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质量监测联合调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质量监测联合调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 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由此产生了很多有悖于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理论话语,对中国 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比如,有关均“均”与“宫”的问题,古人起初是把它们 区别得清清楚楚的,后来由于历代官方音乐理论只承认一种音阶,就把“均”与“宫”的区别抹杀掉了。 而且,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对古代人创造的一些理论、话语难以把握,以致在理解过程中产 生歧义和偏差。另外,进入 20 世纪以来,由于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被普遍接受,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受到了冲击,无形中削弱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 都是我们在探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中国 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主导话语并未完全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很多理论话语 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等“旋宫”理论;“五声、十二律、六 十调”等律声系统关系;秦汉以来形成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笛上三调、琴五调等调关系原理等等。这 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 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 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乐厚 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白, 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 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组带。继承与创 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断时期中国音 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 所谓“改用”,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不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名词、术语通过“改造”,转换成新的理论话语, 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借用”,就是“洋为中用”即“借鉴”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理论范式为我所用,特制是一些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概念、术语,完全可以借用, 但前提是不应产生歧义。试围彻底规通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观念和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做到 的。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 遍认可的理论话语,近百年来,老一星音乐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现实需要,“改用” 和“借用”了很多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征的创新性理论话语,同时也创设了一些新的理论话语,这是 新时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宝责资源,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 (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 文化交流。 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秦、齐、燕、赵、韩、魏、楚的连横合纵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争 鸣、辩论,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 的演化,出现了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在设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初步确立了中国 传统音乐旋法的无半音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奏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家学说的理 论端点。 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西晋永嘉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西部和北部地区 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不仅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向内地 的传入,同时也促使外国音乐向中国传入。 唐代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公元 568 年,龟兹乐工苏祗婆引进“五旦”“七调”理论, 至隋初,由郑译将它与中国古代乐制相结合,推演成十二均,并形成八十四调。 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清末民初,一批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走向欧美、 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回国之后,他们在中小学校开设“乐歌”课程,开办专业音乐学校,传授西方音乐。 许多音乐家还翻译出版《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曲式学》,介绍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起到了推动中 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作用,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 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 中,尤其要提倡 “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州、王耀华《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维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冲击,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被认知的现实原 因。 B. 历史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 C. 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需以此为参照。 D. 材料二强调今天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材料一中的“借用”异曲同 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抹杀了“均”与“宫”的区别,这是受历代官方音乐理论的干扰和制约面形 成的。 B.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超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 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 C. 材料一中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 化。 D. 材料二回顾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目的是阐明音乐文化交流对构建中国音乐 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一项是( ) A. 金湘在歌剧《原野》音乐创作中将民族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熔于一炉。 B. 