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山东省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泰安市、聊城市、肥城
市、德州市 7 地市 2021 年 2 月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Ⅰ
暨非连续文本阅读汇编
一、山东省济宁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
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
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
本上是游士,为自已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
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
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
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
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
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
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
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
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
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
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
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
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
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建基于柏拉图的“理念说”。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
着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理念是人认识的目标。这开启了“主
——客”式思想的先河,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导。在柏
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整一的、绝对的善,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在笛卡
尔看来,“我思”的背后还有一个“上帝”,上帝是更完善的、无限的观念,是不可怀疑的,
“我”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我的完善依存于上帝本身。从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
看出,人类是不可能把握真理的,人类永远处于通向真理的途中,只有无限的接近真理而不
可能占有真理。人因自身的有限而对无限产生渴望;因自身的不完善而向往完善的世界;因
希望超越变动不定的现实世界而渴求进入永恒的理念世界。然而,人类自身的不完善却使人
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反差。悲剧意识就源于这种对
立和反差之中。
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的希腊人,不怕神谕,不怕超越人世法则的惩罚,不把自己融和
于自然之中,不去欣赏那和谐的秩序;反而是去颠覆这种和谐,为了征服自然,为了获得“美”,
他们宁愿冒死一试。这样面对苦难、正视自我困境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为了改变境遇的行动;
这样悲剧意识成为了可能,行动成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这样,在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中体现
出的是“人的自觉”,在“我是什么?”“我该怎么做?”“世界是什么?”这样一系列形而
上学的追问思考中,形成了自我的心路历程。至文艺复兴,歌德的《浮士德》体现了欧洲人不
断上升追求的历程,正如浮士德所说:“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
完。”应该说,不断发现、认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就是悲剧意识不断显现的过程,而这多
是外在的压力。
基督教文化把古希腊以来悲剧意识的外在性...转向了内在性...。早期的基督教是认可自由意
志和选择善恶的能力,亚当偷吃禁果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仍然可以获得上帝的救赎。问题
是自由意志可能背离善而趋向于恶,它可以入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
意志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人要获得永生只能信仰基督。这样基督教就内在地具有了否定
现存秩序和世界合理性的因素,这与悲剧意识源于现实的缺陷与不完善就具有某种同构因
素。这样,莎士比亚悲剧中充满的道德情感和对自由意志的质问,就内蕴了道德的悲剧意识。
反观上帝缺席的西方大地,人性被物化,个人失落于荒原之中。焦虑与恐惧成了现代人的病
症。
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悲剧意识在人性的丰富性中得以完整的展现,人与神、人与道德、
人与存在的冲突不仅内在于悲剧意识中,并且超越了自身,发展了中国文化所缺乏的悲剧精
神。
(摘编自张黎明《西方文化与悲剧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游”是由“家”到“国”所需经历的过程,既包括宦游,也包括商贾、行役、私事等事游。
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生成了儒家的人生理想。
C.柏拉图的“理念说”在西方哲学中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
D.西方传统哲学的哲学家认为,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使求仕者进入仕途后,仕途顺畅,欲进则进,欲退则退,中国文化独有特色的悲剧
意识也可能产生。
B.柏拉图认为,现实的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现实世界是有缺陷的、有限的,人
不可能占有真理。
C.古希腊的悲剧意识之所以能体现出“人的自觉”,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式哲
学思想不无关系。
D.在基督教看来,人的自由意志会引诱人走向堕落和罪恶,这一认识对西方悲剧意识的
发展有较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3 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C.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D.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4.如何理解文中加点词“外在性”和“内在性”?(4 分)
5. 中西方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B 曲解文意,“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然发展愿望相互对立”错,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
和自然发展愿望这两者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相结合。C“确立了”偷换概念,原文是“建基”。
D 曲解文意,“悲剧意识产生于人类自身的不完善所带来的落差和对立”是本文作者的观点,
并非西方哲学家的观点)
2.B(误解原意,“人不可能占有真理”不是柏拉图的观点)
3.C(A 边塞思乡之悲。B 游子思家之悲。D 游子思家之悲)
4.①外在性是指,要颠覆和谐秩序,征服自然,改变境遇,不断追求,不断发现、认
识自我及自然社会的历程,这些都是外在压力。(2 分)②内在性是指,要克服把人引向堕
落和罪恶的自由意志,反思道德,避免被物化,消除焦虑和恐惧,这些都是内在的压力。(2
分)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1)①儒家思想培养了人对家的深厚感情,也对士人提出了终极要求,这种思想让
士人在家国之间进退两难,从而让中国文化产生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2 分)②儒家思想
要实现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要求征服和规范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从而让
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2 分)(2)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主——客”式思
想引导人们认为人类自身是不完善的,人类自身与理念、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产生了巨
大的对立和反差,这种反差导致了悲剧意识的产生。(2 分)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山东省枣庄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
的二十年。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
