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吉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15282

大小:103.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认为,历史上依次存在过三个“中国”:史前至秦统一为“中国之中国”, 秦统一至清朝乾隆末年有“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起有“世界之中国”。假如这一史观有一定的合理性, 那么中华文化基因至少是在这“三个中国”中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 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在“中国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史前中国有着多点分布和多元一体的文化源头;到先秦,中国逐 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 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并吸纳对方的文化精华,从而使得多元一体的“中国”能够创生 出新的中华文化基因,如同合、中和、正义等。农事依赖于部落群体的协作,需要讲究同合价值观;周代 建立礼乐制度,需要讲求父子、君臣等之间的中和;天下兴亡之时,需要以正义去求取天下和平。 在“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随着与四周族群如北疆匈奴、东南方越人等文化之间,以及与印 度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之间交流的深入,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成, 先后出现“魏晋风度”“盛唐之音”“宋型文化”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基因 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质; 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 蕴藉美学。 在“世界之中国”时段生成的基因。此时段,“中国”仍然处在不断建构和变迁、持续认同和融合的 过程中。特别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普及与深化,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外来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而为 我所用,助力中国现代文化独立自主的卓越创造。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 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如民主、科学、革命、改革等。借助“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得以迅速传播和延 伸;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反抗斗争中,中国人民自觉地必然地选择了中国革命的道路;而革命的价值观 内部包含着改革的价值理念,也就是对革命成果进行自觉的反思和调整,以便使革命走在正确轨道上。 在“三个中国”中历时性地累积下来的文化基因,对于当代人来说,其实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 作用的,就像夜空中缀满天际的星座,它们或许生成年代各异且相距遥远,却可以在同一瞬间放射出熠熠 星光,给予我们不同程度的影响。 (摘编自王一川《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以秦统一和清朝乾隆末年为时间节点划分三个“中国”。 B.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这意味着入主中原就是取得“天下”。 C. 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的美学观念,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过程。 D. 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开始融合风行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基于前人学术观点具有合理性的前提,深入剖析了中华文化基因的不同内涵。 B.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相关论述既严谨又生动。 C. 文章以“魏晋风度”“盛唐之音”为论据,旨在论证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D. 文章的整体呈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则按照时段的先后依次展开论述,脉络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基因是逐层累积和渐次呈现的,该特征与“三个中国”史观的合理性无关。 B. 中华文明历经危亡而能延续、发展并创新,得益于史前中国已确立的文化包容基因。 C. 无论是选择中国革命的道路,还是反思和调整革命成果,都彰显了国人的自觉精神。 D. 中华文化基因是共时地呈现并且同时产生作用的,可以成为照亮当代人生活的光芒。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不符合文意,原因缺失。结合“到先秦……意味着谁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分析,原文强调“谁 入主中原谁就取得了‘天下’”是由两方面原因条件形成的,即“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原为行政中心、以中 原农耕文化为主的行政管理格局”。而选项仅仅表述成“中原地区农耕文化占据优势”,概括不全面。 C.“具体体现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过程”不符合文意,混淆概念。原文“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将艺术创 作的动因归结为艺术家对外物的感兴,形成了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强调艺术家对外物的感 兴是“感兴说及其延伸的兴味蕴藉美学”的生成原因,而非“具体体现”。选项混淆了“感兴”说的生成 原因和具体表现。 D.“中国现代文化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原文明确指出“此时段生成的中华文化 传统基因,必然融合了风行于世界各国的现代性文化因素”,可见这一“融合”是在中国现代文化创作过 程之中,而非“创造新的文化基因后”。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旨在论证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错误。作为论据的“魏晋风度”“ 盛唐之音”“宋型文化” 等中国古典文化艺术高峰,是为了论证“中华文化主动吸纳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基因构 成”的观点,而非“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独特性”。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得益于史前中国已确立的文化包容基因”混淆时间,不符合文意。结合原文“这时段中华文化生成的 基因有包容、感兴等。中华文明得以在历次危机中仍然实现连续性发展和创新,无疑正倚靠着这种包容特 质”,可见“文化包容基因”是“亚洲之中国”时段生成的文化基因而不是“史前中国确立的”。