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自“诗教”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的内容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対其思
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肯定
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
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孔子“诗教”所谓“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而所谓“正”者,体现在
《诗经》中便是“仁”“礼”和谐。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
礼,二者在《诗经》中和谐统一。孔子盛赞“《诗》之好仁如此”,就是他“诗教”中“欲仁”“闻道”
价值取向的表现。
“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达到至诚的德性境界。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
知,这个书就是以《诗经》为首的“六艺”。“道问学”是孔子对弟子实施《诗经》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
巧。孔子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其在《论语》中明确提出的三处“教”之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
(《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这
三处“教”中,“有教无类”是孔子“诗教”的教学原则,《学而》是对入学弟子的要求,最有价值的是《述
而》中的“四教”。这“四教”中,“文”是文献典籍,“行”是德行或实践,“忠”是忠义,“信”是
信用。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信
是内在的。
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教育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诗教”之真正
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的君子。就尊德性而言,它
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就道问学而言,它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践履性,是形而下的技术。孔子的“诗教”
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
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
(摘编自刘恒《孔子“诗教”的核心观念》)
材料二:
在当下中国,我们学古诗文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何而来,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古诗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是不少的。不过它为何能保留几千年呢?我们
对其既不能简单地否定,更不能简单地肯定。在这方面,“五四”时期的文化学者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
人批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是却忘了他们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我觉得学古诗文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们的学习是为了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并非为了完全遵从
他们。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会有历史感,会对今天的现实产生洞穿感。若是能培养学生対古诗文持
续不衰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小学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成人的古诗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古诗文教育需要注
重未成年人的受教心理,不可硬灌,要讲授在他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这就要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恰
当的把握。同时,最好主要讲授与喜、怒、哀、乐、惊、恐、悲等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关的内容。此外,当
今各类古诗文选本选入的篇目值得商榷,从低年段来看,量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但是质的问题还没真正解
决,比如,如果把《孝经》和《二十四孝》等这样的蒙学读物选入读本,恐怕就无助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
化的认同感了。在小学高年级古诗文选本中,抒情等情感性篇目偏多,选材应该更广博一些,应适当加入
清晰且有逻辑的说明性文字,以便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比如可选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水经
注》等较为精练清晰的文字,应该让古文与科学、逻辑等方面产生联系,甚至可以选些商业性的文字,让
学生们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此外,在教学上,同样要讲究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这样今后
才会有更深刻的体悟。当然,一味靠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也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只是读而没有老师的指点,
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古诗文教育要坚持学与教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关键点上给予
指导。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教”的核心观念包括“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孔子对《诗经》教育功能的
发掘,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
B.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诗教”教学原则,其很多有价值的教学方法是他在具体“引诗”“论诗”
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C. 一些文化学者在“整理国故运动”中运用西方新方法来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换一种方法来为中
国传统文化接续文脉。
D. 小学高年级的古诗文选本要更多地选择《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说明性文字,让学生知道古人也在
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之初,性本善”,德性是人本来就有的,但人仍需要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
性的不堕落。
B. 在孔子看来,“诗教”的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徳”的君子,其本质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
际之礼、为人之礼。
C.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古诗文在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探知自己的祖先从
何而来。
D. 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是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意识,不是要完全遵从他们,所以在学习古诗文时要取其
精华。
3. 下列各项中属于..“尊徳性”范畴的一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全文概括古代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答案】1. D 2. B 3. B
4. 首先提出“诗教”的核心观念主要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方面;然后分别阐述了这两个方面的
