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十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下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植物考古为何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界定一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属性首先要考虑其 研究目的,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是认识和了解古代人类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 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 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植物考古的最终研究目标,也是现代考古 学的研究目的。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 20 世 纪 60 年代初,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一些欧美考古学者开始 不满足局限于如此具体的考古学研究目标,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活,例如古人吃什么、 穿什么、住什么,如何生产劳作,如何相互交往,如何适应和认知自然界,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复原 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 文化是如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 称作“过程考古学”。经过数十年的激烈争辩和实践检验,这些新观点逐渐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可, 并最终成了现今考古学的研究目的。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 程作为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 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 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所谓直接相关就是指那些被人类利用的植物,包括食物、燃料、建筑材料、 工具、用具等;所谓间接相关是指那些虽然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却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物,比如 依附在人工环境的各种杂草。而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这是植物遗存与其他文 化遗物的不同之处,所以不是所有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都能长期保存在文化堆积中,并最终成为植 物遗存被考古学者发现。有幸能够长期埋藏在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 遗存。植物大遗存分为三个类别:炭化植物遗存、特殊保存条件下的非炭化植物遗存、木材碎块和炭化末 屑。植物微小遗存也分为三个类别,即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 (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 材料二 20 世纪 60 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学术的大讨论。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浮选法应 运而生。浮选法的诞生,被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皮特·温斯顿誉为“考古发掘技术中的一场革命”。首次使 用浮选法的是美国考古学者斯特鲁弗。当时虽然设施简单,其主持的“伊利诺斯河下游考古项目”也还是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浮选法突破了传统挖掘技术的瓶颈,在当时如同打开了阿里巴巴宝库,使考古学呈现 出一派前途无量的光景。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植物作为有机物质,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逐渐腐朽消失。一般而言,除了某些特殊的埋藏环境,如极 干燥地区或长期被水浸泡的地点外,植物遗骸之所以能够在考古遗址中长期保存,主要是因为在埋藏前经 过了火的烤烧而变成了不易腐朽的炭化物质。炭化物质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土壤中的酸、碱、微生物等 因素均不会对其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不论遗址的埋藏环境如何,总会有一部分炭化植物遗存被保存在 文化堆积中,换句话说,一般的考古遗址中或多或少都应该埋藏有炭化植物遗骸。但是,与考古遗址出土 的其他遗物相比,植物遗骸的体积一般较小,如大多数植物种籽的尺寸都是以毫米计算,因此埋藏在土壤 中的炭化植物遗骸很难用肉眼发现。另外,炭化植物遗骸的物理性质十分脆弱,尤其是在潮湿的情况下, 轻微的碰撞或挤压就有可能造成炭化植物遗骸的破碎,因此在发掘过程中即便发现了炭化植物遗骸,使用 常规的发掘工具也很难将其从土壤中完整地剔取出来。 浮选法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如何通过考古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这一考古学难题。浮选法的原理实际 很简单,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便可使植物遗存脱离土 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一定的操作规程。需要指出的是,现在 有些考古工作者所采用的方法是将土样直接放入筛子内,然后再将筛子放入水中把土滤净,从而提取植物 遗存,这种方法不是浮选法,应该被称作水筛法。浮选法的关键在于“浮”,而水筛法的关键是在“筛”, 其原理是基于土壤颗粒与植物遗骸在体积上的区别。使用水筛法有很多不利因素,首先是在选择筛网孔径 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筛网的孔径不能太大,否则细小的植物遗骸也会随水流失,但孔径也不能过小,否则 很难将土漂洗净。再则,为了将土漂洗净,在操作过程中必需要在水中用力摆动筛子或靠强力水压从上而 下冲刷,这样很容易损伤脆弱的炭化植物遗骸。还有,由于水筛法是靠体积的大小分离植物遗骸与土壤颗 粒,那些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必然混杂在提取结果中,给后期实验室的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所 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采用浮选法来获取植物遗存。 考古遗址中埋藏的植物遗存是认识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资料,而浮选法是发现和获得植物遗存的 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考古发掘中应该把运用浮选法获取植物遗存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节选自赵志军《浮选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发现的那些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植物和那些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而只是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植 物遗存,均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B. 部分欧美考古学者提出应该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新考古学”运动 后来也被称作“过程考古学”。 C. 上世纪 60 年代考古学界有关考古学和学术的大讨论以及传统考古挖掘技术的局限,决定了“考古技术 中的一场革命”即“浮选法”的诞生。 D. 