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阐扬中华文明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导语
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造就了
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特质和禀赋。建党百年之际再回首,从民族独立到现代化建设,从改革
开放到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的力量功不
可没。5 月 9 日,新时代领路人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希望广大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发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精
神,再接再厉、不断创新,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
供有益的历史滋养和坚实的学理支撑。
阐扬中华文明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题目即观点。)
①5 月 9 日,新时代领路人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
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
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
量。”(开篇点题。以新时代领路人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引出中华文
明的话题。)
②中华民族有着 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发展到今
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
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传统,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在困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文明重要性之
一: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③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兴盛的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
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软实力提升
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
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反对以武力压迫使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
中国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根源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
的文化特质。(中华文明重要性之二: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④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每个国家和民族
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
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
决定的。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如仁
爱民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所以说,中国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
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之三:为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⑤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化是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同时呈现的
时代特征。费孝通先生在他 80 岁生日时,曾提出文化自觉的 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恰
恰来源于它体现了一种广博的文化胸怀,这正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美美与共、和合共
生的辽阔文化胸襟。所谓“文明冲突”,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不应该成
为一些国家结盟与对抗的理论依据。从历史上看,佛法东来、西学东渐,都在与中华文化的
交融碰撞中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特质,让世界更好
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捍卫多边主义、支持团结合作的国际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
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和精神特质,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⑥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明中蕴藏着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弘扬中华文
明,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互鉴,广大哲学社会
科学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我
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提供更扎实的文化滋养和学
理支撑。(总结全文,呼吁鼓励。呼吁弘扬中华文明,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再接再
厉,创新工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钟超
【时代警语】
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传统,从根本上塑
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在困
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
强大精神支撑。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句子通顺,内容贴切,逻辑严谨。
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① ,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② 。
“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文化之所以③ ,根源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和
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
①
②
③
2.读写一体化训练(开放性试题)
费孝通先生在他 80 岁生日时,曾提出文化自觉的 16 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
与共,天下大同。”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请你结合阅读感悟和个人经历,写一篇发言稿,谈
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 300 字。
【相关链接】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日前,新时代领路人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
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
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
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辜负这个时
代,顺势而为,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弘扬中华文明、繁
荣学术研究的光荣使命。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
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
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推出大
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
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
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此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
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的同时“飞入世界寻常百姓家”。
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
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学术也需要交流互鉴,需要国
际合作。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有利于我们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从而推动
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在交流中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
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努力办好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高品质学术期
刊,应着眼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
之先声,一定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
中外学术交流。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