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辽宁省部分重点高中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 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 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 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 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 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 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 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 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 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 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 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 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 -“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 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 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 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 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 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 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 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 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 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 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 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 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 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 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 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 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 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 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 们的当务之急。 B.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 想,不可践行。 C.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 中的伦理自觉。 D.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 来,相互依存。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 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B.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 平”相联系的观点。 C.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 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D.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 神,都是有局限的。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大河无水小河干” 4. 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 【答案】1. C 2. B 3. C 4. ①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 法加以分析论证;②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实意义,提出 时代要求。 5. 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②厚 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 当。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不合文意,“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错,材料三第一 自然段中为“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 中正确切换”。所以不是转变的问题,因为二者并不矛盾。 B.主观臆断,“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错。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原文为“由于种种原因,张载、 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强调“只能体现在 有限的实践中”,不是“不可践行”。 D.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错误,偷换概念,依据原文 “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 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可知,“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B.“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错,材料二使用引用,侧重强调证明 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未谈及“太平”。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及观点的把握能力。 C.“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之 间的关系。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共 4 段,第 1、2 段是一层,重点阐释“是什么”,第一自然段首先点明陈述对象,那就是“天下情 怀”。由“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 念”“《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可知,先指 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加以分 析论证。引用《老子》《管子》《礼记》里的话为引证法;宋代大儒张载是例证法。 第 3 段是第二层,讲述“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又使 用了范仲淹和张载的例子。 第 4 段是第三层,“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古今对比,“振 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 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可见,这是指“天下情怀”的现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完成论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本题谈到要践行“家国天下”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当下存在的问题,根据文中作者的观点态 度,以及“家国天下”的含义进行分析。