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追捧北大数学天才“韦神”,是对纯粹
学术精神的追求
目录:
1.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身份惊呆
网友!“北大韦神”火爆全网
2.北大“韦神”爆红,我们到底在惊叹
什么?
3.热评 | 北大数学天才“韦神”何以成
为舆论场焦点?
4.追捧北大数学天才“韦神”,也是对
纯粹学术精神的追求| 沸腾
5.海报时评丨“韦神”爆火:天才不常
有,专注皆可得
正文:
手提矿泉水、拎着俩馒头!身份惊呆网
友!“北大韦神”火爆全网
和讯网
发布时间: 06-0117:56 财经领域创作者,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官方帐号
“北大韦神”火爆全网
高考临近,一条北大老师为考生送祝福的视频爆火网络。这名男子接受采访时,
手提一瓶矿泉水、两个馒头,年纪看起来也不大,本来以为是一个学生,没想到
是个王者。他就是韦东奕 ,人称“韦神”。
老师称其“似陈景润”
韦东奕在数学方面的潜力很早就被发现。
2008 年 7 月 21 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结束的第 49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
16 岁的高一男生以满分获得金牌,这个男生就是韦东奕。
2008 年,韦东奕获第 49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据《齐鲁晚报》当时报道,韦东奕描述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场景:来自世
界各国的 500 多名选手坐在一个大的考场里,竞赛进行两天,每天从上午 9 点
到下午 1 点半,选手要在 4 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成 3 道大题。韦东奕因 6 道
大题全部做对而获得满分。
入选国际奥数国家队时,韦东奕经历了层层残酷的淘汰。2007 年 10 月中旬,全
国联赛选出 40 人;2008 年 1 月中旬,奥数冬令营在哈尔滨举行,两天的考试
选出 30 人入选集训队;从 3 月 15 日至 4 月 2 日,经过前后 8 次大小考试后,
只剩下 6 人入选国家队,韦东奕当时以第三名的成绩拿到国际奥数竞赛的入场
券。
上述报道还称,韦东奕被老师评价为“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他
对数学的痴迷显然受到家庭的影响。他说,家里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书,浅显的或
难懂的,上小学时,他就时常随手拿来读,读关于数学的书是他消遣的一种方式。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
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
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凭借一己之力“碾压”清华
北大数学系云集天才怪才,然而即使在这里,韦东奕的传说依然在继续。
有一次习题课由韦东奕讲课,他讲完后,没听懂的大家请教授再讲一遍,而教授
却微微一笑说:“不行,我也没听懂…”
在韦东奕担任助教的某门课中,教授这样给同学们介绍道:“如果你们有不会的
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
了。”
2014 年,韦东奕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拒绝了开出
优厚条件的哈佛,毅然留在了北大并在这里读完了硕士,只用三年半就拿到博士
学位。
2019 年,完成博士后工作的他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助教。
“北大扫地僧”韦东奕:
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和父亲以做题为乐
韦东奕父母均是山东建筑大学的老师,其父亲韦忠礼生前曾任山东建筑大学理学
院副院长,还曾兼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数学会理事。
“韦忠礼在数学领域很有建树,我们以前经常听说他们爷俩的事迹,有时候父子
俩没事干了,就会打趣说,‘来,我们做道数学题’,这也成为我们同事间的一段
佳话。遗憾的是,几年前,韦忠礼老师去世了。”山东建筑大学一职工说。
高中班主任:
不希望影响到他,也该找女朋友了
“再给他五六年的时间,我相信他会在学术上有所作为,或许会在数学领域做出
惊艳世界的研究成果。”
5 月 31 日,记者专访了韦东奕高中时的班主任、现任教
师张永华。谈及韦东奕,张永华坚信其是数学方面的天才。
从初二年级时就开始关注韦东奕的张永华对其很是了解,“和家长一样”。不过,
张永华也表达了他的担心。
他说,“韦东奕数学方面确实天分出众,但是其情商并不高。现在关于他的视频
在网上火了之后,各种评论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不希望这些评论影
响到他。希望公众对其少些关注,给他一个做学术研究的安静空间。
另外,张永华认为,韦东奕的生活能力不是很强,希望北京大学能够对其多些照
顾和理解。同时,他的学术研究也需要高人指点,希望北京大学在对韦东奕的培
养上,能够给予更多支持,以让他在学术研究上能有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另外,张永华还希望,已经 29 岁的韦东奕能够在生活中多结交些朋友,“快三十
的人了,也到结婚的年龄了,该处个女朋友了。”
北大“韦神”爆红,我们到底在惊叹什
么?
