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密卷)
2020.03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数字潮流 ,但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
读。数字阅读将促进用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速、阅读服务的进一步 ,全场景
沉浸式的数字阅读更将带来更加 的精神食粮,使读者随时、随地、随身、随心获取专业优质的阅读
内容。
A. 势不可挡 精细 丰富多彩 B. 势如破竹 精致 琳琅满目
C. 势如破竹 精细 琳琅满目 D. 势不可挡 精致 丰富多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
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
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
用法。
第一处,势不可挡: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
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腔利,毫无阻碍。句中用来形容数字潮流,应选“势不可挡”;
第二处,精细:精密细致。精致:精巧细致。句中用来形容阅读服务,应选“精细”;
第三处,丰富多彩:(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色彩多样。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
西很多(多指书籍工品)。句中用来形容精神食粮,应选“丰富多彩”。
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①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②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③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④在这种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辈的经验。
⑤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A. ①④③②⑤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④②①⑤ D. ③①④⑤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
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
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中,根据上文“乡土社会是安
土重迁的”,“安土重迁”的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①句是对这种特点的进一步阐释,
意义衔接紧密,①句应排在前面,排除 CD;④句句首“在这种环境里”中“这这种环境”,是对①句内容
的指代,①④句意义衔接紧密,应该相连,排除 B 项。
故选 A。
【点睛】语序题解答方法:抓中心,首先要统观全局,抓住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
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的;抓思路,句
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抓标志,语言标志常表现为:关联词语、
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抓句式等;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是通过
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完成的,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色彩、气氛要保持一致。
3. 下列对联与“古代先贤”板块里展示的人物,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②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六出,成德咸孚足千秋。
③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④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A. ①诸葛亮②文天祥③孔子④杜甫 B. ①杜甫②诸葛亮③文天祥④孔子
C. ①文天祥②诸葛亮③孔子④杜甫 D. ①孔子②文天祥③诸葛亮④杜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联考查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读懂对联的意思,并了解对联中涉及
的历史人物的经历、作品、事件、功绩等,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作答本题,注意抓住对联中的关键信息。
①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上句:文天祥曾经中过状元,担任过宰相和给事中的职务;下句:
歌颂文天祥的文采和气节。②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成德咸孚足千秋。“两表”指的是
《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隆中对》,“三顾”则是指刘备三顾茅庐访诸葛;下联“鼎
足六出”指的是魏蜀吴三家鼎立,诸葛亮七擒孟获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征讨曹魏,后半句则是评价其
功绩。③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对联见哈尔滨文庙。“六艺”
指“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
“绍虞夏商周”,承绍虞、夏、商、周等古代的传统。“鲁壁”,孔子故宅井后之夹壁墙。《汉书》载:鲁
共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发现壁中藏有古代经传,故称鲁壁。后人为纪念孔鲋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
特地重修了这个鲁壁。“关闽濂洛”是指宋代儒家理学著名的关、闽、濂、洛四大派别,即关中张载,闽
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这句说的是孔子对后世的影响。④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
国心。河南省巩义市杜甫故居的对联。“歌”指诗歌,“咏”照应“歌”,自古以来诗歌咏志,“忧民泪”
指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杜甫一生堪称“颠沛”,却一直怀“爱国心”。
故选 C。
【点睛】这类题型,要求阅读广泛,善于积累,平时学习中,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姓名、字、号、谥号、朝
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以及人
生经历、重大事件、重要功绩等。
4. 下列对 2011 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经济增速图”,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且具有较大优势。
B. 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中国经济增速最高,起到领跑者的作用,印度次之。
C. 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三国的贡献率基本持平,但还是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