内容;最后进一步指明孔子“诗教”的目的、目标和“诗教”思想的作用。
5. 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②培养兴趣,引导入门;③注重受教心理,不可硬灌;④学教统一,适当指点。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要更多地选择《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说明性文字”错,曲解文意。原文中是“比如可选入《天工
开物》《农政全书》《水经注》等较为精练清晰的文字,应该让古文与科学、逻辑等方面产生联系,甚至可
以选些商业性的文字,让学生们知道古人也在思考比较现代性的问题”,选项把“可选入”改成了“更多
地选择”。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本质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说法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材料一第 2
段“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可知“维护等级之礼、法
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是“礼”的本质,而不是“诗教”的本质。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 2 段“‘尊德性’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人之本心不明’,
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可知,“尊徳性”的范畴首先肯定
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然后要用“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
B.选项翻译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符合属于“尊徳性”范畴。
而 A、C、D 只谈的是通过“诗教”时时“去此心之蔽”,而没有首先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 1 段“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対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
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首先提出“诗教”的核心观念主要有“尊德性”与“道问学”两个
方面;
然后第 2 段“‘尊德性’的‘德性’,具体体现为圣人之性,是君子必须遵守的。简单地说,‘尊德性’
就是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就有的,但由于为物欲所蔽,‘人之本心不明’,因此必须通过‘诗教’时时‘去
此心之蔽’,以保持德性的不堕落”,和第 3 段“‘道问学’则是指君子通过问学、求知达到至诚的德性
境界。达到至诚的道德境界的途径只有读书致知,这个书就是以《诗经》为首的‘六艺’”,分别阐述了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最后第 4 段“‘诗教’之真正目的是个体精神和永恒本性的形成,‘诗教’之真正目标是培养‘为政以德’
的君子”进一步指明孔子“诗教”的目的、目标,“孔子的‘诗教’思想,从‘尊德性’与‘道问学’两
个方面发掘了《诗经》陶冶性情、培育伦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人文化成’最终到达‘内圣外王’,
体现出一种‘合内外之道’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智慧”指出“诗教”的思想作用。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 3 段“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在《论语》中明确提出的三处‘教’之内容:‘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有教无类’(《卫灵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这‘四教’既是孔子的教学内容,也是孔子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文、行是外在的,忠、
信是内在的”可得出古代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材料二第 2 段“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会有历史感,会对今天的现实产生洞穿感。若是能培养学生対
古诗文持续不衰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便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可得出古代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
培养兴趣,引导入门;
材料二第 3 段“中小学古诗文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为成人的古诗文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学古诗文
教育需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受教心理,不可硬灌,要讲授在他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这就要对学生的整
体素质有恰当的把握”可得出古代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注重受教心理,不可硬灌;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当然,一味靠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也是不行的,如果学生只是读而没有老师的指点,
很难有质的提升。因此,古诗文教育要坚持学与教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在学生理解的难点和关键点上给予
指导” 可得出古代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是学教统一,适当指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苦瓜是瓜吗?
汪曾祺
昨天晚上,家里吃白兰瓜。我的一个小孙女,还不到三岁,一边吃,一边说:“白兰瓜、哈密瓜、黄
金瓜、华莱士瓜、西瓜,这些都是瓜。”
我很惊奇了:她已经能自己经过归纳,形成“瓜”的概。念了(没有人教过她)。这表示她的智力已经
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凭借概念,进行思维,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她奶奶问她:“黄瓜呢?”她点点头。“苦瓜呢?”她摇摇头。我想:她大概认为“瓜”是可吃的,
并且是好吃的(这些瓜她都吃过)。
今天早起,又问她:“苦瓜是不是瓜?”她还是坚决地摇了摇头,并且说明她的理由:“苦瓜不像瓜。”
我于是进一步想:我对她的概念的分析是不完全的。原来在她的“瓜”的概念里除了好吃不好吃,还
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苦瓜的表皮疙里疙瘩的,也确实不大像瓜)。
我翻了翻《辞海》,看到苦瓜属葫芦科。那么,我的孙女认为苦瓜不是瓜,是有道理的。我又翻了翻《辞
海》的“黄瓜”条:黄瓜也属葫芦科。
苦瓜、黄瓜习惯上都叫瓜;而另一种很“像”是瓜的东西,在北方却被称为“西葫芦”。瓜乎?葫芦
乎?苦瓜是不是瓜呢?我倒糊涂起来了。
前天有两个同乡因事到北京,来看我。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同乡之一问:“这是什么?”我
告诉他是苦瓜。
他说:“我倒要尝尝。”夹了一小片入口:“乖乖!真苦啊!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
我说:“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他说:“不错!”我告诉他们这就是癞葡萄。另一同乡说:“‘癞
葡萄’,那我知道的。癞葡萄能这个吃法?”
“苦瓜”之名,我最初是从石涛的画上知道的。我家里有不少有正书局珂罗版印的画集,其中石涛的
画不少。
我从小喜欢石涛的画。石涛的别号甚多,除石涛外有原济、清湘老人、大涤子、瞎尊者和苦瓜和尚。
但我不知道苦瓜为何物。到了昆明,一看:哦,原来就是癞葡萄!
我的大伯父每年都要在后园里种几棵癞葡萄,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成熟之后摘下来装在盘子里看着玩
的。有时也剖开一两个,挖出籽儿来尝尝。有一点甜味,并不好吃。而且颜色鲜红,如同一个一个血饼子,
看起来很刺激,也使人不大敢吃它。当作菜,我没有吃过。
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是个诗人,他整了我一下子。我曾经吹牛,说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他请我到
一个小饭馆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我咬咬牙,全吃了。从此,我就吃苦瓜了。
苦瓜是瓜吗?
