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 2020 级高一下期 5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同样做采集民歌、配置乐曲
和训练乐工的工作。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
来自社会底层的汉乐府是“忍无可忍才写的诗歌”。班固《汉书·艺文志》说,“燕、赵之讴,秦、
楚之风”,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采诗运动,是继《诗经》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采集
运动。这些采来的乐府民歌比起《诗经》来,乐府有几个变化:一是乐府民歌中,写女性的题材比例上升。
二是口头文学的形式,故事性比《诗经》更强,有的还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开
创了我国不发达的叙事诗的先河。三是杂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拢。这三者结合,就产生了伟大的乐府民歌。
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六朝都城建业及周边地区的“吴
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乐府民歌里才开始
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蕴藉的风格,同音双关的
运用,假如调一调韵脚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绝了。
北朝乐府民歌是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横刀高唱的豪迈之歌。风格质朴
刚健,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数是北魏、北齐、北周时的作品,它们传入南朝,被南朝乐府机关翻译、
修改、配音,保留下来。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横吹曲辞》里。今天的研究
者以为,北朝乐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
从某种风格特征上说,北朝乐府民歌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和南朝乐府的情采:既有汉乐府刚健的底
色,又有南朝乐府别致的花纹。因为表面上看,北朝乐府刚健豪放,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但
其实,能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乐府民歌,总有它们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风
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
汉乐府、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和魅力,延伸在历代的文人模拟乐府中。
文人的乐府诗创作,汉代就开始了。发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诗歌约二十首,
全部是乐府诗;曹丕、曹植也大量写作文人乐府。文人乐府题材内容非常广泛。除了为祭祀、宴饮宾客而
写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边塞的遥远、游侠的豪放、人生的慨叹、对生命的忧虑以及男女的相思。
诗温以丽,意悲而远,或慷慨,或清绮,风格多样。这些说明,乐府民歌不仅给文人诗歌形式外壳,还遗
传了题材、体裁、意象和风格特征。
在艺术形式上,文人乐府既有传统的四言,也有新兴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诞生的七言。还有杂言、
三言、六言等各种体式。由于宋、齐、梁、陈的统治者提倡,文人乐府创作蔚然成风,他们继承建安,又
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摘编自曹旭《读乐府民歌掇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民歌、配置乐曲和训练乐工,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
B. 汉乐府写女性题材增多,故事性比《诗经》强,开创了我国叙事诗的先河,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
C. 南朝民歌形式上的诸多特点,跟初唐人的五言绝句已经非常相似,只是在押韵和平仄上略有不同。
D. 南朝乐府有它的别致情采,北朝乐府兼具汉乐府的诗歌精神,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 文章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文人拟乐府诗等角度,介绍了乐府民歌的发展变化。
B. 文章在介绍南北朝民歌时,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乐府的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我国文学传统中的叙事诗先河。
D. 文章阐释了“乐府”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让我们认识到不同时期乐府诗歌的风格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北朝乐府民歌被认为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
B.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有诸多差别,但在“内在的美”上是相同的,也说明了南北乐府民歌融合的特点。
C. 文人乐府诗受乐府民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是表现在诗歌形式上,风格特征等方面也是同样如此。
D. 文人乐府在南朝达到新高潮,体式多样,继承前代的优长,统治者大力提倡,文人积极响应参与。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A.“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错误,“它采集来的‘歌诗’被称为‘乐府’”错误。从第一段第一句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可知,乐府是秦代开始设立音乐机构。从第一段最后一句
“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汉人称‘歌诗’,魏晋人称‘乐府’或‘汉乐府’”可知,不是诗歌被称为乐府,
而是汉人和魏晋人对乐府的称呼不同。
B.“也成为叙事诗的典范”错误。由第二段最后一句“被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无论是题材还是艺术,都创造了中国叙事诗的典范”可知,成为典范的是乐府双璧。
D.“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美学风格”错误。由第五段最后一句“譬如在语言的节奏上,在质朴纯真的
风格上,在心灵绽放的美丽上,南北朝乐府民歌内在的美是相同的”可知,虽然南北朝民歌表面上风格迥