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 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 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可看出,要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 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从材料二特别是最后一段“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 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中看出,要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 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从材料三第一段“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 忠恕相待,爱敬相与”中可看出,要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机结合起 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 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 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 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 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 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 大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 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 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 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 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 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 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 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 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 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 戴着暖帽的人。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 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 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 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 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 有味。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 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 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 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 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 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 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 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 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 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 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 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 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春天里小路的美丽与多彩,表现 了我内心的喜悦之情。 B. 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写 出了人们无所事事的现状。 C. 刚从老宅分出来的父亲“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一份责任。“给父亲送饭” 体现了“我”懂事乖巧。 D.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 村庄里其他的路。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语言波澜不惊,作者讲述村庄的过去和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 B. 开篇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极具一种怀念意味,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 C.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年轻的时候与现在对这些村庄的路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我”对生“我”养“我”的 村庄的深厚情感。 D. “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感受融入到村庄的道路上,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 面,上的变化。 8.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它”看到的内容。 9. “扎根乡土,方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陈宝全的散文无论“神”还是“形”,都具有浓浓的“乡土味”。 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散文的“乡土味”。 【答案】6. B 7. A 8. ①这些路见证了村里人生老病死的成长过程; ②这些路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由过去的贫困,到现在的富足; ③这些路看见了人间温暖,长辈们对孩子的关爱; ④这些路看到了村庄里的人情世故,由过去的亲切热情到现在的冷漠势利。 9. ①从文章的选材看:文章选材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俗。比如作者对农村风光的描写,对 父母亲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叙写,对奶奶出殡习俗的描写等等。 ②从文章的主旨看:本文的主旨揭示了故乡的人情冷暖,反思现代生活和外部世界对故乡的影响。比如文 中写了乡村现代人们服饰的变化、住房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穷人”“富人”的情感态度。 ③从文章的语言特色看:本文的语言具有乡土特色。比如故乡人们的称呼具有“乡土”特征:“里头院老婆 子”“双禄妈”“刘把式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等;比如人物的语言具有“乡土味”:“吃了吗”“担 水去”一类的话。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并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人们无所事事的现状”的分析过于牵强。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 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写出人们之间的温情,文章并无“无所事事”的信息。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分析不当。文中也有对当下的叙述,如第五段中就写到了当下村庄的 情形。另外文章并未“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文中只是对村庄原来那种人情有热情到冷漠的改 变的一种叹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它看到了许多”,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对小路看到的东西进行总结概括,作者通过小路的见证,写出 乡村环境和人情的变化。 作者通过上文的描写,写出了乡村中人的生老病死,尤其写到“我”的爷爷的去世,写爷爷去世后,通过 经过的小路,写出人们之间的温情; 小路还见证了乡村的变化,原来自家的老宅的简陋与现在房瓦的锃亮,表现了乡村环境的变化; 小路上原来人们总是热情地互相打招呼,即使没有话题也会找出话题明知故问的热情,到后来有些“富人” 的种种表现,人们之间的温情开始变得冷漠。作者通过描写乡村小路上前后发生的一切,过去与现在交织, 表现了作者对过去人情温暖的怀念,也表现了对现在人情冷漠的隐隐的伤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这篇散文的“乡土味”,作答本题,需要从散文的的取材、主旨、语言等角度分析。 从文章的选材上看,文章选取了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俗为写作对象,如作者所描写的自然 风光“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 伸向何方”“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 具有着独特的“乡土味”;作者所描写的生活,如对父母亲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 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 房子里做着门窗”,具有“乡土味”;对奶奶出殡的习俗的描写“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 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具有“乡 土味”。