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 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 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 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 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 认知。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中,感受传统 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 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 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 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 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 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 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 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 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 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 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 数人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 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 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 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 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 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 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 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 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 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因为意识 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 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 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 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 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 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 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 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 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 作贡献的中国”。 (摘自《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 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 济效益。 C. 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 牌。 D.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 助数字技术。 B. 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证了当前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 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 材料二指出“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可见中 国文化要想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困难比较大。 D. 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 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优势研究 B. 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遗产关系研究 C. 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结合方式研究 D. 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国际化研究 4. 结合材料内容,给“盗火者”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答案】1. D 2. D 3. A 4. “盗火者”是“五四”时期中国的一批为了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将西方文化视 为现代性的启蒙的思想先锋。 5. 首先总括指出,为了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为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活化、创新。然后论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方法,一是运用数字技术,二是将中国要 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最后总结收束。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曲解文意,“进而”表递进关系,由原文“不论 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可知,“更好理 解传承民族文化”与“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 B.“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 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说法 过于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D.“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错误,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尽管 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 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 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 更重要的思想资源”可知,材料二是将两者作以区分,并未指出“鲁迅式‘盗火者’”的不足,推论错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范畴”,一要符合“传统文化”,二要符合“传播”。该项符合“传统文 化”,不符合“传播”,所以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 B.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 艺术精髓及精神”和“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 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等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传播”的要求。 C.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一“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 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 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传播”的特 点。 D.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由材料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 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 供正确精神指引”可知,它兼有“传统文化”和“传播”的特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和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给“盗火者”下一个简要定义。 