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新城第一中学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三次增分训练
语 文 考 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填写或涂写方式,请按照要求作答。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写在非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纸质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提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随便地接受一个剧本,要知道苛刻的观众的记忆力是惊人的”“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不要爱艺
术中的自己”“脱下服装卸完妆以后,不要演戏,不要把鼻子翘得高高”……
近日,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与同学们分享“演员十诫”,很快在网上刷屏,迎来一片赞同之声。“演员
十诫”刷屏,体现了艺坛风气的变化,也折射出新的审美期待。
毋庸讳言,演艺界前些年出现过一些不良现象。有的演员基本功不扎实,把功夫花在作品之外,信奉
流量为王,热衷颜值变现。方兴未艾的直播平台上,夹带着一些低俗表演、人气造假,以及明星主播带货
虛假宣传、诱导消费等问题。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整治,引导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风气,社会舆论为扭转浮
躁心态、营造良性生态鼓与呼,彼此呼应,形成合力。
我们看到,表演行业的粗放型发展正在转变,直播平台也在走向有序规范,演员的“颜值光环”逐渐
褪色,“流量神话”渐成过去时。今天,“老戏骨”的加盟往往成为一部作品最令人期待的“看点”,一
些曾经的“流量明星”开始自觉锤炼演技,努力从“看脸”吃饭向以艺立身转型。“演员十诫”激起的广
泛共鸣,正是此前各方积极努力的回响,也是文艺走好高质量之路、攀登新时代高峰的先声。
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切,热切地呼唤着高质量的文艺创作,也期待着大批德艺双馨
的演员接续涌现。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现象层出不穷,新观念激荡人心,生活以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复
杂性展露在人们面前,哺育着新的艺术样态与美学形式。尤其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文化生活日
益丰富,人们的艺术体验不断积累、眼界视野不断开阔、审美期待也随之增强,要求文艺创作与日俱新,
也对演员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
伟大的演员总是以坚守舞台为一生的志业,他们在艺术的殿堂里矢志不渝,其贡献和影响却超越舞台。
回顾历史,赵丹、于是之等“标杆式”表演艺术家十分重视演员的自我修养,强调演员要融情怀、品格和
趣味于表演之中,拿出“真东西”奉献给观众。不同的演员当然应有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但都应有敬业精
神,遵循表演伦理和行业守则。正所谓“欲从艺,先立德”,急功近利不可取,厚积薄发是正途,演员只
有在创作实践中打磨演技、砥砺品德,才能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观众。
作为新时代的演员,理应把“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贯彻艺术生涯始终,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以更专注的姿态深入生活、吃透生活、捉炼生活,为自已积累鲜活的创作材料;真正演绎时代质感,为人
民塑像,为历史留影,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摘编自胡一峰《在创作实践中打磨演技砥砺品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演员十诫”折射出了新的审美期待,所以很快就在网上刷屏,迎来一片赞同之声。
B. 演艺界过去粗放型发展,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但经过大力整治,已经变得有序规范。
C. 于是之等演员打磨演技,砥砺品德,成为“标杆式”的艺术家,其贡献和影响已超越舞台。
D. 演员只要把“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贯彻艺术生涯始终,就能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演员十诫”谈起,号召演员在创作实践中打磨演技,砥砺品德。
B. 文章第一段直接援引“演员十诫”的部分内容,意在引出本文的论题。
C. 文章将流量明星和表演艺术家进行对比,有力的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D. 文章引用“欲从艺,先立德”,意在证明伟大演员的贡献和影响超越舞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值已经不重要了,“流量明星” 意识到要以艺立身,自觉锤炼演技。
B. “演员十诫”回应了各方的积极努力,使文艺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C. 要想让文艺创作与时俱新,需要演员们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要想为人民塑像,为历史留影,演员们需要以更专注的姿态深入生活。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因为‘演员十诫’折射出了新的审美期待,所以很快就在网上刷屏”强加因果,原文是“‘演员十诫’
刷屏,体现了艺坛风气的变化,也折射出新的审美期待”。
B.“已经变得有序规范了”变未然为已然,原文是“表演行业的粗放型发展正在转变”。
D.“只要……就”表述太绝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只是“赢得人民喜
爱和欢迎”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D.“意在证明伟大演员的贡献和影响,超越舞台”错误,应该是证明“不同的演员当然应该有个性化的艺
术追求,但都应有敬业精神,遵循表演伦理和行业守则”。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颜值已经不重要了”曲解原文。演员的“颜值光环”逐渐褪色,“明星”们意识到了要把艺术放在首
位,文中并没有“颜值已经不重要了”的论断。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
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并把“强化国
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支撑?科技部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何
部署?记者就此专访了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
记者: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王志刚:我们要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统筹国家急
迫和长远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
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坚持系统思维,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记者: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科技部将如何部署推进?
