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高级中学 2021 高考全真模拟
语文能力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等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花鸟画同样需讲时代精神。每
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反映的是当时升华了的艺术,讲究意境,讲究笔情墨趣。这种意境通过构思,反映出诗
意,通过作品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当时的气息与情境。如:《踏花归未马蹄香》,蝴蝶在马蹄的旁边追逐,而
画面中没有一朵花,却使你感觉到马蹄在花丛中踏过带有香气的一种意境:《深山藏古寺》,没有直接画出
古寺庙,但是通过小和尚在挑水可以想象寺庙就在不逃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
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出了很多大家,但现代如何体现出一种时代感,深入到生活中是非常重要
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一定要面向生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只有深入生活、
植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否则就只是表象。花鸟画家要深入生活,深入观察,要在实践当
中去寻求创作素材,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强大的支撑。
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只有把花草当成老朋友,才能带着感情去看待它。我把牡丹当成老朋友,
到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见老友了,而不是单纯地去写生,是带着情怀去的。
当然,除了写生,观察也很重要。清代画家李晴江说:“触目模斜千万朵,赏心只需三两枝。”花岛
画家主要是画近景,即折枝花卉,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他们画得很仔细,一花一草的结构需做到心中有
数,才能画得很轻松,若想得其精气神,必须对它了如指掌。
画的形也很重要,通过形体的刻画和描写,写出一种时代感。我们画梅兰竹菊不能停留在明清之前的
模式,而要画出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们不仅是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
清浅”的一种境界,更是要表现一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否则你既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也无法触及当
下的时代精神。
花鸟画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对生活有较深的理解、较深的情怀,然后不断地观察,写出它的生命之气。
比如,徐青藤的芭蕉画,用水用得非常好,五百年了还是温淋淋的。此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与眼力很
重要,要用高深的理念来指导创作。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笔画相对来讲容
易出效果,的确;画写意画非常难,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更是难上加难,黄宾虹说:“集大成而自
创新格者为上,专学古人者为次之,不学古人而学当今者为次次之。”
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花鸟画,要从源头学起。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书入画,要学乎其上,
广采博取,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才能不断奋进。
(摘编自何水法《花鸟画的时代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
B. 宋代花鸟画讲究笔情墨趣和意境,而意境构思反映出诗意,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
C. 梅兰竹菊是山水画的传统题材,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创作出有新时代气息的画作。
D. 优秀的花鸟画家往往把花草当成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把写生看作是与生活的深层对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文学及其姊妹艺术都讲时代精神谈起,引出“花鸟画也要讲时代精神”的观点。
B. 以宋代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藏古寺》为例,说明优秀花鸟画应有的艺术特征。
C. 文章主体部分既有一般理论分析,也有写生、观察、画形等创作方面的指导。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花鸟画家主要是画近景,所以要观察的仔细,不放过一花一草,观察其结构,这样才能得其精神。
B. 花鸟画家要体现“触目横斜”与“水清浅”的艺术境界,也要通过大好春光或烂漫秋色表现时代精神。
C. 徐青藤画的芭蕉,五百年了还是湿淋淋的,用水用得恰到好处,所以仍然表现出芭蕉的生命之气。
D. 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绘画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而不愿意选择写意画,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答案】1. D 2. D 3. D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只有少数的艺术家……能反映时代精神”表述错误,无中生有,文中的表述是“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
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并无“只有少数的艺术家和有限的
艺术门类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描述。
B. “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要懂得诗情,才能写出画意”是对绘画创作者的
要求,“通过画作的诗意领悟其画意”是对观赏者的要求,但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则未必是这。
C. “深入研究古代画技,就能……”表述太绝对,由原文“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精神,就看你如何加
以捕捉,并画出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花鸟画”可知“就能”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过程的能力。
D. “如倒数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生命之气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二
段举徐青藤的芭蕉证明了画作的生命之气,引用黄宾虹的话论证了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简单推理的能力。
D. “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现在年轻人在选择给面上都愿意选择工笔画,因为工
笔画相对来讲容易出效果”,而不是“缺乏高深理论的指导”。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必要手段,对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样意义重
大。
近年来,得益于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展体系,
我国工业节能减碳取得显著成效。2020 年 12 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 年,
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8.1%,超过了 2020 年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
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另一方面,工业减碳尽管成绩显著,但任务依旧十分艰巨。“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结构偏
重、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绿色产品供给不充分、区域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在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看来,“十四五”期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
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势在必行。
(摘自韩鑫《工业减碳,发展增绿》,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 日)
材料二:
记者:要尽早达峰,关键要把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强度降下来,在这方面我们有什么具体目标?
