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考前冲刺最后押题(覆盖高考6套卷)附写作指导与范文展示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考作文考前冲刺最后押题(覆盖高考6套卷)附写作指导与范文展示

ID:714435

大小:48.0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6-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考作文考前冲刺最后押题(覆盖高考 6 套卷) 全国卷最后押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当年的“80 后”曾被贴上“叛逆的一代”“襁褓青年”等负面标签;后来的“90 后” 也被扣上了“问题一代”“月光族”等帽子;眼下的“00 后”作为首批独二代,也被有些 人称为“网络原住民”“二次元世代”等。 2008 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20 万志愿者队伍中近半数是“80 后”,他们用爱国担当、 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重塑了人们对“80 后”的看法和信心;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 争中,一大批“90 后”加入援鄂队伍,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不畏艰险、舍生忘死、 冲锋在前,收获了众多好评;不久的将来,“00”后就要走上属于他们的时代舞台,相信他 们也会以实际行动担起历史重任,重塑自身形象。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在培文中学举行的成人仪式上,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 完成这篇发言稿,表达“00 后”青年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例文: 江山代有才人出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内容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曾记否,在那个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有一批如我们一般年纪的青年挺身而出,奋 起抗争,开创了新的时代,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史册。 如今时代,新故相推,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青年代有才人出。其实定义我们的每个 人的,从来就不是几零后。对一个庞大的群体进行“贴标签”式的简单归类,是非理性的, 是一种偏见。年龄不是标签,真正能在你身上打下烙印的是你用自己的努力去亲历、去参 与时代的变迁。 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无数“逆行者”奋斗在一线,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都参 与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来。万千的身影里,曾经被保护的“80 后”“90 后” 们,已经 成为战“疫”的主力军,“00 后”们也握住了时代递出的接力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努 力坚守自己的职责。根据中央指导组的数据,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当中,90 后和 00 后的人 数达到了 12000 人左右,差不多接近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过去人们口中的孩子,如今已 经成了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和祖辈相比,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 和父辈相比,我们没有忍受过饥饿。也许正是以这样的坐标来观照今天,我们青年人才多 少让人有些不放心。毕竟,一个历经了 5000 年的沧桑巨变的民族,血脉里早已沉淀出“艰 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念。我们都固执地把吃苦当作青年成长的必经之途。但是,我们青 年人在这次抗击疫情战场上的表现说明,没有吃过苦,并不能说明一定扛不了事。 同学们!让我们做不懈奋斗的爱国者。爱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主义自古以 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我们做志存高远的理想者。一个青年人如果没有理想, 就会像一艘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我们青年人只有志存高远,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 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让我们做勇挑重担的担当者。我们青年人 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捏轻怕重、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 都将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朋友们,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珍惜青春岁月,在尽责中成长,在担当下历练,用青 春的热血成就未来,扛起中国的脊梁! 谢谢大家!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也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所给材料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从“80 后”“90 后”到“00 后”历代年青人受到的各种负面评价; 二是“80 后”“90 后”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现实表现,以及 由此引发的对“00 后”的推断; 三是对我国青年一代的整体评价和期望。显而易见,第二部分是用事实否定第一部分 中对青年的差评,第三部分则是整个材料的“主旨"所在。 综合材料的这三部分内容,可以确定作文的基本立意应该是:青年一代要用实际行动 证明自己,肩负起国家和 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题目中“联系自身实际”的要求值得格外 关注。一方面,材料虽然涉及“80 后”“90 后”“00 后”三个时代的青年,但重点却在“00 后”这一代,而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正是“00 后”。另一方面,这类题目的立意比较“宏 大”,作文很容易流于空洞和浮泛,“联系自身实际”恰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不二法门。联 系自身实际和身边的现实生活,选择一个比较小的恰当的切入口,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 构思并完成这篇作文,无疑是考生的上佳选择。 