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1 页 共 12 页
2021 届高三临考冲刺卷(4)最后一卷-押题卷
语 文 试 题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人:Hector 老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 押题方向:文化传承)
典故,在古代又称事类。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者也。”所谓事类,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据故事来类比说明义理,引用故事、古语来
论证今义。刘勰的界定与分类,今天依然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现为一个词语或短语,
也可以表现为一句话、一句诗甚至一段叙述。简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语典两类。
一个典故的意义,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时的意义;二是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典故被
不断运用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三是当下使用的意义。简单认识一个
典故的意义,关注其当下使用的意义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的意义,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
一句话,理解典故,不能脱离具体的空间语境:生成的语境,历史中使用的语境以及当下运用的语境。
一个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故事类的典故尤其如此,关羽疗伤的大段文字最
终浓缩为“刮骨疗毒”4 个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较而言,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没有故事类那么大,
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如修齐治平,就是对《礼记·大学》中开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练,见贤思齐背后还隐含
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固定的过程,典故生
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在生成之后的话语实践中借助新的具体语境被反复陈述,倾向渐趋
固定,意义逐渐明朗,由此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关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伤,可以指向疼痛,也
可以指向勇敢无畏,而在文人的反复引用中,最终固定在了意志坚强、勇敢无畏的意义层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个典故,不但要理解运用典故时的具体语境,还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与传播过程
中意义变化的情况。如果说典故的生成是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那么对典故的理解与阐释就是一个由
少到多的分析过程。在这方面,《平“语”近人》树立了一个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民
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他的一系列讲话、文章中,经常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语,
并与朴素、大众化的语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话语风格。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倡导文学革命,推行白话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
习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说明一点,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倡导“不用典”,并非彻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对拙劣的用典,意在
构建一个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系统。实践证明,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彻底隔断旧文化,经过改造的旧文化,
反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资源。再者,典故尽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词汇群
体而存在,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
理解和接受。从最简单的层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在文本写作、语言交
际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论事说理的修辞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写作技巧、对话策略,同时它还是历
史的一个个缩影,是复述和记忆一个民族过往经历、所思所想的关键词。从一定意义上讲,典故承载着传
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因此,学习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温历史,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从此层
面而言,学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摘编自王立群《典故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勰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义理,论证今义,此观点依然为今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B.要深入理解典故,不仅要看生成的意义和传承中被运用的意义,还要看当下的意义。
C.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2 页 共 12 页
D.学习、使用典故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接受,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列举故事类典故“刮骨”的例子,论证了典故的生成有一个由多到少的凝练过程。
B.文章用《平“语”近人》运用典故的范例,论证了典故的理解和阐释是由少到多的分析过程。
C.全文从典故的形成、分类、理解方法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D.胡适曾明确提倡“不用典”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典故的生成凝练过程中,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B.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文章充分践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动力”的思想。
C.随着汉语的发展,不少典故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会在反复陈述中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并使用。
【答案】
1.C 2.D 3.B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典故最终生成意义与它最初意义很少发生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变化”错。从文中“这
个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分析可知,“这个意义”指的就是“最初意义”。故“最
初意义可能会产生一些变化,甚至会大相径庭”。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从反面论证了今天我们还是有必要学习并使用典故”错。依据原文,胡适曾经明确提倡“不用典”,
只是称述了一段历史,引出“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并使用典故”这个话题。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语言类典故相比故事类典故而言,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错。依据原文“语言类的典故浓缩幅度
没有故事类那么大,但也必须有此过程”分析可知,应该是“故事类典故浓缩幅度更大,更为简练”。
C.“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义”错。依据原文“随着汉语的发展,也有不少典故进入汉语一般词汇
系统,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词,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可知,原文无此意,此项属于无中生有。
D.“其思想倾向性是比较明确的”错。依据原文“其次,一个典故的最终形成,还需要一个意义逐渐明确、
固定的过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义往往具有多种思想倾向”分析可知,生成初期,思想倾向性往往是多种、
不明确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021 押题方向:碳中和、碳达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速迈向“碳中和”有难度也有后发优势
——访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
随着各国为了发展经济而消耗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对地球生态系统形成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承诺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
峰值之后还要迅速减下去;到 2060 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
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放量,实现净零排放,这就是“碳中和”。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主要对策是
什么?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在制定“碳中和”路径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
何建坤教授。
记者: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何建坤:欧盟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则在 2005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3 页 共 12 页
它们距离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大概有 45 年到 70 年的时间来过渡。此外,它们都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才
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可以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我国从“碳达
峰”到“碳中和”只有 30 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时间大大缩短,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同时,我国目
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的预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发展阶段上
要比发达国家来得早,因此难度明显更大。不过,我国也有后发优势——近 10 年来,全球范围内,风电、
太阳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成本大大降低,使我们能够更迅速地实现能源和产业低碳转型。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贸易、技术等国际规则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深度脱碳、零碳
技术已成为科技发展前沿,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将激
励着我们去抢占先机,获得优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
峰。有条件的地方具体指哪些?
