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15289

大小:8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学校 2021 年 5 月月考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时隔 8 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 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 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 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 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 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 他身上。 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 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 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 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 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 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 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 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 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 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 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 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 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 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 年 02 月 22 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 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 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 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 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 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2020 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 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 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 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 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 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 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 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 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 2021 年 3 月 13 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 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 《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 都有新的突破。 C. 2020 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 只有贫乏的思想。 D. 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 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 不足。 B. 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 素养的人才。 C. 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 任何别人的看法。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侧重于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 文教学的思考。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 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 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 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 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 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 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 来,成为一代新人。 4. 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 5. “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 由。 【答案】1. B 2. C 3. D 4. ①小说主题:关注人生、命运、时代。②题材创新: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③叙 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④艺术效果:忠实叙述、耐心聆听, 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5. ①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②能够引 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 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③促进语文和文学“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 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 事的风格。” C.“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 D.“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 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余华小说……”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 1990 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 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 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讨论高考作文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材料最后给出的观点是“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 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据此二者之间既是独立,又可相互促进。 A、B、C 三项都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D.“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体现了该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 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可知,小说的主题:关注人生、命运、时代。 结合“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可知,小说题材创 新: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 结合“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 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可知,小说的叙述特色是: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 结合“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 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 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可知,小说的艺术效果是: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 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 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材料二“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 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 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可知,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 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结合材料二“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 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可知,能够引 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 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结合材料二“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 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可知,能够促进语文和文学“出圈”“破界”, 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 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 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 这成了鸟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 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 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 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 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 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 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 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 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电线一 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 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 的姓名了……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 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 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 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 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 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 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6.