另外,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还必须严格遵循任务要求。可以看出,题目中的“成 人仪式”“学生代表”“发言稿”是关键词,写作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仪式的特定场合、学 生代表的特定身份以及发言稿特有的文体要求。 【立意】 1.自古英雄出少年; 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 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3.青年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敢于创新,勇于拼搏,有激情、有担当; 4.青年与我的中国梦; 5.青少年成长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 【素材】 1.“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当代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努力、自觉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实 践者、推动者。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激情奋斗过的 青春,顽强拼搏过的青春,必将更充实、更温暖、更无悔。 2.我们是成年人,都有独立思考能力,也应该懂得最起码的沟通方式和语言尺度。与 人打交道,不要轻易下定论,也不要随便定义别人,贴标签、扣帽子更是所有争端的导火 索。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以诡辩胜真理,当不仁不义之人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也可以扳 倒仁义贤德的君子,甚至还有“莫须有”这样直截了当扣罪名的恶闻载入史册。上世纪中 叶,中国人又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政治运动,导致“贴标签”、“扣帽子”的不正之风深入骨 髓,难以彻底摒弃。这些都是历史的后遗症,毕竟已经远去。当下时代,相对开明,更多 的时候,其实是丑恶的人性在作祟。以你的固化思维去定义别人,终究是不好的。凡事就 事论事,不要随便给他人贴标签。一切决裂和纷争都是从贴标签开始的。如果,你认为, 或者想成为一个有涵养有素质有魅力的人上人,那么请你不要养成轻易下定论,随意贴标 签的坏习惯。 3. 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肩负使命,用心建设祖国,用科技强国。周总理的教 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在耳旁回响,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我们绝不会忘。我们,一定会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走好这漫漫长征路,我们一定会努 力学习,日后将知识转化成科技,转化成力量,做这个时代洪流中的弄潮儿。 江苏卷最后押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一个边远贫困山村。四岁时父亲不幸病故,母亲患上间歇性精神病, 生活无法自理。他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并没有放弃学业,相反更加努力,同时在别人的 资助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上高中时,他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废弃的猪圈,与母 亲一起生活。考上大学后,他又“千里背疯娘上大学”,通过打工完成学业。大学毕业,他 放弃外面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到家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了山区数千名贫困学生, 其中有 47 人已考上大学。 班级计划举行“学习刘秀祥事迹”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 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例文】 让爱心满溢人间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学习刘秀祥事迹的心得,我发言的主 题是“让爱心满溢人间”。 就如他在求学时,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帮助他那样,刘秀祥大学毕业放弃高薪工作,毅 然回乡做一名教师,并资助贫困学子。别人温暖了他的心,他又温暖了别人的心。 这个社会需要爱,我们都有责任让爱心满溢人间。 大家都知道,2008 年 5 月 12 日,那是一个让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它就像一个 巨大的伤疤烙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口。就在那一天,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悄无声息 地降临在四川汶川。这一次地震,让无数人措手不及,在无情的地震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 生命。也就在这一时刻,所有的人都展现出仁爱的一面,他们都尽力去帮助那些受困的人 们。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就是来自各个地方的志愿者们和那些救援人员,他们不愿意看 着这些无辜的人们牺牲,他们在倒塌的房屋下挖掘着被埋的人。救援人员坚持着一个信念 ——一定要救出孩子,而支撑着这个信念的就是“爱”。 记得有一个报道,一位解放军冒着被再次倒塌的房屋压在黑暗中的危险,准备再次冲 进去救一个孩子时,所有的救援人员都劝他不要进去,他却含着泪水,对所有人说道:“求 求你们,让我去吧!我还能再救一个!”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所有的人都为他骄傲,所有 的人都被他的爱所感动。爱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它像粒粒小小的微尘洒满人间,是它 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以希望;它像缕缕阳光照亮黑暗,是它在我们最无助的 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和帮助;它像滴滴露珠滋润万物,是它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给我们 以坚强;它像声声春雷召唤春笋,在我们最迷惘的时候,给我们以指点……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就让爱洒满这人间。 是爱,让地震中的人们感到温暖;是 爱,让无情的灾难从世间隐去;是爱,让中国一直走到现在;是爱,让人间更加美丽…… 爱是这么的伟大!它,化解了无数场灾难。爱,就是那么伟大!伟大到让人无法猜测, 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敬重!有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 的人间”。 