邱霁把古琴、日本筝和越南筝的演奏特点和音色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 C.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致力于推广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就是代表。 D. 中西音乐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相通之处。 4.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构建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C 4. ①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 出新,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5. 材料一是层进式结构。先论述了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的原因,然后论述了 当下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继承与创新,最后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内涵。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提出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交流,然后具体介绍了三次交 流的情况,最后总结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和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提倡国际音乐文化 交流。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概念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 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故选项应该是“历史上 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B.“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错,原文只说“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 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关于现在情况的判断在材料中没有根据, 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C.“我们需以此为参照”错,原文说“这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 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原文“以此为参照” 指的是“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而不是“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错,原文说“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 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 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原文中“改 用”“借用”和“创用”并无主次之分。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 乐文化交流”强调开放交流。 A. 强调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 B. 强调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 C.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致力于推广原生态民族歌舞”,强调继承; D. 强调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原文说“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 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由此可知, 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 原文说“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 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 的桥梁和组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 陈出新’是断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由此可知,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篇论述“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 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论述了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 系难以认知的原因。 第二段写“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 新’是断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论述了当下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继承与创 新。 第三段写“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 内涵。 据此得出,材料一运用了层进式结构。 材料二第一段开篇总结“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 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提出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交流。 第二至五段分别写“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第三 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分别具体介绍了三次交流的情况。 文章结尾处总结“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 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 ‘多向度’和‘双向度’的 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总结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和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提倡国际音 乐文化交流。 据此得出,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夫人心中怕的是凤姐儿未经过丧事,怕他料理不清,惹人耻笑。今见贯珍苦苦地说到这步田地, 心中已活了几分,却又眼看着凤姐出神。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要当,也因未办 过婚良大事,恐人还不服,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先见王夫人不允,后 见费珍说得情真,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得这么恳切,太太就依了罢。”王夫人 悄悄地道:“你可能么?”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已经大哥哥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 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说得有理,便不作声。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 道:“也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里去谢。” 说着就作揖下去,凤姐儿还礼不迭。 ②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 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 整治,都忒不像了。” ③至次日,卵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 敢撞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 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 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说着,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的唤进 来看视。 ④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又有十三众尼僧,搭绣衣,毅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 诸咒,十分热闹。那凤姐必知今日人客不少,在家中歌宿一夜,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及收拾完备, 已是卯正二刻了。来旺媳妇率领诸人伺候已久。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 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大门上门灯朗挂,两边一色戳灯,照如白昼,白汪汪穿孝仆从两边侍立。 请车至正门上,小厮等退去,众她妇上来揭起车帘。凤姐下了车,一手扶着丰儿,两个媳妇执着手把灯罩, 簇拥着凤姐进来。宁府诸螅妇迎来请安接待。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 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 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 都忙忙接声喷哭。 ⑤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来旺媳妇献茶散口毕,凤姐方起身,别过族中诸人,自入 抱履内来。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 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远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都 来得早,只有今儿,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速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正说着,只见荣国府 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 ⑥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去说; “领牌取线,打车轿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 共用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教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 兴家的去了。 ⑦凤姐方欲说话时,见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进来,都是要支取东西领牌来的。凤姐命彩明要了帖念过, 听了一共四件,指两件说道;“这两件开销错了,再算清了来取。”说着掷下帖子来。那二人扫兴而去。 ⑧待张材家的缴清,又发与这人去了。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速了,后儿我也睡速了,将来都没 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得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 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来!”众人听说,又见凤姐 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拖人得出去拖人,执牌传谕的忙去传谕。那人身不由己,已拖出去换了二十 大板,还要进来叩谢。凤姐道:“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说着, 吩咐:“散了罢。”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 ⑨里面凤姐见日期有限,也预先逐细分派料理,一面叉派荣府中车轿人从跟王夫人送殡,又顾自己送 殡去占下处。忙的凤姐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 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凤姐见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 筹划得十分地整肃。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 (选自《红楼梦》,有删改)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王夫人对王熙凤能否料理丧事心存疑虑,因此并没有先答应贾珍的请求,在王熙凤主动请求下,王夫人 才默许。 B. “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一句反映了都总管来升对宁国府下人的祖护心 理。 C. 选文中两次提到“卯正二刻”,既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辛劳勤恳,但也反映了她急于卖弄才干的心理。 D. “带出去,打二十板子!”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王熙凤重罚迟到者,反映了她杀一儆百的 心理。 7.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中有许多语言描写,“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这一语言描写表现了王熙凤赛言观色、 溜须拍马的一面。 B. 选文借宁国府都总管来升及众人之口,反映了宁国府疏于管理的现状,与王熙凤在治理丧事中的情形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 C. 选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第②段就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 王熙凤的形象。 D. 凤姐处罚迟到者一节文字中,有声(喝命)、有色(放下脸)、有行(掷下对牌),一贯而下,绘声绘色 地写出了凤姐的威势。 8. 画横线处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9.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 (2)众人听说,又见凤姐眉立..,知是恼了,不敢怠慢。 【答案】6. B 7. C 8. ①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表面上是讲给来升媳妇听的,其实是给众人听,充分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②从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内容来看,充分展现了王熙凤的泼辣。 9.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夸张表情刻画出凤姐善于逢迎机变的一面。 (2)抓住凤姐的神态,刻画出凤姐杀气腾腾的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极富表现力。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品内容以及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B.“反映了都总管来升对宁国府下人的袒护心理”错,从上下文来看,来升这样说是怕丢了自己的老脸。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第②段就主要运用正面描写”错,第二段写“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 同事人等说道:‘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 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第②段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 过都总管来升来侧面刻画王熙凤的形象。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前文语境“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撞入,只在窗外听 觑。只听凤姐与来升媳妇道”,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表面上是讲给来升媳妇听的,其实是给众人听, 对众人进行敲打,这充分展现了王熙凤的精明机智。 从王熙凤与来升媳妇的对话内容来看,“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如今可要依着我行, 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充分展现了王熙凤的办事利落、泼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泪比喻成断线之珠,生动形象的写出王熙凤看见棺材 之后的举动,“滚将下来”,把掉眼泪说成眼泪“滚将下来”,用夸张表情刻画出凤姐善于逢迎机变、逢 场作戏的一面。 “又见凤姐眉立”,“眉立”,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凤姐恼怒后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凤姐主持家事时 杀气腾腾的形象,句子这样表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极富表现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之 三月,推右副都御史。