D. 预测发达经济体 2012 年增速高于 2011 年,但新兴经济体增速都有所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仔细审读扣题旨,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
求,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根据观察所得,结合标题、图表内容和要求,运用比较、分析、综
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出表中有关材料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阅读图
表首先应读图名、读图例、读内容、读功能、读附注等环节,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面,不放过图表中的
任何一个细节,进行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的多维思维。其次,及时筛选信息,努力寻找信息点,从图
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揭示图表的本质和要旨,然后把数据或
图示信息转换成文字,实现质的飞跃。题中 D 项,“但新兴经济体增速都有所降低”错,根据图表中的数
据可知,南非 2012 年经济增速预计比 2011 年高。
故选 D。
【点睛】解题技巧:1、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
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2、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
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 3、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
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 苏 子 瞻 书
黄庭坚
书曰:“庭坚齿少且贱,又不肖,无一可以事君子,故尝望见眉宇于众人之中,而终不得备使令于前
后。
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岂弟,博约后来。立朝以直言见排拫,补君辄上课.最,可谓声实
相当,内外称职。凡此数者,在人为难兼,而阁下所蕴,海涵.地负,此特所见于一州一国者耳。惟阁下之
渊源如此,而晚学之士不顾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则非人之情也。使有之,彼非用心于富贵荣辱,
顾日暮计功,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浅陋自是,无好学之志,‘訑訑予既已知之’者耳。
庭坚天幸,早岁闻于父兄师友,已立乎二累之外;独未尝得望履幕下,以齿少且贱,又不肖耳。知学
以来,又为禄仕所縻.,闻阁下之风,乐承教而未尝得者也。今日窃食于魏,会阁下开幕府在彭门,传音相
闻,阁下又不亦未尝及门,过誉斗筲①,使有黄钟大吕之重。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
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
夫以少事长,士交于大夫,不肖承贤,理故有数,似不当如此。恭惟古之贤者,有以国士期人,略去
势位,许通书者,故窃取焉。非阁下之岂弟,单素处显,何特不可,直不敢也。仰冀知察.,故又作《古风》
诗二章,赋诸从者。《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心之所期,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不得于今
人,故求之古人中耳。与我并时而能获我心,思见之心,宜如何哉!《诗》云:‘既见君子,我心写矣。’
今则未见,而写我心矣!
气候暄冷失宜,不审何如?伏祈为道自重。”
【注】①斗筲:浅薄。《论语·子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补君辄上课.最 课:考核
B. 海涵.地负 涵:包容
C. 又为禄仕所縻. 縻:消耗
D. 仰冀知察. 察:知晓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黄庭坚比苏轼年轻,他素来仰慕苏轼的才华,但苏轼并不知晓熟悉黄庭坚其人。
B. 这封信先直接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称赞苏轼声名与实际相符,才能与职位相称。
C. 黄庭坚将自己想与苏轼交往的请求,放在情与理、古与今的分析比较中,情真语殷。
D. 黄庭坚这封信表达真诚,既不失礼,又能得体,不伤自尊,毫无卑微之气。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大雅岂弟,博约后来。
⑵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
8. 请简要概括黄庭坚上书苏子瞻的原因。
【答案】5. C 6. A
7. (1)阁下的学问与文章超越前辈;才德高尚,安乐和易,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2)如果心里互相亲近,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是如同面对面;感情不一致,那即使房屋相连也互不来往,
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冒昧胆敢和您通信。
8. 仰慕苏子瞻的学识与为人;希望得到苏子瞻的指教。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
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
除法。题中 C 项,“縻:消耗”错,“又为禄仕所縻”的意思是“又被俸䘵仕途所约束”,“縻”应译为
“约束”。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A 项,“但苏轼并不知晓熟悉黄庭坚其人”
错,根据原文“阁下又不亦未尝及门,过誉斗筲”,苏轼在黄庭坚及门之前,对他的诗文有赞,可知苏轼
是知晓黄庭坚的。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字词:(1)度越,超越;大雅,
才德高尚;岂弟,安乐和易;博,广求学问;后来,后人。(2)亲,亲近;晤对,面对面;坐,冒昧;书,
信。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题中,原文“伏惟阁下学问文章,度越前辈;
大雅岂弟,博约后来”,意思是“阁下的学问与文章超越前辈;才德高尚,安乐和易,广求学问,恪守礼
法,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可概括出“仰慕苏子瞻的学识与为人”;原文“知学以来,又为禄仕所縻,闻
阁下之风,乐承教而未尝得者也”,意思是“求学以来,又被俸䘵仕途约束,听闻您的风采,乐于承蒙教
诲而未曾实现”,可概括出“希望得到苏子瞻的指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书信说:“我年龄小并且地位卑贱,又无贤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侍奉您的,因此曾经在众人之中看
到您的容貌,却始终不能为您鞍前马后效力。
阁下的学问与文章超越前辈;才德高尚,安乐和易,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是后人学习的榜样。立于
朝廷因为直言而被排挤,出任地方州郡官就考核优秀,可以说名声与实力相符合,处于朝廷之中与出任州
郡官称职。大凡这样的事,在别人是难以兼得的,而您所涵养的,才德像大海一样兼收并蓄,涵纳百川,
像大地一样负载万物,这只见于一州一国罢了。您如此深邃,而晚学之人不考虑亲受其熏陶教诲,来增加
自己的才能,那就不是人之常情了。假如有这种想法,那不把心思用在富贵荣辱,只是天黑之后计算一日
的功利得失,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浅薄孤陋自以为是,没有好学的志向,是‘傲慢自满我已
经知道了’的人。
我非常幸运,早年受教闻道于父兄师友,已在日暮计功与无志于学之外;只是未曾亲自拜访您,受您
教诲,因为我年龄小并且地位卑贱,又无贤能。求学以来,又被俸䘵仕途约束,听闻您的风采,乐于承蒙