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 年 7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 知》,提出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等场所,餐 饮打包外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由“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 这次通知有几个显著亮点: 一是突出系统性。2008 年“限塑令”主要针对流通使用环节,对塑料袋明码标价,鼓励消费者自带包 装袋。而这次《通知》提出“明年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仅聚 焦于使用环节,也关注到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体现出全生命周期 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 二是强调有序性。塑料制品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次“禁塑令”, 没有不顾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到了大家的实际生活需要,比如考虑到生鲜、熟食特点, “暂不禁止连卷袋、保鲜袋和垃圾袋”;虽然禁止一次性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 的吸管暂不禁止” ……多个“留白”,增加了政策实用性,有利于“禁塑令”推进落实。 三是更有针对性。这次的“禁塑令”不仅在零售业、餐饮业方面持续发力,而且扩大到“餐饮打包外 卖服务以及各类展会活动”,有的放矢。随着经济形态变化,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已成为塑料制 品使用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覆盖。相对来说,线下餐饮模式好改进,电商、快递等线上模式,仍需 要时间探索新模式。 (《新版“禁塑令”值得期待》,《南方日报》) 材料二: 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 实施品类 具体任务 实施地区 完成时限 不可降解塑料袋 一、商场、超市以及餐馆打 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 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整料 袋。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 列市城市建成区。 2020 年底 二、规范和限制集贸市场使 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 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2022 年底 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 降解塑料袋。 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 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 2025 年底 一次性塑料餐具 一、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 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全国范围。 2020 年底 二、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 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 具。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 2020 年底 三、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 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 具。 县城建成区。 2025 年底 四、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 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 降 30%。 地级以上城市。 2025 年底 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 一、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 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 品。 全国范围 2022 年底 二、实施范围扩大至所有宾 馆、酒店、民宿。 2025 年底 (商务部公布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 材料三: “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我超市所售购物袋均为可降解购物袋,大号袋 1.2 元一个,小号袋 6 角一个, 如有需要请在收银处购买。”1 月 5 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 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在结账的 30 余名顾客中,大部 分使用自带无纺布购物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吸管为例,普 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 8000 元,聚乳酸吸管原材料每吨近 4 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 2.2 万 元。 “现阶段,可降解塑料的成本会更高一些,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 示,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产能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未来在形成规模化生产后,生产成本将有所下降。 刘建国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可降解塑料袋的回收和处置都要有相应的配套系统,需要 一定适应时间。因此,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推进塑料污 染治理。 (《“禁塑令”落地,你准备好了吗?》,《经济日报》) 材料四: “禁塑”的话题已经谈了多年,各地的“禁塑令”也先后发布,但时至今日也未彻底地“令行禁止”。 原因何在?一是塑料袋给予人们生活的便利性;二是每家每户每人都需要,少有不用塑料袋的人;三是工 农业生产中塑料制品不可或缺,使用量也非常可观;四是网购快递业的异军突起,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 数化增长。 在进一步对购物者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议购物者自带布袋、纸质袋的同时,相关执法部门还应随 机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各商场等对“禁塑令”的执行情况,督促其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塑令”。对一 些仍然继续使用塑料袋的顾客、商家,进行必要的教育、劝导;对拒不执行“禁塑令”者,应依据《关于 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的相关条款,给予相应的 处罚,以确保“禁塑令”的有效执行,维护“禁塑令”应有的法律威严。环保,人人有责;“禁塑”,从 我做起。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生态环境、地球家园作出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减塑”贡献吧! (《“禁塑令”需要严执行》,中国甘肃网) 4. 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 年 1 月 1 日起,由国家发改委等 9 部委联合推进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行。 