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作者由黑白照片上的狭窄的小路引出文本所要描写的对象——家乡的小路,并由小路 引出下文作者一系列的感想:小路上生活的人们前后的对比,写出人情世故的变化和对过去人们那种热情 的怀念;揭示了故乡的人情冷暖,反思现代生活和外部世界对故乡的影响。 从文章的语言特色来看,故乡人们的称呼“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刘把式家”“老支书的大儿子 家”等具有“乡土”特征;人物的语言“吃了吗”“担水去”等具有“乡土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也。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 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将士皆释兵纵观。幽州平,鲁奇功居多。晋已下 魏博,梁将刘界军于洹水。庄宗以数百骑觇敌,深入致师..,郭设伏于魏县西南葭芦中。庄宗不满千骑,汴 人伏兵万余,大噪而起,围庄宗数重。鲁奇与王门关、乌德儿等奋命决战,自午至申.,俄而李存审兵至方 解。鲁奇持枪携剑,独卫庄宗,手杀百余人,乌德儿等被擒,鲁奇伤痍遍体,自是庄宗尤怜之,历磁州刺 史。中都之战,汴人大败,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 即擒之以献。庄宗壮之,赏绢千匹。王彦章守中都,庭隐在其军中。及彦章败,庭隐为庄宗所获,将以就 戮,大将夏鲁奇奏曰:“此楚也,其材可用。”遂释之。梁平,授郑州防御使。四年,授河阳节度使...,为 政有惠爱。天成初,移镇许州,加同平章事。 ②鲁奇性忠义,尤通夹道,抚民有术。及移镇许田,孟州之民,万众遮道,断登卧辙,五日不发。父 老诣阙请留,明宗令中使谕之,方得离州。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使,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 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孟知祥与董璋谋先取鲁奇,令仁罕攻遂州。董璋之叛,与孟知祥攻遂州,蜀 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 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刎而卒,时年四十九。帝闻其死也,恸哭之,厚给其家,赠太师..、齐国公。 (节选自《旧五代史·后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 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B.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 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C.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 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D. 初事宣武军为军校/与主将不协/遂归于庄宗/以为护卫指挥使/从周德威攻幽州/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 时称骁勇/鲁奇与之斗/两不能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师,古时“三公”之首,多为重臣加衔以示恩宠,无实际职权。 B.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C. 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D. 申,十二地支之一;壬寅、丁申、己已,为古时天干地支纪年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时,古 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鲁奇忠义刚烈,死后君主痛惜。他在遂州失守时自刎而死,年仅四十九岁;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 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 B. 夏鲁奇抚民有术,深受百姓爱戴。他奉命调任许田,孟州的百姓拦道挽留,拉住马缰绳躺在路上不让他 走,五天都未能离开孟州去赴任。 C. 夏鲁奇骁勇善战,忠心保卫君主。他在庄宗误入埋伏被围困之时,与王门关、乌德儿等一起拼死保卫庄 宗,坚持到援兵来方才解围。 D. 夏鲁奇爱才惜才,积极举荐人才。中都之战王彦章战败后,庭隐被庄宗俘获,将要被杀戮,夏鲁奇上奏 赞赏其是人才,最终庭隐被释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奇见王彦章,识之,单马追及,枪拟其颈,彦章顾曰:“尔非余故人乎?” (2)顷之,移镇遂州。夏鲁奇禀朝廷之命,缮治甲兵,将图蜀。 14. 请简要说明夏鲁奇“自刎而卒”的原因。 【答案】10. D 11. D 12. A 13. (1)夏鲁奇见到王彦章,认得他,单独骑马追赶他,用枪做要刺他脖子的样子(用枪抵住他的脖子), 王彦章回过头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2)没多久,(他就)调任镇守遂州。夏鲁奇领受朝廷的命令,修缮盔甲兵器,将要图谋蜀国。 14. ①遂州被围,兵尽粮绝。 ②援兵被阻旬月,解围无望。 ③为人忠义,不愿接受被俘的屈辱。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从周德威攻幽州”,“幽州”是“攻”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AC 项; “鲁奇与之斗”,“鲁奇与之”是“斗”的主语;“两不能解”,“两”指“两人”,是“解”的主语, 两句之间应断开,排除 B 项。 译文:起初在宣武军当军校,与主将合不来,便投奔庄宗,任护卫指挥使。跟从周德威攻打幽州的时候, 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当时(他们)号称骁勇,夏鲁奇和他们交手,双方都无法解脱。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壬寅、丁申、己已,为古时天干地支纪年的术语”说法错误,天干地支依次互相搭配,但不会出现丁 申这种排列。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庄宗为之痛哭,重赏其家人,追封他为太师、齐国公”错误,根据原文“明宗讨荆南,鲁奇为副招讨 使,顷之,移镇遂州”可知,夏鲁奇死后,追赠他的是明宗,因此“庄宗痛哭”的说法有误。另“遂州失 守时”不对,原文“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刎而卒”,并未失守,而是救兵不至,弹尽粮 绝,无法再守。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单马:单独骑马;拟:做样子;顾:回头;故人:老朋友吗;非……乎:固定句式,不是……吗? (2)顷之:不久;禀:领受;缮治:修缮。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找到其自刎的部分“蜀师围夏鲁奇于遂州,唐师来援,剑门不守,肇领兵赴普安以拒之,唐师不得进,援 路断绝。旬月救兵不至,城中兵尽食穷,鲁奇自刎而卒”,意思是:蜀国的军队在遂州围困夏鲁奇,唐军 前来救援,剑门没有防守,李肇带领军队赶赴普安,阻挡唐军,唐军因此不能前进,(夏鲁奇)退路断绝。 一个月过去救兵不到,城中兵尽粮绝,夏鲁奇自杀而死。可见有被敌军围困,援军迟迟不到,“兵尽粮绝” 等外在原因,而他自杀的内因,只能通过人物、事件本身去分析其背后的信息,城未破,但显然无法再守 住,他在城破之前选择自刎,自然是因为不愿城破被俘,成为俘虏;也不愿投降敌人,为人忠义。 参考译文: ①夏鲁奇,字邦杰,是青州人。起初在宣武军当军校,与主将合不来,便投奔庄宗,任护卫指挥使。 跟从周德威攻打幽州的时候,燕将有单廷佳、元行钦,当时(他们)号称骁勇,夏鲁奇和他们交手,双方 都无法解脱,将士们都放下武器观看。幽州平定,夏鲁奇立的功劳较多。晋攻下魏博后,梁将刘郭驻扎在 洹水,唐庄宗率领数百骑兵窥视敌情,深入敌军挑战,刘郭在魏县西南芦苇中设下埋伏。庄宗的骑兵不到 一千人,梁军伏兵有一万多人,众人叫喊声此起彼伏,把庄宗围了好几层。夏鲁奇和王门关、乌德儿等人 拼命决战,从中午战到下午,不久李存审带兵赶到才解围。夏鲁奇持枪握剑,独自保卫庄宗,杀死一百多 名敌兵。乌德儿等人被俘虏,夏鲁奇遍体鳞伤,从此庄宗尤其喜爱他,(他)担任磁州刺史。中都之战,梁 军大败,夏鲁奇见到王彦章,认得他,单独骑马追赶他,用枪抵着他的脖子,王彦章回过头对他说:“你 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就在这时(夏鲁奇)抓获王彦章献上。庄宗赞赏他,赐千匹绢。王彦章镇守中都时, 庭隐在他军营里。等到王彦章战败,庭隐被庄宗抓获,将要杀死他,大将夏鲁奇上奏说:“这个人虽然矮 小,但他的才能可以为我们所用。”于是(庄宗)就放了他。平定梁朝后,(朝廷)授予(夏鲁奇)郑州防 御使的职位。同光四年,(夏鲁奇)被授任河阳节度使,为政仁惠慈爱。天成初年,(夏鲁奇)调任镇守许 州,加任同平章事。 ②夏鲁奇秉性忠义,尤其精通为官之道,安抚百姓很有办法。等到他调任镇守许田时,孟州的数万名 百姓拦在路上,拉住马缰绳躺在路上(不让他走),(以致他)五天都未能离开。当地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下 夏鲁奇,明宗命令中使(向百姓)讲清道理,(夏鲁奇)才得以离开孟州。明宗讨伐荆南时,夏鲁奇担任副 招讨使,没多久,(他就)调任镇守遂州。夏鲁奇领受朝廷的命令,修缮盔甲和兵器,将要图谋蜀国。孟知 祥与董璋计划先进攻夏鲁奇,(他们)命令李仁罕攻打遂州。