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
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觉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
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
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抗日战争以来,我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
具体实践,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是进一步了,研究中国历史也有某些开始。所有这些,
都是很好的现象。
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
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
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
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
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
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先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
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
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
一真理。
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
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
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
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
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
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
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于部,
害处更大。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摘编自 1941 年 5 月 19 日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
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
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
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
自己是天生的“圣人”。
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
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
的,所以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我们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必需有的修养。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的
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
识而能动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
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知行统一观。”
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
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有些党
员受不起成功和胜利的鼓励,在胜利中昏头昏脑,而放肆、骄傲、官僚化,以至动摇、腐化
和堕落,完全失去他原有的革命性。这在我们共产党员中,是个别的常见的事。党内这种现
象的存在,应该引起我们党员严重的警惕。
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修养,无产阶级意识的锻炼和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都是重要的,而
在取得政权以后更为重要。我们共产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国社会中产生的。每个
党员都是从中国社会中来的,并且今天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还经常和这个社会中一切不
好的东西接触。不论是无产阶级或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不论是老党员或是新党员,他
们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旧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习惯,这是不奇怪的。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
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
和修养。
(摘编自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日益紧密,对
于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丰富。
B. 只是单纯地学习国际革命经验,学习马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而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
要,这种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对革命危害最大。
C. 共产党员之所以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和修养,是因为要向孔子孟子等圣人学习,
且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
D. 党员既要在艰苦困难乃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我,加强修养;也要在顺利成功乃
至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我,加强修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会使中国革命的面目
较原来而焕然一新。
B. 只有纠正不注重研究现状、历史、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缺点,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
步,使我们在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
C. 只要经历各种艰难困苦,加强修养,总结经验,锤炼自我,则能使自己成长、成熟,成
为政治坚强、品质优良的革命家。
D. 如果我们的修养脱离革命实践,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和无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
就无法保持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缺乏调查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满足于一知半解,粗枝大叶,夸夸其谈
B. “瞎子摸鱼”“闭门造车”
C. “闭塞眼睛捉麻雀”“盲人摸象”
D. 随心所欲,固步自封,以邻为壑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A
2. C
3. D
4. (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式。
(2)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 (1)首先提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日益结合”;
(2)其次从三个角度阐述“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3)最后总结这三种作风都是极坏的作风,会害了我们的同志。
三、山东省菏泽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
精神的经典。这种精神不少是由经典作家自己说出来的,但更多的是潜藏在经典文本之中,
需要读者去感受和挖掘。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
人的精神品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
的行为中来解读人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经典成其
为经典,是由于它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
现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经典著作蕴含着“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的磅礴气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无产者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却都出身于