B. 今年的“禁塑令”涉及到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 C. 企业选用替代产品首要的考量因素是成本,因为目前一些替代产品原材料价格偏高。 D. 2020 年底,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在全国范围内禁用,它将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5. 下列对材料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餐饮食堂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要求将按照地区行政级别自上而下执行。 B. 较之往年的“限塑令”,“禁塑令”虽然严苛,但对新兴领域的监管还没有形成覆盖。 C. 塑料制品方便实用,而且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具有不可替代性,禁塑决不可“一刀切”。 D. 专家表示,塑料污染治理的有序推进需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6.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如何全面高效推进“禁塑令”的实施。 【答案】4. B 5. A 6. ①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推进禁塑令的实施,营造共抓共治的良好氛围。②重点行业、重点 企业,要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自觉贯彻相关政策,拿出一批可以形成替代作用的成熟方案;建立形成治 理塑料污染的长效机制。③对消费者面言,社会主体广泛参与,也要自觉参与到“减塑”中去,如果大家 都积极参与,自觉使用可循环产品,对“过度包装”等现象说不,整治工作将取得更好成效。④相关监管 执法部门还应随机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各商场等对“禁塑令”的执行情况,督促其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 塑令”。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2021 年 1 月 1 日起”错,原文是“2020 年 7 月 10 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 9 部门联合印发《关 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C.“企业选用替代产品首要的考量因素是成本”表述有误,原文是“替代产品的成本和使用体验已成为企 业选用的重要考量因素”,且因果关系于文无据; D.“在全国范围内禁用,它将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错,餐饮行业禁止使用塑料吸管,“但是牛奶,饮料 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暂不禁止”。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按照地区行政级别自上而下”,错误,根据原表格所述,“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的要求”分类型 在禁止的时间、使用范围和行政区域上有不同要求,其中“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是在全国范围内 同时要求禁止,而不是“自上而下”执行。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进一步对购物者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议购物者自带布袋、纸质袋”概括出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宜传 教育,营造共抓共治的良好氛围; 从“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美廉美超市,广播正滚动播放有关提示信息。超市收银台和自助扫码结账区均放 有可降解塑料袋,并标明价格”“先抓好重点品类、重点场所,形成一定经验再进行逐步推广,才能有序 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农业生产中塑料制品不可或缺,使用量也非常可观”“网购快递业的异军突起, 加速了塑料袋用量的指数化增长”概括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自觉贯彻相关政策,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 染的长效机制; 从“对购物者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建议购物者自带布袋、纸质袋”“每家每户每人都需要,少有不用塑 料袋的人”概括出消费者要自觉参与、自觉使用可循环产品。 从“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已成为塑料制品使用重灾区,但监管却没有形成覆盖”“相关执法部门 还应随机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各商场等对‘禁塑令’的执行情况,督促其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禁塑令’。 对一些仍然继续使用塑料袋的顾客、商家,进行必要的教育、劝导……以确保‘禁塑令’的有效执行,维 护‘禁塑令’应有的法律威严”概括出相关监管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和督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猫(节选) [日本]夏目漱石 主人很少和咱家见上一面。职业嘛,据说是教师。他一从学校回来,就一头钻进书房里。家人都认为 他是个了不起的读书郎,他自己也装得很像刻苦读书的样儿。然而实际上,咱家常常蹑手蹑脚溜进他的书 房偷偷瞧,才知道他很贪睡午觉,不时地往刚刚翻过的书面上流口水。他害胃病,偏偏又是个饕餮客,撑 饱肚子就吃胃肠消化药,吃完药就翻书,读两三页就打盹儿,口水流到书本上,这便是他夜夜雷同的课程 表。 咱家虽说是猫,却也经常思考问题。当教师的真够逍遥自在。咱家若生而为人,非当教师不可。如此 昏睡便是工作,猫也干得来的。尽管如此,若让主人说,似乎再也没有比教师更辛苦的了。每当朋友来访, 他总要怨天尤人地牢骚一通。 咱家在此刚刚落脚时,除了主人,都非常讨厌咱家。他们不论去哪儿,总是把咱家一脚踢开,不予理 睬。他们是何等地不把咱家放在眼里!只要想想他们至今连个名字都不给起,便可见一斑了。万般无奈, 咱家只好尽量争取陪伴在收留我的主人身旁。清晨主人读报时,定要趴在他的后背。这倒不是由于咱家对 主人格外钟情,而是因为没人理睬,迫不得已嘛!其后几经阅历,咱家决定早晨睡在饭桶盖上,夜里睡在 暖炉上,晴朗的中午睡在檐廊中。不过,最开心的是夜里钻进这家孩子们的被窝里。两个孩子,一个五岁, 一个三岁。到了晚上,咱家总是在他们俩之间找个容身之地,千方百计地挤进去。若是倒霉,碰醒一个孩 子,就要惹下一场大祸。两个孩子,尤其那个小的,哪怕是深更半夜,也高声号叫:猫来啦,猫来啦!于 是,患神经性消化不良的主人一定会被吵醒,从隔壁跑来。真的,前几天他还用格尺狠狠地抽了咱家一顿 屁股板子哪! 咱家和人类同居,越观察越不得不断定:他们都是些随性的家伙。尤其和咱家同床共枕的孩提之辈, 更是岂有此理!他们一高兴,就将咱家倒提起来,或是将布袋套在咱家的头上,时而抛出,时而塞进灶膛。 而且,咱家若是稍一还手,他们就全家出动,四处追击,进行迫害。就拿最近来说吧,只要咱家在床席上 一磨爪,主人的老婆便大发雷霆,从此,轻易不准进屋。即使咱家在厨房那间只铺地板的屋子里冻得浑身 发抖,他们也全然无动于衷。 咱家十分尊敬斜对过的白猫大嫂。她每次见面都说:再也没有比人类更不通情达理的喽!白嫂不久前 生了四个白玉似的猫崽儿。听说就在第三天,那家寄居的学生竟把四只猫崽儿扔到房后的池塘。白嫂流着 泪一五一十地倾诉,然后说:我们猫族为了捍卫亲子之爱、过上美满的家庭生活,非对人类宣战不可,把 他们统统消灭掉!这番话句句在理。 还有邻家猫杂毛哥说:人类不懂什么叫所有权。它越说越气愤。本来,在我们猫类当中,不管是干鱼 头还是鲻鱼肚脐,一向是最先发现者享有取而食之的权力。然而,人类却似乎毫无这种观念。我们发现的 美味,定要遭到他们的掠夺。