何建坤:有条件率先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的,有这样两类地区:一类是深圳、上海等经
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因为经济转型领先,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已非常缓慢,经努力有条件率先实现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另一类是我国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虽
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可以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即以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也可
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记者:2030 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措施?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即“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单位 GDP 能耗
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与此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十四五”期间,单位 GDP 的二氧
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可达到 19%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约达 20%;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到“十四五”
末实现煤炭消费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可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
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可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从而保障能源消
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记者: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对策是什么?
何建坤:我国当前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为 14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温室
气体排放的 73%,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约占 10%,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约为 17%,而农林业吸收碳汇
每年约增加 8 亿至 10 亿吨,仅相当于排放量的 7%左右。未来,随着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主要依靠加
强林地管理增加森林蓄积量,到本世纪中叶,每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因此,实现长期“碳
中和”目标,主要依靠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要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我们进入“碳中和”时代后的社会图景。
何建坤:进入“碳中和”时代,首先标志着人类的文明形态会发生改变。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
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那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
球的环境,而是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其次,人们的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乃至财富观念都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有钱了,你可以买大房
子和高档车,这是财富的标志;将来,为了保护地球环境,物质消费会以低碳、绿色为价值导向,比如共
享电动汽车就会替代私人小汽车而变为主流消费模式。
最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碳足迹”,
制定“碳中和”目标——这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当前,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场自觉的革命,
既有企业的自觉行动,也有公众的自觉参与,如此才能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和生活方式。
总之,“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结束,一个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
一个全新的绿色发展时代开始。
(张蕾《光明日报》 2021 年 02 月 01 日 10 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4 页 共 12 页
A.到 2060 年前在实现温室气体深度减排的同时,还要采取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的方式,全部抵消剩余排
放量。如果届时实现了净零排放,就实现了“碳中和”。
B.欧盟和美国在工业化完成后才实现“碳达峰”,经济呈内涵式发展,增速趋缓,并且距离 2050 年实现
“碳中和”有半个世纪来过渡,所以能很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
C.“十五五”期间将通过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来抵消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
增加以保障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
D.进入“碳中和”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地球的矿物资源,也不再破坏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多的
企业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趋势,新能源科技日新月异创新与发展背景下,一旦率先掌握深度脱碳、零
碳技术,我们在未来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B.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经济转型领先,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它们可以同
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C.每年农林业吸收的碳汇温室气体量相较排放量占比过低,且新增林地面积潜力减少,到本世纪中叶,每
年新增碳汇量将难以高于现有规模。
D.保障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要坚决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抵消天