炭化植物遗骸具有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其物理性质使“浮选法”成为解决考古学难题“如何通过考古 发掘获取炭化植物遗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植物考古学来说,如果相关的研究者没有弄清楚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就很有可能会在该研究领 域的学科定位上出现错误。 B. 作为有机物质的植物长期埋藏于土壤中会逐渐腐朽消失,因此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只有极少数才 能成为被考古发现的植物遗存。 C. 在植物考古学家眼中,传统考古挖掘技术的“瓶颈”就在于使用常规发掘工具难以从土壤中完整剔取体 积较小、十分脆弱的炭化植物遗骸。 D. 材料三的内容表明水筛法与浮选法在目前考古发掘中还是各有所适用之处,但对于植物考古研究,作者 认为浮选法更应作为首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研究成果不属于“植物考古学”的一项是( ) A. 《聂尔库组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及其地层意义》>(郑少林、张武) B. 《黍、粟碳化温度研究及其植物考古学意义》(王灿、吕厚远) C. 《城子崖遗址史前生业经济的植硅体分析》(葛利花) D. 《粟黍的起源与早期南传》(邓振华) 4. 结合材料三内容,与水筛法相比较,浮选法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在原理上不同。浮选法主要是利用炭化植物遗骸的比重比泥土轻,略轻于水,采用“浮”的方式提取 (或:基于炭化物质、土壤颗粒以及水三者之间在比重上的差异)。②在提取结果上有所不同。浮选法所提 取的炭化植物遗骸比较完整、丰富,而且有利于后期的试验工作。③在特定设备与操作规程上有所不同。 采用特定设备可以避免损坏或遗漏植物遗存。 5. ①(第一段)首先指出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或:明确植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分支学科),阐述植物考 古的跨学科特点。②(第二段)然后主要介绍现代考古学研究目的的演变过程,论述植物考古属于考古学 的原因。③(第三段)最后两段明确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论述植物考古学与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材料一第三段中的原文是“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 存”,必须是考古发掘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相关的“植物遗存”才符合植物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要求,当下存 在的与人类相关的“植物”不是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B.原文是“另外,他们还提出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建立之后应该进一步探索这些相互衔接的考古学文化是如 何发生演变的,为何要发生变化,即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所以‘新考古学’运动后来也被称作‘过 程考古学’,‘新考古学’运动被称作“过程考古学’”,与“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无关。 C.“考古学界的大讨论”是浮选法诞生的背景,而非主要原因;“传统考古挖掘技术的局限”是否决定了 “浮选法’的诞生”,在材料中没有交代,也并不能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材料一第四段中的表述是“不是所有”,无法判断是多还是少,绝对不等于“极少数”,因此“只有极 少数”表述不正确。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A.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都不属于植物考古学。这篇论文显示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化石,早白垩世 是人类(新生代)出现之前,因此不符合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 关的植物遗存”。这篇论文显示的研究目的是“地层意义”,“地层意义”是地理学概念,而不是植物考 古学概念。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比较概念异同的能力。根据“浮选法”这一关键词,可以快速将答题区间定 在材料三第二段。 由“浮选法的原理实际很简单,炭化植物遗骸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比重略小于水,因此将土壤放入水中 便可使植物遗存脱离土壤浮出水面进而提取之”可知,“浮选法”的原理基于炭化物质、土壤颗粒以及水 三者之间在比重上的差异。 由“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一定的操作规程”可知,在特定设备与操作规程上有所不同。 由“由于水筛法是靠体积的大小分离植物遗骸与土壤颗粒,那些大于筛网孔径的土壤颗粒必然混杂在提取 结果中,给后期实验室的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采用浮选法来获 取植物遗存”可知,浮选法所提取的炭化植物遗骸比较完整、丰富,而且有利于后期的试验工作。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 由“植物考古为何属于考古学?这是由它的研究目的决定的”可知,第一段重点论述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 位。 由“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考古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然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 兴起了‘新考古学’运动”“既然植物考古也是将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和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作为 研究的终极目标,当然属于考古学的研究范畴”可知,第二段主要论述现代考古学研究目的的演变过程, 植物考古属于考古学的原因。 由“植物考古和其他考古分支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可知,第三段重点论述植物考古学与其他考古分 支的主要区别。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鸟失踪 朱山坡 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 父亲就不同了,每当我要出差,要他帮我照顾那只鸟的时候,他会毫不迟疑,甚至会连夜赶到。邻居告诉 我,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 呢,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总是邀功请赏、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这几天鸟唱了多少 回歌,说了几句话,甚至它的粪便有什么变化……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 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 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 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 然而奇迹还是在无意之中发生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 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如果说要靠一只鸟才能拯救父亲的话,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忍痛割爱。还不等母亲开口,我便请父亲来 一趟县城,让他把鸟带回乡下。父亲如获至宝,生怕我后悔,逃也似的带着鸟跑回乡下。从此以后的半年, 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 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 了”。母亲沮丧地说。 