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作文考前冲刺: 9 篇必背范文(八大必备话题),助你涨分!
必备话题
国士无双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有人问,人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袁隆平院士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解答:价值选择的深刻、
坚守理想的笃定,早已跳脱一己之限,将生命的宽度、深度延长至“无我”之境界。袁隆平用一
粒种子改变世界,让我们拥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幸福生活。而袁老也是可爱的、质朴的,
诚如外国友人的评价:他有温柔的灵魂。加缪说过:“每当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义时 , 正
是它的简单使我震惊。”大道低回,风骨可见!
必背范文
袁隆平逝世:愿人间天上,处处稻香
佚名
2021 年 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袁隆平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名人。他被写进历史书的成就是“用
全球 7% 的耕地,养活全世界 21% 的人口”。由此,还诞生了互联网时代一个流传甚广的“梗”:
“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真吃他家大米了。”玩笑归玩笑,但掩盖不住的,是人们对袁
老的深深敬意。
袁隆平生于 1930 年 9 月 7 日,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他开始在湖南省安
江农校任教,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30 岁那年,袁隆平触动于人们吃不饱的现实,决意
投身杂交水稻研究。1964 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第一代
雄性不育株稻种。
1972 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随即,袁隆平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
水稻,将亩产量从 300 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他还先后培育出多个不同的杂交稻品种,其中包
括最有名气的“超级杂交水稻”。
到 2003 年时,全球有 20% 的水稻都已采用袁隆平的杂交技术;2007 年,国内的水稻产量
达到 5 亿吨。同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及袁隆平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
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后来,“禾下乘凉梦”转化为向亩产 1200 公斤攻关,追求超级稻
高产;“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则是希望相关技术在非洲各个国家发展起来,解决非洲的粮食安
全问题。2020 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 1 530.76 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
录。
当然,袁隆平被称为“宝藏爷爷”的原因并不止于此——他也算得上最受年轻网友喜爱的老
人。2019 年,网友们曾给过袁隆平一个称呼:“90 后梗王”。“90 后”,指的是他在那一年虚
岁刚好 90 岁。梗王,是说他在采访中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换句话讲,就是和大众心目中严肃
拘谨的科学家形象不太一样。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表示,“我 han 不 handsome(帅),实际上不
handsome。”结果,去领“共和国勋章”那天,他大清早就起来捯饬自己,又是穿西装,又是扎
领带……旁人问他,袁老师你今天帅不帅?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帅!
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有一期去袁隆平的试验田探访,聊起了他平时喜欢吃的菜。
那会儿,袁老已经 89 岁,对自己不能吃火锅这件事还颇感遗憾;然后,他话锋一转,说自己最
爱吃的菜是麻婆豆腐、鱼香肉丝、水煮肉片……的确,生活中的袁老不仅活泼,甚至颇有情调,
也很懂生活。年轻人节日送礼的习惯,袁隆平也有,每到结婚纪念日,他总给妻子买点“blingbling”
的首饰,偶尔还会拿出小提琴演奏一曲。在年轻人心中,他不是一个只能远远仰望的名人;种种
生活的小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可爱又生动的形象。
田间地头、生活琐碎里的袁隆平,是一个平凡的人,可他又为何让全中国为之动容,为何让
全世界为之敬仰?因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
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58 年,无数濒临绝境的生命在吴孟超手中重获新生。一路走来,充满荆棘,但他无比坚定。
这位纯良仁厚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怀揣着探索的信心、奉献的意念,从无到有,用一生不断
创造奇迹、不断刷新纪录。唯有崇高者,才会放弃留英深造的机会,回国抗日;唯有崇高者,才
会把生命放在首位,视名誉为粪土;唯有崇高者,才会说出这样的铮铮誓言:“如果真的有一天
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必背范文
吴孟超:肝胆不忘一寸丹
肖春飞 王默玲
2021 年 5 月 22 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
者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 99 岁。5 月 26 日,上海以一场雨,送别吴孟超,送别这位不凡的
中国人。
吴孟超为何不凡?他本人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人心里。
有人统计过,在吴孟超长达 75 年的从医生涯里,共拯救了超过 16000 名患者的生命。写下这个
数字不难,但每个患者背后,又有多少亲人的煎熬与眼泪?吴孟超就是那个走进无数暗夜,牵起
手带着患者走出来的人,一个让患者能够托付生命的人。
全世界没有人比吴孟超更了解中国人的肝脏,是他,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平视世界。20 世
纪 50 年代初,中国肝脏外科还是一片“手术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未知荒原,外国医学代表团抛
出傲慢的判断:“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为此,吴孟超
夜不能寐,披衣起床写下一份立志“闯禁区”的报告,誓言“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