苦瓜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最初的种植地是广东、广西。现在云南、贵州都有。据我所知,最爱吃
苦瓜的似是湖南人。有一盘炒苦瓜——加青辣椒、豆豉,少放点猪肉,湖南人可以吃三碗饭。
石涛是广西全州人,他从小就是吃苦瓜的,而且一定很爱吃。“苦瓜和尚”这别号可能有一点禅机,
有一点独往独来、不随流俗的傲气,正如他叫“瞎尊者”,其实并不瞎,但也可能是一句实在话。
石涛中年流寓南京,晩年久住扬州,南京人、扬州人看见这个和尚拿癞葡萄来炒了吃,一定会觉得非
常奇怪的。
北京人过去是不吃苦瓜的。菜市场偶尔有苦瓜拿,是从南方运来的。买的也都是南方人,近两年北京
人也有吃苦瓜的了,有人还很爱吃。农贸市场卖的苦瓜都是本地的菜农种的,所以格外鲜嫩。看来人的口
味是可以改变的。
由苦瓜我想到几个有关文学创作的问题:
一、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
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不要像我的那位同乡一
样,问道:“这个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提出:“这样的作品能写?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作
品?”我希望他们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如现在的某些北京人。
二、《辞海》说苦瓜“未熟嫩果作蔬菜,成熟果瓤可生食”。对于苦瓜,可以各取所需,愿吃皮的吃皮,
愿吃瓤的吃瓤。对于一个作品,也可以见仁见智。可以探索其哲学意蕴,也可以探讨其美学追求。北京人
吃凉拌芹菜,只取嫩茎,西餐馆做罗宋汤则专要芹菜叶。人弃人取,各随尊便。
三、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苦瓜就是苦瓜,如果不是苦瓜,而是狗尾
巴草,那就另当别论了。截至现在,还没有人认为狗尾巴草很好吃。
1986 年 9 月 6 日
文本二:
二三十年来的散文的一个特点,是过分重视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为两大类,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
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点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称散文。散文的天地本来很广阔,因
为强调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围弄得狭窄了。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
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节选自汪曾祺《蒲桥集•自序》)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认为孙女对“苦瓜是不是瓜”的判断基于“苦瓜好不好吃”以及“苦瓜外表像不像瓜”这两个方
面。
B. “我”的两个同乡第一次吃炒苦瓜时,都接受了苦瓜的“苦味”,并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
C. 尽管各地对苦瓜的叫法或吃法不同,但总有人爱吃,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口味是可以改变的。
D. 文本一由人们对苦瓜的不同认知,影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分析具体。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从孙女识瓜写起,饶有趣味,极具生活气息,看似信笔写来,实则开门见山,紧扣文题。
B. 作者叙述了自己最初认识苦瓜的经历和吃苦瓜的趣事,使文章摇曳多姿,而又不旁逸斜出。
C. “苦瓜是瓜吗?”一句反问在文本一里单独成段,既照应标题,引发读者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D. 文本一写北京人由“不吃苦瓜”到“也有吃苦瓜的了”的变化,为下文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张本。
8. 请结合文本二中作者阐明的散文创作思想,分析文本一是如何践行这种创作思想的。
9. 如欲以“‘苦瓜’可以吃”为题写一则关于《苦瓜是瓜吗?》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B 7. C
8. ①散文应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文本一从记叙家庭趣事写起,到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结束,其中还
有描写、抒情、说明,并不局限于抒情。②散文应具有自然平淡的风格,且趋近于生活化。文本一由日常
生活小事切入,内容和语言都自然平淡,极具生活气息。
9. ①《辞海》记载苦瓜是蔬菜,可以食用,不能单独从口感或外表来评判苦瓜;②苦瓜有炒、煮、凉拌等
多种吃法,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来定义苦瓜的烹饪方式;③苦瓜之苦味是五味之一,总归有人喜欢吃,不能
轻易否定、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都接受了并认可”是错误的。有一个同乡夹了一小片入口,问“这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西?”