他们仗着胳膊粗、力气大,把该由我们享用的食物大模大样地抢走,脸儿不 红不白的。 既然说到了随性,那就讲讲我家主人由于随性而闹出的笑话吧。我家主人并无一点比别人高明的地方, 但他却凡事都爱插一手。例如写俳句往《杜鹃》投稿啦,写新诗寄给《明星》啦,写错乱不堪的英语文章 啦;有时醉心于弓箭,学唱谣曲,有时还吱吱嘎嘎地拉小提琴。然而遗憾的是,样样都稀松平常。偏偏他 一干起这些事来,尽管害胃病,却也格外着迷,竟然在茅房里唱谣曲,因而邻里们给他起了个绰号茅先生。 可他满不介意,一向我行我素,依然反复吟道:吾乃平家将宗盛是也。人们几乎笑出声来,说:瞧呀,原 来是宗盛将军驾到!这位主人不知打的什么主意,咱家定居一个月后,正是他发薪水那天,他拎着个大包, 慌慌张张地回到家来。你猜他买了些什么?水彩画具、毛笔和图画纸,似乎自今日起,放弃了谣曲和俳句, 决心要学绘画了。果然从第二天起,他好长时间都在书房里不睡觉,只顾画画。然而,看他画出的那些玩 意儿,谁也鉴别不出究竟画的是些什么。说不定他本人也觉得画得太不成样子,因此有一天,一位搞什么 美学的朋友来访,只听他有过下述一番谈吐:我怎么也画不好,看别人作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可是自 己一动笔,才痛感此道甚难哪! 主人的朋友透过金边眼镜瞧着他的脸说:“是呀,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首先,不可能单凭坐在 屋子里空想就能够画出画来,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利亚曾说,‘欲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大自然 乃一巨幅画册也。怎么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朋友的金边眼镜里,却流露出嘲讽的微笑。(于雷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这便是他夜夜雷同的课程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凸显了男主人行为的同一性、模式化, 生动塑造了人物形象。 B. 发现“我”钻进被子,两个孩子高声叫喊,致使“我”挨打。这种行为缺少孩童的善良和童真,增添了 “我”对人类的厌恶。 C. 小说中的“我”有人的思想意识,也有猫的习性,趴主人背后、床席磨爪、以鱼为食都从细节上丰满了 “猫”的动物性形象。 D. 文中“猫”和“人”都以“群像”出现,小说以“我”、白猫大嫂、杂毛哥构建了“动物群像”,并借 其自述来展现两个世界的矛盾。 8. 小说写出了人性的哪些缺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 试分析本文的叙述特征。 【答案】7. B 8. ①懒惰。主人进入书房后就是昏睡,并未工作。②残忍暴虐。学生竟把四只猫崽儿扔到 池塘中;“我”被装进布袋里扔到灶膛中。③缺少恒心。学习了一小段时间的谣曲和俳句,便放弃了,改 学绘画。④虚伪。主人的朋友表面上勉励主人作画,实际心中在嘲讽主人。 9. 人称: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拉近了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中,更好地理解文 本;便于在叙事过程中,更详细地描写心理活动。(人称效果上答“真实”不能得分。)叙述视角:以“猫” 的动物视角(或“全知全能的视角”)写作,使小说场景的切换和情节剪裁更自由,便于安排和组织情节 (陌生化的叙事效果,读来新奇有趣);以动物视角写人类,便于对陌生的人类世界进行全面观察。表达方 式:叙事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反讽的叙事手法)能更有力地表现小说主旨,对人性的缺点进行批判。 叙事顺序:叙事顺序灵活多样,既有倒叙,也有情节的插叙讲述,使文章生动,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 染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 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 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 确判断。 B 项,“这种行为缺少孩童的善良和童真,增添了‘我’对人类的厌恶”错误,依据“一个五岁,一个三 岁……若是倒霉,碰醒一个孩子,就要惹下一场大祸……尤其那个小的,哪怕是深更半夜,也高声号叫: 猫来啦,猫来啦!”可知,三岁的孩子半夜醒来见到“猫”,叫喊是本能反应,所以“缺少孩童的善良和 童真”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 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 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 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第一段“家人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读书郎,他自己也装得很像刻苦读书的样儿。然而实际上,咱家常常 蹑手蹑脚溜进他的书房偷偷瞧,才知道他很贪睡午觉,不时地往刚刚翻过的书面上流口水”体现了人性的 虚伪和懒惰。 第四段“他们一高兴,就将咱家倒提起来,或是将布袋套在咱家的头上,时而抛出,时而塞进灶膛。而且, 咱家若是稍一还手,他们就全家出动,四处追击,进行迫害”,第五段“白嫂不久前生了四个白玉似的猫 崽儿。听说就在第三天,那家寄居的学生竟把四只猫崽儿扔到房后的池塘”等内容体现人性的残忍。 第七段“似乎自今日起,放弃了谣曲和俳句,决心要学绘画了。果然从第二天起,他好长时间都在书房里 不睡觉,只顾画画”体现人性中缺少恒心的弱点。 第九段“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他朋友的金边眼镜里,却流露出嘲讽的微笑”体现了人性虚伪的一面。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 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 叙述人称方面;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 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便于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便于抒发情感。 叙述视角方面:以“猫”的动物视角进行叙述,首先能够全知全能展现生活,展现人物心理,不受时间和 空间限制,便于安排和组织情节,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其次,以动物为视角来写人类,本身就新奇有 趣,能够吸引读者。 叙述顺序方面:叙事顺序灵活多样,既有对自己初来主人家的回忆:“咱家在此刚刚落脚时”;也有情节 的插叙讲述:“既然说到了随性,那就讲讲我家主人由于随性而闹出的笑话吧”。使文章生动,增强了小 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表达方式方面,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叙议结合有力地对人性的缺点进行了批判。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 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 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 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 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 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父载,右拾遗。中正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大理评事、通判邵州。 以翰林学士钱若水荐,迁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 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转运使陈纬徙陕西, 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中正躯干颀长,帝择大笏,命内臣取 绯衣..