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2021.5.30)
出题人、校对人:柯 峻、翟 琳、王海燕、梁雅敏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
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
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
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
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
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
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
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
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
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
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
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
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
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
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坡为诗
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
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
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
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
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
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
的诗人。
(摘选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看出,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
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
B. 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为我们留下那段可能
存在的历史。
C.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特有的思维
方式。
D.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
大量诗歌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中心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B. 文章首段将西方人与中国人理解世界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强调了我们思维的特别。
C. 文章列举苏轼策论典故和鲁迅评价《史记》的例子,论述了中国人用诗意理解世界的独特性。
D. 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文章把重点放在清代来予以反驳,论证了中国文学史也是诗的历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 《红楼梦》之所以精彩,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诗歌。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 到了清代,受文字狱的影响,一批晚清诗人将诗歌写得含蓄,多用文学典故。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鲁迅认为《史记》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其实不是真正的史书”分析错误,原文说的
是“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鲁迅强调的是《史记》
不仅是史书,而且还是“散文”“诗”。
C.曲解文意,“编造一些历史事件”说法有误,原文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
“编造一些历史事件”。
D.无中生有,“这就是前人为我们留下大量诗歌的原因”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
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
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
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曲解文意,把可能性说成确定性。原文“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原句中只是说
“可能”熟悉胡适先生的观点,而不是“对于大家熟悉的胡适观点”。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B.“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的诗歌”原文说“《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
意”“诗意”不同于“诗歌”。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他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城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
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
法;他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从医
75 年,将超过 15000 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就是朗读者吴孟超。”他,被人们称为“中国肝胆外
科之父”,今年已经 96 岁。
他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
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
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庞眉皓发的吴孟超说,自己爱惜手要远胜过脸。脸老了没有所谓的,但是这
双能在手术台上连续操作十个小时的手,是和死神博弈的利器,在肝脏的方寸之间渡人生死,接病人回到
人间时,要稳健而有力——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但吴孟超的手可