爱满溢人间,只要有爱的地方就不会有荒凉,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亲爱的同学们! 让我们播下爱的种子,让世界成为爱的森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情境任务式作文题。题目创设的情境是班级计划举行的“学习刘秀祥事迹” 主题班会,具体的写作任务是写一篇发言稿谈谈自己对刘秀祥先进事迹的感受和思考。抓 住写作任务是关键,明确写作情境是重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材料内涵则是难点。 角度一:家庭贫困,幼年丧父,母亲患病,刘秀祥把苦难视为“生活的一剂良药”,努 力学习,改变了自己苦难的人生,也尽到了赡养母亲之责。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以谈面 对“苦难”,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刘秀祥积极的人生观和他面对苦难的坚韧态度。 角度二:“千里背疯娘上大学”,刘秀祥不愧为新时代的孝行楷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孝”既是立身之根,也是治国之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言稿可以谈谈新时代青 年学子如何传承并发扬“孝”德。 角度三:生活的苦难,不仅没有让刘秀祥放弃学习,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勤奋。他以优 异的成绩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毕业后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就业生活。从这一角度出发,发 言稿可以谈谈知识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角度四:刘秀祥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回乡做一名教师,献身于教育 事业,并资助众多贫困学子。“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受社会之助,当反哺社会:刘秀 祥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责任与担当、爱心与奉献的涵义。 角度五:刘秀祥是新时代青年的光辉典范,在他身上凝聚了顽强坚韧、勤奋拼搏、至 诚至孝、勇于担当、不慕名利和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品格。发言稿可以谈以刘秀祥为学习 榜样,争做新时代的新青年。 【立意】 1.苦难是生活的一剂良药。 2.孝既是立身之根,亦为立国之本。 3.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4.爱心需要传递,温暖社会要靠你我共同营建。 5.争做时代新青年,共圆伟大“中国梦”。 【素材】 1. 塞万提斯,西班牙 16 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 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 生。22 岁参军,在与土耳其的海战中,左手致残。后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 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生活无着,当 时一家 7 口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 《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 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2.她是百名孩子口中的妈妈,山区女孩子的一线曙光,她以忘我的精神在华坪教育战 线上辛勤奉献 22 年,用心血和汗水为华坪教育谱写着新篇章。她就是张桂梅。丽江华坪女 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 遣队。在女高建校 10 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 眼。她用生命陪伴着女高的孩子,忘记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忘记了别人诸多不解、非议和 委屈,忘记了头顶上的一长串殊荣,忘记了折磨她的病痛和不幸,忘记了年龄和生死,以 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实现中。她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 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3. 关于直面苦难的名言素材: 只有毅力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毅力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 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歌德) 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 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 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希金) 课标全国卷最后押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李子柒,一个“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网红代表,她全网视频播放量超过 30 亿, YouTube 粉丝有 735 万,与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CNN 不相上下。她的视频主要根据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确定选题。 材料二:在日本捐助者给我们的捐赠物资上用汉字书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 曰无衣,与人同裳”等字样,引发了国人的议论。很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日本人比我们 中国人更懂中国的文化,他们的口号兼有修辞,更有文化气息。 材料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 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例文: 以时代甘泉育文化之莲 莲,典雅清幽,意蕴悠长,内敛恬淡。正如从远古款款走来的中国,温润大方,玉韫 珠藏。只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急躁性弥漫,令我们难以静心领略这种静好。通俗或时尚 的舶来品一点点侵蚀我们的文化自信,长此以往,谁还能静赏莲开呢? 远见如鲁迅先生,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呵护这文化之莲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联系时代,且育且守。 轻捧一汪沉着自信的清泉,洒在这朵略显颓丧的莲上,使之焕发生机。