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全真模拟 2
第一命题人:陈东林 张丽霞
第二命题人:
审核人:
日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下图为酶促反应曲线,Km 表示反应速率为 1/2Vmax 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
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反部位功能丧
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Km 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低
B.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m 减小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max 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2.甲胎蛋白(AFP)和生长转化因子(TGF-B)与肿瘤的发生与控制密切相关,AFP 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可表
现出较高浓度,健康查体时常被作为“肿瘤筛查标志物”。研究表明,AFP 在调控肝癌细胞生长和诱导淋巴细
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TGF-B 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癌细胞增殖。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使甲胎蛋白具有特定的功能
B.甲胎蛋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抑制 AFP 基因表达可以减弱 AFP 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D. TGF-B 诱导的靶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能缩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
3.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只有约 50%的原始神经细胞接受了足够的神经元而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
神经细胞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原始神经细胞则发生凋亡,这就保证了神经细胞的数量与由其支配的靶细胞
的数量相适应,从而建立正确的神经网络联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生长因子调控原始神经细胞的凋亡,细胞凋亡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坏死
C.发育中的个体通过细胞凋亡维持适宜的细胞数量,成熟个体不再发生细胞凋亡
D.细胞的凋亡不等于个体的凋亡,单细胞生物也依靠细胞凋亡维持内部环境稳定
4.豌豆的红花性状是由显性基因 E 控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 E 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基因 E 的表达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基因 E 只存在于豌豆的特定细胞中以调控红色色素的合成
D.利用荧光标记物质可知道基因 E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5.生活在一岛屿上的某种鸟类由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被海峡分隔为两个种群,互不往来。随着时间推移,两
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型个体的选择作用可能不同
B.种群中的个体在各自的环境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C.两种鸟类毛色已朝着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方面突变
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之间的各种基因频率必定不同
6.下图是发现促胰液素实验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稀盐酸,其作用是促进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
B.②表示胰液,胰液中含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注入静脉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化学物质是促胰液素
D.该实验可说明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7.费城染色体指人类异常的 22 号染色体,因其首先在美国费城一例 9 号白血病患者中发现而被命名。如图为
费城染色体形成过程,BCR—ABL 融合基因能编码一种蛋白质(BCR—ABL 蛋白),这种蛋白质能增强酪氨酸
激酶的活性,活化了许多调控细胞周期的蛋白和酶,细胞分裂加速,进而致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染色体易位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图示变异及 BCR—ABL 融合基因的位置
C.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直接调控细胞周期,若其活性升高,可能致癌
D.图示变异会同时导致 9 号和 22 号两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改变
8.在作物育种中,使作物具有矮生性状是某些农作物性状改良方向之一。实验小组利用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从
基二倍体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田中获得了一株矮生型突变体,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
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 5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长势弱小,所结的种子比野生型水稻的小
B.可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测交的方法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矮生植株
C.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在自然条件下能进行基因交流
D.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气体组数目发生了整倍性的变化
9.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 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 分别表
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 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L、
K 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 A=D,B=E,C=F
B. K 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E/D×100%
