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主题预测:教育内卷
高考作文主题预测之——教育内卷
(当然,命题人不会直接在试题出现“教育内卷”之类的词,否则“太不摩登了”,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场景,三个父母聊天,或一档教育聊天节目,或让考生思考“分数”与综
合素养的关系等等,来暗扣社会热点)
一、什么是“内卷”?
“内卷”一词最早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格尔茨对爪哇岛农业经济状况的总结
提炼,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
自我重复的概念名词。最近的流行词“内卷”,更多的指人们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
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
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项飙认为,原来“内卷”指的是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
摆脱农耕社会的结构性格局,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是一个高度动态
的陷阱,非常耗能。
二、形象解释“内卷”
看电影,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
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
玩游戏,为了更好地娱乐,一个人先充钱吊打别人去了,被他虐的人不得不也充钱,
最后所有的人要么使劲充钱要么被吊打,只有管理员不用充钱还能吊打所有人。
追女生,为了更好地表示心意,一个男人钻石恒永远一颗永流传了,其他人不得不跟
着钻石永久传,所有人都花了更多的钱,只有卖钻石的赚了。
抢火车票,一个人先用抢票软件,逼得其他人也用抢票软件,因为票没有变多,最后
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线,但是开发抢票软件的赚了。
孩子上学,一个孩子上辅导班,逼得大家都去上辅导班,最后排名还是没变,但开辅
导班的赚了。
本来大家都是工作 8 小时,有人开始加班,最后逼得所有人都加班,所有人挣得还是
那点钱,但是老板的宝马 3 系换宝马 5 系了。
内卷是啥,就是大家都损失了,只有一小撮人赚了。那一小撮人赚的原因,很可能只
是买了第一排的电影票而已。但他们不这么讲,而是会告诉你,你没坐在第一排是因为
你不努力。我是努力才坐到第一排的。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忘了,假如没人站起来,看
电影最好的位置是在中间的……
三、教育“内卷”的表现
某幼儿园家长:家长们都在微信群里讨论暑假给小孩报什么兴趣班,钢琴、舞蹈、绘
画、围棋……我本来觉得孩子太小,没必要报兴趣班的,但是看到大部分家长都报班了,
我就决定给自己小孩也报一个。后来又有家长担心小孩学不会,干脆就报两个班,这样
总能学会一个。所以别的家长也跟着报了两个,甚至三个班……虽然我觉得兴趣班的价
格有点贵,但是最后还是咬咬牙报了两个班,希望别家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能有。
某高三学生:我们每天晚上差不多十点才下晚自习回到宿舍,每次洗漱完想好好休息
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同学躲在被子里看书,有的同学躲在厕所里看书,想到他们中有
的人成绩比我好还这么拼,我就焦虑得睡不着。再后来,我干脆加入他们。一开始我看
到十一点半就去睡觉,但随着高考临近,有些同学看书看到了十二点,甚至一点,我虽
然感觉很累,也只得撑到一点。即使之前考得比我好的同学最后还是比我多考了几分,
我也不得不加入这样的竞争中,毕竟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也睡不着。
某大学生:在“多本证书好就业”的说法的影响下,身边很多同学从大一就开始积极
看书考证。我们专业的要求只是考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和全国计算机二级,但这两个证书
远远无法满足大家,同学们还会努力考全国大学英语六级、普通话二级甲等、心理咨询
师资格证等各种证。在这样的压力下,即使我觉得有些证书跟我们以后的就业没有关系,
而且备考还会占用我们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我也不得不走上考证的道路,除了以上说的,
我甚至还考了一个救助救护师证。
四、我们为什么会被“卷”?
“内卷”的背后:假设有三个人分一个蛋糕,本来每个人工作八个小时就可以获得三
分之一个蛋糕。但有个人想吃到更多的蛋糕,就加班了两个小时,老板认为他勤奋努力,
就给了他一半的蛋糕。另外两个人心里不乐意,也想吃到更多的蛋糕,就投到了加班的
行列中。于是,最后三个人都苦哈哈地工作了十个小时,但每个人还是只得到三分之一
个蛋糕。为什么呢?因为蛋糕只有一个,没有变大,所以内部的恶性竞争并不能增加收
益。
那么,“内卷”是如何造成的呢?
