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与生物
教材分析:
没有闹钟叫醒,人们却每天按时醒来,支柱总在半夜结网;夜合欢总是迎着朝阳而绽放;黎明,雄鸡打鸣,林中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生物学家认为,生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3.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4.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难点: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秒表,手机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观察记录牵牛花一天的开花情况。
教师:身体活动情况记录表,有关动物、植物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 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记: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时,先让学生从一天自身的活动入手分析,从而认识人体内的生物钟,再利用图片和学生的调查认识动物体内生物钟的调节作用。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心理学告诉我们:需求是求知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个体内在的需要,而体验则是唤起内需的先导。笔者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在研究几种不同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开放情况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在影响他们发生变化?进而揭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有趣的花钟。通过投影引发学生探讨。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我思考是因为植物的这个例子学生兴趣不高,接下来动物的例子和倒时差的例子,学生在猜想讨论中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比植物好。因此科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