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鸟巢充满危险。 B. “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作者在此目的是批 评孩子太调皮捣蛋,偷了鸟蛋并不离开,还要恶作剧地看丢了鸟蛋的鸟儿怎么办。 C. “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鸟巢留在阳台,成为我回想儿时伤害鸟儿的行 为的媒介,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幼时行为的自责与反省。 D.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把天空类 比巢,地球类比“病变的鸟蛋”,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从而揭示出文章主旨。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 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承接上文突出了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 带来的悲痛作铺垫。 C.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村 乡村的巨大冲击。 D.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的词语将 “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8. 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9. 试探究文章以“空鸟巢”为题目,有何好处? 【答案】6. C 7. C 8. ①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人类恶行对鸟儿的伤害;记叙越详细,越能展现人类欲望恶行之重,越能使读者深 入反思。②与下文“我”保护鸟巢的事情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表现“我”的反省与改变,使文章反思的 主题更为深入。 9. ①引出鸟巢空置原因等文章具体内容,是文章写作的线索。②揭示主题,通过对鸟巢“空”的原因的追 问与分析,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③喻指人类整个生存环境,以此为题,更有警示意 味,深化主题内涵。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原因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鸟巢充满危险”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树的命运的 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灾难来临……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可见鸟巢 被鸟儿遗弃的原因不仅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还有人类行为的强横霸道,使鸟儿不断逃 离。 B.“目的是批评孩子太调皮捣蛋,偷了鸟蛋并不离开,还要恶作剧地看丢了鸟蛋的鸟儿怎么办”说法错误。 根据后文“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 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孩子是出于“好奇”而掏鸟蛋,而且对弱小生命被伤害并不在意,因此不尊重生命, 无视鸟儿的命运。可见这句话,是作者通过比喻反思人类的欲望对鸟儿的伤害。 D.“把天空类比巢,地球类比‘病变的鸟蛋’”说法错误。类比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 物特征比喻,这里将天空比作巢,将地球比作“病变的鸟蛋”不是类比,是比喻。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村乡村的巨大冲击”说法错误。文中写“我”回到故乡以后, 发现鸟儿变少,但却“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可见,写鸟儿变少是为了和下文记忆中的鸟儿的乳名情 形作对比。作者认为“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因此,写“我”发 现鸟儿变少,进一步加深“人的欲望”破坏了鸟类生存空间的主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幼时“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恶毒的举 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可见,幼时“掏鸟蛋”是一种破坏行为,这 样的“恶”使鸟儿“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凄楚的哀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 野”。详细记叙这样一种“恶”,目的是使之醒目,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人类恶行对鸟儿的伤害;记叙越详 细,越能展现人类欲望恶行之重,自然地引起下文对这种行为的反思。 从主题上看,“我”家“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而“我”现在的态度则是“依 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儿时“掏鸟蛋”是旧事,这种“恶毒的举止”“对悲惨 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与下文“我”保护鸟巢的事情前后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我”对儿时 行为的后悔与痛苦,“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表现“我”的反省与改变,使文章反思的主题更为 深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空鸟巢”贯穿全文,文章以“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起,到回忆童 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只留下空鸟巢,再到“今年三月”自家阳台上出现的“已经完全成型” 的空鸟巢,最后到“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空鸟巢”串联全文,是文章写作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照应。 从主题上看,鸟巢“空”是因为人为的破坏,孩子会掏鸟蛋,“灾难来临”,鸟儿失去了家园和安全感, 逃离是唯一的选择,“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因此,“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导致了“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鸟巢之空,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不能给予弱小的生命以尊重,从而 揭示出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鸟巢“空”的原因的追问与分析,引出了“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 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的比喻,将人将鸟巢变成“空鸟巢”的行为扩大到整个自然界,进一步 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 从“空鸟巢”的意象上看,“我”每次回到故乡,“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 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 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鸟儿越来越少,“已被死亡收藏”,因此,“空鸟巢”象 征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放大到整个自然来看,“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 变的鸟蛋”,文章结尾将天空比作巢,地球是“病变的鸟蛋”,赋予“空鸟巢”以新的意义,增加了文章 警示呼吁的意味,深化了主题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 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 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 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 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 与骠骑将旱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 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 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 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 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 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 上为造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 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 意。 B. 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 金抵免。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 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 子有一定关系。 B. 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 师,受到惩罚。 C. 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抜补充精壮士卒,部队 从没遭遇绝境。 D. 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 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2)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14. 《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他)带领八百轻骑勇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的敌人极多。 (2)(他)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 14. ①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不能体恤士卒。②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 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③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降汉”指的是投降汉朝,“使人先要道边”的主语是“浑邪王与休屠王等”,因此“降汉”之间不能断 开,由此排除 A、D 项;“得浑邪主使”和“即驰传以闻”的主语都是“大行李息”,根据前文“使人先 要道边”,可见是浑邪王与休屠王派出了使者与汉朝商谈,因此此处大行令俘获的是浑邪王的使者而不是 浑邪王,所以“使”后应断开,由此排除 C 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 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说法,“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 桓侯”。“武”是表彰霍去病克敌服远、英勇作战之功,“广地”是表彰霍去病扩充疆土之功。因此,“景 桓”是褒扬霍去病扩充疆土、战功卓著,而不是“光明磊落”。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而是霍去病常选抜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去病所将常选,然亦 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可见霍去病虽然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 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但这并不是“部队从没遭遇绝境”的唯一原因, 勇气可嘉、身先士卒等也是原因。