异,但内在美是相同的。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文章介绍南北朝民歌主要集中在 3-5 自然段。其中,第三段
“南朝乐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专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诗是眼波横”用了比喻论证,“六朝都城建业及
周边地区的‘吴歌’和江汉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情’字”用了举例论证。3-5 段落中没
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错误。由第四段最后一句“今天的研究者以为,北朝乐
府民歌是靠流传到南方才保留下来的。因此,其歌辞多少已经过南方汉人的翻译和润饰”可知,选项中因
果关系颠倒,“歌辞中有被南方汉人翻译和润饰的痕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并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
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工程”按计划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嫦娥一号”
到“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步。
其中,“绕”为第一期。首先实现卫星绕月飞行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在于研制和发射能够探测月
球的卫星,为后续工作铺路。绕月时可利用很多仪器对月球拍照、观测。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
便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绕月”使命。
“落”为第二期。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2013 年发
射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
“回”为第三期。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
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
术。“嫦娥五号”任务就是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探测
零的突破。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 年 7 月 26 日)
材料二:
2020 年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
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11 月 24 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25
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28 日“嫦娥五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29 日“嫦娥五号”从椭
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30 日“嫦娥五号”合体顺利分离。12 月 1 日“嫦娥五号”成功在月球正
面预选着陆区着陆。2 日 4 时,“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2 日 22
时,“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12 月 3 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
定环月轨道。6 日 5 时,“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 6 时 12 分将样
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6 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
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8 日 6 时 59 分,“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离轨,7 时 30 分左右降落在预定落点。
“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
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摘编自新华网 2020 年 12 月 11 日)
材料三: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城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
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
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做出贡
献。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
回等多项重大突破,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嫦娥五号”
任务的完成对于中国开启月球与深空探测新征程、建设航天强国有着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 年 12 月 17 日)
【相关链接】
我国探月计划“绕”“落”“回”三步对应设计的 3 颗卫星一、三、五号,分别具有备份卫星二、四、
六号,用来预防因突发事件而可能导致的计划拖延。2013 年“嫦娥三号”成功完成了“落”的任务,它的
备份卫星“嫦娥四号”便无需重复相同任务,而需要承担其他任务了。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
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一号”是“嫦娥工程”的第一颗绕月卫星,2007 年发射的它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期的“绕月”使命。
B. 2013 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我国航天器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的首次降落。
C. 在先后完成发射、入轨落月、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环节后,嫦娥五号带样返回地
球。
D. “嫦娥五号”在月球进行无人自动采样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工程迄今为止最复杂、技术跨度最大的一次
任务。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工程”按照计划是由三个阶段构成,其中第一个阶段“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依次分为
“绕”“落”“回”三步。