何建坤: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
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
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
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 25%左右。
记者:要实现尽早达峰,我们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何建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作为重
要措施,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十四五”期间,
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
调整和优化,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煤炭消费。
(摘编自孙秀艳寇江泽《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 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 日)
材料三:
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低碳的时代。
在何建坤看来,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担当。他解释
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全球要实现控制温升不超过 1.5 摄氏度的目标,2050
年要实现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其他温室气体深度减排,而中国宣布的碳中和目标就是对全球温升不超过
1.5 摄氏度的贡献。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说,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70%来自于工业生
产或生成性排放,30%来自消费性排放,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
比重有可能会提高,来自消费端的低碳化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则表示,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绿
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金融都是题中之义。
他说,目前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准备相对充分,但在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应对还
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如果从绿色金融等角度来布局能源转型,会给能源低碳化带来新的驱动力。
当下,除了气候、环保领域外,应该动员全社会助力低碳。
王一鸣还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关于低碳目标的思考。他说,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数字
复苏,另一个是绿色复苏。二者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如果经济的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碳排放会大幅下降,
但目前我国关于复苏两翼的协同作用还没有深度关联,也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这都需要尽快
启动,以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低碳社会。
国家发改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认为,一个国家的低碳转型,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
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才能够实现。
(摘编自刘世昕《两个目标彰显低碳转型决心中国驶入减碳快车道》中国青年报,2020 年 10 月 12 日)
4. 下列对工业减碳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针对不同重点领域形成的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业低碳发
展体系。
B. 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以及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降低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的具
体目标。
C. 为尽早达峰,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以此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
比不断提高。
D. 在全球绿色发展理念导向下,实现全社会低碳,绿色应当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能源、消费、建筑、
金融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都要求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
B. 只要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就可以达成我国工业节能减碳的目标。
C. 中国经济复苏需要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深度关联,启动具体行动方案和行动计划。
D. 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为发展增绿,说明我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有大国担当。
6. 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述层次。
【答案】4. C 5. B
6. ①中国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
②未来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
③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
④其他绿色领域的应对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
⑤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⑥实现国家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公民共同努力。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以此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