王志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
作的逻辑起点,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打造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
技王牌军”。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必须
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下一步,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系统谋划
和题层设计,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挥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队作用,培育
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记者:怎样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志刚: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在新发展阶段,新型举国体制要
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形成强大的领导力、号召力、动员力、组织力,
这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本优势。科技部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组织动员全国科技力量,凝聚一批具有拼搏奉献和家国情怀的科技人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记者: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王志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技部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在企业布局力度,鼓励企业
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二是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统筹行业上下游的创
新资源,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创新联合体以完成国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任务为导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突破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
(摘编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人民日报》,2021 年 1 月 2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如何尽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问题,王志刚表示要统筹需求,瞄准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从思维、机制、配置等方面开展工作。
B. 关于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问题,王志刚表示必须从科技创新出发,打造“科技王牌军”,
关键时刻能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C. 面对有关举国体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
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
D. 被问到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时,王志刚表示要从产业发展和组建创新联合体两方面着
手,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
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工作安排。
B. 王志刚作为受访的一方,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
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记者的四个问题。
C. 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要内容,
并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
D. 本篇访谈聚焦于如何处理科技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
题,表现出主流媒体对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
6. 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B
6. ①本文围绕特定问题问答,是就国家科技工作进行的专题报道;②本篇专访聚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