之长者赐之。至部,岁大稔,民出租赋、平籴..皆盈羡。发运使王子舆欲悉调饷京师,中正曰:”东南 岁输五百余万,而江南所出过半。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乃止。擢监察御史、 两浙转运使。民饥,中正不俟诏,发官廪振之。按晋州盛梁狱,论如法。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 荆湖转运使。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载,遵咏条教,蜀人便之。马知节知密院,改同知院事。明年,曹利 用为枢密使,复为副使。仁宗在东宫时,以右丞兼宾客。帝既即位,乃拜兵部尚书。中正素与丁谓善,谓 且贬,左右莫敢言者,中正独营救谓,降太子宾客..、知郓州。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先是,转运使 韩渎急干笼利。自薪刍、蔬果之属皆有算。而中师尽奏蠲之。中正贬。中师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 顷之。中正以母老徙曹州,迁礼部尚书。卒,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初,中正母入谒禁中..,与陈彭年、 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命中正母为班首,且赐坐。中正事亲孝敬,平居简素。 (选自《宋史·任中正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 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B.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 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C.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 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D. 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 /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衣,朝官的红色品服,古代社会常依据官员所穿服装的颜色来区分身份和品级。 B. 平籴,指官府按照平籴法在丰年以平价卖出储粮、以备收购新粮的一种经济措施。 C. 宾客,原指依托权门的游士、食客,文中指太子属官,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等。 D. 禁中,又称作禁内,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为所居之处严禁随意进出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中正进士出身,才华逐步施展。他在考取了进士以后,先从地方官做起,后来由于翰林学士的举荐, 受到皇帝关注,出任江南转运副使。 B. 任中正爱惜民力,敢于据理力争。他出于对当地百姓的爱护,依据岁输以及年成的情况,成功劝阻了发 运使将盈余粮食全部运往京城的打算。 C. 任中正珍视情谊,独自营救朋友。他和丁谓向来交情深厚,在丁谓将要被贬却无人说话求情之际,他不 惧险阻,凭借一己之力去营救好友。 D. 任中正办案公正,事亲遵奉孝道。他査办晋州盛梁的案件,按照法律公正断案;他侍奉亲人孝顺恭敬, 为了奉养母亲而请求调回家乡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岁有余,或岁少歉,则数不登,患及吾民矣。 (2)既而有与梁善者,密中之,出为荆湖转运使。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今年年成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累我们的百姓了。 (2)不久有和盛梁交好的人暗中中伤他,他离开京城担任荆湖转运使。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结构和句意看,“轻财好施”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是并列结构,“尤”是程度副词,修饰的 是“轻财好施”,故“尤轻财好施”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B、C 项。 依据语境,“汲引”是引荐,提拔之意,在此处作谓语,主语承前省略,是“钱若水”,“后进”是其宾 语,故“汲引后进”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故排除 D。 此句大意:钱若水美风神俊秀,有器量见识,能决断大事,侍奉继母凭孝顺闻名。平素善于谈论,尤其轻 财好施。所到之处以诚心对人,任命下属,总管大事,没有不称赞他有治理才,他举荐引进后辈,推崇贤 能之士,胸怀度量旷达。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丰年以平价卖出储粮”表述错误,“平籴”指官府在丰年按平价购粮储存,以备荒年出售,不是“卖 出”。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后来由于翰林学士的举荐,受到皇帝关注,出任江南转运副使”错误,依据原文文句“转运使陈纬徙 陕西,举中正自代,太宗曰:‘朕自知之。’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分析可以推断:任中正被任命 为江南转运副使,是由于转运使陈纬的举荐,而与翰林学士钱若水没有关系。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岁”,年,年成;“或”,有时;“少”,稍稍;“不登”,歉收,“登”,丰收; “患”,灾祸;“及”,连累,涉及。 第(2)句得分点为:“既而”,不久;“善”,与……交好;“密中”,暗中中伤;“出”,离开京城。 参考译文: 任中正,字庆之,曹州济阴人。他的父亲任载,担任过右拾遗。任中正进士及第后,担任池州推官。 历任大理评事、通判邵州。因为翰林学士钱若水的推荐,调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大名府。钱若水风神 俊秀,有器量见识,能决断大事,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平素善于谈论,尤其轻财好施。所到之处推诚待 物,任命下属,总管大事,没有不称赞治理好的。他举荐后进之辈,推崇贤能之士,襟怀宽广。转运使陈 纬调任山西,举荐任中正代替自己的职务,宋太宗说:“我自然知道他。”宣召他担任秘书丞、江南转运 副使。任中正身材高大,皇帝为他选了一个大笏,并让太监选取加长的红衣赐给他。任中正到任后,当年 大丰收,赋税和粮食都收得很充足,发运使王子舆准备全部调往京师,任中正不同意,说:“东南每年输 送粮食五百多万石,江南占一多半。今年有盈余,但有时年成稍稍歉收,甚或连年收成不好,灾祸就将连 累我们的百姓了。”于是停止调运。不久,任中正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民间发生饥荒,任中 正不等皇上发诏,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审理晋州盛梁的案件,按照法律定案。不久有和盛梁交好的 人暗中中伤他,他离开京城担任荆湖转运使。代替张咏担任益州知州,在州任职五年,遵循张咏的条令教 化,蜀人认为十分便民。马知节主管枢密院,他改任同知院事。第二年,曹利用担任枢密使,他又担任副 使。仁宗还是太子时,他以右丞的身份兼任太子宾客。皇帝即位后,就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任中正一直 与丁谓交好,丁谓将要遭贬,左右都不敢言语,惟有任中正出面营救丁谓,因此他被降太子宾客、知郓州。 任中师,字祖圣,任中正弟。在这之前,转运使韩渎急于搜罗财利,从柴草到蔬果这一类都有算计,但是 任中师上奏朝廷要求全部免除。任中正贬官,任中师也被贬降为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不久,任中正因 为母亲年老迁徙曹州,调任礼部尚书。死后,追赠尚书左仆射,谥康懿。当初,任中正的母亲进入禁中拜 见皇帝,与陈彭年、王曾、张知白妻同见真宗,皇上让任中正的母亲居于首位,并且赐座。