怎么能失踪了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 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 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 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母亲 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对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 跑。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 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 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 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 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 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 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 那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 曾经到山里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起初几次,母亲还真能找到父亲, 他在树上,鸟在他的身边,母亲叫嚷着,他就是不肯下来,也不跟母亲说话。 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群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一次。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发 誓不再去找父亲。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心上。 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 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 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 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 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 我赶到香梨坡。因为听说那里的一个牛贩子半个多月前曾见过一个像我父亲的人。香梨坡属于另一个 镇管辖的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像云梯的天路通往山外。父亲告诉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 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 据牛贩子的描述,那人肯定就是父亲。我知道父亲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世界,他 已经属于山林。 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 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找到抓到了野人 的猎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 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 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 猎户说,他操着跟你一样的口音,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父亲,那他就应该是。 猎户还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 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虽然被追授了三等功,但直到现在尸 骨还留在那里。 (选自《天涯》2009 年第 3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母亲对鸟毛严重过敏而父亲爱鸟成癖,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意在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和不和睦。 B. 鸟之所以能“拯救”父亲,是因为这只鸟帮助晚年的父亲改掉了他身上的“毛病”,这也是父亲爱鸟的 重要原因。 C. “跟鸟睡在一起”“和鸟一起在山林里过夜”以及和鸟一起失踪,这些怪诞的情节,强化了父亲作为鸟 痴的形象。 D. “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这句话多次出现,揭示了父亲的恋鸟癖中隐含了他心底对牺牲的长子 的怀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 信的。 B. 文章用较多篇幅写父亲和鸟相处的场景,笔触朴实而灵动,表现父亲在鸟群生活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与 快慰。 C. 母亲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不仅具有现实指涉,也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的是一种和父亲精神截然相反的世俗 生活。 D. 小说以交代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尸骨还留在那里的哥哥结尾,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严密 完整。 8. 父亲为什么要那样迷恋鸟?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心理原因。 9. 将生命的痛苦进行诗意抒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品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8. 对自由的热爱(或“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对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的厌倦”),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 9. ①形象塑造富有诗意化特点,作品塑造了嗜鸟如命的怪诞父亲,鸟使父亲所有的恶习都离他远去,他成 了一个拥抱自由,浑身散发出浪漫精神的人物。②情节构思富有诗意化特点,父亲和鸟在一起的怪诞行为, 父亲和鸟一起失踪等情节,离奇而又意蕴丰富,具有诗意特征。③情感主旨富有诗意。作者通过诗化了父 亲的失踪,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一个父亲的爱子深情,极富感染力。④叙述语言具有诗性美。如作者对 父亲的恋鸟行为进行了足够充分的诗意的描绘,文笔细腻而灵动,是诗化的语言。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也是父亲爱鸟的重要原因”理解错误。改掉父亲的毛病是爱鸟的结果,而非原因。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信的”分析错误。主要原因 是便于叙述和灵活自由地抒发感情,作者无意强求情节真实。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 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由此可知,父亲对不和谐的家 庭生活的厌倦。 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 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由此可知,父亲喜欢和鸟在一起,表明父 亲对自由的热爱。 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 另一个儿子。