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西 2021 年 5 月高三月考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农村调查热潮,调查者的身份与目的则各不相同。比如晏阳初、梁 漱溟等人服务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调查,李景汉等人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的调查,以及一些学 者旨在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的调查等。而在此前后,日本侵略者也曾对我国农村开展调查,如关于满 铁的调查等,其目的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1927 年 3 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通过农 村调查解决了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一是认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二是找到夺取全 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此外,在当时的农村调查热潮中,还有一类调查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这就是以学术为目的的调查,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卜凯的调查就是其中重要一例。 卜凯于 1915 年以农业传教士身份来华,至 1944 年回国。近 30 年里,他把时间、精力和才华几乎全部 用于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推出了两部经典著作《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两部著作建基于实地调 查之上,调查中的学术路径、统计数据、具体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等,直到现在仍具启示意义。卜凯的中国 农业经济思想,特别是思想背后的农村调查成果长期为学者忽视,直到近些年才进入学术视野。在已有研 究成果基础上,杨学新教授以全新视域进行系统梳理,推出《卜凯与 20 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一书,全景式地再现了卜凯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史料价值。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侵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地主阶级和 官僚买办强压豪夺,致使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这表现于多个层面,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可谓其中典型。 虽然卜凯多次系统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其中国农业经济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 础,但却无意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时过境迁,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的生 活状态已今非昔比,但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理解当今现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镜鉴。在这方面,该 书以再研究形式提供的历史史料弥足珍贵。 学术路径价值。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来说,卜凯不仅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农业经济系,率先进 行农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实证方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更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带 来了新的学术路径。卜凯确立了实证原则,做到这一点的途径是调查研究,研究的前提是实地、逐户和地 域广泛的调查。实地调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手段。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托进行学术研究,以实地调 查材料为事实依据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原则和做法符合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该书对卜凯的农 业经济学研究原则、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展示,具有学术路径意义上的借鉴价值。 实际应用价值。卜凯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强又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农村的经济改革要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中国农业要注重规模化效应,宜于集约化生产;关注非生产用地 的使用,改土葬为火化;大力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地资源等。深入挖掘包括卜凯当年提出的上述建议在内的 历史经验在今天仍具启迪意义。 (摘编自宫敬才《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史的新探索——读杨学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农村调查,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B. 卜凯的两部著作,基于实地调查,也全景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特点。 C. 杨学新所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便于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利于当今三农工作。 D. 卜凯认为,中国的农业要重视规模化效应,这样的建议在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众多农村调查,引出卜凯的调查,视野开阔。 B. 文章第二段先指出卜凯的中国农村经济思想渐被世人重视,再例举杨学新的最新力作。 C. 文章介绍《卜凯与 20 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书时,先总后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D. 文章中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村调查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为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提供情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农村现状的 研究。 B. 没有实地调查,《中国农家经济》可能就很难问世,进而或许就没有《卜凯与 20 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 书。 C. 为真实反映农村的社会现状,并为他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卜凯多次开展系统调查,获取第一手 资料。 D. 卜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率先为中国提出了诸如火化、大力植树造林等建议,有力推进了中国农业社会 的进步。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 项,“也全景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特点”错误,由原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杨学新教 授以全新视域进行系统梳理,推出《卜凯与 20 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一书,全景式 地再现了卜凯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可知,全景式地再现了卜 凯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特点的是“杨学新教授的《卜凯与 20 世纪中国农业变革》”,并不是卜凯的两部 著作。B 错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 项,“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文章中没有采用“比喻论证”。D 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 项,“但都为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提供情报”错误,由原文“比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服务于‘乡 村建设运动’的调查,李景汉等人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的调查,以及一些学者旨在实证性认知中 国社会性质的调查等。而在此前后,日本侵略者也曾对我国农村开展调查,如关于满铁的调查等,其目的 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可知,是“一些学者”旨在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的调查,而不是“都是”。