以直接伸进去,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吴孟超其实是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他初中毕业时,祖国正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按照当地习俗,校方
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奉献自己”的种子,已经在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心中深种了——他当即建议,把聚
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 39 届
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
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
吴孟超下定决心,要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
火。吴孟超走了一个月的水路、旱路,来到昆明,却发现去延安的路只会更加漫长凶险。同学劝他,与其
送死,不如科学救国。于是,吴孟超暂时按下自己内心的激愤,投入到了考取同济高中的复习中。后来,
吴孟超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有幸听到了“当代中国外科之父”、在二战中挽救无数生命的裘法祖教授的
课,顿时被他的渊博知识、精湛医术折服,用吴孟超自己的话说,“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后来吴孟超在
医院当住院医生,才得以近距离地跟裘法祖查房、看他手术,真正如愿以偿地成为他的学生。到今天,中
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百分之八十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吴孟超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父亲已经因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去世了。他为了救国,学了这一行,却
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亲医治。他在父母的墓前,说:妈妈爸爸,我已经为祖国做了一点事情。
在 2004 年,82 岁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的对象是一个
叫甜甜的女孩,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大到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同事偷偷劝
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晚节”大过天的年纪,
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名誉算什么!2004
年 9 月 24 日早上 8 点到晚上 6 点,吴孟超通过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给女孩切掉了肿瘤。女孩说:“后来
我选择了 9 月 24 号——让我获得再生的日子,和我心爱的人携手走上红毯。今天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
谢谢您。”
在吴孟超这里,所谓“人上人”的荣耀他尽管让别人去享受,他只图善尽“人中人”的天职。一生中
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别人感恩的话;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这个字。但这对于像吴孟超这样的医生
来说,足够美好了。
(选编自《朗读者》第二季第 9 期 2018 年 7 月)
【相关链接】
①吴孟超荣获 201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获奖名片:肝胆春秋
颁奖词:60 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
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相关事迹:从医近 70 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
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
节省 7000 多万元。
②对于自己越喜爱越器重的学生,吴孟超会越严厉。学生张绍庚说,导师常常告诉他们:“一定要趁
年轻时好好学习,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严谨、细致和耐心的医风,否则将一事无成。”
(央视网《中国微故事》2018 年 07 月 26 日第 80 期)
③“一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
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吴孟超说。
(2019 年 1 月 15 日《文汇报》)
4. 下列表述不能用来支撑吴孟超是“肝胆外科之父”的一项是( )
A. 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
B. 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C. 年岁已高的吴孟超不顾众人的反对,接下了一台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并获得成功。
D. 我国的肝胆外科中坚人才,百分之八十是他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三代、第四代学生。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长期在手术台上与死神博弈,救人过万,使吴孟超右手筋脉虬结,右手食指发生畸变。
B. 外人常看到的是吴孟超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却很难看到他真实、辛劳的日常工作状态。
C. 吴孟超严格要求他用心培育的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全力救治的女孩。
D. 弃“人上人”的荣耀,尽“人中人”的天职,是对“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的诠释。
6. 吴孟超院士荣获 201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名片为“肝胆春秋”。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这样评价的
原因。
【答案】4. C 5. C
6. (1)缘于吴孟超院士在医学界的研究领域:即肝胆外科领域。他终其一生,在肝胆外科领域不断创造,
成就斐然,技术精湛,救人无数。
(2)缘于吴孟超院士厚德怀仁、大医精诚。真诚地为患者考虑,减轻看病经济负担;培养弟子重视医德,
要求严格。
(3)缘于吴孟超院士生命至上、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工作中,不为个人荣誉,而为患者生命,
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年岁已高仍然奋战在手术台上。
(4)缘于吴孟超院士爱国救国的赤胆忠诚。倡议为抗日捐款,希望参加抗日;用医学为国服务,把国家和