音”!经过不懈的奋斗,吴孟超在后来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
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中国第一台肝癌切除
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虽然早已功成名就,但年过九旬的吴孟超仍然坚持在手术台
前。从医几十年,他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就是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而每次做完检查
后,他都要帮患者把衣服拉好、腰带系好,弯腰把鞋子放到患者最容易穿的地方——仁者爱人,
大医精诚,莫过于此。
吴孟超以 99 岁高龄辞世,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重叠。生前接受采访时,吴
孟超曾说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他常说的还有另一件事:1940 年从马来西
亚借道越南回国参加抗日时,西方殖民者羞辱中国人没有文化,通关时不允许中国人签字,只能
按手印,否则不予通行。他反复抗争无效,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只能屈辱地按下手印。这个手印,
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屈辱,而是一个民族百年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甘屈辱,自强不息,中国人要
站起来!
放在这百年的时间跨度,我们才会更清晰地理解吴孟超这个中国人——一位医生,一名军人,
一个共产党员。时间滚滚不息,这个世界人来人往。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一些造福他人的东
西,如何在服务社群、改善他人处境上有积极的作为,如何用自己胸中的一团火点亮这个世界,
吴孟超做出了表率。也希望作为后来人的我们能把他那颗仁爱、赤诚的丹心传递下去。
人生代代无穷已,唯有接力前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不辜负自己的韶华。而这,便是对吴孟超最好的铭记。
必备话题
百年党史,中国的故事
电视剧《觉醒年代》
1915 年到 1921,国运飘摇、民不聊生,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面对贫穷
落后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
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代先进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开
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电视剧《觉醒年代》正是记录了这一段慷慨激昂的史诗,并以初
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和理想之美,感召着当代青年。
必背范文
在历史的壮阔画卷里,树起青年之榜样
王彦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反映的是 1915 年《新青年》杂志问世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
立之间这段历史单元。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衰败、人心思变,“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
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
风雷激荡,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这段思想启蒙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探索救
亡图存之路的崭新开端。
《觉醒年代》采取了多线并叙的方式,在 1915 年到 1921 年的时间跨度中,交错呈现了众
多历史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开篇,北洋政府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
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的反抗:刚回国的陈独秀四处筹谋决定办《青年杂志》 “启民智”;在日留
学的李大钊、章士钊等人纷纷撰文探寻救国之道。跟随镜头流转,长沙,伴着雨声与市集交响出
场的是青年毛泽东,他以笔名“二十八画生”书写志向;天津,的小礼堂里,一身白衣
的青年周恩来正大声朗读《敬告青年》……思想的星芒开始燃起火焰,那一刻,从东到西,从南
到北,振臂疾呼的救亡之声、爱国之声响彻中华。
作为一部讲述重大革命历史进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涉及历史的真实人物有近千人,
他们面目各异,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纷繁和复杂:袁世凯在厅堂里试穿龙袍,张勋在紫禁城领兵复
辟,辜鸿铭在北大讲台上拖着辫子端着水烟袋大讲国学……这一幕幕在剧中都有着各自生动的表
演。剧中最具风采与魅力的人物形象,依然是那个时代里思想先驱和文化先驱们的人物群像:沉
稳厚重、朴实坚毅的李大钊,激情四射、慷慨率性的陈独秀,目光高远、充满理想、性格刚正的
青年毛泽东,冷峻孤愤、以笔为枪的思想文化先驱鲁迅,洋溢着爱国热血的青年学子等等。剧中
的这一大批角色,既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刻画了一个个让人过目不忘的
艺术形象。
许多“课本里的场景”,也在剧中得到了精彩刻画。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新思想,
鲁迅创作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胡适在
美国撰写《文学改良刍议》,辜鸿铭作《中国人的精神》演讲,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一幕幕
历史风云,把观众带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历史环境,清晰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
史环境和思想文化土壤,也艺术地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思想风貌。
许多网友评价,《觉醒年代》是观众期望看到的主旋律作品——既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
也有独到的镜头语汇暗藏历史的密码。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剧中陈独秀和毛泽东的不同出场。前
者长发披散,于群情激奋的学生中坦然进食,俨然一副肆意汪洋的狂士形象;后者在蒙太奇的画
面中登场,风雨飘摇中他发足狂奔,趟过的是民不聊生的破旧山河,他得跑快些,才能跑出那潇
潇雨幕,守护好怀里珍贵的理想和信念。