有产者,他们都自觉成为为工人解放而奋斗的领袖。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强烈关切,懂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40 年磨
一剑,没有电脑、网络,没有搜索、复印、打印工具,却创造了经典。《资本论》第 2、3
卷,是马克思身后由恩格斯整理编辑出版的,其原因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
济学方面的伟大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
伟大发现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经典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
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今天,我们捧读 100 多年前写作的经典著作,仍然为其折服,这
就是经典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马克思研
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
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1848 年革命后的德国,
“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头脑
的折中主义,是对职位和收入的担忧,直到极其卑劣的向上爬的思想”。恩格斯却反其道而
行之,坚持写作出《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费尔巴哈论》
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精神产生 100 多年了,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经典精神的时代条件
不同了,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内在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
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
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节选自颜晓峰《精神的经典与经典的精神》)
材料二:
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
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
练就过硬素质,不负使命重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马克
思在青年时期就确立起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人生航向,从开始为《莱茵报》撰稿起,就将他
的一生都投入了“写作”。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心灵,更让当时的统治阶级
惶恐不安,而这并不仅仅来自马克思的文采,更来自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青年阶
段可以说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期,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年轻时的邓小平同
志把《共产党宣言》视为共产主义的“入门老师”,由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
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延安的知青岁月中,时刻不忘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树立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新时代青年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看
家本领,在学之愈深、信之弥坚中享受真理的“甜”味,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
史的华彩篇章。
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
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
误的理想、思想、制度。正确的理论要能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
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相会延
河之滨和宝塔山下追求真理,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听党指挥不偏向,紧跟党走不动摇,把青春汗水挥洒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为的是中国人民能够“富起来”和“强起来”。实践证明,
只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其价值才
能真正体现,人生才能更加出彩。
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当属中国的革命、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
世人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
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所说的“超过”,实际讲的
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正是更好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好的实践。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青年学习成长提供了力量之源。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新时代课题需要时代新人去解答。在中国
共产党接续奋斗的波澜历程中,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进程中,
新时代青年责任重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辉煌征程中;新时代青年使命光荣。
新时代青年是开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
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在理
论的高峰上望一望,用实践的镜子照一照,用人民的尺子量一量,用时代的筛子滤一滤,不
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
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
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节选自夏斌文《青年如何读懂马克思主义的“三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拥有“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因此他能够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B. 缺乏高科技的办公设备,导致马克思有两卷《资本论》没能在生前发表。
C. 当代青年要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融合在一起。
D. 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的精神是精神的经典的基础,没有经典的精神就不会产生精神的经典。
B. 马克思拥有赚钱的方法却没有用于自身,是为了强调这种人格力量值得青年学生学习。
C.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但它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挖掘。
D. 新时代中国青年只有读懂马克思理论的精髓,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的一项是
A. 马克思拨去历史领域的迷雾,创作出《资本论》。
B. 恩格斯逆当时的时代而行,写作出《反杜林论》等著作。
C. 邓小平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走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道路。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奔赴延安,追求真理。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该怎样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因此他能够发现人类社会 规律”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经典成其为经典,是由于它
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有着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规
律,拨去了历史领域的迷雾”,“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是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不是
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原因。
B.并不是因为“缺乏高科技的办公设备”,由原文“‘马克思在公布他的经济学方面的伟大