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围 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因命巡延绥、宁夏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 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朝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 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 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强,遣人授 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 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 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 余年,陕人载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 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明年秋,以疾致仕..。卒, 赠太保,谥僖敏。 (选自《明史·陈锚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 料乞/悉停免/诏可/ B. 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 料/乞悉停免/诏可/ C. 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 料/乞悉停免/诏可/ D. 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锚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 料乞/悉停免/诏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的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 B. 荒政:中国历史上救济灾荒的措施。荒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持再生产。 C.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如《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镒爱护百姓。陈镒曾请求在各边塞全部实施救灾政策,秦中发生饥荒时,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 的十分之四。 B. 陈镒关心边事。瓦剌也先强盛后,授都督喃哥等为平章,还在甘肃设行省,陈镒当即上奏朝廷,请求严 加防备,但朝廷不以为然。 C. 陈镒颇有远见。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请求安抚救助他们,但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最 终导致流亡百姓作乱。 D. 陈镒受到爱戴。陈镒先后三次镇守陕西,总共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 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2)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14. 请简要归纳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的原因。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他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 (2)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14. 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他留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种情况上报皇帝,皇帝下令陈镒第三 次镇守陕西。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生可通过语意、动词等的判断进行断句,“镒道出大名见之”为完整句意,“见”是谓语,“之” 是宾语,故“之”后断开,排除 AC;乞,请求的意思,结合句意可知,“乞”的宾语是“悉停免”,中间 不能断开,故排除 D。 翻译: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 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 诏令同意。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指官员辞职归家”表述错误,“下车”指刚刚到任。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陈镒当即上奏朝廷,请求严加防备,但朝廷不以为然”分析错误,根据文中“镒以闻,请严为之备。 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的信息可知,朝廷也采取了措施,而不是“不以为然”。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至”,所到之处;“便宜”,便利的事情;“振”,赈济。 (2)“再至”,下一次到来;“欢迎”,欢迎的百姓;“莫及”,没有谁赶得上。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归纳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的原因。根据文本“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 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可知,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他留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种情 况上报皇帝,皇帝下令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 望。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大 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这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 被繁多的赋税所困,推派征收财物,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 令奖励,并命他巡视延绥、宁夏边境。他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 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又请求在各边塞全部实施救灾政策, 于是各个边塞都有了储备。 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 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更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陈镒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 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 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 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 名号。陈镒上报,让朝廷知道,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 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陈镒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 议后执行。 陈镒曾害怕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 助他们。得到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指出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恐怕会留下 祸患。到成化年间,于是有项忠逐流民之举,人们更加思念陈镒的话。 景泰二年,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希望得到陈公而让我们活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以 此上报,皇上又任命他(赴陕西任职)。陈镒到此时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 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陈镒每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 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 景泰三年春,陈镒被召回与王文共同掌管都察院。