教诲而未曾实现。现在在大名府做小官,适逢您在彭门开设幕府,诗文相知,您又不曾及门,却大加赞誉
我这浅薄之人,让我声名普益重,为世人所知。如果心里互相亲近,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是如同面对面;
感情不一致,那即使房屋相连也互不来往,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冒昧胆敢和您通信。
年轻人侍奉年长的人,士人结交于大夫,才识短浅的人承受贤人的教诲,按道理应该遵循一定的礼数,
不应该像这样贸然打扰。敬思古代的贤者,以一国杰出的人才期望人,不加考虑权势和地位,允许互通书
信,因此私下选取这种做法。若不是您和顺乐易,我处于孤单寒素的境地,但能够特立独行,只是不敢这
样。希望您知道了解,因此又作《古风》诗二首,作诗说师从之心。《诗经》说:‘我思念故人,实在符合
我的心意。’心里所期许的,可以和了解自己的人说,难以与俗人说,不能被今人了解,因此求友于古人。
和我同时代并能符合我的心意,想要见到你的心意,应当怎么样呢!《诗经》说:‘已经见到君子,抒发我
的衷情。’现在虽然未曾相见,来抒发我的衷情吧!
天气冷暖变化无常,不知道怎么样?唯愿祈祷自我珍重。”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秣陵道中口占二首(其一)①
王安石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勤将白发,下马照青溪。
【注】①王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
9.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10. 分析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9. 表达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悲愤;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彷徨之情。
10. 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以“殷勤”两字写出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和下马照白发的典型动作,流露出
诗人年老却被罢相,恐难东山再起的失落与伤感。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
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
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中,原文“经世才难
就”的意思是,济世安邦之才难以施展,这句概括了他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经历,“难”字表现其的悲
愤,可分析出“不能施展经纶以济世的悲愤”;原文“田园路欲迷”的意思是,想要回归田园,道路迷茫,
王安石并非甘心于隐退,所以对归隐田园之举感到彷徨,“路欲迷”包含了一个政治家进退之间难堪的抉
择,可分析出“对归隐田园的彷徨之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描写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并规范描写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
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
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题中,原文“殷勤将白
发”的意思是,频频的用手抚摸自己的白发,“殷勤”写出频频以手掠发的神态,“下马照青溪”中的
“下”和“照”写诗人动作,路经溪涧,就下马饮水,这时候,对着清澈如镜的溪水。照到自己竟已白发
盈头,才觉得经过几番风云变换与世事沧桑,却也老了,看来也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结合注释,“王
安石罢相,归隐南京钟山时所作”,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年老却被罢相,恐难东山再起的失落与伤感”。
【点睛】描写手法鉴赏题的解答技巧是:1、明晰答题思路。在分析诗歌的描写手法时,不仅仅要知道描写
手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描写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描写手法对表达
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在高考中,对描写手法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
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描写手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叙)——“为什
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2、把握表达效果。描写手法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描
写手法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描写手法的特点和诗词
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⑵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⑶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⑷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⑸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⑹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⑺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__。(《论语・学而》)
⑻血沃中原肥劲草,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答案】 (1). 云归而岩穴暝 (2). 拄杖无时夜叩门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赢得仓皇北顾 (6). 雕栏玉砌应犹在 (7). 敬事而信 (8). 寒凝大地发春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
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暝”“拄杖”“叩”“锱铢”“唯”“仓皇”“犹”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
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
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
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
不能掉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瓜田里,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铺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
的瓜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
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
嚷着要吃西瓜。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
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洗去身上的盐水沫儿。他从
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
