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选精读精练:《胡杨林》
编者寄语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是关于胡杨林流传甚广的传说。
在胡杨林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令人动容,它向我们诠释真挚的情感不必山盟海誓,无
需惊天动地。真挚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坚守,是抱有希望的执着,可以忘我,可以暗淡时光,
可以超越生死。
长年的风吹日晒只剩下坚挺的躯干,竞然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杈,伸向死去的伴侣,
令人惊叹的夫妻树。掩卷沉思,明明是在一片残留着积雪的胡杨林里,却不禁让人想起“红
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
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胡杨林,走进一位让人好奇的老人……
文 本 研 读
(注:>>>处为文章精析)
胡杨林
作者:墨白
一开始就是这样。(劈面而来的一句话,颇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感。)那个用一根红柳
扛着两只野兔的猎人看了一眼在远处的胡杨树下挖掘的老人说,有许多年了。我们从西南方
向沿着由喀喇昆仑群峰雪融而成的叶尔羌河,最初穿过莎车,然后来到了巴楚境内的原始胡
杨林,在一片残留着积雪的胡杨林里,我们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手持一把坎土镘,
正弯腰在一棵粗大的胡杨树下挖掘。你在找什么?出于好奇,我们上前询问。他停下手中的
坎土镘,用长满了老人斑的手指撩了擦散落在额前的白发,我们看到他脸上布满了像沟渠一
样的皱纹,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老得让我们无法分辨他的实际年龄。但是让我们尴尬的是,
老人并没有回答我们的提问,他只是看了我们一眼又弯下腰去继续挖掘,他手中的坎土镘在
刨进沙土时发出了“嚓——”的声响。
>>>残留着积雪的原始胡杨林,提供了环境依据。无法分辨实际年龄,不停的挖掘,不曾答话,
老人如武侠小说中的扫地僧一般,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正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在一片红柳丛前我们遇到了一群围猎野兔的维吾尔族老乡,那
个用红柳挑着战利品的波瓦对我们说,每年,我都会在这林子里看到他。他在挖什么呢?那
儿。波瓦朝两棵树身依靠着的胡杨指了指。我们看到那对胡杨树中的一棵早已枯死,由于长
年的风吹日晒只剩下坚挺的躯干,而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竞然横生出两根粗
壮鲜绿的枝杈,伸向死去的伴侣,就像用双臂爱怜地搂住心上人的脖颈,用自己的身躯为恋
人挡住风沙的侵袭。
>>>两棵树充满震撼力。与此同时,“用双臂爱怜地搂着心上人的脖颈”“用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
侵袭”等系列比喻,突出的是爱的执着与力量,极富艺术张力。
猎人把肩上扛着的野兔去下提在手上说,明白了吗?夫妻树。但是,在猎人们穿过一片
托克拉克树林消失之后,我们仍然没弄明白那个波瓦话里的意思。隔着那片红柳,我们听到
的仍是那位老人的坎土镘刨进沙土时发出的嚓嚓声。一开始就是这样。(再次出现。)在那
片临近叶尔羌河的胡杨林里,牧羊人毛拉·亚森对我们说,我从小跟着达当放羊,每年都会
在林子里看到他。听牧羊人这样说,我们的目光越过那片一人多高的红柳,又落在那个在一
棵胡杨树边拿着坎土镘挖掘的老人身上。他在找什么?找人,一个女人。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我也不知道。亚森用他特有的语气说,我也是听我达当说的。亚森说着,驱赶着他的羊群往
河边去。
>>> “夫妻树”以树喻人。“夫妻树”是文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象征,也是为后文老人的自述进行铺
垫。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将呈现在眼前。
亚森离开后,树林里除了从远处的红柳丛边传来的坎土镘吃进沙土里的声音落在我们渐
渐接近的沙土路上,四处没有一丁点别的声息。叶尔羌河岸边生长的胡杨茂密而茁壮,刚萌
发的嫩枝绿叶泛着鹅黄明亮的光泽,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透出了无限的生机。
一开始就是这样。(又一次出现。)他在找什么?找人。什么人?他妻子。听我阿孃说,
已经很早了,可能是 1953 年,那时候我阿孃还没有出生,他妻子就从上海来到这儿在这之
前就住着军垦的人,他就是。维族姑娘指了指那个挖掘的老人说,说完她又忙着去采蘑菇。
一开始就是这样。(反复出现,行文上下紧密衔接,强调老人行为始终如一。)傍晚的
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使得他身边的胡杨树更加粗壮,偶尔有一两片金黄的叶子从空中摇下
来,老人终于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看着我们说,她们从上海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就住在地窝子