文化自信是一 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李子柒古典的视频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外友人的目光,更让中国人骄 傲自豪。五千年的时光细细打磨,仁爱先进的思想文化、典雅细致的工艺文化,惊才绝艳 的诗词文化……欲使人敬己、爱己,必先自爱、自信。纵观世界,个别弃本土文化于不顾 者无论走在哪里,始终是弯着脊梁,卑着身躯的。如此文化之莲必不会为其而开。所幸, 绝大多数国人有如此强大的文化自信,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使得文化之莲生机勃勃。 且掬一缕创新辨别的甘泉,荫蕴在这朵欲开还休的莲花之上,使之大方绽放。近年来, 《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等优秀文娱节目犹如雨后春笋,用信息技术讲述古典文化, 让年轻的心直观感受传统的魅力。于是,文物们又在人们心中活了,街头巷尾的汉服唐装 又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年轻人与传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诸如“勤”“孝”“仁”,我们欣然 接受,认真传承;对于“三从四德”等封建迷信思想,我们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你看, 那朵莲花正在慢慢舒展自己的身躯,渐渐地、优雅地绽放…… 何为时代甘泉?集沉着冷静,聚创新辨别,以人为本,自信大方。如此,文化之莲必 将绽放于每一个国人心田,洗去一切浮华。 且让你我怀揣一颗对传统满含爱意与赤诚的心,用理性、冷静的头脑,敏锐机警的目 光,以及无限温柔去呵护那一朵淡雅幽香、虽娇嫩却又坚韧的文化之莲。 待到花好月圆时,幽莲独自开放在华夏人心田。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由三则材料构成,体现了审题的综合性。首先我们要 审清每一则材料。材料一,聚焦传统文化和互联网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出国 门,影响世界。材料二,传统诗词的独特之美已被日本人意识到并欣赏,中国人更应将一 些传统的美好与当今社会的一些事件结合起来,去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之根。材料三,选 自《拿来主义》中的名言,阐释新文艺应该怎么做。对于多则材料的审题,我们应遵循求 同的原则,三则材料都围绕文化来说。同时,多材料作文除了遵循求同的原则还要注意材 料的不同点,材料一说的是创新继承,需要采用新科技,需要走向世界,发扬传统文化。 材料二说的是要继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材料三要拿来主义,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主观 态度,沉着,勇猛,有辨别。所以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要综合以上分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 则,同为写作的中心,异为思维层次,多种方法。 参考立意: 1.延续文化,创新文化 2.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 3.用“拿来”发扬传统文化 4.顺创新大潮,赋文化生机 素材: 1.在李子柒的作品里,有着浓浓的中国传统风,也有着人们熟悉的乡土生活滋味。跟 着她可以感受中国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烹饪美食、酿酒、种菜、修桥、做梯子、编 扇子、编花篮和编背篓,其间涉及的传统工艺、习俗节气和日常生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全角度全过程展现。境外人群能够从文房四宝的制作使用中了解到中国人的历史传承和 民族特性,也能够从食材准备和美食烹饪中了解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喜怒哀乐。可贵的 是,这一切,没有大而空的形容词和宣示语,也没有机械呆板、絮絮叨叨的说教,有的只 是植根于日常、触手可及的认真生活,有的只是视角独特、亲切自然。平淡自然中蕴含着 真的爱,行云流水中传达着真的痴、感兴趣和喜爱的人自然就能有感觉、起共鸣。其间的 家长里短、烟熏火燎和乡土乡音,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易于共情。有传统文 化的价值沉淀,也有当下生活的丰富多元,短短的视频,却将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事情表现 得活色生香,情真意真。 2.全方位创新是李子柒成功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 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 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李子柒艺术化地 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村田园生活,在展现中国梦的同时也在帮助境外民众理解中国 梦,精致而又不乏仪式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系列的创新。 3.学好传统文化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的说法,给青少年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学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要。 从传统文化中接受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 力,增进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有利于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 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日常生活中,学习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处理好社会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同样重要的。 4.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 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题目,如本题“以时代甘泉育文化之莲”。 其次,以“莲”写起,写一个简洁明了的开头段,联系当今“高速发展,急躁性弥漫” 的现实特点,亮明观点。(全文用比喻的方式论证说理,生动透辟) 然后,联系鲁迅先生的观点,指明呵护文化之莲的方法。 主体部分通过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一:轻捧一汪沉着自信的清泉,洒在这朵略显颓丧的莲上。 分论点二:且掬一缕创新辨别的甘泉,荫蕴在这朵欲开还休的莲花之上。 然后进一步解释何为“时代甘泉”,阐明具体做法。 最后,发出号召,要怀揣一颗对传统满含爱意与赤诚的心,用理性、冷静的头脑,敏 锐机警的目光,以及无限温柔去呵护那一朵淡雅幽香、虽娇嫩却又坚韧的文化之莲。 