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与”,带领;“轻勇骑八百”,定语后置;“赴利”,夺取战功;“过当”,极多。 (2)“传”,名词,驿车;“诣”,到;“行在所”,皇帝巡行所到之地;“将”,动词,率领。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的意思是: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就会有瑕疵。这里是 喻指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缺点。可见,本题要求分析霍去病的缺点。 文中说霍去病凭借“皇后姊子”的身份,“年十八为侍中”;获得战功后,“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益 封二千二百户”“益封五千四百户”,后来又“日以亲贵,比大将军”“上益重爱之”。可见霍去病年纪 轻轻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深得帝王信任。但他“贵不省士”,不能理解部下的苦痛,不能体恤士卒。 文章第四段对霍去病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在谈到霍去病的缺点时,说他“其从军,上为造太官赍数十 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可见霍去病在率军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 满载食物的膳车,而他回来时,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将这些食物分给部下,不会体恤忍 饥挨饿的士兵,生活骄奢。“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可见霍去病在塞 外作战时,明知士兵缺粮,甚至有的士兵都饿得不能爬起了,他却浑不在意,自顾自地开辟场地踢球,尽 情玩乐。 参考译文: 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的小儿子。因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十八岁就成为侍中。他善于骑马射箭, 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接受诏命,拨给他精壮的士卒,让他担任骠姚校尉。他带领八百轻骑勇 士,远离卫青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给他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天,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有军功。武帝加封霍去病二 千二百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出兵,兵分两路。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则 一齐从右北平郡出兵,也兵分两路。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先到,张骞率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 骑兵围攻李广,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死亡的人数过半,所杀敌人也更多。直到张骞率部队到,匈奴才带 兵退离。张骞因为部队行动淹留迟缓,罪判斩首,但赎罪为平民。霍去病深入北地,捕杀敌人很多,公孙 敖却迷失了道路,没能和霍去病会合。霍去病到了祁连山,斩获的首级和俘虏很多,又加封五千四百户。 公孙敖因没有与霍去病会师,罪判斩首,但赎罪为平民。众多老将所率领的兵马都不如霍去病。霍去病所 率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来补充,但他自己也敢于深入敌区,常常与精壮士卒奔驰于大军前面,他 的部队也有老天保佑,从没遭遇困难绝境。但众多老将却常常滞留在后,际遇不好而难取功名。从此霍去 病日益因受武帝宠爱而显贵,地位和大将军卫青相等。 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在西面但多次被汉军所败十分愤怒,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都是遭 到骠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人商量投降汉朝,派人先约汉方代表在 边境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筑城,俘获浑邪王使者,立刻派人乘车报告皇帝。武帝 担心他们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境,就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 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副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投降,纷纷逃跑。霍去病立即飞马冲 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 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人有几万人,号称有十万人。 霍去病为人沉默寡言,有勇气,敢作敢为。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 看谋略有什么用?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 灭,就没有心思考虑成家。”从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 惯了,不太关心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武帝还要替他派遣太官赠送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回来时, 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精米肥肉,但士兵中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的时候,士卒缺乏粮食,有的人 饿得不能爬起来,但霍去病却还开辟场地踢球。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了。武帝对此很悲伤,调发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列队到茂陵,将他的坟 建成祁连山的样子。为他定谥号,合并“武”与“广地”两层意思,定谥号为“景桓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欧公,指欧阳修,1049—1053 年为颍州知 州,政绩斐然。②清颍,指颍河,为淮河重要支流。颍州境内有西湖胜景,位于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B. “咽”,水浅声低、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C. “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D. “草头”―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鸾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 妙。 16.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 【答案】15. D 16. 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水底的明月。运用拟人手法(或以景结情 的手法),用西湖明月之“识翁”代表欧阳修在颍州的功绩,抒发对欧公政事文章之敬仰与崇敬写自己“识 翁”,表达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对醉翁的深情缅怀。未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 含蓄委婉,情深意长。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与《琵琶行》中‘间关鸾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草头秋露流珠滑” 的意思是: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间关鸾语花底 滑”的意思是:音乐声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 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两者的意境没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句意上理解,“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的意思是和我一样谙熟你的人是谁呢?只有这西湖 水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从表达技巧上看,这两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西湖明月人格化。诗人认为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因此 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而且欧阳修在颍州政绩卓著,因此连西湖明月都能“识翁”。诗人自己也如同西 湖明月一样“识翁”,则是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 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表达了自己与醉翁的深厚情谊,抒发对醉翁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 沉哀婉。另外,“惟有西湖波底月”一句,以景结情,虽没有直接抒发对醉翁的崇敬与怀念,但情在其中, 含蓄委婉,情深意长;借月光的清冷孤寂表达内心的悲凉伤感,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王维《使 至塞上》中的“______”,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 (3)《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长烟落日孤城闭 (2). 长河落日圆 (3). 何方圆之能周兮 (4). 夫孰异道而相安 (5). 但见悲鸟号古木 (6). 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孤”“孰”“号”“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 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 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 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 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 悟的环节 B.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 感悟的环节 C.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 节被丢掉了 D.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 环节被丢掉了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A 20. 示例: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括号前语句的主语是“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而“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的主语 是“艺术的根”,与括号前语句的主语不一致,据此排除 AC 两项;BD 项的主语一致,都是“一些写实主 义油画家”,而 D 项后半句改换了主语,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将“形式”比作“容器”。 A.比喻,把“春风”比喻成了“剪刀”; B.拟人,“看”字赋予山人的情态; C.夸张,“接天”是夸张; D.借代,以“朱门”代指豪门之家。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并提出了……的主语应是“我们的先辈”,而不是“这种责任”; 二是搭配不当,“提出”不能与“格局与审美”搭配。