和工作的重点任务,针对会议要点进行提问:③受访者是熟悉该领城工作的代表人物,回应了社会关注的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王志刚解释了二者的定义,然后分别从制度优势、战略方向等层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举措”理解有
误,阅读文本可知,王志刚并没有对“核心技术攻关”的定义进行解释,故此种说法无中生有了。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科技部下一步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回答了
记者的四个问题”理解有误,从整体上看,在本文专访中,记者提出四个问题,王志刚回答了四个问题,
“部署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要采取的加强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等措施”只是其中问答之一,故此
种说法混淆原文信息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1)专题性:如此篇访谈是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问题进行的访谈,专访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强调的若干内容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点任务,通过采访相关人物让读者了解会议内容及相关
工作安排。
(2)针对性:记者作为采访的一方,要在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
力量等重要内容的基础上,就关键问题进行提问,展开访谈活动。要围绕“焦于会议强调的重点内容和工
作的重点任务”提出问题。
(3)代表性:此篇访谈的对象是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他的身份决定他谈论的“强化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的问题有一定的典型性,他是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结合时代特征,针对如何处理科技与国
家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理念、制定策略、部署实施、推进工作等问题进行回答,能够回答普通民众所关
心的问题,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茉莉花
韩少功
雨是要下的,我看下不下来。(关于天气)
吃饱了,吃饱了,还想吃一碗就是。(关于吃饭)
我看汽车是不会来了,你最好还是等着。(关于等车)
报上这篇文章写得好,我一句都看不懂。(关于读报)
他人是个老实人,就是不说老实话。(关于仲琪)
……
进入马桥的人,都得习惯听这一类模棱两可的话:暖昧、模糊、飘滑、游移、是这又是那。这种让人
着急的方式,就是马桥人所说的“栀子花,茉莉花”。我发现,一般说来,马桥人对此不大着急,甚至一
点也不怪异。他们似乎很乐意把话说得不大像话,不大合乎逻辑。
他们似乎不习惯非此即彼的规则,有时不得已要把话说明白一些,是没有办法的事,是很吃力的苦差,
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勉为其难的迁就。我不得不怀疑,从根本上说,他们常常更觉得含糊其辞就是他们的
准确。
因为这一点,我始终没有弄明白马仲琪是怎么死的。总结人们的意思:仲琪有是有点贪心,又没怎么
贪心;一直思想很进步,就是鬼名堂多一些;从来没有吃过什么亏,只是运气不好;婆娘的一身病明明是
治得好的,可惜找不到对路的药;走到哪里都是个干部的样,就是没有个当干部的相;新屋倒是砌了一栋,
砌了又不是自己的;黄老五对他最好,没帮过什么忙就是;是个有面子的没有什么话份;说他偷东西实在
冤枉,他不过是没给钱就拖走了屠房里偷一块肉;黄藤是他自己吃的,说他自杀根本不符合事实……听了
这些话,我明白了么?没有明白么?
我大体知道,仲琪守着一个卧床久病的婆娘,日子很艰难,连买肉的钱都没有了。重阳节的前夕忍不
住在屠房偷了一块肉,被当众抓获,写检讨书贴在墙上。大概觉得无脸做人,他第二天就喝了黄藤水。事
情就这么简单。简单的事情不能被马桥人说得清清楚楚,在一种“栀子花,茉莉花”的方式中变得越来越
暖昧,只能证明马桥人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接受这样简单的事实。也许,他们觉得在事实的每
一个环节之外,还有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实,他们的很多话都被那些隐形的事实搅乱。破坏和分解,只
能变得牛头不合马嘴。
仲琪用笔批下了数不胜数的“同意”,最后一个“同意”是他批在自己偷肉的检讨书上,张贴墙头公
之于众。在检讨中,他骂自己是贼,是无廉耻的家伙,愧对先人。有些话写得过头,可以使人想见当时惶
恐的程度。其实,他一生知道太多别人的秘密,知道远远近近太多瞒天过海的恶行,但自己从来安分守己,
非分的一根稻草都不敢取。他的本分给他带来了什么好处吗?没有。他被一批批他洞悉无余不以为然的人
抛下,眼睁睁地看他们发财,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紧巴,猪油罐子都没有什么腥味。他是不是需要改
变一下呢?在我的想象中,他走进了屠房,掏着自己空空的衣袋,吸着火热逼人的节日气氛,终于决定从
一块肉上开始自己改变。可惜的是,他没有得到肉,只得到了自己众目睽睽千夫所指之下无限耻辱。
那么他该怎么办?
他该继续他的本分,还是继续他的不本分?