高”理解错误,依据原文“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
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煤炭
消费”可知,“要强化 GDP 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和“确保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
比不断提高”都是推动碳达峰的具体措施,前者并非后者的条件。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只要……就”应用不当,过于绝对。依据原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 70%来自于工业生产或生成
性排放,30%来自消费性排放,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
能会提高”可知,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非完全来自“工业生产”,还有“消费性排放”,如果“消费性排放”
降低,并不会带来“我国工业节能减碳的目标”。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开头点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低碳的时代”,然后展开论述。
首先,依据原文“在何建坤看来,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
担当”可知,文章从“中国向世界宣布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的国家层面来论述。
其次,依据原文“但未来随着工业生产效能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排放的比重有可能会提高,
来自消费端的低碳化需要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过低碳生活”可知,文章从“未来需老百姓改变消费习惯,
过低碳生活”百姓生活层面来论述。
再次,依据原文“以低碳为引领的绿色发展理念,远不止于能源转型”可知,文章从“绿色发展理念”的
角度进行论述。
接着,依据原文“目前我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准备相对充分,但在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其他领域的
应对还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可知,文章从“其他绿色领域的应对相对分散,缺乏系统化准备”,
即应对的不足之处来论述。
然后,依据原文“中国经济复苏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数字复苏,另一个是绿色复苏。二者相互关联,相
互支撑”可知,要进入“一个低碳的时代”,就要将“数字复苏和绿色复苏要相互关联,相互支撑”。
最后,依据原文“一个国家的低碳转型,政府要有态度,全社会都要有觉悟,每个公民都要尽义务,才能
够实现”可知,文章从“实现国家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全社会和公民共同努力”,即国家整体层面来展
开论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地上的庄稼
刘立勤
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他的魂却在乡下游荡。
他喜欢乡下长满树木的大山,喜欢那清凌凌的河水,喜欢那撒下一把种子就有一份收获的土地。
乡下多好呀,不说女人在世时的好日子了,就是女人死后的那段日子,他拥有了土地,那段日子也是
不错的日子呢。
那段日子里虽是一个人,老张却把那一片冷清的土地种得赤橙黄绿热热闹闹,把一个人的日子也过得
红红火火,让人好生羡慕。
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一个人的日子终是有一点儿孤单。儿子孝顺,琢磨给他找一个老伴儿。媒
婆子给他介绍了好几个老太太,有的条件真的很好呢,他愣是不答应。后来儿子还亲自给他说媒,他更是
不答应。他想,我可不能给儿子丢脸。老张是个老农民,觉得再婚是件给儿子丢脸的事。
那么老农民的荣耀是什么呢?老张说是种地,种一地的好庄稼。
老张把那冷清的土地种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他不仅不要儿子照料,卖了粮食蔬菜,还能补贴儿子的
家用。儿子负担重,能帮持一点儿就帮持一点儿吧。谁想一夜之间,老张的土地被征了,老张的房子被征
了,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那段日子真是难为了老张。
在乡下,老张喜欢吃大叶子旱烟,在农村老家吃得满屋子生香。可在儿子家,吃得儿媳妇咳嗽,小孙
子流泪,老张只好咬着牙把烟戒了。在乡下,老张习惯了端着饭碗进东家去西家,可看见对门严实的铁门,
老张也学会了关紧自家的大门。在乡下,老张喜欢喊上几个人一起吆喝着吃肉喝酒,如今他也学会了一个
人一杯一杯地慢慢品尝。
老张努力习惯城里的生活,尽力想做一个城里人,可总有些习惯他改不了。老张不糟蹋粮食,剩下的
饭即便坏了,也要热一热自己吃了。老张讲卫生,喜欢到外面的公厕,因为城郊的菜农定期会把公厕的粪
便运送到郊外的菜地里,肥了那一片土地。
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
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种子撒
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老张
有说不尽的委屈,满肚子的不高兴,老张没有说理的地方。
老张闲得慌,儿子担心他有什么事,想给老张找一点儿事情干。儿子是个小领导了,找件事情真不是
难事。可老张说,我是农民,能干什么?就是能种地,你能找一块地让我种我就去。儿子说找什么工作都
行,就是不干工作拿一份工资都可以,就是种地办不到。
老张说,我只想种地。
儿子找不来土地,老张自己找了几块地。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
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
促种子发芽。种子发了芽,他又催促小芽快快长大。可是土太瘦了,那些小苗瘦弱不堪,跟不上老张的期
盼。
老张弄回来一些肥料,那些小苗立马变了样,根儿壮了,叶儿绿了,花儿也红了。老张计划再弄几盆
地呢,谁想那肥料的气味招来了蚊子。蚊子飞进了客厅,飞进了厨房,让人不得安闲。更可气的是那些蚊
子不仅喜欢臭气香气,也喜欢女人的内衣,把儿媳妇白色的内衣弄得斑斑点点。儿媳妇虽然没有说什么,
但老张羞得恨不能钻进花盆里。
老张的地又没了。老张也曾想回到乡下找一块地,又怕伤了儿子的脸面,只好圪蹴在城里,心思却在
遥远的乡下。
后来呢,我就认识了老张。
那时,老张已经忙活起来了。吃饭都没有心思,放下碗就心急火燎跑得不见了踪影,弄得儿子儿媳以
为他有了相好的。
其实,老张是找了一个活儿。
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那老人的事情很多,吃喝拉撒睡,样样都得老张操心,
极难伺候,把老张指挥得忙忙乎乎。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我问他一月挣多少钱。我知道以前老人的雇工工资都很高,抵得上老张一年种地的收入。
老张说,没有钱。
老张还说,连饭都不管。
我一怔,那你——为了啥?