发现之前,是以多么认真的态度,以多么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最
完善的程度。’以至于生前来不及拿出去出版”可知是因为马克思力求使这些伟大发现达到
最完善的程度。
D.“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错,原文为“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
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有所区别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
的语言和文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错误的理想、思想、制度”,强调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性,并未说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思想和制度。
故选 C。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
B.原文为“马克思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
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持生活,但他无怨无悔,写出了理论版的《悲惨世界》”,
并不是强调青年学生要学习马克思的这种人格力量。
故选 B。
3.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B.“写作出《反杜林论》等著作”只在理论领域。
C.说的是邓小平学习马克思的著作。
D.是说青年们追求真理的行动,《资本论》是“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
作品。
故选 A。
4. ①文章先对“精神的经典”和“经典的精神”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阐释,说明人的精神与经
典的精神之间的关系。②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理论境界、科学态度、人格力
量三方面进行阐释,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③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当下实际,
提出号召与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结构的能力。
“精神的经典是就经典的价值而言,经典的精神是就经典的内涵而言,经典的精神支撑起精
神的经典”“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人将自己的精神对象化于经典之中,人的精神品
位决定了经典的精神品位,但我们是通过阅读来解读人的精神,而不是直接从人的行为中来
解读人的精神”,文章先对“精神的经典”和“经典的精神”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阐释,说明
人的精神与经典的精神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具有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境界”“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具有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具有不计得失顶住压力、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接下来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所具有的理论境界、科学态度、人格力量三方面进行阐释,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
神内涵。
“但我们仍然需要学习精神的经典、坚守经典的精神,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
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
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
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当下实际,提出号召与希
望。
5. ①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②结合具
体的发展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③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新时代中国青年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需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
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可知要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
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由“马克思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进行实践”“正确的理论要能
够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可知要结合具体
的发展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
由“作为青年,读懂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是,要能够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理论特色,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新时代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
芒”可知应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四、山东省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关于大禹,过去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
的。那么,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这是一个问题。
过去对传说时代的看法,是传说归传说,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归历史,考古归考古,研
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那又是另一种方式。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必须把以下三个系
统结合起来:第一个,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文献史学;第二个,考古学兴起以后,从考
古发掘的遗迹遗物来进行研究的考古学系统;第三个系统,从摩尔根《古代社会》阐明的从
蒙昧、野蛮、文明,到马克思讲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也就是人类学、社
会学的系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恳切的结论。
几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对大禹都有一些记载,彼此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到了西汉司马迁
作《史记》,其中《五帝本纪》后第二篇就是《夏本纪》,在《夏本纪》当中,司马迁根据
他看到的文献记载,结合他听到的传说,完成了《夏本纪》。我认为,从口耳相传的传说,
到《五帝本纪》之后的《夏本纪》,究竟可靠不可靠,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果互
相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
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还见于青铜器。有名的有宋代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叔夷钟,铭文中就
说到“处禹之都”。另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讲到禹的时候它提到“鼏宅禹迹”,
“鼏”就是一个鼎上面盖了一个丝织品,“宅”就是居住,“禹迹”是大禹走的那些地方。
可见在古代青铜器当中,对夏代的历史也有所记述。
对大禹及夏王朝的研究,应该把文献史学、考古学发现和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三个系统结
合起来。从文献来看,大禹的主要事迹可以概括为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定都阳城、划分九
州、禹征三苗五件大事。这五件事均能在近年考古发现中找到证据。其中,治水的事迹与近
来环境地理学关于公元前 2000 前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所发
现的龙山文化遗址可以验证涂山大会的史料记载,河南省王城岗遗址中属于龙山文化考古分
期三期的大城与禹定都阳城的年代和地理特征相符,文献记载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
化也能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确有其事。综合文献、考古发
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夏代是存在的。