如果他还在我的面前,如果他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很可能会有一时的踌躇。我很难作出非此即
彼的回答。在这个时候,我可能会暗暗感到,一种“栀子花,茉莉花”式的恍惚不可阻挡地向我袭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桥人的含糊其辞就是他们的准确,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阻止“我”了解真相的想法,但最终让“我”
遭遇了一种恍惚的状态。
B. “他该继续他的本分,还是继续他的不本分”,与《祝福》中“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问题相似,都是“我”
心中虽有答案却不愿回答的。
C. 小说以马仲琪偷肉后自杀的事件为中心,“我”的视角来叙事,既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又有利于表达
“我”对这个事的思考。
D. 小说运用了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设问等形式,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对作品的思考,体现了作者
高超的写作技巧。
8. 小说开头引述马桥人关于“天气、吃饭、等车、读报、仲琪”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主要内容是围绕“仲琪”的故事展开的,为什么题目却是“栀子花,茉莉花”?请结合本文简要分
析。
【答案】7. B 8. ①用生活中多方面的事例说明这是马桥人的日常表达方式;②为下文点明马桥人模棱两
可的话语作铺垫;③这种看似矛盾的话令人好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9. ①小说虽然围绕“仲琪”的故事展开,但以“栀子花,茉莉花”为题能够表达对马桥人心理特点的反思;
②“栀子花,茉莉花”是马桥人对仲琪事件认识和理解的方式。是他们典型的含糊其辞的表达方式。③“栀
子花,茉莉花”是马桥人的日常语言,是仲琪事件生动形象的写照。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都是‘我’心中虽有答案却不愿回答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如果他还在我的面前,如果他向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很可能会有一时的踌躇。我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分析可知,从句中的“我
很难作出非此即彼的回答”可知,“我”不是不愿意回答。是“很难回答”。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从内容上,开头的引述马桥人关于“天气、吃饭、等车、读报、仲琪”的话语都和马桥人平日的生活
习惯息息相关,都是马桥当地人“日常语言”,这些用于能真实地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好地反映着马
桥的风俗、人物。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
民间世界。
(2)在结构上,开头的引述马桥人关于“天气、吃饭、等车、读报、仲琪”的话语是为了引出文中主人公
马仲琪以及他的死亡,通过探究马仲琪之死来,更好地呈现马桥人把这种模棱两可的语言融进叙事形式里
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供了一个"马桥"王国,将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人物等等,以马桥土
语为符号,汇编成一部名副其实的乡土词典。
(3)语言特点上,马桥人关于“天气、吃饭、等车、读报、仲琪”的话语以一种相对和矛盾的方式呈现,
本身就带有思辨的意味,作者通过一种别样的语言引出一个个文学性的故事。形成“词典体小说”的样式。
这样的语言能引人入胜,吸引人的兴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1)从语言特点上看:“栀子花,茉莉花”本身具有花的美质,在此处具有“乡”气扑鼻的朴实之美,作
者把栀子花、茉莉花融进日常语言方言,在此处由“栀子花,茉莉花”两个同构短句引出马仲琪的故事,
以及马仲琪之死,本身就具有云里雾里、掩盖实情之意,从而能够吸引读者兴趣。
(2)从人物塑造上,马仲琪也是“栀子花,茉莉花”的一个缩影,文中写非常“可爱”的马仲琪只有一个
爱好,就喜欢拿着笔在所有可写字的纸张上签上“同意,马仲琪”,最后一个“同意”是他批在自己偷肉
的检讨书上,张贴墙头公之于众。文章以“栀子花,茉莉花”为题能够表达对马仲琪心理特点的反思。体
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用平等的眼光注视着叙说着马桥人特有的生活习俗。
(3)从主题上看,“栀子花,茉莉花”已经成为马桥人的认识和理解的方式,是他们典型的含糊其辞的表
达方式,故对马仲琪之死也是持着这种模棱两可的认知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就是马桥人的日常生活写照,
作者运用这种“栀子花,茉莉花”式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批判与认同、否定与怀疑的主题思
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
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
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
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
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官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
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初任,赵鼎为帅,幕府事悉谘焉。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
桧为主和议,王伦使还,金人欲以河南地归我。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
可畏;异议不息非所患,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与非常。
今方且肆赦中外,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
畏也。方朝廷力排群议之初,大则当死,小则罢黜,至有一言迎合,则不次擢用。是以小人窥见间隙,轻
躁者阿谀以希宠,畏懦者循默以备位,而忠臣正士乃无以自立于群小之间,此上下相蒙之所以可畏也。臣
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乞骸骨...以归。
寓居常山之永年院,蓬蒿满径,一室萧然,膳粥不继,人不堪其忧,处之裕如也。益以修身讲学为事。自
是凡三主管崇道观,在隐约时,胸中浩然之气凛然不可屈。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七》,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
签判
B. 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
