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复习冲刺借鉴:江苏卷-2020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作文复习冲刺借鉴:江苏卷-2020年高考真题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ID:709780

大小:18.3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6-0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作文复习冲刺借鉴:江苏卷-2020 年高考真题作文深 度点评与分析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 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 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 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 突如其来的感动。 扑朔迷离中广阔的思维空间 ——江苏卷作文题解析 2020 年江苏高考卷作文题依然延续了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题 思路,即让考生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比较 2019 年和 2020 年江苏两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两年江苏卷 命题材料的特征: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写作的角度需要从对 材料整体分析和综合把握中得出。有老师反映,江苏卷作文题有点扑 朔迷离,特别是最后一段描述可能把考生弄晕。之所以有这种感觉, 就是因为命题材料没有明确的写作关键词。这种作文题给审题带来一 定难度,却也给考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 命题材料共四句话,看似似乎互相独立,并无联系,其实是有一 定的逻辑关系的。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 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 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句话是整个材料的纲 领,概括了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第二句话紧扣“同声相应、同 气相求”的意涵,先叙述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 人和事,然后叙述这种普遍现象的后果,即“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 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整个第二句意在强调环绕人的同类信息对人 的塑造所起作用和影响。第三句话由一般的同类信息环绕过度到智能 互联网上的同类信息,指出这种同类信息环绕的特点,即更加紧密、 更加可感。第二句和第三句两句将第一句抽象的观点推进到写作者自 己的生活。第四句话由说明智能互联网上的信息对人的影响,转到人 对同类信息的反应及其影响,具体地叙述同类信息塑造人的作用。四 句话既有整体上的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一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去解读, 因而形成多种立意。 第一句话“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它是 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宿,是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础,没有“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反应,超然于同类的群体之外,个人就成了孤 家寡人,群体就成了一盘散沙。从否定的方面去解读,同声相应、同 气相求,拒绝异声异气,甚至大搞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背 离“兼收并蓄”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念,这与价值多元、 和平共处的原则。 第二句话核心是“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从肯定的方面 作解读,是对正能量的肯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否定的方面解 读,命题人在提醒人们不要长期一直被“同类信息”环绕而出不来, 因而形成偏见或执念而不自知。人类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时代,应该广 泛地接触各种不同信息,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器官进行筛选、分析、评 价、弃取,而不要一直“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第三句话说到智能互联网上的同类信息,从肯定的方面解读,可 以肯定智能互联网对人的积极影响,这是有目共睹,不言而喻的。从 否定方面解读,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又有虚拟的平等,于是 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一打开电脑便自由发声,为所 欲为,肆无忌惮,至于真相和后果,道德和法律,有电脑的金刚铁甲 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这样看来,第三句不止是对智能互联网的赞 誉,其实也是对人们的提醒,文明上网,理性发声,当心被智能互联 网塑造成异化了的自我。 第四句话也是如此,对“未来的样子”既可以正面解读,也可以 反面解读,正面如感动中国人物朱丽华,因伤失明,求死不求生,在 收音机里听到张海迪的故事,她感动了,她意识到躯体残疾并不可怕, 心灵残疾才是可怕的,只要心中有光明,人生就不会黑暗,一直不敢 出门的朱丽华终于走出家门,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盲人中医 师,工作 30 余年,为 22 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反面如通过媒体接 触一次毒品,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走上不归路。 2020 年江苏卷作文的确不那么容易让人一眼看透,有点扑朔迷 离。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一眼看透的作文题没有审题难度,便 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但也不能体现考生的思维能力。扑朔迷 离的作文题,有了审题的难度,却也便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在于如何把握度,既不有意为难考生,又不过于直白浅显,无以衡量 考生的思维品质。 【下水作文】 文明应“声” 理性求“气” 不久前,男司机逼停并暴打女司机的视屏在网上公开,立即引起 网民一片声讨,那阵势堪称同仇敌忾。人们总是喜欢伸张正义,同情 弱者,一人发声,众人相随,口诛笔伐,这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吧。可是随着剧情进一步披露,人们发现自己闹了一个大乌龙:原来 女司机霸道行车、故意欺人在先,正是她的暴戾引出了男司机的报复。 (紧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引述新闻事件,便于引出下文的议论。) 是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意义也不可小觑, 它是形成合力、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我 行我素,各自为政,每个人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声器,各吹各的调, 这样就难有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的壮举。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 千万网友争当“云监工”,他们在直播间留言区玩成语接龙,编写小 说,介绍科普建筑知识,集体留言合影,这是何等正能量的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以“云监工”为例,阐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积 极意义,指出其实形成合力、共克时艰的心理基础。) 但是,并非所有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都是正能量,都是正义和 真理的化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美国有几个政客污名化中国, 什么“新冠肺炎病毒是武汉制造的”“武汉封城侵犯人权”“中国抗疫 缺少透明度”,腔调如此一致,也可算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 不过,这样的“相应”和“相求”实质是典型的党同伐异:我们是一 伙的,不对也对,你跟我们不是一伙的,对也不对。(紧扣“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叙述美国政客污名化中国的行文,揭露其实质:丧失 理性,党同伐异。) 美国政客的逻辑在国内网民中也颇有市场。一人发声,许多人不 明真相,也不管是非,觉得符合自己口味,就纷纷起哄,或“怒怼”, 或“打 call”,急于表明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前些年某案件中的那个 激情代理,敲击键盘,“揭露”司法黑幕,网友纷纷为之激动,为他 的怒“怼”举动“打 call”,结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闹剧以激 情代理的悄然退场和网民的自讨没趣而收场。(由对美国政客的批判, 转入对国内网民的批评:不明真相,不管是非,急于表明自己爱憎分 明的立场。) 我们承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首先 要对各种“声”和“气”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那个“声”究竟值 不值得“应”,那个“气”究竟值不值得“求”?即便完全是敌对的 “声”和“气”,是不是也有值得借鉴和记取之处?人们常说“兼听 则明,偏信则暗”,只应“同声”,只求“同气”,拒“异声”“异气” 于千里之外,难免生“暗”,而难得有“明”。(深化论证,运用辩证 法原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同”于“不同”的“声”和“气”。) 我们可以也必须“同声相应”,不能做冷血动物,但是不能把“同 声相应”变成“党同伐异”,我们可以也必须“同气相求”,不能做孤 家寡人,但是把“同气相求”变成“意气用事”。文明应“声”,理性 求“气”,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老师点评】 文章以“文明应‘声’ 理性求‘气’”为标题,指出“同声相应” 不能变成党同伐异,“同气相求”不能变成意气用事,独辟蹊径,立 意深刻。文章先紧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引述新闻事件,然后分 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 辩证法原理归纳态度,最后总结全文,回扣标题。文章中心突出,层 次分明,结构合理,说理辩证,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佳作。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