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所列的事例只能表明吴孟超敢于担当、技术精湛,不能支撑“肝胆外科之父”。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全力救治的女孩”错误,无中生有,从原文看不出吴孟超的人格魅力
对女孩的影响。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吴孟超一生贡献及品德的筛选概括能力。文章第一段有“从医 75 年,将超过 15000 名病人从死
亡线上拉了回来”,重点概括了吴孟超作为医生所做出的贡献。他终其一生,在肝胆外科领域不断创造,
成就斐然,技术精湛,救人无数。因此,可以认为因为他的研究领域,因此他获此名片。
在后面链接内容中有他的相关事迹,真诚地为患者考虑,减轻看病经济负担;此外,他在培养弟子重视医
德,要求严格。由此可知,他怀有仁德之心,为病人着想;并且在医术上,对自己对学生要求精益求精。
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段有: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
华初级中学 39 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送往了抗日根据地延安。第四段有:吴孟超下定决心,要
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即使一人之力不能救祖国于水火,也要和亿万同胞共赴汤蹈火。最后链接中有:③“一
个医学家应该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终身追求。”“虽然退休了,但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
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吴孟超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爱国救国的赤胆忠诚。
第六段有:同事偷偷劝吴孟超,说别人都不敢切,你切了,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在旁人在乎
“晚节”大过天的年纪,吴孟超只认“人命关天”,他果断地说:我不过就是个吴孟超,救治病人是我的
天职——名誉算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生命至上、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归纳以上四点原因即可得出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茉 莉
胡 月
第四天黄昏,我感觉好多了,腿断掉的地方,肉芽正在哗哗地歌唱着欢乐生长,虽然有些痒痒的,但
这种感觉十分美妙。我喃喃地呼唤着芳芳的名字,多么希望那些风儿把我的呼唤带到她身边,就让我长出
洁白的翅膀回到故土吧。
志愿军首长很快安排汽车前来带我们回家。汽车不多,我是属于受伤较重又能治好的,被优先考虑。
那些伤势更重的,怕是连半路都坚持不了,也就不用送了。伤稍微轻些的,被安排在野战医院救治,救好
了还要上战场。我心里有点惭愧,不多不少,我这伤正好够送回国,就好像我计算好了一样。
在无边的黑夜里,我翻来覆去地在脑海中回放我和芳芳第一次相遇的情景。那时,我作为国立北平图
书馆的管理员,正在靠近窗户的书架旁,背对着阳光将书架上的书籍一一卸下,清理在书籍上安家的尘土。
阳光像被水洗了般在窗台上静静流淌,穿过两排书架,落在她右脸上。她的眉宇间透着长年被知识滋养过
的水润,一条又粗又黑的麻花辫娇羞地搭在淡蓝色校服盘扣上。我忍不住想多看她一会儿,将码书的动作
放慢了一倍,也可能是两倍,直到码到即将填满那排书架的最后一本时,她好像觉察到了空气中飘动的眼
神,向我这边转过头来。我惊慌地用书迅速堵上了最后能窥到她的缝隙,任凭心脏以急行军的速度在身体
里横冲直撞。我背过身去,靠在刚刚清理好的书架上,平复了很久。
直到阳光缓缓照到我脸上,我才鼓起勇气再次转身,偷偷地将最后那本堵住视线的书移开,没想到,
她早已穿过书架,正好站在缝隙对面微笑地看着我。这次我没有躲避,我深深注视着她的眼睛,书架上的
书开始不怀好意地窃窃私语……后来,每天我们都会凝视对方,我闻到空气中飘来了茉莉花的香气,即使
那是在没有茉莉盛开的初冬。
车轮在弹坑中弹跳着,颠簸带来的全身疼痛反而让我更加清醒,我又闻到了浓郁的茉莉花香,只是花
香醉人的回忆总是被现实无处不在的硝烟与尸体的腥臭味侵入。我用手把这些黏稠的异味拨开后,看到了
她的脸。她的脸离我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就在这时,汽车猛地停了下来。一枚美军的榴弹炮在不远处炸
开,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车队。车上所有人迅速挤成一团,接着又像炸了锅一样散开,拼命跳下车,迅速低
下身子,拖着伤胳膊断腿,尽快寻找地点隐蔽,趁敌不备再想办法脱身。好在,司机在距离汽车不远的地
方,发现三堆志愿军留下的石堆,它们可以指引我们转移到最近的秘密坑道。这是志愿军特有的暗号,以
三堆碎石中最大的一堆为中心,其他两堆为方向基点,顺着八点钟方向行走,就可以找到密道的入口。我
们迅速定位方向,找到入口,一一钻了进去。
坑道里,黏稠的闷涩感和发霉的气味无处不在,我们弓着身子找到了一席之地,月光从斑驳的缝隙中
偷偷潜入,洒在坑道边缘。顺着月光,我看见一片狼藉,撕得破烂的志愿军军装血迹斑斑,枯萎的野菜根
抱成一团,如荒草般在凄冷的月光下相互取暖,还有被无数次蒸煮过、食物早已变形的美军罐头盒靠在土
壁上,燃烧后的灰烬以及被熏黑的坑道壁加重了这里的鬼魅气氛,看来在此隐蔽过的战友并不比我们好到
哪去,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疲惫与荒芜。我的左腿又渗出了鲜血,再次有些意识不清,耳朵似乎开始有意
地关闭听觉功能,咫尺相隔的爆炸声犹如逐渐微弱的烛火,穿过破网映在影影绰绰的耳膜上。我又闻到了
熟悉的茉莉花香,花香带来了芳芳。
芳芳是北师大的学生,这是我们认识后她告诉我的。而我说是北平图书馆的管理员,其实是寄宿在图
书馆的难民。家人在数次战争中一个个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阴差阳错地跟着图书馆馆长姜永博躲过了日
军的空袭。姜馆长教我读书识字学西语,就是在那里我读完了博尔赫斯所有的书,我一直想把他的书翻译
出来,将来也当一个作家。博尔赫斯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的那年二十四岁,我现在
也是二十四岁,要不是这场战争,我说不定现在也写出了诗歌,也许是小说。书名叫什么呢?就叫《茉莉
花香》吧。扉页上必定得有个题记:献给芳。
我摸了摸左腿,鲜血已经凝结了。我吃力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到了那件珍贵的礼物,用铁丝串起子弹
壳做成的手链,上面染满我的血。我在手上吐口唾沫擦了擦,子弹壳上露出我用刺刀刻下的“芳”字。
失血过多,我的脑袋像巨石一样沉重,但我不能睡着了。很多伤员都是在睡梦中死去了。我们团有个
连,去年冬天在一个叫死鹰岭的山头阻击敌人。战后我们爬上死鹰岭阵地,看到了一个个人形的雪堆。一
百多人的连队一个不少,他们全部趴在那里,枪指向前方,但他们都被冻死了。团长扑上去,抱着一个又
一个战士,放声大哭。他们隐蔽在寒冷的雪夜里睡着了,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人公“我”强烈思念着女友,又沉浸于因受伤不能重上战场而产生的自责、痛心和惭愧的情绪中,
文章通过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B. 小说插叙“我”和芳芳在图书馆的第一次相遇,通过刻画节奏快慢变化的动作细节,表现出主人公在爱
情萌动时微妙美好的心理状态。