签判
C. 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
签判
D. 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
签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古代的学官名。始于战国。唐朝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B.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 “出”与《张衡传》“出为河间相”相同,有贬官意。常见表示贬官的词有:除、谪等。
D. 乞骸骨,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应辰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他五岁能读书,十岁能作诗,借书苦读,夜以继日,识字很多,回答他人
问话常出语惊人。
B. 汪应辰少年老成,殿试第一。考中进士第一名。殿试时皇上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他认为治国以诚
信为本,御民要设身处地。
C. 汪应辰直言敢谏,居安思危。他能及时暂时预见和平、和谐背后的问题,建议朝廷提高警惕,防患未然,
为此得罪秦桧,遭受贬谪。
D. 汪应辰甘于清贫,仁善好施。居于常山永年院时,汪应辰施粥不断,即便家徒四壁、生活萧索,仍能不
以为苦,泰然度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须外任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
(2)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可怕的原因啊。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他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
想立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镇东军签判一职。
“上”做“甚异之”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 AD。
“养成其材”指培养他成材,“养成”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除”不是贬官之意,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汪应辰施粥不断”错误。原文“膳粥不继”意为“粥食不够吃”,“仁善好施”原文没有体现。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事”,按照惯例;“次”,按次序;“阙”,职位或官位的空缺,缺额。
(2)“纵”,即使;“独”,难道;“所以”,……的原因。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能读书,回答他人
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燃照明夜以继日地看书。
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
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又怎样呢?”应辰回答道:“孔子有三千学生后才论天下大道,只有你还是这样。”绍
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殿试时皇上用吏道、民力、兵势来发问,汪应辰回答时认为
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罢了。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
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他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
感到很惊异。皇上想立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镇东
军签判一职。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次序等候任职,从这个时候开始,须外任一年半时间才能回来。
刚上任时,赵鼎担任统帅,幕府的事都向他咨询。汪应辰被召回京城,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桧主张和
谈,王伦出使金国回来,说金国人想把黄河以南的地盘归还宋朝。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
事,和谈成功了,而因此遵守不做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也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
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与金国和谈了,边疆地区还应该提高警惕,以防贼人和意外事故的发生。如
今还要大赦天下,使他们认为军队休整、老百姓休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
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遵守却不加防备可怕的原因啊。 当朝廷极力排斥众议之
初, 大则判处死刑,小则罢免官职,以至于朝臣有一句话迎合了朝廷的意见,就破格提拔任用。因此奸佞
小人瞅见了机会,轻浮急躁的人就阿谀奉承以求得宠幸,胆小懦弱的就规规矩矩默不作声以保住职位,而
忠贞正直的人却无法在一群小人之间容身,这就是朝廷上下相互蒙蔽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大家不要认为
与金国和好了就可以不用担忧,而要想到忧患预先防备,常常像敌人来到一样保持警惕。”奏折送上去后.秦
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建州通判,汪应辰于是请求任祠禄官,得以回家。汪应辰寄居在常山的永
年院,院中杂草丛生,房间里空荡荡的,连米粥都喝不上,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苦境,他却泰然处之,更加
把修身、讲学作为要事来对待。从此,他多次主管崇道观,在隐居的时候.胸中洋溢着浩然正气,凛然不
可屈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注】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
诗。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首句写景入手,“斜”字写出了桃树杏树的生长姿态,也写出了诗人的性格和精神。
B. 第一首诗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 第二首诗的子规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D. 两首诗写景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一首描写的景偏于静态,第二首描写则偏于动态。