(一)社会层面:
1.社会资源有限。“内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源有限。竞争者出于抢占资源
的目的,就用减少自身福利的方式(比如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获取资源,结果造成了全
体福利减少,却没有获得更多的资源的后果。比如,在优质岗位有限的条件下,有些大
型企业只青睐“985 工程”和“211 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可是这些重点高校的招生名额
又有限,所以为了抢占有限的名校名额和有限的优质岗位,学生只能加倍努力,考出更
高的成绩。
2.评价维度单一。社会上,存在太多“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现象,这种评价维度是
单一的。比如,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往往以事业的成败来定义人生的成败;而事业是否
成功,又往往以能否进入一家好单位为标准;所谓的好单位往往是科教文卫等体制内单位,
或者是世界/中国 500 强公司,又或者是高收入的金融、互联网公司。对于一个学生而言,
评价标准又容易陷入“唯分数论”。2020 年,南京一中就发生过一个“魔幻”事件。因
学校一本录取率不高,一群学生家长喊着要校长下台。家长认为南京一中如果能够采取
像衡水中学那样严苛的教育模式,自己的孩子肯定更加优秀,而校长却提倡素质教育,
这是对学生成绩不负责的表现。一个校长尚且被分数所裹挟,何况是学生呢?归根究底,
这是评价维度单一的原因。这种单一的评价维度如果不及时修正,人们就会容易陷入焦
虑和恐慌中。
3. 媒体及培训机构等贩卖焦虑。有人认为,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赚的流量生意。
一些营销号先是制造焦虑,再贩卖用以抵消焦虑的商品或服务,来进行商业营利。就如
知乎网友“弗兰克扬”所说,这些贩卖焦虑的自媒体有一套完整的商业逻辑和商业闭环。
比如令人“酸爽”的“赚钱三段论”,即一本正经地告诉你:第一,你有病,很严重;
第二,你放心,能治好;第三,得花钱。网络上类似于《12 岁的黄多多如此优秀,因为
黄磊做对了这件事》《9 岁王诗龄与老外对答如流,英语启蒙要趁早》等文章层出不穷,
当然后面不忘附加课程链接。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反复宣传“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还时不时晒出学员的优秀作品,甚至还会让学员在微信朋友圈打卡换取礼物或其他福利。
因为他们深谙如今的社会现象——我们的竞争压力更多的是来自身边人。
(二)个人层面:
1.自我定位不清晰。一个人为什么会陷入盲目的竞争与攀比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只能随波逐流,看到别人有什
么,自己也盲目去争取。比如,有些同学只顾与别人比拼成绩与排名,将之视为自己能
力的证明,只想现在拿一个更好的名次,对于未来却茫然不知,没有明确长远的目标。
其实,当你明确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目前的成绩已经足以达
到目标了。又或者,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
不过是你的假想敌。
2.自我实力认识不清。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实力,也会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失去
许多“机会成本”。比如,有些同学可能在艺术或体育方面有特长,在文化课学习上则
比较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比别人差。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尖子生,不是
每个人以后都能成为名家,或许你的实力只能让你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何不试着接
受自己的平凡,为什么一定要陷入盲目的“内卷”中?
