绝对,也与事实不符。
3.材料一第1段是怎么论述的?(6分)
首先摆出“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这个论
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论述了为什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先从反面分
析“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会怎么样;然后从正面分析
“好读书”怎么样。最后分析了应该怎么读书,也分两个方面:一
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读书要不求甚解),二是读书
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4.以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
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
“要重视朗读课文”?(6分)
第一单元 阅读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第一单元 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一单元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
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
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诵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
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
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收录的是散文名篇和古诗词名篇,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写景
抒情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加深理解,培养语
感;也只有反复阅读,我们才能领略到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情感。
所以“要重视朗读课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18分)
问题意识,即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因感知难以解决
的现实矛盾而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
态,是力求发现问题、理清问题、破解问题的心
理态势。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疑问,却不能
提出问题。
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
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优秀的人爱提问】
猜想是提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众所周知,哥德巴赫猜想
是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至今都没有完全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
是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66年取得的。能够回答这个世界难题的人,
他的学识和能力定然不凡,而能够提出这个三个半世纪都无法解决
的问题的人,他是否更技高一筹呢?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
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观察力、
清晰的逻辑能力和坚决的执行力。
【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正如电影《教父》里的台词“要
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好问题”就是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是接近本质的问题,是能让提问者与被提问者变得积极、站得更高、
想得更深的问题。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第一,提问时,准备充分,目标具体,直指事物的本质。
第二,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形成连环追问的“组合拳”。我们也
许暂时不能达到别人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第三,不做“只问不想”的“伸手党”,要在提问中记录灵感,寻
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出一个好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先思考后提问。有专家提出
了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
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
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或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
种模式?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遇到任何现象,我们都不妨从这五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就可以大胆
地提出问题。
班里召开主题为“做一个善问者”的研讨会,你收集并整理了以上
材料。
1.请观察图一,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4分)
示例一: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小。
示例二: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
2.阅读材料,你一定了解了“好问题”的四个特征。如果有机会
向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山西作家刘慈欣请教,你打算向
他提一个什么好问题?请把你提的问题写下来。(4分)
示例一:我对有关外星世界的科幻小说很感兴趣,只是正上初三,
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您能为我推荐几本适合这个时间段阅读的科幻
作品吗?
示例二:您创作的《流浪地球》被改编成电影并热映,您认为这次
改编有哪些成功之处和感到遗憾的地方?
3.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对于提问有自己的思考,某同学在收集资
料时设计了一个栏目“名人谈提问”,请你帮助他收集两条名言或
者诗句。(4分)
示例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示例二: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
记·学记》
示例三: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示例四: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示例五: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
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
示例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
得。——孙中山
4.研讨会上,有的同学认为好好听讲就可以了,提问不提问无关
紧要;有的同学则苦恼于不会提问。针对以上两种说法,请谈谈你
的看法。(6分)
写作提示:
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
②思路清晰;
③语言得体;
④不少于100字。
示例:我认为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提问可以帮助我们
梳理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思维瓶颈,催生新观点,还可以促使
人与人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多提问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观察力、逻
辑能力和执行力。在课堂上,要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站在
他人角度来思考,可以去找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或区别,可以去思
考重要性或原因。要及时记录灵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条理清晰
地进行提问。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思维导图常用于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式连接所有
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将各级主题有机相连,
这些主题相互隶属,各层级紧密相关,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
等建立记忆链接,图文并重,这种思维工具使思维形象化、图解化。
我们知道,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
—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
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
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
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
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
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初中语文知识树
材料三: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如通过使
用要害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
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增进理解力和记忆力,而且思维导
图还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外
形和想象力。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
大脑负责逻辑、词汇、数字,而右大脑负责抽象思维、直觉、创造
力和想象力。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
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所以,图像的
使用加深了我们的记忆,因为使用者可以把要害字和颜色、图案联
系起来,这样就使用了我们的视觉感官。把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
在要害的知识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要害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会引导您进行
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可以为您知识的融会贯通创
造极其有利的条件,画思维导图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思
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
从而,可以使我们的主观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能够将新旧
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人总是在已有知识
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
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学习的要害。
材料四:周日,我们一行人走访了沙耆故居。沙耆,当今最具传奇
色彩的油画家,一个世俗所谓的疯子。他曾与毕加索等其他著名的
现代派画家共同举办画展,被誉为“东方梵高”。
拍完照,与居住在沙耆故居隔壁的一位老人闲聊。得知他八十岁,身
体康健,每天一早就去山上忙活。老人说沙耆的画不藏好,实在傻,
没财运啊!沙耆一直说,他的画会发财的,很快就会发财。可谁相信
疯子的话。
老人的感慨,一下子滑入今天来访的主题。那些原汁原味、散落在乡
邻间的沙耆故事,听来是那样的纯粹、真切而形象。老人说,沙耆画
马随势。从马头开始到落脚,一笔画成。可怜的是,他缺少纸,常常
捡废纸画。母亲在家纺纱织布。沙耆把布剪成一块一块,然后拿到溪
坑浸湿,涂上肥皂,当作画布。母亲心痛,埋怨他。而沙耆说:“布
画上我的画,就值钱了”。
母亲哪会相信,面对有病的儿子,只是无奈。因为画画,才能让他满
足。
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布是卖不出去了,村民们用来做上山砍柴袜。高端
的艺术就这样被无知践踏了。直到沙耆的画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展出,
直到有人漂洋过海来小村收购他的画作,直到识货者花重金把他老屋
里的裸女板壁画连同板壁都搬了去,这里的人才醒悟。
1.请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给“思维导图”下定义。(4分)
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式连接不同层级
而又相互隶属的主题、图文并重、使思维形象化、图解化的思维工
具。
2.请结合材料二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初中语文知识”的主要
内容。(4分)
初中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现代文、文学常识和文言文四个
方面。
3.联系材料三,说说“思维导图”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原因。(5分)
①抓住要点,节省时间,增进理解力和记忆力。
②全脑学习,图像加深记忆。
③积极主动思考,发散思维,整合知识,融会贯通。
④促进新旧知识联系。
4.阅读材料四,如果用“思维导图”呈现其主要内容,哪些关键
词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于4个)(5分)
沙耆、沙耆故居、沙耆人生、沙耆性格、沙耆画作、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