B.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标志着中国“无人月球探测”第三步的收官之
战拉开序幕。
C. “嫦娥五号”探月,是一场地月往返的漫长马拉松,也是一场从地面发射、月球着陆到采样封装、再入
返回的接力赛。
D. “嫦娥五号”“回”的顺利完成,意味着在未来“嫦娥”将不再是只带着仪器,而是可能直接带着人与
月亮再次相逢。
6. 请结合材料说明“嫦娥五号”任务完成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案】4. B 5. B
6. (1)探月工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体现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
提高;(2)深空探测: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科学研究:助力深
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2013 年‘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错,张冠李戴。由材料一“2013 年发射的‘嫦
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和“相关链接”中“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
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可知,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是“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是“嫦
娥四号”。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月球”错。材料二说的是“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可见,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并不是送上月球。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1)由“2007 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便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绕月’使命”“2013 年发射的‘嫦娥三
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这一步将主要突破返回器自
地外天体自动返回地球的技术”分析可知,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体现中
国航天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2)由“以‘嫦娥工程’为代表的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实现了我国航天深空
探测零的突破”分析可知,对于中国开启月球和深空探测新征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由“‘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
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分析可知,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观察志(节选)
许超
惊蛰|3 月 6 日
今天正是惊蛰。睡眠结束,万物醒来。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花、黄鹂和
鸠即将登场,在冬眠状态下蛰伏许久的昆虫,将集体被雷声唤醒,春天这一场大戏的帷幕,正缓慢拉开。
……
春分|3 月 21 日
樱花肆无忌惮。
春分的物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前天夜里,好像听见外面的雷声,但是未见闪
电。
春分,白天黑夜,要打一个平手。
春分之后,白天就逐渐占据了上风。腊梅开始它的换装表演,前几天还僵死如蜡,这时在春风的抚逗
下,已经主动伸出了小手。梨花,一寸寸地,像一个贪甜的小孩,把一颗糖放在嘴里,用舌尖一点一点地
舔。甜如美神,需要用心体会它的旷远。
白玉兰不同,它要的是痛快,这大约十五天的花期就是它的一场销魂。风来了,雨来了,它觉得够了,
它的退场和出场一样,绝不拖泥带水。
早晨五点半,在园子里,垂丝海棠探出小小的脑袋。我后退着看它们,越看越觉得像梅花鹿。榉树显
得小心翼翼,是不是站得太高太直,就会对无所凭依的虚空生出更多的不信任感?栾树还是不急,它睡得
太晚,春天的铃铛还不能将它摇醒。
一只长尾雀站在高高的树梢上,它所站立的那一棵意杨,正在一天天地发生变化,而它像一位观察者
一样眺望着远方,昨天也是这样。不知道明天它是否还会出现。
2019 年 3 月 21 日,春分。盐城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中国地震局监测到 2.2 级震波。距离溧水二百多
里地的扬州,有十几位工人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
白天越拉越长,而有人将处于永夜。想起苇岸曾说:“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不光污
毁了自然,显然也无益于人性。”历史的进程也许无法逆转,但人类的某些悲剧是不是一定不可避免?
樱花不管人事兴衰,继续向春天的腹地挺进。
秦淮北路的绿化带上遍植西府海棠,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
一夜之间可以发生很多事,但对于我来说,对于我每天必经的秦淮北路来说,海棠搬家来到此地,是
一件大事。
西府海棠,白中透红,红是那种浅红。薄薄的羽翼在风中。它们站在秦淮北路,像文艺女青年。一条
曾经尘土飞扬的路,终于有了不一样的气息。这样说,其实是站在我个人的视角。当我从秦淮北路拐入交
通东路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便浮现在眼前:它们从哪里来?它们从哪里来呢,可以有无数个猜想,比如某
个遥远的城市的野外,或者这座城市的近郊,可以远,也可以近。但是它们的去处几乎是固定的:城市的
绿化带。
从出生开始,命运就已经被安排好了:必得跋涉,必得远涉重洋。
离开故土,离开它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离开它出生地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也离开羡慕它的那些目光。
是的,现在,它离开了。它身边的那些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也离开了,或者也有暂时被留下的,总之,
它们是分开了。即使是共同离开的,也不一定能够相聚。它们留下了一座座坑,空空的,像是远行人留下
的一座座空宅。雨水和阳光没有变,但是有人离开。
这多么像人类的命运,我必远游,宿在荒野。秦淮北路就是西府海棠的荒野。同时也是李白的荒野,
他曾经想做好他的翰林待诏,把皇帝哄开心,但是不行,被赐金放还,必得远游。杜甫更是如此,一条摇
摇欲沉的船,载不动大唐的良心。更早的屈原,时代为他选好了一条江。
今天赶早班,我途经那些西府海棠时,二十几辆面包车,载着一百多号工人,分成若干小组,在路边
整队,有另外一些低矮的苗木躺在绿化带里。我抬头望那些西府海棠,发现有些花已经蔫了,见到我们这