“内卷”涉及的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但我们可以先改
变自己的想法。生活除了“卷”,还应有诗和远方。
五、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
1.抬高眼界,提升格局,避免掉入焦虑迷局。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内卷”的根本原
因是大家都想要的某种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果大家去寻找别的资源,或者资源不会一
直都是有限固定的,是不是就不会“卷”了?还是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分蛋糕为例,如果
三个人中有人不一定非要吃蛋糕了,改吃面包或米饭,是不是可以减轻点竞争压力?再
比如,我们感觉岗位有限,就业困难,那是基于当下的视角,那未来呢?十年前大家可
能想不到,十年后的今天,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直播带货达
人等新兴职业这么火爆。未来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新兴职业产生,到那时
候,职业需求又会发生变化。所以,放眼未来,我们应该知道资源不是有限固定的,我
们不必囿于当下。
2.增强自我意识,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情绪、优势、劣势、
需求和动机的理解。自我意识强的人会有稳定的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不会轻易被他人
和环境影响。他们能坦诚而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局限性和长处有清醒的认
识。同时,他们知道自己心之所向,有自己的价值观,不会依靠外在的评价去定义自己,
因而不会陷入盲目的“内卷”当中。
不管将来遇到什么,生活总是从遇见自己开始的。唯有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
到哪里去,我们才能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而不被他人的评价所裹挟,不被焦虑信息
所淹没。拿回主动权,在“卷卷年代”做一个积极的“卷者”,或清醒的“非卷者”。
六、“内卷”多维解读
1.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我们可以用“内卷化”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
这类词来自嘲,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内卷化”,都只是
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而不能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
我们不能因为嘴里喊着“打工人”“我很佛系”,就忘却了“付出才有回报”这个亘古
不变的道理。面对“内卷化”,我们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面对,不惧挑战,果断向前,
做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2.用创新和创造解决“内卷化”困境
与其抱怨“内卷化”,不如思考如何突围,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外部扩张受限,我
们可以尝试打开更大的市场;当内部的精细化不足以支撑更大的发展时,我们也应该尝
试靠着技术去解放生产。只有不断创新和创造,不断思考哪些新的行业或领域更值得我
们去努力,才能不让“内卷化”困扰我们。
3.学会与自己和解
在同质化严重的社会里,人们在一条赛道上竞争,缺乏退出机制。大多数人会努力地
去证明自己很适应这个社会,一旦失业或者考学失败,就会陷入极大的痛苦中。其实,
你本不必活成别人的期许,快乐地做自己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北大毕业的李雪琴,
也曾因为没有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抑郁过,甚至崩溃过。但她及时调整了思路,与自
己达成和解,最终在脱口秀领域绽放出光彩。所以,“内卷化”下,“佛系”一点又何
妨?
【相关评论】
别被“内卷情绪”消磨了斗志
最近,“内卷”这个词火了。“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
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最近这个词在
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11 月 9 日《中国青年报》)
“内卷”本是个学术用语,如今,被一些大学生用来形容自己所处的处境:在挣学分、
写论文、考级考证、社团工作、课外活动乃至于恋爱、找工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最终得到的收益却没有显著增加,甚至是停滞不前。比如有大学生说,任课老师对某篇
论文作业的字数要求是 5000 字左右,但不少学生为获得更好成绩,选择写到 8000 到 10000
字甚至更多,结果老师对每个人的论文打分基本差不多,因为能获得满绩的学生比例是
固定不变的。
大学生陷入“内卷化”状态,一方面,与高校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有关。2018 年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教育“玩
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
“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2019 年,教育部印发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
出口关,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拒绝“水课”进课堂,实现“管理严起
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
如此一来,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大学的教与学双方不再是“你
好我好大家好”,大学生自然感受到更大的学业压力。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明明忙忙
碌碌,学得很刻苦认真,但是好像并没有实现太大的突破,并没有提高太多,甚至没有
提高。这就生产了“内卷”情绪。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内卷化”状态,也与就业竞争越来越大有关。近年来,随着我
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所
处时代早就不是“考上大学即可躺平”的时代,别人在进步,自己却在原地踏步甚至退
步,注定会被淘汰。正如一大学生所说,想做科研,有人发的论文更多更重要;想玩社
团,有人的兴趣和专业水平更高;想找工作,有人简历上积累的证书和经历更多……如
此,同样会生产“内卷”情绪。
大学生的“内卷”情绪,无论是由“严”字当头的学业所致,还是由竞争激烈的就业
所致,都不该只用来贩卖焦虑,并被“内卷”情绪消磨了斗志。应将“内卷”情绪化作
动力,比如,学业压力其实也是学习动力,将学业压力变为学习动力,只要努力了,就
一定会有回报。同样,激烈的就业竞争也应是一种学习动力,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
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争取到想要的东西。若一边吐槽自己的“内卷化”状
态,一边继续做“咸鱼”,这种“内卷”情结就是对自己的内耗。
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极限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内卷化”现象(在一个发展阶段
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只是暂时。同
样,大学生的学习“内卷化”现象也是暂时,只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一种坚韧的毅力,
新的学习境界终会打开,新的学习收获终会扑入怀抱。
新一年我们要在“内卷”中纠错重生
“内卷”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可能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加剧。2021 年,我们能打
破“内卷化”的束缚吗?