然气消费增长排放的二氧化碳。
6.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国将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答案】
4.D 5.B
6.①落实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先达峰;
②强化能源消费双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③主抓减排,实现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进入‘碳中和’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错误。从原
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
发布自己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目标是“如今”,不是“进入‘碳中和’时代”,选项时间错位。
故选 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经济转型领先,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它们可以同
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错误。从原文“一类是深圳、上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因为
经济转型领先,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已非常缓慢,经努力有条件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另一类是我国
西南部地区,可再生资源禀赋好,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可以通
过能源结构调整,即以新能源的增长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也可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来
看,“深圳、上海”是有条件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西南部地区”是可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
达峰,并不是“可以同步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故选 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分
析可概括出,落实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地方先达峰;
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即‘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单位 GDP 能耗强度和能
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与此同时,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分析可概括出,强化能源消费双控,加快能
源结构调整优化;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5 页 共 12 页
由“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主要依靠减排,特别是能源系统要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分析可
概括出,主抓减排,实现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法尼娅
[俄]尤里·布伊达
法尼娅身材高大,栗色的头发,颧骨高高的,一双犀利的眼睛,目光大胆,腰板笔挺,步伐坚定,在
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迸溅着火花。她那结实的腰身散发出巨大的能量,仿佛能照亮
八点钟大街乃至日朵夫大街。
法尼娅一家幸福地住在滨河街一栋宽敞的两层楼房中。可是突然间,一切全变了。丈夫和大儿子在一
场车祸中丧生,一个月后,小儿子溺水身亡。法尼娅做了子宫癌手术,手术并不成功,很快病灶就发生了
转移。
这个四十四岁的女人,孤零零地等待着死神。她卖掉了公司和其他一切,只剩下了房子。她就在那临
水的房子里深居简出,家里的镜子都用黑色的旧布蒙着。法尼娅清楚自己现在的模样:驼着背,头发凌乱,
面庞红肿。夜里她不管在哪里都能躺下睡觉,可就是睡不着。
为了同失眠抗争,法尼娅开始在夜间散步。她穿上了后跟很高的便鞋,一直走到铺着光滑头的滨河街
的尽头,穿过几条小巷,往上走到八点钟大街,沿着这条街来到空无一人的广场,朝一家名为“巴甫洛夫
的狗”的饭店行进,再沿着日朵夫大街往下,直奔法兰西大桥方向,然后向右转,回家。走这段路要用一
个多小时。虽然并不觉得多累,可是这已经足够了,能让她睡上两三个钟头。有一次,法尼娅的鞋后跟断
在了广场上,脚也崴了,她不得不拎起鞋子,单脚跳回家。这之后她竟然酣睡了将近七个小时。
现在,她每晚都单脚跳着散步,只为了回家后能够倒头便睡。她出门时开始用右脚跳,从一盏路灯跳
到另一盏路灯。一下,两下,再跪一下,四下、五下……她费力地喘着气,挥动双臂,心脏怦怦直跳,身
上大汗淋漓。她跳着直奔广场,然后沿广场而下,朝法兰西大桥方向跳去,最后跳回家。她吃力地挪进浴
室,趴下来,立即开始呕吐,吐得天翻地覆。她对自己发誓,再也不跳了。可是第二天夜里,她又穿起了
运动鞋、绒线衣,来到街上,开始用右脚……
她就这样跳了一年多时间。直到她的生活又一次发生了转变。
法尼娅每次从滨河街转到八点钟大街时,便能听到口琴声传来,之后她会在小巷尽头遇到科斯佳·弗
拉仁,他每晚都要轻声吹奏口琴,就坐在自家门前的长凳上。
一个秋天的晚上,法尼娅和往常一样,穿过小巷来到八点钟大街。科斯佳突然叫住她,说想和她搭个
伴。
“我无所谓,”法尼娅说道。一边费力地喘着气,“你怎么知道是我?”
科斯佳踌躇起来,但还是老实地回答道。“闻气味。”
法尼娅微微一笑:“那好吧,只是别掉队啊。”然后她用左脚跳了起来。科斯佳跟在后面随着她的气
味出发了。
从那天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跳着散步。在小巷里会合,一起征服八点钟大街,穿过广场,然后在滨
河街分手。
法尼娅从不跟科斯佳闲聊,她压根儿就没关注过他,尽管她很感激他陪她一起散步。但是,当科斯佳
患了感冒,不能与她做伴时,她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十一月底,科斯佳在通向法兰西大桥的结冰的下坡路面上滑了一跤,跌入水中。法尼娅将他拖上岸,
带到自己的家,强迫他泡了个热水澡。不久后,所有人都知道法尼娅和科斯佳决定结婚了。
“她眼看着就要死了啊,”芭芭扎说,“而且他们根本不会有孩子。”
“他可是个盲人啊,”斯卡尔拉古娜说。“而且还比她小二十二岁呢。”
婚礼当天,教堂附近拥挤不堪。一大群人聚集在那里。百人乐队用口琴奏起了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
曲》,一对新人步出教堂。法尼娅穿着白色的缎面长裙,修剪过的头发上装饰着缀满雪白花朵的花环。她腰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6 页 共 12 页
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进减着火花。科斯佳穿上了一
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他准确无误地牵着她拾级而下,走向一辆高级敞篷车。他们乘
车在广场上绕行三圈,然后车停在了“巴甫洛夫的狗”饭店敞开的大门前。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激动得
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饭店女老板玛丽娜。百人乐队吹起了口琴曲,所有人一齐喊道:“吻她!”