A 错误。 B 项,正确。 C 项,“为真实反映农村的社会现状”错误,由原文“虽然卜凯多次系统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第 一手材料、为其中国农业经济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但却无意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 历史状况”可知,真实反映农村的社会现状是“无意间”,并不是他的直接目的。C 错误。 D 项,“率先为中国提出了诸如火化、大力植树造林等建议”错误,由原文“卜凯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农 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强又切实可行的建 议。……关注非生产用地的使用,改土葬为火化;大力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地资源等”可知,卜凯在调查研 究基础上只是提出了“改土葬为火化”,但是原文并没有说是“率先”。D 错误。 故选 B。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 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 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 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 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 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 2020 年 8 月 6 日《中国青年报》,制图:孙山) 材料二: 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 任务,是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 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 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 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 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 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第三是个人的德,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 爱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 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立德树人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 方向。二是如何树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 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 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 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三是树什么样的人。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摘编自赵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 材料三: 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 他把“礼”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 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 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 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 才解开。这种“缚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的行为。在婺源,“蒙童 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从 2018 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 工程,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 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 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 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教化着青少年。 (摘编自朱虹《江西画报·婺源有礼》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扣什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品德;认为是生存技能的最 少,不到三成;其他由高到低依次是知识、理想、身体素质、劳动。 B. 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少年儿童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引导他们从情感、志向行动等方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C. 婺源人在家庭教育中,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举行“缚手”仪式,从而为婴儿今 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 D. 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立德树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 一方面要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无论是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是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 和良好品德等,都要求少年儿童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B. 作为受教育者,要时刻有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 己的一份责,责任面前要主动,困难面前要勇敢。 C. “严私德”中的“私”即个人,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做到爱国是前提,然后要在工作业务、待人接物、 社会志愿活动、感恩等个人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 D. 朱熹所说的“理”和“礼”是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他认为“礼就是行”,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 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 6. 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婺源的做法对于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社会意义。 【答案】4. C 5. D 6. ①婺源创新的做法将传统美德和文化以多种形式向青少年普及,让青少年能够明大德、严私德,让他们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立德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②婺源创新的做法让青少年在接 受教育的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社会文明风气,助力他们成长为能担 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从树人方面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 项,“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 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 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可见,文中这种“缚手”习俗是受《朱 子家礼》的影响,并非是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 粒扣子’”表达也不严谨,原文仅仅表达“缚手”是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D 项,“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表述错误,混淆关系,根据原文,“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 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可见,原文表达的是必要条件关系,二选项表达 的是充分条件关系。同时,“他认为‘礼就是行’”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 行”的表述有明显的假设意味。