(摘选自李伯谦《在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夏文化研究中,《禹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大禹与夏朝历史存在的重要证
明。但历史研究证明,《禹贡》只是我国战国时期魏国人的一篇假托大禹的全国规划蓝图,
以此来实现个人抱负和理想。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成为大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禹
贡》的影响力也深远影响后世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禹贡》的记载被否定,那么大禹与夏朝是否也被完全否定了呢?当然不是。正是因为
大禹与夏朝的真实存在,《禹贡》才被战国人士假托大禹之名,以求实现全国治理的宏伟蓝
图,实现全国一统的天下大治。
《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对大禹与夏朝的历史研究,必须重新评估与认识。一切与《禹
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依据的夏文化研究成果,必须彻底地抛弃,才能促进夏文化
的深入研究,使得夏文化研究走入正轨。
多年来的考古事实证明,在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对夏文化的研究已经彻底走入死胡同,
并且已经产生了否定大禹、否定夏朝、否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思潮。在此问题上,必须旗
帜鲜明地加以认真对待。
种种迹象表明,夏朝是一个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并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
了高度华夏文化。成为影响周边氏族部落的标杆,成为夏朝形成的向心力。尧舜禹建立的文
明社会形态,被四方各氏族部落接受、认同,形成以夏朝为标志的大的集团式国家形态。
这种国家形态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华夏文化是有
别于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
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
理制度等等。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近百年
来中国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成果。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
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华夏文化重要特征,也是华夏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
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
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在农耕文明建立形成的夏朝,建立的夏朝国都,是不会轻易改变迁移,其根本区别于由游牧
部落商部落建立起来的夏朝。那种认为夏朝国都也如商朝国都经常迁移的观点,是根本错误
的,也是使得夏朝研究成为虚无论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破解夏朝历史,破解华夏历史,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族生活
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程。
(摘选自赵辉《当〈禹贡〉成为伪史,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研究大禹与夏朝历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都证明原来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和夏
王朝,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B.包括《夏本纪》在内的几乎所有先秦古籍都有对大禹的记载,它们彼此之间虽然不完全一
样,但对证明大禹的存在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C.齐国青铜器叔夷钟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对夏代历史的记述体现出考古发掘的遗迹
遗物可供研究的考古学价值。
D.《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说明,只要我们抛弃一切与《禹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
依据的研究成果,夏文化研究就能走入正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摩尔根和马克思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系统研究成果对我们当代对大禹和夏朝历史的研究
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B.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证实,在距今 2 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陆桥,美洲
原始人就是此时经过陆桥进入美洲的亚洲人后裔。
C.《禹贡》只是一篇战国魏人假托大禹之名规划的全国蓝图,却被司马迁编入《史记》之中,
表现出他对待历史文献不够严肃的一面。
D.从环境与生存的关系推断来看,抛弃游牧氏族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农耕文明形
式建立形成的夏朝,其范围应该在淮河流域。
3.下列不属于农耕文明诞生的重要条件的一项是( )(3 分)
A.战争掠夺 B.辛勤劳作 C.农艺和园艺 D.风调雨顺
4.材料一最后一段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请结合全文论证过程简
要回答。(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 项:原文只是说“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的”,而非根本不存在;B 项:
《夏本纪》不是先秦古籍;D 项:把必要条件错误表述为充分条件,应把“只
要……”“就……”改为“只有……”“才……”)
2.C(说司马迁“对历史文献不够严肃”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3.A(“战争掠夺”是游牧文明的扩张形式,而非农耕文明产生的条件)
4.结论:夏代是存在的。(1 分)推导步骤:(1)只有经过文献史学、考古学发现和人类
学社会学理论三个系统综合研究成果证明的王朝,才是真实存在的(大前提);(1 分)(2)
夏代通过了综合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三大系统研究成果的证明(小前提);(分)
(3)所以,夏代是存在的。(1 分)(如果没有步骤 3,只写出 1 和 2,也可得满分)
5.①首先否定《禹贡》记载的现实性,破除错误认识,确立促进夏文化的深入研究走入正轨
的观点。(2 分)②夏朝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这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2 分)③破解夏
朝研究虚无论的成因;归纳结论、正本清源、解决问题。(2 分)
五、山东省聊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
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
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
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
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
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
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
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
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 1850
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
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
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
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
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同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接近平行。
(摘编自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
材料二
尤良英出生在重庆的一个乡村,少时家贫,21 岁时投奔远在新疆的姐姐。姐姐家家境
也不宽裕。但贫穷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尤良英既来之则安之。
人总是要生存的,这里生存困难,那就那里寻找出路。因此,尤良英离开老家四川来到
十三团,固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日子过不下去也有死守家乡的,就是外出,也不一定去哪),
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必然性:既然有个姐姐在新疆,在兵团,那就来到团场。初来的尤良笑