15. 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4. D 15. 第一首诗:①凄苦与孤寂。诗人借春风吹折桃杏花枝,惊走黄莺,曲折地反映出诗
人被贬商州后内心的孤寂凄凉。②蒙冤受贬的苦闷,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诗人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
风暗指皇帝,桃杏装点了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含蓄地谴责了皇帝的昏聩。
第二首诗:①珍惜春光。诗人用子规的啼鸣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愿。②自信与执着。诗人坚
信自己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一定能成功。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两首诗写景都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错误,两首诗均没有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首诗:“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写的是春风对花的摧残,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
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
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
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
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
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
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也反映
了诗人被贬之后深感被人“容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第二首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
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
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
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三)(6 分)
16. 名篇名句默写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和铠甲来侧面表现边塞严寒天气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加高帽子、佩戴饰品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答案】 (1). 将军角弓不得控 (2). 都护铁衣冷难着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尔卜尔筮 (6). 体无咎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岌、佩、筮、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获得健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尝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但常
常 ,这与缺少健康知识不无 。比如说吃,最重要的是 营养均衡,畸轻畸重、过
热过冷都可能出现问题,“口味重”会摄入过多的盐导致高血压,“饭量大”则可能摄入过多热量导致肥
胖,“趁热吃”会损害食道黏膜导致癌症的发生。掌握这些健康知识,就能够走出很多生活误区,就会对
胡吃海喝保持警觉。只有以健康知识来支撑养成健康习惯,才能激发久久为功的自觉。不良的生活方式,
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同时增强了人体患病、感染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过度陷入“宅”
生活,长期沉迷虚拟世界,在桌前久坐不起……这些不良习惯都会使身体缺少相应锻炼,从而降低人体对
疾病的抵抗能力。因此,( ),让身体在自然伸展和运动锻炼中保持唤醒状态。健康中国,应该由每一
个健康的中国人组成。每个人都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提升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才能支撑起
的健康中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功亏一篑 关系 保持 生龙活虎
B. 功亏一篑 干系 维持 朝气蓬勃
C. 半途而废 干系 保持 生龙活虎
D. 半途而废 关系 维持 朝气蓬勃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这样才能享受现代生活便利
B. 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之时,更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C. 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之时,我们也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D. 现代生活给予我们便利,我们更要不忘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同时增加了人体感染、患病甚至发生肿瘤的
概率。
B. 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从而增加了人体患病、感染甚至发生肿瘤的
概率。
C. 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从而增强了人体感染、患病甚至发生肿瘤的
概率。
D. 不良的生活方式,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从而增加了人体感染、患病甚至发生肿瘤的
概率。
【答案】17. D 18. B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半途而废”指做事情没有完
成而终止。这里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尝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但因缺少健康知识而没有养成健康
生活习惯,并不是说只差一点儿就成功了,故选“半途而废”。
“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对有关事物
的影响成重要性,值得注意的地方(常跟“没有、有”连用)泛指原因、条件等;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
件;关联,牵涉。“干系”指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这里说的是没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缺少