剧中,百余年前的青年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经坎坷而一往无前;剧外,今天的青年也被革
命历史题材触动,为前辈的峥嵘往事动容。《觉醒年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
观众纷纷在评论中表达对革命先驱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国家、对党、对新时代的热爱和祝福,称
当下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最好的续集,形成强大的共情和共鸣效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
该剧充分拉近了主流文化和青年的距离,让 90 后、00 后年轻人心生“信念感”“使命感”,被
誉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电视剧形态的优秀教科书”,边学党史边追剧成为全新看剧方式。
必备话题
三牛精神
传承三牛精神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孺子牛”“拓荒
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新时代赋予孺子牛以
“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传承着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强大基因,揭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亿万人民如同
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样奋斗,绘就了今日神州大地只争朝夕、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必背范文
砥砺三牛精神,奋斗有我
孙艺菲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时间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农历辛丑年的春天,
在这个播种希望的日子里,我们要弘扬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三牛精神,厚植新时代
下“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情怀,自强不息,以昂扬
的姿态,意气风发地踏上新的征程。
怀一颗公心,俯首甘为孺子牛。回望 2020 年,新冠疫情突袭,人民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面对
此,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各大企业纷纷捐赠救灾物资,基层干部恪尽职守,
快递小哥奋勇向前……正是无数奋斗者携一颗舍己为民的公心共克国难,汇聚磅礴大爱,才创造
了及时控制疫情的人间奇迹。同学们,“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以民族为念,以家国为重,
本该是读书人应有的追求。
蓄一份勇毅,奋身勇做拓荒牛。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试验。当时国内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程开甲等人临危受命,为完成使命,呕心
沥血,勇闯难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罗布泊准时爆响。在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今天,
发展创新,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青年人的崇高使命,当我们自豪于“天问一号”呼啸而去,
“嫦娥五号”掘壤归来,“奋斗者”号刷新纪录,我们更应该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发愤图强,
用青春托举大国重器,用知识书写时代华章。
养一种品格,力耕愿为老黄牛。当代愚公毛相林历时 7 年开辟出一条“绝壁天路”;优秀青
年黄文秀研究生毕业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张桂梅为改变山区女童
的命运,付出所有;李保国扎根太行山深处,把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作为毕生追求……他们用生
命书写奇迹,用汗水化解艰难,越不可越之山,渡不可渡之河,硬是让贫穷的土地开出了富裕的
花朵。同学们,莫道读书苦,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秉持老黄牛精神的这份努力和定力,一步一
个脚印地走下去,定能迎来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奋斗无止境,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担当。放眼神州大地,东风强劲,春意盎然,让我们在牛年
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砥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用奋斗书写青春,用青春
报效祖国。
必备话题
中国航天,星辰大海
祝融登陆火星
2021 年 4 月 29 日,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
舱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着陆器确认成功登陆火星,着陆地点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
原,着陆器上搭载的是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了重要一步。
必背范文
“祝融”探火,书写中国航天新篇章
涂林
志高霄汉近,梦广天地小。在历经了 9 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2021 年 5 月 15 日,中国首次火
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展开对着陆点全局成像、
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展开巡视探测。
“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
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航天工程人员的褒奖,也是对 14 亿中国人民的
激励。
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是我国首次实现地球外行星着陆,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成功着陆火星
的国家,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伟大跨越。这也是给
百年党庆献上的一份厚礼,让 14 亿中国人民倍感骄傲。
“祝融”探火,展现中国航天崭新成就。从嫦娥五号探月并取回我国第一抔月亮土,到天问
一号成功抵达火星,再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期,我国稳扎稳打,