些人,见到我们这些陌生的人,它们,一定是在思乡吧。西府海棠,有一种花语就是思乡。
清明,还远。但天地,已经渐渐,既清且明。
清明|4 月 5 日
以春分到清明,这条路,蓬勃向前,世界是一片开阔地,绿的、红的、白的、黄的,一起上阵,这是
春天的合唱队。
谷雨|4 月 20 日
……
谷雨,雨生百谷,自然界将要打开它的粮仓。谷雨的风,不再娇羞柔弱,神情不定。谷雨的风,也还
没有盛气凌人、飞扬跋扈。谷雨的风,“温良恭俭让”。在谷雨的风里,你会遇到许多喜爱的人和事物。
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说:“你该深入夏天的形式之中,如果你想谈论意义的秋天。”
那么,穿过春天的节气隧道,前方白雪皑皑,这是意义的春天,我一个人的观察志。
好了,请坐,夏天。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用古人的物候记录,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文章拥有了农耕文明时期的自然亲切感和历史的厚
重感。
B. 腊梅绽放梨花变甜是春分时节的物候,温和、柔顺的风是谷雨时节的物候,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观察之
细腻。
C. “白天越拉越长,而有人将处于永夜”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候的变化是对立的。
D. 作者用观察志的方式展现四个节气里的万物情态,新颖别致;对自然和人事的思考诚挚深沉,容易让读
者产生共鸣。
8. 作者在文中思考了自然事物和现代人事的一些关系,请以樱花和西府海棠为例,分析它们和人事有哪些
关系。
9. 请谈谈作为一篇物候观察志,本文是如何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
【答案】7. C 8. ①自然按其规律运行,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丧失自然的心灵。樱花到了节令后的
肆意盛放与人类的悲剧形成对比。
②自然被现代人类改造,自然事物被迫离开故土。西府海棠被移植到秦淮北路,成为城市绿化带的装饰物。
③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代替,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西府海棠被移植,故土留下空坑,正如远行人
去城市寻找自己的位置,留下一座空宅。
9. ①科学性要求真实、客观。本文如实记录了春天四个节气的物候现象,并引用古人的物候谚语加以印证。
②文学性要求语言优美,生动有趣,由物及情,表达情感,寄托思考。本文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春天四个
节气物候现象的美好,并由此联想到现代生活,表达丰富的思考。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主题,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C.“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候的变化是对立的”错。“白天越拉越长”是指春分之
后,昼长夜短的自然现象;“而有人将处于永夜”是指前文的化工厂发生爆炸、工人从脚手架上摔下等事
件。作者将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意蕴。结合后文可知,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发展是有忧虑的,
但这种忧虑针对的是人类违背自然本性的发展和顺应自然本性的发展之间的对立,而不是社会发展和自然
物候的对立。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樱花肆无忌惮”,与此同时,“2019 年 3 月 21 日,春分。盐城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中国地震局监测到
2.2 级震波。距离溧水二百多里地的扬州,有十几位工人从脚手架上掉了下来”“樱花不管人事兴衰,继续
向春天的腹地挺进”“历史的进程也许无法逆转,但人类的某些悲剧是不是一定不可避免”,自然按其规
律运行,人类却在不断破坏自然,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丧失自然的心灵。樱花到了节令后的肆意盛
放与人类的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文章介绍西府海棠“离开故土,离开它曾经生活过的土地,离开它出生地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也离开羡
慕它的那些目光”“一夜之间可以发生很多事,但对于我来说,对于我每天必经的秦淮北路来说,海棠搬
家来到此地,是一件大事”,西府海棠被移植到秦淮北路,成为城市绿化带的装饰物,说明自然被现代人
类肆意改造,自然事物也被迫离开故土。
“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不光污毁了自然,显然也无益于人性”“它们留下了一座座坑,
空空的,像是远行人留下的一座座空宅。雨水和阳光没有变,但是有人离开”,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代替,
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府海棠被移植,故土留下空坑,像是远行人去城市寻找自己的位置,
留下一座无人居住的空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科学性要求作品必须是真实、客观的。本文作者依次如实记录了春天“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四个节
气的物候现象,并引用古人的物候谚语“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玄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加以印证。而科学性是判断事物是否符合客观事实的标准,富有科学依据。本
文符合科学性要求真实、客观的特点。
文学性,是用语言传达出最基本的情感思想,以便影响更多的人。文学性相当于艺术性,也相当于思想的
深刻性。文学性要求语言优美,生动有趣,由物及情,表达情感,寄托思考。本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如
“桃花、黄鹂和鸠即将登场,在冬眠状态下蛰伏许久的昆虫,将集体被雷声唤醒”“春分之后,白天就逐
渐占据了上风。腊梅开始它的换装表演,前几天还僵死如蜡,这时在春风的抚逗下,已经主动伸出了小手。
梨花,一寸寸地,像一个贪甜的小孩,……”“世界是一片开阔地,绿的、红的、白的、黄的,一起上阵,
这是春天的合唱队”“谷雨的风,不再娇羞柔弱,神情不定。谷雨的风,也还没有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展现了春天四个节气物候现象的美好,并由此联想到现代生活,表达丰富的思考。本文符合文学性要求语
言优美,生动有趣等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厓门①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
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
者逆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
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②层叠,秀