董璋叛乱,和孟知祥一起攻打遂州,蜀国的军 队在遂州围困夏鲁奇,唐军前来救援,剑门没有防守,李肇带领军队赶赴普安,阻挡唐军,唐军因此不能 前进,(夏鲁奇)退路断绝。一个月过去救兵不到,城中兵尽粮绝,夏鲁奇自杀而死,终年四十九岁。皇帝 听到他的死讯,痛哭一场,给他家丰厚的财物,追赠(他)为太师、齐国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宋·刘克庄 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B.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C. “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 D. 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16.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5. C 16. 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①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 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②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③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 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脾睨世俗、纵情任性。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说法错误,这一句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 里的路,点出的是夜行之态,所以扣的应该是小序里面“夜”这个字,而不是“饯”。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 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 结合“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 开篇先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天寒路滑马蹄 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心生愁苦;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写出有友人送别,“酒酣耳热说文章”,“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 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 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 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 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离骚》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描述了当时的杭州市场繁荣、市民殷富、生活富足 的情形。 【答案】 (1). 汩余若将不及兮 (2). ―恐年岁之不吾与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 壑雷 (5). 市列珠玑 (6). 户盈罗绮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喧豗”“ 砯”“壑”“ 珠玑”“ 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 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 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 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 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 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 和荷叶的清香。“蝉嗓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 里,水面上看到的是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 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B.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C.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 D.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C.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A 19. D 20. ①原句采用感叹句的形式,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②与上文“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的自 豪情感一致,上下文衔接更和谐;③改句只是一个普通陈述句式,表达不出强烈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强调。 C.示直接引用。 D.表示讽刺和否定。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绿肥、红肥”代指荷叶和荷花。 A.比喻,将“堆积在枝头的白色雪花”比喻成“满树绽开了朵朵白色的梨花”。 B.对偶,“足蒸”与“背灼”对应,“暑土气”与“炎天光”对应。 C.拟人和比喻,这句诗的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 雪。赋予“杨花”和“榆钱”人的思想“不甘寂寞”。把飘飞的杨花榆荚比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D.借代,“朱门”指代“贵族人家”。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 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本题从原句与改句的比较来看,很明显是句式与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原句用了“岂不”开头,构成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 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反问句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改句 只是一般陈述句,表达不出更深层次的感情来。此反问句放在文中更能表达出对燕园荷花的喜爱、赞美之 情。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原句出现了“也哉”这样的文言词语,与前面的“岂不”构成反问句,使句子更雅致, 也不失幽默风趣。而整段文字用到了“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 等语言,使文段整体的风格看起来也是雅致的,因此原句与原段的格更一致,改句则没有这样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春节,俗称“新年”“过年”,在中国是汉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新加坡、韩国、越 南等国也是法定假日。“过年”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富于人世伦理色彩。春节是亿万中国人情 感的聚合,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除夕之夜,阖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习惯上称“团年”。 这是家庭团圆的重要时刻,多少年来,人们都看重这一时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在外地的儿孙多半要赶 回家,和家人团聚。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现在,由于工作和时间关系等原因, ① ,地点变了,浓浓的血缘亲情不变。 “拜年”是体现晚辈对长者尊敬的一个礼节,也是邻里之间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每年一次的拜年礼 仪,加强了亲族之间的血缘亲情,维持和巩固着近邻“亲如一家”的地缘互助关系。拜年是欢乐喜庆的象 征。民间讲究“冤家宜解不宜结”, ② ,也要相互拜年,尽释前嫌。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 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 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新年与四时中的立春节气接近,一年之始与 四季之始的时间基本合拍。过年时兴的花果植物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③ ,春节的气氛给人们 带来浓浓的暖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体现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 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内心的和谐。