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模考(三)作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材料二 习近平: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
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材料三 新京报讯 4 月 23 日,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正式宣布定档 5 月于全
国院线上映。影片拍摄了 98 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99 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希季,刚刚度过 100 周岁生日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6 岁的作家马识
途等 16 位平均年龄超过 96 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将在大银幕上重现 1937 年日军侵华后一代
联大学子南迁云南求学问道、读书报国的青春记忆。遗憾的是,影片创作期间有 3 位拍摄对
象已经离开人世,本片的“抢救式”拍摄也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绝版影像。
学校正在开展“学史明理·学史知责·学史铸魂”的演讲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
稿,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历史、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
必要。
第一则材料:揭示了历史的重要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
的基础,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重视历史,并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灭
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失去了历史,也就不成其为民族。
联想到台湾当局“去中国化”的卑劣行径,部分香港青年因混乱的历史观导致混乱的价值观、
国家观而充当乱港卖国的马前卒,部分国家篡改历史,美化或掩盖自己曾经的侵略行径,我
们更应该铭记历史。
第二则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中既有教
训,也有经验,我们可以受到启迪,获取信心,戒骄戒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
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第三则材料:纪录片电影的拍摄是铭记历史的一种具体实践。它记录了我们民族的历史
苦难,也展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昭示我们记录历史、宣传历史的紧迫感。
写作时要综合三则材料的意思,围绕“学史明理·学史知责·学史铸魂”这一中心主题,并
联系生活实际。写作背景是参加学校的演讲,要注意演讲稿的文体要求,以及写作对象。
阅卷反馈
1.关于书写和格式:一是标点书写欠规范:引号、书名号不占格,逗号、句号写成小点,
文中提及演讲的题目使用了书名号(应用引号);演讲稿格式问题:没有称呼语,或称呼语
空了格;再就是少部分同学涂改随意,很影响观感。还有就是写错别字的多,不要忘记“一
个错别字扣 1 分”,需要认真写,并细心检查。
2.关于运用材料。三则作文材料的关键信息都应在作文中有所提及,有的作文其中的部
分材料完全脱离不见了,需要加强联扣材料的意识。再就是有的作文大段引用,甚至大段地
照抄原材料,引用原材料时需要加强归纳概括意识。还有三则材料需要在作文中建立起有机
联系。
3.关于作文篇幅:部分同学才写满 800 字就收笔,内容显单薄,分析论证欠充分。少部
分同学没有写完,要提升答题速度。
4.关于分析论证,一部分作文都是强调“要学史”“要铭记历史”,但是缺少道理上的分析
论证,对于“历史”和“学史”的意义思考深度不够,分析论证需要讲明“为什么”这一问题,要
多“讲理”,让议论深刻。“学史明理”“学史知责”“学史铸魂”一部分作文是泛泛而谈,缺少具
体的“史”,“理”“责”等也是点到即止,欠深入具体。
5.需要加强联系现实背景来写作的意识。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为
什么强调“学史”,也是有其现实背景需要的。真正能够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青年成长的
高度,并结合现实事例来关照审视这一命题的同学不多。
拟题示例
以史为灯塔,照我前行路
学史铭史,筑耀明天
回望历史,行路有光
学中华史,铸青年魂
传历史爝火,立时代潮头
明史镇心,学史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