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长庆高级中学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一、基础知识(16 分)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津:渡口)
②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 (粢盛:将用来祭祀的谷物盛在祭器内)
B. ①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更加)
②则苗渤然兴.之矣 (兴:生长)
C.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雕:通“凋”,凋零,衰落)
②子夏曰:“贤贤易.色。” (易:动词,不以为意,轻视)
D. ①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餍:厌烦)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如:如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D.①“餍”解释错误,正确意思应该是“吃饱”;②“如”解释错误,正确意思应该是“或者”。
故选 D。
2.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起予者商也。 B. 而良人未之知也
C. 见义不为,无勇也。 D.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而良人未知之也”。
C.判断句,“也”表判断。
D. 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选 B。
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小人之过.也必文
B. 三已.之,无愠色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 见.其二子焉 过也,人皆见.之
D. 吾与.点也 天与.之,人与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过”皆为“有过错,犯错”之意。
B.已:动词,罢免;语气词,了。
C.见:使(让)……拜见;看见。
D.与:赞同;给。
故选 A。
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子贡贤于.仲尼
B.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路行以.告
C.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D. 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第二个“于”是介词,可译为“比”。
B.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用”;第二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
C.第一个“之”是代词,可译为“百姓”;第二个“之”是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D.两个“而”都是“如果”之意。
故选 D。
5. 下列句子与例句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洁.其身
A. 足.食,足兵 B. 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
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题干“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净;句意:想洁身自好。
A 项,“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句意:粮食充足,军备充足。
B 项,“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
论真理了。
C 项,“食”,名词作动词,喂养;句意: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
D 项,“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弯曲。句意: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故选 A。
6. 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C.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 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B.古:完美无缺的人;今:成年人。
C.都是“终身,一生”的意思。
D.古:依靠;今:抬头看或敬仰。
故选 C。
7. 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好知不好学 B.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D.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 .“知”通“智”,聪明;
B.“亡”通“无”,没有;
C.无通假现象;
D.“弟”通“悌”,指敬爱兄长。
故选 C。
8.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
六艺为基础,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B. 子贡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
施与人”。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语录
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D. 楚狂接舆以凤鸟来比孔子。据说凤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而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因此说“德衰”。
李白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便是用到了这个典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录”理解错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
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
为人的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
而已矣”。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
人伦关系,“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
无疑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
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
更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
义的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
舜之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
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兄姐要用“友”回报“悌”,
关心爱护弟妹。在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
闻争吵之声。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仍旧
相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
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
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道的“四海之内皆兄
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
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
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
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
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21 日)
9.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B. 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 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 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10.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 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 文章联系社会人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 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维。
1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 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 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 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答案】9. D 10. B 11. B
【解析】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
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
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本题中,
A 项,“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错,根据语文“‘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
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可知,“孝”和“悌”是中国人伦关系的重要构造,不是全部内容。
B 项,“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错,根据原文“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
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可知,“悌”确立的是家庭内部普遍认同
的同辈兄长为核心,不是所有兄长都可以。
C 项,“在当今社会中”错,根据原文,“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
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可知,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
政局稳定,是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而当今社会法制健全。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
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
B 项,“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错,根据原文“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
睦与团结”“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三个“有利于”是属于并列结构,并非层层递进。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
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 项,“只要……就”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
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
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可知,我们要辩证的对待悌道,做到仁义礼智,除了悌道,还需要其他。
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旁若无人
梁实秋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
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
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
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
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发抖。如果
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
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
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
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
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
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
并茂。《礼记》云:“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
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
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
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
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膈,一串串的咯声,像
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
小。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
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需一定要
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
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
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
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
三儿,你在哪儿啦?”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
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
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
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
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
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
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