2021 06/01 19:01 新民周刊 文 | 竹 里
这两天,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大容量矿泉水,配合迷离的眼神、
蓬松的头发,讲起话来还有些磕巴,像极了一个醉心数学、不修边幅的天才。他
显得复古且另类,非常吸引眼球。
就是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引来了网友的调侃。“这,能找到对象吗?”“要
是这样,我宁愿我儿子不上北大”,诸如此类的言论不胜枚举。
但当这位大神的庐山真面目被曝光后,网友的态度来了两级反转。短短十几秒的
视频,像是夏日午后的一道闪电,清爽了很多人的内心和灵魂。许多人发出惊叹:
本以为是青铜,原来是王者。
那么,人们在惊叹什么?笔者认为,不只是韦东奕身份和形象的强烈反差。其实
也在惊叹:原来,人还可以这么专注地、纯粹地活。
在韦东奕的世界里,数学是兴趣、是专业、是工作,也是那个至高的存在,其他
的一切,似乎都是为这个存在而存在。食物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提供继续遨游
数学海洋的动力而已。
小学一年级时,韦东奕读到一本名为《华罗庚数学学校》的书,从此真正喜欢上
数学。韦东奕说,其实,这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书中都是难度很大的数学题,
他却从解出第一道数学题开始,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
韦东奕之所以痴迷于数学,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公开信息显示,韦东奕的父亲
韦忠礼出生于 1963 年 8 月 16 日,是浙江东阳人,经过本硕连读后于 1989 年
在山东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据了解,平时父子俩在家的亲子游戏就是:来,
我们做一道数学题。
2008 年,年仅 16 岁的韦东奕以满分成绩获得在西班牙举办的第 49 届国际数学
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然后顺利被保送到北大。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
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轻松收入囊中。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信息显示,韦东奕 2014 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8 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这也意味着,他只用了八年就完成了本硕博的全
部课程。哈佛大学为了他打破百年校规,表示如果他同意去哈佛,英语直接免试,
但是韦东奕却坚决选择了留在祖国。
在北大,韦东奕已经是助理教授。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比标准答案
还简洁、速度奇快;他的讲课内容据说北大老师也经常不能理解;北大数学课堂
上甚至有传说,不会的题目问老师,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不会的
那就是题目错了……
老师评价韦东奕是“天分和行为都颇似陈景润的数学才子”,甚至被人尊称为“韦
神”“青年教主”。这样超高的评价用在韦东奕身上却恰如其分,因为他是站在
天才肩膀上的人。
网络还有很多关于他生活的日常,让他的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他觉得纯净水的
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常步行 10 多分钟去教学楼接开水;他觉得空调浪费电,于
是将遥控器束之高阁;他甚至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
暗中思考数学……
可以说,韦东奕在当代我们常见的学术群像中,很有一种“返璞归真”之美。他
的爆火,因为很符合社会一种理想的学术期待,即保持一种纯粹的学术追求,对
身外之物云淡风轻。
近些年来,“精致利己主义”成了一种对某些学者的评价,学术丑闻也不鲜见。
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韦神的纯粹与质朴,更像是大学本质意义的回归,也更为
珍贵。
当舆论对“馒头”“大瓶装矿泉水”倍感好奇时,他或许根本从未注意,那本就
是自然不过的生活习惯。网友也喜欢用凡人的视角去打量一个天才,比如情商高
不高、生活能不能自理、这个形象找不找得到女朋友之类。
但这样的担心毫无必要,韦东奕的高中班主任张永华认为:“韦东奕这种数学天
才在生活问题上的短板是天生的,社会需要其发挥专长,就应该对其短板给予宽
容和帮助。我们不能有偏见,更不能用常规的方式去培养他。”
按照韦东奕现在的学术生涯,起点已经很高了,他完全有很大机会获得更大的学
术发展,“韦神”的传说大概率将会续写。有网友这样评价:韦东奕,才是鼓励
大家不“躺平”最好的例子,他值得成为一种“正能量”,去鼓舞更多人。
资料来源:新京报、澎湃新闻、半岛晨报
热评 | 北大数学天才“韦神”何以成为
舆论场焦点?
