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1届高三备考:晨读晚练(文化自信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北省2021届高三备考:晨读晚练(文化自信篇)

ID:709742

大小:34.6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备考:晨读晚练(文化自信篇) 一、词语辨析 1.【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近义词辨析: [明察秋毫] 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秋毫:秋天鸟兽 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左右逢源] 形容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 反义词辨析: [铁面无私] 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2.【拔刀相助】指见义勇为,打抱不平。 近义词辨析: [两肋插刀] 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性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 [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当仁不让]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 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3.【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 点儿,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 了(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 而坏事。又作“揠苗助长”。 近义词辨析: [欲速不达] 欲:想要。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弄巧反拙] 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同“弄巧成拙”。 [画蛇添足] 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见于《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 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反义词辨析: [循序渐进] (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4.【跋前疐后】 《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意思是说老狼 前进就踩住脖子下的垂肉,后退就被尾巴绊倒(疐:跌倒)。后来用“跋前疐后” 比喻进退两难。也作跋前踬后。 近义词辨析: [骑虎难下] 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难,为形势所迫,又难以中止。 [进退维谷] 进退两难(维:语助词;谷:山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二、文言文实词 察 1.【造字本义】审视、细究祭祀时显 示的神迹。 2.【推导提示】“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 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3.【词语例举】 (1)习焉不察:习,习惯;察,仔细看,觉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 到其中的问题。 【出处】《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 其道者,众也。”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 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2)静观默察: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事例】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 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3)察见渊鱼:明查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列子·说 符》:“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4.【例句详解】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④明察,知晓,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了。 5.【助记小故事】 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 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 足见帝之察(明智)。 一、经典诵读 早秋①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②,思向东溪守故篱③。 岂厌尚平④婚嫁早,却嫌陶令⑤去官迟。 草间蛩响⑦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⑥悲。 寂寞柴门⑧人不到,空林⑨独与白云期。 【注释】 ①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别》诗之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 江流。” ②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③故篱:故乡。 ④尚平:即尚长(尚子平)。魏·嵇康《高士传》载,尚长字子平,东汉朝歌 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唐·许浑《村舍》 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一作“向平”。 ⑤陶令:即陶潜(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元·赵孟頫《见章得一诗因 次其韵》:“无酒难供陶令饮,从人皆笑郦生狂。” ⑥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 严不奉,帝何求?” ⑦蛩(qióng)响:犹蛩声。唐·王棨《离人怨长夜赋》:“远林而未有鸟啼, 偏嫌耿耿;幽壁而徒闻蛩响,顿觉漫漫。”蛩:蟋蟀。 ⑧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三国魏·曹植《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 我宇。” ⑨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晋·张协《杂诗》之六:“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在辋川时期,时间约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 年,此时作者四十多岁,年龄与陶渊明辞官时(年四十一)接近。当时朝政日坏, 王维郁郁失志,所以向往隐逸生活。 【译文】 没有才能不敢辜负清明的时代,想要回到东溪守着故乡的竹篱。 不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潜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都不到来,空林中就剩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二、赏鉴点播 【诗歌类型】山水田园诗 1.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 现内容的诗歌,主要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 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 诗的天职是抒情,许多山水诗抒发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惊奇、喜爱、沉醉、 赞赏之情。但中国古代的山水诗,还往往和忧国伤时、怀古咏史、羁旅行役、送 行游宴、田园隐逸、求仙访道等题材内容结合,并非单纯审美,抒写了丰富复杂 的思想感情。本诗属于山水诗,通过描写早秋季节山林的环境以及山野林间昆虫 的声音,表达了作者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的心绪。全诗情景交融,笔法微婉,但 旨趣明白,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 2.标志: “山水诗”常见意象有“溪水、江湖、山石、花草、清风、明月”等,“田园诗” 常见意象有“南亩、柴门、桑麻、五柳、渔歌、鸡犬”等。 3.常用手法 (1)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通感; (2)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相生、比兴、对比; (3)表达方式: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表现手法】用典 1.内涵: 用典亦称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 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2.种类: 明典、暗典、翻典。明典(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暗典(于字面上看不出 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反用以前之典故,产生意外之效 果)。 3.作用: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使立论有根据;诗中有不便直述者, 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减少语辞之繁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 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丰富内涵。 4.分析: 颔联“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 之典,见《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传·向长传》:“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 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 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汉建武(汉 光武帝年号,25 年六月—56 年四月)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 山大川,不知所终,后用作不以家事自累而出世隐遁的典实。对句是用陶渊明不 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 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邮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 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的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 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 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对仕途世事感到厌倦,对隐逸生活的无比向 往,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颈联“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是从山野间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 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 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 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悲戚的心 境,是作者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的些许落寞。 主题:文化自信 一、妙语箴言 1.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 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习近平 2.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 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习近平 3.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 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 4.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 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徐特立 5.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 己的意志。 ——高尔基 6.我们要有经常讲的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的自信它应该反映在我 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及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理 想之中。 ——彭凯平 7.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 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刘怀丕 8.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 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王蒙 二、热点素材 【主题解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中国正处在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对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 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国人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的。 如此情境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 为重要。 高考作文命题肩负“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中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国家认同”也关涉“文化自信”,这就使得“文化自信” 这一主题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主题之一。2020 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历史 人物评说”,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从中汲 取精神力量,从德、才、识、量多方面引导品德修养的提高,典型地彰显出文化 自信的内涵。 【精选时评】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持续涵养中华文明根脉 来源:群众新闻网 秦平 到博物馆畅听民族瑰宝背后的历史故事, 到旅游景点领略文化遗存历史变迁 的沧桑,到书店购置一些中华文化的书籍……当前,正值五一假期,很多人在文化 的长河中游弋,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特殊魅力,涵养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 脉。习近平总书记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 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用心用情呵护好中华文明的深厚根 脉和精神依托。 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民惟邦本”“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再到“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等,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华文 化和价值思维,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国别之分,成为全世界都可以汲取的养分 库。诸多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 褪色的时代价值。 在弘扬中守护文化根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 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 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 涵、推进治国理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 得到全世界中华儿女高度认同。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未散发出如此璀璨夺目的光芒。 在运用中焕发文化新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 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得到极大丰富。