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筛选并整合文本内容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社会意义的能力。 根据文本三则材料的合并中心,可以从“立德”和“树人”两方面去思考。可以关联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 系,由“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 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 的贡献”“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 服务活动” 等概括出要点①;由“要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等概 括出要点②。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科利亚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 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 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 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 击,其他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 5 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 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 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奶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水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 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 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 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 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嚎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 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端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 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 望他没有回来。 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 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 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 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 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 3 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明,你们是有儿子的呀, 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 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 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 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 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 的生活中消失。 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 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 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 悄悄滑过。 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妈妈哭了。“把我带到他那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 儿子……”“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 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 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 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郭雨妹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段简洁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不寻常经历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发展埋 下了伏笔。 B. 父亲被发现时,通过对母亲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明母亲的惊喜之情,同时也对比出了父 亲的冷漠。 C. 父亲和母亲给新出生的孩子——“我”的弟弟取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名字(科利亚),是因为他们想 永久地纪念“我”。 D.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告诉读者“我”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小说以此结尾有点出人意料,但又 在情理之中。 8.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死去的人是没有生命和思想感情的,但这篇小说却以一个死去的孩子——科利亚为视角写作。这样写的 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7. B 8. 父亲是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由流浪到回归家庭、由绝望到重新燃起希望的军人形象。 ①他热爱国家,勇于战斗。积极响应号召,坦克学校一毕业就上了前线,英勇作战,光荣负伤。②他热爱 家庭,自尊心强。为了不成为家庭的累赘,受伤后没有回家,虽然时常给家里写信,但只字不提自己残废 之事。③他不怕艰苦,为人坚强。虽然行动极为不便,但仍一边工作,一边帮助妻子,为整个家庭的幸福 努力奋斗。 9. ①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小说以“我”的口吻,讲述全家人的遭遇,显得更真实可信。②扩大了小说容 量。对于家庭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我”死前所知甚少,死后更无从知道。以“死人”为第一人称来写, 可以自如地把前后的事情连贯起来,从而扩大作品容量。③深化了小说主旨。一个幼小的孩子,死后“灵 魂”得不到安息,还要为孤单凄苦的妈妈和伤残无助的父亲担惊受怕,这究竞是为什么?如此便启人深思 战争的罪恶。④创新了艺术手法。让“死人”说话,这是浪漫主义手法,而所说的又全都是现实生活的真 实存在,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心理描写”不准确,“对比出了父亲的冷漠”不准确,父亲只是没有办法接受现状。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给人物定位,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战士,是一个丈夫,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父亲,作为不同的角 色展示了不同的特点。父亲是一个饱受战争创伤、由流浪到回归家庭、由绝望到重新燃起希望的军人形象。 作为一个战士,“1942 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作为一个丈夫, “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 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父亲伤残后乞讨流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 勇于担当;作为一个残疾人,“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 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面对困境父亲不懈努力,重建幸福生活,可见其热爱生活,顽 强执着;作为一个父亲,“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 子’”“‘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生活安定后,和妈妈去墓地看孩子,可见 其热爱孩子,富有父爱。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技巧的能力。