不断向航天强国迈进。回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无人到有人,从空间出仓到交汇对接,
从短期试验到中期驻留,一步一个脚印,稳稳铸就了中国航天比肩世界的大国力量。我们持续推
进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建设等深空探测,不仅仅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更主要是可以促进科
技进步、提升国家软实力,还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推动全
人类的共同进步。
“祝融”探火,彰显中国伟大创造精神。在问道宇宙、揽星九天的征途上,中国航天人筚路
蓝缕、矢志不渝、艰苦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当陈赓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
来”时,钱学森的回答不假思索又掷地有声:“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
样能造得出来!”中国航天事业自 1956 年起步,65 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脚步从未停歇。从“神
舟”飞天到“嫦娥”奔月,自强不息的航天梦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曾经,中国被“国际空
间站”拒之门外,今天,中国空间站独领风骚的时代就在眼前。同时,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不仅
是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与进步,更彰显了中国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伟大创造精神。
“祝融”探火,问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天问一号的成功,对 14 亿中国人民来说,是莫大的
鼓舞。庆祝建党百年华诞,我们正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国科技、中国创造的生动体
现,更是伟大中国精神的具体写照。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力,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前进的步伐。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探索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脚步必将愈加稳健。让中国
航天精神永远激励我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上书写新篇章。
星辰浩瀚,中华伟大。“祝融”探火,开启火星上的“中国时刻”,我们必将掀开航天强国
建设的崭新篇章,在追逐飞天揽月的伟大梦想中再创新的辉煌!
必备话题
新时代网红
丁真与中国故事
前有“网红博主”李子柒带着中国美食火遍全球,后有“甜野男孩”丁真带着中国风光走出
中国。“网红”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也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社会责
任。你觉得,中国可以如何利用“网红”这张名片更好地走出去?
必背范文
借“网红”名片,传播“中国气质”
刘卓
尊敬的《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
您好!我是贵节目的忠实粉丝。今天我鼓足勇气给您写下这封信,来谈谈我对如何更好地利
用“网红”这张名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粗浅看法。烦请拨冗指正。
近段时间以来,“甜野男孩”丁真、“网红博主”李子柒通过镜头让更多海内外朋友从不同
侧面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由此可见,网红已渐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支奇兵。
大众理解中,网红往往意味着“一夜爆红”“娱乐消遣”,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当我们摘下
这些带着偏见的标签去客观审视,就不难发现,网红的成功,或许有其偶然的因素,但本质上还
是在于人类的某种情感共鸣。因此,网红实际是一面反映大众审美、价值追求、情感需求的镜子。
无论是李子柒田园牧歌生活的爆火,还是丁真藏民淳朴风情的走红,都是大众对真善美的美好向
往的映射。
正因如此,网红不失为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风土人情与文化气质的有力媒介。如果利用好贵
节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将网红故事搬上舞台,让网红升格为一种“模范化”,不仅能让丁真等
正能量网红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范式,也能让其成为一种“中国印象”。
文化输出,离不开印象与形象的建构。美国漫威、日本动漫都是深入人心的国家印象。我们
虽然也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 IP,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各具独立特色的网红式“原
子化小 IP”,或因其更贴近生活、更具民间性,而成为易于为外国人所接触并接受的形象。一如
李子柒的勤劳、善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性,以及她呈现给大众的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
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具有人情味、烟火气、富有亲和力的诗意中国。而阿木爷爷
则用他的一颗匠人之心,让海内外网友了解神奇的中国传统木工技艺,用现代传播手段讲述祖先
的古老智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华文化传播不应只是秀肌肉式的文化展示,
更应该是润物无声式的化育。世界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印象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一个个鲜
活的个体构建的。正如从前我们的祖先用诗词、美食、书画、瓷器构建起中国古代文明,那么今
天,我们可以用民间自发性的“网红名片”,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印象来向世界呈现更加全面、
立体且生动的中国。
如何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与孤芳自赏,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但我相信,如果
贵节目这样的主流媒体开始引领正能量网红讲述中国故事,就更能廓清网络风气,更好地在世界
范围播散中国气质。
冒昧言说,叨扰之处,请海涵!