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
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
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
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
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
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地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
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
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
张。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批评电影院抖腿的不文明现象,作者细致描述了在电影院不愉快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邻座抖腿者的
气愤与无奈。
B. 前两段是对旁若无人者的泛写,第三段是对邻叟的特写,诉说了作者被邻居骚扰之苦,虽写凡人琐事,
但文字犀利,惟妙惟肖。
C. 第四段对大声说话的种种表现进行了精彩的描绘,并将此类人与动物相比,是嘲讽,更是提醒我们要考
虑别人的感受。
D. 文章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摹了在某些公共场合中人的不雅行为,以滑稽幽默暗示着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
公共道德规范。
13. 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4. 文章末尾,作者引用了叔本华所写的一段寓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①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②有的人自己不能管制自己
的肢体,自控能力差。③传统中的劣根性使然。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必得大声说话。时过境迁,
积习不改。
14. ①形象上:“人形的豪猪”的比喻生动形象,对豪猪的议论,其实是对生活中一些人不拘小节而至不文
明的“旁若无人”的种种现象的生动再现,是对此类人的嘲讽。②主旨上:在形象的描述中点明主旨,提
醒我们——人,是群居动物,关爱自己的同时,请关注他人,让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成为一种文化。
③结构上:是对全文的总结,卒章显志,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解析】
【1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
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
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 D 项,本文语言风格是风趣诙谐,而不是
朴素自然。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摘取关键词语作答,此
题要求概括“旁若无人”现象产生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作答,可根据文中的句子“这种变态行为
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概括第一点;根据“对人伸胳臂张嘴,纵
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概括第二点;根据“我们以
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畋亩阡陌之间,……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
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概括第三点。
【1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结
尾引用叔本华的寓言的作用,答题时首先明确语言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用,豪猪的特征“经过几番聚散。
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引用豪猪的语言目的是通过比喻说明“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
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彰显文章的主旨;从手法看
是比喻,形象生动;从结构看,此情节处于文章的结尾,卒章显志,引用寓言,增强了文章的深刻性和感
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点睛】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
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
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
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
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
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
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
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
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5.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D.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牧,指在牧区中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B. 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字,因排行第二,故名仲尼。
C.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D.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隐士,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故称楚狂接舆。也有人说是楚国贤人,为
了避世而装疯。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梁惠王上》一章以孟子见过梁襄王之后,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孟子主张“仁
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B. 孔子被围困在野外,走不得,又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
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停歇。
C. 孔子陷入困境,颇有感慨,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但这
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D. 楚狂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其所唱之歌比孔子以凤而讽之,孔子想找他说话,他却不给孔子机
会。
18.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答案】15. B 16. A 17. C
18. (1)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像大水流向低的地方,气势盛大,谁能抵挡呢?
(2)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
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
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发”是动词,意思是“派遣”,宾语是“徒役”,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
“于野”是后置状语,其后要断开,且“不得”意思是“不能够”,说的是“行”,“不得行”意思是“孔
子和弟子不能够动身”,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
译文: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
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A 项,“人牧,指在牧区中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错误,语境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也”,意思是“当今天下的当权者,没有不爱好杀人的”,“人牧”,即人君,古代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很遗憾的事”错误,从文中来看,“夫
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意思是“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
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
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颜回认为因为老师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采纳它,对此并没
有表示遗憾。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诚”,果真;“如”,像;
“是”,这样;“由”同“犹”,犹如,好像;“就下”,流向低洼的地方,“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低洼的地方;“沛然”,盛大的样子;“御”,抵挡。(2)中,“至大”,极大,极为博大;“莫”,没
有人;“道之不修”,宾语前置,不研修学说;“是……也”,判断句,这是……;“既”,已经;“不
用”,动词本身包含被动,不被采用;“丑”,耻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
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
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会归
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
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
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
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
能够阻挡得了呢?”
(二)
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
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人来聘请
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
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没人能站
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
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
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
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好小子(孩子)!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
就当你的管家。”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主张和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
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
想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话。
(二)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应该是写于除夕之夜。首联中“新岁又如何”句表明作者虽然遭遇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但对新
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
B. 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
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C. 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D. 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
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20.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9. A 20. 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体现了对命运坎
坷的愤慨与无奈。②对柳宗元及众友早逝的哀悼。颔联用反问写出朋友只剩下几人了,以此表达对已逝的
朋友的哀悼。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尾联表面写作者的平静、闲适,实则透露出
作者的伤感和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理解错误,首联理解为“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
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意思是说: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
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再结合注释可知,此处表现出对命运坎坷的愤慨及无奈。
颔联“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同游者”在这里是指柳宗元等政治上的革新派,他们有的被杀,有
的病死,有的渺无音信。这里应特别提出新亡的好友柳宗元,“有几多”固然是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
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表现的是“一人突逝,举目寂空”的沉痛之情。
颈联表面是写自己的颓伤,表现的是无所作为之情,实际是牢骚之语,抒发的是愤激之情,此联抒发的是
一种极端痛苦的愤慨和牢骚,是正意以反语出之。
尾联“春色无新故,幽居亦见过”,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而真正的含义却
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此诗
表面似乎是表现诗人的平静、闲适、甚至有些颓伤;但字里行间,却隐透出诗人极端的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述而》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鲜明地表达了孔
子对待富贵的积极态度。
(2)诚信乃立身之本。孔子在《论语》篇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时说道:“_________,________。”这就
如同“大车无 ,小车无 ”一样,“其何以行之哉?”