是苦的,但生活的艰辛折磨人,也磨砺人、锻炼人,尤良英于苦境中挣扎奋起。在团场人的
精神鼓励、技术支持、资金帮助下,尤良英抓住机会承包土地,由一个植棉的“生瓜蛋”逐
渐变成了行家里手,她和丈夫奋力拼搏,终于在团场淘得第一桶金。富裕之后的尤良英没有
止步,在接到曾经在他们家拾棉花的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因妻子患病而打来
的求助电话后,她汇款 1 万元,帮助他给妻子治病。尤良英十年如一日帮助这个困难家庭,
不仅先后借出 20 多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发展生产,还手把手教他们种植技术,引导他
这一家走上勤劳致富道路,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这种热心帮扶,体现了尤良英很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固然,就单个事件看,尤良英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是偶然的;
长到 21 岁还在贫困,是偶然的;投亲靠友来到兵团,是偶然的;付不起拾花费眼看就要“破
产”时,就有团场职工送来应急款,是偶然的;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到十三团打工,到尤
良英家拾花,是偶然的;穆萨克的妻子患病,是偶然的;打电话求助,尤良英就汇款 1 万元,
也有偶然性;尤良英和丈夫决定帮助穆萨克一家,也不是必然如此;帮扶成功,也不能说其
中就没有一点偶然性……但是,将这一连串的单个事件合起来看,其间就贯穿了一条相当清
晰的线条。正是因为生存危机,尤良英才背井离乡来到兵团;正是过怕了苦日子,尤良英才
会抓住包地的机会,抓住学习植棉技术的机会,大胆拼搏;正是看到尤良英是好样的,是个
不肯向贫穷命运低头的人,才有职工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她送来救命的拾花款;正因为苦过,
所以尤良英格外同情别人的苦,才那么热心帮助他人;正因为是在获得帮助之后才成功脱贫
致富,所以麦麦捉图如普•穆萨克在脱贫致富之后,也乐于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奔向小康!尤
良英走到今天,成为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是必然的。
(摘编自李岳伍《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没有共同意志和共同计划的,充满随意性和偶然性。
B. 材料一以拿破仑、凯撒等人为例,论证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C. 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高,作为清晰的线条,是尤良英走到今天的必然性根源。
D. 材料二以尤良英为例,说明了客观环境是偶然因素、主观努力是必然因素这个道理。
2. 教材中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穗子得到聂荣臻的救助是偶然,从中日战争背景和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伟大的革命人道
主义精神上讲,美穗子的遭遇是必然。
B. 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处死是偶然,他因坚守“正义”理念,放弃
越狱的机会而舍生取义是必然。
C. 水生嫂们躲避在白洋淀里遇到日军,摇船进入荷花淀是偶然,区小队在荷花淀里设伏将
追赶她们的日军消灭是必然。
D. 桑提亚哥带大马林鱼返航途中遇到五次鲨鱼袭击是偶然,他这次出海因为行得“太远”
而终无所获是必然。
3. 将文中划线的长句子“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
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改为三个语意连贯的单句。
4.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有关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事例。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D
2. B
3. (1)法兰西共和国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
(2)法兰西共和国需要一个军事独裁者,
(3)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恰巧做了军事独裁者。
4. 杰出历史人物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
一。必然性是:任何杰出人物首先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在成长中的时候要有一定的
历史条件,他们成熟以后才有可能对历史产生影响。偶然性是:杰出人物可以超越一定时期
创造历史。他们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他们的才能、经验、
意志、性格、品质和身体素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他们比一般人站
得高、看得远,解决问题的愿望比别人强烈。他能用言辞把他的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他告
诉他的时代,什么是那时代的意志,而且能去完成它,他所做的是他的时代的精髓与核心,
他使他的时代现实化了。
六、山东省肥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大禹,过去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
的。那么,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过去对传说时代的看法,是传说归传说,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归历史,考古归考古,研
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那又是另一种方式。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我有个新的看法,
那就是,必须把以下三个系统结合起来:第一个,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文献史学;第二
个,考古学兴起以后,从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来进行研究的考古学系统;第三个系统,从摩
尔根《古代社会》阐明的从蒙昧、野蛮、文明,到马克思讲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等等,也就是人类学、社会学的系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恳切
的结论。
几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对大禹都有一些记载,彼此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到了西汉司马迁
作《史记》,其中《五帝本纪》后第二篇就是《夏本纪》,在《夏本纪》当中,司马迁根据他
看到的文献记载,结合他听到的传说,完成了《夏本纪》。我认为,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
《五帝本纪》之后的《夏本纪》,究竟可靠不可靠,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果互相
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
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还见于青铜器。有名的有宋代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叔夷钟,铭文中就
说到“处禹之都”。另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讲到禹的时候它提到“鼎宅禹迹”,
“鼎”就是一个鼎上面盖了一个丝织品,“宅”就是居住,“禹迹”是大禹走的那些地方。
可见在古代青铜器当中,对夏代的历史也有所记述。
对大禹及夏王朝的研究,应该把文献史学、考古学发现和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三个系统结
合起来。从文献来看,大禹的主要事迹可以概括为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定都阳城划分九州、
禹征三苗五件大事。这五件事均能在近年考古发现中找到证据。其中,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
境地理学关于公元前 2000 前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所发现的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验证涂山大会的史料记载,河南省王城岗遗址中属于龙山文化考古分期三
期的大城与禹定都阳城的年代和地理特征相符,文献记载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也
能对应,湖北地区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也能说明禹征三苗确有其事,综合文献、考古发现以
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夏代是存在的。
(摘选自李伯谦《在考古发现中寻找大禹》《光明日报》)
材料二:
在夏文化研究中,《禹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大禹与夏朝历史存在的重要证
明。但历史研究证明,《禹贡》只是我国战国时期魏国人的一篇假托大禹的全国规划蓝图,
以此来实现个人抱负和理想。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成为大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禹