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答案】21. ①也有长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 ②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 ③从社会生态来看(或“春 节也具有社会生态意义”) 22. 第一段:春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世伦理色彩;第二段:“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 方式;第三段:春节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前文“以前,一般是晚辈回到长辈所居住的地方”到现在产生了相反的变化,故可填:也有长 辈到儿孙辈家里过年; 第②空,由前文“冤家宜解不宜结”以及后文的“尽释前嫌”可知,此处应该填写与矛盾有关的句子,再 由后文的关联词“也”,故此处可填:即使平时有过矛盾和隔阂的人家; 第③空,由前文“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以及后文提到的社会和谐,故 此处可填:从社会生态来看。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大意的能力。 由第一段“也是礼仪文化和交往活动的集中展现”以及大家在过年回家,这是一种浓厚的亲情关系,故第 一段介绍了春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世伦理色彩; 由“传统的拜年活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友谊和感情的积极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 一种延续方式”可概括出第二段介绍了“拜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教的一种延续方式; 由“春节也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并且下文分别介绍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 可概括出第三段介绍了春节具有生态文化的意义。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 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 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一名高二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为某报社举办的“每个人都了不起”主题征文活动写一篇征文。 ②给你身边某位平凡的英雄写一篇人物通讯,投寄给《中国青年报》。 ③请你为“祖国,我为你自豪”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我们为自己点赞加油 这一年,风吹浪打,惊心动魄。 这一年,逆行而上,携手并肩。 这一年,峰回路转,圆满收官。 这一年,是 2020 年,注定将会和发生在这个时段中的每一段故事一起,永远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 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被每个人铭记。 因为,这段故事,不只有西方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般的史诗级人民英雄,不只有西方传说中斯巴达五百 勇士般的白衣执甲逆行天使,更多的是中华民族血脉中传承不息的基因密码。这个民族每当处在危亡的时 刻,每当遇到艰难与坎坷,伟大的中国人民总会携起手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 自人民”。这份英雄的礼赞属于每个普通中国人,这份回忆中有你、有我,有所有人,正是 14 亿国人那一 份份看似再平常不过的持续努力,如茫茫银河中并不起眼的颗颗星体,汇聚在一起,终究点亮了这份壮丽 与伟大。 每个人都了不起!回首 2020,让我们为自己点赞! 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下,我们迅速走出恐慌、主动应对、坦诚公开,用“按下暂停键”吹响了攻坚战的号角,用众志成城 的“武汉加油”掀起了歼灭战的高潮。也许开始的开始,我们并不知道需要坚持多久,但最后的最后,我 们仍坚持到了最后。 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人生历程中最为特殊的艰难时刻。新年不能团聚,亲友不能拥抱,无数 90 后, 00 后因为医者仁心的誓言化身为冲锋的勇士走上一线,无数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做着抗 疫和复工复产的工作。也许开始的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究竟价值几何,但最后的最后,我们看 到了胜利的光芒。 这一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新冠肺炎病毒的快速传播、快速变 异带来的伤害和潜在的威胁,让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生产的停滞、管理的混乱、经济的倒 退,只有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国内国际“双 循环”,坚持防疫经济“两手抓”,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这来之不易的 2%,将帮助我们正 式迈过 GDP100 万亿的关口。也许开始的开始,我们预想了太多种可能会有的不利与困境,但最后的最后, 我们用拼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坚毅与不可战胜。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展望 2021,让我们为自己加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取自习近平总书记“二 O 二一年新年贺词”,主要考查考生 的价值观。本题目以 2020 年全民抗疫为背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意识,符合立 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很多立意角度,如“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 都了不起”“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等。 典型任务的设置:以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报社写一篇征文,主题是“每个人都了不起”。考生要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在写作中以新冠 抗疫为背景,可以写抗疫故事,可以讴歌抗疫英雄,也可以书写普通人的故事表达对人民抗疫精神的礼赞。 任务二:给身边某位平凡的英雄写一篇人物通讯,投寄给《中国青年报》。写作时注意对象是身边的普通人 物,书写普通人的抗疫故事。 任务三:写一篇发言稿,主题是“祖国,我为你自豪”,情境是“主题班会”。写作时重点表达为伟大的 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立意】1.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2.不平凡的岁月,每个人都了不起; 3.致敬英雄,勇创未来。 【素材】精彩片段型: 1.他们相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疫情、洪灾、台风面前,同担风雨、共克时艰;他们奉行“大 道不孤,天下一家”,在身陷危难之时,仍伸出援手、命运与共。他们懂得奉献,能舍小我顾大我,他们 懂得感恩,不忘记曾接受的国际援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不仅能化育万民, 更能感动世界。2020 年,他们有了不起的大国风范,我为他们点赞! 2.他们或许是父母眼中还未长大的孩子,却已经在抗疫的前线勇挑重担;他们或许是平凡岗位上普普通通的 一员,却在疫情前后响应国家需要复工复产……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 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无数人在危难来临之际,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以热血护国安。2020 年, 他们是了不起的载舟洪流,我为他们点赞! 3.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毒的影响让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严 峻且艰难。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小康”一词出现近 3000 年后,我们克服了疫情影响,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0 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作为率先 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抗疫。面对疫情, 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 后”、 “00 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众志成城和坚韧不拔,诠释了人间大爱,书写了抗疫史诗。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