里,那地窝子还是我派人给她们挖的,军垦嘛,那时我是连长。我们结婚的时候,她头上生
了很多虱子,困难呀,她水土不服,南方女子嘛,整天拉肚子,整天拉,什么药都吃不好,
从冬天一直拉到春天,人瘦得像个鬼似的,最后她人就不行了。我就把她埋在了这胡杨林里。
她临死的时候,我答应等有一天把她带回老家去。可是没想等到了夏天河水漫上来,坟头就
淤平了,我怎么找都找不到她,从那一年开始,我几乎找遍了整个树林,一晃几十年都过去
了,你说怪不怪,怎么就找不到她呢?你说,我答应过她的话,怎能不算话呢? 老人说完,
又开始了挖掘,他嚓嚓的挖掘声在胡杨林里四处散开,最后落进了那些浓得化不开的黄沙里。
>>>命运是在事后回顾的东西,不是事先知道的东西。——村上春树。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
通过老人的自述逐步解开老人在胡杨林里持续挖掘的谜团,揭示主题。老人忠于爱情、一诺千金的形象
跃然纸上,执着如一、不畏艰难的精神令人动容。
这梦一样的情景,使我们想起了梵高,想起了梵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在离开老人之后
我们转身前往河边。我们知道,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来这里,一准会再次看到他
弯腰在某一棵胡杨树边的沙土里挖掘。但是,在叶尔羌的河边,在那个黄昏来临的秋日的傍
晚,我们既没有看到那群猎人,也没有看到那个牧羊人,在河边的沙地上,我们只看到了羊
群留下来的足迹。我们站在叶尔羌河畔,注视着倒映在河水里的胡杨树,那被河水摇曳着的
金黄色,使我们突然萌生了一种遥远的孤独。
>>>叶尔羌河边黄昏来临的秋日傍晚,想起了焚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是源于两者都具有“梦一样
的情景”,富有悲壮而绚丽的美。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删节)
知 识 建 构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①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等的特点,如文中“巴
楚境内的原始胡杨林,在一片残留着积雪的胡杨林里”。
②渲染故事气氛。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
事的真实性。“那片一人多高的红柳,又落在那个在一棵胡杨树边拿着坎土镘挖掘的老人身
上。”
③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活动,复杂的性格,而为人物活动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
露其性格。“在叶尔羌的河边,在那个黄昏来临的秋日的傍晚,我们既没有看到那群猎人,
也没有看到那个牧羊人,在河边的沙地上,我们只看到了羊群留下来的足迹。我们站在叶尔
羌河畔,注视着倒映在河水里的胡杨树,那被河水摇曳着的金黄色”。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
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傍晚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使得他身边的胡杨树
更加粗壮,偶尔有一两片金黄的叶子从空中摇下来,老人终于停下手中的坎土镘看着我们”
⑤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的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
为读者展示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被
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叶尔羌河岸边生长的胡杨茂密而茁壮,刚萌发的嫩枝绿叶泛着鹅
黄明亮的光泽,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透出了无限的生机。”
⑥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
环境描写的深入理解。“那对胡杨树中的一棵早已枯死,由于长年的风吹日晒只剩下坚挺的
躯干,而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竞然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杈,伸向死去的
伴侣,就像用双臂爱怜地搂住心上人的脖颈,用自己的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
试 题 解 析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话,劈面而来并反复出现,既使行文上下紧密衔接,又特
别强调主人公的行为始终如一。
B. 本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借助猎人、牧羊人和维族姑娘之口,逐步解开老人
在胡杨林里持续挖掘的谜团,揭示主题。
C.文中对野磨菇着墨较多,看似无关紧要,实则颇见匠心,在小说情感氛围的营造,审
美感受的协调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D.最后一段写想起了焚高笔下火一样的麦田,是因为两者高度相似,都是“梦一样的情