表明他对苦瓜并不认可,而另一个同乡说“癞葡萄能这个吃法?”也表明他并没认可炒苦瓜这道菜的做法。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C.“一句反问”是错误的。这句话不是反问句,而是疑问句。全文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并由此引发关于文
学创作的思考。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天地本来应该很广阔,也就是散文应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苦瓜是瓜吗》这篇文
章,开篇由晚上家里吃瓜,小孙女一边吃瓜一边说“瓜”引起,后说到自己对于瓜中的苦瓜是不是瓜的疑
问,在这一过程中有记叙、有议论。后文又写到和苦瓜有关的一些事情,有对苦瓜的描写,也有对苦瓜产
地和种植情况的说明,最后阐发有关文学创作的讨论。所以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除了抒情外,还有描写、
抒情、说明、议论等。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散文应该写的平淡一些、自然一些。《苦瓜是瓜吗》这篇文章由记叙家庭趣事写起,然后
又写到和自己的同乡吃苦瓜、大伯父种苦瓜、西南联大的同学“请吃”苦瓜,石涛和苦瓜的关系等等,写
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所以内容和语言都自然平淡,极具生活气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文章写到小孙女对于“瓜”的概念包括好不好吃、像不像,她认为苦瓜既不如其他的瓜好吃,外表上也不
像瓜。但《辞海》中记载苦瓜属葫芦科,那么苦瓜是蔬菜,是可以食用的,不能单独从口感或外表来评判
苦瓜。
两个同乡来北京找作者,吃饭的时候,有一盘炒苦瓜,但两个人对于苦瓜以及苦瓜的这种烹饪方式并不认
可。大伯家每年都要种几棵苦瓜,但并不为了吃,因为并不好吃。西南联大的同学为了整我,请我吃了凉
拌苦瓜、炒苦瓜、苦瓜汤三个菜。所以苦瓜有炒、煮、凉拌等多种吃法,不能仅凭个人经验来定义苦瓜的
烹饪方式。
作者再请两个同乡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个人夹了一小片入口,问到“这东西能吃?为什么要吃这种东
西?”作者回答“酸甜苦辣咸,苦也是五味之一”。说明了苦瓜之苦味是五味之一,不能轻易否定、排斥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总归有人吃。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
(一)课内文言文(3 分)
10. 下列课文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旷日弥.久 弥:延长 而用之不以渐. 渐:逐渐、缓进
邀.其上者 邀:邀功 屏.人间语 屏:使退避
B. 约.车骑百余乘 约:凑集,备办 祸必不振. 振:振作
而世之多嫌.也 嫌:疑忌、猜忌 车服不维. 维:束缚
C. 而公子亲说存.之 存:问候 焚炀赫烈之虞. 虞:预料
诸将效.首虏 效:献出,呈现 吾知其必有合.也 合:遇合
D. 而天下已集. 集:安定,和睦 以药淬.之 淬:浸染
遍赞.宾客 赞:赞美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卜:判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振:挽救。
C.虞:忧患 。
D.赞:告。
故选 A。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调南安军学教授..。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
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
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
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以母丧去。诏服阕..赴枢密禀议。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
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
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知
建昌军,未上,而崇教与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汰赃滥,恤寡
弱,训戌兵,择兵官,治行大孚,田里歌诵。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
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
免。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
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
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所活数百人。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
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卒,遗表闻,赠四官。
(节选自《朱史•徐鹿卿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
作四贤诗/
B.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
作四贤诗/
C.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
作四贤诗/
D.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骇之太学/诸生
作四贤诗/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现在指教育体系中的职称。文中指前者。
B.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须守孝三年方可补缺或复官。
C. 藩辅,封建时代喻指藩国、藩镇或卫国的重臣等。文中“藩辅”喻指边防重镇。
D. 致仕,古代一般年龄为七十岁辞去官职,有疾患则提前。文中徐鹿卿患病辞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鹿卿重视教化,恢复理学。他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阐明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的教义,使儒家经义之
学在当地得以重新兴盛。
B. 徐鹿卿正直敢言,坚守节操。他指陈京城起火是因为皇上被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私宴和任用小人;
拒绝宰相的好言诱骗,不愿成为宰相的家臣。
C. 徐鹿卿秉公办事,一心为国。他不赞成让以前的宰相之子一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力主清除朝中陋习,
昭明奖惩,储备人才,巩固海防。
D. 徐鹿卿为官正直,体恤百姓。督府要征收额外的秋苗税,他不惜辞去太守官职表示反对;发生饥荒时拿
出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低价出售给百姓。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
(2)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5. 在建昌军任上,徐鹿卿因哪些方面的政绩得到百姓的歌颂?