同时,当代人 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 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 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 供有益启发。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中华文明,力求找到破解世界 难题找到“钥匙”。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交流,我们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 好造福人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济 和社 会发 展 第十 四 个五 年规 划 和二 〇 三五 年远 景 目标 的 建议 》, 明 确提 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我们要持续挖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强大 文化自信中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语言文字运用 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 )。一辈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 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抱定一个信念,兢兢业业、 孜孜以求,承接前代的真传,就有底气给后世一个交代。 传承即是荣耀。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 德掌握巴蜀 1500 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 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匠;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改写了 “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我的老师就是敦煌莫高窟”……无论是口传心授、言传 身教,还是家庭熏习、师法古器,前人筑基扬帆,后人接续起航,传承便也是“活” 的了。 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这不是拜师摆宴的形式,也不是盲目 移植的轻慢,更不是以传人自居的炒作,而是让存乎一心的精细环节、精巧工序、 精准节奏,能留存于时间、流传于世间。( )。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 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 影子、明清的风韵。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1.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对偶 夸张 B.比喻 排比 引用 C.对比 比喻 排比 D.比拟 对偶 引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应怎样修改最恰当并说明理由。 3.在文中括号处补写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 20 字。 4.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 流畅,不超过 55 字。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文物局称,文物工作人员新近发现 9 处烽燧遗址,根 据地表采集的标本可以判断其为汉代列燧,西夏时期有沿用,部分有近代使用痕 迹。烽燧也称烽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这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 的方法。它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列燧是指排列起来,连 点成线的烽火台。新发现 9 处烽燧遗址,激活了人们对阿拉善中部地区历史文化 的认识和思考,对于理解当地雅布赖手印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以及近期在该区 域发现的多处人面像岩画、青铜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等具有重要意义。 5.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 18 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中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 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 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 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 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 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 素。 二、名篇名句默写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 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南 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只怕会有“ ”的结 局。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 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 , ”的慨叹。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 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 ”。 5.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 的名句是“ , ”。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 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 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象征着抗金的正 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坚定的决心。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直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表露诗 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 , ”。 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营造的境界,为词 人沉郁苦闷的写照,又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10.《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 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 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 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 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 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 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 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 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 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 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 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 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 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 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 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 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 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 掉的东西多着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 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 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 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 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 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 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 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 —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 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 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 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 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 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 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 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 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 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 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 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 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 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 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 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 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 “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 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 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 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 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 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 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 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 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 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 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 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3.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 4.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 【解析】“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是比喻,“走马镇民间故事传人 吴文,一张嘴说尽世间百态,师父魏显德掌握巴蜀 1500 多个故事;以毛胜利为代 表的宣纸工,让‘薄如蝉翼洁如雪’的古纸重现于世,他们的老师是千年前的能工巧 匠;钻研彩塑 30 年的鲁勤学,改写了‘自古敦煌不成陶’的历史”是排比,“薄如蝉 翼洁如雪”是引用。 2.与其说是器物留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结合上文来看, 这一句强加因果,应为选择关系,属于关联词语使用不正确。 【解析】“因为是器物留下了技艺,所以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错误使用 关联词语,由前文“几千年来,那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 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可看出“器物留下 了技艺”与“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之间应是选择关系,应修改为“与其说是器物留 下了技艺,不如说是时间留住了匠人的精魂”。 3.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解析】第一处,上文说到“传承,是联结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下文“一辈 辈匠人,从手艺生疏到纯熟老练,技艺在手手相传、口口相授中薪火不绝”,都说 明工匠精神薪火不绝靠的就是传承。 第二处,由上文“匠心是技艺的灵魂,要修习更要传承”和下文“几千年来,那 些雕刻、织染、锻冶匠人的名字可能变得模糊了,但如今的木器、布料和金银制 品仍留有唐宋的影子、明清的风韵”可知“传承的内容是技,但传承的关键终究是人”。 4.示例:内蒙古阿拉善盟新近发现 9 处烽燧遗址,为汉代列燧,这一发现对 于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语段内容 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信息。从文本内容来看,第 1 句话是重点,它主要介绍了 内蒙古阿拉善盟新近发现了 9 处烽燧遗址,并确定其为汉代列燧,第 2、3、4 句 话是补充列燧的信息,属于次要信息。最后一句话主要介绍了这一发现对于理解 当地的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据此,可以得出答案。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字数限 制、语句流畅。 5.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解析】首先要抓住语段的陈述对象,即《聊斋志异》或蒲松龄;其次要看 到三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魏晋风流”做了比较;最后,三个层次既分析了《聊 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又讲到了对“魏晋风流”的超越和发展。 二、名篇名句默写 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4.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6.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7.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8.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9.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10.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三、现代文阅读 1. B(“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理解错误) 2. B(“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理解错误) 3. ①突出体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②集中寄托对未来生活的期 盼和希望。③有力控诉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 历史真实:小说写志愿军战士护送朝鲜妇女到达后方家园,展现军民情深, 不回避战争的残酷,这符合历史真实。(2 分) 审美感受:①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妇孺关心备至;朝鲜妇女天真淳朴,心怀感 激,都展现了人性美。②雪景静谧祥和,雪中歌唱欢快乐观,都给人以画面(意 境)美。③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冲破敌人封锁线,表现了崇高美。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