于是科斯佳当众亲吻了一下法尼娅证的嘴唇,她羞红了脸。接着,老头子契尔维举起那把奥尔维式小提琴,
大声喊道:“嘿呀,拉起来吧!”于是就拉起琴弦,边唱边拉起了欢快的曲子,然后又拨弄起了琴弦,一
边唱一边拨弄。人们开怀畅饮,高声喊叫,也有人放声哭泣。玛丽娜不停地给大家斟酒,契尔维一会儿拉
奏一会儿敲奏,大家狂欢个不停,直到天空中星光闪烁。随后,这一大群人,把新人送到了家门……
这场婚礼在人们记忆中保留了很久,甚至在法尼娅的葬礼上还被人们忆起——她是—年半后去世的
——白色缎面连衣裙,修剪过的头发,装饰着雪白花朵的花环;挺直的腰板大胆的目光,坚定的步伐,石
头敲击下发出的叮当声和迸溅的火花;演奏口琴曲的百人乐队;契尔维老头拉奏和敲奏乐曲的情景;人们
送新人到家的场面。当时大门在新人身后关上,她说了一句话——
“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这句话人们听她说过大概已经上千次了——她就这么说道。“只
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正是这句话结束了那场被所有人牢记了很久的婚礼,“只要人没有死,
就应该好好活着,好好活……”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详略取舍得当,对法尼娅一家遭受的厄运和她的葬礼略写,对法尼娅病后的表现以及婚礼的场面详
写,起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了法尼娅单腿跳跃散步的情形,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
点。
C.科斯佳的出现改变了法尼娅的生活走向,他们同病相怜,情投意合,使苦难的故事增加一丝亮色。
D.文中芭芭扎和斯卡尔拉吉娜的话,表现了人们世俗的观点,补充了相关内容,反衬了法尼娅和科斯佳的
形象。
8.文章倒数第二段有关婚礼场景的描写有何作用?
9.小说多处用到“重复”的手法,请分析其效果。
【答案】
7.B
8.文段对法尼娅和科斯佳的衣着、发饰进行了详细描写,着重表现了两人的幸福美满。文段通过个体表现
群体,选取典型人物的反应进行刻画,表现了婚礼现场的热闹。虽然法尼娅比科斯佳大很多,但科斯佳的
母亲并不介意,她为儿子找到幸福感到开心。
9.①散步路线的重复叙述,突出散步路线之复杂,路程之长,表现了法尼娅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②人物
外貌的重复描写,文中多次重复描写法尼娅的外貌,渲染了法尼娅的形象。③婚礼场景的重复描述,说明
人们对婚礼的印象之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尾法尼娅的话,升华主题。④语言的重复描写,法尼娅的话重
复出现了多次,进一步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分析】
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错误。主要用数词和动词进行描写,写出了法尼娅跳
着散步的艰难,表现了她坚韧顽强的性格特点。
故选 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文段对法尼娅和科斯佳的衣着、发饰进行了详细描写,“法尼娅穿着白色的缎面长裙,修剪过的头发上装
饰着缀满雪白花朵的花环。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7 页 共 12 页
进减着火花。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花。”着重表现了两人的幸福美满。
“有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母亲……还有……百人乐队……所有人……”,文段通过个体表现群体,
选取典型人物的反应进行刻画,表现了婚礼现场的热闹。
以对科斯佳的母亲的描写,表现她并不介意,法尼娅比科斯佳大很多,她为儿子找到幸福感到开心。巧妙
回应上面芭芭扎和斯卡尔拉吉娜的话,使结构严谨,情节安排更合理。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要从原文中找出语言或情节重复的部分,然后分析其作用。
仔细阅读小说可知,小说中对散步路线、人物外貌、婚礼场景和人物语言等的描写都使用了“重复”的手
法。
如散步路线的重复,“她穿上了后跟很高的便鞋,一直走到铺着光滑石头的滨河街的尽头,穿过几条小巷,
往上走到八点钟大街,沿着这条街来到空无一人的广场,朝一家……饭店行进,再沿着日朵夫大街往下,
直奔法兰西大桥方向,然后向右转”“她跳着直奔广场,然后沿广场而下,朝法兰西大桥方向跳去,最后
跳回家”,路线的重复可以看出散步路途之复杂,路程之长,借以表现法尼娅的坚韧顽强。
如对外貌描写的重复,“法尼娅身材高大,栗色的头发,颧骨高高的,一双犀利的眼睛,目光大胆,腰板
笔挺,步伐坚定”“她腰板笔挺,目光大胆,步伐坚定,在她的高跟鞋的敲击下,连石头都叮当有声,迸
溅着火花”,外貌的重复可以突出法尼娅的形象。
如婚礼场景描写的重复,“法尼娅穿着……她……科斯佳穿上了一身庄重的深蓝色西服,上面别着一朵小
花……他们乘车在广场上绕行三圈……在那里迎接他们的,有捧着面包和盐、激动得说不出话的科斯佳的
母亲,还有饭店女老板玛丽娜,她端着一只老式的铜质托盘,上面摆放着几只高脚玻璃杯。百人乐队吹起
了口琴曲……接着,老头子契尔维举起那把奥尔维式小提琴……”,法尼娅去世后,“这场婚礼在人们的
记忆中保留了很久,甚至在法尼娅的葬礼上还被人们忆起——她是一年半后去世的——白色缎面连衣裙,
修剪过的头发,装饰着雪白花朵的花环;挺直的腰板,大胆的目光,坚定的步伐,石头在她的高跟鞋的敲
击下发出的叮当声和迸溅的火花;演奏口琴曲的百人乐队;契尔维老头拉奏和敲奏乐曲的情景”,由此可
以看出这场婚礼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之深,自然就引出了结尾的话,所以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
如人物语言的重复,法尼娅“只要人没有死,就应该好好活着”这句话重复多次,这是为了揭示主题,考
生据此分析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
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
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
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
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
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
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
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
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
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
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
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
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
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8 页 共 12 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
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B.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
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C.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
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D.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
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代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州试、
乡试。