【答案】11. B 12. D 13. D
14. (1)(徐鹿卿)被召唤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十人,其
余强盗都不追究。
(2)我深恨自己修养不高,平素的声誉没有树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猜疑。我常常跟孟幾道谈起这件事就感
到痛心。
15. ①在吏治方面:清除贪官冗官。②在治军方面:训练守卫士卒,选拔军官。③在治民方面:抚恤势孤力
小之人,放宽赋税。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改”的宾语为“枢密院编修官”,所以应在“官”后断开,排除 A、D;“劾”的宾语为“之(代
之鹿卿)”,并且“作《四贤诗》”的主语为“太学诸生”,所以应在“之”后断开,排除 C。
整句话的翻译为:改任枢密院编修官,权摄右司,辅佐谋划两府的事务,通达且遵守法令。恰逢正字王迈
因为论说事情被贬降,徐鹿卿赋诗相赠,言官一并弹劾了他,太学生们作《四贤诗》。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徐鹿卿患病辞官”是错误的。文中指“告老”辞官。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官府库存粮食的一半”是错误的。由原文“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可知,
“减半”说的是减价一半。
故选 D。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渠首”,首领;“问”,追究。第二句话的得分点
为:“仆良恨修己之不亮”,我深恨自己修养不高;“素誉之不立”, 平素的声誉没有树立;“而为世嫌
之所加”, 因而遭到世人的猜疑;“常与孟幾道言而痛之”,我常常跟孟幾道谈起这件事就感到痛心。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原文“既至,则宽赋敛”,意思是到任之后,就放宽赋税。原文“恤寡弱”,意思是抚恤势孤力小之人。
所以徐鹿卿在建昌军任上抚恤势孤力小之人,放宽赋税,这是徐鹿卿在治民方面取得的政绩。
原文“汰赃滥”,意思是清除贪官冗官,这是徐鹿卿在治吏方面取得的政绩。
原文“训戌兵,择兵官”,意思是训练守卫士兵,挑选军官,这是徐鹿卿在治军方面取得的政绩。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广泛地通晓经史,调任南安军学教授。在此之前周敦颐、程颢和他弟弟
程颐都在这里研习,徐鹿卿阐明他们的教义,从此儒家经义之学重新兴盛。征召徐鹿卿任福建安抚司干办
公事。恰逢汀州、邵州盗贼兴起,徐鹿卿辅佐谋划准备防御,往往切中要害。躲避盗贼的人进入城中,想
方设法救济,救活了很多人。适逢国都起火,徐鹿卿应天子诏命送上密封奏章,论说阴气积累到极点,其
征兆是起火,指陈(皇上)被受宠爱的妃嫔迷惑、沉溺于宴请同族亲属、任用小人三件事尤其恳切率直。
因遭母丧离职。诏令服丧期满除服前往枢密院禀报议事。以前的丞相之子凭借集英殿修撰的身份享受祠禄
官的俸禄,又资助他司农少卿的粮食,徐鹿卿说:“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破坏原先的法令制度。”坚持认为
不行。升迁国子监主簿。(徐鹿卿)入朝奏对,陈述六件事,说:“清除平庸浅陋的人来兴功绩,昭明奖罚
来收回属于君主的权力,清理朝位班序来积聚真才,重视边防重镇来庇护都城,以闽、越水军来防卫海上,
集中东南全部力量来守卫长江。”皇上全都赞许并采纳。改任枢密院编修官,权摄右司,辅佐谋划两府的
事务,通达且遵守法令。恰逢正字王迈因为论说事情被贬降,徐鹿卿赋诗相赠,言官一并弹劾了他,太学
生们作《四贤诗》。徐鹿卿任建昌军知军,还没有上任,崇教和铁城的百姓结怨交战,徐鹿卿急速送信告诫
他们,百姓停战听令。到任以后,就放宽赋税,清除贪官冗官,抚恤势孤力小之人,训练守卫士兵,挑选
军官,政绩为人信服,百姓(都)歌颂(他)。督府强行征收额外的秋苗稅,建昌是(征收)大米五千斛。
徐鹿卿争辩道:“知州可以辞去,粮食不可以得到。”百姓担心失去徐鹿卿,请求缴纳税收来完成指令。
徐鹿卿说:“百姓替知州考虑是很好。难道知州不替百姓着想吗?”终于争取得以免税。(徐鹿卿)被召唤
奔赴皇上所在地,将要动身,强盗在南丰发难,他抓捕斩杀强盗首领二十人,其余强盗都不追究。徐鹿卿
又指出当时多人任宰相的弊害。宰相用好听的话诱骗徐鹿卿,徐鹿卿退下后对别人说:“这是笼络,我不
能做宰相的家臣。”当年饥荒严重,人们互相(残杀)啃食,(徐鹿卿)于是拿出本司储存的三千多石大米
减价一半用于出售,并减少抵当库的利息,拿出一万七千缗钱给贫民,救活的有几百人。升任礼部侍郎。
徐鹿卿屡次上疏请求退休,被授任宝章阁待制、宁国府知府,因年老退休的疏章递上去五次,没有得到允
许,被任命为提举鸿禧观,于是才退休,进升华文阁待制。去世,遗言章奏上陈,赠四级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眉山王宣义①(节选)
黄庭坚
儿无饱饭尚勤书,如无复裈且著襦。
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
林间醉著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②。
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③?