2021-06-01 16:39
北京大学流传着关于一个数学天才的诸般传说。课堂上,教授这样向同学们介绍
他:“如果你们有不会的习题可以问我,如果我不会可以问助教,如果连助教都
不会那估计就是题目错了。”同学们盛赞他是数院“扫地僧之首”,凭一己之力碾压
主要对手清华和中国科大。
这两天,他出圈了。因为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矿泉水,眼神迷离而羞涩、
头发蓬松,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火遍舆论场。乍看一眼视频,这似
乎是在印证对一个天才型学术工作者刻板印象的例子。评论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他令对手忌惮的实力,挖掘着他求学路上展露超高天赋的细节,咀嚼着他不修边
幅的生活日常,而后在键盘上打下一行“看懂了他论文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却不
知道是什么意思”,“北大的老师有多牛”,或是对他的情商和生活自理能力议论一
番。
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成就和日常,才发现用“一个天才会有的样子"解构他显得正
确却又无比浅薄。韦东奕确实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高一高二,他连续拿过两
届国际数学奥赛冠军从而保送北大,第三届是老师以“补一补其他学科的弱项”劝
退参赛;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他收入
囊中,毕业后顺利留校成为助理教授。 同时他的外在表现也为人们的想象作出
了形象的注脚——他会在解完题后进入自己的“平行时空”,左手握一只钢笔,右
手握一支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之
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他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
思考数学;他的高中老师发现,在与一名前往北大进修校友的合影中,韦东奕穿
的还是高中时的校服......然而,这种卓群天赋和不修边幅的巨大反差,却在他身
上共存得如此合情合理,符合他的内在逻辑——因为对数学的痴迷、专注,他真
的可以对数学以外的事物都不在意。以至于那些有关他情商、生活自理能力、甚
至能不能找到女朋友的世俗打量都略显肤浅。于是打心底忍不住惊叹,如今真的
还有这样纯粹的人,而人们所惊叹的纯粹,或许只是韦东奕的习惯和爱好。
这正解释了韦东奕何以成为舆论场的焦点。他符合社会对一名理想中学术从业者
的想象——怀有对学术追求的纯粹之心,对身外之物云淡风轻,而这样的质朴在
如今被浮躁风气有所浸染的学界中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如今对韦东奕下断言还为时过早,毕竟他刚刚在学术圈展露头角。有人在
评论区贴出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地理学家,被网友亲切称为“布鞋院士”李
小文的照片,他曾因光脚穿布鞋授课而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走红。该网友评价韦东
奕距离“布鞋院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是对韦东奕能够有所传承,真正成为一
名顶尖的学术工作者甚至科学家的美好期待,我们也相信他能够继续醉心学术、
心无旁骛;这更是人们对科学界、学术圈返璞归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心向往之。
庆幸韦东奕恰到好处的“走红”,激荡起公众心底对学术圈认知的涟漪:一点素心,
一生专注,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追捧北大数学天才“韦神”,也是对纯
粹学术精神的追求| 沸腾
2021-05-31 21:01 编辑:丁慧
这两天,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火了。
事情的起因是他在接受采访时,手提馒头、怀抱大容量矿泉水,配合迷离的眼神、
蓬松的头发,像极了一个醉心数学、不修边幅的天才。他显得复古且另类,非常
吸引眼球。
随后他的学术成绩被挖了出来,大家发现他就是数学王者。参加过在西班牙和德
国举办的第 49 届和第 50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别获得满分,然后顺利
被保送到北大。大学期间,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等等奖项均被
他收入囊中。
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比标准答案还简洁、速度奇快;他的讲课内容据
说北大老师也经常不能理解;北大数学课堂上甚至有传说,不会的题目问老师,
老师不会的问助教(韦东奕),助教不会的那就是题目错了……在数学界,他也
被尊称为“韦神”“青年教主”。
网络还有很多关于他生活的日常,让他的形象不断地丰满起来。他觉得纯净水的
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常步行 10 多分钟去教学楼接开水;他觉得空调浪费电,于
是将遥控器束之高阁;他甚至觉得开灯浪费电,于是经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