10.研究人员用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大小有所不同,着丝粒较大的染
色体更易与酪氨酸化(Tyr)纺锤丝分离,并与去酪氨酸化(dTyr)的纺锤丝结合,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卵
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进行分离
B.图中细胞分裂后有 dTyr 纺锤丝微管的一端将形成次级卵母细胞
C.图中同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需要纺锤丝的牵引
D.与卵细胞同时形成的极体中着丝粒小的染色体较多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M 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
D.甲和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不一定发生进化
12.已知 IAA 甲酯(MeIAA)是 IAA 甲基化的产物,在黑暗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 IAA 和 MeIAA 分别处理拟
南芥的种子,种子萌发后形成的下胚轴长度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IAA 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需要极性运输的激素,在外太空缺少重力的条件下,极性运输将不能完成
B.为了获得 MeIAA 抗性突变体,对拟南芥种子进行诱变培养。待种子萌发后,应挑选下胚轴长度低于平均值
的小苗,进行单独培养
C.除了 IAA,植物体内还有其他多类植物激素,不同激素分别调节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D. IAA 和 MeIAA 对拟南芥的下胚轴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在 12 mol 浓度下,二者抑制能力差异最显著
13.血糖的调节不仅受神经和激素的调节,还可以通过如图所示调节机制维持血糖平衡。当氢化可的松含量过
高时,会抑制下脑和垂体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血糖的调节受多种激素协调合作共同调节
B 氢化可的松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C.血糖浓度变化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
D 肝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的受体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
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Alagille 综合征(ALGS)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遗传病,肝脏、心脏、骨骼、眼晴异常等;该病最常见的临
床表现。下图是某 ALGS 患者家族遗传图谱,其中 II-3 是纯合子。对家系的致病基因分析得知,由于基因突
变导致患者体内 JAGGED1 蛋白从第 807 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并且在 819 位氨基酸处提前终止。以下判断正确
的是( )
A. ALGS 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异常的基因最可能因一个碱基替换引起
C.若相关基因为 A/a,II-10 的基因型是 Aa
D.胚胎基因检测可避免 II-10 夫妇生出 ALGS 患儿
15.如图为某种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神经回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图中数字 1~16 表示神经元,字母表示感受器,其中 P、S 和 H 分别为外周、脊髓和下丘脑的感受器;虚
线框为神经中枢
A.当刺激 I 存在时,1 和 7 之间传递的永远是兴奋性冲动
B.若刺激 II 为寒冷,则 14 和 13 之间与 14 和 16 之间传递的神经递质不同
C.若刺激 I 作用于 P,则该神经调节过程中共涉及 4 条反射弧
D.在体温调节中,下丘脑既有感受器,又有神经中枢
16.下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重要实验,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一是为了说明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结果表明顶端是感受部位
B.实验二的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
C.实验三必须在黑暗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
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
17.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症。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他们以前生育过地中海贫血症儿子,
该患儿的珠蛋白结构异常,在一岁时死去。现在妻子又怀孕了,于是进行了产前诊断,诊断时用限制酶 PstI
酶切后电泳结果如图 1,所示,图 2 为珠蛋白基因及其侧翼序列的 Pst 酶切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 图 2
A.正常的珠蛋白基因长度为 4.4kb 突变后的致病基因长度为 3.7kb
B.若未产生新的 PsI 酶切位点,则致病基因可能是碱基对缺失产生的
C.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夫妻两人都是隐性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孕妇体内的胎儿虽然含有致病基因,但是生下来并不会患该病
18.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甲、乙、丙 3 种溶液中,测得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
离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甲、乙溶液的浓度均大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
B.与 t0 时相比;t2 时乙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未发生变化
C.实验过程中,丙溶液中有水分子进出洋葱表皮细胞
D.实验结束时,甲、乙溶液的浓度都有所下降
三、非选择题:共 59 分。第 19—2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3、24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
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44 分。
19.(9 分)神经细胞外的 Ca2+对 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称为膜屏障作用,该机制能使神经细胞保持
正常的兴奋性。研究小组展开相关研究工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钙较低,肌肉易抽搐痉挛,其原因是
(②)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 Ca2+、Na+、K+等高子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肠肌标本,