由材料二“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 ‘师夷长技以制夷’”“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可知, “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做事方式为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观念为“将西 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 结合下定义的基本句式要求“‘盗火者’是……思想先锋”加以组合即可,注意句子的逻辑顺序,由此可 得出:“盗火者”是“五四”时期中国的一批为了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将西方文 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的思想先锋。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题目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由文本“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 涵”“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 要我们……”可知,第一段总括指出,为了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为了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活化、创新。 由文本“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还要把中国要 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可知,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两个方法:一是运用数字 技术,二是将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 由文本“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 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 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可知,最后总结收束,要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需要我们顺应时代新要 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以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 综上可知,材料一的四个段落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售棉大路 莫言 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黝黑。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 冷潮湿。一会儿,黑暗渐渐褪去,天色也变淡了,天空也变高了。太阳虽然还没出来,但天已经亮了。赶 马车的人们纷纷吹熄灯光,收拾起草料架子,准备赶车向前了。直到这时候,杜秋妹才算看清了这条长蛇 般的车马大队,也搞清了自己的排子车在这条长蛇阵中的位置。她连夜拉着八百斤棉花走了四十里路,跌 跌撞撞赶了几个小时,原以为能排在前头好早点卖了棉花,哪曾想到是这等阵势。 杜秋妹的排子车前是一辆装得像小山般的马车,马车主人是个小伙,脸平常得像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 浑身上下都好像带棱带角。杜秋妹是第一次来卖棉花,心里没底,便高声向年轻的车把式打听起来。马车 右边那台拖拉机的主人狠瞪了杜秋妹一眼,仿佛责怪她打断了他的美梦。 到了十二点光景,车马大队再一次像死蛇一样僵在路上。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 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车把式请杜秋妹替他照看牲口,他去打点水来润润 人的喉咙,也饮饮牲口。想着杜秋妹同时顾不了两辆车,他把杜秋妹的排子车拴在马车尾巴上,这样马车 就能拖着排子车前进。 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充分 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车把式终于提着一桶水回来了。 杜秋妹抢上前去,把嘴贴到水面,咕咚咕咚灌了一个饱。车把式招呼拖拉机手:“哎,伙计,喝水不?” 拖拉机手坐在驾驶座上连头也不回,聋了似的一声不吭,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行进中,杜秋妹忽然闻到一股棉布或是棉花烧着的气味儿。她一边翕动着鼻翼,一边检查排子车。“八 成是拖拉机上什么烧着了,刚才他还抽过烟。”杜秋妹腾腾跑上前去,高叫着:“停车!"拖拉机手瞪了她 一眼,并不理睬。这时,杜秋妹已经看到了车上那只冒着白烟的棉花包,急忙大叫道:“你车上着火了!” 拖拉机手一回头,脸唰地白了,急忙刹住车,跳上车斗,把着了火的棉花包扔下地来。棉花包一落地,呼 啦一下子腾起了半尺高的火苗。杜秋妹一猫腰,拖着棉花包就滚下了道沟。人们一齐拥下沟去,捧土将火 压灭…… 众人经过反复检查,确信没有余烬,才纷纷议论起来:“伙计,你今天好大的灾福!再晚一会儿,这 车棉花就算报销喽!” “连我们也要跟着‘沾光’!还不闹个火烧连营!” 人们一齐又把赞赏的目光投到杜秋妹身上,看得她不好意思起来。她的手上烫起了几个大水泡,裤子 也烧了一个鸡蛋般大的窟窿。 拖拉机手红着脸,嗫嚅着:“……大姐,您宰相肚里跑轮船,刚才……”可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他。 这时,车队又开始蠕动,前进了一段距离,又彻底停住。拖拉机手带的收音机里播起天气预报:“今天…… 局部地区有雷阵雨……”雷阵雨!人倒不怕,权当洗个凉水澡,棉花可就完了。加工厂是不会要湿棉花的, 还得拉回家去,再晾、再晒,但再晾再晒也白搭,棉花让雨一淋就会发黄、发红、降级、压价、少卖钱, 还得再来排队、熬夜…… 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 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走是不 现实的,路上的车一辆接一辆,要想掉转车头抢在雷雨之前赶回家,简直比登天还难。只有留在这里,采 取一些防护措施。拖拉机手有一块篷布,车把式车上有一块塑料薄膜。把三辆车上的棉花通通卸下来垛在 一边,上边用篷布和塑料薄膜蒙住,在一般情况下可保无虞。 棉花盖好了。人无处躲藏,就一齐坐在马车上,静候着雷雨的到来。真是幸运极了,这场外强中干、 虚张声势的雷阵雨并没落下多少。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 加工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开始人们还将信将疑,但一会儿工夫,队伍前进 的速度果然惊人。不到两个小时,杜秋妹坐在高高的马车上已经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棉花加工厂挂在门口的 大牌子以及门口挤成一个蛋的人马车辆。阳光照耀着杜秋妹欣喜的笑脸。 (选自《莲池》1983 年第 3 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有两重矛盾冲突: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者与卖棉的客观形势之间,另一重矛盾冲突存在于卖棉 者杜秋妹与拖拉机手之间。 B. 小说写杜秋妹“扭过身不去理”拖拉机手的道歉,说明尽管杜秋妹帮拖拉机手解决了棉花着火的问题, 但并没有真正原谅拖拉机手。 C. 小说题材独特,讲述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民 “卖棉难”的现状,富有时代特色,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 由小说结尾写县委书记亲临加工厂后,售棉队伍就不再停滞拥堵来看,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 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中的“不到两个小时”与前文中的“到了十二点光景”相呼应,用对比的手法表明棉花加工厂 工作效率提高后,售棉队伍行进速度之快。 B. 小说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将车把式的脸比喻成“一块方方正正的砖坯”,将滞慢的售棉队伍比喻成 “僵在路上”的“死蛇”。 C. 小说注重情节的波澜起伏,卖棉者在缓慢前进中先后遇到“救火”与“防雨”两件大事,险象环生,增 加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D. 小说语言委婉细腻,描写注重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写杜秋妹救火的情节,“猫”“拖”“滚”三个动 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她动作的敏捷。 8. 小说为什么以“售棉大路”为标题?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多次写到天气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D 8. ①“售棉大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②“售棉大路”是棉农们往加工厂运送棉花的一条道路,是小说 塑造的典型环境,富有时代特色,在售棉大路上的人和所发生的事是当时农村社会的缩影。 9. ①小说以天气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写天气酷热,为棉花包着火埋下伏笔;雷阵雨突然降临,使得卖 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②小说以天气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初秋清晨,天气湿冷,烘托出杜秋妹初次卖 棉遇上道路受阻后情绪低落;“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阳光照耀, 烘托出棉农内心因棉花遇雨无虞且队伍前进速度变快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D.