【注】①王宣义:苏轼妻叔王淮,曾任宣义郎,故称。②追呼:指吏胥到门号叫催租,逼服徭役。③黄垆:
犹黄泉。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写王宣义儿子吃不饱仍勤读,妻子穿短袄不求棉裤,体现了他们虽生活清贫却知足。
B. 社酒过滤可喝,溪中鱼可捕食,又问黄鸡的肥瘦,三、四句在叙事中显示王宣义的洒脱神情。
C. 五、六句虚实结合,实写王宣义醉卧林间闻官家“追呼”之声,虚写伐木的声音,颇有深意。
D. 全诗由王宣义家人生活状况写到王宣义自身,他隐居林下,尽享野趣,安贫乐道,悠闲恬适。
17.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答案】16. C 17. ①运用借代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万钉围腰”代指高官厚禄,“富贵安能润黄垆”运
用反问表达诗人的态度。②这两句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看破功名富贵的洒脱,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王宣义
悠游自在的归隐生活的赞许。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实写王宣义醉卧林间闻官家‘追呼’之声,虚写伐木的声音”错误,虚实内容分析错。句意:醉倒林
间听人伐木丁丁,还梦见官府逼人催租呼号到户。应是实写伐木声,虚写梦境。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意思是:万钉宝带的高官也不要爱它,富贵哪能滋润黄泉下的硬土。
万钉宝带,运用借代,意味着高官厚禄,其人并不爱慕。“黄垆”即黄泉之土,《列子·杨朱篇》:“馀名
岂足润枯骨。”黄庭坚稍加点化。末句“安能”运用反问句式,令人起无穷之思。言外之意是,能像这样
啸傲于林泉之下,便足以快慰平生,功名富贵有什么用呢? 诗人看破功名富贵,向往归隐生活,不慕荣华,
悠游自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代史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苏轼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执
手相看泪眼”情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
表现出来;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梦景作结表
达深沉的思乡之情。
【答案】 (1). 相顾无言 (2). 惟有泪千行 (3). 庄生晓梦迷蝴蝶 (4). 望帝春心托杜鹃 (5).
小楫轻舟 (6). 梦入芙蓉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惟”“ 楫”“ 浦”。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城市教育母职兴起和“拼妈”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但同时也产生了
新的矛盾。首先是传统的父亲教育角色受到挑战,父亲的教养投入常常因此而无所适从。国外研究者很早
就提出了“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母亲被视为蚂蚁部落中的“女王”,她们为了保持自身性别角色的独
特性,约束、限制、排斥、监督孩子父亲(工蚁)参与到家务劳动和孩子教养的活动中,从而使父亲的教
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少城市家庭,父亲在育儿阵地上节节败退,正扮演着“可有可无”的一
个角色。在一些博人眼球的流量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丧偶式育儿”“爸爸去哪儿了”成为女性读者热议
的流行词,似乎大部分妈妈都在控诉孤立无援的育儿生活。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9. A 20. ①“不少城市家庭”前加上介词“在”;
②“一个”移至“可有可无的”之前。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母亲比作“蚂蚁部落中的‘女王’”。
A.比喻,将“天上的黑云”比作“墨汁”,将“雨滴”比作“珍珠”。
B.拟人,“睡”“红妆”赋予花以人的特性。
C.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D.夸张,形容将大海的水都倒进宫漏中,体现等待的煎熬。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少城市家庭”前缺少介词,要在“不少城市家庭”前面加上“在”;“‘可有可无’的一个角色”语
序不当,要把“一个”移至“可有可无的”之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________地望着大沟那面踟蹰在
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①)七年
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
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的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每到一地,每结识一个
新的朋友,在酒酣无状之时,我都毫无例外地要讲起那天的经历和感受。每一次的讲述,所用的语调、词
汇、情绪,甚至描述的事实本身,一次和一次都不尽相同,甚至________。但每一次都让自己感动得不能
自拔,也常使对方泪眼盈盈。所以这样,我想我是力图使自己的心智接近那个黄昏,复原那个黄昏的感受,
然而,一次一次的努力却使自己对原来________的经历的真实性也发生了怀疑:(②)然而,每当那串歌声
訇然回响心灵狂荡难已之时,我仍铁定了心,那就是诗人海子那________的心愿: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怅惘 大相径庭 刻骨铭心 响彻人寰
B. 迷惘 大相径庭 朝思暮想 响遏行云
C. 怅惘 泾渭分明 刻骨铭心 响遏行云
D. 迷惘 泾渭分明 朝思暮想 响彻人寰
22.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
字。
【答案】21. A 22. ①不觉间盈满了清泪 ②那一刻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幻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怅惘: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迷惘:迷惑失措;由于分辨不清而困
惑,不知怎么办。语境形容“我”面对眼前景色内心的状态,选择“怅惘”。
第二处,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语境是说讲述时语调、词汇等大不相同,故选“大相径庭”。
第三处,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朝思暮想: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