王文威严,众御史怕他如怕神。陈镒性格宽大仁恕。 第二年秋天,陈镒因病退休。去世,赠太保,谥号僖歙。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太行【注】 曹勋 落月如老妇,苍苍无颜色。 稍觉林影疏,已见东方白。 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 【注】诗人在北方长大,曾随宋徽宗被俘北去,后又逃到江南,此诗是他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到金国,望见 太行山时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落月惨淡无光,像老妇人饱经沧桑的脸庞。 B. 颔联写树影稀疏,天色渐渐亮起来,渲染出幽静氛围,给人以轻松之感。 C. 颈联描写诗人一生的遭遇,诗人一生奔走流亡,困于战乱生活之中。 D.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全诗层次分明。 16. 尾联”喜“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尾联写诗人故地重游,没想到还能再见苍翠太行,“喜”字表达了再次见到太行山 的惊喜。②此时太行山已经沦陷,自己一生奔走流亡,已是风烛残年,惊喜中夹杂诗人的辛酸悲苦之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B.“给人以轻松之感”说法错误,从上下句意来看,这句虽写的是黎明时的幽静,然而是反衬诗人行色匆 匆的沉重。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及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临老复兹游,喜见太行碧”,前句紧承上联,点明此次望太行是出使路过,机会难得。一“复”字, 含意甚深,既有复来故土意,又有此后再难得见之意。后句描绘朝阳下太行山青葱欲滴的景色。这时的太 行山因能见度高而异常清晰。“喜”照应上句“复”字,这是重来故土复见故物之喜,恨不得多看几眼, 也是喜中含悲,这里本是自己的土地,本可常见,而今竟难见,因为此时太行山已经沦陷,自己一生奔走 流亡,已是风烛残年。这二句使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前联感慨平生时的低沉作两层折转,一转为喜,再转为 悲,前者明,后者隐,惊喜中夹杂诗人的辛酸悲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 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______,______“两 句温和自谦的开场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两句中可 以看出。 【答案】 (1). 端章甫 (2). 愿为小相焉 (3). 以吾一日长乎 (4). 毋吾以也尔 (5). 如其礼乐 (6). 以俟君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端、甫、毋、以、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井早就是声名鹤起....的蚝乡,这里每天都熙熙攘攘....,蚝的养殖、加工、交易……蚝肉蚝油改写了内地 的饮食文化。多少年里,宝安那涛涌般的商业气象,正是从这一条条窄巷里氰鱼升腾的。 这是一个异质多元的区域,原来只有两万人的沙井,已有了七八十万的外来人。他们是繁花的叶片, 是森林最初的草木。从街巷出来,很容易就进入了宽阔的大道,两旁是密集的工业区,众多知名企业都在 这片区域内,优质项目也纷至者来。近 4000 家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宝安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高 地和高端制造高地,这个高地在大湾区经济战略布局中极其重要。 我的眼前出现了奔涌的珠江。常听到“大潮起珠江”,现在这条具有象征意义的河流,要让室安与大 海对接。离入海口不远,伴着浑博的大江,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再加上分分钟起降的机场 跑道,真就构成了多维的效果图:融汇..与畅达。这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 济优势并举。 现在,深圳机场的新候机楼正在亮翅,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又悄然跃起。我乘观景电梯上到一个制高点, 无比宏大的主体建筑及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时代的画匠,正在续写着深圳气魄和深圳速度。有了会展中 心连带的片区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居百强区第六、创新居百强区第二的宝安,怎能不 以领跑的姿态,开始一次新的飞跃? 18. 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声名鹊起 B. 川流不息 C. 熙熙攘攘 D. 融汇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B.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林觉民《与妻书》) C.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书》 D. 钟情如我之辈者,能忍之乎?(林觉民《与妻书》)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删除后,从语义上看并没有影响,为什么说有了这句,语段的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B 20. ①在叙述中插入议论、抒情,使文章行文有了变化,增强了文段的感染力。②更能表达出“我”对深圳 气魄和深圳速度的赞叹之情。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声名鹊起:形容声名迅速提高。与“早就是”相互矛盾,使用不符合语境。 B.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修饰“沙井”的热闹,使用符合语境。 C.川流不息:多形容往来的人、车辆等很多,规模浩大。修饰“高速公路与空中铁路”,使用符合语境。 D.融汇:融合汇聚。此处强调珠江是“深圳海陆空铁交通最发达的区域,海洋经济与空港经济优势并举” 的地方,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运用比喻修辞。把“外来人”比喻“叶片”和“草木”。 A.运用对偶。“叶密”对“风轻”,“鸟飞”对“花落”,“碍”对“迟”,对仗工整。 B.运用比喻修辞。“狼犬”比喻黑恶势力。 C.运用借代修辞。用“寸管”代指笔。 D.运用反问修辞。“能忍之乎?”,意思是“不能忍受”。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1)此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叙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发展情况,而划线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作者的 议论和抒情,这样,使行文表达错落有致,又便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富有一定的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 注意力。(2)这句话高度赞扬了深圳发展的迅猛,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赞叹之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 度,所以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般人都会认为,①________。这是个错觉。我国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中,原来 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被后人所加。历史地看,诗并非从来就有题,②________。在诗歌史上, 对无题诗的学术评价很高。清代乔亿《剑溪说诗》卷下说;“论诗当论题,魏晋以前,先有诗,后有题, 为情造文也;宋齐以后,先有题,后有诗,③_______。诗之真伪,并见于此。”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 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把诗题之有无与先后说成是“诗之真伪”之区别,未免极端;以之论证诗歌 创作之每况愈下的趋势,当然也不足取,但两位前贤都把题之先后作为古今诗歌演变的一大关键,则是相 当有艺术眼光的。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21. ①诗都有标题②无题也是我们诗歌的传统③为文造情也 22. ①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诗歌,原来均无标题,现在人们看到的标题都是被后人加上去 的。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要填的是一种错误认识,根据“原来均无标题”可知,此处应填“诗都有标题”; 第二处,根据上句“诗并非从来就有题”可知,此处与上句转折,说的是诗“无题”的情况,再根据“在 诗歌史上,对无题诗的学术评价很高”应填“无题也是我们诗歌的传统”; 第三处,分号前后形成内容的呼应,对应“先有诗,后有题,为情造文也”可知,此处“先有题,后有诗” 应填“为文造情也”。