复兴中学:XXX
2021 年 5 月 26 日
必备话题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1 年春节期间,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吸引大量年轻人关注。这支几分钟的舞蹈
展示了唐朝少女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其中还穿插了水墨画,展示了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
2021 年 2 月 12 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第一期《尚书》,用舞台剧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典
籍里的故事。节目不仅以伏生作为主角,全家舍命护书的故事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还在其中以回
忆、“穿书”等有趣的形式,插入了不少《尚书》中的内容。
必背范文
文化传承创新永无止境
徐海
2021 年春节期间,两档传统文化节目在朋友圈刷屏。一是河南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
从演员的服饰、妆容、动作,再到 5G+AR 技术加持的场景,充分再现宫廷夜宴盛况,让观众穿越
千年领略“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风情。二是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
中国》首期利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演绎手法,讲述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演员的
精彩演出将晦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带入大众视野,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
在春节期间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表演中,传统文化节目成功“出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
之中,匠心独具的艺术创作引发一波传统文化热潮。其实,不止这两档节目,近年来,以《上新
了·故宫》《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节目,从深厚的
历史积淀中寻找创作切入口并加以放大,在形态呈现、内容设计和传播途径上,均融入了鲜明的
时代特征,激发了大众接受并发扬传统文化的意愿。这些节目成功“出圈”表明,传统文化的传
承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推陈出新永无止境。
注重内容创新,增强文化感染力。好的传统需要坚守,但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中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传统文化节目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契合点,在传播过程中找
到受众“最大公约数”,需要创作者在内容设计上不断创新。《国家宝藏》中穿插舞台剧,通过
戏剧化表演将国宝的历史知识传达给观众,严肃厚重的内容变得直观可感,让文物真正“活”起
来。《上新了·故宫》通过年轻化的语言和视角进行创新,在主题设置上加入不少“流行语”,
“紫禁城的学霸”“皇帝的秘密花园”这类“萌化”表达活泼生动,符合时代特色,收获一大批
年轻粉丝。
着力技术创新,提高文化表现力。技术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艺术不能置身于技术创新之外。
文化和技术的交流融合,会迸发出新的艺术形态。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推广,很多传统文化
节目融入 VR、A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更有表现力和冲击力。《国家宝藏》中,通过全
息投影技术让观众直接看到三维立体的文物,极具震撼力。艺术和技术、美学和科学交相呼应、
相互渗透,让观众看到“活”的文物、感受到鲜明的历史,更易接受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文化信
息。
突出时代特色,增强文化生命力。创作者既要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寻找创作源泉,也要
从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搜集时代素材。疫情防控期间,《中国诗词大会》就在题目设计中融入家国
情怀,增设了与防疫有关的内容。《经典咏流传》坚持“和诗而歌”特色,将传统古诗词与当下
流行音乐相结合,每首歌曲都融入时代元素,使古诗词打破“高冷”重回民间,在当下语境中引
起强烈共鸣。既注重历史积淀,又融入时代精神,传统文化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节目担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职责,坚持创作初心,深挖文化内涵,顺应时代潮
流,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节目中,才能获得观众的持久喜爱,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必备话题
崇尚科学精神
上海科技节星光熠熠
2021 年 5 月 22 日开幕的上海科技节上,行走在红地毯上的他们星光熠熠。无论是我国首位女
天文台长、德高望重的叶叔华院士,上海航天首位女总指挥、有“玉兔妈妈”之称的张玉花,还
是在此次抗疫中因一句“困难面前,共产党员先上”而家喻户晓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
宏……他们是科学界当之无愧的明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我们真正该追的“星”。
必背范文
科学家走红毯不仅是礼遇,
更是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崇尚
文汇报
走红地毯是一种“礼遇”,极具仪式感。为科技界的各路大咖、来自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等
领域的杰出代表铺设科学红地毯,实则是在致敬科学家的同时,清晰表达我们对科学家精神的尊
崇与弘扬。
每一位杰出的科学家,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的名字勾连着一项项重大科创成果,一
个个“从无到有”的发现,从“0 到 1”的突破,或从基础研究领域实现突破、解决“卡脖子”问