【点睛】 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 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 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 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 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 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山东卷最后押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 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 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 妙地受苦。” 你的人生中有过这样的“琐事”或者“细微处”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3. 琐事之中,亦苦亦乐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都喜好以藏书打赌, 这似已成了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琐事。某典故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胜者品 茗,茶香四溢。 不得不说,古人的高雅情趣,博闻强识,着实令世人艳羡。但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般般皆在自己家”,同现今每一对夫妻一样,她们不时也会因日常琐事而拌嘴,烦恼不已。 但她们亦能从琐事之中发掘生活的情趣,享受那亦苦亦乐的微妙滋味。 于丹说过:“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 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我以为,情趣的涵养莫过于从日常琐事中找到精神情感的依托,拥 有苦中作乐的智慧。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品茗的场景颇为多 见。譬如《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曹雪 芹先生借妙玉之口道出了茶之精髓。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泡茶的水与茶具的讲究之处了。 她招待贾母时,用“旧年蠲的 雨水”;后单独招待黛玉、宝钗、宝玉时用的是五年前她收 的梅花上的雪水。妙玉亦懂得以各具特色的茶具招待性格各异的贵客,此番心思,已不是 常人所能拥有 的。从中,不难看出曹先生对茶道的痴迷,亦不难领会他的匠心。品茶于他, 是生活中的琐事,同时更是一种高雅情趣的体现。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少时便已有极高的写作天赋。她曾在家中手制报纸副刊 ——“张家说林”,记录她日常生活的诸多琐事。“谈电灯”、“本埠新闻何妈评说”等等, 一个个平凡琐碎的题目,却道出了生活的真实与乐趣。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庄周能从梦蝶这桩琐事中,体悟出人生 由喧嚣走入逍遥之境的至理,提炼出那分超然,无往而不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 我应如是。”沉雄豪迈的辛 弃疾亦能有如斯温柔浪漫的一面,他在充满苦难的人生之路亦 能生出一份情趣,莫不值得世人学习?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琐事,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 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之美。这便要求我们懂得微妙地享受—— 于一杯香茗氤氲的雾气中,品尝人生的苦与乐。 【写作指导】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 此作文题以名言为材料。文题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与当下热议的“幸福”话题不谋而 合。题目内容为日本作家芥川龙介曾说过的一段富有生活哲理的话。 首先,弄清材料涵义。读懂读透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是审题的关键,也是写作时准确立 意与选材的前提。材料的主旨由浅入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生的幸福离不开热爱日常 琐事,即我们要学会热爱生活中的琐事,学会从生活琐事中感悟、享受生活的幸福。二是 “热爱琐事之人又必为琐事所苦,并且必须微妙地受苦。” 故我们为从生活事中获得幸福,必须付出努力,必须做好受苦的准备,并以积极、乐 观、自信的态度坦然面对琐事中所受的挫折与困难,即在“微妙”的挫折与苦难中感受生 活的幸福两层含义中后者更重要,立意和选材要重点体现这一主旨。 其次,关注材料关键词。材料中两个修饰性的关键词不可忽视,一是“项事”,“琐” 即“细小、零碎、繁杂”。即日常小事,不是事国家兴亡之类的大事。二是“微妙,即轻微 的感受,不涉及大喜大悲的强烈情感。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 发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 这取决于是否有超脱的智慧、平和的心态。 第三,立意时避免误区。立意的最佳角度应该从琐事与苦乐的关系出发,享受琐事中 的微苦微甜或在琐事的微苦中体验微甜。如果单纯谈苦乐关系,或者谈琐事的意义,不能 算作至切题意。 最后,选择确定文体。就大多数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写作能力而言选择记叙文体,从 亲身经历的生活中选取切合题意的人和事,展开生动细腻的描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不难写出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有生活情趣与哲理的好文章来,写作基础较好对生活感 悟较深的学生,就以选择具有情色彩与思色彩的散文类文体,围绕生活事中的“苦标来诠 释自己对生活中福的独特感悟。若仍旧选择了议论文来写,议论文最重要的是分析说理, 而有效的分析说理就是找到矛盾切入口,可以从琐事与大事、如何化苦为乐等角度深入剖 析。下面这段文字就是会说理的文字: 谁导致了他们的不幸?是他们自己的心境。就算是枯燥无味的家事,也有其中的乐趣。 就像喂鸟这等琐事,也有其中的乐趣。关键是你有没有一颗热爱着生活的心,当你热爱着 生活时,生命力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即使是烦人的琐事。 立意: 1. 日常琐事 微妙享受 2.于琐事处见人生大义 3.青色橄榄味 4.苦中品甜,乐由心生 5.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素材: 1.杨绛先生琐碎的幸福。杨绛先生已逾百岁,生活平淡安静、琐碎而幸福。她每天做 豆浆,打得非常细,还会做杏仁酱等精致食物。还常和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鲁的两个孙女一 起玩电动玩具,一起玩“挑绳”,翻阅报刊看电视、练字抄诗、读旧书。. 2.琐碎的幸福。2011 年底,耄耋之年的哲学家、关怀理论大师内尔•诺丁斯教授在北京 解释她个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时曾经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 3.