B.“太子”,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
可称皇太子。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
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
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很有学识,受人赏识。李迪将文章给柳开,得到柳开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果然高中进
士,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善于谋划,力主赈灾。李迪休假忽诏内东门,仁宗问他如何应对蝗灾旱灾,他认为应打开内藏库来
借给国家赈灾,仁宗高兴地应允。
C.李迪刚正不阿,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皇后
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富有胆量,豪气非凡。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
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答案】
10.B
11.A
12.B
13.(1)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
斩首示众。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及画线句的分析,前文提到“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而李迪的观点是赠与,所以他用“何
必曰借”来反问皇帝,此处应是句意完整的内容,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初”应是表时间的词语,可译为“当初”,是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成句,“上”在这里指的是皇上,“初
上”连用意义不通,而“上将立章献后”构成了具有主谓宾成分的完整的句子,所以应在“初”和“上”
中间断开,故排除 C。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9 页 共 12 页
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宋代科举考试分为殿试、会试、州试、乡试”错误,宋代的科举考试最初分为两级,一级是州试,一
级是省试,后来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
行殿试。而“会试、乡试、院试、殿试”则是明清科举的分级。
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他认为应打开内藏库来借给国家赈灾”错误,根据原文“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
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来分析,
是皇帝说借给三司来赈灾,李迪则主张让皇帝下诏赐与三司。
故选 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悉”,全部;“阴”,暗中;“部勒”,部署;“徇”,示众。
(2)中,“向”,先前;“预”,参与;“殆”,大概。
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
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被升做知制诰。
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
示众。曾经回家休假,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神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务
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应当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
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
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
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
奏说: “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
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
南府知府。李迪来京师朝见皇上,当时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
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
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的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
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
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
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
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
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題。
诉衷情•之四
王安石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
临济处,德山行①,果承当。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
注:①临济义玄和德山宣鉴是同一时代的两个禅宗大师,皆以门风峻烈著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10 页 共 12 页
B.燕子和凤凰,作者都有所指,有所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托物言志。
C.作者与临济和德山两大禅宗都有交往,作者借此表达了继承两家的意愿。
D.作者说要以降服天魔为己任,也暗示了作者要扫除改革路上的障碍。
15.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称呼王安石为“拗相公”,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
【答案】
14.A
15.(1)不为个人私利而奔走,执着追求高远的理想;(2)以坚定的态度,严峻的风格追求改革的力度;(3)
坚信会扫除一切障碍,期盼改革的成功。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写燕子千里翱翔,志向是成为国家的栋梁,表达了对燕子的赞赏”错。上阙写“营巢燕子逞翱翔,微
志在雕梁”,写燕子在梁间筑巢,它们的志向也仅仅在“雕梁”,这是对燕子的否定;而“碧云举翮千里”
的是凤凰,作者表达了对凤凰的赞美。
故选 A。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执拗”在何处。“执拗”可以理解为“正直”“执着”等。
这首词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采用对比手法,将燕子与凤凰进行对比。燕子本在“营巢”,为自己私利而奔波,
却“逞翱翔”,好像能翱翔九天一样,作者嘲讽地说它这是“微志”,而且只在“雕梁”;而真正能够在
碧云间“举翮千里”的是“鸾皇”,也就是凤凰。这样写嘲讽了那些为私利奔忙的俗世之人,而借凤凰的
高远志向表达了自己高尚的人生理想——改革弊政,为江山社稷和百姓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对理想的执
着追求,体现其“执拗”。
词的第三句,写“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运用两个禅宗大师的典故,以“果承当”表达自己对其竣