任中正侍奉亲 人孝敬,平时生活简约朴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离亭燕① 宋·张昪 一带②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③,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④。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离亭燕:词牌名。②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③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荻花洲:长满 荻草的水中沙地。④低亚:低垂。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词人鸟瞰金陵,运用比喻、拟人法,形象地写出此地秋日山水之美。 B. 上片“霁色”紧承“碧天”,“冷光”紧承“水”字,色彩明亮,画面绮丽,意境清幽深远。 C. “怅望”两句写了夜幕即将降临,词人因为光线暗淡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 D. 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深而情厚,笔法冷峻,格调沉郁,有别于婉约派词风。 15. 请给本词拟一个题目,并阐明理由。 【答案】14. C 15. 题目:金陵怀古、一带江山如画、金陵怅望; 理由:(1)结合注解②可知,此次写作地点为金陵,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 在天青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 (2)下片通过怀古,诗人独倚层楼,面对清秋寒日缓缓西下,内心无限怅惘。诗句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表达了诗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词人因为光线暗淡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理解错误,“怅望”两句写了夜幕即将降临,词 人登楼远望,眼见太阳西下,想到渐衰的国事,而忧心忡忡。“无言”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的情 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词人对宋朝由盛到衰的哀叹感伤。以景结尾,意蕴无限, 令人回味。不是因为“光线暗淡而无法远眺先前的美景而怅然若失”。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拟写古诗词题目的能力。 此词上片描写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色,前两句写全景,后两句写到人文景观,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下片一 气贯下,由纯粹的景物描写转向带有人事活动的景物描写,抒发怀古幽情。 因此,既可以结合上片写景将题目拟写为“一带江山如画”,也可以结合下片抒情将题目拟写为“金陵怀 古”“金玲怅望”之类的。 一首词的题目,说明词的中心意思或者记述内容。考生若能结合词作的内容拟题,言之成理即可,做此题, 可让学生参考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怀古之作拟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轼的《赤壁赋》则用 “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如漂流的状态。 (2)古代文人常以“樽”这一酒器指代酒,表达不同的心境,苏轼在他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就各自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表达了欢聚和祭奠之意。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拟人的手法“___________”,又用拟物的手法“___________”,将阿房宫建 筑的特点写得形象生动。 【答案】 (1). 泠然善也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 举匏樽以相属 (4). 一尊还酹江月 (5). 廊腰缦回 (6). 檐牙高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泠、冯虚、御、匏樽、尊、酹、廊、缦、檐、啄”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到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的《清明说吧》《写在 墓碑上的人生》等新节目模式,对传统文化的青睞和回归成为电视荧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原创、低成本、 接地气、 ,这些节目内容清新、风格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更直指世道人心,( )。 从山东尝试让儒学走出大学课堂而重新回归乡村生活,到成都、贵阳、昆明、重庆等西南 4 城市联合举 办国学吟诵活动,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的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在乡村、在城市,传统文化 热 。当代人类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 人与自然关系 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和储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力量,具有最广泛 的社会认同,是中华民族 、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通过各种形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助于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是凝聚社会共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深厚力量。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B. 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C. 这些节目风格清新、内容充实,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 D. 这些节目风格充实、内容清新,不仅直指世道人心,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社会风气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B. 社会风气逐渐变好,起着引领作用 C. 因此逐渐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化 D. 良好的社会风气引领了其逐渐转化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寓教于乐 盛极一时 剑拔弩张 息息相关 B. 学以致用 盛极一时 分崩离析 生生不息 C. 学以致用 方兴未艾 分崩离析 息息相关 D. 寓教于乐 方兴未艾 剑拔弩张 生生不息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 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搭配不当,“风格”与“充实”不搭配。B 项,语序不当,应 该先“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再“直指世道人心”;D 项,“风格”与“充实”搭 配不当,且语序不当。故选 C。 【18 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 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题中 B 项,前后主语不一致;C 项,强 加因果,夸大影响;D 项,主客颠倒,前后主语不一致。