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 1)然后降低培养液中 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
复实验。
图 1 图 2。
①图 1 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 2 中 所示的连接方式。若是图 2 中另一种连接方式,请画出理论上
所获得的膜电位变化曲线
②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
(3)验证膜屏障作用后,研究小组去除培养液中全部的 Ca2+,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
结果虽然神经纤维上能发生动作电位,但是肠肌未收缩。对轴突末梢的研究发现,其膜上有 Ca2+的运输通道,
突触小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据此推测 Ca2+的作用是
20.(14 分)拟南芥(2N=10)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花传粉,被誉为“植物界的果蝇”,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
学研究。其植株较小,用一个普通培养皿即可种植 4—10 株,从发芽到开花约 4—6 周,每个果荚可着生 50-60
粒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点是 。
利用拟南芥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对母本进行的基本操作过程为
(2)拟南芥种皮颜色(A/a)深褐色对黄色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已知某黄色种皮个体(aa)
的 2 号染色体上导入了抗除草剂基因,科研人员让其与深褐色种皮的个体(AA)杂交,从杂交获得的 F1 中筛
选出抗除草剂的个体,与未导入外源基因的黄色种皮个体进行测交,F2 中发现 10%的个体表现为种皮深褐色
且抗除草剂,试分析其原因为 。若
让 F1 中筛选出的抗除草剂个体自交,F2 中获得种皮深褐色且抗除草剂的纯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科研人员从一批经过诱变处理的野生型拟南芥中筛选出一株突变株,想探究突变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研究
者将突变株与舒生型植株杂交,若 F1 ,则突变性状为显性;若 F1 ,
则突变性状为隐性。
(4)拟南芥雄性不育系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某实验室分离到两组纯合雄性不育拟南芥株
系 nefi 和 rvms-1(分别用株系 N,株系 R 表示),两种株系的不育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为隐性突
变所致。研究表明株系 R 经低温处理可以恢复育性。请利用株系 N、R 设计杂交实验来推断两对基因在染色
体上的位置关系。
21.(10 分)如图表示生物圈氮循环的部分过程。图中①~④指微生物参与的物质转化过程,过程④可由一类
厌氧菌——反硝化细菌来完成。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的完成使微生物为与其共生的植物提供了氮素,而植物也为该类微生物主要提供了
(营养物质)
(2)硝化细菌是一种需氧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图中的 (用图中的数字回
答)。硝化细菌与植物一样都能将无机物 CO2 合成糖类,但合成糖类所需的能量来源是 。
(3)动物能合成含氮有机物,却属于异养型,原因是
(4)农业上,常进行中耕松土,能增加土壤肥力,请结合以上氮循环的有关内容加以解释。
(5)土壤中不同营养物质的相对量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如碳氮比。将秸秆粉碎后还田,并向秸秆表面施
尿素等氮肥能较快分解秸秆,原因是秸秆粉碎后 ,同时施加的氮有利于微生物
的增殖。从以上推测土壤中这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氮比比秸秆碳氮比要 (填“大”或“小”)。
22.(11 分)某科学家研究高温胁迫对蓝莓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高温胁迫是指将蓝莓植株
置于 40℃、其他条件适宜环境下培养;恢复是指将高温胁迫 12 天的蓝莓植株转移到 25℃、其他条件适宜环境
下恢复 3 天。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1)应选取多株 的蓝莓植株进行实验处理,选取多株蓝莓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图 1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高温胁迫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 。
(2)高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气孔限制因素(CO2 供应不足影响光合作用)和非气孔限制因素(非 CO2 因
素限制光合作用)。由图 2、图 3 结果分析,随高温胁迫时间延长,9-12 天高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是
(填“气孔限制因素”或“非气孔限制因素”),判断依据是 。
(3)qP 是一个反映植物的光反应系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力指标。据图 4 分析,高温胁迫 9-12 天,光
合速率较低的原因是光反应有关酶活性下降,生成的 不足限制了暗反应。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
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23.【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15 分)
S 蛋白和 N 蛋白是某病原体的两种主要抗原。科学家将控制 S 蛋白和 N 蛋白合成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通过
培养工程菌,从中提取 S 蛋白和 N 蛋白,以制造基因工程疫苗。请回答:
(1)培养工程菌使用的培养基应为 (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为
工程菌提供 、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2)提取 S 蛋白和 N 蛋白时,需将洗涤后的工程菌破碎,用 方法得到蛋白质混合物溶液,再
将该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在磷酸缓冲液中透析 12h,以除去蛋白质混合物中的 。
(3)S 蛋白比 N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则从凝胶色谱柱中较早洗脱出来的是 ,原因是
。
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 。
24.【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 分)
基因工程抗体又称重组抗体,是指利用重组 DNA 及蛋白质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的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加工改
造和重新装配,经转染适当的受体细胞所表达的抗体分子。下图为某研究所制备小鼠抗甲肝病毒抗体的流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构建重组质粒时,为保证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正确连接,过程①最好选择的限制酶是
