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2021 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专题
一、选择题
1.1991 年 12 月 25 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
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这一事件标志着
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东欧剧变 D.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下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A.二战的结束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3.下面年代尺主题为“20 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其中对 C 处的正确表述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与解体 B.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与结束
C.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与解体 D.世界政治形成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5.苏联解体说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B.苏联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
6.从 1985 年 3 月到 1990 年 10 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 12 套经济改革
计划,……1990 年 2 月出台 “400 天计划”,5 月又出台“5 年计划”,8 月又随即出台“500
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7.小丽同学写了一篇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论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彻底打破了苏联模式 B.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C.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D.发动垦荒运动
8.下列属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是
①十月革命 ②改革开放 ③斯大林模式 ④赫鲁晓夫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9.金重远在《20 世纪的世界一—百年历史回溯》一书中写道:1957 年赫鲁晓夫提出几个月内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 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 20 年内基本
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旨在说明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是
A.能否顺应人民愿望 B.是否借鉴先进国家经验
C.改革家的政治魄力 D.是否立足国情遵循规律
10.“当斯大林逝世之际……苏联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
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1.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列各项可以放进专题资源包
的是
①图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②论文:《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③视频:《苏联的改革》④地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国际关系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各项按时间顺序
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冷战开始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③苏联解体④两极格局形成⑤欧洲冷战局面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③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⑤④③
13.以下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数字处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A.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B.空想到科学、理想到现实、一国到多国
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想到现实
14.从“镰刀斧头锤星旗”到“白蓝红三色旗”的变更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
止存在。有关这一事件分析错误的是
A.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向失败
C.美苏“冷战”是其解体的根本原因 D.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的结束
15.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由图可知(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C.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D.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16.赫鲁晓夫因在农业领域的改革中掀起玉米运动而得了个外号“玉米棒子”。“他”的改革与
中国改革开放的共同之处是
A.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大规模开垦荒地
C.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 D.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17.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波兰的变化用了 10 年,匈牙利用了 10 个月,民主德国用了
10 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 10 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 10 个小时。与上述信息最符合的一个主
题应该是
A.美国竞选 B.中东震荡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18.20 世纪 50 一 60 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美苏冷战对峙使苏联陷入困境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二、综合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总统普京发电报说:我对参加(100 周年)国际纪念活动的人表示欢迎。
1917 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这场革命对俄
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20 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
(下图: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外墙亮起红色灯光纪念这一事件)
——参考消息网 2017 年 11 月 7 日报道
请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 1917 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指的是,该事件发生后,俄国建立了一个什
么样的新型政府,该政府为解决农民的“面包”问题,颁布了一个什么法令。此事件之前还发
生了哪一事件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有何伟大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继任者约瑟夫·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建立了非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使其足以
对抗资本主义竞争对手。
——大卫·克里斯蒂安著《极简人类史》
(3)材料二中说到“苏联建立了非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建立的,后来
通过 1936 年宪法确定苏联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1956 年全盘否定斯大林后,进行了改革,
成效一般的继任者是谁。
材料三:在 1991 年,苏联并未遭受军事挫败,未受外部入侵,未有人民叛乱。仍握有百
万雄兵,万辆坦克,万架飞机,可以将全球炸个底朝天的核力量。然而,大多数精英统治者并
未使用这些武力,这些人就是放下武力、承认失败,告老还乡。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4)材料三形容的历史事件是,这次事件中典型“放下武力、承认失败,告老还乡”的“精
英统治者”是。
(5)材料三中“精英统治者”的做法,你有何认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 20 多万个工业企业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
这种管理体制。在没有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情况下,最高苏维埃就决定只留下航空、无线电、
造船等几个中央部,其余下放地方。各部下放地方后,根据尽量有利于一地区企业协同生产、
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改革行政管理机构,如在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发达的乌克兰设立钢铁工
业部和煤炭工业部,在盛产石油的阿塞拜疆设立石油工业部……但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
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难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不仅如此,
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同时,工人没有得到自
己想要的权力,厂长是工厂的主人,而工人仍然是被雇佣者,改革未能 激发起工人们的劳动
热情,更不可能改变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
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
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
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 有预期那
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 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 385。
万吨, 1961-1965 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 1. 303 亿吨,增长近 50y。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
增加。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1)据材料一归纳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
21.材料一:“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
动荡时期。”
--江泽民
材料二:“美国对手的垮台使美国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
全球性大国。”
(1)材料一中的“旧的世界格局”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 “美国对手的垮台”指的是什么?
(3)美国对手垮台后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特征?
(4)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C3.C4.C5.B6.D7.A8.B9.D10.D11.A12.D13.B14.C15.B16.A17.D18.D
19.(1)十月革命,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或人民委员会,《土地法令》,二月革命
(2)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
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④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⑤鼓舞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⑥这场革命对俄罗斯和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⑦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 20 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任答三点)。
(3)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体制或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4)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5)三观正即可得分
20.(1)特点:改革规模大,改革步伐迅速,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相结合,改革结合各地区的
实际。(答出两点即可)失败原因:改革缺乏科学的研究与探索,急于求成,没有触及苏联模
式的根本,企业经营自主权有限,地方积极性不高,改革缺乏统一安排与协调,工人劳动积极
性不高。(各出两点即可)
(2)扩大玉米种植挤占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苏联粮食
产量明显增加。
21.1、两极格局 2、苏联解体
3、一超多强 4、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