题……循着行走在红地毯上的他们的身影,走近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奋斗故事,
我们不仅领略了科学世界各种引人入胜的雄奇景色,同时也被这些行走在科技创新最前沿的科学
家的勇气和魅力所深深折服。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每一位科学家的拼搏史背后,都书写着我国科技发展
从弱变强,从曾经跟跑、并跑,到如今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的飞跃。走上红地毯的科学家,他们
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
达到光辉的顶点。”也正因此,在一年一度的上海科技节,在这个象征城市科技嘉年华的特殊日
子里,让老中青科学家们结伴走红地毯,实际上也传达出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孜孜追求,
对集聚更多科创人才的向往与期待。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
民生活福祉。无论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还是这次抗击新冠疫情,科技创新已无可辩驳地成为
“第一动力”。
让科学家走红地毯,形式很浪漫,是我们表达致敬的方式。为行走在红地毯上的科学家点
赞的同时,从拼搏的科学家群像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每个平凡的岗位做最
好的自己,为打造活力四射的“创新之城”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应该是我们普通人“追星”的正
确方式。
必备话题
独立精神
翻译大师何兆武
5 月 28 日,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 99 岁。在何
兆武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百年清华,百岁学人,思想璀璨,文化丰沛,连通中西,关照当今。
必背范文
何兆武:捍卫思想的尊严
徐迅雷
人有物质能生存,人有思想成人生;每个知识者,展开的是一幅幅不同的思想地图。而人的
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优质的思想。
5 月 28 日,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先生在京逝世,享年 99 岁。在何
兆武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百年清华,百岁学人,思想璀璨,文化丰沛,连通中西,关照当今。
何兆武 1921 年生人,原籍湖南岳阳,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1939 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
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1956 年至 1986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研究员;1986 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思想”二字,正是何兆武先生的关键词。何先生家中窗台上,有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若要深入了解这样一位大学者的思想,最直接的通途,就是读其著作。
何兆武先生口述的《上学记》、翻译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以及“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
丛书(共四种,分别为《必然与偶然:何兆武谈历史》《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冲
击与反响:何兆武谈文化》《从身份到契约:何兆武谈哲学》),等等,都因思想资源之丰沛,
影响了无数读者。
《上学记》(文靖执笔)曾获 2008 年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被誉为“浓缩了 20 世
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周有光百岁口述》(李怀宇撰写)一样,出版后都是“洛阳纸
贵”,影响深远。这两位的“两头真”的老人,将一生的经历,用生动洒脱的语言,娓娓道来;
他们反思历史,元气十足,可谓是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发展史的缩影,“思路之清晰,判断之明确,
毫无衰老之象,这真是人间一大奇迹”。《上学记》所回顾的,是何兆武的求学生涯和成长历程,
其中主要篇幅在于西南联大七年。何先生以哲学史的哲学睿智、以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学
者的率真姿态、以亲历历史的深切感受,讲述在特殊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
想、知识和风雅、思想和成长。《上学记》一直谈到 1949 年为止,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思想之
门乃至真理之门的启蒙之书。后半本回忆录定名为《上班记》,遗憾的是尚未出版,先生就驾鹤
西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人的
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思想录》中的名言尽人皆知。芸芸众生,可划分为两类:有
思想的人和没有思想的人。作为思想家、大学者的何兆武先生,不仅具有“独立之精神”,具有
“自由之思想”,还具有“启蒙之行动”;他一生淡泊名利,有着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保持
独立的学者人格,不趋炎、不附势、不媚俗、不违心,“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直接体现了“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唯优质思想经久耐磨,永远流传不磨灭。一个人,决不能在愚昧落后的思想思维上停留过久,
否则就会成为它的俘虏。“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一个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
国土上流露、表达自己的思想,那是另一种流亡——无形的流亡。让思想影响思想,让影响彰显
思想——何兆武先生的优质思想资源,通过他的诸多著作静静地传递给了我们,不能错过。(有
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