C. 小说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生动细致的个体形象,也有志愿军的群像,兼顾深度与广度。
D.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便于直接展现人物丰富立体的内心世界,以真实的笔触再现抗美援朝战争
的艰苦卓绝,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8. 小说中三次写到茉莉花香,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其不同的意蕴。
9. 请结合文本简析小说双线穿插安排情节的作用。
【答案】7. A 8. ①甜美爱情的萌动;②与残酷血腥的战争形成鲜明反差的和平温馨的幸福生活,是“我”
难忘的醉人回忆; ③爱情憧憬和成为诗人、作家的美梦,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寄托,是支撑“我”
活下去的信念、力量。
9. ①抗美援朝期间,主人公“我”负伤转移,在躲避战火的间隙,回想着久别的恋人和往昔生活。小说将
残酷的战争现实与温情的旧日回忆双线穿插,展现出一个志愿军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死亡地带梦幻式的回顾。
②战争的残酷与回忆的温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死亡已近在咫尺,而幸福却遥不可及,展现出“我”,一个
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丰富立体的心灵世界,既赞美了志愿军战士的牺牲精神,又表现出他们对和平
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从中亦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身心创痛,寄寓了作者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主
题内蕴丰富深刻。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自责、痛心和惭愧的情绪”“表现出‘我’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错,文章主要表现战争中的残酷与回
忆的温馨、美好,寄寓了作者对战争和生命的思考。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结合“每天我们都会凝视对方,我闻到空气中飘来了茉莉花的香气,即使那是在没有茉莉盛开的初冬”可
知,这是小说主人公回忆与恋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第一处写到茉莉花香,这花香象征了甜美爱情的萌
动。
结合“车轮在弹坑中弹跳着,颠簸带来的全身疼痛反而让我更加清醒,我又闻到了浓郁的茉莉花香,只是
花香醉人的回忆总是被现实无处不在的硝烟与尸体的腥臭味侵入”可知,这是在残酷战争的环境中,主人
公在伤痛缠身时陷入对美好温馨的回忆,“花香醉人的回忆”与“现实无处不在的硝烟与尸体的腥臭味”
分别代表了和平温馨的幸福生活和残酷血腥的战争,这时“浓郁的茉莉花香”象征了“我”难忘的醉人回
忆。
结合“我又闻到了熟悉的茉莉花香,花香带来了芳芳”“我现在也是二十四岁,要不是这场战争,我说不
定现在也写出了诗歌,也许是小说。书名叫什么呢?就叫《茉莉花香》吧。扉页上必定得有个题记:献给
芳”可知,主人公回忆自己与芳芳的相恋,憧憬自己美好的梦想,这时的“茉莉花香”是“我”的人生理
想和精神寄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结构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腿断掉的地方,肉芽正在哗哗地歌唱着欢乐生长,虽然有些痒痒的”“志愿军首长很快安排汽车前
来带我们回家。汽车不多,我是属于受伤较重又能治好的,被优先考虑”“车轮在弹坑中弹跳着,颠簸带
来的全身疼痛反而让我更加清醒”“一枚美军的榴弹炮在不远处炸开,敌人发现了我们的车队”“坑道里,
黏稠的闷涩感和发霉的气味无处不在,我们弓着身子找到了一席之地”“我看见一片狼藉,撕得破烂的志
愿军军装血迹斑斑”“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疲惫与荒芜”“我摸了摸左腿,鲜血已经凝结了”“失血过多,
我的脑袋像巨石一样沉重,但我不能睡着了。很多伤员都是在睡梦中死去了”可知,这是现实战争的一条
线,小说以抗美援朝战争为故事的背景,主要写“我”负伤转移过程中躲避战火的情节,展现了战争残酷
的一面,也展现了作为志愿军战士的顽强斗争精神与无畏的牺牲精神。
结合“我喃喃地呼唤着芳芳的名字,多么希望那些风儿把我的呼唤带到她身边”“我翻来覆去地在脑海中
回放我和芳芳第一次相遇的情景……后来,每天我们都会凝视对方,我闻到空气中飘来了茉莉花的香气,
即使那是在没有茉莉盛开的初冬”“芳芳是北师大的学生,这是我们认识后她告诉我的……”可知,这是
小说浪漫温馨的回忆线索,小说在现实的叙述之中,穿插了大段的与恋人相识、相恋、的回忆场景,展现
了“我”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小说这种双线穿插安排情节的方式,使现实与回忆融合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同时带
给读者对战争和生命的深入思考,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是巨大的,而人对美好的追求是永恒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
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
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
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
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
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
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
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
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
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当是时,谗邪
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
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
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B.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C.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D.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
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区分。
B. 壬辰朔:指七月十五,“壬辰”采用了干支纪日法,“朔”指每月农历十五。
C. 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略有不同。
D. 阳明学:又称心学,是由明代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成。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