老张愣怔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
老张还说,只要有地种,让我做啥我都干。
说着,老张把我领到那块地里。那是一块荒芜多年的土地,在老张的照料下,如今是葳蕤茂盛一片葱
茏,看在眼里让人满心欢喜。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老张和他热爱的土地展开,娓娓道来,讲述了老张由农村走向城市,又想方设法回归“土地”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老张这一代农民的同情。
B. “孤单的老张不得不挤进城里”“老张人在城里挤来挤去”,是老张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
环境拥挤,另一方面交代了老张不愿在城里居住的心理。
C. 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老张在乡下和城市不同的生活状态,突出了老张在乡下生活的惬意和自由,凸显
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D. 儿子给老张找事情干,什么工作都行,“就是种地办不到”,并非儿子担心老张种地丢人,而是城市化
过程中无地可种。
8. 小说用大量笔墨写老张对土地的“迷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9. 这篇小说选自刘立勤的小小说集《土地上的庄稼》,但在转载时有的刊物改为“老张”,也有的刊物改
为“老张的土地”,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②阳台花盆里种地。③为能种上地,不要工资照顾瘫痪老人。
9. 第一种:以“老张”为标题好。“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以“老张”为题,吸引读者,突出人物形
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好,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以“土地”为线索,展开
故事情节,更好地表达老张对土地的热爱。
第三种: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好,“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这样更能表达农民
对土地的依恋,揭示文章主题。
以上三种答案都可以。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一方面暗示城市住房环境拥挤”不正确,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老张对土地的眷恋
喜爱之情,文中并未提及“城市住房环境拥挤”。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概括重要情节的能力。
老张对土地的“迷恋”在其进城后愈发明显,“老张改不了的,还是对土地的热爱”在文中起了提示性作
用,根据“老张不明白公园平展展的土地为什么不种庄稼,而是种满了草。他就偷偷把自己从农村带来的
种子撒在空地上,谁想到遭到园丁的责罚。老张又偷偷地把种子埋在小区的花间,却把保安招进儿子的家”,
可概括出“在公园、小区花丛里种地;
根据“老张买了几个花盆放在阳台上,再到乡下背回来几袋子土,老张就有了几块地。老张在那几块地里
撒上辣椒籽,撒上黄瓜籽,撒上番茄籽,一天几十遍地守着花盆催促种子发芽”可概括出“在自家阳台花
盆里种地”;
根据“老张的活儿就是照料我家旁边的一位瘫痪老人……老张不怕苦,依然是急急火火地忙”“ 老张愣怔
了一下,极不好意思地说,为了地,他家的院子有一块地,我可以种庄稼”,可以概括出“为种地,免费
照顾瘫痪病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
第一种:若以“老张”为标题,从效果方面来看,这一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从人物形象和小说主
旨来分析,“老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小说中选取的事件都与“老张”有关,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突出
人物形象,凸显他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种:若以“老张的土地”为标题,首先分析题目的构成,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土地”是关键词,是
强调的重点。从情节内容来看,文中讲了很多与土地相关的故事,全文以“土地”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流畅自然;从主旨情感方面来看,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更能表达农民对土地的热爱,突出主题。
第三种:若以“土地上的庄稼”为标题,首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土地”“庄稼”,然后分析这两个词
语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庄稼是农民的希望,是命根子,土地生产出庄稼,养育出人民,在城乡一体
化进程中,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之情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
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①。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
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
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听用,岂待梦傅说②,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
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
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
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
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
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
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
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注:①元龟比喻可供借鉴的往事。②梦傅说:借指帝王礼遇贤臣。 傅说,殷高宗武丁的重臣贤相,原
来他在傅岩筑墙为生,沦为奴隶,后被武丁选拔任用,从此国势强盛,殷商中兴。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
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B.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
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C.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
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D.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
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祚,国运气数,用于专指帝王的宝座。“国祚”既可指国运,又引申为王朝维持的时间,在文中指前者。
B. 吕尚即姜子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他在商周时期辅佐姬昌建立霸业。文中借傅说、吕尚代指治国贤才。
C. 甲仗,指披甲执兵的卫士,也泛指武器。“甲”是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
D. “顿首”同“稽首”“空首”意义相同,都是古代的交际礼仪,以头触地,用于臣拜君,诸侯对天子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总结帝王兴盛之道,认为以“仁义”治理国家,国祚延长。该观点与《谏太宗十思疏》“思国之