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全家人的遭遇,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作为一个“幽灵”,“我”又 能突破时空限制,把文中相关内容都联系起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我”在文中一直陪伴着“妈妈”, 直到父母解开心结,前来“我”墓前,敢于正视家庭生活的苦难,才让“我”彻底安息,让人再次思考战 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创伤,深化了小说主旨;同时,这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别致新颖,最后才揭露“我” 是幽灵,这是浪漫主义手法,让文章显得回味悠长,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结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 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耿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 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 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 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カ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①间作, 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虛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乞依福建左 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拔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 服。”诏委以规画。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カ,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 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 落成。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 熹游式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 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 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自昏幕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徳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 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 ①草窃:草寇。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 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 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 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井,古代因井设市,人口集聚的地方常以“井”称之,如“井邑”“市井”。 B. 夷獠是我国古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称呼,有轻蔑义。 C. 长短句,北宋时,其为词的本名;宋以后,人们多以长短句为词的别名。 D. 谥,即谥号,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用来概括其生平。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勇闯金营,擒获降臣。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得知后带领王世隆等忠义之士来 到金营,当即擒获斩杀了降臣。 B. 辛弃疾施政宽缓,关爱百姓。他在滁州任职时,因为滁州战争不断,他便放宽并轻赋税,招抚逃难的流 民,训练民兵,还建议军队屯田。 C. 辛弃疾颇通军事,建言献策。他对军政之弊端有独到见解,认为应该仿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创建一支 专门由帅臣节制调度的军队来威慑夷獠。 D. 辛弃疾结交名士,重情重义。他曾经和朱熹一同游武夷山,朱熹去世后,没有门生朋友来送葬,但辛弃 疾却作祭文哭祭朱熹以表达自己哀伤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旬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1)草寇偶尔作乱,不仅是风俗顽劣剽悍,或者是武备空虚造成的。 (2)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弃疾善斡旋”译为“辛弃疾善于斡旋”,“弃疾”为主语,“善”为谓语动词,“斡旋”作“善”的宾 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BC; “出责监办者”译为“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出责监办者”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D。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 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 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皇帝谥号多为一字,官员谥号多为两字”错,皇帝谥和官员谥号之间没有这种区别。谥号多为评价性 文字,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当即斩杀了正在与金人饮酒的降臣”错,应该是辛弃疾把降臣带回宋朝,交给朝廷处置。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间”,偶尔;“岂惟”,不仅;“顽悍”,顽劣剽悍;“抑”,或者。 第二句中,“不乐之者”,不愿做这件事的人;“数”,屡次;沮,通“阻”,阻挠;夺,改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 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 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 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 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乾道六年,(辛弃 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 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 参议官。留守叶衡一向看重他,叶衡入朝任宰相,竭力推荐辛弃疾为人刚直不阿,有远大谋略。不久,辛 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与溪峒蛮獠相连,草寇时常出现,不仅是风俗 顽劣剽悍,也是武备空虚造成的。于是(辛弃疾)就上奏折说:“军事行政的弊端在于统领不一致,差遣 兵士攻城掠地,一点儿也没有停息的时候。请依照福建左翼军的例子,另创建一支军队,用湖南飞虎做名 字,只隶属于三牙、枢密院,专门听从帅臣节制调度,或许能让蛮夷獠民知道军威,望风惧怕降服。”皇 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 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 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 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 成。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 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 夜寐”为他的两座斋室题字。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正,以至门生故旧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 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 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替辛弃疾呜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 不停。谢枋得点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祐初年,谢枋得向朝廷请 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②。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修建了平山堂。其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刘仲原 甫:指刘敞,是欧阳修的年辈稍晚的朋友。维扬:扬州的别称。②此处借用王维《江汉临泛》。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句“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青山隐隐。 B. 诗人在此用“手种”“别来”写柳更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借杨柳的意象寄寓了与友人分别的离愁。 C.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描写了爱好文章的太守挥笔赋诗作文达万字,喝酒一饮千杯的姿态。 D. 诗歌先追忆了诗人往昔的扬州生活,再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内容衔接自然,一气呵成。 15. 有人评价说:本词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栏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 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积极 达观。