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应用多媒体与教师的提问相结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开垦耕地面积扩大;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引导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冶铁技术的发明、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闻名世界的都江堰,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说明我国古代的经济、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
图片:《自制生产工具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牛耕图》、《自制都江堰平面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商鞅舌战旧群臣》
课前导学
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逐渐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导入方案;师生共同搜集都江堰的有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平面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导入: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事先准备展示自己的导入设计方案:有的可能从复习上节课内容人手;有的可能会引用课前小故事;或从当前的改革开放入手等等。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评价打分。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投影:《北京人的石器》、《半坡人的石器》、《河姆渡人的骨耜》、《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片,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由2-3名学生介绍
2、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3、展示有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同学们,赞叹之余你有何感想?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出示彩图《都江堰现状全景图》)都江堰最为可贵的是,在历经2200多年后,仍在造福人民。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它也焕发了青春,经修整,现在可灌田800万亩。所以它被称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石犀》唐·岑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从这里,我们也要知道:水对人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生: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三、商鞅变法
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生:国家分给的“公田”)“公田”有什么特点?(生:不可进行买卖,要向国家上缴一定劳动产品。)这时,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和“公田”相比,“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这时的奴隶主们拥有了更多田地。大量的劳动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而这一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奴隶们开始趁机逃亡。想一想,奴隶的逃亡对奴隶主会产生什么影响?(生:没人劳动,大量田地开始荒废。)
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如果你是当时的奴隶主们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边讲边图示):
这样看来,奴隶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有了人身自由,以种田为生,
所以这部分租种田地的奴隶和平民的身份也就转变为什么呢?(生:转变为
封建农民。)而私田的主人也就是奴隶主则转变为什么?(生:新兴的封建地
主。)这就使旧的剥削方式被封建剥削方式所取代。
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板书:各国变法:)
在大家列举的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是哪一个?(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我们先来阅读一个关于商鞅的小故事。(请学生表演“立木为信”的历史剧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取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2、课下同学们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商鞅及其变法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分别揣测一下:假如你是以商鞅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你将怎样推行改革?假如你是将要被废除世袭贵族特权的旧贵族,你对改革会是什么态度?假如你是秦孝公,面对国家外受强敌欺压,内有贵族专横的落后局面,你对改革又会是什么立场?
3、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出示问题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1.商鞅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
2.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
3.对人民会产生什么影响?
4.对整个国家又有什么影响?
投影并掌握:
练一练: 你能不能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
内容
有利于
奴隶主贵族
封建地主阶级
活动与探究
史海抒怀
请看课本第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教师小结加以引导:
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
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
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
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由于经过准备,学生会踊跃举手、积极参与
可能学生会结合文字资料对李冰进行评价、也可能联系大禹治水、三峡工程等说明兴修水利的重要性、或者谈到节约用水等。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
进一步让学生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并通过指图演示
学生了解剥削方式取代旧剥削方式的过程。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引出下一项内容,使学生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
表演实际上是改革派与守旧派的一场大辩论,通过这场现场争论,以及秦孝公的最终决策,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及商鞅为变法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体会到商鞅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
得出结论:商鞅变法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复述能力。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那变法就是失败了;有的认为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板书构思:
附历史课本剧《商鞅变法》
第一幕 舌战群儒
扮演者:商鞅、秦孝公、大臣甲、乙、丙,旁白。
场景:商鞅与秦孝公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
旁白:秦孝公要决定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有害怕反对的大臣多,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过来,进行辩论。
(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秦孝公要启用商鞅这个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要乱了我们祖宗的规矩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乱改呢?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君王吧!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古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古礼,请问这一套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吗?从古到今就没
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古礼有什么不对的?墨守成规
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推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请赶快制定方案,推行变法图强。(下场)
第二幕 南门立木
地点:咸阳南门、北门。
表演者:商鞅、兵勇、围观群众、扛木壮汉。
场景:咸阳南门。
北门:商鞅坐立,兵乙手持赏金站立。
剧情:
兵甲: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围观群众上)
百姓甲: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
百姓乙:左庶长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
百姓丙:这根木头顶多几十斤重,扛到北门去也不是难事,怎么会给那么多金子?
百姓甲:就是!秦国历来政令怒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
百姓乙:(对周围的群众)不然你们去试一试?
百姓丙:我去试?你怎么不去?
(兵甲看到此情景,就向另一个场景走去)
兵甲:禀告大人,围观的人好多,但没有人敢扛木头。
商鞅:传我的命令,把赏金加到50金。
兵甲:大人有令,赏金提高到50金。
百姓议论:这新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旁白:这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走到跟前。
壮汉:你们在议论什么呢?
百姓甲:大人有令,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金50金,你信吗?
壮汉:那我就去试一试!管它呢!
(壮汉扛着木头走一圈到北门,群众跟上)
商鞅:好!好!你能够相信我的命令并执行我的命令,很好!来人啊!赏50金。(壮汉双手接上,喜洋洋下场)
百姓甲:天哪!真的赏他50金?
百姓乙: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
百姓丙:真后悔!我怎么不去呢!(集体下场)
旁白: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