“本文意在告诫地方政府应办实事,着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偏离主旨,这不是小说要表达的重点, 小说结尾表现了县委书记为人民解决了问题,且小说主旨重在表现人们的互帮互助。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委婉细腻”错误,本文为乡村题材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结合标题的含义,联系小说的情节、结构、主旨等进行思考。 本文中,“售棉大路”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这条路上。以“拖拉机手” 为代表的部分人固然有自私狭隘的心理,但像杜秋妹这样热情善良的人也广泛存在,“售棉大路”作为典 型环境,可以理解为当时农村的一个缩影。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对天气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那么在解题时就要知道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比如渲染气氛、烘 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等。在作答时首先要找到小说中有关天气描写的句子,如黎明 时分的“空气冰冷潮湿”,中午时分的“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以及后来的“东北方向的天 空……就会冲过来”和最后的“雨过天晴”。然后结合故事内容将这些天气描写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一般 作用进行对照,即可分析出多次描写天气的作用。 小说以天气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太阳当头照耀,一点风也没有,骡马耷拉着脑袋,人垂着头,忍气吞 声地受着“秋老虎”的折磨。写天气酷热,为棉花包着火埋下伏笔;大家都抬头看天,东北方向的天空像 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杜秋妹、车把式、拖拉机手 这几个不打不相识的朋友聚在一起,冷静地分析了情况。雷阵雨突然降临,使得卖棉者们更加团结互助。 小说以天气变化来衬托人物的心理。黎明时分,杜秋妹被冻醒了。这时,天忽然黑起来,暗蓝的天幕变得 黝黑。天幕上寒星点点,空气冰冷潮湿。初秋清晨,天气湿冷,烘托出杜秋妹初次卖棉遇上道路受阻后情 绪低落;车马大队蠕动起来,杜秋妹手忙脚乱地招呼着牲口,右边的拖拉机手却不停地猛踩油门,使没有 充分燃烧的柴油变成一股股黑烟,喷到杜秋妹身边,把她包围在肮脏的烟雾里。“秋老虎”的燥热衬托出 棉农排长队售棉的焦躁情绪;雨过天晴,车马大队又开始前进。从前面传过来消息说,县委书记亲临加工 厂解决问题清理通道,赶铺新垛底,增设了新磅秤。雨过天晴,阳光照耀,烘托出棉农内心因棉花遇雨无 虞且队伍前进速度变快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 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 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刑部员外郎,改礼部员外郎。时 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应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 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 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 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 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吉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 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 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 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 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 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 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 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者之称。 B. “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C. “父忧”,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 “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 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 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 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 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 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 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 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因为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 (2)那一部分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邠州人,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 官吏都不敢过问。 (3)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当作好事,皇上就想要改变这种风气。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 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 重。” “决事”译为“决断事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近代隋文帝”作主语,“信”作谓语,“此言” 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表述错误;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 课决定升迁或降职。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 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可见韩滉是愿意把女儿嫁给杨于陵,而不是杨嗣复。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不许之,宾语前置,没答应他。 (2)题得分点有:邠人偷嗜暴恶者,定语后置,那一部分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邠州人;货,财物,这里 指贿赂的手段;肆志,为所欲为。 (2)题得分点有:苟且,得过且过;恤,顾念;自媚于众,状语后置,向众人献媚讨好。 参考译文: 杨嗣复的字是继之,是仆射杨于陵的儿子。一开始,他父亲杨于陵十九岁就考中进士,浙西观察使韩 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看见他十分赏识。韩滉有一个女儿,刚要选择女婿,就把女儿嫁给他,并回去对妻 子说:“我看到的人很多,今后显贵并长寿没有比得上他的,他有儿子一定当宰相。”后来杨于陵任期满 了,居住在扬州并生了杨嗣复,韩滉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都超过你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 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 他七八岁就能拿笔写文章,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元和十年,多次升迁到礼部侍郎。当时他的父亲杨于 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上疏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任职不便,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同部门官 员有大功以下丧服的亲戚,只要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长官,都不要回避。官名相同但分管 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两次升任为兵部郎中。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 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太 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 百户。 帝在延英殿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 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 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任用人才,有从平 民身份到达宰相职位的,果真可以顶事吗?”