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
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
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
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
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
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
当与日月争光;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
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
县割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
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
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②扆(yǐ):屏风。③民彝:人伦。④摩崖:在山
崖上书刻文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B.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C.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D.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古代文体,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感情或见解。
B. 甲子: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C. 顾命大臣:是指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顾命大臣的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翘楚。
D. 简肃:作者的谥号,在此语境中是以谥号来命名其文集。同样的命名方式还有《临川先生文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
烈。
B. 作者登厓山之巅,看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
守。
C. 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
情。
D. 作者认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即使他们活着,也不会遭到人们的指责非
议。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
(2)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
(2)我以为元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
处之不知顾惜。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乃”是表判断的动词,做“出于寻常之所不料”的谓语,所以应和后句为一个整体,应从
“乃”前断开,排除 AD 两项;再看其他两项,“此”是代词“这”,做“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的主
语,应与后句为一整体,应从“此”前段开,排除 B。
译文: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被后世人怀念景仰,
不能遗忘的原因。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在此语境中是以谥号来命名其文集。同样的命名方式还有《临川先生文集》”说法错误,《临川先生文
集》是以王安石的出生地来命名的,不是以谥号来命名其文集的。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说法错误,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文
中只提到“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是说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
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没有说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赋分点:
(1)“与”:帮助;“抑”:还是;“胜”:承担。
(2)“宜”:应该;“与”:给,送给;“恬”:安然;“恤”:顾惜。
参考译文:
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路经新会县。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予召见知
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于是
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
在眼前,但天色朦胧,辨不清景色。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
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的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
殉节的大臣。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
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
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
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
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我回到泊船处,久久地站在岸边,看着水鸟上下翻飞鸣叫,两岸间渔人渔歌对唱。回想当年厓门战事,
不禁内心怆然。正徘徊时,主管祠堂的人对我说:“前面有奇石,可以去看看。”我就乘小船一直驶到奇
石处,沿着台阶,登岸仰望,巨石就如屏风。大石的平面处有刻字,但已经磨灭了,无法辨识。向掌管祠
堂的人询问,他说是过去石上刻有大字:“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
将字改刻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现在巨石仍在,字迹已经不可辨识了。我以为对元
将张弘范应是不值得指责。南宋掌握国家大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就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一样,安
然处之不知顾恤;如果不是陆秀夫、张世杰二位在其中有所作为,天理人伦,可能都几乎要泯灭了。那个
张弘范是元朝的臣子,哪里值得去过分指责呢?何况这几位贤臣的名望和事迹,永垂青史,会与日月争辉;
这几个字的摩崖石刻,哪里值得看重,一定要去和它计较呢?