(3)《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中揭示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义而富且贵 (2). 于我如浮云 (3). 人而无信 (4). 不知其可也 (5). 学而不
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7). 欲速则不达 (8).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罔”、“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学是孔子儒学的精华所在,是儒学中最具长久普遍性的内核,回溯中国思想史,历代不乏对仁学作
创新性解释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先秦之后不断出现的新儒家学派里,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
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总是对仁学这条主脉理解________,而另立核心,使孔子仁学不能以浩大气势
________,而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如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 ),有礼无仁,有理无情,
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
仁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族群冲突空前加剧,社会、道德、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类处在方向
迷失的困境之中。时代在呼唤新人文主义出来推动文明对话,而孔子仁学最具有博爱精神与协调智慧,可
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让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使
更多的人焕发爱心以抑制恶欲,学会互爱互利、________,则世界和平才有希望,儒学必须在时代精神照
耀下进一步展现其精华所在并实现新的理论转型,才能与时代同行,为儒家文化的更新提供学术支撑。这
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在求利的声浪鼓噪不已、________、世风日衰的情势下,多发出一些仁爱的
呼唤,有益于道德文明的回归和礼义之邦的再造。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失偏颇 一气呵成 齐心协力 人心不古
B. 失之偏颇 一气呵成 和衷共济 每况愈下
C. 有失偏颇 一以贯之 齐心协力 每况愈下
D. 失之偏颇 一以贯之 和衷共济 人心不古
2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仁学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
B. 仁学被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C. 仁学被边缘化,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
D. 把仁学边缘化,导致近代儒学变成偏礼之学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B. 可以经过创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过程。
C. 可以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和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D. 可以经过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过程。发挥引导世界潮流的重要作用。
【答案】22. D 23. D 24. A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
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
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有失偏颇”,偏向某一方面,有失公允。“失之偏颇”,在公正与不公正方面有失误,即不公正。句中
指多数学者并不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建立在仁学的根基上,对“仁学这条主脉”理解失误,不公平,故
用“失之偏颇”更好,故排除 AC;
“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语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情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一以
贯之”,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句中指使孔子仁学“常常隐没在众多新理念之中”,而
不能以浩大气势直接贯通而下,故用“一以贯之”更好,故排除 AB;
“齐心协力”,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和衷共济”, 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
困难。句中指“仁学的理念在世界上流布”可以使更多的人学会互爱互利,和谐同心,使世界和平。故用
“和衷共济”更好;故排除 AC;
“人心不古”,用来感叹现在的人,失去古人的忠厚淳朴。“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句中指人们
疯狂求利,世风愈下而作者呼吁道德文明的回归,故用“人心不古”更好,故排除 BC。
故选 D。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注意关联词、表情感态度
的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顿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还要注意所填句子的位置,综合相关信息,得出
最佳答案。
依据括号前“宋明理学以‘理’为核心概念……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被世人诟病”可知,整个句子以“宋
明理学”为主语。依据主语一致原则,BC 项的前半句“仁学被边缘化”以“仁学”为主语错误,故排除 BC;
A 项后半句“偏礼之学是近代儒学演变而成的”以“偏礼之学”为主语,也错误,故排除 A。
故选 D。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
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
否有问题。
句子“经过创造性阐释”是“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的状语,表方式。且注意“充实……内涵”和“发
挥……的重要作用”之间的逻辑关系。
B 项,“经过……的重要过程”只能作状语,后面缺谓语成分,故 B 错误;
C 项,“发挥创造性阐释充实新人文主义内涵”动宾搭配不当;
D 项,“过程”二字属于成分赘余。
故选 A。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
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
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
顺、句意准确。
25.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④③①⑤ D. 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 15 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 岁时
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 15-20 岁。②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指少女十
三四岁。亦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加冠”,男子二十岁。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知天命”是古人形容人到了五十岁的一种大雅的叙述方法。“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
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人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
难,故而做事情不在追求结果。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不惑”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遂以“不
惑”作为 40 岁的代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
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
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
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
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
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
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中寿八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
百岁。