“内卷”一词是 2020 年学术界和公共网站上的一个热词,现已入选《咬文嚼字》,
成为 2020 年度“十大流行语”。那么,究竟何为“内卷”?为什么它会引发人们的共鸣?
2021 年,我们能打破“内卷化”的束缚吗?
“内卷”作为学术用语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亚历山大•戈登威泽使用的。他用这个概
念来描述一类文化模式,即当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
有办法使自己转变到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
表现为“统一性内部的多样性和单调下的鉴赏性”,由于扩张性的创造用尽了资源,一
种追求技术性细节的特别的鉴赏性便开始了。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克利
福德•格尔茨进一步把“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
概括为“内卷化”,并且讨论了“农业内卷化”。
此后,“内卷”作为一个分析工具在得到更多应用的过程中被进一步抽象,泛指人类
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
现象。它的含义中有“封闭、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等关键词。当前的网络赋予
了“内卷”新的含义和更多的解释可能性,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纷纷以“内卷”
称之,似乎“万物皆可内卷”。
作为热词的“内卷”是指:“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之内,竞争异常激烈,炽热化,失序。”
“内卷”一词的流行和出圈,一方面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变化和新冠肺
炎疫情暴发的普遍焦虑。舆论是社会的皮肤,流行语是舆论汇集的表象。当前的世界正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远超以往。
一系列多元风险的呈现和不确定性事项的增加,以及突然降低的流动性等变化都带给了
人们太多的压力、焦虑和隐忧。“内卷”一词的流行就是在传递这样的一种情绪宣泄和
表达。另一方面,“万物皆可内卷”也在描述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一种由于环境变化
和竞争加剧而带来的可能趋势。
2021 年我们可以继续吐槽,但趋势的现实却值得警惕。“内卷”不是一天形成的,它
可能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不断走入内卷再走出内卷的
过程”,新的内卷化袭来时我们都未曾准备。一段时间内,我们必然会与“内卷”共处,
我们不能奢望在短时间内真正摆脱内卷的束缚,但我们可以抵制“内卷”,不让它成为
我们的宿命。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应对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创新性探索以谋求改变,超
越内卷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停滞并不是我们最担心的,因停滞造成
的压力增大并产生恶性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引发严重内耗才是我们担心的。竞争以及
竞争的加剧不是我们担心的,以高投入参与竞争而换取低收益以至于出现边际效应递减,
才是我们担心的。
也许回到“何为内卷”能得到一个除魅的启示:“去内卷化”可以通过“内卷”实现。
人类学家最初谈“内卷”指的是在“扩张性的创造用尽了资源”后而转向内部的一种稳
定和创造。追求内部的精治和复杂性是对抗外部投入不足的有效方式之一。既然已经缺
少了扩张的外部环境,既然已经无法谋求高投入,那么就踏踏实实地回归。认识到工作
是服务于生活的,真正的工作关系应该是互相照顾、互相保护和互助互利。认识到家庭
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亲密关系有助于获得本体安全感。相关领域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切