故选 A。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 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学以致用:学习能应用 于实际。结合语境“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更直指世道人心”,相应空缺处宜用“寓 教于乐”。②盛极一时:在一个时期之内非常兴盛。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结合语境“中华传统信条迎来春天”,相应空缺处宜用“方兴未艾”。③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剑拔弩张:指形势紧张,一触即发。结合语境“人与自然关系”,相应空缺处宜用“剑拔弩张”。④生生不息: 不断地生长、繁殖。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结合语境“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相应空缺处宜 用“生生不息。故选 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 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 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 和谐的角度选取。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长久以来,人们只是把运动简单地和锻炼身体联系起来,而忽略了①___________。当人们只顾眼前利 益的时候,谁会把 40 岁时的一次车祸跟小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联系起来呢?谁会把 50 岁搬东西时扭 伤了腰与儿童期总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联系起来? 没有远见的人是无法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这是因为体育运动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滞后性。经常 运动的人反应灵敏,机体协调,面对撞来的汽车,处理及时,控制得当,②___________。经常锻炼的人, 身体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当搬动重物时调动起来的肌肉更多,身体肌肉该用力的用力,③___________, 便不容易扭伤。 因此,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学习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体育运动则有助于活得 健康。每位学生都要重视运动。 【答案】 (1). 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 (2). 会更容易化解危机 (3). 该放松的放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的“而”,可知此空内容与前一句构成转折,是本段后文内容的总括。根据空后内容 “当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时候,谁会把 40 岁时的一次车祸跟小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联系起来呢?谁会 把 50 岁搬东西时扭伤了腰与儿童期总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联系起来”,可知运动影响人的一生,根据最 后一段的“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可知运动对人的生命是有教育价值的。从而可 得出此空答案。 第二个空,是此句话的总结句,根据空前“处理及时,控制得当”,可得出经常运动的人会更容易化解危 机。从而可得出此空答案。 第三个空,是解说经常锻炼的人,腰不容易扭伤的一个方面,与“该用力的用力”相照应,可知是身体肌 肉该放松的放松。从而可得出此空答案。 补写时注意“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的字数要求。 21. 某校正举办“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下面“孺子牛”一词的信息,概括出现代汉语词 语的三个特征,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孺子牛”一词有两个意思,最初指游戏时被儿童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现在也比喻甘愿为人民 大众服务的人。“孺子牛”的这两个意思,前一个叫作本义,后一个叫作引申义,二者要区别开来。鲁迅 在《自嘲》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习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 这里用的都是引申义。如果说“孺子牛”的本义大致属于中性词的话,那么它的引申义就鲜明地表达了褒 扬的态度。 【答案】示例:①往往具有多个义项。②语义不断发展变化。③表达具有感情色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由“‘孺子牛’一词有两个意思”可知现代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 由“最初指……,现在也比喻……”可知现代汉语词语语义不断发展变化。 由“如果说‘孺子牛’的本义大致属于中性词的话,那么它的引申义就鲜明地表达了褒扬的态度”可知现 代汉语词语表达具有感情色彩。 注意不要超过字数。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君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五年 过去了,他又对君王说:“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君王应允。十年过去了,庄子拿起笔一会儿就画了一 只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 材料二: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候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迎接到祖庙 里供养起来。每天演奏音乐给它听,给它吃丰美的食物。鲁侯的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 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近日,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中学生教育论坛”并发言。大会设立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分会场, 请你任选一个分会场,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量变促进质变,厚积方能薄发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见“中学生教育论坛”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量变促进质变,厚积 方能薄发”。 庄子花费十年画成完美无缺、前所未见的螃蟹,这其间,他定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挥毫之间 展现风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需要量的积累,因为厚积方能薄发。 一颗种子想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必须在黑暗阴冷的土壤中拼命吸取养分,才能冲破坚硬的地表; 一只雏鹰想要飞至那湛蓝的天空,就必须先低飞且努力蓄力,才能直上云霄;一块木头想要成为一件精美 的艺术品,就必须承受千刀万剐,精雕细琢,才能大放异彩。 