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借杨柳的意象寄寓了与友人分别的离愁”错误,“手种堂前垂柳”中“手种”,指明是作者亲手种植, 诗人借柳树是写回忆自己曾经的生活。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的词属于婉约派,但本题中的词则是欧词中的另类。 本词中一改婉约派的儿女情长,婉转含蓄的特点,开篇“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写凭栏远眺之景, 作者视野开阔,将眼前之山景一览无余,写出了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带有一股磅礴之势。 而“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则是对作者形象的的刻画,这是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 饮千钟酒而不醉,书万字文而无难,这一潇洒形象给本词笼罩上了豪迈之风。 而最后“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的抒情积极达观,完全没有婉约词中的离情别恨,表现了一种积 极生活、豪放达观的生活态度,体现出“豪放”的特质。所以,有人评价本词开豪放之词的先路是有道理 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学和思要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谪居浔阳所听山歌的特点及感受,又用 “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所听琵琶曲的赞赏。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希望后主刘禅能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达到“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呕哑嘲哳难为听 (4). 如听仙乐耳暂明 (5). 以光先帝遗德 (6). 恢弘志士之气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罔”“殆”“呕哑嘲哳”“恢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获得健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个人健康管理最日常也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点滴之中。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尝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但常常 _______,这与缺少健康知识不无_______。比如说吃,最重要的是_______营养均衡,畸轻畸重、过热过冷 都可能出现问题,“口味重”会摄入过多的盐导致高血压,“饭量大”则可能摄入过多热量导致肥胖,“趁 热吃”会损害食道黏膜导致癌症的发生。掌握这些健康知识,就能够走出很多生活误区,就会对胡吃海喝 保持警觉。只有以健康知识来支撑养成健康习惯,才能激发久久为功的自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人体免 疫力的损伤是其中最大的危害,同时增强了人体患病、感染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过度陷入“宅”生活, 长期沉迷虚拟世界,在桌前久坐不起……这些不良习惯都会使身体缺少相应锻炼,从而降低人体对疾病的 抵抗能力。因此,( ),让身体在自然伸展和运动锻炼中保持唤醒状态。健康中国,应该由每一个健康的 中国人组成。每个人都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提升我们这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才能支撑起 _______ 的健康中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功亏一篑 关系 保持 生龙活虎 B. 功亏一篑 干系 维持 朝气蓬勃 C. 半途而废 干系 保持 生龙活虎 D. 半途而废 关系 维持 朝气蓬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是其中最大的危害,从而增强了人体感染、患病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 B. 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从而增强了人体患病、感染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 C. 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是其中最大的危害,从而增加了人体患病、感染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 D. 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从而增加了人体感染、患病甚至发生肿瘤的概率。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这样才能享受现代生活便利 B. 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之时,更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C. 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之时,我们也要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D. 现代生活给予我们便利,我们更要不忘时时与自己的身体“对话” 【答案】17. D 18. D 19. B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半途而废”:指 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这里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尝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但因缺少健康知识而 没有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并不是说只差一点儿就成功了,故选“半途而废”。 第二空,“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 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成重要性,值得注意的地方(常跟“没有、有”连用)泛指原因、条件等;表明有某种 组织关系的证件;关联,牵涉。“干系”:指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这里说的是没有养成健康 生活习惯和缺少健康知识之间有联系,但并没有牵涉到责任或引起纠纷,故选“关系”。 第三空,“保持”:指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维持”:指使继续存在下去。前者着重指使持续 不变,时间延续较长,对象是水土、水平、传统、荣誉、警惕、联系等。后者指有一定限度地或暂时维护, 使不改变原样和现状,对象是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等。这里以吃为例,其对象是营养均衡的生活, 故选“维持”。 第四空,“生龙活虎”:指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一般形容个体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朝气蓬勃”:形 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这里说的是健康中国充满生气和活力,故选“朝气蓬勃”。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是其中最大的危害”应为“最大的危害就在于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对人体 免疫力的损伤”与后文的“从而”搭配更连贯。“增强”和概率”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加……概率”。 B.“患病、感染”语序不当,应该是“感染、患病”。“增强”和概率”搭配不当,可改为“增加……概 率”。 C.“对人体免疫力的损伤”与后文的“从而”搭配更连贯。“患病、感染”语序不当,应该是“感染、患 病”。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A.括号后说的是“让身体在自然伸展和运动锻炼中保持唤醒状态”,并不是如何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故 该项不连贯。 C.“也”表示并列关系,“更”表示递进关系,“更”比“也”更合乎文意,也更连贯。故该项不连贯。 D.注意括号前的“因此”,故括号内应是结论,即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以“我们”为主语才最连贯。故 该项不连贯。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9 个字。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_____。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 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______?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 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 变黑了。 最后提醒大家,③______,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 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答案】 (1). 