季老的通透。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写道,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 “我现在在批斗方面好比在太上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 然的 我还真看不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 坐了半小时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 有失望之 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 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 4.不是任何人都能像徐志摩一样纵情呼喊“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出言“飞出这圈子! 飞出这圈子!”天马行空的念想之余,实则日常小事更为平易动人。否则,也不会有徐氏面 对其友人时,因对方之间相敬如宾而心生妒意,也不会有他借火点烟时以一句别出心裁的 “吻火”(kissing the fire)作为开场白。一幕景,一支烟,却引人心绪起伏,足以说明琐事 苦乐,正是人生之写照。 5.且看《项脊轩志》,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作 者能够很好的享受日常琐事并将其用文字 形式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归有光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典型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 情,写的笔墨清淡而又情意绵长。 他并不是简单的记叙这四件悲事,而是糅合了他对生活 最本质的理解,如同用自己最无暇的处子之身抚摸那哽在命运咽喉的呜咽与痛楚,这或许 就是对生活琐事最原始的享受吧! 结构: 本文是一篇文采出众的议论文,围绕材料进行写作,文章以李清照的词“被酒莫惊春 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入题,富有诗意,描画出李清照夫妇的日常生活琐事,既高雅又 有情趣。又运用通过与现代的夫妻日常生活做对比,突出李清照夫妇能够在琐碎事中过出 不平凡,引出中心论点:享受那亦苦亦乐的微妙滋味。接下来进入论证过程,作者博采众 家,分别列举了于丹的名言、《红楼梦》品茗的片段、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庄周梦蝶等名言 事例,既充分又全面,既有力又有理,最后总结论点,照应题目。语言上很有文采,可以 看出写作者有极佳的文学素养。 【点睛】 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 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 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天津卷最后押题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认同感,是指因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的一种感受。在当今时代,各种观念 不断萌生,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增加,彼此之间极易获得认同感;同时,人 与人之间观念上的差异也在日益放大,想拥有完全的认同感又十分困难。人与人之间的认 同感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共同观念之上,认同感对于我们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有什么意义, 人与人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建立认同感……这类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请以“认同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就做个臭皮匠吧 人是复杂的存在,有太多的多面性,别人眼中的你也是褒贬不一的,但认同自己,才 能于尘世中得生。 东闸桥头有个修鞋的师傅,常年窝在一堆鞋子中。我家每有鞋子开胶或鞋跟松动,妈 妈总顺口说上一句:“给跛脚老徐。”当家里想要一张木凳而不得时,妈妈也说去找那老头。 久而久之,在我眼中,那个满手油污、头发凌乱、笑起来脸上满是皱纹的老徐,似乎是无 所不能的存在。 时逢期中考试,妈妈见我长时间坐在桌前复习,便拎了个袋子给我,让我去找老徐修 一修,顺便溜一圈。我哪肯啊!上次月考和目标相差了几名,这次还不得疯狂地复习么? 但迫于妈妈的唠叨,只好拎起袋子,顺手抽了本单词本,边看边走向桥头。 跛脚老徐一如往常,缩在那儿,两腿间夹着一双鞋,右手食指、中指弄着针使劲往鞋 里戳,随即用中指上的顶针向上一顶,再用右手拉住绳线,小心翼翼地把线拉出来又从鞋 外穿了进去,我完全被这麻利如翻花的表演怔住了,半天才想起来手上拎着的袋子,老徐 也没注意到我。 “徐师傅,麻烦修一下鞋。”他抬头见是我,微微地点了一下头,又瞥见我手上拿着单 词本,会心地笑了笑说:“学习紧张呢,来,先给你修。” 修鞋时,我看见他的小木箱里还有本被翻烂了的新华字典,封面已经掉了,就放在他 右手边。我惊讶地问:“徐师傅,你还识字啊!”话一出口,就觉得伤老徐了,刚想改口, 他却爽朗地笑了笑:“我以前在乡下的小学里教过书,但发现自己知识不多,也教不好别人, 就去跑保险,但这脚又跛,别人也看不起我,做生意,又不够精明。后来,我就明白了, 这人哪,不同啊!然后我就做了个臭皮匠,不怕脚跛走得慢,也不怕不够精明被人骗。我 呀,就认同这。”说完,又埋头用塑料片小心地沾了些胶,一点点地涂到松动露缝的鞋跟上, 又用白布把鞋擦得一干二净。我盯着他额头和鼻尖上沁出的汗珠,沉默着。 “袋子要敞开,不然有味儿,走路就不要看书啦,注意安全呐。”他把鞋子提给我,接 过五块钱,又继续低头忙活去了。 我默默地回到家,坐在桌前,悄悄地把“第一名”的目标改成了“进一名”。是我没有 认清自己,总想着一步登天,我的实力确实不如那些高手,不如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个 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前进,认同自己取得的每一次进步与提升,不也是一种方法吗?想 罢,心不由得平静下来,先前出门时的烦躁也烟消云散了…… 今早出门还听见老徐在哼淮剧,“荣衣回乡喜盈盈,岂是……”似有淮剧名家之音,又 多了点昆曲的雅致仙气儿,看来老徐还能唱戏曲呢! 哦,不对,就做个臭皮匠吧!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话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 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 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 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 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 发挥的余地大。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 范围的作文题型。