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
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
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
眯眯地望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一次,徐宝册和
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
这天,太阳偏西的时候,瓜魔又来了。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
煮东西吃。
徐宝册点上了烟锅,吸了几口,说:“讲点故事吧……”
瓜魔吃着瓜说:“我想起一个故事来——这可不是编的,一点不是。那一年芦青河派水,听人说河里的
鱼多极了。好多人都鼓动我进河捉鱼去。那一天大雾,河里这天没有多少人捉鱼,我直顺着水游下去,就
在河口那儿的一片大水湾里停住了……我在那儿捉到一条很大的鱼,我像抱个小孩儿一样把它抱上岸来,
后来走在路上,累了歇息的时候,我就搂着这条鱼睡去了。醒来一看,鱼不见了,肚子上只沾了几片鱼
鳞……”
“哪去了呢?”徐宝册蹲起身子,惊讶地问。
瓜魔揉揉眼睛:“谁知道!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只是第二天我到龙口街上赶集,看见一个小姑娘卖一
条鱼,越看,那鱼越像我捉的那条……”
徐宝册不作声了。他开始吸那杆烟锅。瓜魔讲到这儿像是疲倦了,身子一仰躺了下来。
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包的事。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
时分才回来。老六哥笑模笑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
天亮了,他们立即着手在靠近槐林处架荆篱笆了。瓜魔来了,就忙着为他们砍荆棵子……徐宝册告诉
瓜魔:瓜田承包下来了,这片西瓜就和自己的差不多了。瓜魔听了乐得不知怎么才好。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是吃瓜时,老六
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老六哥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担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你看看吧,”老六哥往瓜魔常来的那个方向指点一下说,“正经孩子有他那个样儿吗?黑溜溜像铁
做的,钻到水里又像鱼,吃起瓜来泼波泼愣!”
徐宝册眼望着北边的海岸线说:“我早就知道你是舍不得那几个瓜!瓜魔平日里帮瓜田做了多少活儿?
送来多少鱼?你也全不顾了……”
终于有一天徐宝册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今天要跟你说: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个搭档
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去了……瓜魔又常常
去园里找他玩。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
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
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睛一亮:“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徐宝册点点头。
瓜魔笑了:“我真想那潭清水……”
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一把铁锹,腰弯得很
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选自《人民文学》1984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对两个瓜田老头的描写,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则是看中
他可以干活,是个好劳力。
B. 小林法是个孤儿,他生活在这片大海里,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被人欺负,他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瓜
地有瓜,有长辈关怀。
C. 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
的态度也变了。
D. 小说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水,引发
读者思考,回味回味无穷。
13. 请简要分析徐宝册这一人物形象。
14. 小说以“一潭清水”为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12. C 13. 勤劳:在热天的中午巡视瓜田。有爱心、体贴别人:关心疼爱小林法。正直善良:对老
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表示不满。
14. 一潭清水是小林法游戏栖息的地方,是他享受亲人般关怀、感到安全的港湾;在结构上,小说多处写到
“一潭清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以“一潭清水”为题既衬托小说中的徐宝册、小林法清激、纯净
的人物形象,又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好生活与人情,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 C 项,“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
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错,根据原文“瓜魔离开以后,老六哥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
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老六哥往瓜魔常来的那个方向指点一下说,‘正经孩子有他那
个样儿吗?黑溜溜像铁做的,钻到水里又像鱼,吃起瓜来泼波泼愣’”,可知老六哥认为小林法不是个正
经孩子,并未涉及“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的内容,选项主观臆断。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鉴赏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
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与其的关系来分析。题中,原文“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
看看”,可概括出“勤劳”;原文“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
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煮东西吃”“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概
括出“有爱心、体贴别人”;原文“徐宝册哼一声,担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徐宝册眼望着
北边的海岸线说:‘我早就知道你是舍不得那几个瓜!瓜魔平日里帮瓜田做了多少活儿?送来多少鱼?你
也全不顾了……’”“终于有一天徐宝册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今天要跟你说: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
了。你另找个搭档吧’”,对老六哥污蔑小林法的人格予以反击,对老六哥势利的做法表示不满,可分析
出“正直善良”。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
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
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中,从内容上