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 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任驿丞,
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 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巡抚南赣,率领弱旅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假装退兵,
出其不意直捣南昌,最终平定了叛乱。
D. 王守仁天资聪颖,能文能武。他不只是军事奇才,还在龙场悟出格物致知应当求诸心的道理,创立了“阳
明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2)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守仁快速赶到吉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
领官吏士兵勤王。
(2)在这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战
事就很危险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
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
得上王守仁的。
通读画波浪线部分,比对四个选项,可发现两处不同。一处是“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间的断句,一
处是“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间的断句。画波浪线句是对王守仁的评价。第一处,“提弱卒”的
主语应是“王守仁”,而不是“疆事”,故“以直节著”后和“疆事”后要断开,故排除 AC 两项;
第二处,“未有如守仁者也”其主语是“文臣用兵制胜”,故不应在“制胜”前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朔’指每月农历十五”错误,“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每月农历十五是“望”。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宁王叛乱,假装退兵”错,是王守仁率兵攻打南中地带盗贼时所用的战法,不是平定宁王叛乱时。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急趋,快速赶到;治,准备;暴,暴露、公布;俾,让;勤王,臣下起兵救援君王。
(2)关键词:构,构陷;煽,煽风点火;叵测,难以预料;微,如果没有;殆,危险。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
山海关访游客居。时常擅自远出边塞,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美。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
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
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正德十
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第二年正月,守
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卒驻扎在上杭。守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后
向大庾进军,总共攻破敌巢八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
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
濠造反。守仁疾速奔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建造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
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兵救援朝廷。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
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
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
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
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栽
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
铲平了。当时,谗佞奸邪的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守仁,东南
战事(或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明世宗对此很了解,刚登帝位,立即征召王守仁入朝接受封赏。朝廷于
是任命王守仁为南京兵部尚书。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守
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没有不穿着丧服哭着送别的。
守仁天生非常聪敏。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参悟格
物致知,悟出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
有了“阳明学”。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
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
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田家
戴复古
簦笠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
雨行山崦②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
身在乱蛙声里睡, 心从化蝶梦中归。
乡书十寄九不达, 天北天南雁自飞。
注释:①簦(dēng)笠:古代的一种有柄的笠。②崦(yān):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路歧”可见诗人四处漂泊,行踪无定;“旧征衣”可见诗人生活困顿。
B. 诗人有雨行山路之苦,又有夜宿田家之喜。一“苦”一“喜”,对比鲜明。
C. 庄周化蝶,真实与虚幻难分,诗人借此典故抒写了自身迷茫怅惘之感。
D. 诗歌以景结情,以“自飞”写大雁,使客观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15.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请分析戴诗和辛词中的“蛙声”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 B 15. ①戴诗中,“蛙声”嘈杂喧闹,诗人以此衬托四处漂泊的羁旅之苦、久游思归的思乡