所以句子可修改为: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 意识到了这种责任,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主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 年 12 月 8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 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 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② ,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 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 受到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 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③ ,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 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另一面则背向地球②目前还没有任何航天器着陆在月球背面③月球背面的地形非常复杂 22. (1)嫦娥四号的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3)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有哪些困难?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上文“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可推知,接下来应 介绍的是另一面;根据常识,此处可填写“另一面则背向地球”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根据上文“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可 知,现状是人们对于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因为技术原因,很难实现;根据下文“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 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可推知,话题的主体是“航天器”,故 此处可填写“目前还没有任何航天器着陆在月球背面”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依据上文“相较而言”可知此处阐述的主体应是“月球背面的地形”;依据下文“陨石坑更多, 地势也更加陡峭”可概括出地形的特点复杂,故此处可填写“月球背面的地形非常复杂”之类的句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段内容,并选用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作答本题首先筛选概括各个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 用疑问句进行组织。 第一段,由“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 资料”可概括出主要内容是嫦娥四号的任务,故可表述为:嫦娥四号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段,由“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可 概括出主要内容是去月球背面的原因,故可表述为: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第三段,由“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 可概括出主要内容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困难,故可表述为: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有哪些困难?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风云,你能看到南 湖船上的明灯,大革命的号角,巍巍井冈山的红旗,延河城头的抗日烽火;你能听到南昌起义的枪声,秋 收暴动的呐喊声,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奏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心声……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 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1 年新年贺词中,有一个词语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个词语就是“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0 年,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多少坎坷踩在脚下,多少梦想已经实现。奋斗则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唯一路径。 回望建党百年的历史,再看当今中国之辉煌,作为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班级要举行“同庆建党 百年华诞,砥砺奋进有我担当”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壮志在心,扬鞭脚下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壮志在心,扬鞭脚下》。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社会也在党领导人民的长 期奋斗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看到鲜艳的六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进的《义勇军 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每当看到那漂亮的国徽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 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 多少风雨与沧桑。两次的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艰 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 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 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上。我欣喜地发现,20 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它在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实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 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专业代写演讲稿,还您精彩生活!三峡工程描绘 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浦江开放,将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 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还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海森伯量 于力学的创造;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登上了月球的阿波罗与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抗洪的英雄伟,把人类文 明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一个又一个杰出谷物,为人类社会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 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 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原子能、现代航天、分子生 物、微电脑、电子信息的技术发展,都在期待着我。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面临科技发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说明人才是 何等的重要,它是国家的财富,是振兴的希望。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 是 21 世经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 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在班级举行的“同庆建党百年华诞,砥砺奋进有我担当”主 题班会上写一篇发言稿。可知对象是班级同学,文体是发言稿,主题是“同庆建党百年华诞,砥砺奋进有 我担当”。 审读材料可知,第一段主要介绍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创造伟大成就,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二段的关键词是“奋斗”,指出我们要继承“党”的优良品质,通过奋斗,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创造 更加灿烂的辉煌!党为新时代的学生提供和平、自由的成长环境,高中生应该紧跟党的步伐,将个人发展与 中国梦相结合,用自己的奋斗,为自己、为学校、为社会、为祖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加灿烂的 辉煌! 写作时可回顾过往,感恩老师、学校,感恩我们党,感恩伟大的时代;或热情赞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祖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或展望未来,提出要求、希望,鼓励学生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祖国贡 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1. 青春与党同行。 2. 勇敢地承担起祖国的重托。 3.不忘历史,砥砺奋进。 4.与时俱进,奋勇前行。 5.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素材】1.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包容开放中树立家国情怀、远大理想。既要有“小 德川流”,丰富内在修养,在细节上下功夫;也要能“大德敦化”,胸怀世界和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与 志向,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 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 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100 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有了明显的进步,经济也愈来愈好,文化开始提高,社会更加 和谐。1997年7月1日,紫荆花婀娜的舒展开她美丽的身姿,离开了祖国100年的香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1999 年 12 月 20 日,莲花绽放,被葡萄牙掠去的澳门也回归了。在 2009 年的大阅兵上,战斗机,导弹,战舰应 有尽有,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我们的进步。现在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的孩 子都能上学,学习知识。两年来,祖国也遇到了不少天灾,汶川地震,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旱灾,雪 灾,水灾……在这些危难的时刻,全国人民都想患难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 缓解灾难。 4. 回眸昨日,祖国的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的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是祖国青年人的世界,我们要勇 敢地承担起祖国的重托,我们要跨越新的一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做个 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胸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正是我们党历经九十年风雨而依然保持 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党的事业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就需要我们的朝气和锐气,需要我们的勇气和智 慧,党的组织要永葆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需要我们的激情和热情,需要我们的创造和活力。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期望,让我们在党的领导和鼓励下勇敢的担当,以更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 党对我们年轻人的无限厚望,让青春与党同行!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