(2)在重组质粒中,目的基因首端的启动子能够 ,从而驱动目的
基因的转录。除启动子之外,重组质粒还应该包含
(3)为了筛选出导入目的基因的骨髓瘤细胞,可以在过程③的培养液中添加 ,过程③
所获得的细胞具有 的特点。
(4)临床试验发现,过程⑤提取的小鼠抗甲肝病毒抗体具有外源性,容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导致
其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如图抗体中的 A 区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区域,B 区是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区域。若
要避免,小鼠抗甲肝病毒抗体被入体免疫系统清除,请提出合理的改造思路。
自主复习生物第二套题答案
1. 【答案】B
【详解】A、据图分析,Km 值越小,达到 1/2Vmax 需要的底物浓度越低,说明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反之越
高。A 正确;
B、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底物与酶结合的机会,则 Km 值增大,B 错误;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反应物不能与活性部位结合,导致 Vmax 降低,C 正确;
D、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不可逆性结合,从而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D 正确。
2.答案:D 3 【答案】A 4 【答案】C
5【答案】A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据此可推测,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型个体的选择作用可能不同,A 正确;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为共同进化,即共同进化没有发生在
种群内部,B 错误;
C、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使两种鸟类毛色与环境颜色趋于一致,从而适应了环境,C 错误;
D、这两个鸟类新物种的产生。实质是二者之间发生了生殖隔离,但并不意味着两个新的鸟类物种之间的各种
基因频率必定不同,D 错误。
6 【答案】B
A、①表示稀盐酸,其作用是促进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A 正确;
B、②表示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酶,不含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 错误;
C、注入静脉的提取液中起作用的物质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C 正确;
D、实验是将提取液进行静脉注射,故该实验可说明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 正确。
7 【答案】D
A、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A 错误;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即能观察到图示变异,但不能观察到 BCR—ABL 融合基因的
位置,B 错误;
C、这种蛋白质(BCR—ABL 蛋白)能增强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增高,活化了许多调控细胞周期的蛋白和酶,
细胞分裂加速,进而致癌,显然该过程不是高活性的酪氨酸激酶直接调控绷胞周期引起的癌变,C 错误;
D、图示变异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因而会同时导致 9 号和 22 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排列顺序的改变,D
正确。
8 【答案】D
A、野生型水稻为二倍体,获得的单倍体矮生植株只含一个染色体组,高度不育,因此其不能结种子,A 错误;
B、将该突变体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矮生植株占 50%,说明获得的矮生突变体植株为
杂合子,即矮生为显性性状,可通过逐代自交淘汰隐性植株的方法使矮生基因纯合,以获得纯合的矮生植株,
若用矮生型突变体植株测交的方法得到的子代矮生型均为杂合子,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生植株,B 错误;
C、单倍体矮生植株与矮生型突变体植株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 错误;
D、获得单倍体矮生植株的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减少一半,D 正确。
9.答案:B
10.【答案】D
A、图示过程表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过程,A 正确;
B、着丝粒较大的染色体更易与去酪氨酸化(dTyr)的纺锤丝微管结合,从而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卵细胞,故图
中细胞分裂后,有 dTyr 纺锤丝微管的一端将形成次级卵母细胞,B 正确;
C、减数分裂中,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C 正确;
D、理论上,与卵细胞同时形成的极体中染色体应该与卵细胞一样,着丝粒大的染色体较多,D 错误。
11.答案:D
12.【答案】D
A、太空失重状态下,由于没有重力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性,而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是主动运输,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A 错误;
B、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 MeIAA 抗性突变体,由于 MeIAA 抑制下胚轴伸长,因此通过化学诱变后,选择
下胚轴长度长于平均值的小苗,进行单独培养,B 错误;
C、植物体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都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C 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与没有 IAA、MeIAA 的空白对照相比,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 IAA、MeIAA 浓度的增大,
下胚轴长度逐渐缩短,说明 IAA、MeIAA 都抑制下胚轴伸长,与 IAA 相比,在相同浓度条件下,MeIAA 条
件下培养的下胚轴更短,说明 MeIAA 的抑制作用更强,在 12 mol 浓度下,二者的抑制能力差异最显著,
D 正确。
13.管案:C
解析:血糖的调节受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等多种激素协调合作共同调节;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氢化可的松,这属于分级调节。而氢
化可的松含量过高,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会刺激感
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间接刺激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肝脏细胞是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的