之愁。②辛词中,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夜深人静,稻花飘香,一片“蛙声”,词人以动衬静,以此抒发对
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夜宿田家之喜”错,诗人的情感应是羁旅思乡的感伤。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题赏析的是戴诗和辛词“蛙声”运用之精妙。本诗是诗人在浪迹江湖时写下的作品,表现了其流落江湖
时的感受以及思乡的情怀。“身在乱蛙声里睡”写诗人夜宿田家的情景,“乱蛙声”三字写出了乡村之夜
所特有的音响。“蛙声”而曰“乱”,则是诗人移情于物,辞因情发。而在“乱蛙声”中竟能慢慢入睡,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奔波一天之劳累。由于饱尝羁旅之苦,自然想家,因而下句则写梦中回乡。“蛙
声”以哀景衬哀情,表现诗人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辛词“听取蛙声一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
情趣。“蛙声”以动衬静,写出夜行乡间的乐趣,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不变的角度阐述了万
物同人类一样都是永恒的道理。
(3)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
疆场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案】 (1). 浮光跃金 (2). 静影沉璧 (3).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5).
金戈铁马 (6).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跃、璧、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
土壤。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a)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囯家主席亲自签署、
颁发的囯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
“形象”。
在中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到今流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到
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b)吃饭的事情最大。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
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c)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
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①“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这样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生产
图景便是袁隆平先生毕生的理想,正如他所说:②“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
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d)
17.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 a-d 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A. A B. B C. C D. D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B.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被流传。
C. 在中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被流传。
D.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19. 下面关于“用典”的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诗采用了用典中用事的方式,借助历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B.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①和②都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不仅使语言典雅,更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增强作品
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C.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句诗运用了反用典故的方式,反其意而行,更能表明诗人有
家不能归的无奈之情。
D.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了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于故中求
新,不露痕迹。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处用“:”的用法为引出下文;
b 处用“,”句子没有疑问语气;
c 处用“——”表示解释说明。
d 处选择。”此处是直接叙述的话,引文独立,句号在双引号的里面。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 与 C“在……里,都是……”介词“在”淹没主语,句子中成分残缺;B 与 D 中,B 是被动句,强调“流
传”,D 的语意重心更强调“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与语境强调的语意一致。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②不是用典,是引用袁隆平的话。
故选 B。
20. 阅读以下材料,用一句话给“凡尔赛文学”下定义,不超过 55 字。
2020 年年末,“凡尔赛文学”一词火爆网络。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简称
为“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往往用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假装苦恼的口吻来炫耀自己。
其实,“凡尔赛文学”这一名称源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细致刻画了 18 世纪末法国凡
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2020 年 11 月初,一个微博认证为作家的网友在微博上用“平实”的文字记录
了她的“高贵”生活,引来网友吐槽。网上由此掀起了一场“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凡学”因此爆红。
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羡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九十斤,