嗣复说:“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员,这都是为了图 谋自己的大业罢了。凡是用人的道理,要经历试验才能看出,能否在艰难之时掌管政务,或者须当在无事 之事提拔。不如暂且按照资历等级,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太平之时,大概不能获得而任用。” 宣宗即位,征拜他为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从潮阳回京,到岳州生病,一天就去世了,当时六十六岁。 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孝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 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姜夔在小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在小序中作 者用对比、衬托、借代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 B. 上片写扬州残破凋零的乱后景色。敌人的侵略,不仅使城池颓圮堙塞,房屋荡然无存,而且在人们的心 灵上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上片最后用清角声进一步烘托扬州城的荒凉落寞,与开篇两句形成强烈对 照。 C. 下片写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面对桥下波中的冷月,诗人不由得联想到扬州著名的芍药花,于是 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感慨;物是人非,伤国忧时的悲痛之情,表现得含蓄、深刻而又有力。 D.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破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 怀。 15. 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 【答案】14. A 15. 作者借助通感的手法,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强化了读者对 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移人情于物象,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 “借代”错,没有用借代手法。小序中“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与“四壁萧条,寒水自碧”形成对比;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衬托出景物的萧条和心境的凄凉。没有“借代”。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波心荡,冷月无声”,描写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题干提示:月亮原本就“无声”, 也无冷暖之别,这就说明作者把描写其他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月亮,且“月亮”应是视觉形象,而“冷” 字是触觉感受,“无声”是听觉感受,这是通感的手法。此句借助通感的手法,“冷”本来就让人感觉凄 凉;加上听觉的“无声”,更让人难以忍受,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强化了读者 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月亮无所谓冷暖,也无所谓有声无声,这里的冷月、无声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 移人情于物象,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美《离骚》文字简约但意义很大,举例微小但含义深 刻。 (2)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女子盛装观灯的情态。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 举类迩而见义远 (3). 蛾儿雪柳黄金缕 (4). 笑语盈盈 暗香去 (5). 居安思危 (6). 戒奢以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指、迩、蛾、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三星堆遗址再次启动发掘,6 个新坑、3000 多年前的丝绸、500 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三星堆 文化热,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惊”。 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缺乏,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而在关于三星堆的热烈讨论中,让我们看到 无数网友对文物的关心。大家自愿化身“国宝守护人”,将对历史的崇敬、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认同寄托 在了青铜神树上、黄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让自豪和热血沸腾了千年时光。 浩瀚的中华大地上,可能还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着我们唤醒。商鼎周彝、战国错金、秦俑汉陶、 晋帖唐画……它们和三星堆文化一样,(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沉睡的文明,更要传承它们,发扬 它们,携着辉煌的文明走向未来。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 B. 等待着苏醒绽放,等待着惊艳世界,守转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C. 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 D. 等待着惊艳世界,等待着苏醒绽放,守望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沧海变迁。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答案】17. A 18. C 19. 第一处:“古蜀国”和“我们”调换顺序;第二处:删掉“在……中”或“让”。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 所填句子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些文物首先是见证历史,守望沧海变迁,然后等待着人们发掘,才能苏醒 绽放,最后惊艳世界。据此排除 BCD。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原文:拟人修辞,写古蜀文化沉睡。 A.用典,运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B.夸张修辞,落笔可摇动五岳,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C.拟人修辞,桃花追逐着杨花飘落。 D.互文修辞,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古蜀国对我们知之甚少”主客体颠倒,应是“我们对古蜀国知之甚少”;“在……中”“让”滥用介词, 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删掉其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 11(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 ① 。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品 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 ② 。2013~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 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 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 ③ 。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 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20. 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0. 示例:(1)新疆棉花是棉中贵族;(2)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3)新疆棉花洁白如雪。(两个 即可) 21. ①中国棉花看新疆;②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③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解析】 【分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拟写比喻句的能力。 首先要筛选出新疆棉花的特点“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以及世界顶级 品质等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拟写比喻句。比如新疆棉花“洁白光泽”,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洁白 如雪”;“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可以拟写出“新疆棉花是白色黄金”。