换赛道,相关部门和行业正视非理性的“内卷”并进行有效干预规范、引导理性竞争。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期望的。摆脱“内卷”的束缚需要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切实参与。我们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有所超越,才能共创美好生活。
身处活力时代 别拿“内卷”泄气
教育、就业、职场、考公务员、房产、婚恋,面对社会竞争,一些年轻人感到为了生
存要付出更多努力,生活越来越累,压力难以向外释放,他们把这种群体压力归因于“社
会内卷化”。
“内卷化”的根本特征是发展停滞。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公司运营,如果发展停滞、
内部竞争加剧,都可以用“内卷化”来形容。部分青年群体将这个名词引入生活,表达
一种“丧”“被迫努力”“注定失败”的负面情绪。
中国社会是否严重“内卷化”,以至于青年群体大概率会陷入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没
有出路了?答案显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并未“发展停滞”。
身处高速发展、快速进步的国家,不可轻言“内卷化”。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整体性赶
超和局部补短板,年轻人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努力决非徒劳无功、没有技术含量的恶
性竞争,内卷可能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现象,或者是假象。
如果身处加速进步的科技领域,“内卷化”就是无病呻吟。美国蛮横地妄图与中国科
技“脱钩”,中国迎接挑战,海量青年研发人员斗志昂扬加班加点,不断战胜困难、成
果频出,这才是更符合实际的叙事。中国对科技产业的投资在飞速增长,每年毕业的七
八百万大学生会有很多机会投身其中。因为外部压力,青年研发人员要付出更多努力实
现技术自主。这是充满希望与使命感的奋斗,无论如何不应被说成是“内卷化”。
许许多多有志于投身这一宏伟进程中的年轻人,都有机会在芯片、人工智能等行业获
得丰厚的回报,实现人生价值,努力用研发力量改变中国、改变世界。中国每年的理工
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 10 倍,劳动力充足的人口红利,正在转为年轻人刻苦读书形成的教
育红利。以教育红利为基础,中国未来打破美国封锁,成为世界先进科技国家的步伐有
底气,“内卷化”焦虑没有必要。
另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是经济与生活模式的优化升级。新领域、新工作机会的不断涌
现,新兴城市崛起,社会整体保持活力,经济以中高速增长。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被一些舆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有“补课”的意思,数亿农村人口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
为国家发展带来数量级的充沛动能,在这一情形下,经济高速增长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当中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 1 万亿美元,达到发展中国家中的较高水平时,常规经
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已经不足,增长率降低,一些领域出现发展停滞,这也是“内卷化”
引发关注的原因之一。
持这一看法的舆论没有看到,当前中国仍然在积极地拓宽改革创新之路,如引入经济
内循环、新型城镇化、中西部大开发。中国的高铁与电信网络、新能源应用覆盖全国。
一些省份在积极投资带动下,发展水平突飞猛进。一大批“新一线”城市在快速崛起,
并非只有北上广深才是年轻人的出路。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常见到的大批年轻人涌入个别中心城市,扎堆
“内卷化”现象,中国当前也存在,但远未形成定局。全国的省会城市都在发力,积极
加入产业竞争,迫切希望吸引青年人才,积极为大学生落户提供方便。其中一批城市很
大概率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口将具备(甚至已经具备)不弱于一线城市的
生活水平。如果积极加入这一进程,怎么会有“内卷化”忧虑?