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 材料第一句话界定了“认同感”的内涵,即每个人在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中的被肯定 感,当然也包括与自己心灵交流中体现出的自我认同感。前者属于人际和社会关系方面的 考量,后者属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思考。第二句话揭示了“认同感”的外延,将认同的范围 从个体拓展到国家、文化、制度等层面。“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这个信息很重要, 它提醒考生不可以否定认同感,如“无需认同,我就是我”这样的立意就属于反材料,但 如果考生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在别人不能认同自己时,自己要赋予自己所做之事的认同就切 题了。明乎此,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立意与开掘: 一是从认同自我的角度。它需要先树立自我鲜明的价值尺度,然后凸显自我的价值尺 度和社会世俗的对立矛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最后强调对自我 价值的坚守与认同需要我们拥有哪些素养。当然,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认同自我不是盲目 自大而听不见不同的声音。 二是从认同他人与社会的角度。它需要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强调每个人都生活在 别人的评价体系中,褒奖、理解、尊重对一个心灵的激励和拯救的价值有时是巨大的。善 于认同他人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中,属于互利双赢的行为。这里 考生可以深入挖掘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愿意认同他人的原因,如嫉妒心、不信任感、不安 全感等。 三是从认同文化与制度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分为对本国的文化与制度、对别国的文 化与制度两方面去考虑。前者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都属于文 化认同的范畴,所谓和而不同,强调包容与互利的文化发展观;后者强调文化自信、制度 自信,追寻自我民族文化之根,可以反思当今社会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淡忘,由 认同民族文化来呼唤留住民族文化之根。 参考立意: 1.认同感,同理心; 2.认同,友谊的桥梁,情感的基础; 3.教育需要认同感; 4.一种认同感,一次情感共鸣; 5.良好的合作需要认同感; 6. 一路追光,侠之大者。 可用素材: 1.中国人自古就不乏侠气。从被蒋勋调侃为“有道德的黑帮”的济世为民的墨家,到 金庸笔下“五千年英雄肝胆,九万里古道热肠”的侠之大者……一腔为国为民、义薄云天 的侠气贯穿历史,快哉千里。这种对侠气境界的认同感一直回荡在中华大地之上:为解决 南北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便开挖了上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为解决洪水泛滥和灌溉缺水 问题,便修建了都江堰,这一用便是两千多年……至大至深的侠气,因其完美地切合了中 国传统的“不服就干”的民族情绪,便使得每个人都带有对“侠气”的认同之感。 2.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扎根于由文化认同而凝结成的基础之上。且听电影巨头对郭京 电影的认同与肯定:“这挺中国的,很酷!”什么是“中国的”?思接千载,视通古今,窃 独发现,唯有“不服就干”的侠气从漆黑如万古长夜的历史中发出光亮。天上有九个太阳, 太热了,那就射下八个吧;门前有两座大山,太难行了,那就祖祖辈辈地挖山吧;天破了 个缺口,淫雨如注,那就炼石补天吧……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用无数记载着民族性格的故 事抒发他们对侠气的理解与认同,这才塑造出了独一无二、巍然屹立于东方的“挺中国的”。 探其渊源,中国这种侠之大者的文化认同,使许多人在中西文化交汇杂错之间找到了立足 之处,使得中国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文化根基。然而反观当下,中国电影迅速崛起,而中国 的动画市场却仍然一片疲态,波澜不惊。 3.中国动画长期以来受着世界动画潮流的裹挟,在扑朔迷离的观影评论之间游走,追 求着成功的数字,却忘却了抓住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好在仍有不少谙熟于民族气质与性格 的电影动画制作人,像万籁鸣般执著于对传统侠气的热爱,所以当万籁鸣版《大闹天宫》 上映之际,国人为之惊艳。 但需警示的是,我之所谓认同,并非一种站在巨人背后的简单模仿。中国的侠气是一 种民族情绪的积淀,是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它是中国人民在累世的经历中,对民族性格 的一种认同,它不屑于浮于表面、大而化之的模仿,而注重精神与心灵的契合。金庸曾写 下“万丈豪情浪掷九天,千军万马凋落成泥”,他那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气将会 一直影响中国。 新高考卷最后押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 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 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 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 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 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 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编自清•刘蓉《习惯说》) 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 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3.例文: 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上是薛勤 赞赏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 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 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 但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 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 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 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 他门前的台阶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 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 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唐诗杂 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 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水这样的小事都 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 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 你能说他不能扫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 否则只能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 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 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 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 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蓉这 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所以不 能单纯地就材料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 值观。我们可以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 反的论调?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 “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 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 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 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 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 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 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场合该 穿什么衣服的人,然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 治天下。”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 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 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 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 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 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 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 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 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 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 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 XXX 都没有,将来还怎么 XXX 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不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 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 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审任务,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 题辩论赛,请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认识和思考。 立意: (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 (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点; (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 (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性。 素材: (1)“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 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如果说,你连基本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 家?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如果说,你连基本的道德 素养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同学们决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行走;学 校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必须再次提 倡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王顺友 20 年来,每天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无外乎就是爬坡上坎,送信送邮 件这样一件小事。然而王顺友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他身边每一件力 所能及的小事。因此,才有了一个国家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因此,做 任何事,都不能好高务远,眼高手低,而应该脚踏实地,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扫一 屋”做起。“一屋”与“天下”,小事关乎大事,小事连着大局,于细微处见精神。 (3)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 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 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 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 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 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