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语境对以前的经历记忆深刻,选择“刻骨铭心”。
第四处,响彻人寰:指名声等世人皆知,大名鼎鼎。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
彩也被止住了。语境形容海子的名声大,选择“响彻人寰”。
故选 A。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和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本来干涸
的眼眶听到如歌似哭的歌声,应是变得湿润,因此填写“觉间盈满了清泪”。
第二处,前文是“经历的真实性也发生了怀疑”,并且空格前为“:”,起提示说明的作用,因此后文填
写对真实性的怀疑即可,因此填写“那一刻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幻”。
23. 大观园是《红楼梦》里最迷人的世界。假如你是大观园的一位导游,请你选择一处重要景点拟写一份解
说词,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滴翠亭。滴翠亭是一座卧水而建的双层湖心亭,四面游廊,曲桥通岸。(介
绍地理形势)这里发生过“宝钗扑蝶”“金蝉脱壳”等有趣故事,反映了宝钗童心未泯的情趣,更是她“藏
愚守拙”、随机应变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示。(扣合原著情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能力。
题干设置的情境是“假如你是大观园的一位导游”,这就需要学生明确身份,明确写作要求,导游写解说
词要有一定的顺序,要突出景点的特点,要语言优美,能吸引人。同时,题干要求从《红楼梦》中选择一
处景点,可以选择大观园里的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等。如潇湘馆:“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
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
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
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景致进行写作。
四、写作(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从 1919 年 5 曰 4 日《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
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让人们重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引发了广大网友
的热烈讨论。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曾经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
去奋斗和牺牲。”——豆瓣网友万千
年龄越大越钦佩百年前为了国家民族的奋不顾身的革命者,他们才是最酷的年轻人,最纯粹的理想主
义者,革命万岁!青春万岁!——豆瓣网友环形山
有人问:“《觉醒年代》有续集吗?”我的回答是:“他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续集应由当
代青年来写!”——豆瓣网友嗯嗯
请他以“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为主题,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说说他的感受与
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前辈担道义,我辈当觉醒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有些人仰望星空。”没有钱的穷人可能生活在阴沟里,
没有追求的富人也有可能生活在阴沟里。然而,不论穷人富人,只要灵魂觉醒了,看到了头顶上的星空,
就会想方设法逃出阴沟,朝着心中精神的目标奋进。
畅游历史长河,我听见他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觉醒者、传播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令备受鼓舞,他连续发表文
章和演说,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青春》
一文中,他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用一
次次呼喊、一篇篇文章、一场场演讲让更多的国人精神觉醒。当年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如今已在中国大地
生根、开花、结果。漫走红色征途,我听见他说: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瞿秋白,中国革命事业的觉醒者、传播者——基于对苏俄的熟知,他挥笔泼墨,他开始运用马克思主
义来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发表大量政论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
出开创性贡献。他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都留在历史的注脚里。他说他总想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他做到了!他为民族和人民的前途牺牲了自己的精神,让新时代青年觉醒。
抬头仰望星空,我听见自己一批华夏精英说:我要发光发热,替他们走下去!于是,周培源、钱三强,
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等科学家克服各种阻挠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在极
其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与祖国人民一起,用青春与热情让“中国梦”落地生根。
现如今,一个个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关不断被攻克,正在实现从“跟
跑”向“领跑”的历史跨越。仅去年一年,中国率先进入 5G 时代、“中国天眼”投人运行、“天同一号”
火星探测升空、“嫦娥五号”登月回家、“华龙一号“井网发电、“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量子计算
机“九章”问世、“神威太湖之光”超算再次领先,北斗导航全面建成,这些最新科技成果“井喷”,展
现出中国人创新创造的磅礴力量。
这些领航人,一定能具有“口头谈论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一
代有一代的担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理论领航,用实干担当,使中国这头睡狮觉醒,使中国这条巨龙