安者,必积其德义”相似。
B. 唐太宗对内文治天下,保持民间风俗习惯,用仁义抚慰百姓,彰显朝廷威信,顺应民心,去除苛刻法令,
不做背信弃义的事。
C. 房玄龄将库房兵器数量与隋朝对比,意在提醒唐太宗军事筹备过多。唐太宗以史为鉴,从隋亡中总结出
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
D. 唐太宗善于虚怀纳谏。无论是王珪、杜正伦的选贤任人建议,还是房玄龄的治国安民提醒,唐太宗多诚
然接纳,或择善而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
(2)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用严刑酷法统领人民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我们已经看到了前代帝
王办成事情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当作可供借鉴的往事。
(2)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
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但政事上有太平还是混乱的区别。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人皆知畏避灾害”的意思是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人”作主语,“皆知”作谓语,“畏避灾害”
作宾语,故应在“人”之前停顿,这样就排除 ABD 项。
疏通句意: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
而躲避灾害,即使人们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也不会产生。但仁义之道,在心里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
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顿首’同‘稽首’‘空首’意义相同”错误。“稽首”指拱手下跪,低头至地,停留时间稍长,用
于臣拜君,诸侯对天子,大夫对诸侯等。“顿首”用于凶丧礼,表示极度悲痛;用于被处罚投降时的请罪;
臣下对君王上疏陈述意见等表示致歉、冒犯等。“空首”是行礼时拱手跪,头俯至手,与心平。主要是君
对臣下,诸侯对卿大夫等下属所施礼节。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B.“保持民间风俗习惯”错误。“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的意思是改变了民间原来的风俗习惯。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得分点为:“御”意为“治理,统治”;“弊”意为“弊病,弊端”;“促”意为“时间短”;
“成事”意为“办成事情”。
第(2)句得分点为:“比”意为“近来”;“奉法”意为“遵守法令”;“稀”意为“少”;“治”意为
“太平、安定”。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太宗说:“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都国运久远。用严刑酷法统领人民的,
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我们已经看到了前代帝王办成事情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
当作可供借鉴的往事。现在,我们特意以诚信、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希望这有助于铲除近代的虚伪
之风。”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荒废凋疲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陛下承担天下积弊,弘扬古代圣贤的
道义,改变当地风俗,这是万民之福。但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只在于用人得当。”太宗说:“我
求贤若渴,难道要夜晚做梦都梦到贤才。”给事中杜正伦说:“世上一定有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
用,哪里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吕尚,然后才治理天下呢?”太宗十分赞赏他的话。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
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
不变的风俗习惯,但政事上有太平还是混乱的区别。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
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
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
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
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
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
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即使人们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也不会产生。但仁义之
道,在心里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
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
是天下的大幸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②,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③,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①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②台:指凤
凰台,南京名胜。③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 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 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 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5. 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第一问)颔联运用对仗、象征的表现手法。“风云旧日”与“宇宙新秋”,“龙
南渡”与“雁北来”,对仗工稳。用“龙南渡”象征宋室南渡(也兼指晋室南渡),用“雁北来”象征北方
蒙古族南侵建立新朝。(第二问)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的痛悼,对自己沦为亡国奴的痛苦。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尾联写实”错误,从本诗上下文语境,以及“交游相见休相问”的语意看,并非实写,而是一种设想
的状态,即以虚拟的“老友相逢,把酒江头”的场景抒发亡国之悲伤抑郁。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风云旧日龙南渡,宇宙新秋雁北来”一句,“风云”对“宇宙”,“旧日”对“新秋”,“龙南渡”
对“雁北来”,词性相同,对偶精当,故用了对仗的手法;
“龙南渡”,结合注释“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可知,象征宋室南渡;“雁北来”,指蒙古族南侵,也具
有象征的意义。
结合注释可知,作者被俘时经过南京,故地重游,新旧对比,目睹亡国惨状,饱含兴亡无常的感伤,表达
了对家国兴亡的悲痛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说》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送别的自然场景,渲染
了离别之情。
【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瀚海阑干百丈冰 (4). 愁云惨淡