26.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②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①学习勤奋,善于反思,引申发挥,闻一知十;②甘贫乐道,不以贫困而忧虑;③对孔子心悦诚
服,但未质疑问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答题时首先粗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概括出
所给文段的核心思想,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答题的一般思路是可先用一句话管明概括相关材料中
所包含的思想或观点、主张,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语段进行简单合理的阐述、分析:如有联系实际的内容,
则需要适当联系社会相关问题,加以自圆其说。一般不鼓励考生多层面、多角度思考,也不要求质疑、另
解。题干为: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说明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时一般借助刻画人物的手法(肖
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或者相关的事件,也可以抓住作者在表述过程中评价性的语句或者关键
词。文言文中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在于翻译句子的能力。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可见,他学习勤奋,能够闻一知十,对孔
子的话引申挥发。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他安贫乐道;从“于
吾言无所不说”可见,他对孔子心悦诚服,但因不对孔子提出任何质疑或意见,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学说
没有助益。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
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
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
不上他。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
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只是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四、作文(60 分)
2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专题节目《平语近人》成为热播节目。节目中总书记引用的词语如:
见贤思齐、格物致知、厚德载物、业广惟勤、微慎、德才兼备、不忘初心、教以义方……
既是治国理政的经典,更是做人的素养。
在你看来,习总书记的这些用语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你的
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例文
德才以兼备,做时代新人
青春是一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青春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是泼出去就收不回的水,承担了就
放不下的责。十八岁是少年迈向青春的必经之门,成长进步是我们时代青年的最新标签。融德才兼备,做
时代新人是我们的誓言。
十八岁即跨入青年的大门,担责是成熟的标志。
在我印象里,十八岁仍是少年,依然可以在父母丰满的羽翼下自在的生活,直到看到了《中国日报》
发布的抖音视频,其中采访西藏戍边的战士,当问到一个脸上初现沧桑,嘴唇干裂爆皮的战士时,他竟然
回答出十九岁这个惊人的年龄,那一刻我也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因为再有几个月我将十九岁,如此年龄,
已经可以保家卫国,让我不禁感到汗颜,倍感肩膀上已经拥有了托起责任的重担。因为一百年前的青年此
时已担大责,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事业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而如今我们的责任呢?我想我该立志成熟,
向他们学习,为了自己的未来,也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艰苦奋斗。
我们时代青年,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而成才。
同学们,若想成为时代有青年,应做到四点: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这是国家
领导人在清华考察时对我们青年的要求。当代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我们躬逢盛世,肩负重
任,这是领袖对我们青年的殷切希望,梁任公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代领袖都把希望寄托于有志青年,寄托于有为青年。因为青春正是为国出力,为民服务,最有活力最有
干劲最能成才的时候。北师大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选择了最贫困的革命老区百色,磨练意志,陶冶情操,
增长才干。为脱贫攻坚战完胜,她倒在了暴风雨和泥石流中,她是时代的楷模,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
有为青年应行胜于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青年朋友们,高考临近,我们要以轻松的心态,严谨的考风迎接祖国挑选而走进大学生活,运用所学
知识为祖国贡献力量,成为光荣有为的时代好青年。因为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
升的太阳,要用生命点燃未来,做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时代新人。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在你看来,习总书记的这些用语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词语来表达你的
思考。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重点:个性的写作任务)
(1)“两三个词语”: 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可。
(2)“习总书记的这些用语”敲定了写作的内容:节目中总书记引用的词语有:见贤思齐、格物致知、厚
德载物、业广惟勤、微慎、德才兼备、不忘初心、教以义方……。
(3)“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哪一种素养更重要”:这是写作的目的,是对“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素养”。
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
(4)“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
的内容。
【角度 1】“厚德载物”和“德才兼备”——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角度 2】“不忘初心”和“格物致知”——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角度 3】“微慎”和“教以义方”——做事要深思熟虑,小心谨慎。
【素材】1.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说通俗些,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承担
重要的任务,才能在重要的岗位上。无德之人,不能重用。这句话我们经常会在校训中看到。学校本是学
知识的地方,却把德放在第一位,足见品德的重要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让
我们以德为先、以德为重、以德服人,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只有在物事上能够按照法
则取舍,懂得何时“停止”追求物事,内心才能获得安静,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格物致知意味着端正事业物镜,达到自心良知本体。如今,身为新时代的进步青年更
要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当代的我们,不只是要格物致知,还要牢记初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 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勤修苦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走上一条修齐治平之路。
但同时也会被庸常世俗的生活所束缚羁绊,于是一个有牵有挂,有拘有束,有法有天的人显现了,虽合了
“道”,但个性的棱角也被打磨平了,身心充满了疲惫,仿佛走进了人生岔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时,我们应该放慢急进的脚步,静下心来,回到原点,回到昭明灵觉的初心里,触摸赤子之心,卸掉挂
碍之意,轻装再上阵,找到一条“从心开始,携心同行,用心观止”的“致良知”之路,从而走向圆满。
这就是一个人不忘初心、回归初心在自我成长道路上的意义和作用。
4. “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方”就是道,“义方”就是道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
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