健康知识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牵涉到责任或引起纠纷,故选“关系”。
“保持”指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维持“指使继续存在下去。前者着重指使持续不变,时间延
续较长,对象是水土、水平、传统、荣誉、警惕、联系等;后者指有一定限度地或暂时维护,使不改变原
样和现状,对象是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等。这里以吃为例,其对象是营养均衡的生活,故选“维
持”。
“生龙活虎”指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这里说的是健康中国
充满生气和活力,而不是说个人,故选“朝气蓬勃”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括号后说的是“让身体在自然伸展和运动锻炼中保持唤醒状态”,并不是如何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故
该项不连贯。
C.“也”表示并列关系,“更”表示递进关系,“更”比“也”更合乎文意,也更为连贯。故该项不连贯。
D.注意括号前的“因此”,故括号内应是结论,即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以“我们”为主语才最连贯。故
该项不连贯。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合逻辑。“同时”表示并列,而这里前后句是因果关系。
B.“患病、感染”语序不当,应该是“感染、患病”。
C.“增强”和概率”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加……概率”。
故选 D。
20.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分析下列根据新闻内容所拟的标题,妙在何处。
①新闻内容:为教育惩戒权立法,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标题:重拾“戒尺”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妙处:
②新闻内容:双节将至,不要让农民工为薪酬担忧。
标题:双节将至,莫让农民工“忧薪”。
妙处:
【答案】①用借代手法拟题,“戒尺”代指戒权,形象生动,又突出惩戒权的历史传统。
②用谐音双关手法拟题,“忧薪”与“忧心”谐音,既点明新闻内容,又让人印象深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重拾“戒尺”是为了更好地育人: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是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
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本题中,“戒尺”代指惩戒权,教育惩戒,能够化平淡为生动,使读者对
陌生的东西也能够熟稔起来,又突出惩戒权的历史传统;可以使标题更加形象生动。
双节将至,英让农民工“忧薪”: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双关,利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同音或者同义,双
关一般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之分,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联想到两个双关词语之间的联系,从
而激起进一步阅读下去的欲望。本题中,“忧薪”与“忧心”谐音,属于谐音双关手法,使一个词语牵涉
两件事情,增强新闻标题的幽默诙谐感。既点明新闻内容,又让人印象深刻。
21. 按题目要求写一张请假条。
高三(1)班李华同学因家中奶奶去世,要在 1 月 13 日到 15 日期间回家中奔丧,因为假期较长,需要
向班主任李老师请假,请以他的身份替他拟写一张规范、简洁、得体的请假条。
【答案】示例:
请假条
尊敬的李老师:我是高三(1)班的李华,因为家中奶奶去世,所以需要请假三天,时间是 1 月 13 日
到 15 日,我将于 13 日上午离校,16 日下午返校上课,望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李华
2021 年 1 月 13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本题考查请假条的书写,考生需要掌握请假条的书写格式,第一行句中写“请假条”,另起一行顶格写称
谓“尊敬的李老师”;
根据“因家中奶奶去世,要在 1 月 13 日到 15 日期间回家中奔丧”另起一行空两格交代请假的事由,要明
确请假的具体时间,写明起止日期,以“望批准”结束;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
最后在右下角分两行写请假人姓名和日期。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从“拯救男孩”到“担忧小鲜肉”的相关讨论不断出现,细思之,与其说这是一种对男孩儿
“不够阳刚”的性别忧思,不如说其代表了一种更为广泛和深层的社会性反思,包括对过度娱乐化的生活
状态的焦虑,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模式的批评,对“妈宝”“啃老”等现象所反映出的青少年独立生存
能力缺失的担忧……正因如此,在这个急速发展,千变万化的时代,人们呼唤志存高远、壮气如云、坚毅
拼搏、锐意进取的美好品质,而这些品质常被视为是一种“阳刚之气”。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培养阳刚之气,补充精神钙质
——有关“阳刚之气与青年”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近年来,过度娱乐化的生活状态和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在催生着一种新的危机:青年学子缺失
了阳刚之气。
因此,在这里,我要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身为年轻一代,请培养阳刚之气,补充精神钙质,这是教
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发展之需。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学会脚踏实地,不怕吃苦耐劳,这是针对新时期青年的现实
考量,也是培养阳刚之气的品质保证。
作为一位女生,我认为培养阳刚之气,不分男和女,而拥有吃苦、奋斗精神,也不论性别。这个时代
的年轻人,可谓宠命优渥,生活条件强于以往任何时期,而负责任、担使命也不容推卸。唯有不惧艰辛,
发奋有为,我们才能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
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恬然接受着父母的荫庇,习惯了衣食无忧、十指不沾泥的安
逸生活,别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辛苦的地方去”,就是受点悬梁刺股的读书压力,经历点
粗茶淡饭的清苦,都会叫苦不迭,唉声叹气。稍微有些风吹雨淋,就病怏怏的,谈何“涵养阳刚之气”,
又谈何“铁肩担道义”?