万里凝 (5). 浔阳江头夜送客 (6). 枫叶荻花秋瑟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须臾、阑干、惨淡、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进行“祀与戎”所需要的工具,却唯独倚重于铜
与锡或铅的合金——青铜。谁__________了铜资源,谁就有了成为强大势力的资本。由于北方铜矿资源已
不足以支撑商王朝的需要,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铜矿山资源便吸引了商王的注意,盘龙城应运而生,商的势
力范围于是向南方__________。大概在春秋早期晚段,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楚国国力
倍增,跻身“七雄”。
楚国占据铜绿山之后又将铜料的采冶铸技术逐渐发挥到了极致,生产出一大批__________的青铜器。
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国青铜时代,中央王朝创造了大一统的中原青铜器文化体系
外,楚国创造出__________的楚系青铜器文化,在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管控扩散巧夺天工别出机杼
B. 掌控扩张巧夺天工独树一帜
C. 掌控扩散富丽堂皇独树一帜
D. 管控扩张富丽堂皇别出机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国的青铜器文化
B. 占领铜绿山,带来了楚国的空前强盛
C. 楚国国力的空前强盛,推动了文化的高速发展
D. 楚国的青铜器完全可以和中央王朝的青铜器相媲美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而使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B. 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文王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C. 楚国因为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D. 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国因有铜绿山而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掌控:掌握控制。管控:严加管制。语境侧重对资源的控制,第一空应选“掌控”。
扩张:扩大范围、势力。扩散:扩大分散出去。语境中要与前面的“势力范围”搭配,第二空应选“扩张”。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也形容场面华丽
盛大。青铜器是人工制品,第三空应选“巧夺天工”。
别出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蹊径,能够创新。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
独创一条路子,自成一家。语境强调“楚系青铜器文化”,第四空应填“独树一帜”。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文中括号前面句子的中心话题是“铜绿山的战略地位”,所以括号内的句子应以“铜绿山”为中心词。由
此,可以排除 C、D 两项。
文中括号后的一句说的是楚国青铜器文化的历史地位,“就没有楚国的青铜器文化”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
作用,因而更具连贯性,排除 B。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这一因果复句“因
为”“所以”从结构上说主语都是“楚文王”,但“使得楚国国力倍增”的应是铜绿山。由此,可以排除
AB 两项。
句中“使得”内含因果关系,与“因为……(所以……)”表意重复,据此可以排除 C 项。
故选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高智商只能决定一个人有多大本事,不能决定这本事是用来行善还是作恶;只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强弱,
不能决定这能力是用来造福还是作孽。_____,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出色品质,可以使人具
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自律性。但情商的最大缺陷,就是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价值中立的,只能帮人趋利避害,
_____,让人避免做错事。因而情商上边还有不可或缺的“德商”,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
品质。
美国伦理学家布鲁斯·温斯顿在《德商:为什么比情商和智商都重要》一书中,将“德商”的概念阐
述为五条原则:不造成伤害、让事情变得更好、尊重他人、公平、友爱。关于“德商”,_____,见仁见智,
各有长短,说到底,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即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底线,严于自律,与人为善,循规蹈矩,
遵纪守法。
【答案】 (1). 因为智商上边还有情商
(2). 不能帮人区分是与非
(3). 还有很多阐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但情商的最大缺陷”可推知该空所填内容应该是有关智商和情商关系的,再依据前文
“不能决定这本事是用来行善还是作恶”“不能决定这能力是用来造福还是作孽”以及后文“可以使人具
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自律性”可知,该空应填写“因为智商上边还有情商”。
第二空,依据该空前句“只能帮人趋利避害”以及后句“让人避免做错事”“因而情商上边还有不可或缺
的‘德商’”,结合句式、关联词和内容可推知,该空应填写“不能帮人区分是与非”。
第三空,依据前文“将‘德商’的概念阐述为五条原则”以及后文“见仁见智,各有长短”可以推知,该
空应填写“还有很多阐释”。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 30 个字。
在西咸新区渭河南岸,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已建成,新校区没有围墙。随着该校区研究生开学典礼
的举办,西安交大新校区没围墙的消息也在网上引发热议。
从某舆情监测机构提供的数据看,主张“大学应该建围墙”的网民占比 57.9%;主张“无围墙”的则占
比 22.5%;中立立场占 19.6%。按照该数据,网络上的多数意见,其实并不支持大学“拆围墙”。
但即便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西安交大王树国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表示,他不仅希望拆除物理
的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学生“心中无围墙”,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答案】重塑大学的开放精神,需要我们从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开始。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语段一共三段。第一段从“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已建成,新校区没有围墙”概括出:西安交大新校区没
有围墙。“无围墙”体现了西安交大“重塑大学的开放精神”。
第二段,讲的是调查显示,网络上的多数意见并不支持大学“拆围墙”。
第三段,从“不仅希望拆除物理的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学生‘心中无围墙’”概括出“我们需要拆
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
删除第二段的次要信息,整合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并用一句话表达为:重塑大学的开放精神,需要我
们从拆除各种有形无形的围墙开始。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 1 朱光潜先生说:“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材料 2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