看,原文“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洗去身上的盐水沫儿。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
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并且小林法得到了徐宝册的关心疼爱,可分析出“一潭清水是小
林法游戏栖息的地方,是他享受亲人般关怀、感到安全的港湾”;从结构上看,文本写小林法在瓜铺子的
一潭清水里游戏栖息,躺在草铺里想念一潭清水,到最后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从人物形象及主题看,原文“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
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写潭水的清澈,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
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写小林法知恩图报,“徐宝
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该徐宝册守夜时,他把瓜魔叫醒,两人一起到地边上支起小锅煮东西
吃”“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写徐宝册真心
关心疼爱小林法,文本借潭水表现二人心灵清激纯净;他们情意真挚毫无杂质,也象征了澄澈、纯净的美
好生活与人情,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
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
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
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
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
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田余庆
经济条件是士族阶层存在的物质基础,从东晋侨姓士族整体看来是这样,但是对于每一个门户来说则
不尽然。每个门户的发展还有其它条件起作用。文化条件是其中之一,它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
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过去的世家大族阶层也逐渐演变而成士族阶层。玄儒兴
替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所以染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学术思想演变同政治演变很有关系,但前者并不简单地
只是后者的先导或反应,两者更非同步发展。得天下的司马氏是政治上的胜利者,却不是学术思想的胜利
者;司马氏以儒学著称,而儒学却是一种其统治地位行将被取代(哪怕是暂时的和部分的)的意识形态。
司马氏得势后虽然还标榜儒学,但逐渐软化了自己对玄学的态度,以致于进一步向玄学靠拢,甚至皈依。
司马氏代魏局面一经确定,玄学之士纷纷归于司马氏,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连
昔日司马氏代魏功臣的那些儒学世家,多数也迅速玄学化了。两晋时期,儒学家族如果不入玄风,就产生
不了为世所知的名士,从而也不能继续维持其尊显的士族地位。他们之中,没有一个门户是原封未动的儒
学世家。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
然而,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
想的对立面。儒家基本思想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存在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
用。
玄学名士之中,也不乏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所思所行与儒家格格不入。他们多在玄学士族身
处困境的时候出现,这些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东晋时还有一些是声誉特高,为上流社会所仰慕的玄学
名士,他们但求放达,以虚誉为荣,可以充当门阀政治的点缀,而不能运转门阀政治。能够运转门阀政治
的人,仍然只能从“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出入玄儒的名士中产生出来。王导、庾亮、谢安,都是
这样的人物,桓温也是浅涉玄风而又不囿于玄的人。
以东晋时期的人物思想而论,按儒家所本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衡量,玄学于诚
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异于儒学。但在士族本位的社会中,维系士族本身之存在,保
持一姓士族内部之凝聚,即所谓“齐家”者,确实不能从玄学之中找到有用的思想工具。所以,士族通常
并不废礼学,还特重丧服之礼,以之为维系士族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明士族为了“齐家”而不能废儒。
至于“治国”、“平天下”,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玄学所不具备的,必须依赖儒学。玄学名士在理论上不
能废弃儒家的治平之说,在两晋时已经确定了。
但是,东晋儒学毕竟处于偏枯地位,虽然义疏之学往往而有,但毕竟习之者少,没有活力,也缺乏传
授途径。但是儒学虽衰而未绝,毕竟为南朝儒学的渐兴留下了一点根基,而南朝儒学渐兴,正是皇权政治
代替门阀政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迫切需要。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士族阶层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经济条件,每个门户的发展中,文化条件起决定作用。
B. 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染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C. 只有出入玄儒的名士,才能运转门阀政治,名气很大的名士只能是门阀政治的点缀。
D. 东晋儒学虽然习之者少,也缺乏传授途径,但并未断绝,南朝儒学因此得以渐兴。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学术思想演变不是政治演变的先导,政治演变也不是由其反应发生,两者很有关系但也不是同步发展。
B. 玄学名士之中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只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不是士族的常态。
C. 两晋时期,玄学压倒了儒学而成为意识形态的胜利者,但玄学名士在理论土不能废弃儒家的治平之说。
D. 玄学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世家大族阶层演变成士族阶层;南朝儒学渐兴,说明在意识形态方面门阀
政治被取代。
17. 玄学和儒学二者之间有何关联?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A 16. B
17. 玄学和儒学都是学术思想,都与政局变化有关。玄学兴是门阀政治的需要,儒学兴是皇权政治的需要。
儒学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于玄学之外自有其社会效用。玄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
有独到之处;“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依赖儒学。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
断正误。题中 A 项,“每个门户的发展中,文化条件起决定作用”错,根据原文“每个门户的发展还有其