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父亲告诉 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父亲不断的 对别人说鸟像他的另一个儿子,要去找他,表明父亲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 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呢, 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 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 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 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作品塑造了嗜鸟如命的怪诞父亲,鸟使父亲所有的恶习都离他远去,他成了一 个拥抱自由,浑身散发出浪漫精神的人物,形象塑造富有诗意化特点。 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 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 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 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才陆 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 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石堆 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父亲和鸟在一起的怪诞行为, 父亲和鸟一起失踪等情节,离奇而又意蕴丰富,具有诗意特征,情节构思富有诗意化特点。 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 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只鸟后, 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曾经到山里 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 心上。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 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作者通过诗化了父亲的失踪,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一个父亲的 爱子深情,极富感染力,情感主旨富有诗意。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跑。 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势, 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 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作者对父 亲的恋鸟行为进行了足够充分的诗意的描绘,文笔细腻而灵动,是诗化的语言,叙述语言具有诗性美。 三、文言文阅读:22 分 《种树郭橐驼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项脊轩志》《烛之武退秦师》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种树郭橐驼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中的“官戒”指统治者不要繁政扰民,要顺民养民。 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他说大话过于自负。 C. 《项脊轩志》处处写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 D. 《烛之武退秦师》刻画了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说大话过于自负”错。文章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子 路的话不谦让,所以笑子路。 故选 B。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 端章甫 C. 既东封郑 D. 或凭几学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 B.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 C.名词使动,使……成为疆界; D.名词作动词,写字。 故选 C。 12.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A. 其制稍异于前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D.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A.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作介词,“于前”作“稍异”的状语,后置了; B.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C.定语后置句,中心语+定语+者,“为观游及卖果”作定语修饰“凡长安豪富人”; D. 介词结构后置句,“以”作介词,“以礼”作“为国”的状语,后置了。 故选 B。 1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为小相”中的“小相”,是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B. 晋侯、秦伯,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王五等爵位。 C. 执事,办事的官员,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D.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经,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王”错,古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没有“王”。 故选 B。 14. 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 (1)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答案】(1)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 真像个女孩子呀?” (2)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闲,又靠什么繁衍我们的生命,安定我们 的生活呢?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过”,拜访,这里有“看”的意思;“若”,你的;“竟日”,整天;“类”,像。 (2)中,“辍飧饔”,不吃饭;“暇”,空闲;“蕃”,使……繁衍;“安”,使……安定。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灵澈上人①还越中 刘长卿 禅客无心杖锡②还,沃洲③深处草堂闲。 身随敝屦经残雪,手绽寒衣入旧山。 独向青溪依树下,空留白日在人间。 那堪别后长相忆,云木苍苍但闭关。 [注]①上人:对持戒严格并精于佛学的僧侣之尊称。②杖锡: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③沃洲:山名,在 浙江新昌县东。相传晋高僧支遁曾隐居于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无心”是佛教用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用来评价禅客的随心自在。 B. 鞋随身行是常理,但颔联中“身随敝屦”在反常的表述中寓有随缘无心的深意。 C. 颈联中的“空”字用得绝妙,写出与灵澈上人分别后诗人内心有无限失落与寂寥。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 16. 诗歌是如何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动作描写。灵澈上人拄着锡杖返回山林,在清溪边倚靠在树下,写出了他回山林的 执着和山林生活的悠闲。②外貌描写。灵澈上人脚穿破旧的鞋子,穿着手补的棉衣,写出了他生活的简朴。 ③侧面描写。深山草堂、溪水清澈、云木苍苍,写灵澈上人的居住环境,以及诗人对灵澈上人的不舍与敬 重,都从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 “遭遇冷落后内心的凄苦”错。尾联的意思是,不管友人对他如何相思相忆,上人只管离去,消失在他 那一片云木苍苍的境界中。“云木苍苍但闭关” 表现出了灵澈上人的孤寂、执著之风,不是选项说的意思。