于是就和罗知县谈论厓山的史事:认为在南宋王朝流离迁徙的时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并
不是先帝临终前托以辅国重任的大臣,都没有和国家休戚与共、共存共亡的责任,即使他们不为国牺牲,
也没有敢指责他们的人。现在他们忠贞自持的高尚节操,的确是人以平常心无法料想的,这就是他们尤其
被后世人怀念景仰,不能遗忘的原因。祠堂拥有三顷多田产,是知县从已废弃寺庙遗留下的田产中划拨的。
厓山中向来没有虎豹等猛兽为害,居住在这里的百姓向来不做盗贼,虽然这里设置了主管巡检的官员,但
多年以来并没有捕获盗贼的功绩。天已至傍晚了,我独自坐在船舱里,感慨古今,多次躺下但却无法入睡。
祭祀归来之后,大家都说:“自从去厓山之后,天气没有这样晴朗,风浪也没有这样平静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o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15.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与陶渊明《归田园居》在写景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案】14. B 15.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
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
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的内容。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可知要求分析颈联的景物描写特点,根据题目要求“请
赏析其与陶渊明《归田园居》在写景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可知要求赏析本诗颈联与陶渊明《归田园
居》在写景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所以首先要分析陶渊明《归田园居》在写景手法上的特点,运用了动
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的手法。
首先理解颈联的意思。
颈联的意思是: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的说这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
缓慢。
然后分析写景技巧。
本联中“鸟语乐”是从听觉方面描写的动景,“溪水不动”是从视觉方面描写的静景,诗人用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
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自我勉励的句子是: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__,___ 批评了当时士大夫们在生死问题上所崇尚的虚无倾向。
(3)《游褒禅山记》中在作者看来,对于有志向和力气却没能实现目标的事情,自己与别人的看法是:____,
____。
【答案】 (1). 伏清白以死直兮 (2). 固前圣之所厚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于人为可讥 (6). 而在己为有悔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伏”“虚诞”“殇”“妄作”“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
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
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
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
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
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
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
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
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
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
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
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
中也鲜明可感
B.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
排中也每每可见
C.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
也鲜明可感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
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书画等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天衣无缝”比
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原句中形容的《黄州寒食帖》是书法作品,应填“行云流水”。
第二空:“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
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原句指写书法时自由纯熟,应用“信手拈来”。
第三空:“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
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原句指的是《黄州寒食帖》之
一作品完美自然,毫无修饰,应用“浑然天成”。
第四空:“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多形容人。原句形容《兰亭集序》,用“悠然自得”更为合适。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上文“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可知,从逻辑关
系上看,应与下文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表因果,排除 AB。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
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 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关联词“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关系,应先“内容”后“笔法”,故排除 AC;“这不
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缺少介词“在”,语意不连贯,故排除 B。
故选 D。
(二)(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
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_________。
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不仅仅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如果一
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_________。
有灵魂的教育不会排斥科学,相反________,因为科学的基础和目标不能从科学本身中得到。所以雅
思贝尔斯说:“以科学为其直接任务的大学的真正活动,在于它丰富的精神生活,大学借助有秩序的分工