它条件起作用。文化条件是其中之一,它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可知文化条件只是发展条件之一,有时
也能起决定作用,并非“每个门户的发展中,文化条件起决定作用”。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并筛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
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 B 项,“只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不是士族的常态”错,根
据原文“玄学名士之中,也不乏佯狂醉酒、放浪形骸的人物,所思所行与儒家格格不入。他们多在玄学士
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这些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可知“多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并
非“只在玄学士族身处困境的时候出现”,“很难说就是士族的常态”,并非“不是士族的常态”。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
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玄学和儒学二者之间有何关联”,原文“魏晋以来,玄学逐渐取代了儒学
的统治地位,过去的世家大族阶层也逐渐演变而成士族阶层。玄儒兴替伴随着政局的变化,所以染有一定
的政治色彩学术。思想演变同政治演变很有关系”,可概括出“玄学和儒学都是学术思想,都与政局变化
有关”;原文“东晋玄学一枝独秀,符合门阀政治的需要”“而南朝儒学渐兴,正是皇权政治代替门阀政
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迫切需要”,可概括出“玄学兴是门阀政治的需要,儒学兴是皇权政治的需要”;原
文“儒学自有其社会效用,是玄学所不能完全代替的。玄学阵容中,很少有人完全站在儒家基本思想的对
立面。儒家基本思想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独立存在于玄学之外,继续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玄
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确有其独到之处而异于儒学”“士族通常并不废礼学,还特重丧服之礼,
以之为维系士族门户的重要手段之一,表明士族为了‘齐家’而不能废儒。至于‘治国’、‘平天下’,
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玄学所不具备的,必须依赖儒学”,可概括出“儒学或者被包涵于玄学之中,或者尚
独立于玄学之外自有其社会效用。玄学于诚意、正心甚至修身诸端,有独到之处;‘齐家’‘治国’‘平
天下’,必须依赖儒学”。
【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
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
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
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
辨明正误。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的发现:“深部生物圈”
汪品先
一部科学史,其实也就是人类的视野不断拓宽的历史。对时间的概念,已经从几千年扩展到百亿年以
上;对空间的概念,不仅向外扩展到太空,而且对地球的视角也已经“上穷碧落下黄泉”,深入到地球的
内部。人类文明从大陆萌发,始终以地面作为基本的活动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入地”的能
力还远不如“上天”,却已经能够穿过水层,探索深海洋底的秘密。
在太空中,地球是唯一呈蓝色的行星,水是地球最大的特点,也是地球上生命发育的基本条件。但是
水又是阻挠人类认识地球的最大障碍。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大陆上生生息息,把远离自己的海洋留给神
话世界;一旦透过几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过头来才明白自己脚下大陆的真相。
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
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阿尔文”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
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从海底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
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动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
就在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包括细菌与古菌,推测与
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
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
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 1/10。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不仅向区分“古生物”与“今生物”的划分
提出了挑战,甚至向“生”与“死”的概念提出了疑问。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
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那么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
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
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
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
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
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
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深部生物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深部生物圈由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的“黑烟囱”热区的生物群组成。
B. 深部生物圈是指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其中的生物生长不需要太阳。
C. “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
D.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让我们推翻“古生物”与“今生物”“生”与“死”的划分。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深海大洋的发现,让我们发现了自己视野的狭窄,也能更好地明白大陆的真相。
B. 黑暗食物链的食物基础是原核生物,包括细菌与古菌,还有微微型浮游生物。
C. 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
D. 深海大洋的研究,从大化石到原核生物,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20. 请结合全文,概述“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有哪些影响?