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塑造灵澈上人的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正面描写有动作描写,“禅客无心杖锡还”, “杖锡”写上人拄着锡杖往返山林,杖锡出入往还均是无心,写出人物的自在洒脱;“独向青溪依树下”, “依”字写出上人的动作,面向清溪背靠大树赏景,写出人物的闲适。还有外貌描写,上人脚穿“敝屦”, 身穿“手绽寒衣”,刻画出一位不以物质萦怀,生活简朴的高僧形象。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形象。如上人所住地方为“深处草堂”“清溪”“云木苍苍”,深山草 堂,溪流潺潺,高山之上云雾缭绕,满目苍翠,居住在这样的地方,上人一定是一位睿智的得道高僧。运 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灵澈上人品质的高尚。另外通过诗人对上人的不舍,“那堪别后长相忆”,也烘托 了上人的形象。 五、古诗文默写 10 分 17. 补充诗句 (1)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妖,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6)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 (7)在《游山西村》中,陆游行走于山间水畔悟道于心,紧接着描述风俗民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8)陶渊明在《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1). 无案牍之劳形 (2). 濯清涟而不妖 (3). 我寄愁心与明月 (4). 山岛竦峙 (5). 羁鸟恋旧林 (6). 风烟望五津 (7). 箫鼓追随春社近 (8). 衣冠简朴古风存 (9). 结庐在人境 (10). 而无车马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牍、濯、竦、羁、箫、简。 六、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一)(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而不叫“风景”?因为“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 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 ),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画家描 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笔墨揭 露普遍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形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通 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起 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绘画的精髓在于传神而不在于形似 B. 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 C. 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只在于形似,而更在于传神 D. 中国绘画的精髓更在于传神,而不只在于形似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A 20. 示例 1: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示例 2:三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及运用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空后“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可知这里重点强调“传神”,把“传神”放在“形似”的后边, 与后文衔接更紧密,所以排除 A、D 两项; 空前没有谈到“形似”的内容,所以关联词“不只……而更……”使用不当,排除 C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丹青不起老将至”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丹青”代指绘画。 A.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比喻为“剪刀”,“裁”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黄”代“狼狗”,“苍”代“老鹰”。 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吴钩”代武器。 D.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代船。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段中画横线句子有三处错误:“描绘的对象”和“运用笔墨”是并列关系,结构应该一致,所以应该改 成“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或“描绘对象及运用笔墨”;“揭露”与“笔墨”搭配不当,把“揭露” 改为“表达”;“普遍的人们的”多项定语顺序不当,应改为“人们普遍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 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 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 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 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9 个字。 22. 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21. ①有外伤也可以吃酱油(或: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②伤口是如何变黑的③如果有外伤 22. ①不要食用光敏感食物②尽量不要接触紫外线③不要让伤口发生感染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空前一句“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和空后“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 光敏感的功能”以及第 1 段“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可得出“酱油不会使伤口变黑”。 第二个空根据句后的“?”可知这是个问句,根据下文“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此句前是对问题的解释 说明,从而得出“伤口是如何变黑的”。 第三个空根据空后“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可知此空是对有外伤的假设,从而可得出答 案。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考生可知要从材料中筛选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的内容,根据题 干“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 10 个字”考生可知应用“不要”一词,还要注意每句字数不超过 10 个字。 根据材料“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可知光敏感食物,没有增加光敏感的 功能,根据“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可知光敏感食物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 分解,从而可得出第一点答案。 根据材料“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 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可知紫外线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二空的答案。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 色素沉着的概率”可知伤口感染能使伤口变黑,从而得出第三空的答案。 