暗中思考数学……
韦东奕之所以爆火,是因为很符合社会一种理想的学术期待,即保持一种纯粹的
学术追求,对身外之物云淡风轻。
当舆论对“馒头”“大瓶装矿泉水”这些意象倍感好奇的同时,他或许根本从未注意,
那本就是自然不过的生活习惯。毕竟,学神的眼睛里可能只有公式。他也有自己
的一些生活上的坚持,但这种略带“奇葩”的坚持不乏可爱,背后也有着价值观的
支撑。
总之,韦东奕在当代的我们常见的学术群像中,很有一种“返璞归真”之美。近些
年来,“精致利己主义”成了一种对某些学者的评价,学术丑闻也不鲜见。
而韦东奕,似乎让我们看到一种学术从业者本应有的状态,那种纯粹与质朴,更
像是大学本质意义的回归。而这些,在舆论视野里恐怕已是一种稀缺之物,也是
今天急需强调之物。
超高天赋与外在形象的反差,实在也很符合一种“天才叙事”,而这种叙事其实我
们也不陌生,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也是这样的。
当然,时代不同,韦东奕的命运也要顺利很多。2014 年北大本科毕业,2018
年就获得了北大博士学位,2019 年 12 月之后留校,担任助理教授。他的学术生
涯应该说是起点很高了,他有很大机会获得更大的学术发展,“韦神”的传说大概
率将会续写。
网友对于这类天才,总是爱用凡人的视角打量一番。比如情商高不高、生活能
不能自理、这个形象找不找得到女朋友之类。
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不要总想着把天才拉到凡间,用芸芸众生的生活阅历去规
训他。对于一种天才型学者,还是希望他能够保持一种学术意义上的纯粹,继续
追求皇冠上的明珠,而非急匆匆地用平凡视角来解构他。韦东奕,更适合的形象,
依然是个醉心学术、心无旁骛的攀登者。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学术共同体能够珍惜这样的人才,给他更大的发展空间。毕
竟,中国基础数学研究依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有着纯粹学术追求的年轻
学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机会。
有网友这样评价:韦东奕,才是鼓励大家不“躺平”最好的例子。韦东奕身上凝聚
的专注、坚持与信念,值得成为一种“正能量”,去鼓舞更多的人。
□易之(媒体人)
编辑:丁慧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吴兴发
海报时评丨“韦神”爆火:天才不常有,
专注皆可得
2021-06-01 18:46:41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海报评论员 熊苗
最近,有两位北大教授先后上了热搜。一位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丁
延庆,因为吐槽女儿“成绩和倒数第二名有很大差距”上了热搜;还有一位就是
北大助理教授韦东奕,他拿着三个馒头和矿泉水的形象,与身上的数学大神光环
形成反差,从学术圈火到了全网。
1991 年出生的韦东奕,高中就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保送北
大后在数学领域屡获殊荣,被称为陈景润接班人、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
网友亲切地称他为“韦神”。韦东奕超然物外的形象气质,满足了人们对于“扫
地僧”的想象:隐世高人,醉心所学,纯粹、专注,不为物质所困,不为外界所
扰。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大概就是网友们膜拜“韦神”的原因了。
而天才之所以被称为天才,就是因为这种人才是极为稀有的。结合韦东奕和
丁延庆女儿的故事来看,也很有启发性。韦东奕的父母都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
父亲是数学教授,他从小就对数学展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北大副教授丁延庆 6
岁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妻子也毕业于北大,却因为“女儿在‘学渣’的道路上
越走越远而无奈”。可见,每个人的学习资质都有独特性,天才不常有。
但故事不能只看开头,也不能只读片段。韦东奕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他从喜欢数学到今天获奖,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他其实是个很平凡的孩子,学
习和生活上都有很多弱项,比如语文和英语科目较弱。丁延庆在让女儿强制学习
补课一段时间后,决定放弃高压强制,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
用之才。这两个完整的教育故事其实是殊途同归的:韦东奕天赋早彰,父母顺从
他的天赋,没有强迫他门门都强;丁延庆决定去发现、挖掘孩子的优势,以因材
施教、另辟蹊径实现价值。
像韦东奕这样天赋异禀的“大神”,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但天才也不仅仅
是依靠天赋,后天的纯粹和专注同样重要。天赋不可复制,资质各有所长,但“择
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却是任何人都能复刻、学习的。
责编:张明月
审核:徐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