受体细胞,表面有胰岛素和氢化可的松的受体,可以促进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
14.【答案】ACD
A、家系中存在女性患者,一定不是伴 Y 遗传;II-3 是纯合子而 III-12 患病,该病一定是显性遗传病;I-2 患病,
而 II-7 正常,一定不是伴 X 显性遗传病;因此,ALGS 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正确;
B、由于基因突变导致患者体内 JAGGED1 蛋白从第 807 位氨基酸发生改变,由此造成异常。则造成这种异常
的基因突变类型最可能是基因中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会引起多个氨基酸的改变
C、略
D、要排除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可采用基因检测或基因诊断方法进行筛选,避免 II-10 夫妇生出 ALGS 患儿,
D 正确。
15.【答案】ACD
A、无论刺激 I 是炎热还是寒冷。1 是传入神经,1 和 7 之间传递的永远是兴奋性冲动,A 正确;
B、若刺激 II 为寒冷,应该是促进产热,促进血管收缩,则 14 和 13 之间与 14 和 16 之间传递的神经递质可能
相同,B 错误;
C、若刺激 I 作用于 P(感受器),则该神经调节过程中共涉及 4 条反射弧,即 1→7→11→15;1→7→8→14→
13;1→7→>8→14→→16;1→7→11→12→13,C 正确;
D、由图可知,H 是下丘脑的感受器,虚线框为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也存在于下丘脑中,D 正确。
16【答案】ABC
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部位,目的是找出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顶端是感受单
侧光刺激的部位,A 正确;
B、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引起的,B 正
确;
C、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应在黑
暗中进行,C 正确;
D、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D 错误。
17.【答案】BC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及相关遗传学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体现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和社会责任。
【解析】略
18.【答案】AC
【解析】略
19.(1)Ca2+较少,对 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
(2)①II 见右图
②膜内钠离子含量的变化
(3)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以释放神经递质
20.(1)染色体数目比较少、易培养、生长周期短、后代数目多等
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2)F1 中抗除草剂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 1%
(3)全部为突变型或野生型:突变型=1:1 全部为野生型
(4)将株系 R 进行低温处理使其恢复育性,然后与株系 N 杂交获得 F1,将 F1 种植在正常环境下获得 F2,统
计正常环境下 F2 的育性及比例。①若 F2 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9:7,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②若
F2 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不符合,9:7,则两对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21 (10 分)
(1)碳源(有机物)(1 分)
(2)(1 分)体外无机物(NH3)氧化所释放出的化学能(1 分)
(3)判断是否是异养型生物是看碳的来源,而不是氮的来源。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自身的有机物。只能利
用吸收的有机物合成或转化成自身的有机物。(答案合理即可)(2 分)
(4)促进某些固氮微生物的代谢、有利于氨的形成;促进硝化细菌的代谢,有利于氨形成硝酸盐;抑制反硝
化细菌的代谢,减少土壤中氮素的散失等。(2 分)
(5)能接触更多土壤微生物(1 分)小(2 分)
22(11 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 2 分)
【答案】(1)生长状况相同 控制无关变量,防止生物自身等偶然性因素的出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抑制了净光合作用
(2)非气孔限制因素 9-12 天气孔导度和 7-8 天相同,但胞间 CO2 浓度比 7-8 天高
(3)[H]和 ATP(1 分)
【详解】(1)本实验自变量是高温胁迫的天数,因变量是测定的各项指标,所以蓝莓的生长状况相同;选取多
株蓝莓的目的是控制无关变量,防止生物自身等偶然性因素的出现,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从图 1 看出在
高温胁迫的条件下,净光合作用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温胁迫抑制了净光合作用。
(2)从图 2 和图 3 看出,9-12 天气孔导度和 7-8 天相同,但胞间 CO2 浓度比 7-8 天多,所以 9-12 天高温影响
光合作主要是非气孔限制因素。
(3)如果高温使光反应的酶活性降低,将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不足。
23(15 分)【答案】(1)液体 碳源、氮源
(2)离心 小分子杂质
(3)N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3 分)
(1)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划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呈液体状态,主要用于
工业生产,故培养工程菌使用的培养基应为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为工程菌提供碳源、氮源、维生
素等营养成分。
(2)提取 S 蛋白和 N 蛋白时,需将洗涤后的工程菌破碎,用离心方法得到蛋白质混合物溶液,再将该溶液装
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在磷酸缓冲液中透析 12h,以除去蛋白质混合物中的小分杂质。
(3)S 蛋白比 N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由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路程较短,
移动速度较快则从凝胶色谱柱中较早洗脱出来的是 N 蛋白。由于气泡会搅乱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
果在装填凝胶色谱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
24(1)EcoR I 和 BamH I
(2)与 RNA 聚合酶结合 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3)(适量的)青霉素 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足够数量的特定抗体(抗甲肝病毒抗体)
(4)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将小鼠抗甲肝病毒抗体上 B 区域进行改造,或替换成人体相应抗体的 B 区,进而降
低人体对该抗体的免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