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
【答案】“凡尔赛文学”是一种源自日本漫画,以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假装苦恼为特点进行低调炫耀的
话语模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是下定义题。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
“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
中的“话语模式”,是邻近属概念。
“种差”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假装苦恼来炫耀
自己”,说明“凡尔赛文学”的表现特点,是种差。“最初‘凡尔赛文学’的得名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
瑰》”,说明“凡尔赛文学”的得名来源,是种差。
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得出答案:“凡尔赛文学”是一种源自日本漫画,以先抑
后扬、明贬暗褒、假装苦恼为特点进行低调炫耀的话语模式。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21. 班级要举行一场辩论赛,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站在反方的角度针对正方的观点,予以驳论。观点明确,
每个观点不超过 12 个字。
丙吉是西汉名相。有一次,丙吉外出,碰上有人在打群架,死伤惨重,丙吉经过时却不闻不问。他向
前走,碰上有人赶牛,牛喘气吐舌,丙吉停下来,派骑吏问:“赶牛走了几里路?”掾吏认为丞相前后失
问。丙吉说:“百姓斗殴死人,有长安令、京兆尹处理,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
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宰相不过问小事。但春日未热,牛喘气吐舌,恐季节失调,又有什么灾害,好预先
防备,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因此过问。”掾吏才心服,认为丙吉识大体。
正方(赞同)观点:①大行不顾细谨 ②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
反方(反对)观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2). 管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写评论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站在反方的角度反驳正方的观点,首先找到评论的事件,再结合正方的观点找到批驳的角度,使
驳论的观点具有针对性。
结合“宰相不过问小事”“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可知,从正方角度强调“大行不顾细谨”,那么,从反
方角度抓住“大事”“小事”批驳,强调“事无大小,都是民生”;
结合“我作为丞相只一年一次检查他们的政绩优劣,上奏皇上或赏或罚而已”“这是三公要管的大事”可
知,从正方角度强调“明确管理边界,严守自身职责”,那么,从反方角度抓住“职责”批驳,强调“管
理有分工,责任无边界”。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 1.面对元军南犯,南宋陆秀夫怀揣玉玺,负八岁幼帝壮烈投海殉国,后人赞之曰:“擎天者,文
天祥。捧日者,陆秀夫。”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率四千军民坚守扬州,被俘后,英勇就义。中日甲午海
战中,邓世昌决然驾驶“致远舰”全速撞向日舰,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材料 2.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
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
材料 3.我最憎恨两件事: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和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 —穆罕默德
材料 4.信仰是对生命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没有精神与信仰的厚度,不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国民
在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正在陷入史无前例的信仰危机。如果长期生活在正义缺失、
道德匮乏的精神废墟中,人类会变得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世界也终将会失去未来和希望。
某大学对大一学生开展以“信仰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作为学生代表为本次活动开幕大会致
辞,完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信仰下的人生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今天与大家探讨的是“信仰与人生”这一话题。
我总是在回望自己过去的时候想起关于人生的一切,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睡。苦苦的冥想中所得到的结
果是我对人生的恐惧。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想,当我们把一个人的生命作 60 岁计算的话,而现今的我们
有的刚好过了 20 岁,有的刚好 20 岁,有的离 20 岁也不远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已经刚好过了三分之一,
那么在这三分之一的生命里,我们对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朋友,甚至整个社会付出了多少呢,对于我们
余下的三分之二生命又将如何去过呢?
记得幼时我常常在长江边上奔跑,咆哮的水流从震颤的大地上翻滚而过,耳边是迅疾的风声,我突然
感到脚下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竟然一直支持着我,融进了我的血液。多少年后,我才明白过来,
那种力量竟是由于我感化于长江磅礴的气势而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信仰,那是对人生一种蓬勃发展的渴求,
对于强大生命力的一种真实向往。
我一直在探求人生与信仰的纽带,如同一种精神图腾的回归。信仰所赋予人类无穷的力量,去创造和
发掘属于人生内部的神秘感应。信仰是华夏文明与世间真、善、美最有力的证明。人们的敬畏化成它所能
代表的一切高尚品质和超越自我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信仰,对于我最早的接触是徐志摩的诗集,徐志摩穷尽其一生追求单纯的信仰:爱、自由、美。而今天
在这里,我要沿着志摩先生未走完的路,将其信仰进一步地深化:是博爱,是自由,是完美。博爱即爱于亲
人,爱于朋友,爱于社会;自由即物质上、思想上永恒的自由;完美即从知识上、从能力上、从思想上、
从道德上完美自我,并在自我完美的同时,去影响他人,让别人也变得更加完美!