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句式“天下棉花看中国”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什么”,然后根据后文“新疆长绒棉因 产量稀少”可知,应写“中国棉花看新疆”。 第二空,根据“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可知,后句是前句的结果,据此推断出应写 “棉花产量也不断提高”。 第三空,根据“早在 2018 年”“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可知,应填写采棉机早就在新疆 使用。故填写“新疆便用采棉机采棉”。 四、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 1804 名 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 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 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 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 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佳作】 选择适合孩子的人生 刚刚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张桂梅老师说:“拼了,不停地 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厦大、 武大和川大。”“我们不拿出这样拼的架势,孩子们怎么和外面条件好、基础好的孩子比?”这就是张桂 梅老师鲜明的教育理念。 而与此相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却亮出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 说: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 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 上的那种人生。 其实张桂梅和刘瑜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道理。他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看问题,可以说 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没有奋斗就没有出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习就是唯一的选项。考学 几乎是走出社会底层的、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唯一途径!所以张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拼命学习,拼命 刷题,一点都没有错。 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最适合学习,最适合做学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 才成功,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的孩子适合干这,有的孩子适合做那,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 自己的强项,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所以,请允许孩 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走彼路,硬要赶鸭子上架是不科学的,硬要逼 迫瘸子成为百米冠军也是违背规律,违背人性,徒劳无益的! 教育具有普惠性,更要人性化,科学化。师长鼓励孩子要尽其所能,能达到什么层次就达到什么层次, 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看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你 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考清华北大,那是绝对不科学的!每个孩子的潜质和个性都不同,发展状况也各异, 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沙子攥得太紧,反倒漏得越快,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学啥样是啥样,不要刻意逼自己的孩子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华大学刘瑜老师说的是正确 的,不这样做,一味强逼孩子成功成才,势必酿出更多学生因学轻生,母亲被害的惨剧!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兔子训练短跑科学,让兔子训练游泳就是不科 学;让老鼠训练打洞科学,让老鼠训练和老牛拔河就是不科学。训练动物如此,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既要倾其所能为学生、为孩子创造成长进步的在外条件,尽最大可能培养教育孩 子成才成功,但是也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顺其自然,要勇于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让孩子选择适合 自己的人生。只要尽其所能,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这两种人生”,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张桂梅校长逼迫学生拼命学习,逼着他们改变 命运,成就灿烂人生;而刘瑜教授却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 那种人。 (2)“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要立足当代青年的角度,表达对这两种人生的看法。 首先要理解这两种教育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底层的焦虑执念,精英的随遇而安。对于张桂 梅和她的学生而言,身处大山,贫困像大山一样沉重,贫困农村的娃,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要先走出 去再说。而刘瑜老师,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博士和博士后在美国,如今在清华任教,丈夫周濂是人大教 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不同的阶层,势必导致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处境,势必衍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 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写作时不必去争论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对 与错,而是要从中找出自己对于这两种人生的看法。比如,肯定拼搏、奋斗的价值,或者指出适合自己的 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3)“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明确了议论文文体。 【立意】1.在该奋斗的年纪不要选择安逸。 2.不要做佛系青年。 3.平凡人生也很美。 4.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素材】(1)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一直在为生活打拼;拿着一份普通的薪资,未来只希 望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一生。”成功的人生固然很好,不过,平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错。余生,这样平 淡地生活,也很好。那些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把爱好坚持下去的人,会具有一种别样的风致,也因此 会拥有自己的属性,哪怕会平凡但不会普通。 (2)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看似都有道理,但这两个都不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道理。我们没有清华教授 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是贫困大山的子民,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间层,所以不能拿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对标 我们的孩子。作为本就是普通人一枚,所以肯定要努力,但是也不至于和命运死磕。 (3)不能有半点的松弛,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不许有半点的懈怠,不该有点半点的偷懒,因为这是唯一改 命的机会,也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 愚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 的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这和刘瑜老师那场演讲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驰。它 未必就是正确的,但这不妨碍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构筑起这个国家教育体系里, 庞大且坚实的底座。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