贡》的影响力也深远影响后世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禹贡》的记载被否定,那么大禹与夏朝是否也被完全否定了呢?当然不是。正是因为
大禹与夏朝的真实存在,《禹贡》才被战国人士假托大禹之名,以求实现全国治理的宏伟蓝
图,实现全国一统的天下大治。
《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对大禹与夏朝的历史研究,必须重新评估与认识。一切与《禹
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依据的夏文化研究成果,必须彻底地抛弃,才能促进夏文化
的深入研究,使得夏文化研究走入正轨。
多年来的考古事实证明,在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对夏文化的研究已经彻底走入死胡同,
并且已经产生了否定大禹、否定夏朝、否定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思潮。在此问题上,必须旗
帜鲜明地加以认真对待。
种种迹象表明,夏朝是一个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并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
了高度华夏文化。成为影响周边氏族部落的标杆,成为夏朝形成的向心力。尧舜禹建立的文
明社会形态,被四方各氏族部落接受、认同,而形成的以夏朝为标志的大的集团式国家形态。
这种国家形态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华夏文化是有
别于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
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
理制度等等。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近百年
来中国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成果。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
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华夏文化重要特征,也是华夏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
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
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在
农耕文明建立形成的夏朝,建立的夏朝国都,是不会轻易改变迁移,其根本区别于由游牧部
落商部落建立起来的商朝。那种认为夏朝国都也如商朝国都经常迁移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使得夏朝研究成为虚无论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破解夏朝历史,破解华夏历史,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族生活
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程。
(摘选自赵辉《当成为伪史,我们该如何正确解读研究大禹与夏朝历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都证明原来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和夏
王朝,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B. 包括《夏本纪》在内的几乎所有先秦古籍都有对大禹的记载,它们彼此之间虽然不完全
一样,但对证明大禹的存在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C. 齐国青铜器叔夷钟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对夏代历史的记述体现出考古发掘的遗迹
遗物可供研究的考古学价值。
D. 《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说明,只要我们抛弃一切与《禹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
为依据的研究成果,夏文化研究就能走入正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摩尔根和马克思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系统研究成果对我们当代对大禹和夏朝历史的研究
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B. 环境地理学的研究证实,在距今 2 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白令海峡露出海底成为陆桥,美
洲原始人就是此时经过陆桥进入美洲的亚洲人后裔。
C. 《禹贡》只是一篇战国魏人假托大禹之名规划的全国蓝图,却被司马迁编入《史记》之
中,表现出他对待历史文献不够严肃的一面。
D. 从环境与生存的关系推断来看,抛弃游牧氏族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农耕文明
形式建立形成的夏朝,其范围应该在淮河流域。
3. 下列不属于农耕文明诞生的重要条件的一项是( )
A. 战争掠夺 B. 辛勤劳作 C. 农艺和园艺 D. 风调雨
顺
4. 材料一最后一段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请结合全文论证过程
简要回答。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2. C 3. A
4. 结论:综合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夏代是存在的。这样推导:
首先提出讨论的问题,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提出个
人新看法,将三个系统结合起来;接着分说口耳相传的传说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
果互相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关于夏王朝的记
载,还见于青铜器;最后再次重申对大禹及夏王朝的研究,应该把文献史学、考古学发现和
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三个系统结合起来。
5. 首先点明了《禹贡》的地位、实质及对后世研究的影响;二三两段说到《禹贡》的记载
被否定并不等于大禹与夏朝也被完全否定,而是应对大禹与夏朝的历史研究,必须重新评估
与认识;四到七段重点论述“夏朝是一个从渔猎文明走向农耕文明,并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
上,形成了高度华夏文化”;集团式国家形态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
文化的特征;农耕文明诞生的重要条件;最后得出“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
族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
程”。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题干“原来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和夏王朝”说法不准确,文中第一段“关
于大禹,过去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的”强
调了“可能”性。
B.题干“包括《夏本纪》在内的几乎所有先秦古籍都有对大禹的记载”意思是《夏本纪》是
先秦古籍,文中“到了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其中《五帝本纪》后第二篇就是《夏本纪》”
知《夏本纪》是西汉的。
D.题干“只要我们抛弃一切与《禹贡》和战国时期魏国地理范围为依据的研究成果,夏文化
研究就能走入正轨”说法太绝对,文中“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族生活范围
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程”,强调
了可能性。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题干“表现出他对待历史文献不够严肃的一面”不正确,文中“正是因为大禹与夏朝的真
实存在,《禹贡》才被战国人士假托大禹之名,以求实现全国治理的宏伟蓝图,实现全国一
统的天下大治”知不是司马迁对待历史不严肃,恰恰说明《禹贡》的地位及影响力。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文中“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
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农艺和园艺;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
尤其“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知“战争掠夺”不是农耕文明诞生的重要条
件。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段“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知提出问题,
第二段“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我有个新的看法,那就是,必须把以下三个系统结合起
来”知提出自己的观点,三段“我认为,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五帝本纪》之后的《夏本
纪》,究竟可靠不可靠,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果互相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