烈门风的继承,体现了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体现其“执拗”。
词的尾句写“自时降住,一切天魔,扫地焚香”,表达对改革成功的美好愿望。“天魔”指一切阻挠改革
的人和事物;“降住”就是“降服”,作者深深懂得,改革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受到阻挠和破坏,但是
他坚信,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以坚定的信念扫除一切障碍,改革定会成功。“扫地焚香”,写出对
改革成功的虔诚期盼,写出他的“执拗”。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曲折的走廊和屋檐高耸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利用诗人的贫困体验,为下文写屋破
漏雨而格外蓄势。
(3)“月”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苏轼写赤壁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
句写出了诗人与现实和解后的自我宽慰。
【答案】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衾、缦、啄、尊、酹。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7-19 题。
恩格尔系数,通常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与经济学中其它很多指标“越高越
好”不同,恩格尔系数是一个“越低越好”的指标。在国际上,( ):一个国家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
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改革开放仅 40 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11 页 共 12 页
这既说明了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得到提升的结果,也是经济持续提高的表现,是一件________的事。当然,
______的是,单一指标不能代表总依水平,我们应当全面看待恩格尔系数。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比较复杂,
背后还受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也与人们的消费习愤、收入预期_______。专家表示,虽然恩
格尔系数显示中国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应客观、理性、科学看待,不因单一指标的突破而_______。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常常用这一指标来衡量
B.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是这一指标
C.这一指标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D.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状况的常常是这一指标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水到渠成 毋庸置疑 息息相关 沾沾自喜
B.顺理成章 毋庸置疑 休戚相关 志得意满
C.水到渠成 不容置喙 息息相关 沾沾自喜
D.顺理成章 不容置喙 休戚相关 志得意满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既说明了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得到提升,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表现
B.这既是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得到提升的结果,也是经济持续提高的表现
C.这既说明了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也是经济持续提高的表现
D.这既是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的结果,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表现
【答案】
17.C 18.A 19.D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前句“恩格尔系数是一个……的指标”的宾语的中心语是“指标”分析可知,所选用的句子的主语应
承上句中的“指标”,而 C 项中的主语是“这一指标”,正好承接上句的“指标”。而 A、B 项的主语是
“状况”,与上句联系不紧密,故应该删除;再根据原文中的冒号分析,冒号后的句子“一个国家生活越
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就是说明“状况”,故所选用的句子的最后
词语应是“状况”,而 C 项的结尾词语正是“状况”,D 项的结尾词语却是“指标”,故应排除 D 项。
故选 C。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第一空,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顺理成章:形容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
也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该题语境侧重“条件成熟的结果”,选“水到渠成”更恰
当。
第二空,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
“不容置喙”是贬义词。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事情,不是贬义语境,使用不能选用“不容置喙”,应选“毋
庸置疑”。
第三空,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该语境并无“利害“”
关系,故应选"息息相关"。
第四空,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志得意满:形容志向实现,心满意足的样子。该语境
并无“志向”内容,故应选“沾沾自喜”。
故选 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该句语病有三个方面:一是“这既说明了……的结果”句式杂糅,应改为“这既是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显著
提升的结果”;二是“显著得到提升”语序不当,应改为“得到显著提升”,排除 A、B 项;三是“经济持
(2021 届高三语文临考冲刺卷 4)临考押题卷 第 12 页 共 12 页
续提高”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增长”,排除 C 项。综上分析,三个选项中只有 D 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 D。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 押题方向:党建 100 年,新时代,三牛精神)
120 年前的辛丑牛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20 年后的 2021 年,也是一个牛年,中国
实现了全面小康。
100 年前,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从上海石库门出
发.....100 年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中国将被建设成富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2021 年,农历牛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为民服务” 创新发展”“艰苦奋
斗”的时代内涵。
“七一”前夕,校团委组织以“百年奋斗,圆梦正在今朝”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完成一篇征
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