合作从事科学的研究,追求绝对真理。”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就有了灵魂,成为人类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1. 下列这幅漫画是否能体现真正的教育?请根据上文阐明理由。
【答案】20.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能引导科学的发展
21. 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
(1)真正的教育关乎人生的智慧。漫画中的教育者以强制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没有教会孩子真正的用功
之道。孩子学到的只是知识,而非智慧。
(2)真正的教育须触及人的灵魂。漫画中彪形大汉教育孩子用功学习,仅仅为了考试获得 100 分,为了毕
业,是世俗而功利的,不能引起孩子灵魂深处的变革。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
一粒沙子”和后句说的是“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智慧
却能“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第二空,据前句说的是“真正的教育……”“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
革”,可知此处是说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要填的是内容是“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或者“它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空,根据前句“有灵魂的教育不会排斥科学”和“相反”可知,填些的内容应是说有灵魂的教育和科
学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后句雅思贝尔斯说的话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就有了灵魂”可以推知,第三空
要填的内容应是说有灵魂的教育“能引导科学的发展”。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互转换的能力。
读懂漫画后,考生首先要明确表态,回答“不能体现真正的教育”;然后结合所给的三段文字和漫画的内
容分析其理由。
这幅漫画名叫“用功”,画上有两个人,一个是长着胡子的彪形大汉,一个是坐在桌子边学习的孩子。卓
资山更有三角板、书籍等,大汉站在桌边,他头上戴着帽子,帽子上写着“100”分。一只手拿着板,板上
写着“毕业证书”四个字,一只手按在孩子的头上,他在强迫孩子用功学习,要求孩子考 100 分,准备毕
业考试。
理由一,结合材料中的“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分析出:一、真正的教育关乎
人生的智慧。漫画中的大汉代表教育者,孩子是学习者,大人采用强制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没有教会孩
子学习的智慧,没有教会孩子真正的用功方法,只是一味地强制,结果孩子学到的只是知识,而非智慧。
所以,这种不关乎人生的智慧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二、真正的教育须触及人的灵魂。这幅漫画中彪形
大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触及孩子的灵魂,他一味教育孩子用功学习,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考 100 分,为了
顺利毕业。这种教育目的是世俗、是功利的,当然不能深入到孩子灵魂的深处。所以,这中不能触及人的
灵魂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画像;“人
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是史铁生与命运抗争的自画像;“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对于人世的看法,也是自己人生的真实画像……作为已经步入高中的你,也需要
绘制“自画像”来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
意义”等重要问题。
时值“五四”青年节到来,学校开展“画好自画像,做时代新青年”的主题演讲比赛,请写一篇演讲稿,
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对镜窥曲直 以手绘素颜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值五四青年节,站在演讲台上,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此,我以“画好自画像,做时代新青
年”为主题,表达对时代青年成长的思考。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非常欣赏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这份从容与大气。
史铁生、苏轼的名言也让我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方向有颇多感触。作为时代青年,步入高中
之后,思绪飞扬,今执笔书写,诚愿各位能如唐太宗评价所言,以古、以今、以人为镜,绘制人生的“自
画像”。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以古为镜,绘一副坚定的面庞。
坚定的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与之抗争。无论是以笔驱虾的
齐白石,还是“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张孝祥,纵然困难重重,仍然向命运歌唱。以坚毅笑对
生活的他们,一定有一张坚定地面庞,在时空间传递,在你们身上重现。时代青年当以此为镜,随心而动
笔,描绘作为最美的面庞,这将成为一切的基底。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头是春山。”以今为镜,描画憧憬的眼眸。
虽然我们早就明白整个人生充满了奇遇与寻常,寻常处处有,而奇遇不可求;我们也明白人生需要一
步步走过才算是经历,但仍然期待每一次奇遇的旅途,期待每一处特别的风景,怀着憧憬与希冀,等待未
来人生的到来。不要忘记立足于今,时序轮替,奋斗者却从未停止步伐,“天眼探空”南仁东,“耶鲁村
官”秦玥飞,“白衣逆行”钟南山……一位又一位民族栋梁化作至纯至强的光,驱散我们眼前的迷惘阴雾。
时代青年当以此今为镜,追风赶月,描摹慧眼,看平芜尽头的春山。
“淡然相对有维摩。”以人为镜,勾一抹湛然的微笑。
囹圄之间,他讽刺官人,“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解落华袍,他感叹荣辱,“老夫作罢得甘寝,
卧听墙东人响屐”,东坡先生悠然煮茶,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湛然的微笑。他将政治阴影抛诸脑后,转身迈
向地平线那里,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腾,一抹红霞在日边绽放,一抹笑容在他嘴角绽放。时代青年当以先生
为镜,从容留在心中,豁然开朗。
同学们,现在,轻抚我们的画像,面对纸上坚毅的面庞,憧憬的眼眸,湛然的微笑,我们见到的是什
么?那是家长对你的期望,那是祖国对你们的呼唤,是你的未来,更是你的梦想。“云路鹏程九万里,雪
窗萤火二十载。”年轻的我们,切记保持真实,收获更好的自己。
现在,携自画像踏入崭新的旅程吧。纵使千涛骇浪,也要高扬渡济沧海之云帆,以初心不改,换梦想
成真。愿年轻的你成为照耀着新时代的一束光。
祝: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写作材料,第二部分是情
境任务。
1.审材料
这一题目在材料中对写作方向有了明确规定,审题上没有障碍。材料中三句名言充分表现出青年的形
象,展示出青年应该的精神品质。那么,步入高中的“我”,作为时代青年,到底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呢?