腾飞。《觉醒年代》的续集就是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续集应由我们当代青年来
写。作为新时代觉醒的青年,我们一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努力学习,拓展眼界,学习前辈
一样,做领航人,担道义事,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朝着“中国梦”高歌前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篇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本次材料作文给学生限定了血作主题和作文文
体。
(一)审材料
所给的材料一共两层。第一层是讲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的内容、意义及影片带给人们的强烈
的反响。这部影片展现了从《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让人们重
新认识百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恢弘历史和壮美篇章。通过影片和历史,考生要了解 1915 年,22 岁的毛泽东
通过文化启蒙,启迪民智,这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上觉醒,考生可以据此谈思想觉醒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
重要性;1917 年,28 岁的李大钊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李大钊道路在中国觉醒,
考生可以据此谈走中国特色之路的重要性;1920 年,41 岁的陈独秀与李大钊通过建立崭新的政党,实现为
民众谋幸福的政治追求这是中国政治山的觉醒,考生可以据此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第二层材料主要摘引了网友对“觉醒”的若干观点,从总我看到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前辈奋不顾身的精神,
接过新时代建设中国的重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能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希望新时代当代青年能够觉醒,
清醒地接过前辈青年的期望,书写中国幸福生活。
考生可以结合前辈们在思想上、道路上、政治上的“觉醒”,以及新时代青年的对“觉醒”思想的继承和
发扬等角度立意作文。
(二)审任务
以“新时代青年的觉醒”为主题,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思
考。
【立意】(1)前辈于磨难中觉醒,我辈于觉醒中开新局;
(2)为生民立命,燃觉醒之火;
(3)继承百年之觉醒精神,实现中国之复兴梦想;
(3)青年正觉醒,我辈当自强;
(4)以觉醒为枪,护万里河疆;
(5)前辈觉醒破局,当代青年求新局.
【素材】(1)“我们要建党,为人民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海河岸边,响起了一个
春雷般的震古烁今的声音。思想的先行者陈独秀,为人权而呐喊,为人民奋斗。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
样的镜头,我不禁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愿的人,他们都
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高瞻远瞩,他们胸怀天下,他们用铁肩担道义,他们因觉醒而领航。
(2)一批批仁人志士追随革命先驱,义无反顾地踏进了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解放的历史洪流,并最终
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聂荣臻在家书中写道:“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
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关向应在致叔父的家书中写下:“愿终身奔波,竭能力于万一,
救人民于涂炭,牺性家庭,拼死力与国际帝国主义者相反抗。”字里行何流露着共产党人为追求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而舍生取义的历史担当和坚定决心。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3)1920 年的冬天,鹅毛般的大雪从天空翩然而至,洒向人间,洒向当时赤贫千里的中国大地上,也洒在
了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两岸。黄河两岸则是一群群沿路乞讨的难民,衣衫褴褛,在泥泞的道路上冒着
漫天风雪艰难地行走着,凄惨之状,难以尽言。难民群中站立着两个青年人,他们看到难民的惨状后发出
了一声坚定的呐喊:“我们得建党,”“不为什么,我为了他们……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
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是的,这两个人物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中的
两位:陈独秀与李大钊。终于,在 1921 年,一百年前的一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的发展也进入了
一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中国共产
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度沦为半殖民社会,国家主权日益沦
丧,国民生活惨状日益加剧。面对当时国情,虽有无数的先进爱国人士前赴后继,为改变中国现状而顽强
地探索着,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但都相继失败,社会依旧处于无可救药的局面。中国这只东方睡狮
何时能够苏醒过来,中国这艘巨轮将要驶向何方,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留待人们去继续探索,以便寻求
救世的良方。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为当时的无产阶级带来了希望,为国家
的未来带来了光明。共产党也成立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找到了,在破局中寻求到了新生。 习近平在回
顾革命先烈的贡献时曾谈到:“他们信仰的理想正在实现,他们开创的事业正在继续,他们书写的历史必
将由我们继续书写下去。”中国共产党于破局中开新局,于破局中寻求新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伟大
时代中,就让我们跟随党的脚步,继续去实现革命前辈未尽的伟大理想与伟大事业,创造属于人的权力、
人的快乐、人的尊严的美好社会。
精品解析:江苏省如皋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