“你我皆芳华正茂,梦死方坠入暮年。”心怀璀璨梦想,不泯兼济之志,是有效的助燃剂,有此,青
年阳刚之气才会如火炬,越燃越旺。
如果说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道坎,分数是读书的一个标尺,那请同学们不要忘了,实现更卓越的生命
价值,将贯穿我们的漫长人生。在当前教育模式的桎梏之下,我们的眼睛更多盯着名次和分数,很少去仰
望头顶的那一轮明月;在这个娱乐至死、众生轻浮的时代,我们更多在想如何功成名就,而很少俯下身去
看大地和苍生。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九成青少年立志长大后想要成为网红与明星,而选择做警察、医生、教师,似乎
只存在于老一代人的志愿表上。好在,浪潮席卷而至,不灭点点星光。北大中文系女孩王心仪,在生活逆
境中崛起,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新兵;湖南耒阳高分女孩钟芳蓉从小立志考古,甘愿投身心仪的事业;
00 后小伙中,有抗疫战场的逆行者,有四川凉山的救火英雄,有中印边境的忠诚卫士……这些年轻人身上
的坚韧、果敢、勇毅,不就是一种阳刚之气吗?
青春,不是那粉色的脸颊、红色的嘴唇,它是坚强的意志,是恢弘的气象。青年不沉沦,向上走,不
退却,向前进,不唯我,向外看,使臂膀变得坚韧,让梦想站到高处,给精神补充钙质。先做好自己的本
分事,再放眼广阔的人世间。这样的你和我,自然就拥有了可贵的阳刚之气。
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阳刚青年!
以上虽只是个人倡议,但期待与各位共勉。
倡议人:XXX
2021 年 X 月 X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对“拯救男孩”“担忧小鲜肉”等讨论作了更加深入的剖析,认为“其代表了一种更为广泛
和深层的社会性反思,包括对过度娱乐化的生活状态的焦虑,对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模式的批评,对‘妈
宝’‘啃老’等现象所反映出的青少年独立生存能力缺失的担忧”,并把“阳刚之气”解读为“志存高远、
壮气如云、坚毅拼搏、锐意进取的美好品质”。既然解读为美好品质,显然材料的含义的赞同培养学生“阳
刚之气”的。需要注意的是,美好品质人人都应具备,其实不应只限于“男孩”;对男生,倡导男生们防
止阴柔过度,避免“男孩危机”;对女生,强调阳刚不只属于男生,女生也同样要有勇敢、坚强、韧性等
优秀品质。
【立意】1.年轻学生应注重培养阳刚之气。
2.少年阳刚则国强。
3.时代呼唤阳刚之美。
4.教育不可缺失阳刚之气。
5.追求全面发展,锻造健全人格。
6.养浩然之气,育阳刚之人。
7.强化阳刚教育,培育民族精神。
【素材】1.何为“阳刚”?并非性别,而是刚健刚毅。如《周易》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
天为图腾,以云天为梦想,以天下为己任。少年心事当拿云,青春何妨梦摘星?青年者,人生之华也,朝
气蓬勃。而新青年,亦当勇敢坚毅,奋发有为。忆往昔,《觉醒年代》中的那些年轻人,哪一个不是文弱书
生,眼镜、长衫、围巾,温文尔雅,但他们“以我血荐轩辕”,“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填海无穷心”,
或以笔唤天,或投笔从戎,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念今朝,清北毕业生 30 人“组团”从军,到边
疆去。他们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这些后浪们、青年们,以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演绎成他们风华正
茂的最美芳华,这就是当代青年的阳刚之气!因此,阳刚之气,是一种志存高远的追求,是一种当仁不让
的担当,是一种激流而上的心志,是一种心怀家国的格局。
2.阳刚之气,不在别处,就在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你我。你可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你可
以开始学会独立自强,挑起一头连着家、一头系着国的金扁担;你可以在不平处,勇敢发声,挺身而出;
你可以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挂念“家事国事天下事”。
3.时下,越来越多的男生们,不再有孔武有力的体魄,不再有顶天立地的铁肩,鉴于此,教育专家呼吁“拯
救男孩”,社会“担心小鲜肉”……阳刚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鲁迅说过,一个愚弱的民族,即使
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因此,阳刚之气,应在每一个自强的国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