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中”作句子的状语,造成原句缺主语,删掉“中”; “标题都被后人所加”成分残缺,改为“都是被后人加上去的”。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49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三营八连进验南京路,担负警卫等执勤任务。他们身 居闹市,一尘不染,全心全意为民服务,被上海人称为最可爱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南京路步行街西 端新建的下沉式广场,记者看到一块巨型浮雕,刻画的正是这支“南京路上好八连”与上海人民的鱼水情; 神色坚毂的战士,有的紧握铜钢枪,站岗放哺;有的凿石铺路,帮忙建设;有的修鞋剪发,服务市民…… 旁边镌刻着毛泽东挥毫写下的《八连颂》;“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着天下谁能敌。” ②而今,每月 20 日,接替“好八连”承担南京路执勤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 们,总是早早支起棚子,摆开电推子、螺丝刀、血压仪等器具,帮来往行人修修补补、答疑解问。从修解 放鞋、伞具、半导体收音机,到修皮鞋、手机、钟表,再到测量血压,提供法律咨询,这项传承“好八连” 精神的为民服务活动已坚持 39 年。 假如南京路步行街上正在举行以“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为主题的演讲会,邀请你登台演讲,作为当 代新青年的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南京路上好八连——跨越时代的精神魅力 尊敬的各位友人: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南京路上好八连——跨越时代的精神魅力》。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八连,天下传。”1949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 三营八连进验南京路,让“南京路上好八连”家喻户晓,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70 多年过去了,“好八连”连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好八连”依然保持本色,身居都市,一尘不 染。当年的光荣与传统也在不断传承、延伸,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这是一个特殊的连队,没有立下赫赫战功,没有出过如云猛将,却干出了一番不寻常的事迹。时至今 日,这里依然保持着一方净土,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时时受到教育,时时受到感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复一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八连的传统始终没有改变过。时至今日,走 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天下传”的“好八连”力量。 给大家讲一个上世纪 60 年代初出自八连的故事——“闪光的一分钱”。当时,八连在外滩出操时,战 士徐淑潮发现路边掉了一分钱,立即捡起来交到指导员刘仁福手里。旁边不少战士都以敬佩的目光看着他, 只有一个新战士噗哧一声笑了,又看看周围的战友,赶紧用手捂住嘴。刘仁福郑重地接过一分钱,又和徐 淑潮握了握手。当天晚上,在八连全体大会上,刘仁福专门表扬了徐淑潮,对大家说:“一分钱虽然是微 不足道的,交了公是人民战士的本色,可是如果你留下它,它就会在你的心灵里染上一个永远抹不掉的污 点。” 南京路上好八连——跨越时代的精神魅力。如今,南京路这个我们热爱的地方,节约一滴水、一分钱、 一度电、一粒米、一寸布,在八连被凝聚成一种岁月所不能磨损的精神,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每月 20 日,接替“好八连”承担南京路执勤任务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们,总是早早起床, 为民服务,据说,这项传承“好八连”精神的为民服务活动已坚持 39 年。 艰苦奋斗是八连的传家宝,艰苦奋斗精神早已渗透进八连一代代官兵的血脉里。如今,象征八连勤俭 节约好传统的理发箱已传到第34代,木工箱、补鞋箱已传到第33代。在八连,连队电话亭边印有“时 间就是金钱,请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语;电脑打印机上,贴有“每人节约一张纸,希望小学的学生就多 个练习本”的字条;饭堂墙壁上,悬挂着“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警句。 南京路上好八连——跨越时代的精神魅力,希望大家能够抵制种种诱惑,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希望艰苦奋斗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光荣传统,更是昂扬的时代精神。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次作文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是关于南京路上好八连及其精神传承 的内容。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当年的情况及毛主席的题词;二是武警上海总 队的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们传承其精神的事迹。 写作任务是,在以“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为主题的演讲会进行发言,写一篇演讲稿写作要求:主要 是从标题、立意角度、身份要求、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写作演讲稿任务分解 任务一:写一篇以“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为主题的演讲稿 注意:必须明确回答引导语中的问题,体现对“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的认识和思考。写作过程中要 对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对个人发展、社会公民与国家发展的影响进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否贝不 得评为一类文。 任务二:结合上述材料 对于材料中体现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精神和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十中队的战士们传承其精神等内容 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引导语中“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为主 题的演讲会”这一情境来写作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 写作者身份为发言者。读者对象是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听众 任务四:文体——演讲稿 基本构成:标题,开头(称呼、问候语),正文(着重阐述对“传承南京路上好八连精神”的认识与思考), 结尾。 语言:体现演讲稿的写作特色,语言准确自然流畅,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立意】1. 传承精神,服务民众; 2. 八连精神永放光芒; 3. 为民服务贵在坚持;等等。 【素材】1.61 年前,前身为华东军区特务团辎重连的八连,开进了昔日“冒险家的乐园”,执勤于上海最 繁华的南京路。从战场到“十里洋场”,脚穿草鞋的八连官兵时刻铭记“两个务必”,经受住了与硝烟弥 漫的战场同样严峻的考验,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爱民之师的崭新 形象。 2.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1963 年“八一”建军节 这天凌晨,一夜未眠的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好八连”事迹报道,挥笔写下这首后来名扬天下的《八连颂》。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一个连队题词并写下颂歌。他在诗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3. 星移斗转,伴随着大上海的沧桑巨变,“好八连”官兵早已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生活。如今,走进八连,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军营:设施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藏书 6000 余册的 图书室,每 3 人拥有一台电脑,宿舍有电视,饭堂有空调、消毒柜、烘干机……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