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是说“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文献史学”;
四段“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还见于青铜器”是说“考古学兴起以后,从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
来进行研究的考古学系统”
最后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综合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证明,夏代是存在
的”。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段“《禹贡》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禹贡》只是我国战国时期魏国人的一篇假托大
禹的全国规划蓝图”“《禹贡》的影响力也深远影响后世对夏朝历史的研究”概括出《禹贡》
的地位、实质、影响力;二三两段中“《禹贡》的记载被否定,那么大禹与夏朝是否也被完
全否定了呢?当然不是”“《禹贡》的现实性被否定,对大禹与夏朝的历史研究,必须重新
评估与认识”知正确的做法是重新评估与认识;由四到七段的关键句“夏朝是一个从渔猎文
明走向农耕文明,并在高度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了高度华夏文化”“这种国家形态是以农
耕文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
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它不需要培养侵略和掠夺的战争技艺,而是需要掌握争取丰收的
农艺和园艺;企盼风调雨顺,营造人和的环境”“必须抛弃《禹贡》的影响,抛弃游牧氏族
生活范围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代之以淮河流域,才能根本解决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进
程”得出文章的脉络。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七、山东省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节选)
张岱年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
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
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
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
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
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
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
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
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是最明显的不
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
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
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
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论诚意
朱自清
诚意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
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
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
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
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
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
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
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
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
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
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
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
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
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
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
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
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
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
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
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
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
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
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
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
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
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
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
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已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
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
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
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
(原载 1941 年 1 月 5 日《星期评论》第 8 期,有删节)
1. 填入材料一第⑤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
B. 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
C.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D. 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2. 材料二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 )
A. 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都是虚伪的。
B.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C. 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D. 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
3. 下面对两则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
B.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 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
D. 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
4. 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材料二中说: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
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5. 材料二围绕“诚意”展开议论,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 2. D 3. B
4. 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如一,心口一致;材料二
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5. (1)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更是态度;(2)接着指出有些貌似虚伪的态度也是有诚意的,有
价值的,礼数和过场皆有诚意;(3)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别人好,做戏也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