还有一个大方向,是全球化出海。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全球竞争力,但受制于美
国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收获与付出的努力并不完全匹配,生产多、渠道少、品牌
少。未来中国在科技与文化竞争力方面取得突破,出现一大批在技术、品牌、营销上都
具备强劲实力的全球化公司,这并非不可想象。
随着中国全球竞争力的进一步升级,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人民币国际化、产业
全球布局。逆全球化形势加剧,全球化的再次分工势所必然,但机会永远不会垂青那些
只动嘴抱怨不脚踏实地的人,“脱钩”斩不断中国企业的生命力,反而会促进企业由单
一发展向全面深耕转化,随着跨国公司市场覆盖全球,利润率将明显上升,高收入的工
作机会将大幅增加。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也不会“内卷化”。
如果在一些影响较大的领域,人们的努力有可观的回报,那么中国整体就不会陷入“内
卷化”。当然,局部的“内卷化”也不可避免,某些传统行业停滞是常见现象。这正是
变化的动力,人们从停滞的行业、找不到机会的地区撤出来,寻找新的机会。因此,与
其抱怨“内卷化”,不如考虑哪些行业与地区更值得去努力。只要愿意努力,中国能够
为青年群体提供全球最多的机会。
如何看待“内卷”不该是一道人生难题
堂吉伟德
最近,“内卷”这个词火了。“内卷”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
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然而这个词在大学生
中广为流传、屡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网络讨论。如何破解“内卷”,成为每一个
大学生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11 月 9 日《中国青年报》)
“内卷”是一种固化形态,或者说停滞不前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我不停地
努力,为何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社会不断进步,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激烈,以大
学校园为例,以前稍一努力就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拔尖者,现在大家都在奋力向前,采
取“奔跑的姿态”,冲刺一番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进步反倒可能退步了,付出的
巨大努力没有获得一个理想化的排名。
这就像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内卷”的形成,源于在更难获取成
功的大环境下,一个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消耗精
力的死循环中,在赛道上同其他选手拼命竞速,结果却只领先那么一丁点,没有什么突
出的优势,成功也变得越来越难,付出的代价则不断攀升。但不少人没有意识到,通过
赛场的过程参与,自己的奔跑能力得到了提升,个人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在齐头并进
的赛场上,其实没有真正的失败者,每个人都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大学生对“内卷”的不适应,既正常又不正常。说正常是因为,在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中,这种烦恼和焦虑是迈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说不正常是因为,
以往不少高校的学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学生成绩的要求较低,大学生“划水”也能毕业,
稍一努力就能实现较大突破,让成功变得极为容易。可以说,以往大学生“内卷”的环
境尚未形成,竞争的压力也未能有效传导,现在则大不一样了。
当多数人都处在一个缺乏压力的环境中,动力也就会显得不足。大学固然属于象牙塔,
不过也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与社会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如果大学生在校园中不能
感觉到“内卷”带来的压力,不能真正找到自身坐标和努力方向,那么进入社会后,就
可能付出更高更大的代价——大学虚耗的时间、浪费的机会都需要靠后续来弥补,需要
作出更大的努力。
到那个时候,相信不少人将会更加焦虑和恐惧,也会为之前的所作所为而后悔。因此,
现在尤其需要大学生在越来越“严”的基调下,对“内卷”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理性
地面对,做出科学的选择。
不少大学生陷入“内卷”,对此感到焦虑,与缺乏科学规划也有很大关系。在竞争如
此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需要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式,从盲目的同质化和一体化竞争
中走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走差异化、个性化的路子,弄明白“我想成为什么样的
人”“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我”。
大道至简,举重若轻,如何看待和应对“内卷”,就不会成为一道复杂沉重的人生难
题。
年轻人为何会有“内卷”情绪
年轻人“内卷”情绪的滋长,部分是源于他们对奋斗的方向和自身未来感到迷茫。随
着竞争门槛日渐抬高,人们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却未必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当工作难
以与更高远的人生价值发生关联时,劳动也就陷入了自我空转的状态。
这种迷茫感,既可以表现为吐槽和抱怨,也呈现为郁闷与不满;既可以伪装成“码农”
“社畜”和“打工人”的自嘲,也现形为“做一天耍三天”的“三和大神”。随着“内
卷”越来越强,“鸡娃”(即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岗
位要求水涨船高等现象愈演愈烈,年轻人的消费观、婚恋观和就业观也受到了不小的冲
击。
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健康向上的工作伦理的形成,个体的劳作奋斗也需要精
神世界的安顿。日益增长的工作量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或许让人感到压力倍增,但人
们的精神和心态却不应就此“内卷”。唯有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好社
会兜底保障工作,更加重视人们对于意义感和公正感的追求,才能让他们避免受到“内
卷”的困扰,从而以更加热情、饱满的状态面向未来。(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