景”,悲壮而又绚烂,冷峻而又热烈。
【答案】
B (最重的是老人自述)
2
第二段刻画胡杨林“夫妻树”堪称妙笔,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妻树”以树喻人,呈现了一个绝美的爱情故事,形象、生动而又细腻,极好地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与精神。
B.用“一棵只剩下坚挺的躯干”与“另一棵横生出两根粗壮鲜绿的枝权,伸向死去的伴侣”
作对比和“用双臂爱怜地搂着心上人的脖颈”“用身躯为恋人挡住风沙的侵袭”作比喻,极富艺
术张力。
C.“一棵早已枯死”“另一棵在不知枯死了多少岁月之后”等语暗示老人爱情的悲剧性和愿
望最终不能实现。
D.“夫妻树”正是文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象征,是为与后文老人的自述遥相照应而提前作
出的艺术设计和铺垫。
【答案】
C (没有这样的暗示,小说突出的是爱的执着与力量)
3
小说最后一句,为什么突出被河水摇电着的胡杨林的金黄色?为什么"我们突然萌生了一
种遥远的孤独"?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胡杨林的金黄色,象征了美好而执着的爱情,也象征了美好而执着的理想。
“遥远的孤独”是“我们”通过老人的爱情故事理解到追求美好理想的过程和结果而产生出
来的感受。
(每点 2 分,第二点答出“我们既没有看到那群猎人,也没有看到那个牧羊人,我们只
看到了羊群留下的足迹”“再没有看到那个挖掘的老人”“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有时不一定有
美好的结局”等,或其他言之成理的话,酌情给分)
4
如何看待小说中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6 分)
【答案】
第一问: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忠于爱情、一诺千金的人;小说中的老人也是坚定不移追
求美好理想,执着如一、不畏艰难,不怕过程漫长,不在乎结果的追求者的代表。
第二问;通过侧面描写(如通过其他人的讲述、景物的渲染等)和正面描写(老人的动
作、语言、外貌等)来塑造老人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第二问必须出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语才给 2.分,其他酌情
给分。)
反 馈 检 测
试分析小说中塑造那位 “一开始就是这样” 在胡杨树下不断挖掘的老人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表
现手法。
相 关 链 接
听莫言先生谈创作
“现在,我讲讲阅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创作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如果说文
学创作或者小说创作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阅读——然后就拥有了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
“魔法”。
刚才在休息室里,一名同学问了我有关读书的问题。我认为,对年轻人来讲,对任何人
来讲,应该掌握两种阅读方法。
一种是精读,就像我读我大哥的语文课本一样,翻来覆去地读,读到能够把其中的主要
内容背下来。
另一种是广泛浏览。世界上的读物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便是从有阅读能力时开始读,一
直读到白发苍苍,也读不完其中的百万分之一,你只能读非常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把阅读分成精读和广泛浏览就非常重要了,你不能总是把一本书很认真地从头读到尾。
经典的书要认真地读,要精读;对于一般的读物,尤其是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很多东西,
一目十行地浏览一下,了解一下大概的文风,知道说了什么,也就可以了。
有了精读和广泛浏览的基础,假如你要从事文学创作的话,就应该从模仿开始。
当然,模仿,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讲,是个不光彩的词。
如果现在还有人问:“莫言,你最近的作品模仿了谁的小说?”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巨大
耻辱,别人也会对我嗤之以鼻,瞧不起我——都写了 20 多年小说了,新作竟然还在模仿别
人!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最大的耻辱,说明你没有什么创造历程,你一直在靠模仿生存。
但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讲,模仿不是耻辱,而是一个捷径,或者说是一个窍门。
我当年在学校里给大学生讲课的时候,也曾经反复说过,大家不要以为模仿就是见不得
人的事情,刚开始写作时谁都在模仿,包括鲁迅,他的早期作品也都有模仿的痕迹,《狂人
日记》就是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
鲁迅的很多作品,研究者都可以找出模仿的原作来,但这并不妨碍鲁迅成为伟大的文学