材料中“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这四个方面,
具有提示作用,为考生提供了立意的方向。从这四个角度出发,对自我进行剖析,而这种剖析,又为高一
新生提供了借鉴。理解时,考生可以调动内心深处丰富的思想情感,对自我的形象进行客观而深入的分析,
表达对青年责任与担当的深刻理解。
年轻的学子,对社会,对生活,对自我,都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如何客观评价
自己,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这都是需要深刻理解的内容。为自己画像,就是对自己的审视与剖
析,只有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才能让生命活得充实而快乐。
写作这一题目,适合从小处着眼,在挖掘深刻思想内涵的过程中流露也自己的观点态度。具体安排写
作内容时,可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表达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健全自我的品格气质,体现了六大学科
素养中“健康生活”中的“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两个方面。分析过程中,可以将思维进行拓展,将
主题上升到核心素养。
2.审任务
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具体为:写作身份是学生;写作对象是本校学生;写作使用场景是学校开展“画
好自画像,做时代新青年”的主题演讲比赛;写作内容是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感悟思考写一篇文章。
【立意】1. 从自我形象的角度分析,画出优点与缺点共存的自己,对自己的个性进行深入解读。
2. 从生活目标的角度分析,表达对健全人格的思考,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3. 从自我评价的角度分析,突出个体对社会的贡献,突出努力的方向。
4. 从生活意义的角度分析,阐释人生应该追求的价值,强调珍惜高中生活。
5. 从综合的角度分析,表达对青年成长成人的思考,表达对青年的期待与希望。
【素材】1.季羡林:即使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他曾说:“平生爱国,不甘后
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1928 年,济南被日寇占领,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季羡林充满爱国理想,和同学们一起发传单、撬铁路、
烧日货。当时经常有学生被抓捕和枪杀,季羡林也险些被日寇的杀害。经历了这些事情,青年季羡林颇受
触动,他下定决心,不学日语。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悍然占领东三省。当时季羡林正在清华读大二,他满腔热情,立志救
国,和学生一起,奔赴南京请愿,甚至卧轨绝食,督促蒋介石出兵抗日。
后来,他又赴德留学。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他立志国,发奋学习希腊文、
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同时,他的博士考试门门都是优秀,毕业论文胜
利通过时,他写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2.后浪乘风竞风流,青春逐梦思报国
2021 年 5 月 1 日至 5 月 5 日期间,第八季《大国工匠·技能报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的多个
重点栏目播出。节目播出后,“精益求精的追梦者”“追求极致诠释青春气质”等围绕工匠精神播出的相
关新闻受到观众关注,触达人次为 5.42 亿次。
这是一档将目光聚焦于一批“后浪”的节目,这些大国工匠是新一代的“手艺人”,更是超群技能的
“守艺人”。节目中,五位拥有超强专业技能的顶级工匠,分享他们在国家重要工程项目、重点科研攻关、
重大装备制造等行业工作的独特经历,讲述他们锻造技艺的生动故事。他们有的凭借自己高超的金属雕刻
技术,熟练地完成航天科工精密零部件的加工;有的凭借刻苦钻研,攻克了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密封舱
体的焊接难题;还有的在无数次悉心调试后,将中国的动车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五位主人公精
益求精、守护匠心,为国家重要工程项目、重点科研攻关、重大装备制造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3.最美的士,最诗意的情怀
最近,一部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并获得第 33 届中国电
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古诗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味着什么?从叶嘉莹身上,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叶嘉莹诗心早慧,却一世多艰,遍尝生死不能相见、故土不能相还的寥心荼苦。是诗歌如日月光华,照亮
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时刻;又如一叶轻舟,渡她涉过生命的长河。在故土沦陷之时,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
城,悲笳哀角不堪听”的哀婉之声;在女儿遭遇意外的时刻,她用“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书写椎心之痛;漂泊海外时,她注解杜诗“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以浇胸中思乡块垒……
那些与生命相融合的感发,那些以诗词为舟楫的依托,让她免于“在苦难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
温润沉静、坚韧持守。
四川高 2020 级高一下期 5 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