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材料 3 近日,“某剧组在南京大学拍戏遇冷”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明星范丞丞、关晓彤、张一山主演
的电视剧在南京大学取景拍摄,因为担心出现粉丝拥堵的情况,工作人员事先安排了很多现场安保。但是,
出人意料的是,所谓的“追星现场”并没有出现,南大学子们大多数都是脚步匆匆,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拍摄现场一片冷清,安保团队成了摆设。而且,因为人手不够,剧组还在校园里公开招聘群演,而应者也
是寥寥无几。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追星族”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以前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
星而痴狂,以致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究其原因,应该和一些青少年没有奋斗目标有关,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这些现象消失呢?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一种刚需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以美育人生,让青年一代也涵养这样一颗美丽
心灵。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
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今天,美育
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还是美术馆里孩子们的身影,都
反映出“以美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通过绘画、音乐、文学作品等,让美的元素进入孩子的世界,在潜
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
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
与文化。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
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
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在民族兴盛、
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也正是因为美育有着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更需要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生树
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把优秀传统文化深植于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正是认识到了美育的作用,我们的校园才渐渐在改变,我们的青年才更加明确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南
大的同学们已经为美育做了很好的诠释。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
醒一个灵魂。”
让美育真正地走近每个青年人的心里,让美种进每个人的灵魂,让青年一代都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
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则作文有三段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是朱光潜先生的一句名言,重点抓住“人心净化”“人生
美化”来分析,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在于强调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只有不功利地对待人生,才能够活
成真正有价值的人。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美育的作用,尤其突出美育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
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第三则材料则是通过南大学子们不盲目追星的现象来证
明当代青年人在美育的影响下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年人明白了自己的真正追求和需求,从“南
大学子们大多数都是脚步匆匆,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可看到大学生们脚下有方向,心中有责任。作文要求
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因此在写作时要写清美育与培养人才的关系,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才能提高青年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第一,可以写美育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比如培养学生思
考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熏陶学生感悟生命,增强学生审美情趣等。第二,美育对青年孩子选择人生
方向的积极影响,比如,滋养学生心灵,成为艺术缔造者,开发学生的天赋潜能等。
【立意】1.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文化素养
2.美育能重塑人的灵魂
3.当代青年美育的责任与担当
4.把美融入人的心灵、用美唤醒心灵
【素材】1. 中国古代将心灵美称作“内秀”“性善”“仁”“诚”等。孔子提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
“务善则美”,孟子认为“充实善信”是美德之人,只有善的、诚实的、有学问的人,心灵才是美的。近
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灵日趋高尚纯洁;无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
趋和谐平等;发展个性,使人提起创造精神;美化人生,忘却忧患,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使人
的性灵寄托于美的享受;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
2.现如今,中国仍不乏勇扛国家大任的青年。“蛟龙号”总设计师、潜航员叶聪,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
让大国重器落地;嫦娥团队中那些 90 后的年轻人,同先辈合作将中国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
十几岁的青年,成功在轨抢救回了“龙江二号”并拍下了被世界称赞的“最棒的地月合照”……这些走在
时代前列的年轻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振兴国家,不负韶华”。
3.我们青年人应胸怀祖国,奋发图强,像鲁迅曾言的那样:“摆脱冷气,只顾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的话,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们应抛开尘俗浮华,勇担起
自己的责任,不辜负韶华,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4.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
教育的核心所在。”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
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