六、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 年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杨宁毅然回到老家——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当村官,任职 期间,她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谋发展。6 年的大学村官任期结束后,有知名企业给杨宁递来了橄榄枝,希望她 能到企业工作,获得更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她依然选择了留下,扎根乡村,寻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之路。 杨宁的选择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给杨宁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态度及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以青年之力助国家发展 尊敬的杨宁: 您好! 在听闻了您的故事后,我不得不感叹您的大无畏精神。敢问有多少人愿意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义无 反顾地选择投身于祖国建设。深入乡村,以身作则,这是您的真实写照,是您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正 是有像您一样致力于祖国建设的建设者,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为国家复兴默默努力着,才有了如今强盛 之中国。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 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您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老家,扎根乡村,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带领村民脱贫,为村民寻找致富路在我看来,您就是一位有理想、 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您以自己的青年之力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此外我也听闻过其他几位大学 生村官,他们和您一样,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投身乡村,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耶 鲁哥”的秦玥飞。你们选择在自己最好的年纪做最有意义的事,你们是我们当今青年的榜样。 青年应胸怀国家。我们很难做到像范仲淹老先生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我们 应该要胸怀国家。国与家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家必须生存在国家的庇护下,国家必须由每一个家庭组成, 胸怀国家、助力国家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您选择大学毕业后就扎根乡村,必定是胸怀国家、渴望 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在您的努力付出下,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助贫 的进程也逐步向前迈进。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父母和老师都在教导着我们要成为一个爱国的人, 希望我们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作为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当胸怀国家,认真学习知识,待到青年长成时,以青年之力助力国家发展。 建国伊始,国力衰微,百废待兴,但我们的前辈为祖国发展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中国经济、军事、文 化上的巨大飞跃。着眼当下,2020 年新冠肆虐全球,但我们仍然没有放弃,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您默默奉献,只为带领村民开辟脱贫致富路。我们新青年,必定像你一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的人,胸怀国家,以青年之力助国家发展! 此致 敬礼! 某某中学:某某 某年某月某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中国农大研究生杨宁毕业后回村里当村官,带领乡亲 谋发展。任期结束后,她放弃知名企业邀约,依然扎根乡村,带领村民寻找脱贫致富之路。“大学生抉 择”“乡村振兴”这两组关键词组成本材料的写作情境。考生应该着重思考当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并由此展开论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时代青年也要把青春梦想洒在祖国广豪的乡村大地上。 2.典型任务限制。首先思考杨宁的“选择”,也就是当代大学生和乡村振兴、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结 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要求考生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写作,限定了写作范围。“给杨宁写一封信”,限定了 文章体式,必须是书信。而书信的内容就是考生对“杨宁抉择”的认识和思考。“谈谈你的态度及看法”, 要求考生写议论文。 3.价值判断限制。成长在新时代,青年学子要树立使命担当意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代青年的 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而乡村振兴又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生应该将个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同 国家的民族未来紧密结合,从乡村基层做起,踏实苦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解题: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场战役中,青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 也是重要的后辈力量。材料用研究生杨宁选择扎根乡村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旨在让考生思考高学历青年 与国家乡村发展未来之间的关系,从而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青春梦想刻写在祖国大地上。因 此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着重探讨对杨宁“抉择”的认识,认真思考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在自 己人生抉择中的重要作用。从杨宁的事迹,可以谈“责任”“回馈社会”“人生价值”,从杨宁最后的选 择,可以谈“坚持本心”“实现自我”。 【立意】1.用自己的知识回馈国家,回馈社会; 2.年轻人应该有责任感,有担当; 3.实现自我的价值,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4.遵从初心,遵从自我选择,实现自我。 【素材】1.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 是无所谓的。——马克思 2.袁隆平,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3.高淑珍 14 年间,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 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 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4.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贏得了多项 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 3300 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奖给世界上的杰出 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 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