厚积而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蝉的幼虫,在黑暗潮湿的土壤里,漫长的无光的生活,,但它们却在黑暗中默默的积蓄力量,并且苦苦 坚持达 17 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它们的不放弃,时机一到,它们便能破土而出,爬上高树,迎着太阳,把积 累了多年的力量,尽情的释放,叫醒了整个夏天。 观历史,看勾践。勾践发兵攻吴。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差,因向夫差请求称臣纳贡。并率妻和大 臣范蠡亲去吴国入质吴,被囚于石室。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但是勾践却 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白天他认真干活,晚上他躺在柴堆上,慢慢的品尝着一颗苦胆和为质为奴的耻辱。 十年屈辱,回国之后的勾践奋起,卧薪尝胆,厚积薄发,终成一代霸主,称霸中原。 《聊斋志异》曾被郭沫若赞“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而这本惊世名作也是由蒲松 龄厚积薄发写出来的。满腹才华的蒲松龄多次赴考,可惜他却没有那考中的命,一怒之下,本才子不考了! 于是开始著书,四处采风,苦思冥想,呕心沥血,多年的努力,终于一朝惊世。《聊斋志异》广为流传,蒲 松龄的大名也流芳后世。 各位同学,“积跬步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镂金石。”古今中外,那些名人伟人的成功,无不是努力拼 搏,努力积淀而来,哪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十年磨一剑”,一把好剑尚且需要十年之久,更何况一个人的成功,厚积薄发,需要的努力奋斗的 决心,是不断的积蓄力量隐忍,是不畏艰难的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一鸣惊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近日,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中学生教育论坛”并发言。大会设立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分会场, 请你任选一个分会场,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你将作为学生代表受邀参加‘中学生教育论坛’并发言”:“学生代表”明确身份,“中学生教育 论坛”是发言的场合,也指明了发言的主题方向,与“中学生教育”有关。 (2)“大会设立了学生、教师、校长三个分会场,请你任选一个分会场,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感悟”, 三个会场,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确定了会场,也就确定了面对的对象,如选择“学生”会场,开头的 称呼语是“各位同学”,选择“教师”,称呼语自然是“亲爱的老师”,选择“校长”,称呼语自然是“校 长”;同时选择不同的会场,发言的方向自然有所不同,如选择“学生会场”,立足点是学生如何去做, 选择“教师会场”,立足点是教育者该如何对待学生,给学生成长的时间,选择“校长会场”,立足点应 是中学的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结合材料”,发言的时候要与材料相关。 (3)“发言稿”:这是写作的文体,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情境意识。 (4)“结合材料”:本体共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庄子学画螃蟹,从庄子角度来看,他花费十年终于画好一 只螃蟹,从君王角度来看,他给了庄子十年的时间去练习画螃蟹。前者体现了学习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最 终质的飞跃的道理,说明只有经过厚积,最后才能薄发;后者说明要有等待的耐心。一则是鲁侯养鸟的故 事,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每天……”,鲁侯的招待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枉顾鸟的需求和鸟 的特点,这则材料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鲁侯过于性急,没有给鸟一个接受和转变的过程;二是鲁侯没有 顾及鸟的特点和需求,仅仅凭借自己的喜好。这两则材料一正一反,展现学习和教育中的问题。从学生方 面来看,要注重量的积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要遵循个体 的需求,要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立意】1.学生会场: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厚积方能薄发。 2.教师会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教育者要有耐心,等待学生经历自我沉淀进而实 现发展。 3.校长会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要关注学生需求,不能仅凭自己喜好。 4.综合角度:教育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规律(如教育的长期性,教育内容的适应性)。 【素材】1. 十年雪落,当山峰再无一处异色时,方有雪顶的不染纤尘;百年聚雨,当堤岸再也无法阻拦时, 才有大河的奔流到海。 锋芒未能一展时不要心急,应当更深入地去沉淀和磨砺。燕子若想高飞,尚需在低 处蓄力,我们若要成功,更应厚积而薄发。时光回溯千年,晋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左思便是厚积薄发的代 表人物。为写《三都赋》,他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而后闭门谢客,开始苦思。 在屋舍各处,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记录。历经十年,凝结着左思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经名 人作序、大家推荐,《三都赋》很快风靡京都,这才有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2. 世界上,没有谁生下来便能淡然从容,为人处世恰到好处,没有谁生下来就光芒璀璨,成就加身。要成 为一个懂得生活的人,需要沉淀,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也需要沉淀;而沉淀,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在 等待中成长。 3.爱迪生在他八九岁的时候曾经卖过报纸,但是,就是这样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列车小报童,在他十三岁的时 候,他就已经拥有了第一个个人实验室,同样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成为了一个大发明家!爱迪生于 1931 年 10 月 18 日去世,终年 84 岁。然而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持有 1099 个发明专利权的记录,人们称 他为发明之王。他也是这样,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他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 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每一个人都好比一棵小草,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我们就会与 成功一步一步的接近,绽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朵。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