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2). 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3). 如 果有外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上文“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的说法,“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可知, 此处是对上面说法的否定,据此应填“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处,此处是一个问句,根据下文“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的结 论可知,此处应填“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处,根据“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处是假设复句的上句,再根据“伤口一 旦发生感染”可知,应填“如果有外伤”。 21. 下面是“简书”热门文章类型词云图,请根据词云图,简要概括“简书”近期刊登的文章特点。(字数 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近期热门文章以“生活”为中心,大部分是以表现青春、思考读书为内容的小说,有不少介绍 IT、 职场、产品、经验、技能等“干货”的内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本题是对词云图的考查,“词云”就是通过形成“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对网络文本中出现频 率较高的“关键词”的视觉上的突出。词云图过滤掉大量的文本信息,使浏览网页者只要一眼扫过文本就 可以领略文本的主旨。仔细观察图片内容,这幅词云图中间的“生活”是近期刊登文章的主旋律,用大字 号的字体体现出来,突出了近期文章的主旨;“青春”“思考”“读书”“小说”“职场”这些词汇出现 频率高,关注度高,用小字号表示。据此可分类概括。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期里,来自北京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等七所学校的几名学生发出倡 议,号召广大中小学生“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用文字表达对师长、对亲友的情感,分享、 体悟、传递祝福。倡议发出后,出现了各种声音。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沉潜的态度。 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丰盈的心灵。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在发展,通信方式在进步,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要大费周章呢?还有同学认为:写信只是一种通讯方式而已, 写信要费时,送信要费力,收信要等待,这种费时、费力、费工夫的事不做也罢。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书信”之花静悄悄地开 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倚门翘首,为待邮差而满心焦虑是在什么时候;你是否还记得最后一次为手中 薄薄的信纸和其间温暖的话语而幸福地微笑一整天是在什么时候;你是否还记得这只有那传统的书信才能 带给你的微妙感觉,这只有那传统书信才能盛得起的浓浓情意? 是的,你大概不记得了。 酒为什么是陈的香,那是因为它沉淀了韶华;书信为什么是传统的美,那是因为它溶入了真情,溶入 了岁月,溶入了彼此共同的呼吸与回忆。还记得在那阴冷的牢房,潮湿的空气和着绝望的气息一点一点腐 蚀着孤独的你,黑暗,心颤,不被理解,那重大的修写《史记》的工作已几乎将你压垮,直到你想起了他, 你想,或许这世上还是有人能理解你的,于是,你提笔,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报任安书》,朋友们,这个“你” 便是太史公,而那篇泣血而成的书信,已然千古流芳,溶入了阴冷和绝望,溶入了委屈和伤痛,那是只有 翰墨和书信才能承载得起的真情啊。也还记得在那小桥雕栏,香径潇湘的恬然之境,一个弱柳扶风的身影 是如何泣断了香红。毫端蕴秀,口角噙香,她和着泪浸染的尺幅蛟绡上,《题帕诗两首》是让我们至今读起 来亦会潸然泪下的信啊,帕是信,情为字,宝黛间的爱情若无了这书信的传情自然也会失色不少,朋友们, 传统书信又岂止只是信啊!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展开信纸,看见那熟悉的笔记迹,或道劲、或娟秀、或马虎、或稚气,你 一定会觉得寄信人仿佛就跃然于纸上,你一定能聆听到他的声音。有诗云“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中的女子收到丈夫的来信是多么快乐啊。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时期,没有家书 就等于和家人失去联络,心中缺失的那份安心是什么都弥补不了的。为着这一丝温暖,我们不需要传统书 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份力量。有时候,你感到悲伤,感到迷惘,甚至潦倒度日。而一封充满力量的信常 常能让你清醒,让你乐观面对现实,让你充满勇气地活下去。犹记林觉民的《与妻书》,生生地道出男儿铮 铮铁骨与爱国炽情——为中国,为中国!字里行间是让妻子能坚强活下去的勇气。战士、医生、工人、学 者……谁不需要一根精神的支柱呢?为着这一份力量,我们不需要传统书信吗? 让书信得以传承,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在共赏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时, 也要继承如书信之类的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千方百计让它们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的文 化才会根深叶茂,欣欣向荣。我们有理由期盼,“书信”之花定能静悄悄地开!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讲北京几所学校的学生发出“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的倡议。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认识。书信就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由此也积淀下讲求雅达的中国传统书信文化。随着信息时代 的到来,中国传统书信写作受到快捷、简短的碎片化信息模式的冲击,已逐渐被人们忽视和遗忘。传统书 信中的拳拳深情也不复当初。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为远去了的风景,令人惋惜。试题 要求围绕“提笔写信”这一主题展开思考与讨论。材料中有几种说法,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统一的。立 意时,可以赞成某些观点,也可以反对某些观点,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立意。 参考立意:①见字如面,纸短情长;②书信的力量,文化的深情;③书信在左,短信在右;④快与慢的思 考等。 素材: 1.写信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都快忘了如何写信。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太快,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的,似乎任何事情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解决问题了。打开手机聊天记录,最多了就是问候祝福短信,但总 觉得人心离得远了。人与人之间少了许多的人情味。有多久没有提笔写信了呢?偶尔翻出以前泛黄的信, 一读之下真是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今天,你想给谁写封信? 2.书信是人在最自然状态下的写作,最放松,是相对情绪饱满的状态。尤其过去写一封信,市内也要 隔天收到,南方寄到北方要六七天,因此等待的过程,等于是再一次的情感积蓄的过程,内容要厚实得多, 想得也更多,因为表达机会有限,写一封信往往有丰富的准备期——内心的准备。 3.在生活中会写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也是信,只不过是载体不同罢了。有句古诗,“呼儿烹鲤鱼,中 有尺素书”,把信写在布帛上,邮递员是鲤鱼,很美。实际上,信的内核没变,变的是载体,从尺素到彩 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现在是电子邮 件。如果心没有变,载体怎么变都不重要,关键是心。 4.“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这句话很美,于是大家传诵。这是审美需求。在 生活中,没有人愿意“邮件很慢”的。邮政挺慢,现在大家都用快递了。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审美缺失 的时代,这样的句子能够唤起大家的感动,很好。我们缺乏的不是物质与便捷,而是对美的发现、欣赏、 爱、追索。生活中和生活之外,有很多美。“车、马、邮件很慢”,是生活之外的美;生活中,现在我窗 外的蓝天,很美。当大家怀念蓝天,当大家为蓝天努力,美就会到来。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的语句引入,得出结论“书信是岁月留香,是传统的美”。然后结合时代 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手机的飞速普及,人们逐渐淡忘了书信,“书信”之花日渐凋零。然 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份力量等。最后可以总结,呼 应开头。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