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
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
以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为创作灵感的《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播出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舞蹈演员用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别样身韵风姿的同时,感受
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到《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这些文化创意节目,让民族
文化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用技术手段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学校为了让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准备举行以“让传统走出历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
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此次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分析材料。
所给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典籍里的中国》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综合
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
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说明新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的辅助,使观众在不忘传统的同时又体验了现
代科技的超前和便捷。
第二个事例“以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为创作灵感的《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播出后引发
了人们的热议,舞蹈演员用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别样身韵风
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舞台呈现,因为有了新技术的支持,让
观众领略到了别样的美。
第三个事例“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到《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这些文化创意
节目,让民族文化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用技术手段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其中蕴
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说明技术手段对文化创意节目的价值所在。
结合三个事例所体现的是:传统与创新并不相悖,让传统走出历史势在必行。
2.分析任务。
“学校为了让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准备举行以‘让传统走出历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此次比赛”的要求可见,作文要求以“让传统走出历史”为
主题在班会上演讲,学生应该注意演讲稿的格式。既然题目要求以“让传统走出历史”为主题,这其
实已经给出了写作提示,学生可就此立意作文。题目还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学生应自拟题目并达到所要求的字数。
【立意】1.坚守传统,不弃创新
2. 秉承传统文化,不忘新生力量
3. 让传统走出历史,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素材】1. 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并不是要我们一成不变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创新和突破是必要
的,毕竟,那是文明文化前进的动力源泉。坚守传统,意味着天空的圆月依然是圆月,它是一轮思乡
的月,而非被人们俗化了的月亮,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
整饰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像王珮瑜那样勇于坚守传统文化的本真,给先哲们一份尊重和敬畏,不
要矫揉造作,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要将经典俗化。
2. 保护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单靠寥寥数个守望者,这一路太孤独,这力量太薄弱。
五千年遗落的麦田浩瀚无边,廿世纪沉积的史册丰厚。昨天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今天要我们守护的
还有很多。我们一路执守的,不仅是古建筑的完整,更有精神家园的完善。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盘
凤凰,让千古遗迹不绝,让文明圣火长燃。守护,不仅是每一个国人应尽的义务,更是华夏儿女不可
推卸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不是站在独行者的身后鼓掌,而是以身作则,认真践行;不是期待有关部门
的良心发现,而是以呐喊表达我们的决心。文化麦田的守望者,是徐老汉,更是你,是我们。站在历
史的悬崖边上,拽住每一个濒临坠崖堕渊的文明。
3. 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唯有创新才能让经典代代相传,让传统意
义深灰传统的发展之路,只能在创新中去寻找戏曲在当下,人只是少数人的阴晴白雪,但他与当下流
行歌曲结合后,却引发了年轻人的追捧热潮。古风歌曲和中华汉服本早已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但人们却用创新让他们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涌现出一大批古风爱好者和汉服爱好者,让人们重新认
识到了古老的歌曲和服饰文化,你看创新和传统从来都不是对立面,但是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因为没有创新而日渐衰落,又有多少优秀传统因为不懂得创新而淹没在历史的狂流中。
例文:
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演讲比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唐宫夜宴》,从环幕投屏到数字技术,时代发展的十字路口,新旧异行。
和谐兼容,方能共赢未来。
“老味道”几十年不倒,熟悉菜肴满是传统浓香;“梦里时光”欣然兴起,花样翻新富含新潮芬芳。
传统佳肴带给人们的是味蕾上的回忆,新潮菜品则给人们舌尖上的刺激。回忆与新鲜,看似矛盾,但
究其根本,二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追求“美好与享受”,既然如此,使其共存又有何难?中
西式餐饮店比邻而处,新潮餐饮固然吸引人眼球,但八大菜系仍受国人热捧。
不仅“食”如此,衣、住、行无一不是新旧共处,互融互促。欧式建筑与传统民居错落于各大城市,
展现别样的艺术碰撞;潮流服饰与汉服唐装携手于大街小巷,带来奇特的视觉盛宴;圣诞彩灯与春联
窗花点缀千门万户,绽放多维节日雅趣……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既能各行其道,又有动人的融合之美。
有人视新潮文化或异族文化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所谓“入侵”之忧,纯属多虑。共存并不
意味着同化,更不代表吞并取代。守与变的对立,本身是个伪命题。新潮文化之所以迅速被人们所喜
爱接受,因其独特的内容和方式,触发了人们对美的新感受,当人们对新潮事物的热情褪去,新文化
形式存留与否,时代自然会做出抉择,文化也同样遵循着“适者生存”的原则,“大浪淘沙”,文化
总是在经历“去粗取精”的过程。
传统文化被冷落,并非因为新潮文化的兴起,而是因其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激进的传
统文化保护者们,与其花费时间“搜捕圣诞老人”,不如琢磨如何重塑经典文化,让传统文化重获生
机。排外的“民族主义”,实际是对自我文化的不自信,无异于清末的“闭关锁国”,只会腐朽没落;
阻止创新而刻意为之的“文化保护”,只会造成发展的短视,最后让传统文化陷于一潭死水。一个民
族的文化要发展,就要有大度的接纳与包容之心。
如何融合?新文化兴起容易,持久难,新式文化吸收传统元素,不仅要采其形式,还要纳其内涵。
当然,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难免有文化乱象,但只要记住支持新式文化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而非消
费传统文化,就仍然走在正道上。在创新之路上,应拒绝粗俗的恶搞和无底线的亵渎,要传递美,而
不是糟蹋美。
坚持传统之上创新,创新之上守住传统优势,当一种文化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香!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