【答案】18. D 19. B
20. 改变了人们传统“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观念;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
的偏见;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
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概念的等内涵和外延,尤其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 D 项,“让我们推翻‘古生物’与‘今生
物’‘生’与‘死’的划分”错,根据原文“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不仅向区分‘古生物’与‘今生物’的
划分提出了挑战,甚至向‘生’与‘死’的概念提出了疑问”,可知是对“古生物”与“今生物”的划分
提出了挑战,对“生”与“死”的概念提出了疑问,并不是推翻。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 B 项,“还有微微型浮游生物”错,根据原文“黑暗食物链的基础,
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包括细菌与古菌,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
近”,可知包括的是细菌与古菌,没有微微型浮游生物。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
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概述‘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有哪些影响”,原文“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
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
现,开辟了新的视野”可概括出“改变了人们传统‘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观念”;原文“‘深部生物圈’
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
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那么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可概括出“大大拓宽
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文“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
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
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可概括出“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原文“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
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可概括出“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
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
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
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八、作文(7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淮南子》
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
——泰戈尔
【答案】例文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说的是没有尺规和直尺就无法画出圆和方两种图形。我们生活在一个
有着各种各样规则的社会里,也一定要去遵守这些规则。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根风筝线,它限制和约束我们的行动。如果规则这根风筝线断掉,我们
的后果就会和风筝一样。木匠之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规则,那就是他们会保管好自己的工具箱,锯子斧头
等工具都会顺着放,因为倒着放不稳当,所以木匠干完活就会按照这个规则来做。细细想来这个规则存在
的意义实际上是用来约束和限制木匠的行为。但如果木匠们不遵守这一细小的规则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安
全隐患,甚至伤害到自己。
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它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没有遵守规则,
脱离了这条轨道,结果就可能会使自己迷失方向。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为日本餐馆洗盘
子赚取学费。后来这家餐馆的老板解雇了她,因为在那间餐馆有条不成文的行规,盘子必须用水洗七遍这
位留学生没有遵守这个规则,少洗了两遍。而后来,这件事情暴露,导致其他餐馆的老板都不用她。规则
为我们指明方向,而我们却选择违反规则到头来终究会失去很多,带来的也只是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遵守
规则。
我们需要规则,规则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而且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
行。一位成绩优异的留学生在德国,他就职被很多大公司拒绝,因为有一份记录,记录他在乘坐公交车时
被抓住过三次逃票。其实,德国人很重视规则,在德国被查到逃票的几率是万分之三。由此可见,德国老
板们根据他违反公交车规则的这件事觉得他的道德品质不端正,所以不敢雇用他。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一
个人最起码做到遵守规则,才能让人觉得你有礼貌,有道德,有责任心。
悠悠中华,那秦国的强大,怎能离开严厉的规则;那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规则?国家要
强大,需要依靠规则;社会要和平,要依靠规则;小到一个家庭,也需要有规则。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
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
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捕捉关键语句。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
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
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
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二是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
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
掘出喻意。三是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这类
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
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第一则选自《准南子》,“矩不
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强调的是要遵守规则以及规则的重要性,第二则是泰戈尔的名言,“那
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中关键词是“循规蹈
矩”,“循规蹈矩”的意思是“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且结合泰戈尔的态度是反对的,可知此
则名言强调不要拘守旧规则,作用有限,应当有所创新。立意时,可以选其中一则来立意,也可以综合二
者进行立意。
【立意】1、我们需要遵守规则。
2、生活离不开规则。
3、在规则里获得人生的精彩。
4、拒绝循规蹈矩,勇于创新。
5、一味遵守旧规则,社会很难有进步。
【素材】1、诚然,对规则的变通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摄制组的做法值得赞美的是,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
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既成功救助了帝企鹅,又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帝企鹅活动的直接干预。在社会
生活中,要做到对规则的恰当变通,就需要我们具备明辨是非、权衡利弊的能力,不随意打破规则。
2、遵守规则确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社会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人们
都愿意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遵守规则,那么个人就会在全社会的带动下,在个人努力下,养成遵守规则的
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3、太多人总想着诗和远方,却又不敢跨出远行的第一步;太多人埋怨着手头工作的枯燥,却又不敢轻易选
择离开;因为我们从小被告知要“循规蹈矩”,不能“出格”,不能标新立异,要跟大家做一样的事情,
然而只有打破“循规蹈矩”,勇于创新,我们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
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
们需要规则”这一中心论点从“我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根风筝线,它限制和约束我们的行动”“我
们需要遵守规则,规则是一条单行的轨道,它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需要规则,规则是一面镜
子,它能够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而且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
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
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
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
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
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