家,因为他很快就超越了模仿的阶段,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风,形成了独特的鲁迅文体。
我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刚开始应该模仿,就在于我觉得模仿是培养语感的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也经常批评一些作家,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有一股学生腔调”。“学生腔调”
就是指一个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实际上跟一个人对语言的感受力密不可分。当年李希贵校长在山东省
高密县第一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初中阶段对培养一个人一生的
语感至关重要。如果你在初中阶段没有培养起对语言的感受力,那么你以后的努力很可能事
倍功半。
假如我们在初中阶段就掌握了很好的语感,这就像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掌握了很好的
乐感一样——培养出了懂音乐的耳朵,会为你今后的音乐工作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假如我们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培养出了非常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那么它对你将来无论是
否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都会非常有用。
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我觉得就是在反复阅读基础之上的模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我们连续让学生读 10 篇鲁迅的著名杂文,然后让学生写一篇类似题目的杂文,我
们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的杂文里边都出现了一种鲁迅的笔调,出现了一种鲁迅的腔调。
也就是说,鲁迅的文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写作风格。
这种模仿实际上是不自觉的,是建立在认真、大量阅读同一作家的作品基础之上的。
假如我们连续精读古今中外 10 位作家的作品,然后有意识地模仿这 10 位作家,那么
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的东西就会慢慢出来。
就像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临摹了颜真卿、王羲之,又临摹了柳公权,他临摹了很
多碑帖,但他最后写出的作品与他先前的作品相比,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写作确实有点类似于书法,你模仿得多了,自己的风格也就慢慢确定了。更准确地说,
是你得到了一种语感。得到一种语感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如果我要写一个人内心非常痛苦,这个内心非常痛苦的人走到长安街上,用他的眼睛来
看周围的事物,用他的各种感官——他的嗅觉、他的视觉、他的听觉来感受长安街。因为他
内心痛苦,这个时候他写出的文字或者说作家写出的文字,必然带着一种痛苦、低沉的调子。
反过来,如果这个人是兴高采烈的,他还走在这条街道上,因为作家现在想努力表现一
个人兴高采烈的状态,他的全部感觉都用在表现这种情绪上。有了这种语言的感觉之后,写
出来的文字自然也就带上了一种兴高采烈的感觉,我想这就是语感。
……
就像我们读鲁迅的文章,即便把鲁迅的名字盖住,我们依然可以读出来,这是鲁迅的语
言风格。张爱玲的小说,也有她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沈从文的小说也有他自己独特的语言
风格。
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作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当他的语言为丰富作品做出贡献的
时候,我们才认为他已经超越了一个小说家或者说小说匠的阶段,他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家了。
因此,文学家跟小说家是有区别的,小说家成群结队,文学家寥寥无几。所以,在现当
代小说家的队伍当中,能够称得上文学家的也就是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屈指可数的几个
人。
直到现在,莫言依然是一个小说家,只是一个说书人而已。也许再奋斗 20 年,终我这
一生也很难上升到文学家这个阶段。今后的岁月尽管前途渺茫,但我还要努力奋斗!”
这篇演讲稿对教师怎样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怎样培养学生语感,指明了方向,我们亦
可从“作家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观点中得到启示,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可以在对
名师的模仿中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