人生是无法脱离信仰的保证,因为人生的起伏所带来的巨大的伤害,惟有信仰才能根治,才能给世间
所有奋斗中的灵魂带来最大的精神安慰!
信仰,是和平年代一个必要的补充。而人于战争年代所迷失的人性也是需要靠信仰来维护的!我们也应
该坚信:信仰就是我们美丽的人性,是人类朴实无华的感动,获取开启我们成功的曙光!
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让我们相信信仰之力量,让青春焕发光彩,为国家贡献力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写作材料,第二部分是情
境任务。
1.审材料。
材料共有四则,第一则是陆秀夫、文天祥、史可法、邓世昌的事例,核心的意思就是对国家的忠贞和热爱,
为了国家甘洒热血;第二则是习近平对共产党人提出的希望,就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第三则
是穆罕默德的名言,他认为如果博学多才而没有信仰是令人憎恨的,而愚昧无知,即使有信仰也是令人憎
恶的;第四则是人如果没有信仰,世界终将会失去未来和希望。
总之,四则材料所讲的核心话题是“信仰”,由此引申出的核心观点应该是:人应该有信仰。
2.审任务。
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大一学生代表;写作对象是大一学生;写作使用场景是以“信
仰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大会活动的开幕式;写作内容是针对信仰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要有一定的鼓动
性。考生须围绕“信仰”这一核心话题行文,完成相关具体写作任务。
【立意】1.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
2.信仰是明灯;
3.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
4.让信仰助力前行;
5.信仰是帆,让我们乘风破浪。
【素材】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40 年如一日,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自己别无
家产,仅有书籍、衣服、一所华侨捐献给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适乎世界之潮
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
2. 大家熟知的“放翁”之号是陆游五十岁时自己取的。当时他又被朝廷起用,调到成都为官,碰上了老朋
友范成大,十分欣喜。虽然他与范成大是上下级关系,但两人不拘礼法,常饮酒唱和。陆游因为北伐无望,
经常喝的酩酊大醉,因此同僚说他宴饮颓废,不久再次被罢免。陆游不以为意,索性自号“放翁”,处事
越发旷达洒脱。陆游晚年遭贬退居家乡,但仍不时为国效力。其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尽管当时他已 68 岁,但年老体衰闲居乡下的诗人,却仍然盼望着能
为国尽力。
公元 1210 年,陆游已经 85 岁了,但他仍念念不忘北伐。一天,他身体已十分虚弱了,嘴里不停的喘粗气。
然而,他强撑着,要儿子拿来纸和笔。他用尽力气,写下《示儿》这首诗,带着遗憾,慢慢闭上了眼睛。
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情,跃然纸上。
甚至于他在诗中表露死后、梦里、幻想中,他也要化为利剑、鬼雄、壮士,来实现这一宏愿。
3. 历史的车轮缓缓转动,当图腾被画在一块岩壁上,被绣在一段布料上,被刻在一片砖瓦上,被绘在一件
瓷器上时。轻轻碰触,感叹着,痴醉着,内心里有一个声音缓缓告诉我,我们信仰着并不是哪一种具体的
宗教,而是祖先带给我们的渗透在每一个角落的文化。宗霆锋说:“我的故乡脸孔金黄,身体里流着图腾
的血。”历史上无论中国人怎样流亡生存,怎样苟且偷生,都是不会忘记带上祖先牌位的。那是祖先灵魂
所在,是子孙血脉所系。著名的衣冠南渡,不忘的是祖先的衣冠与文化典籍,还有近现代赫赫有名的客家
人,有句训言:宁卖祖宗田,不舍祖宗言。坚守着对土地的承诺,坚守着对祖先的遗训的保留。这是家族
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因为华夏所有的姓氏,所有的家族,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
的祖先一个共同的人文始祖。《尚书》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义之大,谓之夏。是赞美华夏有美
丽的衣冠服章,文明盛大礼仪之邦的意思。儒家的《中庸》解释:“不偏谓之中,广用谓之庸。”中华是
个尚中的民族,中华文化是崇尚时中,阴阳制衡,随机应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